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读后感: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2024读后感: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2-07-04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4读后感: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假期里,闲来无事时,我喜欢拿《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细细品读。其中有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给我流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收益非浅。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迫在眉睫,这也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当前,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大多由老师自行组织安排,由于缺乏统一组织规划,难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都难以得到保证。

【摘录:《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一条有航标的书海中遨游。】

一、 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有书才可读,环境可育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在班上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

(一)在班级建图书角。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1、订书。号召班级学生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订阅书籍。

2、捐书。号召班级任课老师和学生主动捐出一些自己的精品收藏,存入图书角备看。

3、借书。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

有了这个图书角,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二)挤时间博览群书。

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摘录: 调查表明:大量的课外作业不仅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造成了学生身心疲乏,降低了读书的兴趣。为挤出阅读时间,我们按照新课标 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对课堂结构做了调整:首先,改革作业方式,将所有作业都在课堂完成,课间不留作业,家庭作业就是读书。其次是按排读书时间,午饭后的30分钟设定为读课外书时间。另外,我们还把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继续读;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畅游学校网上书库。至于阅读方式,不做特别要求,他们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读,也可以几个人一块读;可以边读边议,也可以边读边记。】

(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的。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学校在每个教室里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引发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考;我也常组织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所激起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室的花架上放几盆别有情致的花卉和盆景,营造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欣赏时,不觉中舍弃顽皮和浮躁,使内心回归平静与闲适。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对同学们而言,潜移默化中使之产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二、课外阅读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指导。

针对有些同学读书时走马观花,读多少、忘多少、丢多少,就像竹篮打水,结果一场空,不得长进。有些同学虽然读书很认真,当时凭脑子也记得一些东西,要用时,则什么都捕捉不到了。【摘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呢?我采取了以下几步措施。

1、 学习老前辈的阅读方法

① xxx的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法

② 王梓坤的抄读法

③苏步青的多读、精读法。

2、指导几种课外阅读的方法。

1.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分别用各种符号做下标注。

(5)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6)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摘录: 在这里,课外阅读不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活动的促进和引导,从而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放飞学生的心灵,让阅读回归语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也同样在这里有了转变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大量地阅读,自由地阅读,放松地阅读,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他们从而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酣畅淋漓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文意,品味作品的原汁原味。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把阅读过程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扩展为思考、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语感水平、认识思维水平,将触角延伸至比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

1467.Com.cn相关文章推荐

2024读后感:大学读书笔记其一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为你推荐《2024读后感:大学读书笔记其一》,希望您喜欢。

《我的大学》是文学大师高尔基写的。这是高尔基去“社会大学”批判沙皇黑暗统治时最好的一本书。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努力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内心充满激烈冲突的人物形象。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高超的语言和艺术,一些含蓄的语言讽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书中人物众多,但形象生动,性格各异。无论作者如何努力描绘它们,或者有几支笔稍微描绘它们,它们都显得轮廓分明、生动而聪明,可以像看到它们的脸或闻到它们的声音一样阅读。罗曼的深沉干练,杰伊伦科娃的矫情.

书中有生动的例子:例如,描述罗马人:“罗马人简单明了地告诉我,当他不在的时候,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感觉他好像忘了人家用爆炸来吓他,就像忘了蚊子咬过他一样。”比如描绘杰连科娃:“看,她来了,轻盈飘逸,像彩霞迎着初升的太阳翩翩起舞,但从她的眼神里,心里有一种虚假的感觉。”最让人难忘的讽刺是:“自由就是:我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但是到处都有官员想干涉你的生活。沙皇从地主那里偷走了农民,所以沙皇成了所有农民的主人。你要问什么是自由,总有一天沙皇会给你解释,告诉你什么是自由!”我被书中的人物吸引住了,放不下。我不禁赞叹高尔基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看完这本书,我从写作中得到了一些启发。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在我自己的作文中,我总是刻画人物,不生动,没有生气,没有把人物写清楚。在未来,我不仅会观察生活的每一点,积累写作素材,还会阅读更多的世界名著,学习他们的一些写作技巧,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另外,作文的一个要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我就能把文章写好,让人心情舒畅。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合集(9篇)


书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他能给予我们无时无刻的安慰,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你应该也在关注作品的读后感吧?大学生范文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1

爱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学习动力,但爱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我。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我们身边。

读《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比较多是反省自我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要潜移默化;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要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确定本事,让学生欢乐成长;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供给教给家长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我的体会是作为我们教师要多关心我们的学生,仅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认真领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师生的发展会有新的突破。针对工作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要清楚明白自我身为教师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2

我时常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当一名好老师。以前以为教育的目的只是教会他们书本上那些死知识,或者说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未来的教师》,我才感觉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对教育的认识太简单化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几点意见,虽然离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但那些见解却像美酒一样,阅读越香。有点观点甚至是振聋发聩。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之间的关系。”曾几何时,我们开始用“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校”来描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要忘了学生不是机器,老师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是存在着性差异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心底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敬重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形成。更准确的说,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能够让他顽强的学习的唯一动力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了“思维的觉醒”,也就是某一件事情学生可能很久没有弄懂,但是突然有一天学会弄懂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是在个体身上慢慢积累的,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形成的,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帮助他们尽可能的缩短这个过程。教师要相信,可能他一天不会学会,但是三天、三个月或者是三年呢。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丧气,也不要急于灰心。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3

看完本书,我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做一名语文教师了。本书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统领。

第一件事:认识语文的本质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xx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淹没。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他事实存在的,就像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在逐年递减,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也将走向消亡。正像窦老师所说“集体无意识”。

我也要和窦老师一同呼吁: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操守。

第二件事: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

一节低年级的课例,老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老师索要老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老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小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内容,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第三件事: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这一点是窦老师一直以来的提倡,“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

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时,我似乎看到了身为副校长的窦老师,在繁重芜杂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点滴闲暇,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的身影。经典著作、《人民教育》、《读者》、《随笔》……都是她生活的伴侣。会前会后,旅行途中……她都会拿出书来,作一次精神的短暂漫游。读书,让窦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窦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底气十足,挥洒自如;读书,让窦老师的精神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元素,永葆青春,永远美丽!

第四件事: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窦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刻认识。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最重要的工作,但教过多年书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里的教材那么多,当我们真的要选出几篇好好精讲的时候,却又不知何去何从,觉得无从下手;或是好不容易选好了文章,想好好讲一讲,设计教学时却又觉得没什么可教的;回望自己的课,读、说、议的环节一点也不少,可自己总觉得课堂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却又找不出原因在哪。看完窦老师的“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一章节,心中豁然开朗:我们缺乏的是对文本深刻的解读。而要深刻解读文本,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就《游园不值》一首只有21字的诗,窦老师写的备课体会就有几万字。她循着作者叶绍翁的足迹走进宋诗、南宋后期文学。跟着叶绍翁游园的同时,又要走进宋朝园林与宋时东吴民俗。再跟着作者的心境,了解宋诗的特点、江南诗派的`追求、古典园林艺术与诗中红杏木屐的意蕴……这才是备课艰难的开始,怎样把教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体验,这些才是更为艰难的跋涉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思考,领我们走向清醒。可如果我们手中没有直面教材的底气,我们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思考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又怎么能带着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进入心灵的觉醒呢?

手捧教科书,为自己,更为学生,我们必须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或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拿到教材我们首先要将教材置于广袤的林子。在如何解读教材?这个问题上窦老师提出了教材解读四问。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阐述的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学积蓄力量攀登。

第五件事:公开课,生命试练的地方。

《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一章,窦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记叙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公开课提升自己、修炼自己的。她主动而且是强烈地要求上公开课,向众多的教师、领导、专家展示自己,既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叫好、喝彩是有的,可质疑、否定、批评同时也存在。甚至有时,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感觉自己“不可救药”、“没出息”。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痛定思痛之后,窦老师能有选择地接受中肯的批评、意见,加以思考、改进,不断地进行“熔炼”。而她也在“公开课”这一“熔炉”中,获得了“熔炼”成功的喜悦与欢乐!上公开课,真的是“痛而后快地成长。”

每一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害怕别人听课。怕的不是听课的人,而是怕自己,怕自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怕自己课堂设计不完善,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不能驾驭学生,总之是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窦老师却有着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亲身的体会。她一直认为公开课是教师最好的平台。她认为公开课可以给自己提供丰厚的“利息”,专家、领导的指点不知比自己的单打独练要强多少倍。十年读书,不如听君一席话。宁静的读书只是点滴的积累,而公开课的“利息”,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第六件事: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读完《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一章,更让我感叹、敬佩窦老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刻苦。每次公开课前后,她都会作有关的记录,作为练笔。课前备课时,她会在深入钻研教材后,写一些题外话,彰显自己把握文本精神的高度。备课时写一些题外话,记叙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再写题后话,整理出评课中有价值的观点,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深刻反思,长年累月,这已成了她的习惯,如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经常的写作,不但让窦老师“妙笔生花”,更让“写作”这辆推土机,将窦老师的思维推向纵深发展,去开垦灵魂深处最丰饶之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落笔、动口时呈现出来的语言修养更有独具风采的说服力呢?伴随着朗读、语言、写作的词彩风流,教师各方面的风采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外化为丰富而富有魅力的立体形象,语文教师就于有意无意间,引领熏陶着学生想着美丽健康的上方驰去。我决心努力提高自己朗读、语言与写作的素养。

