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9篇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5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9篇。

希望这份“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能够符合您的阅读口味让您感到满意,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真的不禁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读后感重在“感”。引用原文要少而精,抒发感想要详而实,希望您能将此文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1

高中生正处于从童年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在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的痛苦和焦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一)一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1、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学生们的言论已有了一定的思想性。

2。高中生对知识的渴求发展得很快,但由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和想学的东西太多,他们总是无所适从。分不清主次,容易迷失方向。而且,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这说明,人容易固执,盲目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建议。

逆反心理进一步增强。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思维、理解、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与日俱增,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学业的压力明显增强,致使他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和懂得主动的付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出现了,特殊技能的学生也比较突出,这使得一些学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学生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如果发展顺利,他们将具备学习、工作和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中有障碍,就会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导致自卑。

四。青春期的开始让他们感到新奇、焦虑和茫然。他们不再听命于老师,与老师疏远;他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法不感兴趣,有叛逆的情绪;他们常常拒绝照顾父母;他们对朋友的依赖和信任急剧增加。

这些现象也反应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如轻蔑、无聊、焦虑、母语刻板等。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英语词汇的学习。有学生认为,词汇学***找点时间背背,识记单词时,常常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把拼词与读音、口拼与书写、单词的重音与识记重点脱离,不注意读音与字母(组合)及意义之间的关系,不能做到口、手、眼、耳、脑并用。

事实上,掌握一个单词不仅要能读准音、写对形,知道词性,认出书面和口语形式,而且还要能随意回忆起该词,把它同一个恰当的东西或概念联系起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能熟练地识别和运用它,知道它的搭配关系。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词汇。

(二)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生理特点,笔者认为在词汇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消除词汇学***中的心理障碍。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掌握不了英语词汇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可以营造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将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词汇学***要性,激发他们的学***,培养他们的学***、勤奋学***格品质以及学***、学好词汇的毅力。

2、重视语音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首先,语言教学体现在语音学的形式上。掌握语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前提。教授英语词汇,首先要教会学生发音,使学生学会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主要是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

增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能力。

3、词汇的识记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学生词汇记忆的特点之一识记忆快,遗忘快。那是因为有实用的机械记忆方法。实验证明,五次重复理解性语言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一百次重复不理解性语言材料的记忆效果。

因此,理解和记忆是提高英语词汇记忆的好策略。

4、以旧联新。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词汇后,可以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增强记忆效果。词汇教学的以旧引新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同音词、形近词、字母组合的相同发音、同义词、反义词、同类词、旧词解释新词、旧句型套用新词等,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5、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所谓语境是指语境,即词语、短语、句子或篇章及其相互关系。吕淑湘先生曾说过:

“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 众所周知,孤立的东西不容易记忆。为了有效地掌握词汇,我们应该把词汇和句子、课文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单词的意义、搭配和用法,用单词来表达思想。从词汇使用的角度看,词汇可以连接成句子或词来实现表达思想的角际功能。

6。加强听、说、读、写活动,广泛运用英语词汇。保持词汇长期记忆的最有效方法是在大量的口头和书面练习中使用词汇。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努力创造一个使用英语的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听、说、读、写。

例如:开设英语角,开展阅读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日记等。

总之,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确立学***,掌握正确的学***,学***有效地利用学***;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为顺利转入中学的英语学***心理准备。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2

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到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此外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使我了解到如何将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促使我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师,除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教学技能外,具有关爱学生之心外,还应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一我们所教的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中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有的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上感觉很吃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上不去,从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患了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反应,并与他们及时沟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把他们引向正途,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第二,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使学生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以满足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采取游戏、竞赛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动画,演示和交互技术可以为课堂增添多样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要多表扬学生,鼓励他们进步。

传统的评价体系总是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所以贫困生觉得,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许多人放弃了他们的努力。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好但他的体育或文艺方面很突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寻找适当的机会多表扬他们。

此外,教师应完善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建立档案袋,放入自己的作业,作文或报告,这样他们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一点点进步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所有的学生都能努力超越以往的记录,取得进步。因此,通常根据进步、努力等标准给予奖励更可取、更公平。

第三,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合作学习。当今社会要求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传统的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差,学生也没有兴趣,这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要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完全不讲,而是少讲,精讲,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结构框架,然后逐步把责任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自己的活动。在21世纪,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小组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场所变得越来越重要。

每个学生都应该知道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通过合作小组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学科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获得同样重要的团队合作技能。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以师应教学的变化,满足学生的需要。学习,我永远在路上!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3

