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读后感(汇编十四篇)。
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准备的有关“爱弥尔读后感”的内容,我一口气读完了作品这本书,总是忍不住回想书里的许多场景。好的一篇读后感就是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的,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的结构应该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写的?我们会时刻关注该领域的进展为您提供及时的更新!
爱弥尔读后感 篇1
题记:爱弥尔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卢梭的巨著,此书深刻的**了卢梭对于教育的一些理念,其中很多想法与做法依然适用于当今的教育。然而也有很多地方与我本人的想法有冲突,本着对先贤的崇敬之情,阅读这部教育巨著,也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共鸣与不同的看法。故写此观后感,希望再次阅读时所产生的看法与此次看法有所比照,从而完善自身。
上卷原序
1、 p3“因为.......”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儿童的想法
2、 p4“人们的意愿是提出可行的办法”然而此种可行的办法又是不完全科学的不绝对的。因为人们最低的要求是好坏结合,然而卢梭认为如果一个方法中有一丁点坏的方面都不能称之为好办法,因此他的想法是好的想法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才是真正有益于孩童的,而这想法与计划的结合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实情而考虑。
第一卷p6 第一段表明了人们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过份地干涉了儿童的成长,使儿童的成长失去了自然的状态,但这些教育又是必要的,因为儿童若是一味地任意生长,可能失去了应有的教养。而失去教育的儿童,也有可能会在社会外界的**中失去了他(她)的天性。而既可以让儿童自由地成长,又可以保护他的天性的关键所在于母亲的教育,3就是现在所谓的家庭教育 。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教会儿童的基本习性、规则,她们所给予孩子的教育与呵护使他们能够适应这全社会,同时可以保护孩子避免来自外部不友善的行为与言论。
p7 (1)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要善用优势,才能成为此人人生的助力。
(2)教育可以开化人的心智,可以使人强壮,可以使人适应社会。
(3)对于教育的**,卢梭将它分为三个方面即:自然、人、事物,它们也是人类的三个老师,如果学生想要生活的有意义,想要获得良好教育,那么这三种教育必须很好在体现在学生的身上,达到的效果便是:自体素质的成熟,理论知识的完善掌握,关于在生活事物中学习新的知识 ,掌握创造、创新的能力 。
教师所要做的事要尽力将自然、人与事物的教育学生的身上激发、融合,切记不可拨苗助力。它是一种目标 ,以可控的教育尽力配合自然就好了。
p10教育是一咱改变人性本能的习惯,遵循本能使人快乐,可是遵循规则却使我们适应社会,如何将自然人和公民很好的融合,就要制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改变天性,却又给予相对的存在,改变独立使他能真正意识要自我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市民以社区为首要思考对象。
赞美柏拉图,人类纯洁的心
在社会秩序中,人们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p15(1)在自然秩序中,人是平等的,限得人品(道德约束)是共同的天职。
(2)接受教育,首先要成为一个人,这里的人是指在自然秩序中获得一定品德的人,是能够尽到做人本分的。
(3)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人们从生活中就开始接受教育了,而良好的教育是由不同的人提供的:教育、教训、教导,人们不仅要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还要教育孩子学会自保。教授他们如何生活。
(4)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他存在的意义。
p18将不当的教育比作束缚新生儿的襁褓,将孩子身汉各种不当的行为比作是疾病,揭示了各种不当教育对孩子的危害。
儿童在婴儿早期就受到了各种社会习俗的危害,抚摸头颅使他更漂亮,使用襁褓使他们拥有优美的四肢---- ,一切不合理的习俗危害了婴儿的身体,甚至心理,致使他们不能自由的行动,情绪无法稳定,更有甚者会危害婴儿的身体与心理。
p23卢梭将母亲亲自哺乳看成是一种婴儿最早期的教育,认为可以增进家庭之间的情感,学会最基础的道德。将母亲哺乳这件事情提升到一个不可思意的高度,但我的观点是言过其实,他为了强调哺乳的重要性而刻意地贬低妇女。的确,母乳喂养是增强婴儿与母亲之间关系的好方法,但现在不是提高国家地位的时候。
p25若一个母亲无法做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职责,那么这个孩子也很难对母亲履行应尽的责任。但母亲若是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也会使他失去自我,这样的行为使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因此卢梭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自然地道路,母亲为孩子哺乳照顾孩子,享受孩子的一切,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也应该让他们接受自然的考验,身体的锻炼,在一次次的考验中强壮自身,要在儿童处在可以教导的时期通过循循善诱,使他们在儿童早期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品德,而不是在孩子已经定型之后迫使他更改一些习惯。
p28卢梭认为,,但卢梭却没能提出好的方法去解决婴儿早期出现的问题,卢梭认为父亲的教育要比老师的教育更为专注。
p30 1、父亲的职责有三:生育、培养、造就公民。
2。卢梭对教师的要求:1从不因为钱而出卖知识;2。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
p34卢梭认为一个孩子的1老师应该是年轻的,他可以成为孩子的伙伴,赢得学生的信任,以建议的方式代替命令与惩罚,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自己的老师2孩子在出生前就应该有一个老师3、孩子必须学习一门学科,做人的天职4、应该促使孩子去发现,而不是刻意的教导5、学生可以选择老师,老师也有选择学生的权利。
