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陆犯焉识读后感收藏

陆犯焉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21

陆犯焉识读后感收藏。

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像阅读作者的作品一样,好的想法需要细细品味。读后感让我对本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你有没有写作品时感到读后感烦恼呢?今天大学生范文网给大家推荐一篇精选好文,标题是“陆犯焉识读后感”,希望你会喜欢!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

然而,很意外的,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竟因为婉喻的失忆,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见,淡淡的,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直到婉喻在陆焉识重新按照旧的格局布置的家里,从床下摸出她珍藏了一辈子的盒子,她守护的爱情,她懵懵懂懂的脑海里,杂乱无章,永远连不成线的记忆,终于在这一刻顺从了直觉,跟着直觉,跟着眼前这个她认不出来的陆焉识走了。那一刻,陆焉志心里在想什么。。

不管他在想什么,这次,他从未离开过。再想想儿女们一心想撮合二老复婚的时候婉喻推翻桌子,再想想婉喻因为陆焉识动了她宝贝盒子的时候给他的那个巴掌,再想想……再想……不管再想什么,这份照亮了时光,温柔了岁月的爱情,一切都值了。

婚后的第二个星期,婉喻在那么美好的一天里表演了一出天人一具。太美的爱,美得让儿子觉得难为情。他们的爱,从未死,更像是深睡后的补偿,并突然散发出生命力。

过去,我总觉得那些不完整的爱是最难忘的。现在我觉得那些走到最后的爱情,如果到最后发现它还是爱情的话,那种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一如往昔的画面,会让自己禁不住再感动一万遍。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2)

在离乱的伤口中开出的爱情之花——读严歌苓

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很挑战读者的耐心,用成语来形容阅读感受就是“欲罢不能”。可是愈是这种质地的作品,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趣味,令人在手不释卷中感叹唏嘘,持续享受阅读带来的巨大快感。倾尽严歌苓二十年心血的《陆犯焉识》,是一部以男人苦难为底色的长篇小说,但是奇怪的是读者却看不到一点仇恨与申诉。

尽管主人公陆焉识以莫须有的罪名沦为囚犯,在大漠戈壁监狱受尽非人折磨二十年,却从始至终以平淡从容的人生态度缓解着生命的至痛无泪。穿越一次次九死一生的牢狱之苦难,令人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舛而欲哭无泪,揪心不已。“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在陆焉识身上不知是喜是悲。严歌苓不愧是“华人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女作家”,那种不动声色,宠辱不惊式的写作方式和出色的语言表现能力,让人感到文学的魅力原来可以使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在命运的摧残之下,可以融化所有的冰霜雨雪。

曾经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兼有花花公子风流倜傥色彩的留学博士陆焉识,经历二十多年的监牢囚禁,甚至是一度饱受将被处以极刑的巨大身心摧残,劫后余生,归心似箭,见到的却是正在丧失记忆,至死不能再相认的结发老妻冯婉喻。

还有受到政治牵连的儿女们的心存戒备,疏远冷漠。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时代造就的苦难却要一个人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使陆焉识和冯婉喻变成了现代版的“陆游与唐婉”。终老一生,历经苦海浮沉,相见却不能相识,此刻,命运对一个人的打击触目惊心,不堪重负。止不住令人一声叹息,泪流满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完《陆犯焉识》才懂得,陆焉识在大西北的监狱二十多年,苟且求生,冒死伺机寻找逃离的机会,只为最后看一眼妻子冯婉喻。让陆焉识苦苦坚守,值得他顽强活下来的,其实是生长守护在他内心的爱情,是为了把他当作“男神”的妻子冯婉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有太多的寸断肝肠、柔肠百结、烈焰焚心的爱情绝句来形容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都不为过。陆焉识在拥有冯婉喻的时候,不懂得珍惜。