窦老师说的很清楚,为什么老师要用笔静静地记录自己?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发现和生成新的“我”。苏霍姆林斯是这样说的:“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说到教师专业发展,更是离不开教师自己的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立于实践,用于实践。窦老师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有学养的专业人士”,主动的意识是必须有的,教师专业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需要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性向上的执著力。因为公开课磨砺、科研训练这条快车道只给了很小一部分教师,这可能使大多数教师失去肯定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成长方式所带来的做秀技术、科研时尚、官本位等,会异化教师们。”窦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千万别“异化”,别“他我”。“在现实中,由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太多外来干预。……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自我决断的权力。”说到这些的时候,窦老师依然告诉我们要反省自己,改变不了现实要改变自己,要让自己有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让自己变得平和、平静。确实,我们的教育教学随时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预干扰,可能很多时候让我们的工作不能够清静,让我们的内心不能够平静,埋怨、牢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这时,我们应该让自己心如止水,平静下来,平和的对待这些。那就需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在实践中读书、学习、思考,让自己在读书中保持淡泊与宁静,也让自己逐渐有独特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特殊的教育教学魅力,从而给学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第七件事:修炼你的激情、思想与风格。

拥有激情与思想,才会形成优秀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了自我教学思想与风格就拥有了知识分子真正的尊严。所以我要向着优秀的方向,以激情与思想的自我修炼,锻造那讲台上风格的我、独特的我,让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彩。

一直以为优秀教师离自己还很遥远,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阅读窦桂梅老师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初读这本书,觉得优秀教师平时做的事和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两样,可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觉自己离优秀教师更遥远了。一名优秀教师做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勤,想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深,付出的远比我这普通教师更多。

成为优秀教师的目的,不在于求任何功名利禄,而是在未来的日子里,纯粹的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汩汩而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应该像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这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窦老师凭着自己的加倍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教学之路。她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和鲜花,成为了一名万众瞩目的优秀教师。对照窦老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我愿意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小学人民教师!

向着优秀,我永远在路上……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4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资料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资料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并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5

我们学校的青蓝工程,是一个广受赞誉的工程,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一位德艺双馨的师傅将你领进教育实践的大门。我们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幸运,不仅如此,还没有像互联网这样先进的媒体给你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好师傅,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我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至今,这位师傅对我一直不离不弃,把我从懵懂轻狂的青年修炼成涵养、成熟的教师。

他一直用优秀和经典引领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成长。

现在,只要打开电脑输入关键字,备课资料会铺天盖地,任你挑选,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哪是优秀哪是经典,这本杂志里的资料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精斟细酌的。年轻时,我喜欢模仿上面的课例上课,后来学会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再后来我虽然有了自己的主见但还是少不了时常要去向他请教。

他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帮助我识别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通过这位师傅,我很早就结识了小语界的许多名师,当他们的课例在全国推广,引来无数人观摩和效仿的时候,我暗自窃喜,这些对我说不是最新鲜的养分了。

我们担忧生命老去,同样也担忧自己职业生命的老去。如果被人称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固然是赞美,但是也说明自己的职业生命行将老矣。这么多年来,我感觉自己还能碰撞一些教育的火花,产生一些教育的智慧和灵光就得益于我总能从这本杂志里捕捉到最前沿、最权威的教育改革信息。

他一直用淡定、儒雅的气质吸引我,支持我坚持追求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育特色。

反思所有的改革历程,一定有经验也有教训。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当各种教育流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充满眼前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依然保持他的纯正、儒雅和淡定,处变不惊,我也是跟他学到了,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迷茫中,怎样用一双慧眼把自己的教育之路看清楚。在心平气和的等待中,我竟然欣喜的发现和印证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是有益的。

江苏吴江一所小学的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老先生蹬着三轮车,给他送来两大纸箱东西,还给她留下一封信。原来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马上要搬到上海他的孩子家去住了,走之前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从创刊号到最近那一期,按出版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完完全全、整整齐齐送到校长手里,他对校长说:这些东西对别人可能是一堆废纸,但是我却珍藏了三十多年,我想要给这些“宝贝”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他认为校长正是他要找的人。现在这位校长自己也要退休了,他连同后来自己继续订阅的杂志,又赠送给了他最信任的人。

两年前,一位记者去采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贾老师打开书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满了《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贾老师对记者说:“从创刊到现在,一期不少,全在这里”

今天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学校把我的这位师傅请进学校,成为我校语文老师们共同的师傅,这位大师虽然血统高贵但是行事作风很低调,全年请他也不到100块钱。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6

李吉林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是情境教学的奠基人与倡导者。她提出的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巧妙的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读了此书,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学到了怎样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力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读了他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我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李吉利老师一直行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大路上,提出“情境教育”设想,情境教学由语文单科发展为整体的情境教育,从一个班发展向一个年级,从一个学科发展向各个学科,从而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构建起一个多元的情境教育网络,多年来不辞劳苦在做我们老师思想的点灯人。俗话说:今生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笔最大的财富,我真的感到老师是多么的重要,老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

李吉利老师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句话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心情,是我们共同的想法,李老师走在了时代 的前沿,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及正在研究的“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构建起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直以来,我希望在我的教学上,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做学生思想的点灯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李老师提出的“利用角色效应,增强主体意识”的基本模式,师生亲和,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丰富宽松自然的环境,这是情境教育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又深受儿童欢迎的崭新的重要策略。

我在课堂上也总是希望能创设一定的情趣,以形象、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 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法是好的,但在把握上总是力不从心了,今后我在教学上更要多学习,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景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学习,李老师对儿童的“爱”和“情”更值得我们学习,“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一直关注和支持着李吉林教改实验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早就用“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来称誉李吉林。”

李老师认为语文课本是“课本课本,上课之本”,展示给师生的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只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学起来劲头十足,学得卓有成效,这样的教学才是情趣盎然的教学。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教师都能怀着一颗爱心、执著心探究教学,让祖国的花朵竞相绽放!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7

读书心得体会是指我们读书后所想记录下来,吸收文章有益的部分,思总结得出来的感想。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精深。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侍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有进步。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8

窦教师结合自我成长的经历,加上自我对“优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们呈现了一些关键词。我把它视为窦教师多年在语文教师这个专业领域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1、永葆活力:这是一种生活姿态,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转换、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最终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

2、张扬个性: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不谈。创意教学,构成风格。3、业精于勤:每一种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成长需要机遇,但机遇绝不能依靠等待。于无声处,与不为人知处,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机会总会对你倾心眷顾。

4、读书养气:不仅仅静默涵咏、静思体悟、更要高声吟颂、活力喷涌。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5、合作共进:沟通心灵、理解他人;倾听意见,分享经验;心有多宽,路有多远。

6、内省致远:以澄澈之心求洒脱之态,与繁琐事外求自由宁静。7、海纳百川:无论是此刻还是将来,谁走在前面,谁就是我的教师。8、公共情怀:拒绝坐井观天、目光窄小,关注时事,放眼世界,紧跟时代礼貌的脚步。

9、笔耕不辍:这既是积累经验的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10、关注细节:语文课就是一堆细节。

11、善待教材:我们无权选择课本,但我们必须清楚怎样使用它。12、尊重写字:字,人的第二容颜。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学好汉语,当从写好第一个汉字开始。

13、黄金分割:教师要勇敢地拒绝各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研究怎样实现“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

14、理性视点: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真实收获,而非评委们的打分牌。风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确定标准。风起云涌之时,要用理性的视点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我: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读过之后我想谈些感想。学生,教学的全部意义一节低年级的课例,教师总叫前面的几个同学发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课后孩子向教师索要教师不给,还说:“你要在课堂举手发言才能给呢!”这真是够讽刺的。还有的教师动不动就在孩子脸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动不动就拍手欢呼:“你真棒!”之类的“闹”课。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时候,要照顾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细心轻放每一个孩子的心。

在课上要学会倾听,目前一些研究课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有一些教师甚至听不出学生读错说错的资料,这怎能谈得上指导学生。所以,学生要学会倾听,为人师表的教师率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篇9

作为老师,不知大家可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辛辛苦苦备好课,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口干舌燥时,学生有时候却是一脸木然。回到办公室,我们也一脸木然了,这年头的学生怎么越来越难教? 我们老是抱怨学生,有从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吗?我们有教学小妙招吗? 李希贵校长说:“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确实少了些自己的妙招,也因此少了很多的魅力。一个老师如果什么招数都没有,要下决心练。一点一点积累,一年一年锤炼,不断借鉴一些好的东西,满满就有一身的妙招了。”我实习时的师傅张老师也曾跟我说,课堂教学不要墨守陈规,要好玩、有趣,多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我们也想改进,或许,繁杂的工作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们去思考,去探索。那么,在陈金铭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80个妙招》中,有180个现成的招,都是一线教师探索总结出来的。读完180招,你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班级教学的招。

在这本书里,涵盖的内容有:方法与习惯、拼音与标点、识字与写字、词语与句子、积累与背诵、阅读与习作、作业与评价。内容丰富,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几乎书本上都有招。 有些招我也尝试过,或者正想尝试,比如:新颖的师生问好、“揭皇榜”、人人都当“背书组长”、“生字早餐”、“我大声、你小声”、“姓名新闻发布会”等等。举些例子:新颖的“师生问好”,班长喊“起立”后,教师吟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吟出下一句,可以用于复习古诗词与日积月累;或者老师说“同学们真精神”,学生答“老师更精神”等等,是不是让课堂问好更有新意。再如“语言银行”,让记忆插上翅膀,这是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

还有,用“家长会”做文章,可以和学生一起写邀请函,给图片配解说词,给家长写一封信(家长会上读给家长听,呵呵,估计孩子们肯定会特认真地写)。 有些招看了后印象深刻,只可惜一时用不上,因为今年我教三年级。比如“巧记拼音书写占格规律”:老师将拼音书写的占格规律编入一个小故事中,故事内容大致是拼音王国里的拼音娃娃有统一的住房,那就是四线格。国王规定,为了节约住房,所有的拼音娃娃都住中格。这下那些有头有尾的娃娃们焦急了,怎么办?国王召开紧急会议,重新商定住房法律。经过大臣们的合议,新法律规定如下:探头的住上格和中格,长尾的住中格和下格,没头没尾的住中格。j怎么办呢?哈哈,自己去领住房吧! 路是人走出来的,方法是人想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多想、多尝试,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语文!