p36卢梭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教育的这一观点放在今天就是矛盾的,穷人与富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需要教育,而他认为穷人的教育环境之强迫的放在今天来说是不受用的,这是卢梭在人性平等与阶级不等之间的矛盾,这里我认为不可取,在今天,在人格教育平等之中,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通过教育改变或是完善自身,使自身能够在教育的推动下获得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同时卢梭将教育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他未真正的关心过下层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开化,获得人格与良好的品德,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教育,使人成为符合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人,而财富只是人受教育的结果之一,我认为规范并不是极大的的束缚人的天性,而是合理的控制了人的行为,使之能够融入社会,众所周知,人并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无论是穷人或富人都应该使之接受教育,很好的适应社会,因此我并不赞成穷人不需要教育,仅依靠环境便可**的说法。
p36当卢梭认为老师应该成为儿童的朋友,但却使用“服从”一词的时候,我认为在卢梭的思想中,儿童依然是深受教育的奴役者。
p37我认为,人人都有自己思考的权利,纵使是学生,也无法约束他们自由的思想,卢梭的思想**实质就是一种思想的帮派,我认为即使是教师也不应该强迫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教师的思想,学生可以学习,但不需要臣服,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提出共同**,这点上以齐国大学为例便可以促成百家争鸣。
p41卢梭认为有的时候预知未来将比对未来的无知更要令人恐慌,而对未来的无知可能使人们更加的勇敢,一往前行。
p44卢梭从儿童的初期的
给孩子喂p48牛奶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强壮。卢梭认为素食母亲的牛奶更适合婴儿。同时,可以将孩子放在乡下等开阔的地方去喂养,在那里空气更加清新,人口密度小,可使孩子在自然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于婴儿的穿着,卢梭认为,我们应该让婴儿的四肢不受襁褓的束缚而自由,让他自由发展和成长。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发育,这样生长的孩子的身体素质要远高于那些自小便受到束缚的孩子强,同时也要突破社会中一些坏的风俗习惯。
p51卢梭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先天的,但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婴儿不能有意识地学习。新生儿哭闹是一种机械行为。
卢梭认为教育是从人出生之前就开始的,在这个孩子身体和心里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了解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当这个孩子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之后,他将很难再去很好的学习或了解所需要的知识了。
这可以说是卢梭对早期教育和关键时期的看法
卢梭认为,一般知识(经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为此,我十分认同他的看法,儿童在上学之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庭教育为儿童的一般经验常识、性格、品德奠定了基础,很多时候,他家庭教育给儿童带来的综合影响是学校教育不能及的。同时,经验来自生活和社会。学习一般知识也有助于儿童探索世界。
因此,重视常识也很重要。此外,卢梭将获得知识与种族繁荣联系在一起。
p55孩童有二种需要,一种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又叫自然的需要,而另种需要则是可以认为培养起来的,称之为习惯。卢梭认为认为培养的习惯是不必要的,只需要让儿童维持自然的习惯即可,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习惯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儿童好的习惯,例如自主学习、饭前洗手等,而改去儿童天性里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冲动。如果不将人类天性中不良的习惯加以改正,同时又不学习足以适应社会的良好习惯,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则会缩小,社会也不会迅速的发展。
卢梭认为,要克服恐惧,首先要面对恐惧,了解更多。
p56卢梭使用面具克服爱弥儿恐惧的过程也被称为系统脱敏。让孩子在面对让他害怕的事情时,先接受容易些的。随着儿童适应能力的提高,恐惧系数不断加深,帮助儿童克服恐惧。
克服恐惧需要循序渐进。
p57婴儿通过触摸、看等肢体活动来感受世界,学习知识,这个时候**应该让婴儿尽情的去感知,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婴儿获得他们自己的知识。**他们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接触世界。
这时候,儿童的感觉是感性的。
卢梭认为母乳是儿童语言学习的老师。
p61 辨别婴儿的哭声以及一些动作可以使**很好的了解婴儿,从而从幼儿开始便培养他们的性格或者说是品德。
p62使用适合儿童年龄的方法,让儿童自己探索,而不是给与。
p64卢梭认为,儿童在**世界的过程中,尽量让他们自主地探索,这样有利于他们发展自身,一旦**过多的参与这项活动,那么儿童便会养成一些如懒惰、娇纵的个性。这些不良习惯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习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偏见和欲望,对孩子们的晚年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给与真正的帮助,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培养自力能力,限制欲望。
示例:学习行为懒惰的孩子和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之间的比较。
p66满足儿童的需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是仆人。
p69使用清晰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练习。
重视儿童所用的语法,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初期应该运用鼓励代替指责,同时,对幼童语言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的,语言的训练需要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让孩子首先练习适合他的发音,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
