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写野菜的作文

写野菜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4-02-19

写野菜的作文。

写作能力是评估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写作是在思考和感悟中探索生命的方式。写出优秀的作文需要多读多写多练,你认为写作文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祝愿您在阅读本网站时能够增长知识和体验。

写野菜的作文【篇1】

我的家乡黑河盛产山野菜。每年春天,山坡上,田野间,公路旁都长满了山野菜,品种繁多:有蕨菜,有老山芹,还有荠荠菜但我最喜欢的就是婆婆丁了。

婆婆丁是我们当地人叫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蒲公英。它的叶子是锯齿状的,婆婆丁的根部是棕色的,有白色的毛绒。婆婆丁可以当做药材使用,晒干后泡在水喝,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药效。婆婆丁还可以用来包饺子、拌凉菜、蘸酱吃,十分。婆婆丁吃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味道,仔细咀嚼会有一丝苦涩。

我的家人都特别喜欢吃野菜,尤其是婆婆丁。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我和妈妈就会带着小刀和竹筐去野外挖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我每看到一颗野菜,就会像看到宝藏一样,拿着刀和筐,飞快地跑过去。我蹲在地上,用尖刀小心翼翼地把野菜挖了出来,挖出来的野菜的根部带着点泥土,我抖一抖土,之后把野菜放进竹筐。在这辽阔的山野上,野菜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和我玩捉迷藏,但是都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到了收工的时候,看着满满一筐野菜,我就如同打了胜仗的将军一样自豪。

当春天的脚步离去,夏天到来之时,婆婆丁就开花了,漫山遍野地开着,黄色的小花装点着大地,装点着家乡。

哦,山野菜!在这春风吹拂的日子里,风儿温柔的双手拂过野菜翠绿的叶子,它们承载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承载着我对家乡的热爱。

写野菜的作文【篇2】

汪曾祺是一位文学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创作很多有关美食的作品,他的作品《故乡的野莱》,大家知道都写了哪些内容?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的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臺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一些还不及烂的,炒了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一九四八年四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绿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周作人所写《故乡的野菜》(1924年)是名篇,许多人都知晓。后来,汪曾祺作了一同题文章(1992年),记述自己家乡的野菜(周为浙江绍兴人,汪为江苏高邮人),其中意趣值得玩味。于文化趣味及文字趣味,汪曾祺得之苦雨斋的影响不在少数,及至晚年,他拿来苦雨斋之同题作文,是一种致敬,抑或未明言的游戏式的“比赛”,我们或许可以有不同的猜测,但从中透出的文脉之绵延与变数,却是颇可探究的。

汪曾祺的文学趣味受废名、沈从文的浸染,而文化趣味更多来自于周作人、俞平伯一脉。从前后两篇《故乡的野菜》中可看出,他们对民俗谣曲、野史杂记兴味浓厚,多所点染。周作人引浙东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汪曾祺回忆儿时听到的叫卖声,“卖枸杞头来!”又引家乡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周作人征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中关于荠菜花的记载,汪曾祺征引《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中的莼菜记录、《野菜谱》中各种野菜的记录。

周作人写小品文,学术味道极浓,因其本质为学问家、爱智者,其学识由散文的形式表现而已;汪曾祺的散文,思想的历练不及苦雨斋,但其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的灵动鲜活,多小说的笔法,毕竟他本是小说家(汪的许多小说、散文的界线模糊,因为他不认为两种文体必须泾渭分明)。周作人的文章是雅的,即使写野菜这般普通俗常的物什,亦无改其气质。而汪曾祺的描写,如“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语调温婉,且极具画面感,这是在苦雨斋笔下不会出现的。

周作人的白话文很耐读,有涩的感觉,因为他喜欢时时夹杂文言的成分。汪曾祺与之相比,文字是极白的,简直就是大白话(除去从古籍里来的引文),但我们读之,觉得耐读,白而不俗,如上引女孩子卖枸杞头的几句,每句话都很“白”,不过连在一起,却很有味道,是有意蕴的底子的。这其实和苦雨斋异曲而同工,都有着对古汉语的极度熟稔。苦雨斋用文言改造白话,句子的结构、段落的文义关联,乃至字词的选择,都有脱胎换骨之功;汪曾祺成熟期的文字,几乎用纯白话,但这白话却非简单的、拉拉杂杂的口语,是对汉语言苦心孤诣提炼所成,他曾用川菜里的“开水白菜”做比,其“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鸡汤”。

