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热门读后感: 实践论的读书心得之三

热门读后感: 实践论的读书心得之三

发表时间:2022-07-30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热门读后感: 实践论的读书心得之三》,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1467.Com.cn扩展阅读

2024读后感: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怎么写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读后感: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怎么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它的 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 就 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 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读书心得模板]《三体(全集)》读后感之三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本站收集了《[读书心得模板]《三体(全集)》读后感之三》,供您参考。

读得很慢,终于是看完了。

我最想说的是:作者真厉害!

时间跨度很大,空间跨度也大。一开始惊叹人的渺小,慢慢的,发现地球的渺小,整个太阳系的渺小,仿佛一切都是渺小的了。宇宙很大,但也有边界?宇宙也有“生命”,也会“死亡”?大刘脑洞之大,也是难以形容的了。

第一部有点像回忆史,给人的感觉很真实,仿佛一切都是确实发生而又被真实记录的历史,其中人物刻画也很到位,对于物理科学新发现或者说发现外星文明的描写也十分生动。

第二部人物与第一部有些重合,但是主角变了,人类在面对广阔宇宙中存在的威胁时的种种表现,有好有坏,对于生存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平等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但也无可厚非。总有少数人,在做着关乎大多数人命运的事情,无论好坏。

第三部时间和空间跨度最大,而又有些玄幻,看起来有些烧脑。我本人并不太喜欢。一个爱情故事——算不上吧……可能是偶尔有点惊喜,又有很多的失望……宇宙中还有很多的未知,等待我们一步步探索,奥秘太多,不知好坏。

整体来说,这是写得很走心的科幻小说了。无论是文章构思还是逻辑安排,都很到位。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其实早已为许久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环环相扣,深入人心。

以后,会继续看科幻……

热门读后感: 《如何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本之三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热门读后感: 《如何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本之三,供大家参考。

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不间断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完后,感触很多。真实的感受是要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只要你发言,没有对和错,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二、真挚的情感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曾经有个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后来有一次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立即表扬了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我一次又一次的信任。从此在课堂中他大变样了。

三、尊重学生

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爱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

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在课堂中,我不仅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思路总给予正面评价,还要求学生不轻易取消别人,评价别人时先说优点。每次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如意时,我总是将学生单独留下来,先问清楚原因,再和他交流应该怎么做,因此有学生给我写到:您虽然很温柔,不像有些老师很严厉,但同学都很听您的。看着这些话,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读书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之三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书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之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苦等N久的暑假可终于到了!今天看电影,明天去同学家玩,后天去温州乐园……我安排着自己的完美假期。“诺,今天就开始写作业,不准出去玩,不准放风!也不许拖到最后几天再慢吞吞地写!”妈妈的一堆话当头砸来。“哐当”门锁了。坐在书桌前的我有些懵,但转念一想:妈妈带妹妹出去玩了,那就看一会儿书吧!反正她发现不了。

心动不如行动。此时,书架上《爱的教育》跳入我的眼睛,我被书中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的儿童小说,由100多个情感真挚的故事组成。其中,《卡罗纳》这个故事印象最深刻。

有一天,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都没来上学了。一天,老师宣布了一个很可怕的消息:“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去了一个很好很好的地方,而且,谁也不准大笑!”

过了一会儿,卡罗纳来了。他面容灰白,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心里泛起对他的同情与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刚进入教室的卡罗纳,趴在桌上放声大哭起来,他大概想起了往日的情景。往日里,他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感受着母爱带来的温暖。现在,亲爱的母亲离开了,而且是永远地离开了。他再也看不到慈祥的母亲,再也听不到母亲轻柔的安慰声,再也感受不到……

小小年纪的卡罗纳就失去了妈妈,那份伤心、那份痛彻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的生命中已经融入了母亲的血液,融入了母亲无私而伟大的爱,失去母亲,那是多么不幸啊!此时,我的耳边又想起刚刚妈妈的叮咛“今天就开始写作业,不准……”是的,比起卡罗纳,我是幸福的。至少每天都还能听到妈妈的唠叨。其实,这唠叨还挺温暖的!