第二卷儿童期
p77卢梭认为区分幼儿和儿童是依靠孩童是否掌握语言这个界限来区分的。他认为**对儿童疼痛的反映会影响儿童对疼痛的真实感受。对儿童疼童的冷静**有助于稳定儿童的情绪,培养儿童的痛苦性格。
对孩子来说,忍受痛苦和经历挫折是非长中要的。
爱弥尔读后感 篇2
《爱弥尔》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在大学的公共课程上,但是一直都没有认真研读过这本书,只是对爱弥尔这三个字是异常的熟悉。这是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卢梭的着作。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书中像这样经典的语句还有很多其中有一段话: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谬的东西,的确,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去审视孩子的错对。却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不站在孩子的层面去看待问题,而是一味地指责。正如卢梭所说的孩子是有思想的,这点我们要时刻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身心才是健康的,只有这样孩子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成就才会更大。
因此现今,我们更多的应该站在自然法则上,去接触、去面对、去教育孩子。
爱弥尔读后感 篇3
《爱弥尔》对于师范专业生来说是一本耳熟能详的书。但本人一直没有看过,这次买了本《爱弥尔》,拿到手后并没有急着看,而是先查阅了这本书的相关背景资料。
卢梭17xx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知道这些相关背景后,在闲暇时就把这本书给看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所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多数人读完《爱弥尔》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
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自然教育,可说是其独到之处。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让孩子多多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获得感性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也是他提倡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人格,培养创新的意识。大胆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孩子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陶冶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操,并增长一些实际知识。锻炼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了人际间的交往,而且培育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卢梭的自然教育,还强调每个人都有其自主性。他认为应该让孩子早点认识到自我,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而哪些不是。这样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先避开社会层面不说,最起码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行为、意识等是有绝对自主权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权利,跟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假如孩子不得不服从大人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他们的不情愿有朝一日是要爆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就会变得越发任性,根本不能管束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习惯性的服从,最终成为一个只会照吩咐工作的工具,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家长强制性地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说都是为孩子着想,孩子面对这些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就只能服从了,这服从让孩子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了。
以上只是本人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粗略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尔读后感 篇4
最近,学校布置业务学习,我认真的学习了《爱弥尔》,这本书真好,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一、幼年时期良好教育的基本准则。
1.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要尽可能让孩子从实物入手,不要从一头雾水开始。要舍得“浪费”时间,让孩子的欲望快来敲门。
时间不等人,知识无止境。因此,关键不是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2.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学习负担。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具体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可以与另一个特殊的事物联系起来。
3.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秩序能不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大多数**都是按这个顺序观察事物的,这样比较适合孩子。
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以这种方式取得的成就必须比从别人那里学到的思想清楚得多。同时,他也会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的习惯,他会整合自己的思想去做事。
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开始有了独力的意识。这时,我们应该让他去研究真实的事物,并要求他用心、坚持不懈。
