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十五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06

2024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十五篇)。

读书让我们的眼界非同一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我们一定能从中感悟到什么。读后感的重点是阐述内容还是表达感受呢?大学生范文网挑选出这篇优质的“终身成长读后感”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满。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

《终身成长》读后感2000字!

提起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估计没有人不认为他是一位天才运动员。事实上,他并不是一名天赋型选手,而是最努力的运动员。

事实上,乔丹曾在高中时被校队淘汰,非常郁闷。而他的母亲仅仅对他说:回学校好好训练。于是,他真的按照母亲说的,每天早上6点就离开家,利用课前时间练习。后来,上了北卡罗莱纳大学,他不断弥补自己的弱点-----防守动作、控球能力和投篮。

一次,在球队输掉季后赛最后一场比赛后,乔丹不断练习了好几个小时的投篮,为下一年的比赛做准备,连教练都对他远超他人的努力感到惊讶。最终,他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运动奇才。

对乔丹来说,坚韧的意志和决心比某些身体上的优势更强有力,这就是他所拥有的成长性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书,轰动了整个心理学和教育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终身成长》,颠覆了传统成功学观点,是影响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在榜10年,得到了《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热赞,并获得了比尔·盖茨撰文推荐。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她是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7年,她通过自己的研究有了重大发现:你的一个小小信念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也就说仅仅是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能改变你的人生。

卡罗尔·德伟克把这些研究内容整理成了一本书,就是《终身成长》。

该书的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提出人们惯用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不同领域的顶尖人员为何取得成就、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试想这样一种场景,你去上了一门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在回去的路上,你又在车上把公交卡丢了,回去之后你想给朋友打电话倾诉,却无人接听。

这时候,你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大部分人可能会想: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去衡量自己的价值。

也有人会这样想:看来我还得在课堂上更加努力点,搞清楚自己哪个地方还学得不好,继续精进。下次把公交卡放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每次用完都放回去。朋友没接电话,不知道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没有人会喜欢糟糕的事,但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

总结一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理念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

而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你觉得,拥有哪种思维模式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容易成功呢?

或许你还觉得譬如智力、才能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天生的,来看看专家的说法。

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滕伯格曾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就连智商测试的发明者、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也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存在不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人只是固执地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无法原谅错误和失败,而有的人却热衷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终究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一个人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你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在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俞敏洪老师。

他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他的目标院校是常熟师专,第二次考试依旧是遥不可及。于是他回到农村老家,一边干农活,一边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继续复习,这一次高考虽然成绩有所提升但距离目标院校的录取线仍有不少差距。村里人开始嘲笑他不自量力,当面喊他大学生,而他却依旧埋头苦读。

一年后,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迎来的是一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北大西语系录取。到了北大后,他是全班唯一的农村生,整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当时的体育老师直接喊他“大补丁”。他蹩脚的发音也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但是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到,普通话不好,他跟着收音机的播音员学说话;英语不好,他天天坐在未名湖畔背单词,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幅提高。

后来,他毕了业,他成了英语老师,他创办了新东方。

最终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他内心的理念:通过努力这些都可以改变。倘若他认为自己就是考不上大学的水平,放弃高考。倘若他认为自己的发音无法改变,他就会陷入自卑的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首先,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检索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有用固定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定义自己。不断地练习可以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

另外,我们要接近那些鼓励我们的人,远离让我们感觉糟糕的人,有些人就是喜欢通过贬低别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面对这样一个毒瘤,即使关系再亲密,也要懂得割舍。

有时候思维的转变就在一瞬间,但思维模式的培养却需要很长时间。再次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最后把作者所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改变也许艰难,但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2

读《终身成长》读后感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学会了说话,摔倒了,说错了,就不会害怕和丢脸。

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人的思维是分为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观点,并在书中借助一些事例向我们阐述了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在人的成长之中对人的影响。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找出了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障碍,成长并实现我们的目标。

以下内容为《终身成长》一书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使得人们总是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点。他们把发生的事情作为能力和价值的直接衡量标准。

2.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能力、素质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可以通过努力和经验来改变。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1.这两者对自身的评价准确度差别很大。