合上书,难免有些想法,真的,这是一种真实的感觉。想一想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当重拾《教育心理学》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竟是那样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仅仅是从量上掌握不足,从质的提高上更是难以提起。另外,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智能化课堂教学模式,这让我感到精力不足。

确实,加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弥补多年的不足,是提高自我修养的捷径之一。

总的来说,这本书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后阅读就会发现其内容还是紧密结合了中小学实际,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也解决了老师的部分心理问题;不光是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问题、道德修养。

写至此,我不得不说一些题外话,说一说自己的从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讲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于是,才能往往发挥到极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画又是讲故事,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学生的目光。问题是表演一旦不被认可,那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么讲已经编写好了教案,设计好了计划,一切都按部就班,学生就这般让老师牵着鼻子,认真的走完四十分钟。问题是人人都愿意被牵着鼻子吗?一旦有走神儿的出现,我的威严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许多人就会被逼上梁山,说是我要学,实际往往会变成要我学。

三是《教育学》上讲究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实际上学生心中有多少疑问,他们的层次如何,我很少去备学生,一堂课下来,主体到底动了多少?到底调动了他们多少积极性?仔细体会其中之味 ,似乎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课堂上疲惫不堪,课后大量***候,学生写的是人困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尽。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点,靠的是牺牲自己和学生休息锻炼的时间,是以知识为本位,分数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考虑我的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次的读书学习,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将几道题,写几个字,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交朋友,仔仔细细地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学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等教育理论落在实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正正经经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也明白,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我们的心往往失去平衡,我们的语言往往是酸涩的。先抛开自己这方面的修养不说,作为教师要明白自己情绪背后有没有过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会影响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

俗话说:“欲速而不达”就是这个理。因此,老师必须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于是想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如果自己的心理并不健康,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狱,做伤痛的终结者。

否则,心里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怎么面对不成熟的孩子呢?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所表演的那个小品,讽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有病,反而给别人看心理,装模作样的去做心理医生,结果,没把别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于地,让人贻笑大方。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做到时不走极端,情绪上不大起大落,不在个人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从而使自己心态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进而就会高高兴兴上班去,快快乐乐回家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一定要用心去听孩子的苦衷,去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轻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绝不轻易的下结论,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确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协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使每一个孩子都充满幸福、激情和阳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积极科学地控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丰富教学艺术。有句好话: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你会发现很多。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用眼睛去发现丑,那么你的心灵就会被灰尘蒙蔽。

当然,学生的心理变化是千变万化的。由于他们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们还不会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调节自己的心理,还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发泄自己由心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所以更需要来自老师的关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导。否则,他们的心理消极情绪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友。

孩子就算是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但心理上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结成一定的疙瘩,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但心理上的阴影也会伴其一生,从这一点上来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事实证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在智慧课堂的实践中收获颇丰,也为我校在智慧课堂上事实的一些新实践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吧:我班有一位学生叫王宇豪,学***极性并不高,即使要到讲台做展示,也总是哼哼唧唧,词不达意。

以前我总是与其家长联系,夹七夹八地诉说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饭时,我与孩子们一起排队,唯有王宇豪同学将勺子递到我的手上,让我先打。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当我与家长接触时,我反复申明,孩子是明智和有礼貌的。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想到王宇豪变了。从那以后,他一直积极参与班级的一些事务,包括演讲和帮助学生。他的成绩也是一路飙升。

原因是我认为这应该是孩子心理上的改变。我简单的话与过去对他的否定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肯定触动了他内心的柔情,打开了他追求进步的大门,让孩子从被动走向主动。可见,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就是这个理!

学***心理学,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们中医上的治病,痛在头上,也许**在脚上;痛在脚上,也许**在腰啊!

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要继续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学,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深入学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正确把握适当有效的评价,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智发展,为我校在灵动课堂教学的模式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4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学习、用心实践。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虽然我们在学校也学过教育心理学,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深。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最让我收益匪浅的是《教学心理学》第四章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它让我对每节课都要展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用。在教学开始时,教师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实现的学习上。

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层次地思考学校教育和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或简单地回忆我们所教的内容,远远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其次,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像我以前想的那么简单。比如,如何处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如何从个性中提炼共性,如何在共性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

在书中,我介绍了许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值得我深思。读了这些之后,我逐渐意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有价值和广泛研究的学科。不仅理论上,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事实上,我对这些问题早就有了一些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之后,这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想法渐渐清晰起来,我真的感触良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心理学。本书所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二是要学习心理学,提高教育事业水平。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学习心理学,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研究心理学的教师能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科学总结教育经验。我认为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也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书中的许多想法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必须解决人的问题。

我们的老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知识学科知识吗?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多地体现在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所以从现在起,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宣传,还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学习,这样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恐怕任何一个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很难把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陷。