2、 寓教于乐是最高层次的教于。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不要刻意灌输一些所谓的知识和真理。老师或母亲带来的孩子应该有孩子的样子,这是不符合自然秩序的无序。它们只能结出早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很快就会腐烂。
三、不管妈妈或是老师,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因为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简单的布道,最深刻的记忆是个人的是简。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让孩子坚持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格,也能增强敏锐力,更容易增强理解力。
4、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谬论。记住,不是无知使人误入歧途,而是自以为是。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5、 以爱待人,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事物,生活便充满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诚,不要骄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终按照良心的约束去做事情,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称赞。
爱弥尔读后感 篇5
读卢梭的自然教育有感
10教育学何二林
《爱弥尔》一书,开创了西方理性之河的先驱,卢梭的教育观是一种自然观。让孩子保持一种原始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影响,让他变得糟糕。那么卢梭对自然教育的强调是什么呢?
要了解卢梭的自然教育,我们需要了解卢梭眼中的自然是什么?首先,卢梭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封建社会即将崩溃。
他认为这样一种文明是不好的,所以如果一个新生婴儿想要摆脱这样一种不好的文明,母亲就应该尽力保护孩子的天性。在卢梭的教育观中,一方面,自然是指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一个纯净的环境。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自由、平等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卢梭无论是谈到爱弥尔的健康教育还是爱情教育,他都强调将爱弥尔放在一个自然状态下,让爱弥尔依据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学习。卢梭也反对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另一方面,自然是指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这种社会是建立在小生产者基础上的公共契约社会。卢梭反对过多的私有制,认为私有制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但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
在这两种自然教育中,卢梭主张人的教育、现实教育和自然教育相结合。他认为只有三种教育在同一个方向上才能是爱弥尔健康成长。
一。坚持体育重视学习方法
在自然教育中,卢梭坚持用物育人。卢梭主张爱弥尔的教育应该让他感觉到自己,而不是采取理性的方法。例如,卢梭曾经教过爱弥尔(emil)天文学知识。 他没有采取推理的形式让爱弥尔了解天文学的重要性。
而是将他带到外面的森林中。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爱弥尔在焦急的状态下,卢梭提示爱弥尔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引导爱弥尔学校天文知识,最后爱弥尔用自己的推理和知识找到回家的路,这个经验会让爱弥尔觉得天文知识有用,而且是很难忘的。
在自然教育中,卢梭也强调方法比知识更有用,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比教他们知识更有用。孩子会运用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且一旦这种知识获得,将会在爱弥尔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种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在《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一文中,说到教育的作用是教人发明工具,使用工具。
教学方法要比所教的知识重要。
二、坚持实用主义教育
卢梭想象的爱弥尔是出生显贵的大家庭中,他设想通过自己的教育使得爱弥尔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成为一个小生产者阶级。在自然教育中,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在对爱弥尔进行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卢梭坚持实用主义的原则。
只有对孩子有用的知识才能教给学生。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特点。卢梭在谈到爱弥尔的教育时强调,农业应该是第一要务。农业是人类从事的最古老的职业。它是人类最诚实、最悠益的职业,因此业是最崇高的职业。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变》一文中,也提到农业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将农村教育放在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地位。陶行知曾对教育进行分类,最后将教育归于农业。陶行知这种归类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农业是经过播种、培育,最后才能收获与教育是一样的,教育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观察、培养,最后培养**。
虽然他们都强调农业在教育中的作用,但他们的立足点却完全不同。卢梭主张农业是因为它是最符合原始状态的一种工作,最能够保持孩子的天性,而且最实用。陶行知强调农业教育是根据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国情的情况出发的,虽然二者出发点不同,但是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三、坚持自由教育的原则
在自然教育中,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由原则,遵循自然永恒的原则,允许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在卢梭看来,自由是财富中最宝贵的东西,而教育就是获得自由。卢梭在倡导自由的同时,坚持认为爱弥尔的发展应以人为指导。