2。当你得到一个机会时,成长型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固定的想法是我不会,我不知道。

3.脑波不同。成长中的思维大脑的明亮区域是在分析正确答案时,而固定思维大脑的明亮区域是在宣告对错时。

4.对于努力与否看法不同。

5.对于失败看法不同。成长思维把失败看作一种行为,而固定思维把失败看作一种身份。

三、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

思维定式,不屑刻苦,不注重学习,视他人为法官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

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

成长型思维方式,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化学,并愿意向同行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

得成绩。

书中案例:加菲尔德高中的差生逆袭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

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

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思维,他总是思考如何教,如何教得最好,而不是专注于自己

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学生微积分,还帮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领先

先成绩。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四、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教育、体育、商业、婚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阐述了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的不同结果。

一。首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与我有着最直接关系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思维方式。

书中案例:桑迪父母的哈佛梦

桑迪的父母是固定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桑迪的学校唯一的目的就是考上哈佛大学。他们认为只有上哈佛才能证明桑迪的智慧、能力和价值。但是桑迪没能考上哈佛。

从此桑迪陷入彷徨。即使她上过其它学校,她仍然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这让她的情绪和成绩都非常不稳定。

思维方式固定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伤害和影响。

为人母亲,孩子也已上小学,这样鲜活的案例让我不禁反思对于孩子的学***,我应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

2.老师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

书中案例:拒绝学***瑞变了

盖瑞不爱学习、撕作业、经常不上课。有一次,老师柯林斯让他到黑板上解题。盖瑞粗暴地拒绝解答。

但老师并没有放弃加里,而是引导他尝试回答问题,开发自己的潜力。渐渐地,盖瑞从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变成了在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他还爱上了写作,而且表现十分出色。

到目前为止,我相信我们可以看到谁代表固定思维,谁代表成长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也给她们带来了不同的成长经历。看完这篇文章,我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思考同样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思维定势的人,我能改进吗?

我想答案是:“yes”,是肯定的,固定性思维是可以得到改变的。至少此书中有很多可以借鉴。

五、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回到我们知识支付和信息**的背景,每个人都将继续实践和修正终身学习。

本文列举了许多明星和大v在体育、医药、商业等领域成长的成功案例,只有不断改进和转型,成为成长思维模式的人,才能最终完成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

文中提到两点,记忆尤为深刻。

如何将成长型思维带给更多的人?例如,要让孩子长大,老师和家长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程。

不是表扬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是肯定他们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

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2.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

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家长要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当作学习的机会。

3.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就会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就我们**而言,成为一名成长型人才通常有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模式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比如,有的人面临挑战,有的人在努力的过程中受挫。你可以想想:上次是什么触发了你的固定思维?

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你最后做了什么决定或行动?

只有仔细观察你的思维定势,我们才能理解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一样。它可以是书名或电影角色名。当然,也可能是你不喜欢的名字。用它来提醒你自己。

4.教育。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

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

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

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

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

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3

1.大量说明案例

2.实用锻炼思维的方法

3.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4.推荐快速阅读

以下引自,出版后记

《终身成长》是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也许因为思维模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内化的心理机制,我们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架,反思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身为一个曾经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德韦克对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她认为,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而巅峰状态的持续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一种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的长期的思考方法。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这种思维模式标志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偶然得来的成功并不可靠。

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你采用的思维模式的烙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相应调整,你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4

《终身成长》读后感:

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初见此观点我想这种对错分明的观点还用写一本书论述吗?