2023读后感推荐 教师读书笔记(示范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23读后感推荐 教师读书笔记(示范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去讲太高深的知识孩子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教师传递知识的准确性,每一个读音、用词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我觉得这更考验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日常说话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问题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读后感:《小妇人》大学读书笔记之一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为你推荐《2024读后感:《小妇人》大学读书笔记之一》,希望您喜欢。

《小妇人》,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在想,这本书为什么以“小妇人”为书名呢?一定是因为它讲的是一位小妇人的故事。据我猜想,里面的故事可能会很悲伤,最起码有一些忧郁的成分。可是,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读完它的内容介绍后却发现,书的内容和我的猜想截然不同,这本书讲的是马克太太的四个女儿快乐成长的故事。那么,文中的小妇人是谁?难道是马克太太?带着疑问,我走进了马克太太一家人的生活。

题目虽然是“小妇人”,但书中的主人公却不是马克太太,而是她的四个女儿——大女儿曼格,美丽善良,有点儿虚荣;二女儿琼,正直爽朗,个性强,喜欢读书、写作,梦想成为知名作家;三女儿佩丝,胆小害羞,心地善良,喜欢音乐;四女儿艾米,擅长绘画,爱漂亮,爱打扮,常常惹一些小麻烦。故事以四个女儿在一年内的成长变化为线索,重点讲述了这一年中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有趣的事情。比如圣诞节里先是抱怨没礼物,然后又争着为妈妈买拖鞋,为妈妈准备圣诞礼物,还积极排练圣诞节的节目,热心地把圣诞早餐送给可怜的哈美鲁一家人;佩丝克服胆怯,勇敢地接受邻居劳伦斯先生送给她的礼物——一架旧钢琴;艾米惹祸后,嫌琼不让她一块儿外出把琼写的小说全烧了,后来艾米掉进了冰洞,琼很后悔,两个人和好了;曼格体验“上流社会”后,真正体会到,其实自己贫穷和踏实的生活才是最为可贵的;琼写的小说发表了,她实现了成功的第一步。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姐妹暑假的快乐生活。在美丽的长假中,起初她们都想过自由散漫的生活,可后来发现这样的日子并不舒服,但谁也不愿意承认她们的决定是个错误,最后还是智慧的妈妈——马克太太想出了一个法子——给女仆汉娜放了一天的假,然后自己也呆在屋子里,后来借故出去了,一天不在家。这样一来,四姐妹不得不忙起来,做饭的做饭,收拾客厅的收拾客厅,一天的忙碌加上妈妈的谆谆教诲,她们明白了:要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接下来的日子里,姐妹几个果然改变了原先的生活方式,各人安排各人的生活,读书的、学烹饪的、学缝纫的……开始了她们勤快的生活。

最使我感动的是,爸爸病危,妈妈去华盛顿照顾爸爸,佩丝发烧,高烧不退,艾米染上了猩红热,全家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这时,曼格早把荣华富贵的思想抛到九霄云外,琼寸步不离佩丝的病榻,越来越觉得佩丝的可爱之处了。可怜的艾米住在马克姑姑家,忍受着刻薄的马克姑姑无尽的唠叨。不过一想到生病的佩丝,想到从前佩丝的好,她觉得自己要坚持住,要忍耐住。邻居好朋友罗拉也来帮忙,不住地安慰她们一家人。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温馨的家庭经过了分离与病痛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欢聚的幸福。爸爸平安健康回家了,佩丝的病好了。后来,四个女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与用心教育下,逐渐改变、长大成人。她们已经拥有了正确的生活信念和勇敢、善良的品质,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幸福和美满的。

小妇人,好妈妈。读完这本书,我心中的谜团解开了,小妇人就是马克太太。文章正是通过四个女儿健康成长的故事,歌颂了小妇人马克太太这位伟大的母亲,智慧的母亲,聪明的母亲。我要向她学习,努力做一个好妈妈,教育好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1篇


如果您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阅读中,身心也会得以净化。这个时候就要为自己的所学所得去撰写一篇读后感,《语文教师读书笔记》是由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1】

读完窦桂梅老师的《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感觉自己不像在看书,而是在品尝一味鲜美的`心灵鸡汤,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人文素养,精妙的教学设计。她的语言和文字是那样充满激情、智慧、精炼而又不失幽默,一字一句都值得你细细品味。本书共有七个章节,窦老师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加上对时下教育热点话题的思索,分别从母语、学生、读书、教材、研究课、素养、修炼七方面加以阐述。她以自己的思索提出了这样一些关键词:①永葆激情②张扬个性③业精于勤④读书养气⑤合作共进⑥内省致远⑦海纳百川⑧公共情怀⑨笔耕不辍⑩关注细节11善待教材12尊重写字13黄金分割14理性视点15把握自己。

拥有丰富履历,优秀头衔的窦老师语文成长之路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顺畅。

文中提到窦老师刚师范毕业时,先后教过音乐、数学等学科,第五个年头才正式站上语文讲台,其实语文课怎么教,她还没有好好想过,只是单纯地喜欢语文。也许就是她的这一份“喜欢”让她执着的在语文之路上成长,那些难眠之夜的辛苦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水滴石穿,她对这份事业的深沉热爱终究是得到了甜美的硕果。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等头衔,这些闪耀的光环并没有阻止她前进的步伐,正如她所说:“这些在我心里是并不足以作为优秀的证明,我理解的优秀应当是现在进行时”。倾听窦老师的成长之路,不也正是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一个鲜活的例子,正在为我们的成长加油打气。

通过品读窦老师的教学设计,你可以发现她对事业的用心与严谨,一字一句都会细细雕琢,她会把日常课都作为公开课一样的备课。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设计《秋天的怀念》一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成就精彩的导入,她足足改了九次。①认为开头有主题先行、先入为主之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弱化了。②导入生硬且不自然。③缺少“怀念”的情愫和淡淡的哀思。④作为公开课导入显得太“平”。⑤导入引用资料太长,不够开门见山。⑥在第五稿的基础琢磨,又进行了开场白的修剪。⑦保留第六稿开场白,又补充资料,丰满导入。⑧通过前稿的修改,在表达形式上采用对话的方式。⑨让学生细致体会“苦”,以“苦”为主线延展教学。窦老师每一次的修改都会细细琢磨,每一次的修改都充满着艰辛,每一次的修改都走进了教材,终于第十稿时窦老师才满意。是什么让这位大家心目中的大师痛定思痛,连一个导入环节也要修改9次?是“大师”的称号吗?不是,我想应该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如果心中没有“热爱”,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吗?这也许就是她让学生喜爱,让听者叹为观止的缘故吧。

在书中,窦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有着50个学生的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我有这么多的学生,我又该读多少书呢?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陷入沉思,作为语文教师,我问自己:“我读了多少书?你收获了多少?你每天坚持了吗?”拟定一个读书计划是势在必行了。书籍能充实内心、开拓眼界,读书给人以乐趣、光彩、才干,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这样一举两得的快乐必定会充实我们平淡的生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深入其中你会发现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对照窦老师,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向着优秀,我永远在路上。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2】

一、时刻x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x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x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x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

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x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x、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十一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读书,就是完善生命。

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x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读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x,这是一种纯洁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x,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x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3】

这是我第一次读先生的文章。前有《三体》横空出世,一扫科幻贫瘠。后有《流浪地球》深受好评,翻新诺亚方舟新认知。但我只是道听途说,并未切身感知。

初见题目,还很好奇,精于科幻大作的刘慈欣会如何写乡村教师呢。出于职业习惯,有预定的猜想,刚开始觉得这两者会如何联系,宇宙星球与小乡村之间该如何连接?后来,大致也猜到了结局。

但,不得不佩服先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灿烂星空,无比绚烂,却也不是子虚乌有,是有理论支撑的。作为一名文科生,表示看着也没有很大压力,而是引起一些好奇,关于另一个领域。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教师的解读。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自我,穷尽自我,照亮学子,照亮未来的希望。以这作为比喻。并没有新意,但其在燃尽之后却于无形之中拯救了孩子的生命,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是这里的新意。

牛顿定律,是地球与宇宙的关联,而老师是打通该领域的纽带。

文明的孤独进程。虽漫长,但可畏,可期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尊师重道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除了脑力体力劳动,更在于对心灵的塑造对精神文明的传承。大多数对教师的尊重只在口头而并非实际行动。

