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最新感动中国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3-12-19

最新感动中国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撰写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信每个人都曾经为了写心得体会而感到困扰。在这里,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为大家精选了“感动中国心得体会”,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页面,我们会尽全力让您满意!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

吴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60多年,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就是坚定和坚守。吴院士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_世纪50年代末,吴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建设青海,吴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而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他下了一个决心,说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决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个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价值追求。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还尚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吴院士常年与高山、冰川、雪地、草地为伴,遭遇过多次的车祸,他本人也有14处骨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刚才短片里他也说到,耳朵鼓膜曾经被击穿,40多岁的时候就罹患白内障,这60年来他不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综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吴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新疆,又来到了青海。20世纪80年代,吴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国,而且定居在美国,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玻利维亚高原所都曾邀请他去那里工作,但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绿卡。他说我的一生要奉献于青藏高原。xx年,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的强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吴院士,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带领医疗队连夜奔赴灾区。他说,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区的地震,我们要以共产党员的精神战胜高原地震灾害,在灾区他往返救治点,指导抢救高原病患者,辗转医疗点讲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识,深入临时居住点宣传防病科普知识,并在震后全面总结面向国际介绍高原医学救援的经验。吴院士就高原医学知识宣传、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吴院士为什么要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

我想正是因为他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的职业精神。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2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_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_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_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看了这部电影,李四光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今天,我们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何等的幸福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3

吴天一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上万名藏族群众。

发布会上介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80多岁高龄仍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开展科研工作。

“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_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建设大军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特别是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痛苦不堪,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当时下了一个决心,要攻克高原病,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艰险、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使吴天一院士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深情回忆。

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除了坚定和坚守之外,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吴天一院士为民服务的初心,矢志报国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献的品格。在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报答祖国,用最真实的经历和最昂扬的精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一名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表示,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试验场所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投身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他说,吴天一院士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守,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辈生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度,拥有伟大的使命和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中。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4

30岁的年纪正是一朵花开的最旺盛的时候,无情的洪水却掠夺了她鲜活的生命,可她的芳香却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人间的美好再多,不及微笑的刹那;正是她的无私与无畏成为中国当代青年干部后最美的榜样,长在基层,扎根基层,她,也回归了基层,她就是,黄文秀。

黄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广大党员、干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毫无疑问,黄文秀是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看齐的榜样。

向黄文秀学习,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

向黄文秀学习,学一学她“团结人”的领导艺术。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同时,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心交人,让身边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向黄文秀学习,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奉献是党员干部最神圣的职责,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领导干部怎么干?摆在面前的榜样就是黄文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好日子也是干出来的。干部干事,应该以“为民”为初心,以“自律”为内省,以“实干”为要求,把党和人民事业当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创造出无愧时代的辉煌业绩。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5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节目的播出在我省医疗卫生系统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吴天一院士为榜样,深入学习模范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而不懈奋斗。

吴天一是我国著名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我省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实验室工作,曾让他全身14根骨头断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双眼在强烈的紫外线刺激下患白内障……他扎根高原,长期奔走在高海拔地区,为牧民群众送健康,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守护高原人民和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是吴天一的初心,六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进了广袤的青藏高原。如今,八十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有请吴天一!”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和现场观众的掌声,吴天一院士步入了颁奖盛典现场。他的脚步虽迟缓,目光却坚定。“还有什么样的目标要去完成?”面对主持人白岩松的提问,这个曾经是14万“天路大军保护神”的医者表示,希望将自己高原医学研究的经验贡献到川藏铁路的建设中。

“哪个地方高,我就到哪个地方去。”

“十几年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工作,我跟青藏高原建立了血肉的联系,这种感情是非常深的,这也是我真正的事业上的幸福感。”

……

吴天一院士的语言朴实,充分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赤诚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饱含着他对高原人民的深情厚谊。

《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观看了颁奖盛典后,激动地说:“吴天一院士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如今,他依然奋斗在高原医学研究一线,深刻体现出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青藏高原的深厚感情。我们将以先进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奋斗,做好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更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吴天一院士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精神,从点滴做起,为建设健康青海作出贡献。”