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识提高自己。比如,如果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了,人们在比赛后思维定势会倾向于责备别人或找借口。

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除非你开始责怪别人,否则你不是一个失败者。

他的意思是:只要你不否认错误,你就能从中吸取教训。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

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类似的例子,如对待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如何思考、如何应对等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往往只有几步之遥。卡罗尔认为,人们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期发展的道路。

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读后感:如果一家公司不在乎学习、成长和推广活动,而是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那么勇气和创新就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中生存。如果你运用成长型思维,你将有勇气接受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来自于思维模式:

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们的智力。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进入一种思维方式就像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比较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我会对不同的事件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

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当我再次遇到大脑短路时,我会尽量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去评判自己,而是把自己投入到成长的思考中,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让事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者:平安小果果

相关:《终身成长》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5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6

这两天,奶茶的《后来的我们》上映,刷爆了朋友圈。后来的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家庭、爱情,离我们最开始的出发点都会有所变化或者偏离。改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把人大致分成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从这两个思维的纬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行动和最终的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无论个人人生追求、目标达成,还是家庭生活、爱情追求等等方面,都是同样的逻辑。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回归到我们知识付费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需要不断的去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真正持续转变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文中列举了很多体育、医学、商业等明星、大v成长成功案例,只有持续不断的改善转变,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最终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

文中提到两点,记忆尤为深刻。

一、如何将成长型思维带给更多的人?比如要让孩子成为成长型人才,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掌握称赞的方法。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2.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二、就我们成人而言,要成为成长型人才,一般都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比如,有的人是在面临挑战时,有的人是在努力过程中受挫时。你可以想一想:最近一次你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什么而引发?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最后导致你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付诸了哪些行动?只有仔细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才能明晰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当然,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4.教育。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

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这时,你需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7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会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担心自己被否定。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更关心自身能力的提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一般都有害怕失败、回避挑战、故步自封、追求完美的特点。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于挑战、坚韧刻苦的特点。

这两种思维模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决定了我们如何想问题、如何做事情、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人生伴侣、如何与爱人相处、如何教育子女,是否能做好想做的事情,是否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如: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板崇尚精英主义,强调个人能力,不喜欢团队合作。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板看重团队协作,并善于接受他人建议。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很难自己走出失恋的阴影,受伤之后容易心生报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更看中下一段恋情,他们往往会选择原谅前任,并尽快忘掉这段糟糕的感情。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8

终身成长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追求进步的人,我一直非常重视终身成长的理念。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终身成长》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终身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践方法和技巧,我深受启发和鼓舞。在阅读之后,我对终身成长这个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书中作者强调了终身成长的重要性。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停止进步,那么就很容易被淘汰。终身成长不仅能够让我们保持在技术和知识的前沿,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效率。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在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些实践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实现终身成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然而,只有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不断克服障碍,最终取得成功。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我们才能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终身成长所带来的益处。首先,我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我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认可。其次,终身成长让我在个人生活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我学习了吉他和绘画,并且参加了一些兴趣小组和社交活动,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最重要的是,终身成长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我意识到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来实现,这种信念使我更加自信和有冲击力。

然而,终身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拥有终身学习素养的社会,会更加创新和进步。只有每个人都拥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社会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和公司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和支持员工和居民进行终身成长。此外,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成长的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拥有学习的基础和习惯。

综上所述,终身成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通过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实现持续的个人成长和进步。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终身成长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拥抱终身成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贡献社会,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追求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9

 《终身成长》读后感:究竟该不该表扬孩子

原创: Snorkmaiden

《终身成长》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进取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很多书中都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成功、动机与目标》中叫做"进取型"&"防御型",《看见成长的自己》中叫做"僵固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式思维模",《学习之道》中叫做"整体论"&"渐进论".尽管命名不同,但是定义都是相同的。

成长型思维: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

进取型思维: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一张图了解两种思维模型的区别:(图片略)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领域的深入介绍,作者还曾在2017年9月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此套理论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家长的每一个言行都在向小孩传递不同的信息:

或是固定性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判断".

或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

>如果你带你家小孩去幼儿园,小孩跟你说幼儿园门口贴着的画不漂亮,你会怎么说?

你会说"我觉得挺好的呀,你却说很难看,这样不好"吗?

还是会说"你不需要画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

小孩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担心如果画不好该怎么办?而不需要得到是对审美结果的评判。而只有不随便给小孩贴标签和判断,才更能让小孩安心的探索和发展他的能力。

>如果小孩确实做得很好,究竟该不该表扬?