[读后感范文] 一棵开花的树读书心得之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这篇《[读后感范文] 一棵开花的树读书心得之三》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首《一棵开花的树》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初识这首诗,还是在我中学时代,当时并不明白诗中情意,只知是一个有名诗人写得一首情诗罢了。现今重读此诗,细品其中含义,便感其浓浓情意,觉得自己已化作那棵树,为一个人痴痴等待,从花开到花落。这首诗中演绎的爱情是神圣的,可以为了见自己心爱的人一面而等上五百年,可以为引他注意而酝酿所有力量,甚至为他生,为他死。这种爱情离我甚远,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在我看来只是一种童话般的梦。爱情是什么?是林妹妹临死前没有说出的半句话?是祝英台为梁山伯跳入冰冷的墓中,双双化蝶?还是这首诗中那用五百年的痴痴等待换来的擦肩而过?也许,爱情只是一个让人可以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魔咒吧!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五百年的等待,没有换来任何逗留,甚至都没有一次回头的爱情是我无法理解的,也不是我会追求的。我无法做到为了一段没有任何希望的爱情放弃一切。其实对诗歌的解读没有谁与谁是相同的,正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生活中有人正在追求这种类似这棵树的爱情。为了自己爱的人,化作一棵树,苦等五百年

热门读书心得:教师书籍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此时你或许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吧?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教师书籍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1

我是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大陀螺,不停的在原地旋转旋转,却找不到方向。这种感觉让我一度怀疑,这还是我踏上教师岗位的初衷吗?正因为这份迷茫,让我一拿到刘胜峰老师的《做最好的新教师》便爱不释手。

书分五章,直面24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章章有新意,节节接地气。全书“术”中有“道”,“道”中有“术”,且“道”且“术”,作者刘胜峰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为新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引导我在被动的旋转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

作者刘胜峰老师本身对我就是极大的激励。查了刘胜峰老师的资料,他的出生年月让我自惭形秽。他是19__年出生的,比我只大5岁,几乎可以称之为同龄人,而刘老师已经是教师界的翘楚,我才刚刚迈入这个行列。或许只有更努力的学习、奔跑,才能无愧于光阴,无愧于青春!

多换几种形式,提高德育的兴奋点

书中讲了一个这样的事例:20__年的10月1日,厦门市教育局选派作者班级的30名学生作为小学生代表参加国庆的升旗仪式。10月1是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升旗要起得很早,这是许多同学不愿意的。作者并没有采取强制的方法,一开始的号召失败后,依然没有放弃,而是换了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光荣进而补报;补报后没有马上允诺,而是观察一天;报名的人数够了,作者又思考如何让学生把这份热情一直持续下去,进而继续制作奖状,公布第二批入选名单、提出要求。结果,活动当天没有一个孩子迟到,升旗的2个多小时中没有一个不是笔直的站着,没有一个人的眼神显出不情愿。整个过程没有丝毫的强迫,却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正是因为作者肯动脑筋花心思,用多种形式来提高孩子的兴奋点。

这一点给我的触动特别大,在我原来的概念里,小孩子用规定最见效,他们年龄太小,道理听不明白,即使能听明白也不一定会积极配合。所以对于他们,直接强制性的布置任务就行,要求的越严格,效果就越好。但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我要求的都十分严格,可孩子们就是做的不是很好。是他们真的做不好吗?不是!是他们不愿意去做!我没有考虑他们的意愿,谁都不愿意被别人强迫,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读完这一小节以后,我试着去给孩子们一些兴奋点。比如以前说:你的字真丑,不好好写,我就罚你!现在我试着去说:你认真写的字真好看!

