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9-09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精选。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有许多的感悟。这个时候通过读后感来记录情感和体会是最好的方式,这里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最新关于“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的范文,请注意以下重要消息!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1)

3、 充实自己,拥有一颗快乐积极的心

情绪、心态是极具感染力的。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有一个快乐和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身边的人。要阻止不好情绪的感染,就必须将已经腐烂的部分清除掉。

要知道,负面情绪只有一个作用,就是保护我们免于伤害,但对达成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改变很简单。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擦去污垢,然后快乐、自心和强大的自我自然就会出现。

四、时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和事

欣赏,是一种好的态度,是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有时候,我会因为天气好而快乐,这是因为我欣赏好天气。但是这是被动的“欣赏”。

如果我们把这种被动的、无意识的事情变成主动的、有意识的事情,我们会发现身边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欣赏。欣赏使我们能被一种好心情所拥抱。这也是拥有快乐和积极态度的前提!

从进人资部的第一天开始,我都觉得我时刻“被教育着”,大家都以热情、积极、温暖的态度教育着我,正是因为这种无声却有情的教育,让我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团体。这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被教育者知道“是什么”,而是引导对方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学会问自己“为什么”。

何东海2014年7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2)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雕刻石狮。好奇的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很久,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对!狮子睡在石头里,我刚把它从石头监狱里救出来。”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当有人问罗丹是怎样从粗陋的岩石中雕刻出的世界上著名的雕塑“巴尔扎克”时,罗丹说,他一直在岩石中,我不是从岩石中雕刻而是把他从岩石中唤醒了。教育的本质是这样的。有时它需要雕塑,但更多的时候它需要醒来。怎么说呢:以身作则总比言传身教好。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人的潜能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觉醒就会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信任、理解和尊重人。教育在于发现、倾听和觉醒。在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人是主体,我们每天看到的只是学生的行动,实际上每个人都头脑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种的发展可能,

清醒的生活会让你的生活精彩而充满阳光。

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怕与爱,品悟作者哲思的同时不断自我省思。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纠正了许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这个学期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总纠结于学生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喜怒哀乐,不管不顾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本学期开始我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学习只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的一部分,辅助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

《教育常识》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用心琢磨,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部分,从而激起新认识,让我们捡拾起一些过去无意丢失的珍宝,小心擦拭,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于此,不管何种变革,我们自有判断和选择,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部分。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常识》读后感

鞍山市第18中学罗宁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3)

蔡询琦《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是教育专家林格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是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的一本好书,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的具有现实教育价值的书籍。这本书包含了他对教育的一些真情实感。倡导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解放家长和教师。

少年儿童时期,由于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说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孩子培养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件省力而高效的工作。

中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美好未来,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但如何做“第一任教师、终身教师”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清楚的。如果按照老一辈人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时不仅是无效的,甚至会招来孩子的反感,因为时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人类在面对没有玩伴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没有任何经验;

其次,现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大幅度提前,许多新问题随着身体变化时间提前以新的面貌层出不穷,使我们无法以既有的方法应对;

第三,我们的社会处于大转型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使孩子成长的文化土壤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同,财富和竞争概念的灌输,让很多孩子提早进入**世界的竞争规则,失去了他们应当有的真正的童年;

第四,在电视机前以及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心灵生长特征,这是上一辈人根本无法理解和解释的教育现实。

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马克思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为是教育子女。"这句话非常深刻。

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他们必须传播宗教,否则他们就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父母必须像法官和传教士一样忠于自己的职责。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职位不能退休,是终身的。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4)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起作用的话语,从来都不是那些充满着戾气的负面批评,而是抓住适当的时机、引用实际案例分享给孩子的正向引导。这种现象令我思索:究竟是什么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作用?

