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政治观后感(推荐11篇)

政治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5

政治观后感(推荐11篇)。

愿这份"政治观后感"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怎样才能突出这篇观后感的特别呢?观后感写作,提升文字逻辑性,如果我的策略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请把它收藏起来!

政治观后感 篇1

之前,我对“政治”概念是相当模糊不清的。何谓“政治”?我心中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政治建警论》一书在一开头便解决了我心中的疑惑。诚然,关于“政治”一词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同阶级更有迥异的观点。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是与国家现象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切与国家政权有关的阶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和公共关系,都属于政治关系。“讲政治”就是使我们的一切行动从党的、国家的、人民的最高最长远的利益出发。

这样,我就了解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的概念。那么我又开始想“什么是政治建警”呢?此书说到“政治建警是指:

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从党、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按照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标准进行公安事业的长期建设。”另外,书上还说到“这里讲的不仅是公安队伍方面的政治建设,而是从广义上指的在整个公安事业的建设上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党的政治标准,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观渗透到整个公安事业的一切领域和范畴之中。”那么,政治建警有何要求呢?

书上说“政治建警要求全面搞好整个公安事业的政治建设任务。无论是确定公安体制、强化公安队伍、制定公安政策、加强公安法制、抓好公安改革、部署战略任务、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发展公安科学和公安教育、发展公安文化、改进公安群众工作、搞好公共关系、做好公安海外工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经常性公安勤务等等,都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标准。”

那么,政治警察建设的意义何在?根据书本第二至三页“1、政治建警是坚持公安机关人民民主**工具政治属性的必由之路。2。政治警察建设是公安机关接受党的绝对领导的政治保证。

三。警察政治建设是提高公安战斗力的政治保证。四。政治警察建设是公安系统反腐败的根本途径。5.警察的政治建设是警察和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

”了解了“是什么”、“为什么”,接下来,我便想知道应该“怎么样政治建警”了。依书所说“(政治建警)至少应做到以下五点: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2、对公安事业全方位地进行政治建设。三。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四。政治警察建设必须坚持各级领导与人民警察的结合,做到程序化。

5、建立完善的反馈机构。”

如此一来,我便掌握了《政治建警论》一书的主旨内容,现在,我希望可以从生活的点滴体现“政治建警”。在大队学生干部开会时,大队长曾说过:“生活无处不政治。

人活着就要讲政治,我们学校(警校)更要讲政治。”由此可见,政治对普通百姓是重要的,对警察、预备警察、警校学子更是重要的。我们应趁早树立起“政治建警”的理念,时刻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面对这些政治事件,我们不妨将自己当成一名政客,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那些政治事件,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对政治的敏感度。

作为一名警察学校的学生,我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就像学校里的大多数人一样。我又是一名理科生,对一项新发明的兴趣远远超过对“政治”的兴趣。然而,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警校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我也“挑战自己”一回,选择了这本《政治建警论》,希望借此引起我对政治的关注。

一句话,我希望警校的所有学生都能关注政治,用政治来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包括我。

政治观后感 篇2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一本专题演讲合集,它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钱穆先生五次演讲所汇集编写的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他分别讲述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重要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制度的概况与比照,及其演变过程和弊利得失。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

一是讲人事,二是讲制度。在该书中作者侧重讲的是制度。要讲政治必然离不开四个范围:

一是政府组织;二是考试选举;三是税收制度;四是国防和兵役制度。从这四个方面讲述了历代政治的变迁和演变过程,根据当时人民的意见解释了其得失,客观地审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对权力、地方与中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两大矛盾。政府的组织,换句话说:是讲政府权力的分配。

政府职权分配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大趋势及其内在的根本意图。政府权利的分配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王室与政府的权利划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划分。

汉代共有六位皇帝,其中五位掌管衣食住行,只有掌管文书的才是秘书。而宰相有十三个部门(就是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槽等于现在的一个司),由此可见宰相拥有相当大的一个秘书处,职位权力范围广。因此,根据法律原则,首相是政府的真正领导人,政府的真正权力由首相而不是皇室控制。

汉朝的中央政府组织主要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太常、光轮、卫、太府、廷尉、大鸿胪、宗城、大西农、少府。

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缓解了统治体制内的矛盾,巩固了皇权。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长官叫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由于汉代的官级分得少,升转级灵活。

刺史在中央和地方两者之间有着纽带的关系。汉代刺客制度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地方监督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选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其主体是察举制。一个强大的组织取决于其成员的能力,因此选拔人员进入决策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汉武帝时设置了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创办的、较为正规的高等教育学府,太学的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

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为中央培养和提供了各种人才 。此后,逐渐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崇尚道德的社会氛围。汉代有三种选举方式,一种是不定期选举,一种是特选,一种是定期选举。

后来,前两种方式逐渐被忽视,孝道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当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又加上了一番考试,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汇合和了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等四项手续,最后才决定你是否能进入朝廷。汉代政府成了一个“崇尚文化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察举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重视了文化,重视了人才。对于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的称职官员,使中下层也有机会进入法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明朗化。

但在另一方面表明德才兼备,实际上重德轻才,而且察举的权利主要掌握在郡县官员的手里或者贵族家族手中,普通百姓根本没机会被选举。

汉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主张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可以自由使用和出售。如遇到经济困难可以土地买卖,这样就想成了兼并。

“富者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就是形容汉代耕地兼并的现象。土地私有使得穷着更穷,富者更富。当然,人民兵役税、盐铁税等税种也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当然,这个制度是非常合理的,不仅考虑到经济,而且考虑到道德的决定。所谓三年耕耘,有一年饥荒,20岁的成年人可以独立耕种,他可以有一年储备退伍服兵役。

一定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其存在的理由,即外在需要和内在意图。

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纠正辛亥革命时期传播的一切旧文化被推翻的现象,用专制和黑暗消灭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国并不是无制度的国家,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制度的存在必有其背后的思想与理论。就如为什么皇权与相劝分离?

