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成长教育观后感7篇

成长教育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6-02

成长教育观后感7篇。

希望这份“成长教育观后感”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您一定也想了解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吧?写观后感时不能让故事情节所占的篇幅太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1)

《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高中女生与成年男人的奇特历险,珍妮和大卫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两人在一场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着她的大提琴,这时大卫开车从她旁边经过,他并不直接邀请珍妮上车,只说为大提琴考虑,不能让乐器淋雨。面对这种高水平选手,珍妮只能放松警惕,她无法不中招。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大卫在人情世故上的娴熟。一次见到珍妮的妈妈玛乔丽,大卫说自己不知道珍妮有个姐姐。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足以让玛乔丽心旷神怡,从而对大卫介入女儿的生活大开绿灯。珍妮的父亲杰克相对保守,一心指望着女儿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对珍妮和大卫相处。大卫这样的成功人士没准可以给女儿提供一条捷径,为什么要横加阻扰?

两个监护人偶尔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时候是默许。就在这种无阻尼的环境中,大卫一步步让小女孩脱离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轨道。由课余时间参加音乐会开始,到周五缺课参加油画拍卖,接着离开家跟大卫一起度周末,下一步干脆去了巴黎。两人跟热恋中的情侣无异。珍妮梦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学、美食、音乐、绘画、法国电影和旅游构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卫让她的人生愿望一一得到满足。

珍妮是个比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对学校里的同龄男生的追求并不在意,也没有特殊的激动。反而对30岁的大卫产生好感,因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梦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是这些太过华丽的东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有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进入了牛津大学。

看了《成长教育》这部电影之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要太过急躁,要会忍耐。我现在是学生,外面世界的缤纷无异会对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时机未到,就算现在进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给自己的未来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龄、学识、修养、能力都适合的时候,这样就可以减少面对社会的压力。那个时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这种类似的经历。女主角跟大卫在一起过着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随便相信轻易的来的奢侈,没有付出是不可能轻易收获的。端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做好自己现在该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着不可能的事情。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2)

教育是我们一直关注与探讨的话题,这段时间我读完朱小曼教授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让我颇有感触。心灵的世界有多大?是无限大!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作者在人的情感培养与道德发展这一教育领域多年探索的理论成果,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重点探讨了道德与价值观教育、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等教育理论热点问题。其中我想对下篇的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朱小蔓教授说,要学做一名有情感的教师,学做一名有人格智慧的教师。是的,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教师应把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与对学生的爱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打造具有人格魅力的形象感染学生。因此,要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心灵的成长。

(一)教师要修其身,锻造高尚人格。

为了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其次,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教师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培养创造能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三)教师要强化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教师只有通过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才能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

(四)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让弱势群体得到同等关怀和帮助是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考验。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臵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便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处理问题时就不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沮丧的心情,一起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就会包容学生的的过失。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做好学生的“人生顾问”。

(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不断的发现与发掘。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的赞美与肯定。教师的一句鼓励便能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区别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认可,让学生以此获得自信,激发对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活动课中,对学生的成果不应拿好与坏来评价,学会尊重孩子们用心做出来的作品,只要是亲手创作出来的成果便会有它的价值,从中发现他们的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果的乐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人文素养去关怀学生心灵的成长。愿“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成为我们的师表之基,师风之根。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3)

在几天后写这篇观后感,我以为自己已经什么感觉都模糊了,或许还需要再看一次这部电影。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决定写的时候,关于电影的一切纷纷进入我的脑海,唤醒了我看电影时的心情,让我五味陈……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太真实了!人们都说电影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成长教育》真实的再现了生活,讲诉的是无数个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内心的波动与挣扎,生活的甜蜜梦幻与幻想的破灭。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她爱慕虚荣、拜金,是的,她确实如此。但一个家境不足以支撑自己美丽梦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个温柔体贴、风度翩翩、多金俊帅的男人时,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个女孩子不渴望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呢?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说“天空会不会放晴,会不会下雨,会不会幸福在终点等着我和你”。这个世界不缺乏渴望爱情的人,但缺乏追求爱情的心。在我看来,女主人公在这个经历了岁月而比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营造的爱情漩涡中不可自拔,她为了自己一心认定的爱情抛弃了自己的学业、失去了自己的贞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怜的。对于她,我没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劳而获的人都会发现现实的残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少女心怀绮丽的幻想是可以的,但还是要脚踏实地的慢慢积蓄达成梦想的力量。并不是每种剧情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成长教育》没有迎合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欢美好结局的喜好。其实,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发现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为的那种美好的人时,我以为她虽然痛苦也会果断离开,但是剧情并没有那么安排。当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没有高格调餐厅,不能肆意的在巴黎游玩”时,我惊觉人性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人是有劣根性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值得庆幸的是,女主人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适当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经因为不懂事而误解过得老师,更难得是她的老师原谅了她。最后她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她的人生因为一个不负责的男人出现了偏差,这样的一次经历会使她的生命没有过去的急功近利,也会使她如涅磐重生的凤凰那样美丽与耀眼……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4)