民办教师这种类似的现状也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乡村教师,事迹令人感动,但更是心酸。希望教育不是老师耗尽自己,点亮孩子的未来;而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师甘愿成为一张弓,将学生射向成功的彼岸。但若能带动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那该有多好。

教师的使命感,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对这个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进行探索。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4】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龙应台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我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平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

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我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习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回教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5】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怎样写读书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一本书的智慧并不在书内,而是在书外,经过过读一些书,使我们了解并掌握了平日里我们不知的大悟大彻,从而能够结合自身灵活运用在生活中,才读懂一本书。

就说写作吧!它就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一口吃不成哦胖子”的确如此。写作文就是例子。在平时我们要积累了。写作文的时候,必须能利用上,自我积累的词语、成语、名人名言等,就会使白开水似的作文变得栩栩如生。可是只积累是不行的,要学以致用。可是只学习不思考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虽然明白读书,但不如懂书的人。人虽然懂读,可是不如以书为乐的人。这也是孔子以往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我们不要像狗熊掰梆子那样,捡一个丢一个,我们要把这些知识,放在我们的脑海里,把他锁住,不要让他“飞”走了等到再用的时候,打开那把锁,取出知识。你读的书多了,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轻而易举的写出十分完美的一篇作文,不会绞尽脑汁的想。

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含义。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独立自尊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品质,说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而简·爱就是拥有这样品质的一位独立自尊的伟大女性。

从小被寄养在舅妈家长大,让简·爱十分地独立,这是被舅妈的无情冷漠练就的,想想如果换成我们在那时那刻,可能会放弃自己,但简·爱却学会了独立。

在罗切斯特家中当家庭教师时,她收获了自尊。那是她对抗外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当知道了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太太时,她真真正正地知道,懂得了自尊。想想那时那刻如果换成我们会怎样呢?是不是会迎难而上,还是选择逃离?简·爱为收获独立自尊所做的一切我们可能一样也做不到。

“风雨之后就会有彩虹”,简·爱经过了前面的“风雨”,后来也结了婚,赢得了自己的幸福。所有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彩虹”,可是简爱的人生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正因为她的独立自尊让她看到了更美丽的“彩虹”。

我们未必会像简·爱那样人生一波三折。只要是平平淡淡就好,但也要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地学会独立自尊,在独立自尊中成长,才会获得幸福和成功。

女性独立自尊的永恒楷模是大众对简·爱的评价,而那也是简·爱拥有的特点,谁能曾想过一个从小在别人家寄养长大的孩子,被人一直冷落,但最后却找到幸福,获得了成功,这一切都是她征服现实,征服卑微所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独立自尊是人生中的两个生命支点,是可以让你收获成功,战胜困难的最好武器。

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高尔基读书后给予书的极大的肯定和充沛的相信。对于书,我觉得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书引领我走进知识的海洋。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在有哭有笑的故事中,在放下书后的留恋中。我的精神受到了鼓舞。放下书,思想仍在不停地奔跳着、涌现着、编织着,读完一本书,似乎结尾没有了结尾,而是换成一个段落,思想还在编织着真正的最后的结尾……

读完一本书,顿时心情愉悦。书中的主角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似乎来到了现实生活,好像就是身边的。书就像一座大房子,人们钻在里面如饥似渴地探索着、开拓着、追求着、这座房子里没有悲伤,只有欢畅。房子里充溢着诗书卷气的笔墨味,就像一种闻一闻就赏心悦目的香水,因为,书籍是人的美容品。

读完一本书,发现自己已呆坐在椅上很长光阴了,腿脚已麻木了,但心却没有停止飞翔。像在一个世外桃源,那里全是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文字,书建成的堡塔,在那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不文明的行为,每个人都在尽情读书,书中那标致的文字像彩虹般挂在天上。

读完一本书,就像一只鸟,在天空中飞翔了很久,却不认为累,仍在天空中环绕,欢畅歌唱。叽叽喳喳,自由飞翔。这里没有纷争,只的诗一般的语言,美得不可思议。

书,是我的一切,读了一本书,我会像苗儿一样又一次吸收了大自然给予的滋润。

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书,给我带来了好品德。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吸允着点点滴滴的知识,然后满载着这些知识我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清风为我祝福,有夕阳与我做伴,把这些知识带给每一位爱书的人。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自由。在书中,我是一片晶莹剔透洁白无暇的雪花,没有心灵上的尘,思想上的俗,有的只是书中源源不断的高贵品德。

当我将这些品德都酿成自己的果实时,我就可以如同雪花一样纷繁扬扬的洒落下来,为枝头点缀,为屋顶披彩,让仁攀类感受这雪花般的白色世界。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纯洁。在书中,我更是一叶飘摇不定的小船,追随着书中的脚步,我这叶小船无时不在感受现代都市的气息,自由女神的雄健标致,埃菲尔铁塔的浪漫浓情,金字塔的神秘古谱,俄罗斯的热心豪迈。这些,只有在书中我才可以领略到。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哥乖,爱书的人是永远渴望书的,无声的书会奉告你有声的世界,生活中,许多标致你会错过。但是,书中的标致世界会永远为你敞开,等待你的到来,那么我们就去好好把握它,不要让它逝去,抓住永恒的标致。

要记住:爱因斯坦曾说过:智慧没有了书籍,便如鸟儿折了翅膀。书,给我的乐趣不仅是消遣,它补充着我精神上的空虚,而我如饿狼一般步猎着书中的一切。书,是我的灵魂。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畅。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关注课堂的同时,对课外阅读一直都十分有兴趣。在我看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从教多年来,我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对我们学校孩子来说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但遗憾的是,在课外阅读这条道路上,虽然我学习了很多大家、小家的经验,并力求自己进行创新改革,但每每总是以失败告终。在我印象当中,只有一次让我觉得课外阅读成效特别大的,是我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带了四年的一个班,四年的大量阅读、坚持阅读,那时候刚上班,其实并没有什么方法可言,但却使得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期末考试当中,成绩也是不断向第一名冲击。而剩下带的班级,只带一年,最多两年,总是感觉不到课外阅读对孩子带来的太大的进步。

开学伊始,我毅然决然地继续在让我不停摔跤的课外阅读的道路上前行。由于网上购书无法翻看书籍内容,我利用开学前的时间,特意到新华书店,浏览了书店中的各种教育书籍,而其中一本《书语者》,让我特别感兴趣。《书语者》,美国的一位普通教师米勒老师所出的书,副标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这真的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标题,尤其对于我这样渴求课外阅读的老师来说,宛如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宝藏,不用翻看我就决定要买这本书。

利用闲暇时间,我已经和《书语者》二分之一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浅显易懂的文字,贴近现实的实例,再次让我感受到,选这本书没错。在书的前半部分,米勒老师给我们了这样一个概念:“无时不能读,无处不能读,无书不能读。”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自由的阅读。在米勒老师的书里面,课堂时间、等车时间、等拍照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可以阅读;教室里、操场上、甚至马桶上洗澡间,所有的地方都可以阅读;文学书、科学书、还有漫画书,所有的书籍都可以阅读。这,就是阅读的自由。而我现在所缺的,恰恰就是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学生爱读的书,都被我列入黑名单,像是漫画,《查理九世》等等,我总是认为这种书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学生读了没有什么好处,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精挑细选为学生制定一份阅读清单,而这些图书学生究竟喜欢不喜欢,真的不好说。我想,我这种行为,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呢?学生爱看的书,在我看来是杂书,但是对学生一点用处都没有吗?是否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真正喜欢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我记得我小时候,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每学期订报纸,家长都特别支持,我总是订好多份,《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故事报》、《故事大王》等等。《小学生故事报》《故事大王》每次都能被我翻烂,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看,而《小学生学习报》,往往是草草翻过就算完事,只恨当时能订的故事类报纸太少。想想为什么,当然是故事比学习有意思多了,换做任何一人,恐怕都会和我一样。故事开启了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成就了我对文学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我最终选择中文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我在学校喜欢看跟教育有关的书籍,但是休息时间,说实话,我是真的不愿意再费心费脑,往往会选择一些休闲类的小说、散文来看,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审美水平。即使是休闲类的小说,文笔不好的我是一定看不下去的,长久“正经的”“不正经的”阅读加起来,造就的不仅仅是我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我对所观赏文学水平要求的提高。

由己及人,我现在对待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苛刻呢?也许我可以像米勒老师那样,再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和学生一起看一些《查理九世》之类的书,说不定我也会沉迷其中呢!以此为起点,慢慢地使学生爱上这样自由的阅读,我再逐步地推荐一些我认为好的书给他们,也许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才能更高质量地阅读。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7】

当了一名教师才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一份爱心,坚韧的耐心,更需要坚定的目标,正确的理念,教师,需一路前行的职业读后感。一则故事——老马与驴子的对话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生、教学莫不如此。可能教了十年、二十年,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领,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结果也许真是原地打转,可能越转越熟,但未向前发展,人不能没有目标,教师更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方向。

没有了教学的激情与理念,确实让人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没有了反思没有了前进的步伐。时间久了,职业的倦怠让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激情;随着自己年龄慢慢的年长,随着孩子的越来越渴求的求知欲让我们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世俗的嘈杂,让沉静的心里越来越浮躁。许多教师越来越感觉教师职业的无奈与茫然。