而当身陷囹圄,身不由己的时候才开始醒悟、反思、悔恨。才痛心疾首地懂得,由于自己的轻狂疏忽,曾经怎样轻视了一个把自己当作“男神”的女人,离乱中最爱自己以及自己最爱的正是“包办婚姻”和“媒妁之言”的结发妻子冯婉喻。作文从没有爱情到爱的疯狂,严歌苓看似书写苦难,但真正的用意却是讴歌礼赞爱情,一对天涯沦落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挽歌。

小说最后,“冯婉喻病逝。陆焉识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冯婉喻的骨灰。”情不自禁想起一句诗:爱、不爱、再爱。爱走了,可爱人还在。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在大时代与小家庭、大痛苦与小悲哀、乱世与倾轧、离恨与情殇之间,也许好的小说就是让人保持泪腺功能的吧,让人的心守望爱的归宿。在爱的柔软面前,我们既是成人也是孩子,我们爱他人,也被他人爱着。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3)

读这本书之前,我听说是个悲剧,所以整本书读下来我都是心怀忐忑,生怕这本书中的人物也像余华《活着》中的人物一样,一个个逝去,直到我差不多读完整本书,读到“我祖父和我祖母决定登记复婚是1986年的6月30日”时,我才放下了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期待着早点读到焉识和婉瑜的重逢,一直期待着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生活,我喜欢圆满的结局,但是故事的结局并不像我所期待着那样的完美,每个人物的身上还是充满着悲剧的色彩。整本书反映了这几十年来一个家庭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兴衰。因为*****,留美归来、满腹学识的陆教授入了狱,而平反之后,像焉识这样被扣上反革命帽子的人们得以释放,但是在他们被关押的这几十年中,他们自己变了很多,外面的世界也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已物是人非。

年轻时的焉识,自以为是,不懂人情世故,自以为满腹的学识能打败一切事物,年轻气盛、固执己见的焉识被以反革命的罪名抓进了监狱;而入狱之后的焉识,尤其是去了荒漠上之后,慢慢学会了变通,学会了思考人情世故,学会了用结巴来伪装自己,几十年的牢狱生活使得陆焉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据理力争、自以为是的焉识了,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忍气吞声、任劳任怨的焉识了。

焉识背后的女人,一是恩娘,二是婉瑜,这两个女人一生都在为焉识操劳打点。婉瑜一生都爱着焉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焉识,而庆幸的是,焉识在自己后半段人生中,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没让婉瑜一生的付出白费。婉瑜对焉识爱,很让人刻骨铭心,她用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来对焉识好,在焉识落魄入狱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焉识,她一直都在焉识的背后默默付出,为了一家人东奔西走,但是在最终她和焉识重逢时,她却不记得他了。

我想婉瑜一定很开心。她一生只爱一个人,那个人也爱她。

书中还描述了西北荒漠中的监狱生活,在那里,人的生命好像没有了价值,每天都有生命因为饥饿、病痛或者其他原因而逝去,但是没有人同情他们,大家在监狱住了那么久,已经冷漠麻木了,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温饱问题很严重,加之各种阶级斗争、反革命斗争,人们的生活更加困苦。焉识是靠着要见婉瑜和丹珏的意念撑到了最后被释放的那刻,那个时代的中国,着实让人唏嘘。但在艰辛的背后,笔者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能够点亮时光和柔情岁月的爱。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4)

如何知道委婉喻是他冷漠的开始,也是他20年漫长回忆的完美归宿。如果他没有经历过灾难,也许他根本看不到委婉喻的坚韧和内心。是的,谁能受得起这样一直的不离不弃。

奶奶告诉我,在爷爷也被定义为反革命分子的年代,他们是从家里抄来的。爷爷坐了五年牢,瘦得皮包骨。作为家属的他们也日常被各种看不起,以及各种我们这个年代人看不到的折腾。那个时候,有人自寻短见,有人带着孩子改嫁,奶奶骄傲于她的坚持,这一切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是个要强的老太太也同样源于她对爷爷以及这个家庭满满的爱。

