青藏地区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5-06-06青藏地区的教案(热门2篇)。
青藏地区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为学习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②明确青藏地区太阳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思维的深度不够,逻辑推导、分析、鉴别能力的水平需要提高的情况下,确定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2、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展示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景观图片,同时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设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几副图片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学生完成了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活动,好学情绪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通过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轻松中导入了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通过学生读图和分析这几个问题后,明确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学生已有的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以旧带新,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进而分析地形、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得到了迁移。通过学生对拉萨和成都两地年平均气温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海拔高导致气温低的结论,进而带出高原的地理环境,通过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敏捷性。又引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
[设计思路:高寒的青藏地区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如何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整合。]
二、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投影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分布图, 图像开路,感知优先,四幅优美的图片,不仅让学生有视觉的享受,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图表练习,引导出气候特征对牧业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
用“两地区是以牧业为主,有没有别的农业?”进行过渡,转到下一环节教学。
2、投影展示“两地区的地形图和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基于学生对两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就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已知探求未知,结合图创设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寻求答案,让学生“乐而知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培养了分析和记忆能力。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团结协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识点,使学生在有“事”做的状态中生动有趣地学习。在探究中,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成长。使课堂充满探究,发现的乐趣。学生明确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突出了难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对比分析问题,列表记忆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深化,总结学习的得与失,通过两个题引导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
2、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设计意图:板书这样设计反映了教学要点,知识前后连贯和系统层次清晰。学生看起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
作业既是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又是下一节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设计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用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拓展”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不爱动脑的学生乐于思考,学有所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本节说课到此结束,在此,让我对各位的倾听表示衷心地感谢,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青藏地区的教案 篇2
【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 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 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复习提问】
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过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
需要更多的青藏地区的教案网内容,请访问至:青藏地区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