答案是no.尤其不要表扬小孩的才能和天赋。比如"你学的真快,你真聪明","你画的好棒呀".家长的本意可能是想增加孩子的自信。因为毕竟80后的家长们自己小时候受到的多是含蓄内敛的家庭教育,很少听到表扬,比如考试考了98分,家长会问为什么没考100分,你看别人家的谁谁谁是不是比你考的好。

诚然这种表扬小孩很爱听,而且也可能会给小孩打气,但是这种感觉只能维持很短,一旦遇到困难的问题他们的自信就会消失。

因为小孩从表扬的话中听到的信息是:"如果学得不快,那就不聪明了"."如果话的不好,那就很槽糕,所以最好只画一些容易画的东西".而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小孩,是很难接受自己因为困难而失败的,他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那究竟该怎么应对小孩确实做得很不错或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夸奖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实践、学习、不懈努力达到的成就。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这也就表明,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比如可以说"你的进步表明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反复阅读材料,方法确实凑效了","这个作业很难又花时间,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的完成","这个话的颜色很绚丽,说说你都用了什么吧".

>如果小孩确实很努力,但没有取得好结果,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里要对于他的行为和结果给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并与他探讨积极的下一步计划。只把孩子"保护"在没有挫折的环境里也无法让孩子从失败中很好的学习。

比如可以说"我欣赏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但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探讨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里没有想清楚","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我们应该继续尝试,找到更适合你的方法".

>如果小孩并没有努力,也没有取得好结果,我们该怎么办?

这时候去夸赞他的努力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为你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行为做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而不是去使用一个夸赞的套路,或者去给小孩以安慰。

>怎样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1、接受:接受自己即可能有成长型思维的一部分,也有固定型思维的一部分。

2、观察: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激发,可能是在你遭到他人的拒绝时,或是在工作上遇到很大的困难时。

3、命名:给这个固定思维模式起个名字。比如"老王",每当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被激发的时刻你可以说"老王又来了".

4、教育:与"老王"对话,"确实会很难,但我想试一试".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0

最近一边听佛学课,一边看《终身成长》这本书,掩卷遐思之际,深感二者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说,佛学的基本原理是缘起性空,提倡众生平等,讲究因缘变化,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是指世间没有本质的我,所谓本质就是不能固化的,不能被标签化,不能被符号化的身份。表现为知道他是干什么,但不会说他就是什么,这样在待人接物时会体现出一种广大的可能性、包容性和平等性。佛学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

事实上,普通人对佛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烧香拜佛、念经超度上,而那些追求心灵安宁和自我治愈的人,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异己分子。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上,同样有如此深的误解:灵活性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么?成长型思维模式意味着通过努力就可以做任何事么?

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行为最终塑造出我们留给世人的模样。每一颗上进的心都希望拥有终身成长的内核,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终身成长呢?毫无疑问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但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呢?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看待努力与天赋、成功和失败呢?如何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认知比较,得出摒除成见,拥抱挑战,才是终身成长的关键。

该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通过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终身成长》一经问世,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累计销量180万册,被比尔·盖茨、《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撰文推荐。此套理论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鼓励学童积极评估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一、认识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简言之,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人与人的不同之处,用佛学词汇来讲就是五蕴,即色、受、想、形、识的不同:色蕴属于生理的、物质的现象,譬如从颅相学角度讲,每个人头骨上的突起,头骨的大小和形状,甚至是基因都是不同的;而受、想、行、识则是心理的、精神的活动,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不同造就了人与人之间思维模式的迥异。

思维模式受先天条件制约,同时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认为,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

这些研究发现有力抨击了基因决定论,同时为有效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优劣

思维模式的分类可以成千上万,每个学科领域都可以自成体系,但本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二者的区别不在于目标设定和行为方式,而在于是否有三心,即自信心、恒心、平常心,自信心决定是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恒心决定能走多远,平常心决定怎么面对走不下去的风险。不同心态决定了两种思维模式在天赋、能力、努力、学习、成就、失败上的认知差异。