“看了颁奖盛典后,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吴天一院士是我省卫生健康系统的楷模,他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标杆与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立足本职工作,为新青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斌说。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6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全班同学看了《感动中颁奖典礼》。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感动的时候。一开始我们看了一个儿子有一位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儿子为了不让母亲走失,每天带着母亲去教书。校长为了让他方便照顾母亲,在学校给了他和他母亲一间宿舍。他每天都要为他的母亲穿衣、洗脸、刷牙、喂母亲吃饭、给母亲洗脚、帮助母亲大小便。有时帮助母亲大小便,因时间过于匆忙,一些粪便粘在了他的衣服上,他也没发觉。直到上课的时候被同学们闻见,他才意识到。我心里想:“他的母亲要是知道有一个这么孝顺的儿子,肯定会非常高兴,也会非常感动。”这个儿子就是陈斌强。

我又看了一位老干部,即使到生命的最后几秒,也坚特做完自己的工作,因为他知道他这次工作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即使我们不知道他工作的是什么,但一定是为了百姓好。医护人员告诉他,只要动手术,他可能就会多活一点时间,但他放弃了。因为万一他手术没有成功,他就完不成这工作。他真是伟大呀!他就是科学院院士林俊德。

我想,如果你看到这里,也会深深地被他们的事迹感动吧!所以能有这个奖,他们当之无愧!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7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付出也有收获,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都会付出很多,都让我们非常感动,星期五,班队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里面许多人物所做的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第一个人是一位老人,他身患重病,但他却为国家着想,生病他还坚持起来工作,病情恶化,要动手术时,他拒绝了动手术,还想着他自己没有完成的工作。到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终于答应去床上休息一下,到了晚上,他在老伴的呼唤中去世了。

还有一位是中学老师,他的父亲过早去世,他的母亲抚养他们兄弟姐妹三个成才,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他的母亲过早地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好母亲,他每天用母亲以前背他们兄弟姐妹成长的绑带,把他自己和母亲紧紧地系在一起,带着母亲一起去上班,帮助母亲洗脚,剪指甲、喂饭、穿衣、大小便等等。

感动中国的人,也许有千千万万,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我们要向他们多学习,去帮助别人。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8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xx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xx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xx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要向黄文秀学习,发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事业任重道远,责任重于泰山。黄文秀驻村当第一书记期间,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短短一年,她就从“扶贫新手”转变成群众最信赖的人,用一腔热血、一片赤诚践行着共产党人共同的誓言。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唯有恪尽职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要向黄文秀学习,弘扬迎难而上、主动而为的担当精神。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面对脱贫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她没有退缩,一次一次向贫困户家里跑,帮他们干农活,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仅仅一年时间,白坭村的贫困发生率就从22.88%降至2.71%。当前,我国的脱贫工作正处于冲刺阶段,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迈坎,唯有能担当、敢担当、勇担当,才能真正不辱使命。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补短板、强弱项,在大是大非前能担当;要多注重实践锻炼,多去基层一线等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危难险阻前敢担当;要多培养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斗争意识,在复杂问题前勇担当,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

要向黄文秀学习,培养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公仆意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lsquo;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rsquo;”。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为民服务,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和使命。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唯有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因此,要培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服务意识,在为民服务中坚定初心;传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在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谱写动人篇章;树立“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情操,在为民谋利中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向人民满意而行!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让我们在黄文秀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9

时代在变,在动,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的向往不变。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于2019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获得“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荣誉的包括: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xx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动中国》还向四十年来的“改革先锋”表达了特别致敬。

在这些获得殊荣的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人生彷徨的时候,在怀疑的时候,通过他们的行动体会到什么叫做相信、坚持,为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为追逐人生的美好渴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让人落泪,震撼灵魂。感动中国的模式是,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前进,更好,创造未来!

