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智慧中国观后感经典

智慧中国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0

智慧中国观后感经典。

有关“智慧中国观后感”不妨看看我们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写一篇观后感最能体现当下的心情。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可能通过写游记来得到显露。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慎重对待!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1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2

快乐的假期快过完了,暑假期间我除了做作业,还去了澳门、梅州旅游。另外我还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少儿智慧宝典》。

这本书中有19个主题,主要有奇妙的太空、智慧的奇迹、名人名言、榜样的力量、读书的快乐、科学的精华、伟大的瞬间、大自然的奇观及世界的奥秘等章节。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没有学到的知识,比如: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四大洋名称的由来,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两个半球的划分等。其中,古代世界七大奇观和两个半球的划分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在历史上,人们习惯把地中海一带的古代七种著名的建筑物和雕塑品,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主要包括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及太阳神巨像等。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地表进行了各种两个半球的划分。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以外,还可以分为水陆半球和昼夜半球。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历史、天文及地理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一些爸爸妈妈没有告诉我的知识,我通过读这本书都知道了。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多读书,有个名人说过:读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中,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智慧》这本书,集结了中国古代经典的智慧,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

中国的智慧,与西方不同,更注重实践性。中国人擅长观察、总结并提出适合于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道德、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条最基本的伦理准则,这个道理贯穿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法治观念。中国的智慧在跨文化的沟通中很有用,很有帮助,尤其是在现代国际化的时代中,深度理解国际友人文化背景中的思考方法、观念和价值,将会是重要的社交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智慧与思想,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而且这些节日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文化遗产。例如在春节中,中国人民的特有的习俗、祈福方式、风俗等,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这些传统习俗也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人的喜欢和关注。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精华,不仅是可以传承保留的,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媒,可以帮助朋友们了解中国文化和民俗。

中国的智慧还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密切相关。中国书法和绘画以其“气韵生动、意境卓越”的艺术特色,激发着山水和自然景观等物象的含义。书法艺术的随意与著意之间的转移和互动、彼此含蕴、融合,则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哲学价值观的内在特质。例如《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字面意思是堵上它的漏洞,关好它的门,那么永远不用再劳累)”,这个思想也体现在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在绘画中有“留白即所留”,也就是说有时候空白比语言表述更能传递更多的意境。

从中国智慧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特别重视人本主义和家庭伦理。例如《尚书》中讲到的孝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常被拓展为亲情、友情、爱情等,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在《论语》中,孔子说过“礼尚往来”,这是一种以规范化的形式为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做决策和提供指导的思想。在古代社会中,这个思想为人们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基本规范,而在当代社会,这种智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中国的智慧是从千锤百炼中走出来的,虽然背面不同,但都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更有助于我们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中。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聚焦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科学谋划了下步工作打算,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了总攻号角。

十八大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层层推进下,中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透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一系列数据见证了新中国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回顾过去,面对诸多困难挑战,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成绩令人鼓舞,挑战不容忽视。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聚焦、齐心协力,走好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走好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啃下最硬骨头。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就是在啃下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中实现的。唯有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来对待各种困难挑战,才能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走好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抓住主要矛盾。当下,克服新冠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中国脱贫攻坚成绩举世瞩目的底气,就在于实事求是。唯有以实事求是的确定性来应对面临的不确定性,才能化危为机、一往无前。

走好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党的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各级党组织。组织有凝聚力,党员有荣誉感,百姓脱贫就有了强大动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恪守初心、维护核心、坚定信心、上下齐心、服务用心,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扎实工作,如期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时代的检验、人民的检验。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心得2

脱贫攻坚是关涉人民幸福、国家发展的大事,这项工作容不得半点瑕疵,各级领导干部是这项工作的牵头者、领路人,因此也就要求领导干部严守纪律、实事求是,切实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对违纪的领导干部严肃处理,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负责,也是向各级领导干部敲响警钟。

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扛起重担,狠抓实抓,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而不是终日寻思投机取巧、抄近路。干部带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让贫困户住上安居房,才能解决无住房保障贫困户的心头大事;干部带头做好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才能从根本上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关系老百姓实实在在利益的大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切实把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带领贫困群众迈向小康。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5

《中国智慧》读后感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全书共分六章:《周易》的启蒙思想、中庸原则、战略家思想、老子方法、魏晋风范、禅宗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

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

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意思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占了朴素典雅的一半,这是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

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在整个中国智慧体系中,禅宗是一个新阶段、新境界。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冥想,盘腿静思。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

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

禅宗的境界,易中天讲故事的方式,是迷人的。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

”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

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的看法的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中国传统社会,有两件事最让人难以忍受:一是不准生儿子,二是不准向皇帝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

佛陀也是一个人,这也改变了我对佛陀的看法。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种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后都是鬼。活着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将成为众神。自然也有神。

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

前者被揭开神秘面纱,而后者则被琐碎化。人类佛教解决理论问题,简单佛教解决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能够在中国站稳脚跟。所以在我看来,佛教也是一种理结合实践的结合。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开悟是成佛的关键,所以佛性也可以看作是开悟的可能性。

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共有的,所以佛性是众生共有的。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

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是禅宗为众生成佛而开辟的道路。这是一种自由的方式。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

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

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着、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从上面可以看出,禅不仅是世界的佛法,简单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恒心,肯定自由,否定教条,肯定自我。因此,只要我们不执着,我们就可以说、做、拥有一切。

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

例如,韩愈是反佛教徒,因为他反对皇帝欢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

事实上,知识界不仅不反对禅,而且把禅当作一种实上。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智慧中国观后感 篇6

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智慧的敌人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知。所谓“智慧”,不是教大家做一个聪明人,而是希望大家做有爱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重视友情的人,做有勇气的人,做肯受教的人,做进精诚专一的人,做有仁心的人,做尊重贤能的人,做忠心的人,做孝顺的人,做敬师的人,做懂得分享的人,做宽厚的人,做高洁的人,这些才是真正的智慧。

《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补课的书,补常识的课,补文化的课,补历史的课,补道德的课,也补智慧的课。《中国人的智慧》精选五十八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是《用人来做镜子》,令我颇有感触。

以前臣子怕君王,是很普遍的事;但也有例外,是君子害怕臣子,不是因为臣子弄权,而是因为他直言进谏,使君子不得不听从。唐太宗和魏征便是一个少有的例子。有一次,唐太宗在玩他的宠物风筝。

忽然听说魏征求见。唐太宗怕魏征因为玩风筝,会说很多话,就赶紧把风筝藏在怀里。魏征其实已经看到太宗的举动,但他提也不提鹞子的事,只是向太宗报告大小政事,似乎故意拖长了时间,太宗虽然心中焦急,却也只能耐心的听下去。

到魏征告辞,太宗把怀里的鹞子拿出来看时,鹞子却已经窒息而亡。太宗虽然时常因为魏征的劝谰而大为生气,在魏征死时,也不禁叹息道:“用铜来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原因;用人来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行为的对错。

我常常借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做错事。如今魏征逝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了。”是啊,一个人如果肯受教、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他日一定大有成就的。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告诉我:接受别人对你的批评和意见,你就会走向成功。《用人来做镜子》使我颇受教诲。

有时,用人来做镜子,可以看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做事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