“你们可以不孝敬我,但是不能对不起你们的妈。”这句话奶奶只说给了我听,因为我是她的忠实听众,她告诉我那是爷爷出来的时候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在说那句话时,她满是皱纹的眼角都是满满的甜蜜,偶尔也会有一两滴眼泪在眼眶里。

我在想,五年尚且如此,那婉喻与焉识的二十年呢?二十年情何以堪?那不是二十年。这是一生的承诺和陪伴。

所以,焉识被放出来后,哪怕这个家庭对他有所嫌弃,哪怕婉喻到老得了失忆症,他其实也只为他一个人回来。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禁不住想,以前人们的爱是什么?焉识与每个与她有过纠葛的女子而言,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个都是深爱他的女子。婉喻是不幸的,在年轻的时候焉识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他热恋。

委婉喻也是幸运的。当他年老失忆时,老人陪在他身边直到生命的尽头,让她的小女儿羡慕嫉妒恨。她有幸做他的妻子,能够彻彻底底的等他归来,相比其他女子,虽是得到过他热恋的甜蜜,但也只能守着回忆,去在心里担心和挂念着她们曾经爱过的焉识吧。现在我或许明白他们的小女儿为什么那么羡慕嫉妒他母亲的爱情了,就像我小的时候羡慕嫉妒奶奶有一个爷爷,然后把爷爷定义成自己的择偶标准一样,然后发现爷爷是个梦,是个属于奶奶的梦,我高攀不来,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坎坷,才有那样的美好,才有那样的福气。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的,他焉识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才领略了这真正的福气。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福气。你我,艳羡不来……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5)

念念红尘中,能被迷了眼睛的人,总归是试图要看清些什么的。

似水流年里,纠结挣扎的人,只是想要剥开一层层的雾霭,看看归来的路怎么走。

颠沛流离的旅途中,无欲无求的低头走,是因为只牵挂一个人。

一缕柔情痴迷,在婉喻的手里织成一把在岁月和焉识开悟的双重打磨下越来越清晰的锁,她以为这把锁只能锁住她对焉识的一往情深,后来,岁月流年苦难折磨和相思,一样一样都被锁住了,化成她脸上的平静。

有一种平静叫做死水微澜,无骨无血,无爱无恨。

还有一种平静叫做坚定,能悲凉也能喜泣,永不放弃。

一眼沦陷,两处感恩,三拜终身,四别煎熬,最终把焉识活在心里。

见不见得你,我都在这里,念不念你,我从不告诉别人,你不是天也不是地,只要你是焉识,我不要你为我顶天立地也不要你为我柔情似水。

虽然我喜欢,但就是觉得不该你做的,你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不该的,因为你只要是焉识,就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焉识,其他的一切,都不怪你。

陆焉识风采锦绣,不知道家里的婉喻妩媚动人,而贪念其他。望达只想让他当自己不见光的情人,从不想结成青丝变白发。焉识不能意识自己是婉喻的全部却能意识到自己是望达的雨露微沾。韩念痕认识的很清楚,那一封封不乱日期的平淡信件,就是焉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隔阂,他以为这隔阂是恩娘刻意树在他和婉喻之间的,却不知恰恰是这隔阂把所有人隔在了他和婉喻之外,恩娘进不来,孩子进不来,韩念痕更进不来。当然,这个道理要在最后的最后才会明了。

陆焉识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他儒雅博学,他清淡无争,他是语言学家,可以熟练使用六国语言,却没有学会生活的技巧和智慧,这是痴,是痴念他心底的人性良善。

二十余年的劳改生涯,每天兵荒马乱的干活,每天食不果腹的生活,每天看着生命消逝,每天脑海里给婉喻的表白,让他终于一层又一层的剥开了洋葱辛辣的外衣,品尝到了生活中心的甜蜜。

这是蜜也是祸,他急于将这蜜和坦诚送到婉喻的身边,却在看到她在没有自己的日子里的平静时嘎然而止。

焉识嘎然而止的是唯爱相伴的勇气,却不是政治运动里给牵连人的祸患。婉喻又一次背负了他留给她的印记。

“他回来了吗?”

