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电影观后感范文

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31

2024电影观后感范文。

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挑选了标题为“电影观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也许你正在为写观后感而苦恼,但是一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你心中肯定会涌出许多感触。影片的观后感可以为其他观众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言之简练,感情真挚,逻辑清晰。所以请认真阅读本文,谢谢!

电影观后感【篇1】

9、我觉得,撞死城里人撞死乡下人价格不同只能证明我们这方面的制度太不合理,人的生命分三十六等分,怎么和谐社会?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昂贵的。

10、你以为我是偏激的,我以为你是更偏激的,没人能想到自己站在中间,每个人只是歪着脖子互相看着。我不支持你。

11、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现代诗歌。诗人一想,马上就会说:“用现代伟大而天真的历史责骂我是糟蹋诗歌,你不能糟蹋任何其他的写作形式,尽管你是用一种说明性的文体。”

12、作文不仅会削弱你写文章的天赋,还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告诉你,违背自己的意愿说一些话是正常的需要,是生存的关键。

13、我发现,在心理和语言耐力方面,强大的群体是脆弱的,而弱小的群体是强大的。

14、那时候,没有才能的女人是贤惠的。但总不能做一个没有美德的女人啊。

15、我一直喜欢能自嘲的人。有那么多人想嘲笑我,我也嘲笑自己。当然,杀太多的人是愚蠢的。

16、一根杆子可以打翻一船人,而不是一代人。

电影观后感【篇2】

中秋节下午去看的《我的战争》,网上买的票,15.8元,下午13:55分开始,影院排片 不多。散场的时候看了一下,上座率大概一半以上,估计40-50人,不算太多,不过凭 觉得也还可以,有些好莱坞大片在这个时段还不如呢。有些是全家来的,还有老 人。有熊孩子观影过程中大声说话,前排有人时不时打开手机发微博,影响观影效果。

主要观影感受如下:

1. 电影情节中规中矩,开始有些个笑点。但整体重点不突出,节奏不是很好,有些冗 长,中间犯困了。

2. 战斗场景中的具体战术表现,看看就行,估计也没找有实战经验的顾问。无非就是 飞溅的泥土,爆炸的汽油桶,没有什么突破;冲锋队形确实表现的太密集了;另外,美 国人的重机枪好像是马克沁,这个应该有问题。美军的火力很猛,志愿军不容易。

3. 就电影而言,本片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法都有当前中国电影的通病。导演努力想讲 些什么东西,但作为观众却不知道他到底要强调什么。电影看完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 地方并不多。导演们想学好莱坞战争大片里的人物表达方式,却只学得其表,反而丢了 自己的特点。这方面,以前的老电影虽然人物刻板,但却又让人感觉表现自然,而非现 在的过于做作。

4. 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还有各种问题,跟《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抗美援朝老 电影比,差距还是很大。但本片是近几十年来第一部真正公映的直接描述抗美援朝战争 的片子,希望能起到抛砖迎玉的作用。其实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拍的不错,《智取威虎 山》就挺好,不知道这方面,内地导演在干啥。

5. 导演是香港人,可能刻意淡化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九连里面至始至终只有连 长,没有指导员。当时部队里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客观事实,刻意回避反而显得 不真实。大战前喊的口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窃以为当时实际喊的应该是中国人民 志愿军万岁。

6. 连长一口一个弟兄们,极少说同志,这也是近年来此类影视片的通病,包括《集结 号》。按我的理解,在那时的TG队伍里,更强调的是阶级友情,同志这个称呼应该是更常用的,这从老电影里可以看得出来。TG的军队是政治挂帅的,而从电影里让人感觉不 到这是共产党的队伍,看不到当时百战雄狮的精气神,更多的是一股匪气。现在此类战争影视作品,都喜欢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去代入那个年代的人物,而妄顾那时的实际物质、精神层面的东西,老瓶装新酒,因此拍出来的人物总让人感觉有点假,感觉脱离那时的生活,是穿越到过去的当代人。

7. 电影大战结束时,孙北川问小神仙,以后还会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做的事,小神仙回答,会的,一定会的。 我想,这也是本片主要要表达的东西之一。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联想到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对抗美援朝的否定,对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的污蔑,我们有责任坚决反击。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都没丧失自信力,何况现在?