班主任要行走在牵手和放手之间

班主任的管理行为犹如一把多刃剑,是一个糅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工作。首先要强化责任,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反复的过程。牵手是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是指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途径上充分的放手,通过故事明理,操练导行,责任强化,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我的班级,我给学生制定了许多规定,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习惯,甚至只要不提醒或者不严格要求,一切都会恢复原样,感觉自己力不从心 ,并为之苦恼,一天天下来自己很累,孩子们的日常习惯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看来,是因为我过分的插手而没有牵手和放手。首先没有让孩子们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即使说了也是以一种大道理的方式去说的,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也没有真正理解,应该学着作者用故事去代表摆道理,毕竟故事更适合二年级的孩子。另外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做事中养成责任意识,包括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学习作者的岗位轮流制,比如值日小班长等,注意班级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同时与学生之间要有一段距离,并不是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就是最好。

思考在前静能生慧

书中作者在讲述这一点时,先讲了一个动物园管理员由于动物跑出,而不断加高笼子,却始终忘记了关门。告诉读者之所以要静下来就是因为要捉住本,而非本末倒置。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学校的每一项任务都不熟悉,一开始感觉自己整天焦头烂额,被各种各样的任务追着走。但是看看周围的老教师,他们身上的担子不比我们少,甚至有些比我们还要多,为什么他们那么从容。读了书上的这点,让我恍然大悟。我大多时候,接到任务为了更快的完成,稍加询问和思索就开始布置,很多任务都不能一次成功,需要返工好几次,这样时间浪费了、孩子们迷糊了、我也累坏了,事倍功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静下来!比如在制定班级规定时,我一开始认为必须快速的制定规章才能使班级有凝聚力,所以大概思考和请教老教师之后便布置下去了,结果由于没有结合本班的特点,规章并不适用,班级的日常长时间没有走上正轨。

静能生慧,静了,才能嚼出味;静了,心才会恬然;静了,才会有长久的积累。积累了,才会有底蕴,有了底蕴才能有灵气。综观名师成长之路,但凡能静者,没有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便是我的方向,我要坚持读书,坚持写读书心得,让书帮助我一点一点的静下来。

课堂上教师的眼睛要看哪里

上课的时候我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问什么样的学生,总是会大面积的提问,导致时间浪费了许多,效果却一般。作者指出课堂上老师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看群体。根据作者的分享,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节应该提问什么样的学生?认字环节列举2-3个学生,了解全班掌握情况;组词环节列举5-6名学生用以检查效果;句子环节1-2名抛砖引玉,3-4名检验;内容理解,检查4-5名,测试我设置的难度系数,适当调整难度系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的引导学生。

如何向学生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在南京举行时,有学者问苏霍姆林斯基卡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能不断发展呢?”卡娅回答:“因为学生,一代一代的学生,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不断的向学生学习”

首先从读懂学生开始,不仅要研究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且要研究学生在课堂表现背后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起点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上的三讲三不讲。作者用到了访谈问卷、课中调查、课后测试等前中后的分析来读懂学生。学习作者的方法,针对二年级语文识字量增大,课堂上无法讲解所有生字等特点,我制定了自己的小方法:在上课前先采取检查生字词的方式,对于把握较好的生字就可以略讲,这样针对性比较强;课中观察要及时记录,从多次的记录中总结经验;课后测验,采取堂堂结、周周结、月月结的方式,不断的总结、过筛子,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全部过关。

其次是捕捉学生的精彩。大多数时候教师是在根据自己的预设来完成授课,而由于师生之间的经验以及成长差异的不同,理解和沟通很容易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也会很大的降低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作者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以为语文老师在讲《长征》一课时,跟学生说红军过草地时,最后没有吃的了,只能把皮带解下来煮着吃......,一个学生问:“那他们的裤子不是都掉下来了吗?”。老师觉得学生在讽刺红军长征,学生却觉得,自己是最认真投入学习的,已经把自己的当成了红军。这就是老师和学生没有一起、没有沟通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能为了知识而讲知识,一定要把知识和学生结合起来。

反思悟道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了反思,我也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书中作者提到了三度反思:一度反思:课堂教学有哪些心得?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可能会潜伏哪些问题?

