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十二篇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7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十二篇。

这里为您展现的是我们从网络上归纳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文章,您做好准备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了吗?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 观后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灵感,写观后感时不用过分追求文体、格式、长短,但应尽可能的展开来写,不要忘记在浏览器中将本页加入收藏夹!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

有一种叫纪录片的电影,它用自然光、虚拟镜头和真实场景再现了我们所有人都有但又不能回头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起点。它充满了最真实的泪水和欢笑,最无拘无束的喧嚣,最纯粹的歌舞。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人眼中的孩子是顽皮的小家伙,可爱的小宝宝,还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人眼中的孩子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是来生的未来。

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慢慢长大,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小事情,但他们也是大事,因为童年的一切对人都有长远的影响。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一堆成长中的生命碎片总会承载着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俯身看着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看着自己和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一名读者,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的第一感觉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都会有自己的幸运和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打了另一个,肿了脸,流了鼻血。

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玩具,但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操场,在电脑前玩游戏,但他们失去了在操场上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但他们与父母越来越疏远。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孩子的烦恼,甚至认为孩子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我们急于治疗那些渴望被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

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过训练和考验,缺乏爱的温暖,他很可能形成孤独和恐惧的性格。

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开始的时候不能享受一点幸福,那么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幸福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从影片中看到,现在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多,好像**和孩子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我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人们的事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们知道了什么,能够辨别是非,就有助于教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上过幼儿园,所以我还是很期待上幼儿园。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孩子们的乐园,我无法下结论。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2)

《幼儿园》是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当你不再是儿童,再回头去观望儿童时,可笑之余,你也会觉得儿童和**之间离得并不那么遥远。孩子们很可爱。即使有些孩子好斗暴力,他们毕竟是孩子。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天真,也感到了淡淡的惆怅。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应老师的要求做这做那。孩子们应该有所不同,但他们逐渐成为标准产品。一旦达不到教师标准,就被视为“不合格”,需要“整改”和“反思”。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

老师很难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小凳子,孩子都缺乏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

孩子这么小就离开父母这么长时间真的合适吗?一个大班的孩子被问到“你父母在忙什么?”说:

"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更重要的事,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男孩左右等着他的父母,这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孩子虽然一天没看到妈妈,接孩子时从窗口眺望着妈妈的出现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何况影片中的孩子一周没见到妈妈那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后一个时孤单焦虑不安。老师要陪伴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用玩具和有趣的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快乐的气氛中耐心等待家长的到来。我认为工作很重要,但金钱真的比陪伴孩子更重要吗?

难道大人真的不能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更多的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

但在这个幸福的世界里,我还是慢慢地感到一丝无奈和悲伤。

大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前欢聚一堂:“不是每天都这样。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

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很开心。对他们来说,上幼儿园的时候并不总是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玩耍,这对他们来说变得越来越珍贵。

9月11日,孩子们觉得那些楼里的人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不掉”。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

对于那些上幼儿园的人来说,当他们没有自由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逃不掉。当他们不快乐,不能自由地找到快乐时,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看世界杯时,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有些孩子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真的很糟糕。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这样一个教育的缩影。

孩子们应该爱国,但他们不必爱一支不会踢足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

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一个副标题是“三年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而第一个副标题是“也许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自己”。“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武汉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儿园,但精彩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却时时令人动容。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一堆成长中的生命碎片总会承载着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俯身看着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看着自己和世界。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

每天都发生的是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里程碑。我们追求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维来的学前教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努力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慢慢地解读孩子,洞察孩子的思想,用他们的思想去理解他们。

而且我也相信,只有在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爱心和感恩教育下,孩子们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才能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很快改变现状,但我们会多蹲下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可以改变更多。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3)

看完《幼儿园》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大。纪录片的开始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与父母分离的场面。许多的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长时间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焦虑。纪录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与父母分离时不断地哭闹。

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有一个小女孩的饭泼了,但是她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冷静地看着自己满身的饭菜,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向老师求助。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小孩子们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第一天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还有的男孩哭闹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饭的时候还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难熬的第一天过去之后,小朋友们就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小伙伴的相处变得融洽,即使小男生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为,但是还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视频中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还有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自理,还学会了相互照顾。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要关注时事,在说到“9.11”事件时,那个小男生还表现出怜悯之心,对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

还有就是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是那么的可敬。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记者问一个小朋友“快乐、钱和,选择哪一样给自己做礼物”的时候,小男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快乐,他说“钱是买不到快乐的”,看来还是小孩子比较单纯,没有被凡尘污染。

还有就是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有一个小朋友则说出自己的观点。“童言无忌”,那个小朋友并不看好中国队,确实中国足球队并不优秀,小孩子并没有盲目的支持中国队,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时间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缺少的。有一个小女生在对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宿敌做出评价时也是很客观的,她能够正确的认识中日之间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并没有像某些极端的人那样将日本人一视同仁,都将他们看做中国的敌人。