读朱教授的书,感受情感的熏陶,在德育教育中,聆听长者的谆谆教导,我的心为之颤动。虽然教书已经25年了,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浑浑噩噩,读这本书,犹如醍醐灌顶,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路,重新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我从中得到的感悟。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工作与方法,朱教授说,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首先学校需要执行国家德育大纲,制定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在新的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借助法定的德育专硕课程,包含德育要求的各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载体,实现正向价值的传递。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思想和课程模式也开始受到重视。学校要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充分满足德育工作需要,这是由德育教育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特点决定的。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和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创造一个合适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对于道德成长至关重要。

读罢朱教授的话,我回顾了这几年我的教学。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倡导诗文教育,学校里的文化墙写满了诗歌、散文,上下楼梯的地方也贴了很多名人名言。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尤其我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开班会还是平时的语文课,包括作文课,都会有意无意渗透进德育的内容。但是读朱教授的书,我还是发现了我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有一些强说道理的意思,渗透性不够强,目的性太明确,有时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想,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像春雨一样,缓缓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的。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要慢慢改正强说道理的习惯,用故事用诗歌,用名人名言等等,让孩子自己从读中去感悟自己,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似乎比老师讲道理来得更加的适切。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同学互相配合,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下慢慢渗透,慢慢成长。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影响学生,改变自己。

接下来我想要分享的是朱教授的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四个特点。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于诺丁斯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特点,

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就是要通过发掘学科与生活的关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消其对学科的隔膜感,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知识的亲和力特点,

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在现代社会,就是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就不能是空泛的复述关于关怀的大道理,及杜威所说的那种关于道德的知识,因为道德不仅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情感和行为的问题。现在,识字人口越来越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在焦虑的讨论,道德的碎片化和去道德化现象,所以,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特点是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洛丁斯是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一体化,他的理论打上了鲜明的生活是烙印。

读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其实在德育工作中,不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也是终身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要把这些理论实践到自己的身上。身教大于言传,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老师,老师说粗话却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一个师者的标准,处处以身作则去维护学生的心灵美好,打造和谐、文明、上进的班级。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所以老师们,利用好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讲德育工作渗透进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收获精神的成长。

以上文字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产生的一点的个人感想,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的阅读中继续感悟。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5)

在看《成长教育》过程中,身边一直有不少同学在议论着电影中的主人公,有人说,“这女孩子真傻呀!”也有人说:“那男的好无耻,到处欺骗少女!”空气里弥漫着惋惜和义愤填膺的分子,似乎每一个人都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

故事里的女主珍妮,原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乖乖女,在学校里她更是一名好学生,前途一片光明。珍妮是天真的,她热爱音乐,热爱艺术,向往巴黎,渴望浪漫,但她的生活却是平淡无奇,她每天都得面对枯燥无味的拉丁文学习,因此当外表风流倜傥、优雅而又有风度的成熟大叔大卫时,被他所深深吸引。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会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去梦寐以求的巴黎。在红灯就绿中,珍妮的天真将她一步步送入这个看上去鲜花盛开的“爱的陷阱”。