二度反思: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列出解决重点问题的议程。

三度反思:课标为什么没有达成?原因何在?解决问题和改进质量应当建立怎样的策略系统与方法系统?

这样的三度反思,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不一定能准确把握,但是有了方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做一个更加有心的人,用心反思,用心记录,一点一点的盘点自己、盘点工作,在反思中进步。

教师是一个良心活儿,要做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经验是最让人敬畏的,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用心行走的人,让读书、反思、书写成为一种习惯。把必须做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每天都要生活在喜悦中!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2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主角,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就应是我们教师生存的务必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应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就应具有什么潜力,充当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务必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务必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务必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在镇小的图书室寻找良久,突然一本书的书名闪入眼帘--《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别致的名字啊!我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事后才知道,这本书就是教育局推荐的100部教育书籍中的一本。

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一章“寻找语文原生态”的章节引起了我的关注。

在书中,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习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看到这里,我的心头好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辛辛苦苦是为谁做嫁衣裳啊?

同时我想到了自己读师范时上文选课的情景:因为受小时候自己喜欢吃甜食的习惯,牙齿经受不住蛀虫的侵蚀,疼得十分厉害。没想到,补牙还不是那么轻松。要先洗干净,再除垢,最后才能补。时间整整花了三个星期,因为周六、周日医院也没有上班,所以我都只能选择上课的时候去,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差,于是,我都选择文选课的时候出去补牙。更没有想到的事是,全班三次都考85分以上的就只有我一个人。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自己没有认真听,怎么反而考的最好呢?看到书中这位同学的话,心中似乎也有同感。可能语文老师要死要活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那应该怎么学习语文呢?不先急着说答案,先举两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李大伟和初四的王庆玲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结果是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这能说明什么?

唱歌是件让人很“舒服”的事,对于全天下以唱歌为职业或想从事唱歌这份职业的人来说,恐怕很少有用“舒服”二字来形容自己的这份工作或爱好的吧。但在2008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届青歌赛团体组复赛第七场的比赛场上,“阿鹏”,一位来自云南的原声态歌手,却用他最质朴最单纯的全身心的演唱风格,完美而透彻的诠释了他用“舒服”的感觉来演唱的他家乡的民谣,在充满蓝色灯光的舞台中央,他就像是一个歌唱精灵,瘦小的身躯却蕴藏着无限的激情,随着歌曲的发展,他的歌声由倾诉般的低吟渐渐变得激情缠绵,其间迂回婉转情难自制,时而如鹿鸣马嘶,时而如虎啸龙吟,直至高亢嘹亮,婉转入云……那种酣畅淋漓、激情迸发的演唱,牢牢抓住了每一位看到他的人的视线,掌声在阿鹏结束他的演唱数秒之后才猛然爆发,观众们已随着他的演唱完全忘记了自我,意犹未尽,真想再继续听下去,而阿鹏接下来说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这句话让大家更觉他的朴实和可爱。阿鹏用他最直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唱者要唱得舒服,听者才听得舒服。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没有经过名家悉心的指导,他凭什么拿走了这么高的分数,他凭什么打动全国这么多听众的心?