“快了,已经在路上了”

“准是被什么耽搁了”

焉识不知道自己醒悟的时候,他就已经拥有了一切,就已经分分秒秒伴在他的婉喻的身边。

婉喻知道她的焉识从没有离开过自己,在最后却迷失在自己的爱里。终究还是要把现实拉进自己的坚定中,因为在爱情里她没有真正遇到过他,她以为他在现实里。

最后一点希望了,最后一次了,焉识,我还在为你开脱,说你是在路上耽搁了,你究竟什么时候归来?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6)

婉瑜和颜芝的爱情一直没有被孩子们理解。只有一个小破碎的孩子和他们的孙女能理解。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理解和感动他们。文章的结尾依旧是耐人寻味的,焉识离开了被生活算计的丹钰家里,他不想给孩子们再添麻烦,他走了,带走了婉瑜的骨灰,一个人消失了,我觉得他一定回到了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大荒草漠上去了,带着他的爱人,过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生活。

整篇文章有太多令我感动的场景,焉识逃狱出来只为见婉瑜一面,在完全准备后为了不给婉瑜他们一家再添麻烦,而是偷偷的当做路人甲似的欣赏一家人的生活,放佛自己就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一般;当你读着读着,却发现这一切没有逃过婉瑜之眼,原来一切她都是晓得的,她知道他在那,在蛋糕房外,在阳春面摊边上,她没有挑破这层窗户纸,她让他见到了他的爱人和子女,两个人是默契的再见面啊。

当人只剩下生存需求的时候,学术、成就那些都是一纸空谈,那时候人们最纯粹的想法就是你的家人,那是浓缩于整个身体里的爱,那是忍受所有痛苦都要挺下来的信念,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焉识没有想到,他还是来晚了,但是他依旧满足了,他没能让婉瑜知道他的爱,但是他让她尝到了爱的滋味,由此他所受到的痛苦全都不值得一提了。他就是这么想的,肯定是这么想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7)

海外华文女作家严歌苓打破以往对女性形象的着重塑造,在《陆犯焉识》中以自己祖父为原型,打造了一个20世纪饱受磨难仍追求自由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虽然故事的主题并不新颖,但作者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力求探索人性中的自由,。

探析陆犯焉识中作者独特的笔锋,分析在政治与历史碰撞摩擦中人物形象的光辉性,以及通过作者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剖析对人性的探索。我将以本文为立足点,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本文的令人回味语言,永恒的主题思想和对立与统一的情节对本文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也因前人中没有探索陆犯焉识中的人物塑造手法独到性,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提纲:一. 过目不忘,精准的语言风格对人物的刻画

1.对人物肖像,行动,神情,话语的描写。

2.**中的环境描写。

3.对情节的浓墨重彩。

4.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用语

2、 人物的光辉——理解思想的游戏与委婉爱情的永恒

文中采用大量篇幅描写焉识流放前,流放中,流放后的大量思考过程,其中有为了去看小女儿的电影提前准备的精心策划与邓指导员思想上周旋,出逃计划,以及自首后为家人减刑以及自保的计划等等。这些方面体现了陆焉识极高的智商。文中第二主人公冯婉喻贤良淑德,对丈夫冷漠的听从和忍耐,对爱情和家庭的执着坚守,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换来求得丈夫的减刑。

婉喻对焉识爱的深沉不禁让读者为这个“完美女性”所折服。

3.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情节的对立与统一

一。阎智一直在追求思想自由,但他却一步步走进了现实的牢笼。一开始是恩娘对焉识安排,婉喻带来婚姻的牢笼,接着进入了作为反革命犯人被囚禁,流放的大牢笼。

后来焉识被平反释放,最终他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归草原寻找真正的自由。

2。如何实现追求爱情的自由,虽然他和外国女孩望达、重庆女子韩念贤有过难忘的爱情。但是焉识无法承诺他们婚姻和家庭。最后,他还是不能放下一直在等待的委婉说法和太监,回到自己的家庭。