其实在我们身边面对的是活泼的生命,孩子的童真,让我们有着数不清的感动。当被你鼓励过的孩子对你说:“老师,我听你的”,一看到你就跑来告诉你:“老师,我今天穿 了一双新鞋子”。感动,让我们觉得教师的生活是丰富的,让人满足的;感动,是前行的动力。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总有一种力量在逼促自己前行;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虽然两袖清风,却能为自己留一份洁净的心境。“让我们以爱心为基础,在教育学生诗意生存的同时,以自己教学生命的不断成长、收获作为教师诗意生存的快乐!”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8】

书本,如同一位老友,伴我走过了十六个春秋。不论是教科书,杂志,亦或是小说,都陪伴在我的左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它,如一位无声的老师——一个安逸的午后,捧着一本书静静的阅读,细细的体会琢磨,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本网络小说令我难以忘记。作者是八月长安,20xx年哈尔滨市高考文科状元,就读北京大学,之后工作不久便辞去工作,当了一位作家。

《你好,旧时光》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那本令我记忆深刻的书。主人公余周周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童年很七彩,也很灰暗。没有爸爸的孩子处处遭人嫌弃,就连舅舅和舅妈也是,生活虽苦,但有奔奔的陪伴一点也不孤单,还有雅典娜女神、星矢、月月兔他们。

陈桉的出现,让周周明确了前进的路。陈桉就是她的领路人,她只要跟着他的足迹就好。在这青春的十字路口我似乎也需要一个领路人,需要一个陈桉,一样的懂她,一样的懂我。小学时遇到了林杨,儿时那最最纯洁的喜欢在他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婆和她很亲,小时候和她一起玩小猫钓鱼,陪她一起玛丽苏……后来,外婆生病了,因为外婆养老的事大人们总是吵,外婆的记忆衰退了,这让周周很伤心……“ 钱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友情、亲情、爱情,各种你以为牢不可破、海枯石烂的感情,最终都会被它腐蚀殆尽。明明就是因为利益,偏偏大家都不承认,说着'我不是在乎钱’ ,拼命证明其实自己是从钱里面'看出了背后的品质问题’ 。”

长大后的周周学会了苦笑,学会了圆滑处世,学会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名著,但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没有告诉如何做一个伟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了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亲情、友情,同样也有在社会上立足的一些方法。从主人公的儿时写起,字里行间都有清新、轻快的感觉,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和一个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人交谈,仿佛遇到了知己。

周周引起了我的共鸣,是一个真实而又不存在的知己,她就像我的陈桉,给我引路。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9】

在暑期阅读活动过程中,作为班级组织人员,我感触颇深。同学们从7月10日开始到7月20日,完成了第一本共读书目《森林报(夏)》;从7月21日到8月1日,完成了第二本共读书目《居里夫人的故事》;从8月2日到8月12日,完成了第三本共读书目《小王子》。时间安排合理,大部分同学都坚持完成阅读任务,这让我看到了一群坚持不懈的孩子们。

另外,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掌握了不少阅读策略,比如运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策略、从不同角度提问的策略、学习多种符号做批注的策略等。这些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今后的阅读,这又让我看到了一群爱学习、爱总结的的孩子们。

不仅如此,看到同学们的导读单,我知道了这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们。这一切都源于区教科局所组织的这项活动,使我有了组织同学们阅读的方向。看到如此优秀的孩子们,作为老师何尝不应该读更多的书呢?当然,学校也有读书群,老师们也在群里分享读书任务。这让我们汇仟小学处处弥漫着书香,师生在悦读阅快乐中共同成长。

开学后,为了让孩子们坚持阅读,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做到:

1.读好书,比如著名儿童作家的作品集、中外名著等;

2.每周组织阅读心得分享会。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学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应该及时把这种感觉和同伴分享,达到共享阅读快乐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本中有不少名家的经典作品,语言精炼、立意深刻、思想深邃,正是学生们阅读和写作学习借鉴的最佳素材。

最后,董卿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10】

假期里有幸读了《做有灵魂的教师》一书,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职业。传道于人,必先问道在先;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只有自己有思想,有追求并坚守道德,才能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首先,有灵魂的教师就得用不一样的管理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其实真的挺好的,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管理,结果会大大不一样,班主任如果用心了,负责任了,那么他们的这个班级各个方面都会很好的,相反反之。

其次,有灵魂的教师不但要继承,还要勇于创新。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每节体育课都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练习,都是老师全程掌控,枯燥的学习一些东西。到最后成绩会也会达到合格或者良好的水平,但是其中的过程却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此我现在当上了体育老师,我采用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首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体育课的规则,比如不能穿凉鞋、皮鞋、靴子,然后我们就一起互相监督,其次每节课上课我都会给学生说一下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只要学生完成任务,然后我们就可以解散去玩耍。这样子下来,每节课学生上课都很配合,纪律也很好,学生练习的时候也很认真,然后练会之后高兴地来找老师检查,然后就可以解散了。这看起来就像放羊一样,其实老师一刻也没有闲着,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就一直走动,分别指导。练习快的同学就很快就解散了,那些不会的同学为了想解散就认真练习,学习效率自然就出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年体育成绩都很优异,而且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融洽。

做人有灵魂,为师有师魂。当我们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教师的灵魂也得到了具体体现,这就是为师之道,为师之魂。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11】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认识到: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是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在他的手中。,教师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和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仅是学生的,应该是的充实与。教师可以的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多才多艺,让的精神世界,让脱离庸俗。

教师要上述的境界,最的途径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条件,教师教育思想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在意义上说,跨越由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不可超越的过程。

人类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教育的不会,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如教育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并超过陶行知。,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有心的教师会阅读教育的文献,学习不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的教师善于思考,远离浮躁,从而让的教师有教育的智慧,让的教育美丽。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系列7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系列7篇)”,欢迎你的品鉴!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1】

教师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了,新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看完《做卓越的教师》这本书后,让我明确了自己提升的方面与方向。

一、做会上课的教师。

“课”我们每天都在上,都以为自己会上课了,其实不然。怎样才能上出一节优质的课,这是一个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而不是选择适应教学方案的学生。”这句话说得有理,让我豁然开朗,也解开了我心中的谜。是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看完这部分内容,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了深刻的反思,忽有所悟。我应该从设计好每一节课开始,提升自己的上课能力,做一个会上课的教师。

二、做会写作的教师。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孔子有“日而三省”的作法,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修养,规范自身的言行。彭兴顺教师说:“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并不是从‘写’开始的,而是从‘做’开始的,用‘写’来指导‘做’,用‘做’来充实‘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结合写作,我们的工作是一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工作中我们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只有通过写作,给自己一个思考总结的时机,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我想作一个会写作的的教师,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服务的。

有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可以说: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一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我觉得想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写作,从写作中反思自身的点滴,积累自己的成果,写,才知不足,从而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看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买来已有一学期之久,奈何事物杂多,始终不曾翻阅。近期,才着手翻阅,不能说对我有很深的受益,却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老师,致力于研究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在这本书当中,王晓春老师主要针对教师在处理学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思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他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案例讨论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认识自我”。王晓春老师说: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客观世界研究和主观世界研究两方面,客观世界包括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主观世界的研究则主要是教师的认识自我。他提出教师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不能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让每一位教师深思的话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90个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类学生、各色问题,有小学生的案例,也有中学生的案例,各位教师的见解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爱的教育、批评教育、启发教育等等。而王晓春老师就针对这些案例从思维的角度做了深刻的讲解,有些也让我受益。他提出了一系列思维问题,比如整体思维、简化思维、固化思维、叙事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让一线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有目标与方向了。

这本书我翻阅的很快,但快并不代表我没有学习到东西。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的确教会了我如何应对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读罢此书,或许在某些问题上,你会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3】

假期里有幸读了《做有灵魂的教师》一书,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职业。传道于人,必先问道在先;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只有自己有思想,有追求并坚守道德,才能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首先,有灵魂的教师就得用不一样的管理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其实真的挺好的,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管理,结果会大大不一样,班主任如果用心了,负责任了,那么他们的这个班级各个方面都会很好的,相反反之。

其次,有灵魂的教师不但要继承,还要勇于创新。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每节体育课都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练习,都是老师全程掌控,枯燥的学习一些东西。到最后成绩会也会达到合格或者良好的水平,但是其中的过程却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此我现在当上了体育老师,我采用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首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体育课的规则,比如不能穿凉鞋、皮鞋、靴子,然后我们就一起互相监督,其次每节课上课我都会给学生说一下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只要学生完成任务,然后我们就可以解散去玩耍。这样子下来,每节课学生上课都很配合,纪律也很好,学生练习的时候也很认真,然后练会之后高兴地来找老师检查,然后就可以解散了。这看起来就像放羊一样,其实老师一刻也没有闲着,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就一直走动,分别指导。练习快的同学就很快就解散了,那些不会的同学为了想解散就认真练习,学习效率自然就出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年体育成绩都很优异,而且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融洽。

做人有灵魂,为师有师魂。当我们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教师的灵魂也得到了具体体现,这就是为师之道,为师之魂。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4】

在暑期阅读活动过程中,作为班级组织人员,我感触颇深。同学们从7月10日开始到7月20日,完成了第一本共读书目《森林报(夏)》;从7月21日到8月1日,完成了第二本共读书目《居里夫人的故事》;从8月2日到8月12日,完成了第三本共读书目《小王子》。时间安排合理,大部分同学都坚持完成阅读任务,这让我看到了一群坚持不懈的孩子们。