汪曾祺写小说,写散文,亦写了不少文论文字(辑为《晚翠文谈》),对自己的师承及所受影响多有谈论。如外国的契诃夫、阿左林,中国古代的归有光,现代的鲁迅、沈从文、废名,这些说法自然是不错的,或明或暗的影响我们稍加注意的确可感受到。不过,他极少提到周作人,在自己的师承方面似避免谈及,只在别的文章里涉及过苦雨斋(如给废名小说选集写的序《万寿宫丁丁响》)。我想,这多半可归结为政治原因,1949之后的头三十年,周显然是禁忌(其出版书籍亦须换个名字),而改革开放之后,周的著作出版及评价虽在慢慢解冻,但仍争议纷繁,现实的与心理的阻力还是很大的。汪曾祺应该很早就读过苦雨斋的书,且年纪及长,趣味与之愈加接近,影响想来是不可避免的。《万寿宫丁丁响》写于,其时的文化环境已算是宽松,所以文中多引周作人对废名的评价,不知是不是一种委婉的表示?自然,写《故乡的野菜》同题文章,其方式更为直截了当。

论学问,汪曾祺远不及周作人,当然他也从未想在学问上追摹前辈。周作人之于希腊学、日本文化、儿童研究、妇女研究、性文化研究都是开拓式人物,影响不仅在当时,于后世亦延绵不绝;汪曾祺读书不算太多,是作家式的读书,偏好性明显,如笔记、方志、游记、画论,关于风物民俗草木虫鱼的书等等,《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甚至《宋提刑洗冤录》,都是他的喜好。在读杂书这一点上,两人是共通的,不过苦雨斋学问更为广博,思想亦更为浑厚。置诸文章写作上,汪曾祺不及苦雨斋之深邃,但其特出之处是文学趣味的加入,糅合那些兼容并蓄的学问杂拌儿,倒创出了他自己的文字情致来。比如这一段:“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这是闲笔,而好看亦好看在此处。

文化传统的中断或接续,似是一个严重的话题。其实自苦雨斋至汪曾祺的文章来看,更有温润的色彩在,一股潜流在地下静静流淌,多年不绝,值适宜的境遇,重获新机。文化之“化”,非短时间可为,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果。汪曾祺曾引用托尔斯泰称道的一句话,“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或可移来用作一种隐喻吧。

写野菜的作文【篇3】

惊蛰前后,家乡田野的坡上坎下,蒲公英、野葱、鱼腥草、老虎苔(薇菜)之类的野菜犹抱琵琶半遮面,东一窝西一窝,冷不丁的从刚刚解冻的泥土里冒了出来。

是呀!刚刚过去的冬日,这些野菜都一直蛰伏在冰冻的泥土底下,等待春日重归。几经春风春雨的滋润以及多日春光的温煦,她们稚嫩的身杆终于从泥土里蹿出来。我曾留意过这些刚刚露头的野菜嫩苗,起初,她们生长的速度都异常缓慢,好像特别小心翼翼似的。我常想,这些稚嫩的小生命,它们是否也担心自个尚未健壮的身子受到倒春寒的伤害?还是仍然眷念泥土下的那丝温存?谁叫这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呢!

房前屋后的香椿尖和细柳芽尤为如此,虽然树木枝头的嫩芽已经含苞欲放,一场突如其来的桃花雪会让它们猝不及防,以至于它们稍稍露出的嫩芽又缩了回去,这些枝条需要再次酝酿数日,等待天气好转,择机重新伸发。

小时候,挑选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拿上一把小锄头,来到田坎边,挖好一些散发着新鲜泥土气息的鱼腥草和野葱,拿回家,交到妈妈手上。妈妈趁着炒菜的间隙,很快就给我们打理出了一道混合野菜。妈妈制作这道菜时,通常还会在菜里加入一些刚从山上摘回来的山胡椒花花。拌好的野菜,散发出一股整个冬日里都没曾闻过的山野清香味;红白相间的鱼腥草、绿油油的野葱以及黄灿灿的山胡椒花,乍看上去,虽是乱拌,却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真让人有些垂涎欲滴。