小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即使他们的年纪还小,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4)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陶老师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这部电影带给我很深的感受。其实,在我小的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的童年,是在乡村里和小伙伴一起摸鱼捉蝦,追逐蝴蝶蜻蜓度过的。虽然,我在童年时期,并不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样早早地背起书包上学堂,并没有学会算数,唱歌和跳舞等。但是,我一直为自己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骄傲。

现在,我就读于一所师范院校,这就意味着,我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走向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女人,在以后,我肯定是会要成为妈妈的。作为一个师范生,我不由自主地考虑起了我将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不要上幼儿园?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值得考虑,大家都上就上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幼儿园离我挺遥远的,而且也不见得上幼儿园就比不上要好。看了《幼儿园之后》,我的很多想法也都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了。

在视频刚开始,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一边哭一边喊着要回家,看得我都觉得很心酸,还看到小班的孩子们一个个期盼回家的神情和等待父母的焦急情绪。这些都让我很难过,而且最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以后才不要我的孩子这么受罪。在我而言,我担心自己孩子受到委屈,虽然现在没有孩子,但是以我疼爱孩子的个性来说,我是见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的。

看到孩子就那么硬生生地就被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里没有自己一直依赖的父母,也没有疼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有的只是一群的陌生人,我看到这里,我觉得于心不忍。

可是,看到孩子们在后来,慢慢地学会了生活自理,慢慢地学会了与其他人交往,学会了社会上的一些规则,虽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这对于孩子而言肯定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的一个小女孩-马玉兰,在我的眼中,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但是老师口口声声说她又在害人,这让我很纳闷。是因为幼儿园要求孩子过早地成为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这对孩子而言不是好事。有一个叫做陈志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最后一个被接回家的,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被孤独与无助包围。确实,他在这个环境当中生存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内心却是不快乐的。我真的很疑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真的`就是明智的选择吗?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注定是孤独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自己去实现。上天为了不让我们那么孤独,所以就赐予了我们亲情、友情和爱情。如果说,要我在孩子两三岁时,将他送进幼儿园,我想,我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么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都太过残忍了。但是,我也知道有很多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如果,我在其他孩子都在努力学习知识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去玩,那么我的孩子会不会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呢?这又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我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但是又不忍心以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必须学会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好好培养。我想,在快乐中学习的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会比圈养的孩子成长地要快的。但是,我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以及与其他人交流。 所以,综合了多种因素,我决定让孩子去上大班。这样,孩子既不会失去童年时期该有的快乐,又不会缺乏能力的具备。

真心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虽然,镜头并没有极致的美,但是却在淡淡地讲诉了幼儿园的故事,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及各种各样的思考。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5)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

虽然有离别的泪水,但一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多么的无奈。在挣扎中,我看着父母的背影离去,面对身边与我同龄的陌生面孔,只伴随着不停的哭泣。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我们这里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养活我们,没有人会帮我们穿衣穿鞋。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不认识的同龄人成了朋友。我们描述了对方的父母。我们把知道的都告诉了对方。我们一起吃了一碗饭,但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谊。直到毕业,我们才像现在这样感到不舍。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它已经不见了,也找不到了。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很多年后,当我们去寻找曾经庇护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也许这栋楼还是一样的,但情况却不同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生活如此匆忙,连回忆都不让自己留下。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这部纪录片已经出现了四五次,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的场景就充满了哭声,几乎惊天动地。在校园里分享了这个想法后,很多朋友说看到这些孩子哭太可怜了,他们真的很难过。也许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专业,我没有这么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些孩子有分居焦虑症。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真的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来忽视吗?我想不然。毕竟,大声哭对孩子的健康未必有好处。我们仍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儿童。

首先,我认为纪录片中老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给妈妈打**或者让她不哭就接他们,只能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当孩子们发现妈妈不来时,他们会哭得更厉害。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比如,孩子喜欢小动物,让他们用角饲料喂养,让他们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从而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孩子必须有爱心和耐心,不能忽使他们,不能恐吓和威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抱着他们抚摸他们也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儿童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全面发展,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目前,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立即处理,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她学会自己吃饭。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

任何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很伤心,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还处于符号理解阶段的孩子来说,言语指导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演示?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在中产阶级,同伴交往增加,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为。在纪录片中,中产阶级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伤害了几个同伴之后,老师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回小班。

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

“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

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6)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7)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8)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9)

2月19日上午我镇组织了全体幼儿教师观看纪录片《幼儿园》,在看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心的笑了,没有谁不为这些精灵一般的孩子折服。回去以后我又看了一遍这个记录片,可是这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我看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镜头。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记录片的场景并不陌生,每当新生入园时,我都到小班去帮忙,孩子们一个个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抱着爷爷奶奶的腿,我们老师每天从家长手上接过孩子,哄孩子。看到记录片里孩子抱着妈妈,妈妈对孩子说:“把老师当妈妈!看到老师就等于看见妈妈了!”我的心里一阵难过,都说老师像妈妈一样,而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孩子吗?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当问大班的一个孩子 “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他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不要把老师和这样的妈妈比。