立足于自身岗位,我们更应发挥作为基层干部的职责,向感动中国榜样人物学习,倡导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篇二“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明亮,一缕关怀让你温暖,一缕爱让你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人献爱心,温暖别人的心。他们也在转移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有这样一个事例:

梁万俊是一名试飞员。有一次,一个新战士诞生了,梁万俊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路上,那架战斗机突然发生了。飞机失控了!当引擎盖帽出黑烟时,梁万俊可以打开降落伞跳出飞机,但这样,人们可以保住飞机,但飞机会坠毁。梁还知道,一旦他跳下去,科学家们努力制造的新飞机就会坠毁,变成一堆废铁。

为了挽救飞机和国家财产,梁万军决定迫降。但用这种方式毁灭人很容易——虽然梁万俊心里明白这一点,但他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指挥部认为迫降准备就绪,梁万俊小心翼翼地驾驶飞机降落,飞机在机场划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来。

算算看的话,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钟!这紧紧握着一条火热的生命的八分钟啊!你又孕育了一颗生命种子。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0

毛卓云为此专门购置了纸笔,自制了识字卡片,把监室变成了教室。

开班一段时间后,班里不识字的“付同学”学会了写作文:“毛警官的话犹如清风一样,驱走了我心中的阴霾,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干枯的心田……”

在押人员陈某在擦床板时不小心木屑扎进了手指,疼痛不已,居然哭了起来。

毛卓云了解情况后,便拿了胶带,想用胶带把木刺粘出来,但没效果,费劲周折终于将木刺拔出来了,流了不少血。毛卓云用酒精棉球帮他止住了血,陈某看看没事了,开心地笑了起来,说了一句“谢谢,毛爸爸!”毛卓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自己咋成了“爸爸”,事后一想,可能是他缺少关爱的原因吧。

即便离开了看守所,在押人员也愿意和毛卓云保持联系,“毛管教说了,有困难随时找他”。

毛卓云曾经管教过的一名在押人员,回顾其自身经历在监狱中写了一本书《假如时光倒流》:“毁掉了我原本幸福的家庭,让我从一个正义使者变成了恶魔的化身,恶魔最终并没有走向毁灭,而是选择了新生,多亏毛警官。”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1

七月中下旬,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下起了暴雨。7月22日,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在搜救被困群众时,突遇破圩决口后的激流漩涡,不幸被洪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36岁。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陈陆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

7月中下旬,合肥市庐江县普降暴雨,多条河流水位超过历史峰值。

7月22日早上,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涌出缺口,周边4个行政村全部被淹,情况危急。接到指令后,陈陆顾不上休息,再次登艇出发。而此时,他已经在防洪一线连续奋战了4个昼夜。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方锐说:“(陈陆)整个腿都是肿起来的,两条腿肿得裤子都脱不了,是战士们帮他脱的。到22日早上,第二次下去的时候,我说,‘你赶快上来吧,先休息休息’。他说,‘没事,我熟悉环境’。”

2名被困群众很快被救出,合肥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回忆说,救援中,陈陆所在的橡皮艇始终行驶在最前面。“当时是5艘船,消防是第一艘,他们冲在第一,给大家引路,我们跟在后面。”

当得知村内还有1名残疾群众被困时,陈陆领着救援队伍再次出发。洪水上涨的速度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决口扩大,水流湍急,水位陡然从0。4米猛涨到3米多。船只遇到了最难自救、最容易发生亡人事故的险情——“滚水坝”。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庐城站副站长常青回忆说:“当时水流比较急,等我们看到有落差的地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掉头了,专业术语讲叫‘沸腾线’‘滚水坝’,如果人不幸被卷进去,很难出来。”

顷刻间,陈陆所在的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艇上3名消防指战员侥幸脱险,陈陆和村干部王松被洪水冲走。紧随其后的橡皮艇迅速调转船头,大马力冲出危险区域。合肥市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庐城站特勤班副班长李顺说:“我们的船想往回走,但是水一直往前推动着我们的船,所以就翻下去了。”

经过49个小时不间断地搜寻,直到24日13时50分,在距离当时落水点下游2。3公里处,陈陆的遗体才被找到。36岁的消防指挥员,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滚滚洪流中。听说自己的救命恩人牺牲的消息后,庐江县鲍井新村的居民解启霞泣不成声:“感觉他们很伟大,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没办法出去。”

陈陆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小时候,他经常听外公讲部队的故事,不禁心生向往。2001年,陈陆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加入了消防部队。

消防员救人于水火之间,随时都会面临生死考验。陈陆总是冲锋在前,敢打头阵。

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时,陈陆全身起水泡,双腿被毒虫叮咬起泡流脓,背着60余斤重的破拆设备,在险境里拯救生命。合肥市肥西消防救援大队代理教导员吴胜平回忆:“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这个腿坚持不住了’,我问要不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他说,‘我要坚持下去’。他一直冲在最前沿,手指头被废墟划出了血也没有退缩。”