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天赋与努力的关系,不会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那样,让天赋异禀付诸东流。因为浇灌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但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不等同于努力本身,还要加上努力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专注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父母懂得如何赞扬孩子。不管是夸他聪明的肯定标签,还是骂他愚蠢的否定标签,都容易给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干扰。因此,表扬要具体到某件事上,具体到努力的过程中,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赞扬的奴隶;面对挫折时,更要教会孩子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胜利是秉性决定的,这是一种当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行驶时,依然能够挖掘和寻找力量的能力”。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这种秉性,决心和冠军思维等品质,跨越“天赋诅咒”,不断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充满责任感,最终实现胜利。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群体决策水平,跳出“群体思维”怪圈。“群体思维”指人们在团体决策中思维倾向于一致,没有人采取批判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偶像崇拜,群体沉迷于自我优越感,领导者热衷于惩罚持异见者。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消除了“能力是固定的”带给人的错觉及负担,让人们能够进行全面的开放的信息交流和讨论。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两性关系更和谐。恋爱关系中的固定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自我特质的固定(永不变心),伴侣特质的固定(永远相爱),以及恋爱关系的固定(永不分离);殊不知,同林鸟早已化为分飞燕,海誓山盟早已淡忘至爪哇岛,或者像好了歌里的“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认识到这种“诸行无常”,能够和伴侣一起成长,互相肯定,互相扶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和遗忘。

三、开启终身成长之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些固化认识,这些偏见对个人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譬如,女性难以在数学或科学领域获得成就,这就是一种局限性思维,对女性群体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而那些抗干扰能力弱的女性就会相信这样的说辞,只有从提倡男女平等、开明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吴健雄,才能在科学事业上巾帼不让须眉。

因此,在某些领域、情境或者年龄段,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经验累积,每个人都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变革的动力,有个广告词说的特别好,就是这个世界在惩罚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

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要接受固定型思维模式,知道它的存在。

其次,要学会观察它,看它何时被激发,为什么会被激发,以及受到了什么影响。这就像佛学里的“出离心”,面对欲望和情绪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对于思维模式亦如是。

最后,要教育它,陪它一起走过这段旅程,这就像佛学中的自度度人,最终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达到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成就更好自己的目标。

没有哪本书看完了就能真的改变命运,但《终身成长》却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待人接物时时常反思,是否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否能够深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否能够摒弃成见、拥抱挑战,是否能够实现终身成长的终极目标,从而让我们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1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这些话耳熟能详,说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终身成长》这本书恰恰也是对上述思想的论证。本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并在教育、婚姻、体育、工作等多个方面举例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论证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等。

两种思维模式有什么特点呢?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失败则是自身能力有限。他们关注事情的结果,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的,只要不断努力,方法得当,没有什么不能学会,失败则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关注学习的过程,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迎难而上,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种思维模式。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在班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于是总能听到来自老师、亲人的夸奖,哪个小孩子不爱听称赞呢?慢慢的,虚荣心逐渐增加,在每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绩时更是心跳加速,担心成绩不理想……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将别人的评价视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证明自身能力或天赋。然而,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听到表扬,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仍然积极主动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来看,成长型思维模式又在起作用。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绝对的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而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两种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固定型思维占主导,另一些情况,成长型思维占主导。固定型思维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把输赢成败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长型思维的人意味着积极乐观、开拓进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显然我们希望自己身上积极成分多一些,消极成分少一些,那这些消极成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每个人小的时候,对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都是通过不断训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学会的,这期间摔过多少跟头、闹过多少笑话。但是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没有什么虚荣心。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家长或者老师给予各种各样的评价,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会夸奖“你真聪明”,而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被评价,“你就是个笨蛋”……负面评价可能会给孩子太大打击、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当的评价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担,因此评价需谨慎,要适度,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点一点长大,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学习说话,解锁一个又一个新技能,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过多少次,作为父母,不禁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难怪老子对婴儿格外喜爱,他们至柔、至和、至纯、至真的品质,的确让人有“复归于婴儿”的想法。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将“终身成长”进行到底。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3

《终身成长》读后感: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中,《终身成长》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利用空余时间,也重新阅读了一遍。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进行成长型思考。书中明确指出,人的一生要处理两大问题:与自己相处和与外界相处。