在爱弥尔小的时候,要让他的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卢梭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阐述了对爱弥尔的教育,让爱弥尔适应最原始和最简单的生活,锻炼爱弥尔对于外界客观环境的习惯,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随着爱弥尔年龄的增长,卢梭开始指导爱弥尔的教育。
只是卢梭与其他教师的教育不同之处在于他给予爱弥尔发展的指导时,给予爱弥尔很多条发展的途径,这种途径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发展。而其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多的是试图让孩子们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保持原来的状态。
卢梭主张的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以及自然的教育,是企图**环境、人本身的素质以及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试图找到三者之间的一种平衡。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中,他对于爱弥尔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而且将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以及人的教育三者统一协调起来的。在爱弥尔的教育中,首先是自然教育。在自然教育中,爱弥尔应保持其原始的人性,使其原始状态不受环境污染。
在自然教育中,让爱弥尔的体力得到锻炼和保障,在自然教育中渗透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卢梭对爱弥尔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物的教育,也就是体育教育。随着爱弥尔的年龄不断**,对于爱弥尔的教育中,人的教育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强调教师对爱弥尔的指导和指引的作用,指引着爱弥尔不断的前进。
总的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观首先要创造一个不受污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这个干净纯洁的环境中,首先让爱弥尔自身的素质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是一种不被社会上的文明所污染的状态,在这种状态受到环境污染之后,卢梭想尽一切办法,让爱弥尔回归自然。在回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教育爱弥尔,让爱弥尔走得更远!
爱弥尔读后感 篇6
起初接触《爱弥尔》这本书,是我上学期间,我们导师所推荐,而如今已踏入工作岗位并身为人师,再次翻开这本书,让我有不同的感触,《爱弥尔》是卢梭的教育名著,共分为五卷,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次主要是让宝宝得到最适当的护理和营养。第二卷主要论述了两岁至十二岁儿童在智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仍处于睡眠期,建议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要论述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15到20岁的年轻人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他主要讨论他们的道德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青年男女主要讨论女性教育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
卢梭的按年龄特点分阶段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对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后期发展,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他在《爱弥尔》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这一原则适用于儿童,就可以得出各种教育原则。”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在本书的第一卷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破坏这个秩序,就会导致一些水果早熟,既不丰满也不甜,很快就会腐烂。
也就是说,我们将创造一些年轻的医生和老年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
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
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
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有机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他们单独行动,长时间不能进攻,就会失去兴趣。让他们合作。
卢梭在本书中所传达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对我感触颇深。卢梭在文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
”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那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
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爱弥儿认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
如果爱弥儿是在家里学的,他第二天就会忘了。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用行动教育学生。只有那些不被老师接受的人才可以用语言来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和周围事物的影响。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卢梭在书中对自然教育的运用对我很有兴趣。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蔡志忠曾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
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里,也使他养成长期关注同一件事的习惯的好使机。”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