第一个例子说明,学生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经过名家指导的“土包子”照样可以“唱歌”。

很多书中多言,“教育其实很简单”。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两位大师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的学习其实可以很简单。现在的语文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一定是专靠老师教育才会有的,还可以是他们自己去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和社会生活中受滋养和熏陶的。比如,学生在与朋友、长辈、同学交流时的点滴感悟;或者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电视媒体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滋养;亦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素养等等。老教育家前辈叶圣陶就曾明确地指出:“生活既教育”。我想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育吧!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习,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自修楼里自主学习”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着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那么教小学是否同样适应呢?我想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音乐尚且提倡原生态唱法,我们的教育为何还要舍本求末,弃简就繁呢?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我想,语文的学习,就让孩子自己鼓帆自己前行吧!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4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伴随着学前教育研究的持续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发现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能发展幼儿的智力,能让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意识到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一书聚焦了当前学前教育的研究热点:其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的深入剖析与透彻阐述,能使包括幼儿家长在内的所有成人意识到幼儿游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切实保证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可能性;其对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落实、游戏活动的设计、游戏环境(材料)的提供和创设、游戏中教师落实适时适度的介入等问题所做的详尽描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切实保证了游戏活动开展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对游戏教育核心理念的诠释、对游戏中确保幼儿主体地位的倡导,为教师对游戏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更明确幼儿游戏教育研究和实施的落脚点及归宿。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是本书阐明的一个立场,但其中意味深长的是“玩伴”不同于幼儿之间的同伴,而是“年长一点的玩伴”。我想,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玩伴”——表现了幼儿游戏中的师幼平等关系,二是“年长一点”——说明教师更加会玩,会得到幼儿信任可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这一定位,去除了权威而确立了威信。随着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的默契与投机,当教师被幼儿看成是了不起的同伙时,教师便能在幼儿游戏中游刃有余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教育是以幼儿发展为目的的,而幼儿游戏的过程,展现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虽说我们很难最准确地知道幼儿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却能不断地走近一些,更近一些,只要你走进幼儿的游戏。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5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人说,人的身上有两种属性并存:动物性(兽性)和社会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动物性,增强社会性。“人之初,性本兽。”意指人生之初的婴儿和动物幼崽类似,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适应,一句话说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持之以恒的方法加以引导,以减少人的生物属性,增加人的社会属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当作教育的本质属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就是这个共识,在我国却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淡化、弱化甚至是异化。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不惜为学生作假;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不惜一切代价,更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学习;我们的社会,以有钱有势为成功的潜规则,而不管成功的方法和过程,造成社会价值取向严重偏离社会道德的轨道。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升学,成了家长的目标;升学率,成了学校炫耀的资本。这些不良现象,屡屡被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虑,可这有什么用呢?为此,我认为一线教师已经到了非仔细思考现行教育不可的时候了。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作为实施教育作用主体的教师,也就应该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师。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6

在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德国美术教育》一书,感觉获益良多,有不少值得我去反思的东西。本书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非常有自己的特点,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德国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个性,使人深受启发,总结一下,大概有四点主要的特点。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

二、注重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热门读后感:环境教育读书心得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现在向你推荐热门读后感:环境教育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发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这本书真好看,它不仅有好词、好句,还教会了我许多环保知识。我用两天时间就看完了,又反反复复地读了三遍。

我喜欢(参天)大树。可一棵三米高的大树才能造五千张纸,我们一年要用多少张纸啊,(妈妈说小区内已经见不到三米以上的大树了)。所以我最讨厌浪费纸,浪费纸就等于浪费了人们的劳动,还浪费了大自然宝贵的资源。

我不浪费纸张;我不在纸上乱画;我爱护我们的书本;我还把废纸收集起来一起卖给回收站,这样就可以有百分之八十的废纸回收成再生纸。可是,我不知道怎样区分再生纸

妈妈最讨厌白色垃圾,当风吹起白色塑料袋漫天飞舞时,妈妈就心情(沮丧),因为妈妈说白色垃圾很难处理,焚烧会污染空气,掩埋几千年、几万年也不会腐烂、融化。

妈妈买菜、买水果、去超市时,尽量不用塑料袋。因为不要塑料袋,卖菜的阿姨还谢过妈妈呢!

现在妈妈建议我不要用一次性筷子和碗了,(我们出去吃饭就自带碗筷)。我保护树木她抵制白色污染

我们一起做保护环境的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