自从读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我明白了:要做到有效管教孩子,可以不惩罚,也可以不骄纵,使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足以引导孩子知恶向善,自动消除孩子的坏习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但简·尼尔森的观点告诉我的主要是正面管教方法起作用的形成机制,却没有带读者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似乎知其然,却理不清其所以然。

“牛爸”陈钱林很早就关注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35年的教育工作实践,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论述,最后总结成《教育的本质》一书,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教育的本质,并将之细分为: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家庭教育的本质。

近来,趁每天陪孩子写作业的功夫,我翻阅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的确实现了陈钱林的教育初衷,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学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并将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相融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5)

因为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一个教师研讨会,讨论的中心话题也围绕着一本书——教育无用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我们都同意好学生不是学校教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教师只是舞台上的领头羊,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到家里,坐下来认真地读了这本书,深刻地反思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到的观点。

林格先生一开始说:我去了很多学校,面对成千上万的家长,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受了太大的社会压力,不应该由它来承担:

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都是通过考试和入学给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增加的。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

“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全部原因都归咎于应试教育制度,我不同意。

我认为解放教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上寻求突破。教育者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保护甚至保护儿童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起来了。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我的孩子在未来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

自由选择做喜欢的事情;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选择自己的漂泊空间。所有这些自由的前提是他应该有足够的精力。只要我们种下这粒种子,用爱的水和阳光浇灌它,它就会永远发芽生长,但至于它会朝哪个方向生长,什么时候结,结什么样的果实,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该回归核心。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

**佛教徒称之为神,印度教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要求其信徒用一生去深化和理解社会的核心,这就是心的本质。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的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其间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在品尝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飘落,太阳缓缓升起,一缕光线进入房间时,我们可以瞥见心中那无比宁静美丽的地方。

这些光、和平和快乐的感觉出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从源头上讲,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知、培育和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和阳光。这个诱导、孵化、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被教育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三个维度:长、宽、高。

长,是指擅于,有本事的人,能够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才能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甚至更加宽容。

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林格先生说: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性中的另外一个需要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

树木不直,很难长成木材,因为在生长过程中很难伸展,也无法抵御更多的风雷。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依靠的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树枝的正直向上(才能潇洒自主)。

求知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这样才能不断深,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正直向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生活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在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着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着:“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

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

‘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

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投入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了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和哥哥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

‘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要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部分。你们每个人都负责修剪。谁能做到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

’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了它。

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让我明白,如果我想得到最好的,我必须付出值得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直”的定义,所谓正直,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要扞卫和尊重他人正当的收益,帮助弱小,保障他们的利益。这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口号——诚实无私,正派正派。

对孩子们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学会遵守游戏的所有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我们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人不愿意从内心承认规则,就极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

这样,不仅会陷井学***境之中,人格最终也会受到挑战我们传统的教育文化中,经常会说到一个

美德--“悌”,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看似感人,实际上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类似“谦让”这样的传统教育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性质没有变,但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应当进一步抽象其性质,上升到从公平的角度来强调规则意识,来建立新的道德观。一味要求孩子无条件谦逊,实际上缺乏说服力,让孩子放弃真实的欲望而获得奖励,既违子暗示“言不由衷”的合理性。这往往是病态人格发育的先兆。

分苹果,可以分出人生的重大分水岭。前者的妈妈一定没有想到。但后者的妈妈,绝对是个生活的智慧家。我相信这两个故事,一定颠覆我们很多人传统中对美德标准的要求。

对我触动最深的是:父母的自我更新--学***须,悟道是目标(104页)很多父母学***后,总想把学到的东西立即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谓“活学活用”、“现学现用”。其实真正的学***而不用,悟而不用,学的目的是悟,而不是用。

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一种境界和高度,有了高度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教育。一学就用,或者学的目的是直接使用,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一种教育经验都未必适合他,只有活化的,个性化的流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做到极致就是文化。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识字的母亲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她们没知识,但有文化。

不能准确地给文化下一个定义,但基本上可以确认的是:文化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教育之道是指导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之道。我很固执地认为,改变中国教育,要从改变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因此,改变家庭教育土质,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

而很多家长认为,做父母是天彺的义务,不需要专门学***教育孩子,再说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