如何培养孩子对事物或学习的兴趣?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孩子们对事物或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比如,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吝啬于欣赏,而应该给予孩子们肯定,这样孩子们对电脑的认识、触摸和使用就会不断加深他们对电脑的理解。
当孩子觉得计算机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计算机的操作,让孩子在学***程中掌握自我学***法。自我持续学习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我认为这样的计算机教育不可能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
书中的第二卷有这么一段文字让我印象特别的深刻,“年轻的教师们,我请你们想一想这个例子,而且要记着,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是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且他还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你那个性情暴烈的孩子碰到什么就搞坏什么,你不要生气,把他能够搞坏的东西都放在他拿不着的地方,他打坏他所有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方便。”这显然体现了卢梭的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
对于孩子的惩罚,我们应该让他明白,反对他的不是家长或老师,而是一种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接受、里接和里接这样做事不对的,他将来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之所以对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工作两个月以来,班里总是有几个淘气的学生犯错误,而我也总是滔滔不绝的给他们讲道理,批评他们,而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毫无作用,他们表面上承认了错误也会口头上做出承诺不会再犯错误,而实际上他们仍依旧继续犯错误,我想自然的惩罚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
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此时,作为一名教师,不妨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体验自己的错误。我相信他会改正的。当然,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掌握这个学位。
卢梭在文中有这么两段话,其中一段写道“学生把老师只看作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由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所以,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不服管教。”另一端文字是这样写的“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自己也是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分享快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同时,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拥有广泛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与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理解纯真的价值。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老师,我着重读了《爱弥尔》的前二卷,如何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同时解答了我工作以来对于孩子教育方面上的一些疑惑与迷茫,更让我明白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爱弥尔读后感 篇7
在第一卷中,作者认为应该给予婴儿充分的身体自由,让他们自由成长,而不是被裹在厚厚的襁褓里限制他们的行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以哺育婴儿为耻,把婴儿送到农村,由哺乳的母亲喂养,而哺乳的母亲不能全心全意地对待孩子,致使婴儿被身心摧残。在书中,作者强烈谴责这一现象,并批评上层社会的妇女没有履行自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只沉迷于社会活动。
这两点表明,作者希望在喂养婴儿时能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并以自然规定的最原始的方式来养育他们。任何强迫约束或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都是愚蠢无情的,不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在幼儿时期,作者则表示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克服娇弱和恐惧,例如在其承受范围内一点点的降低洗澡的水温,那么他就会适应冷水,拥有强健的体魄;一点点的延长他面对的黑暗,那么他将会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在尊重,宽容,同情,分享,嫉妒。。。各方面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真诚纯真的童心。
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顺其自然,老师和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枯燥繁琐的说教和严苛的命令责备,只是以最接近自然的方式循循善诱,在实践中进行启蒙。对于知识的学习,笔者也反对坐在教室里用教具讲解,而是鼓励师生去大自然,看山河日出日落,认师和学习这些美丽的自然奇观。这样不仅有趣,学到的东西也更加具有价值。
知识和真理是无限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学习。教他们能用什么就足够了。对于社会**面的教导,卢梭主张在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不要主动灌输给他,如果他从来没有产生过这些不好的念头那老师就最好不要提,如果他产生了,就要引导他自然地摈弃这些念头,千万不能用说教和命令去强行禁止,或让孩子道歉忏悔,这样会更加糟糕,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当孩子有性欲时,要有耐心与他沟通,让他明白自己不能被性欲所控制,而要学会控制性欲,把自己体内产生的情绪控制得很好、很聪明,成为自己的主人。