终于等到开饭,我吃下一坨又肥又大的腊肉之后,夹起一根纤细的鱼腥草放入口中,一股清香而略带药味的山野味顿时充斥了我的整个口腔,腊肉的腻味随之烟消云散;间或再吃上几口野葱和山胡椒,虽觉得有些辣口,但吃后顿时胃口大开,不经意间,已涨的我肚儿圆。

谷雨过后,几场春雨浇透了整个山野,山上的野生香菇也开始萌动

一个空山新雨后的清晨,我当起了采蘑菇的小男孩,提着一个小竹筐到后山上捡香菇去了。

这片山林是一块老林子,我沿着那条砍柴小径一口气爬上半山腰,来到那片曾经砍过年猪柴的山间凹地。这地方是山腰中难得的一小块稍微平坦地,相对其他尽是石头的山坡来说,这一小块山林的土壤更加丰厚一些,以至于此地的树木长的格外茂盛,父亲每隔几年都会在此挑选一棵最粗壮的桦栎树作为年猪柴,留下了好几个又粗又大的桦栎树兜。

我仔细的逐个翻看那些渐渐腐烂的桦栎树兜,其中一个被枯枝落叶覆盖着树兜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轻轻用树枝掠去了那些落叶,在靠近桦栎树兜根部与泥土交接的地方,几簇大小不一的香菇突然映入我的`眼帘。我心头一阵狂喜,迫不及待的摘下那朵最大的香菇,我仔细的打量了它一番,香菇帽上花纹已经裂开了,放在鼻前闻了闻,一股浓郁的菇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此时此刻,我生怕被别人抢了去,一股脑儿把整个树兜上的大大小小的香菇尽收囊中了。

另外几处树兜也没让我失望,结果,我拾得了满满的一筐香菇。提着满满一筐劳动成果下山,心头别提有多高兴,一心想着尽早赶回去给家里人炫耀一番,脸上和手上啥时候被荆棘划破都浑然不知,当时的那种喜悦之情,虽说已经过去了二三十年,至今想来,心头还觉得美滋滋的。

妈妈将我捡回的香菇,简单清洗后,直接用猪油爆炒后,再加水把香菇焖上几分钟,直到香菇汤汁完全焖干,一道家常的清炒香菇便做好了。吸收了整个冬日山野之气和春风春雨沐浴后的野生香菇味道格外鲜美,如今城里售买的大棚香菇与之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老家,每年也只有这个时节才有机会品尝到野生香菇。那些年,家里常常会把吃不赢的香菇趁太阳晒干,制成干香菇储存起来,平日里招待稀客时,取出一些干香菇搭配在各种菜肴里,为餐桌上的食物添加了一丝独特味道。

立夏后,气温一日高出一日。山胡椒花早已凋谢结成了果,香椿尖也变成了厚厚的叶,还有那满山遍野的老虎苔和蕨菜都疯长起来,一天比一天老了,直至长成老叶无法当菜吃了。

看来,夏天确确实实已经到了,食用野菜的黄金时节已宣告结束。

写野菜的作文【篇4】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想去挖野菜。但是大妈说:“如果下午天气不好的话,我们就不去了。”于是,我和同同姐姐都希望下午的天气是晴天。午饭过后,果然不出我俩所料,下午是个大晴天。

于是大家开始商量,因为大妈的车只能坐五个人。爸爸要值班,妈妈也趁机去逛街,姑姑、姑父要回自己家,奶奶、伯伯、大妈、我和同同姐姐,正好五个人。

车开到了挖野菜的地方,奶奶的一句话,让我们哈哈大笑起来,“这挖野菜的人都比菜多。”所以,我们也赶紧挖菜了。

我拿着爸爸的行军铲,跑进地里,可笑的是我不知道哪些菜可以吃,哪些菜不可以吃。还是大妈告诉了我答案。可我却另有主意了,我采了一些小野花准备送给妈妈。

这时,伯伯那里传来了好消息。原来是一片空地上长了很多的野菜,不过------不能吃,嘻嘻……第二个好消息是奶奶传来的,奶奶在松树林后面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苦苦菜,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森林小木屋。小木屋是个无梯子的的又比较高的小亭子,我和同同姐姐搭了梯子,终于上去了,上面可真凉快!