3.焉识精心计划了出逃计划只为见婉喻一面,最后关头下怕连累婉喻和孩子又去自首。

4.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梁葫芦因为饥饿杀死了母亲和母亲的情人,在监狱里胡作非为,领死人饭。然而,他把焉志当做长辈,临死前把棉裤留给了弟弟妹妹。

5.婉喻对焉识的爱情的坚守换来了焉识的浪子回头,两人终于能团聚时,婉喻却失忆了,但是爱却成了一种永恒。

......等等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8)

识》读后感

生命和等待——《陆犯焉识》读后感

故事走过漫长的五十余年,焉识从提篮桥监狱辗转来到大西北的某片草漠。他越狱返回上海,获释后返回上海,但最终返回西北草原沙漠。西北的一片草原对于陆焉识来说究竟是什么呢?

文中说一句“婉喻是他寡味的开端,却是他完美的归宿。”西北的草漠折磨着他,困住了他,使他从富家公子沦为老乞丐,最终却成为了他眼中的遍地自由。自由对于陆焉识来说究竟是什么?

在**农场生活多年的焉识熟识人情,即便是对于他起初厌恶与鄙夷的人,在与他们共生的多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着他们的心思。事实上,他过份的脑力不仅帮助他储存了想写的文章,而且使他能够理性、清晰地看透人类的情感。

在**农场生活多年的焉识熟识人情,

即便是对于他起初厌恶与鄙夷的人,在与他们共生的多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着他们的心思。事实上,他过份的脑力不仅帮助他储存了想写的文章,而且使他能够理性、清晰地看透人类的情感。

二十二岁时候的陆焉识正处在机会、勇气、动机合而为一的不多时刻,是焉识少年不知岁月长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对于妻子的情欲是可以平等给予这世界上所有可怜女人的同情与怜悯。她们的可怜让他充满怨毒地、充满鄙夷地把自己给她们。爱上他是一回事。和别人住在一起是另一回事。

与之共度一生的女人必须引起他的无限怜悯。当他看到冯婉喻的体贴,心里只剩下一个可怜的手势。婉喻在他眼里是锁着他的单薄的微小的锁,全靠着他的温和不争才活得安安妥妥。

他对家庭关系的宽容和对家庭妇女的宽容与体谅是他失去自由的原因。

因而在彼时,焉识的人生岁月里结识了种种女性,除去已为家人的两个,或许都可以让他体尝到他以为的自由——没有错综

复杂,需要他小心翼翼维护着的家庭关系,也没有他自己以为需要担着的责任。他与韩念痕生活时的精打细算、小心提防是他不受愧疚情感的束缚,也不受爱情蒙骗的时候,此刻的焉识有了他真正的自由。

在**农场中除去稀缺的粮食、御寒衣物,还有一样东西是可望不可求的,那便是情感。

陆焉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寻找温暖,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没有温情就寻找温情的代替品,找貌似温情的东西。他太清楚地知道葫芦对他的感情只是一时的依赖,焉识不是葫芦的亲人,葫芦也不将他看做应该保护的老大爷。

**犯的生活这样无可撼动地进行下去,他们保留着精神气力挣扎着生活,与天地自然抢夺维持生计的食物,与**指挥员与劳动队长,与自己的同伴争取活下去的机会,情感成为他们最不能奢望的东西,也成为他们最不需要的东西。实在奢望的时候也尚可以拉个同伴来假装维持一时最真切动人的人间情感,如同焉识和梁葫芦一样。或者用对同伴的残忍来填补温暖的缺乏。

梁葫芦在焉识身上寻找温情,将他看做温情的替代品而不敢奢求他真正的关心时,他以为要怪世界这么大却没有给过梁葫芦一份纯粹、无贪图的好。焉识原本没有体会过爱就要怪他的既往人生这么长,没有一刻让他勇敢地放下自己思索人情的智慧,放弃他的淡泊、他的特立独行、他的自由。