最有智慧的一点在于,“爱弥儿”和“苏菲”相处三个月后非常相爱打算步入婚姻时,“让·雅克”阻止了“爱弥儿”,并提出远游。这时的“爱弥儿”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基础的“人”了,但还是被爱情——“欲望”冲昏了头脑,卢梭并没有被这皆大欢喜的爱情蒙蔽双眼,而是冷静理智的劝导“爱弥儿”要学会用意志来控制欲望,不能被任何欲望打乱理智,哪怕它披上了“爱情”这么美丽的外衣。他告诉“爱弥儿”,生命中重要的东西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的内心。
外在是会变的,那怕不变,我们的心也在变,因此绝对不要被外在的东西左右我们的人生,而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独立的头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生活下去,获得幸福。也正因如此,附录中我们原以为过上幸福生活的“爱弥儿”在遭受妻子变节时,那怕第一反应是痛苦、愤怒、消极的,但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能够在这巨大变故面前恢复冷静,给予原谅,最后流落异国他乡,成为奴隶,内心依然是纯洁真诚,充满幸福的。作者的附录看似无情,却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这具有智慧的思想是多么伟大,充斥全书的这一类的理性光辉不仅让我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者学到教育的方法,更让我自动带入“爱弥儿”的角色,尽情沐浴在卢梭的教导之中。
诚然,再伟大的思想也有其局限之处。比如作者对医学及科学知识的偏见,否认了科学技术的正面意义;对女性责任和地位的划分也有失偏颇,认为女性的使命就是养育孩子照顾家庭,而不能从事科研、政商之类男性主导的工作,其为“爱弥儿”量身打造的“苏菲”,也难免过于拘谨,在爱情中追求过于完美,内心也稍显脆弱。不过对《爱弥儿》的赏析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或者用现代的观念去评判。
此外,作者的思想和我们所理解的并不在同一水平上。我们不能用我们所理解的来批评作者的理解。这不仅不公平,而且是对作者思想的亵渎。我现在对《爱弥儿》的理解可能还很浅薄,但我觉的此书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后我应该还会不断的解读它学习它,成为我生命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爱弥尔读后感 篇8
爱弥尔读书笔记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我们的现代教育不顾自然的发展,把共产党的需要灌输给孩子们是错误的;但它也是一个乌托邦,不能像卢梭所说的那样,放纵自然,忘记社会需要。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需要的人才或生存规律来塑造人的,这是无可非议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的眼泪。如文中的:
“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中谁不总是喜欢他快乐的童年?你为什么不让无辜的孩子享受短暂的时光?你为什么要剥夺他们永远不会浪费的极其宝贵的财富?
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它使我们不断地做我们做不到的事,常常渴往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种远见使我们痛苦的真正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疯狂的作法之所以危害更大,是因为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人们总是那么多疑、焦虑、吝啬。他们宁愿保存今天的一切,也不愿在一百年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掌握一切,包括所有的时间、地点、人和事物;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最小的一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孩子们在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后,才能学习,并相信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学习。然而,年轻时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是0,或者可能与教育者的学习相反。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尔读后感 篇9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弥儿读后感。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爱弥尔读后感 篇10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爱弥尔读后感 篇11
除了语言之外,手势的沟通效果也不差。婴儿的脸上有令人惊异的表情:微笑、欲望和恐惧,他们面部的肌肉比成年人更灵活。但是,婴儿的眼睛除了清澈纯洁外,无法表达其他的感情。这是因为感觉表现在脸上,而感情则是需要通过目光表达。 (哦,原来婴儿的感觉表现在脸上呢。) 我们一定要关注婴儿的哭声,因为哭声是婴儿与未来社会相关联的第一环节。当婴儿啼哭时,他一定是不舒服的,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宣泄。 最初的几声哭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没有理解,哭声就会变成命令。婴儿本身是柔弱的,他们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指使别人。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是由本性产生的。(这卢梭观察的还真够细致的呢。) 当婴儿不声不响使劲伸手时,他不能感觉那个东西与他之间的距离,当他又哭又闹地伸手时,那是他想让你把那个东西送给他。前一种情况,你把他慢慢地抱到那东西前面;第二种情况,你要假装没有听见,不必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 (由此可见,孩子的毛病都是被大人惯出来的'。) 在达到具有理智的年龄之前,为善与为恶都不是出于认知,无所谓善恶。 一个孩子总是弄乱所看见的东西,凡是他能拿到的都把它打个粉碎。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从生命周期的循环上看,人从出生时的柔弱到青年时的健壮,再轮回到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又回到了孩子般的柔弱状态。此时,他常常一动不动,希望周围的一切也是同样的平静。为什么同样的软弱却在老人和小孩之间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呢?