终于要回家了,由于玩得太累了,我和姐姐上了车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家了。真是一个快乐的星期日。

写野菜的作文【篇5】

古人老早就有“肉不如蔬,蔬不如野蔬”的说法。因为野菜贴近自然,营养价值还很高。明朝有位叫王磬的散曲作家,甚至写了本特别的书―――《野菜谱》,其中收集的野菜名目多达52种。周作人和汪曾祺的同题散文《故乡的野菜》,里面谈到荠菜、鼠曲草、草紫、枸杞头、蒌蒿、马齿苋、莼菜等,这些过去大家不爱吃的土味野菜,如今翻身一变,成了饭店里畅销的特色菜。

幸运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春天里,故乡大大小小的山野,就是一座天然的大菜园,各种各样的野菜露出了嫩绿的枝芽。趁这时,爸爸妈妈就会带我上山寻野菜、认野菜、挖野菜。立夏一到,野菜大都销声匿迹了,它们是属于春天的。

所有的`野菜中,我最爱野葱。五月初,是野葱刚刚长出的时候,它大概有手指粗细,高度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可以说是家葱的微缩版。它们一般在草丛中伸展着几片绿叶,不细看,难以从普通的草中分辨出来。它们的叶子更宽、颜色更深,上面还有些条纹。轻轻地,把一个个白玉般的葱头拔起来,拍去泥沙,嗅着略带辛辣的新鲜气息,温柔的春天似乎突然间有了别致的个性。野葱遍布在草丛中,分布虽然不密,但是方圆两米内应该有一两株,只要勤快,不一会就可以摘够自己吃的。野葱最适合炒鸡蛋和腊肉,带有一种淡淡的香,它就像那些鲜明的配角,戏份虽少,往往却抢尽了满桌的风光。大葱与它相比,显得些许粗俗;家葱与它相比,又少了几分温婉。守着母亲切葱,闻着野葱特有的味道,绵绵长长的母爱也点点滴滴留在心头。

采野菜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扯野笋。春季里,大雨过后,山地里冒出大片大片的野笋。它们大若两三根手指粗,小的铅笔杆那么细,顶着绿油油的笋叶,就好像童话里戴着尖帽的小矮人,东一个、西一个,偷偷地躲在簇簇草丛中。要想找到它们,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弯着腰、瞪大眼,像巡逻兵一样搜索。拔笋时,觉得自己特有成就感。野笋剥去笋壳,笋肉以白嫩的为佳,青白色的略差。妈妈把笋切碎,炒肉丝,放点葱花,称得上佳肴呢。

坡上、路旁、沟边,都能看到蕨菜的身影,杆子挺立,茎呈翠紫色。采摘时去除枝叶,只取直根。洗净后,放入热水烫过再下油锅,加酒糟等佐料烹炒,嫩滑鲜美。炒蕨菜,是我们家饭桌上的一道常见菜,这得益于妈妈的手艺。她总是把蕨菜晒干收好,这样可以吃上半年。晒干的蕨菜没了青涩味,味道更加浓郁,用“五花肉”烹饪,味道真棒,不愧为人间美味!如今这蕨菜,已经成批地涌入城市的市场里了。

难忘故乡的野菜,它们没有大棚里种植的蔬菜鲜艳,但是它们带给我的惊喜和回忆,却是家常蔬菜所不能给予的,那是留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飞进大自然怀抱的那种美好感觉。

写野菜的作文【篇6】

前两天听叔叔说家乡的杨梅已经熟了,我们有时间可以和他一起去乡下摘杨梅了。

原本我的爸爸妈妈并没有打算去,可是杨梅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能够和它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怎么能够错过了。于是爸爸妈妈被我的诚意感动了,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在叔叔的带领下沿着崎岖的山路开始了我们的摘杨梅旅程。这是我第一次亲自看见杨梅树,原来杨梅树要比我想象中的高许多。1467.cOcN

我紧紧地跟在妈妈和奶奶身后,往前走了一会儿,我发现我的左边,我的右边,我的前面,我的后面都是杨梅树。我们走在蜿蜒崎岖的小路上,这里简直就是杨梅树的海洋,多么幸福快乐呀!