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

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一直都认为教育孩子的父母要学***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国家好像没有专门的父母大学,也没有专门的指导书籍所以我现在的状态是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当然是自己看,自己学,然后选择什么应该教给孩子,思考应该怎么教思考这样做的意义。但是,这样很辛苦,也很迷茫毕竟只是自己在慢慢探索没人帮助,也不能**后果所以,我是一个早教的忠实拥护者,觉得早教应不应该,这已经不是个问题。

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教什么。更因为做教师,看到过形形色色的无数学生,也会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推究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抛开中国教育体制的优劣评论,发现会有这样一些规律:

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的孩子,成绩相对要好,表现也好;成绩越好的学生,父母越重视。当然不是绝对,但上北大,上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的父母是非常重视孩子学习的;成绩好,是因为她们***,基础好,方法好,效率高,而这其中,***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养成,最重要的还在父母。

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合脚的鞋。“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还是相互去适用?

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用鞋子去适用脚呢?不同的学生智力、控制力、自觉程度、理解能力等等肯定不同,用鞋子去适用脚,意味着教育者要根据所教育学生的数量做不同的鞋子,一个班按照50人计算,老师就得做50双不同尺寸的“鞋子”,即采取50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可能吗?

显然是当今为师者难以或无法做到。是因为人多吗?还是采取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升学率没有把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还是自己的利益?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6)

在学习了天津大学肖教授、王梅教授关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开阔了职业教育的视野,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更新。这次学习,我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要提高认识,升华理论水平,让人们相信。

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1、 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

目前,我校已成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准备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这些重大事件促进了我们学校的向前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就没有教师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力。我们要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落实。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基础。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理念,很难想象它会成为一所有任何特色的学校。我们的学生厌倦了中学的学习,被父母送到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生主要还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职校生及其家长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毕业后就业。

所以我校采取“校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政、行、企、校”的联动办学模式,力争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2、 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职业教育

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的态度。教师的积极情绪和积极态度是身心健康的内在驱动力,能促使我们积极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我们要饱含热情,努力工作,追求卓越。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7)

告别学生时代,已有2个多年头了!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教育,我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教育的本质?我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看了这本《教育的本质》,开始从心底问自己,什么是教育?它的本质是什么?回首学生时代,教育的本质虽然没有受到质疑,但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所要学习的知识都有要求。

一个不关心学生、知识不渊博、教学技能不灵活、品德一般的教实是不受欢迎的。这说明我们对接受教育有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人。如今,现代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是,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上面,而更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实际却将“为什么教”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这必将降低教育的效果。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对生命发展方向的理解。

传教、受教本是件快乐的事,可是却因为教育者对其本质的认识不够,方式不恰当而导致受教者厌倦学习、甚至逃避学习,感受不到受教育的快乐。

于是想到了自己未来的工作。作为一名企业培训人员,我该怎么做、有什么样的认识才能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工作彰显最大的效益?使自己与学员都愉悦?我认为,要实现这些愿望,我们需要:

一,认清目的,清楚方向

方向对了,路就不会远。无论是制定工作计划,还是进行一堂培训,首先得要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开展这堂课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方向明确,才能正确、恰当地实现目标。

对一堂课而言,只有组织者明确了此次课程的目的和方向,才能更好的引导学员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使我在与同时沟通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沟通效率。

二,放空自己

“正确的引导应该出自“说明”(简单的理由)、“商量”(对等的建议而非强制)和“尊重对方”(引起主动),而且“不坚持立刻必行”(给与对方考虑的时间)。”这是《教育的本质》告诉我的,而日常的工作告诉我,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时刻拥有“空杯”心态是快乐工作的必备因素。以前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与其他同事沟通的时候因为彼此都各执己见而争论不已,但依然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因为双方都抱着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不肯退让、听不见对方的意见而导致。