8. 电影最后火车站的场景很唯美,也很感动,感觉模仿了苏联老片《雁南飞》的最后场景。本来前面有点犯困了,但到这一幕时,在音乐的衬托下,却让人鼻子发酸,幸福来之不易!

9. 演小神仙的应该是个台湾演员,一口台湾腔,演的是个闽西孤儿。前面容易让人出戏,到后面却还不错。最后在车站和孟二夏拥抱在一起,一边是感动,一边觉得最后让这小子捡便宜了。不过影片前信那一场景,应该暗示他对孟三夏有感情。

电影观后感【篇3】

如果我不在这里,我一定在电影院。如果我不在电影院,那我一定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这是《世界电影》封面的一句老套的话,但却很耐看,因为总有一群狂热电影的人。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去电影里找寻结果吧。

这本书不是单纯的影评,它将每部电影都绑定在一篇文章里,从内容,从构图,从情感上,认真的分析了几十年来的经典电影。更多的,将这本书当作地图,更真实的风景在电影里。电影永远比我们的生活更清晰。

在这本书当中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实在是太少,但它却成了我喜欢的书籍,从中最大的收获便是态度,对电影的态度,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它讲纪录片:从行色各异的生命形态中瞥见了原生态的生活、瞥见了一个时代的气质,最终瞥见了自己。这是它所理解的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尽管这也是一种略为狭隘的阅读,但至少提供了一次故事片引发的给予的更为纯粹的阅读。这是一种纯粹的态度。

它讲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从来不生硬地告诉你什么或妄图说明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答案的人,尽管他知道没有答案。主题的深刻复杂并不会影响故事本身的张力,整个情节线索的.设计。故事的铺张错落有致,收放自如,在大胆实验的同时,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难能的大气与对复杂题材驾轻就熟的把握能力。这是成熟的态度。

它讲演员:我就是不能假戏,我知道电影是一种假象,也许演员的第一个规定是假装,但我不能这样,我需要处理一个角色的切身体验,包括胖或瘦。演员贡献了一种表演方式——演员要为角色牺牲和付出一切。这是认真的态度。

我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影迷,其实充其量我不过是一个想在画面与画面的更迭里找到一些虚幻感受的人。以前遇到大师的作品,看不懂会骂它是烂片。而自己热衷于小清新的文艺片和喜剧片,还以为只有文艺片当中才会有好电影。其实,我根本不懂得怎样欣赏电影,而喜欢表面浮夸的东西。

经典的电影不只出现在文艺片当中,暴力片、心理悬疑片、武侠片、喜剧片等所有的类型都有着经典的不可超越的画面。如果说影响我人生观最大的书籍是《美国也荒唐》,那么《海上钢琴师》便是影响我人生观最大的电影。总有一些影片这样打动我们,它不经过你的大脑,而是穿过你的眼睛直接击中了我们心里的某个角落,然后你突然觉得生命有了意义,尽管我们四周仍然充斥着无聊与无趣的空气,我们仍然无法逃避生活的虚无。

看看如今的电影市场,大多都是豪华的明星阵容、丰富的画面、巨大的投资。然,真正上映后,只是赢得了票房,除了还有什么呢?难道如今的电影定位就是:大牌+大制作+大场面?