如何看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我们如何与外界相处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做家长、刚步入社会、还是谈一段感情,对自身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能理解天赋与勤奋的关系,那么你就不会盲目地表扬孩子的天赋,也不会因为他成长缓慢而过度焦虑。

如果你能理解工作技能是可以提高的,那么你就不会在工作中浪费时间,也不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整天因为暂时的问题而郁闷。

如果你知道感情也需要努力维护和管理,那么你就不会因为迷信的心而错失沟通的机会,也不会永远是一个永远不会因为过去而快乐的人。

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为了让自己日日精进。结合实际工作,如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暂时不熟悉工作方法,但可以主动学习;虽然有时工作不够好,但可以和一对师傅、同事互相帮助。这样,你会发现你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

我们还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成长型的目标。例如,要经常思考有哪些学***长的机会?面对机会要如何把握?

制定怎样的具体步骤,去执行新计划?做到这些以后,还应该随时保持一种警醒的姿态去思考:“要保持不断的成长,我还需要做什么?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相信智力是可以提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希望每个人都能相信努力的意义,懂得正视批评,并从中学习;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成功里得到新知和灵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

特别感谢公司工会提供的“读书分享会”这个平台,让我们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学***的知识。最后,让我们爱上阅读。有了更多的书,很多知识就会融进你的血肉之中。它不仅能让你及时审视自己的内心,更能让你仰望诗意和距离。作者:

岳城二值和宇杰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4

第一次感受到成长与停滞之间的落差是听到那句“有的人活着,却早已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死亡也是。

一个人死了却依然可以活在世人心中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身体活蹦乱跳地在人间蹦哒灵魂却像死了一般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思来想去,那些灵魂早亡的人应该是忘记了生命随时都有成长的可能吧!带着如此关于“终身成长”的思考开启了这本书的阅读。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不算太好,略显啰嗦的文字,不太习惯的语言和思维模式,翻译书籍不可避免的一些难以理解。

但整本书读完后,回头发现原来作者横跨多个领域,罗列众多范例,一直都是在试图让我们的生活更贴近美好的模样。用文艺一点的表达,我把它称为——让灵魂跟上岁月的脚步。

Enjoy life.

Use life well.

It is a one time offer.

奋斗的底气:认识思维成长性。当我们意识到智力是可以成长的,即使现在还不够优秀,即使没有出色的天赋,依然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努力,去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成长,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带来的奋斗的底气。

突破的勇气:做出一点点改变。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曾渴望成为自己羡慕的那种人,但遇到困难时思维定势的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很容易阻止尝试的脚步。当我们意识到原来成长随时都可发现,或许在徘徊的瞬间会增添一份突破自我的'勇气。于我而言,这是近段的体验与阅读完美契合的部分。

坚持的志气:笑对失败的可能性。我们都希望努力就会获得想要的结果,但不可能谁都成为常胜将军。失败总是会带来沮丧、失望,也可能会让人一蹶不振。当我们用成长的态度面对失败时,失败就只是一次努力暂时还不够的证明而已。调整心情之后再次迎接调整,这份志气就是成长型思维者独有的乐观与坚韧。

终身成长读后感 篇15

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终身成长》读后感2000字:

不太会说理,所以讲个故事吧:在中国的某个临海小城市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双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上床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以为下面我会说弟弟成绩一落千丈而姐姐终于完成逆袭考上了第一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绩每次也都是稳稳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只是从倒数变成了中等而已,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中考,弟弟顺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绩考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离这所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了几分,最终经过父母的一些活动,姐姐还是勉强和弟弟在一所学校上起了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呢,也跟着他的堕落一落千丈,从刚进校的学校前20掉到了学校的倒数。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已经慢慢地再向学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刚进校的时候,他的姐姐可几乎是最后一名啊。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亲身经历了自己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别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过程。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姐姐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内向的小女生成长为学霸甚至学神的过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不让我怀疑人生。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给自己设立一个个目标,一道道难题,然后看着自己如何去攻克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成长吗。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赋为借口行庸碌懒惰之事了。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