焉识本可以成为和他的同伴们一样不需要人情温暖的人,原本在他过往的少年时光里,他傲慢地不愿俯身屈就于婉喻奉献给他的感情中。其实他的高贵、清淡、智慧与细心,只有在面对韩念痕的时候才显得捉襟见肘的藏不住他的薄情寡义。当他知道自己辜负一个女人的情意时,他感到畏惧与愧疚却不会付出相等的“爱”报答她。

自由是陆焉识一辈子的追求,即使是接受**,最后获释回到儿子家也一样对执政的政党或领袖不说半句奉承话。阎智的儿子受够了政治运动带来的震惊和恐惧,他会屈服于这些恐惧的支配。在狱中服刑22年、死而复生的吕延智没有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

的恐吓。他这么坚强固执地捍卫精神自由,而年轻时候的焉识以为的自由也不会受女人感情的影响。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让一个人从理想的万丈高台跌落,也有太多的人会因为朝夕渲染的人间烟火而放弃了自己轻狂高傲的“自由”。政治的残暴能使人失去身体的自由,能泯灭知识和真理,能消磨人的高贵与矜持,也能代替陆焉识本应该会经受的烟火洗礼,使他知道全心全意的“爱”是怎样的。于是恰恰在陆焉识失去包括着他学识的价值,他的清高与骄傲,甚至随时可能失去自己性命的时候,一无所有的陆焉识,体会到成为“没有用场”者的挫败感的陆焉识感到了唯一留下来的,反而是他对人情的珍视,对爱的尊重。

在最困难的时刻,他能够理解情感的价值,这正是理解悲剧结局的根源。

最后的焉识应当会发现,无论怎样,狱中的生活应当有着它的一份独特意味。当人们承受着随时可能死亡的恐惧或是已知了生命的框定时的痛苦,他们原本在俗世养成

的眼光和认知发生着改变。在等待生命终结的日子里,人们会变得残忍和冷漠,做一些因为人类道德而不敢做的事情。同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努力实现心中挥之不去的愿望。

对于这样活着的焉识来说,“自由”成了他每日心头的牵挂,他不怕去往礼堂的路途有多远,不怕越狱的艰难和风险,更不怕等待婉喻答复的漫长时间。当他看着屏幕,他说,感动的丹珏觉得生命值得活,生命值得保护。如果此时被杀,他甚至会无耻下跪求饶。

好比平常油滑无耻的梁葫芦,他年轻的生命早已被指定了结束的日子,他对这个不曾施舍一点善意给他的世界也许早就失去了热爱。他的残忍无惧原本不需要任何人或事的促成了,然而临到了生命的结局,原来梁葫芦的身体也会本能地向后缩,他也会在生命的最后积攒起自己的一点善意。刑期将近,他每天都少吃一口,用一个馒头或者一碗小米饭换一个帽子或一双袜子,再把手套帽子集中起来换成一件单衣外套…一截截地交换,最后给所有弟妹们都换上了棉衣棉

裤。所有生命都有一些难以被磨灭的本性,比如对死亡的畏惧,比如内心有一片柔软。

像翻倒在雪地里,望见礼堂灯光的陆焉识,他激动地在雪地里打起滚,一片灯火倒着进入他的眼帘,成为了他眼中的天上盛世。他在绝望痛苦的境地中感受到喜悦与温情,比婉喻体会到的晚了大半生时间。当焉识回想起婉喻为他做的事情、为他献出的心思时,心里是幸福的,他尚有等待着与她见面的决心与勇气。

可是婉喻对焉识的等待却是无力的,婉喻和他之间相隔着焉识的恩娘、焉识的情人、焉识所求的自由……婉喻等了焉识一辈子最后等到自己的记忆也离她而去了。对于婉喻来说,和丈夫的相伴不必要他全须全尾、活生生地待在她身边,一生对陆焉识的等待,就好像他们相伴的一生。对陆焉识来说是痛苦一瞬或是美好一瞬的事情,对她来说是日日都要经历的平常事,是她自己平平无奇的生命。