其根源在于,孩子正在向上发展、在成长,老人在向下衰退、趋向死亡。可以说,孩子的生命足以使周围的一切活跃起来。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活动,即使破坏的成分较多,但这并非出自于邪恶,只是破坏更适合孩子活泼的性格。 但是,一旦孩子把周围的人都看做工具,利用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了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
爱弥尔读后感 篇12
《爱弥尔》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在书中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任何社会对儿童的干预,都会使儿童感到不自由、不平等甚至有罪;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都会导致儿童的畸形发展,后果严重。
他提倡人道主义。为了减少人类的不平等,他必须回归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摆脱社会约束。“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的这句话给我感触颇多。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将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求知过程中追求自我价值。
在“主体地位”作用的推动下,他们能从过去的“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身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发现,单独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单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实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相互排斥,两者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承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的优点是:
它可以向所有学生展示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节省教学时间,避免学生受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各种获得和运用信息的方法,自定学习步调,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机遇,及时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教师要将“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 。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正是儿童性格出现分化、逐渐定型的时期,因此,“也就是在这个年龄,一个能干的老师正好开始发挥学者和哲学家的真正作用,用巧妙的办法探测他的学生的心,从而去进行培养。
苏维埃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必须触动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出高效的功能。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教师要想达到高质量得教学,就必须熟悉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
为了了解学生,教师必须善于调查和观察。他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还要预见未来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信地进行教学。
二、要理解、尊重学生 。
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与学生平等、自信地交谈,让学生任是到班主任就是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他们,甚至思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把单向的统帅式教育转变为双向的平等教育和**。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学生,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学会宽容学生。
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是人的情感之一,有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
它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真诚的爱,它就像清泉能化作一片丝;宽容是一种深厚的修养,是一种善待生命和他人的境界。由于少男少女正学走路,他们难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跤。一时间没有控制好自己而犯了错误,对他们的处理应与成年人不同,一般应持宽容的态度。
允许学生的认识提高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和适当的等待。在调查学生错误的事实时,要留有把握问题性质的余地,不要过分追求具体细节。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一种风尚和美德,它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理念。
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若大的胸怀。
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发挥其天性,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增强感觉教育的投入,传递知识、增强自信,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爱弥尔读后感 篇13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语文教育(2)班***陈华萍
我其实一直对学术理论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高深,当我带着些许惧怕的心情读完《爱弥尔》,我发现它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其中许多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且穿越时代的局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爱弥儿》写于1757年,卢梭通过对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教育历程的描述,提出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自然教育”,他在本书的第一卷中就开宗明义的说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但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自然教育要求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要尊重和学习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直观教学为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在中世纪,人们受到封建伦理的毒害,思想僵化。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明显地影响了这种束缚。其实直到今天,这一观点仍有极大的积极性。现在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整个教育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我国仍然把重点放在应试教育上。
许多老师不了解孩子。他们只知道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孩子们不能灵活地使用它。教师不去亲近孩子,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用书本束缚孩子的头脑,不但无益,反而使孩子本来自然聪慧的本心消失殆尽,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求教师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使学生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
卢梭说:“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如果什么对学生真正有用,就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探索知识,应用所学。
”如果说教师还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做基础,那么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更是毫无章法可言,现在家长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该孩子报各种班。许多孩子小时候背着沉重的书包,有些甚至戴着眼镜。
我那么大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种吸引年轻人,鼓励年轻人的行为。卢梭指出,人生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适当的完善程度和自身的程熟期。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调整,超越学生自身的成长阶段,这可能会使孩子讨厌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稍纵即逝,我们要让孩子去充分享受,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不禁想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出生在数码时代,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数码设备,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孩子没有了他们该有的天真烂漫,我们或许该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正如卢梭所提倡的那样,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做孩子真正应该做的活动,还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时光。
但是,我认为自然教育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卢梭过分信任孩子的天性善良,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消极影响。他还提倡消极的教育,在出生到12岁之间不要人为干预,这样他才能发展自己。
我人为这种想法太极端,孩子的天性是应该保持,但是,儿童时期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天性或许是善良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你不能一直保证它的正确性,我认为必须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正确适当的教育并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反而可以去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更好的发展的自己的本性。而且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学习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采取寓教于乐,顺应孩子性情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孩子很快的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爱弥尔》让我了解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学生,教育方式要适应不同的阶段,顺应孩子的天性。伟大的人的思想都会照耀在纸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光辉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爱弥尔读后感 篇14
读《爱弥尔》有感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
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我们才能睁开眼睛,陶冶情操。能力就是成为一块质量上乘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
我欣赏与卢梭大师交流的感觉,阅读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哲学。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
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
“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这样做就足够了。 不要问太多。拟声词和舞台不适合他这个年龄唱歌;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
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