在书的最后一章,老师的专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工作对象是未成年学生。教师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对重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缺乏心理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专业评价大多局限于传授的专业知识。

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只是这还不够,我们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训练,使教师的心理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我的书中,我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相反,我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并通过与周边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功能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一般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和学***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

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心理学,本书所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心理素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

但只有学习心理学,教师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6

一、桑代克及其学习定律

爱德华·桑代克( edward l. thorndike, 1874——1949) , 美国心理学家, 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 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 桑代克通过著名的“ 迷箱实验”, 观察到动物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偶然获得成功的, 因而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即“学习是联结的形成和巩固”。

20世纪20、30年代, 桑代克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 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三大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 准备律

准备规律是指学习初期的准备潜能。在桑德克的拼图盒子实验中,他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拼图盒子里,把食物放在盒子外面作为逃跑的奖励。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

最初, 当猫去碰、去嗅以及从各个方向去抓食物时, 它表现出一种平常的、随机的、很有点紊乱的行为。最后,猫碰巧做了正确的事,门开了。在第一次尝试时,正确的行为十相当偶然的。

在后来的尝试中,随机无序的行为出现的更少。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当学习完成后,只要把猫放进盒子里,它就会表现得很好。桑代克观察到,在他的实验中,为了保证学习,猫一定饿了。

如果猫吃饱了,在把它放进拼图盒后,它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学习从拼图盒中逃出的行为。相反,它会蜷缩起来睡在那里。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含一些动机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准备律。

在这里, 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必须的) , 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

2. 练习律

练习律是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 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桑代克认为, 一个联结的使用( 练习)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 不练习) 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也就是说,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而加强,而通过不使用而削弱。

随后,桑代克多次指出,大量的过度运动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比如,他让一些大学生捂住眼睛,画一条3英寸的线,让他们试上千次。结果,受试者从第一次尝试到最后一次尝试没有任何进展。

一般说来, 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 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 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3.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境发生联系, 结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时, 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相反,在特定情况下导致不愉快感觉的动作将与该情况分开。 当情况再次出现时,该动作很难重复。也即凡是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会被加强, 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在他的实验中,桑代克发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除了猫一定要饿,食物也是必需的。如果猫从盒子里逃出来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从盒子里逃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效果律( 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说, “ 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 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 , 这也是桑代克最主要的学习定律。

二、桑代克学习定律的启示

一。激发动机,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动机具有引起个体活动的始动功能, 指引活动方向的指向功能以及增强活动力量的强化功能。学习中的动机和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学生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 不断探索, 不断进取, 加快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

桑迪克的准备定律告诉我们:当学习者准备好学习,即动机准备,学习就可以发生;如果学习者没有准备,学习就不会发生或效率低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准备心理,应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且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实际上不少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味“死教”, 那是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强迫学习,学生是被动的,他会感到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只有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入手,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改观。

2。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有效,并产生学习或学习迁移。这就是桑迪克的实践规律所揭示的。两千多年前, 孔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 方能“温故而知新”。

可见,重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作为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在讲授阶段已经理解和记忆的新知识, 通过独立作业转化为技能技巧。

对于这一重要的实践作用,教育界早就形成了共识。不仅如此, 不少时候还片面夸大了这一作用, 因此出现了“题海”、“卷海”、“罚抄”等现代汉语中的新名词。

其实, 桑代克的研究早已证明, 企图通过加重练习使儿童大脑“皱褶增深”的想法是事与愿违的。学习某知识以后, 通过适量的练习使之达到熟练, 对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 简单重复的或过量的练习并不能使学习效果增强, 有时侯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推进呆读死记的苦海。

因此, 不能把练习当作惩罚, 不加思考的练习毫无意义和价值。

三。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成功

桑代克曾写道, 一种反应倾向是“ 打上印痕”还是“ 抹掉印痕”, 这要看它产生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结果而定。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就可以促进未来的学习,否则就会阻碍未来的学习。其实,这个原则很简单。在生活中,不要谈论孩子,**也更愿意听到别人的赞美。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对106 名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做了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 分为四组, 一组为控制组, 只练习不予评论; 其余三组, 甲组为受表扬组, 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 乙组为受训组; 丙组为受忽视组, 只让他们听其他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 受表扬组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受训斥组其次, 受忽视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有所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成功的希望。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实际上,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对于孩子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孩子, 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 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他们成功之母, 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

桑代克作为先驱者对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内的研究在心理学史上是属于最伟大的研究者之列的。尽管在他的研究工作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模式,但他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有启示他的三条学习规律,至今仍对我们有启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规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7