以前常有一个疑问,为何中国的电影迈不进国际的市场,没有获得过国际上权威的奖项,甚至提名。为何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识还停留在功夫、章子怡、巩俐等等层面。奥斯卡、戛纳等权威电影大奖的获得者,往往是一些不知名的电影。以前会觉得那些评委是装模作样,但现在回头去看那些影片,才知道,不是别人装模作样,而是自己太肤浅。

电影至其诞生以来,它便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写照。它通过丰富细腻的画面展现悲欢,通过人物表情诠释心情,通过背景音乐展现人物内心的活动,通过人物语言诠释心理……当你走进电影真实的一面,你会领略到某种哲理,关于人生的哲理。

电影观后感【篇4】

寒假读了《失落的秘符》这本小说,光看书名也许没什么人知道它,但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写了《达芬奇密码》的丹·布郎,而且这本书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也就是《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在之前看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这两本都是以兰登为主角的小说,所以我很有兴趣继续看《失落的秘符》这本书。

和以往的风格一样,丹·布郎总是可以把科学与宗教这看似截然相反但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元素结合在一起,而故事往往发生在短短的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已经能让我们读者领略符号学的魅力。

《失落的秘符》亦是如此。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成握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一位着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接下来便是解密的过程,兰登众人先是在彼得被砍下的手掌里发现了“SBBⅩⅢ”的字样,接着按照指示来到了国会大厦下层地下室的SBB13,发现了一个石头制造的共济会金字塔,而在彼得先前托付给兰登的石盒中发现了一个纯金制造的金字塔尖顶石。金字塔、石盒和尖顶石上都有铭文,是解开共济会守护的古代奥义以及拯救彼得的关键。兰登凭着自己丰富的符号学知识以及解密过程中的灵光一闪,从石盒上的“1514AD”字样发现石头金字塔上的铭文是通过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名画《忧郁症Ⅰ》中的四阶幻方解密的,从石头金字塔上得到的答案想到要将金字塔尖顶石放入沸水中,从金字塔尖顶石被煮沸后显露出来的新铭文联想到要用富兰克林八阶幻方去得出最后答案。彼得·所罗门也被成功救出。

而最后得出的答案让人感觉很难接受——共济会所守护的古代奥义,指的就是圣经。作者想表达的是,人类自身就拥有很大的潜能,不必去追寻什么上帝,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强大的造物主,只是人类自己还不能发觉这一点。确切地说,是每天都念着圣经却不能发现这一点,共济会就是守护着这一点——圣经也存在着密码,能参透者便能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

而如开篇所说,丹·布郎总是能把科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这本小说中,他还提到一门名为意念科学的学科(这门学科真实存在),它提出,人的思想、灵魂、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具有其质量甚至能量。这也与这本小说的主题相符合,人类的精神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前提是加以训练),人类便是自己心中的神明,只是当人类发现这一点后,也许会带来好处但也能带来毁灭。所以共济会守护着他们的秘密,在等待适合的一天让真正强大的智者去揭示奥秘、改变世界。

虽然说这只是一本小说,书中所提不能尽信,但能从书中得到启示或者共鸣,那这便是一本好书。人类的心理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是我从前便相信着的一点。只要自己的信念足够坚定,即使它不能实质性的改变世界,但它肯定能指引你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道路。

读完《失落的秘符》这一本书,撇开一切情节不谈,我起码又学会了一点(也可以说是加深了这一点想法),那就是:坚信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也许它就是改变自己的世界的关键所在。

电影观后感【篇5】

午夜柔和的月光透过窗帘射入室内,我回味着刚刚结束的《莎翁情史》,不觉留下惋惜的泪水。我擦擦眼泪,只为莎士比亚的遭遇而感到叹息。

《莎翁情史》是一部悲惨结局的'爱情片,表现出年轻的莎士比亚的恋爱经过。年少时的莎士比亚热爱写剧本,但却默默无闻。在一次招募演员时,遇到了女扮男装的女主人公。她表演出众,与莎士比亚一见钟情,但却因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将她许配给一位商人。莎士比亚心里十分悲伤,将自己与女主人公的传奇性的遭遇写在了一部不朽之作中,这部剧本就是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爱情遭遇让莎士比亚谱写出了一部优秀的爱情悲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使莎士比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古至今,又不少结局悲惨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为之倾倒,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政治婚姻是不能让人得到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