陈陆牺牲后,他生前的好友以及庐江县群众自发建了一个“我有一个兄弟叫陈陆”沟通群,大家商议着要在陈陆牺牲的地方为他竖立一座纪念碑。当合肥市庐江县司法局副局长刘书虎带着材料找到陈陆的家人时,却被这个军人家庭断然拒绝。刘书虎告诉记者:“我到他家里去了,不愧是英雄的家庭,老爷子说得很清楚,‘很感谢,但是当前洪水还没有退,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这些事情以后再去看能不能做’。”

陈陆同志牺牲后,被应急管理部批准为烈士,追授“全国消防救援队伍优秀共产党员”,被安徽省委追授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2

昨天下午我们初一年级全体在礼堂观看了20__年的感动中国,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孟佩杰和阿里木的媳妇,注意不是阿里木,是阿里木的媳妇。

孟佩杰作为一个养女,照顾自己的养母,从八岁开始一直到现在,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一个女孩而且是小女孩就有如此的孝心以及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付出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百善孝为先!而感到羞愧的是自己都这么大了,还是依赖父母,从来没有为父母做出过什么,跟孟佩杰比我感到无地自容,表达爱也许并不需要金钱,需要的是你的行动。

孟佩杰从小就经受了那么多磨难,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坚持做过那困境啊!喜欢她阳光般的笑容,喜欢她的乐观,尤其是她的那句话———人应该向前看!前边多美好啊!过去的不快,艰难,郁闷,磨难统统都忘记吧!即使是过去你的辉煌也把它抛在脑后吧!向前看,多美好!

阿里木作为一个靠卖羊肉串生活的新疆汉子,自己舍不得吃自己卖的羊肉串,把省下来的钱捐助贫困生,这种义举值得表扬,值得肯定,也感动了我们,但是你想想啊,这是什么事啊,本来这些贫困生应该接受国家的社会保障的',国家财政每年有多少钱拨给教育了?不禁反思这种情况,本不属于阿里木的责任,这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可是他却承担起来了,可以说为国家分担了一小部分负担,试想我国西部山区,这样的贫困生有多少啊,只凭一个阿里木能解决问题吗?我感动不是阿里木,而是阿里木的媳妇,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听到阿里木的事迹之后,并没有像我们现在想的这个人真傻,而且没有房,没有车,自己舍不得吃穿,把自己辛苦挣的钱攒下来捐助出去,她看到的是他的淳朴善良,看到的是他的爱心,这是大爱,如果有这种大爱的人,你还担心他不爱你吗?这种爱是超越物质的,这才是真爱!我在想我们这些穷小子,啥时候也能遇到这种好事呀?莫不是也像阿里木一样先把中国感动了才能找到媳妇吗?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3

秋意渐浓,群山环抱的山城村,山头层林尽染,田间金黄一片。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

回乡后,孙景坤把各种奖章奖状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锄头下地种田。很快,正直能干的他被选为生产一队队长,带领村民们向着贫困这个“敌人”发起新的冲锋。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老兵心语:“我是在替战友活着”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许多年后,孙景坤的赫赫战功才被村民们了解。65岁的村民张德胜回忆起最早发现孙景坤的“秘密”时,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我从废纸堆里捡回一本旧书,翻书时,我看到里面讲一位战斗英雄叫孙景坤,还有他的照片,我一看这不是孙大爷吗?”

拿着这本书,张德胜跑到孙景坤家。孙景坤不识字,张德胜就把文章读了一遍,听到支全胜等战友的名字,孙景坤点了点头:“是,写的是我。”

至此,孙景坤的英雄事迹才被外界了解。

越是丰功伟绩,越是低调朴实。一直以来,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孙景坤的7个儿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儿孙美丽看来,父亲对自己严苛,对孩子们也几近“无情”: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开个证明来,学费就可以免了。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美丽被迫辍学。在生产队干活时,她干得好,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她评了7分工,孙景坤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给拿下去……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孙福贵说到这里,眼中泪光闪烁。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出心底的想法:“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篇14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