另外,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掌握了不少阅读策略,比如运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策略、从不同角度提问的策略、学习多种符号做批注的策略等。这些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今后的阅读,这又让我看到了一群爱学习、爱总结的的孩子们。

不仅如此,看到同学们的导读单,我知道了这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们。这一切都源于区教科局所组织的这项活动,使我有了组织同学们阅读的方向。看到如此优秀的孩子们,作为老师何尝不应该读更多的书呢?当然,学校也有读书群,老师们也在群里分享读书任务。这让我们汇仟小学处处弥漫着书香,师生在悦读阅快乐中共同成长。

开学后,为了让孩子们坚持阅读,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做到:

1.读好书,比如著名儿童作家的作品集、中外名著等;

2.每周组织阅读心得分享会。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学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应该及时把这种感觉和同伴分享,达到共享阅读快乐的目的,还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本中有不少名家的经典作品,语言精炼、立意深刻、思想深邃,正是学生们阅读和写作学习借鉴的最佳素材。

最后,董卿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5】

这是我第一次读先生的文章。前有《三体》横空出世,一扫科幻贫瘠。后有《流浪地球》深受好评,翻新诺亚方舟新认知。但我只是道听途说,并未切身感知。

初见题目,还很好奇,精于科幻大作的刘慈欣会如何写乡村教师呢。出于职业习惯,有预定的猜想,刚开始觉得这两者会如何联系,宇宙星球与小乡村之间该如何连接?后来,大致也猜到了结局。

但,不得不佩服先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灿烂星空,无比绚烂,却也不是子虚乌有,是有理论支撑的。作为一名文科生,表示看着也没有很大压力,而是引起一些好奇,关于另一个领域。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教师的解读。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自我,穷尽自我,照亮学子,照亮未来的希望。以这作为比喻。并没有新意,但其在燃尽之后却于无形之中拯救了孩子的生命,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是这里的新意。

牛顿定律,是地球与宇宙的关联,而老师是打通该领域的纽带。

文明的孤独进程。虽漫长,但可畏,可期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尊师重道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除了脑力体力劳动,更在于对心灵的塑造对精神文明的传承。大多数对教师的尊重只在口头而并非实际行动。

民办教师这种类似的现状也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乡村教师,事迹令人感动,但更是心酸。希望教育不是老师耗尽自己,点亮孩子的未来;而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师甘愿成为一张弓,将学生射向成功的彼岸。但若能带动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那该有多好。

教师的使命感,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对这个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进行探索。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6】

当了一名教师才深深地感到,做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一份爱心,坚韧的耐心,更需要坚定的目标,正确的理念,教师,需一路前行的职业读后感。一则故事——老马与驴子的对话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生、教学莫不如此。可能教了十年、二十年,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领,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结果也许真是原地打转,可能越转越熟,但未向前发展,人不能没有目标,教师更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方向。

没有了教学的激情与理念,确实让人过着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没有了反思没有了前进的步伐。时间久了,职业的倦怠让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激情;随着自己年龄慢慢的年长,随着孩子的越来越渴求的求知欲让我们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世俗的嘈杂,让沉静的心里越来越浮躁。许多教师越来越感觉教师职业的无奈与茫然。

其实在我们身边面对的是活泼的生命,孩子的童真,让我们有着数不清的感动。当被你鼓励过的孩子对你说:“老师,我听你的”,一看到你就跑来告诉你:“老师,我今天穿 了一双新鞋子”。感动,让我们觉得教师的生活是丰富的,让人满足的;感动,是前行的动力。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总有一种力量在逼促自己前行;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虽然两袖清风,却能为自己留一份洁净的心境。“让我们以爱心为基础,在教育学生诗意生存的同时,以自己教学生命的不断成长、收获作为教师诗意生存的快乐!”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篇7】

今年教师节,我们收到学校赠予我们的一份礼物:一本老师的心灵圣经——《做最棒的老师》。这本书就如同这冬日里的暖阳,和煦绚丽,沁人心脾。它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一个个生动而真切的教育故事,抒写了教育的篇章。涤荡着我们的心灵,催促着我们奋起。更有那如珍珠般的“共同品悟”,字里行间,蕴藏着最温暖的心灵物语,饱含诗意,富有哲理,扣人心扉,浸润心田。

书中“爱是最好的教育”“成为杰出的班主任”“累,却快乐着”等11个章节的每一个教育叙事,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深思。

还记得那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吗?他希望家境贫困、衣着单薄的晓宇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特意在班里设立写景描写作文竞赛。让晓宇感到惊讶的是一等奖的获得者竟然是她,而奖品是她最需要的帽子、围巾和手套。她不再寒冷,安然度过了一个冬天,直到春暖花开。“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多么美好的语言,多么美好的老师。他让晓宇感到,那不是施舍,那是应得的奖励,给予了爱,更给予了尊重。以至于成就了大学毕业后的晓宇一次一次地往福利院跑,以同样的方式给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和最温暖的爱,让爱延续!因为她懂得如何把这份快乐悄悄渗进孩子们自卑的心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还记得那位胖胖的中年女教师吗?她在上长度测量内容时,不仅不介意学生提出测量她的腰围,反而一次次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和兴趣,保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她一次次绽放的笑容,折射出她的宽容、智慧和博爱之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自由而快乐的课堂。

还有“公主教师”袁文婷、善于倾听的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拥有完美性格的陆老师、将爱无私奉献给教育的刘老师……品读着,总是带给我们很大的心灵震撼。

每个人都有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跌倒的时候,希望有人扶持;忧虑的时候,希望有人分忧;痛苦的时候,希望有人陪伴;失败的时候,希望有人鼓励;成功的时候,希望有人分享。

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是被无尽的师爱暖暖地包围着。记得小学时经常全身发红发痒,郑老师不止一次的用自行车载我回家。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每每学校水井抽不上水,我们没水蒸饭,拿着饭盒向村里的农家讨水时,住在学校不远的'潘老师总是为我们早早准备了一大缸的水,还亲自为我们舀水淘米;还记得陈老师把在外地读书的姐姐寄给我的信转递给我时那满脸的微笑和温暖的话语;忘不了初三时英语老师不辞辛劳,为我们参加县英语竞赛补习到很晚,让我一生受益;更难忘在金师读书时,恩师突然来学校看望时候的惊喜……记忆中的很多老师都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曾经对我无私的关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生命有限,教育常青,爱将永恒。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那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仅仅投向学生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她带给学生的是精神导向和支持。”是啊,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暖人心者,莫过于爱。

老师的生活是琐碎的,忙碌的,艰辛的,因此我们在爱工作的同时,也要爱自己。虽然我们的物质不富有,但是我们的精神很富足,我们桃李芬芳,他们茁壮成长!瞧,我们多么幸福,这么大的校园都是我们的,我们有各种运动的器材和场地,我们有足够空间为自己的健康和活力加分。让我们拥有阳光容颜,阳光心态,沐浴冬日暖阳,感受鸟语花香,浸染琴棋书画,投怀碧海蓝天。用心工作,惬意生活,润泽生命,感动心灵!

热门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其五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热门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其五》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这两天看完一本斯坦福大学教授写的剖析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书,有种相见恨恨晚感觉。阅读本书之前,我根据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教训,以及成人后阅读各种书籍的感受,我对如何学习数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有不少疑惑的地方。这本书从数学本质和数学学习的痛点出发,既有数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又有对学生的调查实践,指出了一条学习数学的正确路径。看完此书,我虽然仍有不少疑虑,但是相比之前在黑暗中摸索已经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下面汇总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我的实际情况加以说明。

1.课堂上学习的数学和真正的数学相去甚远

作者首先提出根本问题“什么是数学”,然后从数学家和普通中小学生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毫不意外的是数学家和学生的回答是天壤之别。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描述人类活动、刻画社会现象、解释现实世界并勾勒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量化方法”,而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一堆定理和公式”,“需要记忆公式才能演算”的一种高级游戏。显然,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习的数学脱离了其本质,以数学符号和逻辑推演为名行“套路记忆和模仿”之实。

我对此深有体会,学习数学那么多年现在全忘了,完全不知道当年学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现在才发现当年学数学其实靠的是记忆,背知识点,背题型。零碎的知识点短期内在看似记得,证明过的题目几个月后又不会了。生理学家发现大脑中负责记忆和逻辑思考的部位不同,只有将新知识关联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真正掌握。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些题目短时间凭借记忆做出正确答案,给自己一种已经掌握的假象,然而时间一长,忘记了或者题目稍有变化又束手无策了,感觉始终在门外徘徊,很有受挫感。书中作者提到的大部分美国中学生对数学的感觉也是如此。

传统学校通过讲解知识点,例题,习题的方式授课,学生按照这个节奏,需要做的是记住知识点并能找到从习题套到例题上,练习所谓的“题型”,就能解答出习题。看似完美合理,其实暗藏逻辑陷阱。。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点”,但是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建立关联,找到关联。有时碰到不会解的难题看看人家的解题过程,感叹“为什么自己想不到”。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想不到?看了例题做习题时肯定会用到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不用自己去找。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没有现成的知识点供你使用,要自己从现有条件一步步推演到熟悉的知识点上去。这一过程是传统数学教学薄弱的地方,却是数学学习最关键的地方。