等待的辛苦日日堆积起来,对平和地承受痛苦的人来说是却不足为道,对焉识来说,他们两人的重逢经历了千难万险,对婉喻来说却是她日日背负的心事忽然

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到最后岁月在她脸上倒流,就像等待是她过往生活中的一切,等待的痛苦消失,连同着过往的生命痕迹也一丝丝抽离最后消失地无影无踪了。

如果岁月有情,应当为他们倒流。

他们枯守着岁月,寄希望于时间。时间却不予同情,空耗着他们的热情与欢乐。时间到了,剩下不知所措的留在原地的人。

时间是什么?是人们为自己或别人划定的刑期,是填充在一刻刻美好乐事或灾难痛苦之间的不痛不痒的等待,是人人都会守着的一坛酒,向里面投进感情、忍耐、重复的练习……以为只要等着再次打开它,理想中的美好就会安安稳稳在其中等着你了。其实这像是孩子对于神奇魔法的期待,时间像幕布掩盖住四分五裂的生活,藏起我们的失败、软弱,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等到一段时间过去我们会等来想要的结果,破碎的生活会变得完满起来。

等到我们将死之时,回望一生经历,回想起一生中的等待。发现漫长的一生,令我们受尽辛苦受尽煎熬的一生,画上一个圆圈

就足以将其概括。阿q临终时想到自己画的圆圈不够圆,曾国藩以盈满为戒,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原来人生不仅是个圆圈,磕磕绊绊走完全程回到起点,还要坦然接受这个也并不圆满的圆圈。

其实无论经历了多少,生命将尽之时,我们照样会失望、会惊惧,露出丑陋的姿态向时间乞求,那时我们也许会想能多活一秒也好。让我们自己都觉得难堪。能够勇敢面对时间的又有几人?

过完一生,饶了个圈子,其实哪儿也没有去过。等了一生,谁也没等到谁,依旧是错过了。焉识的自由还在曾经困住他的荒漠,婉喻也没有等来心里那个人。

人本就是脆弱无比的,时间一个圈圈就能圈住人命,我们汲汲一生最后揭开时间幕布,又能得到些什么?村上春树写过《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虚构的世界可以一个人孤独地一直走到尽头,而后碰上一堵高墙再前进不了。如果世界有尽头,能把我们无尽的渴望、慌乱连同痛苦一起堵在世界终止处的一堵墙内就好了。

可是世界没有这样的终止之墙,终日不止的风啊,为何而吹?

什么也不为。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9)

神仙爱情,希望我老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人陪伴。

①书中一开始对于恩娘这个角色我是不喜的,觉得她有些心计,但是后来恩娘在焉识由重庆回上海后表现出来的洞察力令我惊叹佩服,其中有个片段我很喜欢:

(书中段落)听完焉识的话,恩娘慢慢地说:焉识,真没想到,你读书读得这么没用场。她又说:你假使有用场,也用不着请人家吃这顿夜饭了。他们这些流氓也不会到家门里来欺负我们了。你晓得他们是啥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恩娘说。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②陆焉识前半辈子都在错过,这一错过便导致了过错,他的心太软了,又不会圆滑处事也不愿意圆滑处事,于是一次次与他的自由擦肩而过。

③婉瑜也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到最后她的失忆越来越严重后,反而自由了。

(书中段落)“婉喻现在是最自由的一个人,没有城府,百无禁忌,她不愿意的事,才不会给你留情面,她会用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告诉你。”

④(书中段落)“一个家必须有那么个会吵的,陆家兴盛了五代,衰败就衰败在不吵;太看不起吵了”。

⑤(书中段落)我想这就是我太祖母冯仪芳说的没用场。一般此类没用场的人都有一身本事,误以为本事可以让他们凌驾于人,让人们有求于他们的本事,在榨取他们本事的同时,至少可以容他们清高,容他们独立自由地过完一生。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他们的本事孤立起来很少派得上用场,本事被榨干也没人会饶过他们,不知如何自身已陷入一堆卑琐,已经参与了勾结和纷争,失去了他们最看重的独立自由。