珍妮是倔强的。当梦醒了,一切美好幻化成泡沫时,她也曾抱有一丝幻想,直到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被欺骗了,成长的阵痛让她彻底清醒。为了所谓的“美好爱情”,为了她所向往的生活,珍妮放弃学习,也抛弃了自己想考入牛津大学的梦想,可是,现在的她一无所有。在疼痛中,她终于明白,“我想要的没人能给我”。正如她当初倔强而又义无反顾放弃一切一样,她依旧倔强的找回自己。这也是我最欣赏珍妮的地方,她错过,错在天真,错在不切实际,错在没有看清大卫的真实面目。可是,她也是倔强而勇敢的,在成长的路上,她跌倒了,然后勇敢的爬起来,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疼痛以后,她越发的坚定自己的梦想。当牛津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她在父母面前表现的那么平静,然后一个人转身躲起来哭了!我想,那是久别快乐的内心终于照进了温热的阳光,那泪水里融化了一个少女多少的痛楚与豁然开朗。

影片中的男主大卫可以说是给青春期的珍妮上了一课,而珍妮的父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始作俑者。他对珍妮的教育极具功利性,他让珍妮学音乐,不是为了站上舞台表演,也不是因为热爱,只是为了在报考牛津的面试中有一个可以提到的由头。正式因为他的这种教育,压抑了珍妮的渴望与个性发展,使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而又枯燥,而在大卫出现时,父亲再一次只看到大卫可以带给他们的不费吹灰之力的优越感,而没有尽到一个父亲为女儿成长保驾护航的职责。这一切都助长了珍妮在后来不顾老师的提醒和反对,也要冲破束缚的决心。

家长的教育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往往占主导地位,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太过功利,不注重引导方法,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太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我们不必对电影中的珍妮唏嘘不已,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主角,只是电影里的人物折射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弱点,我们总是寄希望于有一个人能给我们所有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样我就不需要付出汗水,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可以享受梦寐以求的一切。世上没有免费的晚餐,成长也没有捷径可走,你所选择的路上有你无法预料的坎坷与荆棘,不要想着逃避,那样你也避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勇敢的去经历,去面对,哪怕会摔得很疼,你也可以以最骄傲的姿态站起来,继续下一段旅程。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6)

一、关于作者

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育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就是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和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此书是她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作为一个学者,她严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母亲,她有她的随和亲切。

在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及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我想这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尺通过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指挥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二、关于现状

但是,与诺丁斯相悖的是显然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在学校里,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威逼利诱”,不断强迫学生弄清、记牢每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以便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教育,占据了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理直气壮地这样做,并美其名曰是真正地关心学生。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应该学习我们认为他们“能够”学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类为了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而必需的吗?事与愿违,我们那么费神地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考试之后,他们又是那么快地把好多知识忘记。我认为在保留学术训练的同时更应该让所有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生命或者事物。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今天当你走进任何一间教室就会发现孩子们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三、关于方法

在《教室中的危机》一书中,查尔斯?赛尔博曼说:“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所以,当前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

那么什么是关心呢?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作为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就要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或许不是永远的关心者,同样学生也不会是永远的被关心者,诺丁斯所描述的这种关系是可以互换角色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想互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施关心教育呢?首先,诺丁斯在“关心和连续性”一章中提出的“午餐时间”值得参考。诺丁斯认为午餐时间可以被利用成教育机会,如同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可以在此期间和学生回顾一上午发生的事情,进行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这会让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能更好地实行关心教育。其次,感恩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教育学生学会说“谢谢”,要让他们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并且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关心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更要教会学生关心。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习惯,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习惯,让他从学校教育中懂得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快乐。要想让学生懂得讲礼貌、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出行动,只有这样,他才会真诚地并且是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

四、关于期望

诺丁斯说,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我们就要不仅尊重孩子们所显示的各种才能以及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我们还要深切关心他们。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天赋、能力和兴趣都需要教师给与充分的注意,都值得学校为之提供发展的机会。读完此书,我盼望着我的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关心教育下学会关心。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7)

最近,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这是学校活动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绝大多数的时间我是看不进去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之所有读下去的欲望,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教授的经历所吸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读者读起来晓畅明了。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曾记在我工作之初,面对调皮经常犯错的孩子,我总是批评多余宽容,呵斥多余微笑,这些孩子看到我也总是很怕,表面上,他们在我面前,乖了许多,但实际彼此间心灵的距离却很遥远。工作这么久,看着一批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多变的,是多元的,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犯错那就不是孩子。试想,做为母亲,你可以宽容孩子每一次的错误,可以欣赏孩子每一次的成功。那作为一名教师,则更需要用一位母亲的情怀,用一位教师的责任去重视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我想,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