作者明确指出,人们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智力问题”。

原本以为这是中国学校教育特色,没想到作者眼中的美国教育,甚至英国也是如此。令人深思。

2.学习数学的正确路径是猜想和估计

作者分享了几位数学家的经历,他们在学生时代的某个时刻,或遇好书,或遇良师,初识数学的本来面目,洞察数学的本质,开始主动探索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奥秘。

数学家花费很长时间投身于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多个领域的数学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几个小时听老师讲解单一模式解题方法,完全没有猜想和估计。猜想和估计是数学领域所应用的两类重要方法,而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精确值。这是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需要找到低成本地评价大批量学生的方式,精确值正好适合批量评价。然而,学生正是这种评价方式的牺牲品。学校没有培养孩子对数字的“良好感觉”,孩子们没有机会运用猜想和估计。这就背离了数学学习的正确路径。

数学家的伟大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辅以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逼近答案。

作者特别强调了传统教学中应用题的毛病,出题者隐含了很多假定条件,甚至有的题目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出题人把思考范围人为地锁定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把孩子的思路引导到一个狭窄的地方,非黑即白,不能有其他思考方式。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有太多要吐槽的。稍感安慰的是,原来美国也这样。

锁定知识点,精确解题让学生没有猜想和估计的空间。也许有人说这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要能掌握知识点就好,可是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掌握的零碎的知识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在大量考察单一知识点的应用题充斥学生习题集的同时,二年级孩子的数学书中也加入了“估计”这一概念,比如估计一瓶玻璃珠的数目,估计几个三位数相加的结果,估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答案,注重分析过程。虽然比例很小,但仍是一个大进步,我们这代人的小学课本中没有这些内容。

3.学习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合作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数学家都是一些智力极其发达,孤独地埋头演算,谈不上什么合作性。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数学家之间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多的多,并非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广泛涉猎同行的学术论文以及通信是数学家更重要的交流方式。数学家学习并汲取他人研究中的优秀成果、提升数学思维的质量层次、一起分享解题的快乐心情等。作者引用英国数学教育学教授LeoneBurton对数学家的工作方式的调查报告里的结论:数学家们一致认为合作研究会带来大量的收获,他们认为这种合作交流的模式应该推广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暑期数学夏令营中通过团队合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单一概念跳跃到面对实际问题主动拓展思路,加深了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我的理解是

4.女孩学习数学的方法是面对直觉,回归数学本质。

5.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下面是大学生范文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一本好的图书,我们应该要弄清论点,并将其写在读后感中,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1

这次环境布置,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特别的体育玩具,其中跳高的木头架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当第一天把它拿出来时,那些男孩子都兴奋不已。看到他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仿佛乐在其中,心想:这个玩具总算没白做,孩子的兴趣正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回报。

我正沉浸在喜悦中,忽然,一个老人从我教室门口经过,他严肃地说:“你这个不能这样跳!”,他边说边把跳高架子换了一个方向,继续说:“你这样跳万一小朋友跳不过去,竹子绊一跤,头磕在地上就太危险了,如果这样竹子反对着小朋友,跳不过竹子也会很容易掉下去,就不会有危险了。”我连连点头,是呀,其实之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可真到拿出来玩时,我怎么偏偏忘了呢,我怎么这么粗心,我不停地责备自己。当时还有几位家长在场,我的心里真是羞愧万分。万一真的出现那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使我感到:幼儿园里无小事,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孩子年幼体弱,在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细心,安全意识要时刻放在心中,万事以安全为首,千万不要做马大哈,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做事细心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活习惯,更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工作习惯,也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以后一定要谨记。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2

ideng_fyheart,让自己随心,在每件事情上做到让自己满意。尽管这本书是写给青年人的,但我读来依然感觉受益非浅。以下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一、对孩子的教育。那里的孩子既是自己的孩子,也包含少艺的孩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可是在情急之下,也会做些很冲动的事情,说些很过头的话,冷静下来后悔不跌。作为母亲和教师双重身份,以后要更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言行,对孩子们起到更好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影响。“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应当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微笑绽放心间,欢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教师,步入教育岗位多年,心里一向感觉教师是自己最挚爱的职业,读完《做最好的自己》后,深深感受到:尽管我不是教育岗位上最好的教师,但能够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一名普通而平凡的美术教师。

书中讲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这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今日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到达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成功”并非仅仅是指这个专家、那个老总,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将自己活到最好的程度,凡事都尽最大努力了,那他就是成功的,他无憾的经历了生命。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题记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

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4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小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小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这本书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小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这本书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这本书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小孩子们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小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小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小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小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小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xx搭的真好!”起初小孩子们还很开心。但两三次后,小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小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小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小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小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小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小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小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小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小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小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小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小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小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小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小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小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小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小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5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王会会)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6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由于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

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7

简爱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女孩,从小失去父母,被寄养在里德舅妈家,但是无论她怎么做也讨不了舅妈的欢心,于是她决定要上学。到了学校听她的好朋友海伦说这里是一个相当于孤独院的学校时,她万分欢喜,因为这里的孩子都是孤儿,她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在那里又做了两年老师,当她离开了学校,开始找工作,不久她就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在那里,她救了罗切斯特先生,并和罗切斯特先生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

是的,这就是简爱的一生,从书中我看到了她的勇气,看到了她的爱与尊严,我感到一种惭愧,如果换作是我的话,罗切斯特先生的房间着了大火,我一定不敢冲进去用水把火浇灭。

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他们做错了,我却不敢反驳,可是简爱却立即纠正了大人说的话,我却说都不敢说,其实我心中的小人在大喊:不!你们错了。简爱的勇气我非常佩服。

简爱一个平凡的女孩,其实她并不平凡,她很伟大,因为她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即使是最平凡的女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勇气、爱与尊严。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8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女佣,后来断绝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可他却永远失去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9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

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篇10

与孩子共同成长

《指南》虽然细化描述了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指向性和显示可操作性,但是它并不是就简单的“说明书”,《指南》同时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理念。正确明白其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运用《指南》的前提,是有效填补教师专业空白,开启家长固化思维的工具。

一、快乐地玩,有效地学。

《指南》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将珍视幼儿生活的游戏的独特价值放在首位,是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构成自我决策的潜质并实现自我的价值,游戏会使得儿童体验成就尤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有着强有力的法力支援,《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从事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二、放慢脚步,慢慢成长

“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要尽可能让儿童在充裕的时刻自由发展,成长虽缓慢却发展彻底。

三、扬起所长,补齐缩短。

每一个儿童有自己的独特学习风格,只能所长各不相同。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并最终实现面向全体、全面的和谐发展。

[精华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篇二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精华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篇二》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致教师》是朱永新教授以回答来信的形式送给老师的建议。我用了几天的闲暇时间读完这本书。朱永新是新教育的发起人,李镇西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苏州分管教育的市长。也就是说。他是老师、校长、领导。不管哪个角色都是非常出色的。这本书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一读。值得老师们去实践体验。

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样,这本书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无论我们哪方面有困难,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因为涉及面太广,所以想从哪方面专门提高,又不太适合。也就是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指点方向,如果要深入,还要继续研究一下其他书籍。但无论怎样,这本书还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把本书的要点摘抄一下:

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目测一下自己,在一二之间徘徊。加油)

面对孩子,面对世界,教师需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理想其实是青春的表征。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老去。(深表赞同)

很多教育家只不过把别人的精神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理论的共鸣而已。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到北,就是因为缺乏支柱。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教师阅读书目最重要的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方面的读物,一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经典读多了,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自然也会提高。

阅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阅读,阅读,还是阅读。提高自身能力的不二法宝。)

怎样才算是善于思考呢?一是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思维的敏捷性,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四是思维的独创性。(第四点尤为重要,谁能做到呢?)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能吸取源源不断的知识。为了记住这些看过的剧情,我们有必要去写一份读后感,以下是编辑为您可能需要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篇1】

"一个冬日的午后,暖暖的阳光散满大地,泡上一杯香茗,悠闲地坐在阳台上惬意的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温暖。耳边传来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话语,与我探讨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师的问题。那些话语发自肺腑,诚恳而又不带一丝官腔。那些问题切合实际也符合我们的特点。"上面这些是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后的真实感受。

这次教导叫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自己也顺便捎上了一本,机缘巧合的拜读了这本对我意义深远的书。说实话在未读之前,我看了书名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抵触。又是一本教训我们青年教师的书,又是一大通关于教育的理论,看着头就大啊!假期中闲暇时我信手翻开了这本被我束之高阁的书。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读完书后我也为作者注重情感和人文关怀而感动。一位德高望重的特级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爱的关心,怎叫人不感动啊!在书的最后两个特辑作者不惜笔墨的告诉我们要心中有理想、心中有爱。这循循善诱的话语我真的记下了!