陆犯焉识读后感(篇10)

严歌苓把吕延之当作自己的人,对他说了很多,甚至对那个时代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知识分子也说了很多。而且语调也不谦虚,甚至有点罕见的幽默和自嘲,其中的智慧是非常容易接近的。我于是想起自己的父亲,想着他失去的以及正在消逝的多年自由,他倒是没有陆焉识那样的学识,甚至他的学历在我眼里也是个迷——究竟是小学毕业了还是没有。

但这都不重要,他像陆焉识一样在人吃人的社会里至少还活着,还拼了命在逗他唯一的女儿开心。它比任何东西都更令人安慰。就像一个人多余的棱角总是要磨掉,不在辽阔的青海草原上,也不在北方的严寒中。

于是我能做的,也就是陪着他说说心里话。当然,他的沉默和隐瞒比什么都难。这是一个从小就没有父亲、习惯于成为支柱的人的硬度。他没有陆燕的知识能力。他能在心里盲目地打出一篇信笺识的文章,他不忘学习。

可我总相信他天赋异人,再没有比他更勇敢聪明的男人,勇敢的有但没有聪慧,聪明的有又不够义气。我几乎带着对我自己父亲的崇拜与怀念,用了10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里的36万5千字。我于是得以从过去八年的思念里抽出一小段空隙,去让自己变身为书中陆家的一部分,一个从2011年的末尾硬挤进去的自己人,以此把心里话听的更贴切些。

我是害怕“犯”这个字眼的,它似乎从造字的第一天起,就注定隐瞒了些秘密,触动了些龌龊。所以当看到封面上《陆犯焉识》这几个字,还没反应出它就代表了直接的意义,对于一个陆姓男子的界定而已,我甚至在没有碰到书的前几天里反复思考着“焉识”二字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的故事。它是一种罪状,还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幻想。

结果,它是一个名字,属于一个年少时风流倜傥的****,也属于一个用了二十年硬把名字埋没起来的老人。我忍不住想我父亲有空时会是什么样子。我能用多少精力让他重拾对世界的信任,抚平牙痛,消除体内积累的脂肪和耐心。

真想和你去海边大喊几句呀,爸爸。喊出来,像我们从未失散一样用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坚韧,对着那片被我们看熟了想透了的海,大喊。

严歌苓是一个造字杀人的作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纵着所有的汉字,也得以调动读者最深切的感官体验。我不知道如何打开她的阅读。就我而言,每次都是一种**,耳鸣和视力,无法进入现实。就是好不容易进了现实,还要小心翼翼,四处打量,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回到的是她笔下的世界。

那里生灵涂炭,打打

杀杀,可偏要淡定从容,

就是怯懦了,也要把怯懦明明白白的亮出来,绝不能私藏。

可我偏偏是个爱藏的人,有痛了有喜了有伤了有梦了,都不能即刻言说。非要在心里反复推算打量,发酵酿成我想要的那一坛酒的时候,才能若无其事的倒进一个杯子,与人分享。所以所有我能讲的故事都在我的心里润色。这些都是几年前的老故事。

不是没有做过活在当下的准备,倒真是被这时代的繁华晃得睁不开眼,只得左顾右盼。于是左边看到的旧事过去,是我父亲还斗志昂扬的脸,右边就是尚不可知的未来了,那里隐隐有个团圆的影子。

我十分挚爱书里写到婉瑜即将告别人世但又清醒时的裸身举动,严歌苓用了一个词,天体。瞬间在我心里拉出一个明晃晃的缺口,那里是我们生来为人,最纯净的时刻。

**开放式的结局没有矫揉造作,陆焉芝不下决心离开也不自然。唯一的缺点是,虽然我读得很快,但我仍然有两个错别字,并给出版社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我只希望这是一次完整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对于陆焉在书中的只是,对于我和我的父亲,这是对我自己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