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不会穿衣服的陈志鹏:怎么穿都穿不上,后来生气就把衣服脱下来拼命砸,最后把里面衣服脱了还是穿上了。尽管有点怪!每次他都是班里最后被接走的,因为生气和失望就开始拍桌子,然后左顾右盼地等妈妈来,看到这,我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长期受到压抑的儿童是会造成心理畸形的啊,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不合格的。

在这里我不是责备当妈妈的没有责任心,可能每位妈妈都有自己的苦衷,但是,既然做了母亲就要尽到母亲的责任。多多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一丝一毫的人为地创伤。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努力吧!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帮助他成长吧,不让一位儿童“掉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0)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1)

前几天,我们幼儿园的全体老师**了优秀纪录片------《幼儿园》。

这部电影真实地记录了寄宿幼儿园的孩子们的生活。

看完电影,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有更多的感受。

在**看来,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简单。大人经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他们知道什么?其实,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很少。

教师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了解孩子。

理解孩子,不仅要从普通的角度去观察,还要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去观察。

这部影片选择了正确的观察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

整部影片充满了孩子们的兴趣,让**的老师们时不时地开怀大笑。

笑过之后是略带伤感的沉思,我在想,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拥有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一定有**不曾想到的心路历程。

孩子是单纯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私心。

有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那个高个子不小心把矮个子的玩具弄坏了。

小个子哭着要高个子赔。

高个子推脱说可是,我的爸爸不在家。

只有我的爸爸买,我的妈妈钱不够。

多么可爱的托词。

这说明孩子还是会动心眼的。

小孩子也知道讨好别人。

当有人问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他郑重地说,他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多么可爱的恭维话,能不让人捧腹大笑吗。

孩子也是爱出风头的,也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

在课堂上,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声说,我可以画很久以前,我可以画很久以前,老师!我会把它画成那样的。他多么希望老师能给他展示的机会。

遗憾的是老师没有。

我想对那位老师说,你应该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而不是打击孩子积极表演的欲望。

小孩子也是有脾气的。

起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怎么也穿不上他的上衣,终于恼羞成怒,哭着将上衣狠狠地甩在床上。

过了好久,他终于穿上外套,但恼人的扣子让他咬牙切齿,几乎又哭了起来。

看来这个小家伙遇到不愉快的事就会发脾气。

孩子们都有一颗爱心。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剥下一个鸡蛋递给她旁边的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接在手里,大口地吃着。

那一幕真让人感动。

还有一次,一个小男孩为了主持正义,被一个淘气男孩的鼻子打断了。

吃饭的时候,老师让受伤的男孩多吃点。

旁边有个小女孩,悄悄地从碗里舀了一个肉丸给了小男孩。

多可爱的小女孩啊!

整部影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里面有几个孩子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

一个叫贾哲毅的小男孩,他好像不喜欢某个同学,冲着人家似笑非笑,翻着白眼,咧着嘴,小手还指着人家说你莫挨着我坐,听到没有。

然后扭头就变成笑脸,冲着其他同学讨好说看到都心里烦,是吧?有一个同学立刻站到了他这一边。

接着,他扭头看向他不喜欢的那个同学,表情立刻变了,又是翻白眼又是咧嘴。

这两次表情的瞬间变化,绝不逊色于表演大师。

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但愿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保留这份灵性,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才。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多了解孩子,重视孩子,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篇12)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孩子哭闹-吃饭-打盹-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睡-离开公园等场景,都有老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开学到自己结束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等待,抱着自己的小包在阳台上,可怜地望着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

我想,放学后,我们应该用一些非集体的游戏来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比如:玩积木——插塑料等,这样孩子们在等父母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无聊,看到其他孩子走了会感到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

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还可以享受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也应该不断地改变和吸收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

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责任不可低估,我们需要加油!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二)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

虽然有离别的泪水,但一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多么的无奈。在挣扎中,我看着父母的背影离去,面对身边与我同龄的陌生面孔,只伴随着不停的哭泣。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我们这里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养活我们,没有人会帮我们穿衣穿鞋。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不认识的同龄人成了朋友。我们描述了对方的父母。我们把知道的都告诉了对方。我们一起吃了一碗饭,但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谊。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

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很多年后,当我们去寻找曾经庇护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也许这栋楼还是一样的,但情况却不同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三)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讲述了这些孩子从刚进幼儿园就吵闹回家,到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评论。仅仅依靠几段音乐将大量零散的图片过度连接,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摄影师对观众情感的干扰和误导,使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和多变,运用于儿同的不同阶段,用画面引发人们无尽的无奈何感伤。

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影片细腻而悠长的抒情意义,也使影片主题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拍摄横切,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前后的巨大变化。

比如,电影的开头是小班第一天孩子们的哭闹声。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电影最重要的画面就是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

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