寒假期间,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对其中的“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一节,感触颇深,以下是我读后的体会:

古人云“乐其师,信其道”,通过读书我深深的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常听学生流传这样的言论,我喜欢这位老师,我喜欢上他(她)的课。学生对一门课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对一个老师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学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让他们喜欢我们,进而喜欢这门课。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快乐的心。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让我们享受到了生命中最纯真的快乐。那么,我们也应该以一颗快乐的心来回报他们,让他们从老师这儿得到同等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喜欢既亲切又活泼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言语,能创造出和谐欢快的氛围,让孩子们“上瘾”,赢得他们的“芳心”。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走进教室,用我们的心去带动他们的情感,用我们的快乐心情感染学生的情绪,对于我们这些特殊教育的老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未必十分丰富,但我们可以用爱心来弥补。那么什么是爱呢?有人对教师之爱做过解释:像母爱,又不是母爱,它是从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既慈爱又不失严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爱的过了,就是纵容,就是溺爱,会害了他们;爱的少了,他们无法感知教师向他们传递过去的光和热,感觉被冷落了。因此,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关键的时刻送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

再次,教师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耐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身体的残疾,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东西特别快,他们学习有时教很多遍都不懂,说很多病都不能理解,所以作为特校教师,要学会耐心细致的等待。在教学或训练时,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切勿内心烦躁,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对他们提出的目标过高;考虑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健忘,亦或是动作慢……总之,我们不要操之过急,带着耐心教育学生,静待花儿开。

最后,教师要有一颗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一种使命,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低也会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责任心是最重要的素质。责任心除了对孩子的爱以外还要对工作的热情,这样才驱动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我们要为之努力的就是要和孩子们合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喜欢我们,从而产生乐师信道的效应,让他们喜欢我们的课。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8

由此,我不由得对我今后的学习之路进行了思考。

纵观现在各大城市、区县、乡镇对教师的要求,我突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也许,也许这种感觉一直就存在,只是我以为他离我还太遥远,一直一直没有去在意他,或是刻意回避他,但现在是箭在弓上——不得不发。所以,我很无力,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去哪里,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更不知道我该怎么努力,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我就像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的人,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但无力,很无力,甚至有点绝望了。

这让我很沮丧。我想努力工作,但我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标来指引我。我知道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仅限于书本知识,还要面对社会。如何应对我所熟悉和陌生的社会,如何是我的人生道路不偏离我所期望的轨道太远,如何冷静地应对,不惧荣辱。

想想看,也许答案很简单,经验、时间,都能让我更完美。我该如何形容现在的感觉,如沮丧、无语、烦躁和失落?都不能形容,无尽的复杂。

有人说追求梦想的过程是最好的。我想也许我太极端了,太执着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追求梦想的过程不是很好。这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说是厌恶这种陌生带给事物我的局促不安、恐慌以及那所谓动力的压力所给与我的紧迫与痛苦。

也许,正是因为最初的恐慌、不安和过程的痛苦,结果或你的成功才是珍贵的和无尽的。那么,我只能说,我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说你的认同是换一种形式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我在冥思苦心一道数学题而最后还毫无办法时,这一切过程是美好的说法都是放屁。

我想大多数成功的人,再回首自己艰辛的奋斗之路时都会加以美好,加以在美。那是他们现在成功了,他们站在了另外的角度了,如要真的剥夺他们现在的一切,将他们送回到那段他们念念不忘的奋斗时光,那看看他们是否还觉得那是美好的。因此,每个没有经历过别人生活的人都没有资格要求和批评别人。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习并给予自己力量,以减少恐慌、不安、痛苦,并更快、更安全地达到我们追求的梦想的终点。而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既然不能够确信自己是否能够有多大潜能,那就让自己做到更进一步,再进一步,我想这样也就可以了吧。也许没有什么是不够的知识,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也许我没有足够的经验。

然而,我一直在追求一颗坚强的心去学习和完成我想要的一切。

教育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9

《外语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外语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门科学。《外语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探讨了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外语教育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是一个挑战。本书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例如,作者提到了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和学习焦虑。我意识到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如何调节情感因素,促进学习者的情感积极性。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外语教学中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外语教学不仅仅涉及到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策略。作者详细解释了认知心理学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针对语言焦虑的问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情感调节来缓解学习者的压力;对于学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记忆技巧等。我在阅读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本书还结合了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让读者对外语教育心理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作者通过引用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我阅读这些案例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外语教育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总之,《外语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外语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过去,我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策略关注度不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教学中的心理原理。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启示。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知识。

总结起来,这本书内容详实生动,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和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外语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这本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为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