我从奶奶那里拿了一个筐子来装杨梅。奶奶让我摘了几片芋头的叶子,这是用来垫在筐子下面的,这样可以防止把杨梅给压出汁儿来。“开工喽!”我开心地说。我首先摘了一颗紫色的杨梅。正在欣赏,林炜凯热汗淋漓地跑过来,对我说:“我们俩一起摘吧,我们一定要摘那些黑的、红的、紫的、大的,这样的杨梅才好吃。”他的话音刚落,我立刻按他的标准摘了一颗杨梅,一下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汁水很多,感觉真甜!我又摘了起来,很快我的身上、衣服上和鞋子上都沾上了颜色鲜艳的杨梅汁,是因为我左蹭蹭、右蹭蹭、踮踮脚、探探头,而且还爬树蹲身子的缘故,杨梅汁沾满了身,我篮子里的杨梅也摘满了,趁着休息,赶紧看看别人的形象吧!旁边,妈妈爬上了树,她正伸长脖子、踮起脚跟,站在杨梅树上起劲地摘杨梅呢。我多妈妈说:“妈妈看,我们摘的杨梅怎么样?”妈妈大声地说:“哇,你们摘得好好啊,你们还真棒呀!”我们得意地说:“那是当然了,小意思嘛!”

我真开心,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呀!有劳动就有收获嘛!

写野菜的作文【篇7】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奶奶一起去山上野菜。我对这次旅途充满了期待。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野菜长什么样,奶奶告诉我:“野菜比较小,不过也不全是,一般紧贴于地面。”我听了奶奶的话一头雾水,就乱七八糟的采了一些“野菜”来画饼冲饥。

奶奶看了一会,果然看出了破绽,笑着对我说:“潘潘,这可不是野菜!这是野草,不能吃。”于是,奶奶给我采了一棵野菜做示范。我照着奶奶给我的野菜寻找着,突然,我找着了一棵。它令我欣喜若狂忙拿给奶奶面前炫耀了起来,奶奶看了看对我说:“不错!不错!潘潘长见识了吗!”一边说一边摸着我的头,对我微笑。于是,我再接再厉。就这样我找到了:“一棵,两棵,三棵,四棵……”就这样我和奶奶采了一大篮子的野菜。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写野菜的作文【篇8】

今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妈单位的叔叔阿姨一起到乡下“农家乐”游玩。我们玩得很高兴,等觉得该下山时,我们就找了一户农庄吃饭.

那里的人很热情,马上张罗着给我们弄吃的。我们早就吃腻了各种鸡鸭鱼肉,对端上来的鱼呀肉呀都不感兴趣。后来,一位叔叔发现在灶台旁放着一筐青青的东西,估计是野菜,就连忙着问:“大伯,这东西能吃吗?”“能吃。”男主人回答得很干脆,“这是我小女儿刚从山上拔来的....."

一听这话,我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在讲究绿色食品的今天,要吃到点零污染的野菜是多么不容易呀!于是,大家都请求那位大伯炒点野菜吃。听到这个要求,男主人的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不过,拒绝客人是很不礼貌的。因此,就吩咐老婆炒菜。当冒着热气,飘散着淡淡苦味的野菜,夹带着一丝丝泥土的芳香一拿到桌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夹起来放到嘴里,都慢慢咀嚼着,那丝丝的苦,余舌间的甜,感受着泥土的飘香。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明媚的春光和青青的大自然。不一会儿,野菜就被大家吃个精光.

吃好饭,我们就在四处转转.我看见伯伯在喂猪,就觉得很好奇。于是,就看他怎样喂。可那猪好象不大听话,不是很爱吃槽里的事物。伯伯就举起一根木棒,朝猪身上很狠打去,边打边骂:“你这头猪,难道比城里人还金贵?他们都说好吃,你竟然不要吃..."

听了大伯的话,我真晕了。怪不得刚才大伯看我们的眼神那么怪呢!

写野菜的作文【篇9】

我的奶奶爱看养生类的电视节目,这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因为我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的时间正好与奶奶看养生类节目的时间重合在了一起。虽然我很想看但是奶奶是长辈我得让着她。所以我也只能陪着她一起看了。

那一天的节目说的是关于一种野菜的,那种野菜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我一边看奶奶便在一旁说,她小的.时候都是吃这种野菜。我对这种野菜充满了好奇,便让奶奶带我去亲眼看看,奶奶同意了。

星期六上午奶奶带着我和妈妈去挖野菜,一开始我不认识野菜的样子,挖的都不对,后来姥姥告诉了我野菜的叶子是圆的,并给我看了一个样子,我认识了野菜,挖起来可带劲了,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兜子。

妈妈告诉我野菜是绿色食品,吃了可以去火。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高兴极了。这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