只有放开自己,才能吸收更多的建议和知识,愿意倾听,才能更快乐、更谦虚地与他人沟通,才能倾听别人的建议。

3、 充实自己,拥有一颗快乐积极的心

情绪、心态是极具感染力的。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有一个快乐和积极的态度,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身边的人。要阻止不好情绪的感染,就必须将已经腐烂的部分清除掉。

要知道,负面情绪只有一个作用,就是保护我们免于伤害,但对达成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改变很简单。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我们惟一要做的就是擦去污垢,然后快乐、自心和强大的自我自然就会出现。

四、时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的人和事

欣赏,是一种好的态度,是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有时候,我会因为天气好而快乐,这是因为我欣赏好天气。但是这是被动的“欣赏”。

如果把这个被动的、无意识的发生,转变为主动的、有意识的发生,就会发现身边有太多值得欣赏的人和事。欣赏使我们能被一种好心情所拥抱。这也是拥有快乐和积极态度的前提!

从进人资部的第一天开始,我都觉得我时刻“被教育着”,大家都以热情、积极、温暖的态度教育着我,正是因为这种无声却有情的教育,让我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团体。这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被教育者知道“是什么”,而是引导对方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学会问自己“为什么”。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8)

《教育的本质》是我在今年暑假里拜读的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的副标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是我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甚至是一线教师应该彻底明白的一件事情,只有搞明白了为什么教育,应该怎样教育……等问题,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产生真正影响。因为,自古以来,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发展方向的理解,是每个**,特别是每一位教师一生都应该学习的问题。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这是教育的形式,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 “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下功夫, 但其实只有真正懂得了“教育的根本”才会更有针对性的读懂教育。

作者文采洒脱,充分运用古文、国学中的经典作为丰富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如果天下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生活在当今年代,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到最有价值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学***受教育的压力就会随之减少,从而真正体会到读书求知的快乐和趣味,生命也为从此丰满起来,心灵自由,身体舒畅,真正地在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教育中快乐成长!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篇9)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用这句诗来赞美教师的职业,虽充满悲壮色彩,却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更是教师职业清贫、辛苦的生动再现。

自从走上讲台,我便把“安于清贫、乐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说,我一直认为虽然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必须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十年来,我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我对此感到满意。

当手捧飘着油墨香味的《走进教育的本质》一书,看着它素雅朴实的封面,我在心里暗暗揣摩: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怎样才能走进教育的本质?

怀着**的心态,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接触了一个个有思想、有胆识、有智慧的教育界的先锋,在走进他们的内心,感知他们的思想的同时,我的灵魂也受到了净化。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他们拥有满身才华,却宁愿固守在教育这块清贫的土地上,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爱心、智慧与热忱、执著浇灌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也许在现实主义者的眼里,他们是一群不知享受,不识时务的“痴子”。是的,他们是“痴”,他们痴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痴情于自己钟爱的学生,痴迷于自己心中的教育之梦,惟独忘了自己。

这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让人感动,令人震撼,更催人思索。华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韩兴格老师将用言行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

“爱孩子。”冰心老人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爱,是人世间最美的情感,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当教师们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时候,校园里将是同心、同行、同乐的关系。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和他们融为一体。

这种关系将使学生的生命意识空前提高,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将空前巨大。用爱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绿荫,为学生的成长注入一份活力,让爱与教育同行,教育便会显现人性的光辉,呈现一派动人的情景。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决心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薛绪龙校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教育就是欣赏。

教育是人与心之间最微妙的接触。面对敏感和自尊的孩子,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欣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喜欢被人欣赏、赞美,学生们同样也不例外。对学生来说,被欣赏,尤其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信任。

赏识他人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在沙滩上找到绿洲是一种幸福。欣赏就像一盏高悬的灯,照亮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生的内在美。同时,他们也一定会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学生。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在你的指引下有瓦特,在你冰冷的眼睛里有牛顿,在你冷笑中有爱迪生。

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天地会更广阔。让欣赏成为永恒的阳光,照耀在学生灿烂的笑脸上,跟随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