整本书我是用了4天读完的,我觉得我读的不够,我将读第二遍,相信这也不会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后一遍!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篇2】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非常喜欢《致青年教师》中的这一段话。这样的一个场景,估计所有的教师和对教育事业关心的人都心之所向往。本书的作者是吴非,一名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了十几页时,我还一度误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我读到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是一位老教师时,我感到一阵惊讶,他怎么可能会是一位老教师呢?促使我有这种错觉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萌动。

近一年来,我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但是我初读它时,仍然感到心灵被净化,境界被升华,心智随之顿悟而豁达,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里那种非同凡响的文字,让我听到了教育中不一样的声音,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心得。

首先,我要放下我的“着急”,放平我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生活的独特个体。我应当慢下来,用心去看学生,尤其是这些心智还在完善和成熟中的小学生们。他们有的脑子很聪明,只是父母过于宠爱,自律的习惯比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没有好的成绩;他们有的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有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因此我经常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与他们聊聊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扰,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看见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虽微不足道却又那样不可或缺,我的一言一行,我的理念和想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慎重。我明白并坚信心中怀揣美好的期望,播洒完美的种子,那么在学生的心田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自己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自己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这些高尚的、仁爱的胸襟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内化而来的。以爱示爱,以慈化慈,也许成长只是时间的事。

再次,我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引导。吴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是一盏灯,这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有光明就有希望,这盏灯可能亮光微弱,但只要能指引学生前方的路,引导他们向更亮处迈进,微弱的光就是有价值的。在大千教育伟业中,有太多微弱的光,他们并不耀眼,也不被人所知,但只要他们能知道自己就行,让自己永远亮着!

最后,我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职业……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如果没有理想与情怀,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要想自己的生活像诗和梦一样美,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享受过程。生活和工作想想都是忙碌和繁劳的,如果以一种跟跑的步伐行进,那无疑是在自己的腿上捆绑上重重的沙袋,如果是追着风筝跑,那么自己的脚步和心情就会跟着飞起来。

每天的生活看似重复千篇一律,却又因面对每个独特的个体而不同。我能够理解小学生们好玩的天性,却也时常埋怨他们不懂事,不懂得在自己最好的时光,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读书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点时间可以活动,不要做学习的机器,但每每看到他们因玩而忘乎所以,心里难免会有些急躁。其实想到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该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作为教师我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我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整体,不能“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所有人同步达到怎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慢下来,给他们时间讨论、探究,训练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看见每一个孩子”,在“慢”中,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篇3】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在政治课上竟然找到了上课的乐趣。

今年带初一的政治,我更多的是忐忑。我私以为政治是初中生三观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备课时,小心谨慎,言语间字字斟酌。一进门,四五十个小脑袋摇摇晃晃,齐刷刷地逼向门口,这些小可爱们打乱了我的教学理念——一本正经的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在一节政治课上,谈及“家庭的含义与作用”时,我首先举了个例子让大家定义自己的家庭:我的家庭是一个××的家庭,我之所以这样定义它,是因为……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位女生说她的家庭是一个冷清的家庭,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在上班,她晚上回家也见不到人,父母周末也要上班。我因势导利:“大家记住了没,以后周末就去××家蹭饭”大家纷纷响应,课堂氛围十分热闹。我相信那一瞬间,女生的心中也不全是心酸无奈感。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是真的可以说,也是真的能说出来的。而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的教学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是最让他们开心的事情了。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中谈到:“多让学生说说话吧。现在多说说,在说中想,在说中提高表达的水平。”我深以为然。教学的本质决定了这是一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言语沟通无疑在这场谈话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但是如何说?怎样说更为合适?这些显然需要多花费些心思。

初二语文教学任务中,有一篇写景作文,让我甚为苦恼,原因无他,班里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即使节假日也被家长安排的辅导课程占得满满的,哪来的时间和心思去看看身边的景呢?她们印象中“落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不知是哪位前人留下的“牙慧”。所以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与她们商量,趁秋意正浓,我们在校园里看看秋景,将所观所感真实的记录下来,完成一篇秋景散文,题目就叫《遇见秋天》。那天下午,很多老师都看见一群学生在中央大道旁的银杏树下叽叽喳喳,三三两两坐在树下;几个女生在人工湖边给芦苇“画肖像”,几个调皮的男生之间互相品尝树上刚摘下的橘子,后来看他们在作文中写道:“原来橘子也不都是酸酸甜甜的,也有些偷懒的橘子是苦涩的。”我在旁边批注:所以我们要不负好时光,努力做个“甜甜的橘子”。更有写细心的同学问我同是一排的银杏树,有的满是黄叶,有的却多是绿叶,这是什么原因。

我忽然想起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也曾在数学课上提出类似问题:正值春夏交替之际,为什么同一排的树木有的先生的枝繁叶茂,有的却枝头绿叶寥寥?同学们都很好奇,老师便让我们勤于观察,思考作答。我记得那天中午放学,我骑着电动车路过桥时,倏忽间发现桥底河岸高低的几排树木果然是如老师所说,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枝头绿叶稀稀疏疏,回家查阅资料才发现,靠近岸边的树叶因为没有遮挡物,受阳光雨水比其他树木充沛,长势自是喜人。秋天万物凋零程度不一也是此原理。那一刻我无比认同吴非在书中的这句话:“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因为你引导他进入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总的来说,一本好书不在于通篇都是至理名言,而是其中只言片语与你的生活有所交集,如此,你才会有所得、有所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人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篇4】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执教的学科呢?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在高中阶段有五百多节课,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身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要往学生脊背上压上沉重的担子?——这一句句尖锐的质问中的“你”好像说的就是如今的我,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语文教师,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输出,殊不知这在无形中确是一种毫无效果的输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明知道“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却企图在学生们身上实现这个假想。无论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层面,身为“司机”的我好像误入了一个“快车道”,在路上狂飙速度,大巴上的40个“乘客”却被摇得东倒西歪,而我却束手无策。

读完吴老师这一封名为“致青年教师”的书信,我明白了“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我知道了“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告诉自己:是时候慢下来了……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我更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只有慢慢来,我的乘客们才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

教学一种缓慢的艺术:缓需要平和、平静,慢需要耐心、耐性。正是因为这种缓慢,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教育是“慢活”,也是“细活”。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品出这一路走来沁人心脾的幸福花香。

舍得是一种教学智慧,有舍才会有得,课堂才会有滋有味。最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切都是好的,而是他们善于舍弃,敢于舍弃,所以他们才拥有的更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应有一杆权衡利弊的天平,在慢慢走的道路上,学会思考、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体验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慢”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减少内心的浮燥与不安,花开不在于一朝一夕,沉下心来,静待花开,要深信这朵花一定会开,只是早开与迟开的区别。

时间不能停滞,但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我们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太注重远方的目标,而忽视了行走的乐趣。一个好的渔夫,不光知道打鱼,还懂得如何享受大海、阳光、和沙滩;同样一个幸福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感悟生活,见证学生的心灵成长。

在慢下来的脚步中,我引领孩子们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活动,走进自然,从而去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丰富、充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在教学中也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改变学生的“作文难”认识,逐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其实也是在改变我的“教作文难”情况,等待他们的成长,其实也是等待自己的成长,学生之花与教师之花其实都需要等待,只要有期待,等待就是值得的。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费劲心思,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与进步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慢慢走,终会有一路繁花相送!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在吴非老师的阐述之下,这其乐融融的场面好像近在咫尺,这样的一天充满了温馨与美好:童年无忧无虑,学习生动有趣,生活恬静美好。读完这85个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这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

与智者对话,与大师对话,更多地获得的是心灵的满足。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更知道自己前行的道路还应该走多远。只想说一句:谢谢我心灵的启迪者,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教师读书笔记【篇5】

吴非《致青年教师》获评“最佳图书奖”。获奖理由:该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在书中,作者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和盘托出。该书40余篇随笔文章,涉及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今天应该如何做教师,吴非以自己30年的经历作了回答。因为真实、坦诚,该书格外打动人。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书摘录:

1、简单的常识,往往也要我们用一生的职业生命去体验,即使我们在从业之初就知道的规则,可能也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

2、医学家奥勒斯在他的《行医的金科玉律》中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

3、说到对学校的感情,可能只有把生命燃烧在课堂里的教师们最清楚,当一种职业成了你的生命,当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宗教清洁,你就不会容忍任何玷污它、亵渎它的行为,你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的纯洁。爱的太深了,所以我的眼睛里才会饱含泪水。

4、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在教育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比赛粗野。教育就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就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

5、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6、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就很难有威信。教师的粗俗,一定会以各种形式传给学生,学生时代学到的一切,都会渗入他们成人之后的生活中,教师今天这样粗野的对待他,在未来的年月,他也有可能这样对待别人。

7、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8、浮躁之风一旦传给学生,祸害无穷。作为教师,岂可不慎!

9、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

10、告诉年轻的同行:在你们开始教学生涯时,在你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胸怀去爱学生时,也要注意,不要在无意间放纵了他们!

11、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养,他的学生就会是什么样,学校也就是什么“档次”的。

1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成功的教师在工作中未必刻意关注教育细节,只是他的学养决定他在每个细节上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敬。

13、教师的仪态也是“范”——凡是过犹不及,教师要内外兼修为好。

14、教师不是导演,课改提出的主张是“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非但不可能充当教师指挥下的表演者,更不能充当皮影或木偶。

15、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为什么人文素养更显得重要?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怎么当教师?

16、要想到他们走上社会时的样子——我总是在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是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很平庸甚至很庸俗。我们在当今社会上可以看到,不管一个人如何装扮自己,他的“底子”往往是掩饰不住的,他的庸俗与猥琐总会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他自己一点儿也察觉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体现了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水平,当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17、究竟什么是“教养”?看见别人跌跤不要笑,看见穷人心里难过,这就是教养。教育者如果没有悲悯与同情心,将很可悲。

18、与学生的沟通,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之上尽情的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

19、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和情感,还应该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20、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