为什么用选举制选拔人才?为什么要23岁才服兵役?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制度确实剥削了人,阻碍了社会进步,但每个制度都有其优缺点。

汉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发面都有重大的发展与突破,设置太学,设刺史,察举制度,推恩令等奠定了全国的统一。然而,首相的权力与皇权并没有很好的协调。矛盾越来越严重。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兼并。有的地方实行地、县平行制。有协地方实行分封制,但也造成了后来九个国家的混乱,严重威胁了中央政权。在一个制度上既要放进时代、地域,又要考虑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政治观后感 篇3

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作为人,就会有七情六欲。

所以人们总喜欢把人分出三六九等。

我们应该选择做一个好人,

纵使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个好职业,

可我们的心灵是美好的。

那样,作为一个人而言,就已经算是很伟大了。

——《我是艾利》。

人,总是在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才会想着要停下来,往后看看,

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到底我们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事是对,那些事是错,

但凡事无绝对的对于错,当你认为是好的,那它就是对的,

让它违背你的意愿时,它就变成了错的。

又或者,走在路上被劫匪抢劫,而恐慌害怕;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分钟,

因为在你考虑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一秒,也说不定下一秒,会给你个好的惊喜。

我想我们应该时刻准备,迎接下一秒所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好,还是坏,

就像拍一部电影,每一秒就是一帧,然后把每一帧连接成一个动作,然后不断的反复重复,

而“我”就是那个操作者,自编自导自演。

很多人都相信命运,认为一切都上帝安排好了的,逃也逃不掉,

人生不能总是过的匆匆忙忙,不然你永远不知道在过去的时光里你都失去了些什么,

也不能懒懒散散,那样你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被所谓的“上帝”所操控,然后怨天尤人,读后感《《我是艾利》读后感》。

我很喜欢乐观的人,也会佩服他们,因为在做选择的时候,他们是选择做开心的人,

则更多的.人选择了伤心,然后用烟,酒来麻痹自己的知觉,终究是浑浑噩噩过着日子。

人,是有灵魂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纯洁的,

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做一些善事,多帮组他人,

在这个浑噩的社会,好人并不多,所以你做的每一件好事也算得上是一件伟大的事,

其实,每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心情都是无比欣喜的。

人,应该有个一梦想,或者一个目标,作为一个支撑点,来支撑你那空空的躯壳,

不需要这个梦有多伟大,这个目标有多大,只需要你用心去实现它,

有太多的人会嘲笑你那愚昧的念想,因为他们不曾有这种念想,认为你没那能力,

他们更多的喜欢规规矩矩过生活,不愿意做一些“越轨”的事。

或许他一辈子也拥有不了的东西,那是谁也夺不走的东西。也可以于他们分享你的这份荣耀,你会倍感骄傲。

我做了一个对于我一生来说都很重要的抉择,其实我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如愿以偿,

风险有多大,我也不清楚,但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支撑点,

我想要去完成它,努力去完成它,当它在你生命中变得有意义的时候,其实过程就显的更为重要。

所以在漫漫人生中,勿过多在乎利益的少得多失,我们的思想要丰富,眼界要宽广。

就像绕了一个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政治观后感 篇4

“红岩上红梅开,万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每次听到这首《红梅赞》,我就不禁会想起《红岩》这本“红色经典”名著。

?红岩》通过描写许云峰领导工人运动,江姐、双枪老太婆开展华蓥山武装斗争,成岗办《挺进报》等情节,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方兴未艾、此起彼伏的盛况;同时又以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狱为背景,讴歌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高尚情操。

最令我难忘的一幕是江姐被捕后,特务用粗长的竹签钉入江姐指甲缝间进行逼供的情景:“……‘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没有回答。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钉!’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特务们残暴得令人发指,而江姐又是多么的坚贞顽强!面对敌人的拷打利诱,面对狱中生活的艰难困苦,江姐等可钦可佩的勇士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敌人抗争。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泄气了;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还小着呢。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政治观后感 篇5

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政治观后感 篇6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和谐社会”也反映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利益要求,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而“和谐”这一要求无疑深化了三大文明建设的理论高度,更加显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十七大报告中,民生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份报告首次强调和关注民生。

这几年来,“民生”是一个高频词,从老百姓平时的吃穿住行到看病就医,学校教育,每一件都有关民生问题。具体;来看就会发现,我们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依旧很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卫生、司法治安等等这些关系着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一些低收入者的生活仍然很困难。

因此,将民生最为重点,就是希望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善和解决,使广大人民过上优质的、具有幸福感的生活。

至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报告突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报告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平等保护物价,要把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生命,以保证人们当家作主的根本权利,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远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髓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还着重讨论反腐倡廉问题,这也引起了群众的关注。腐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它还制约着中国的发展,严重危害着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共产党先进性的形象。与此同时,党**又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贯彻落实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

党**如此重视反腐工作是因为,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是适应新时期下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希望在此之后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查处和惩罚腐败分子,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能力和政策水平,最终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总的来说,十七大报告强调了人民的利益问题,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关注了民主民生和腐败问题,既有宏观上有关国家的政策,也有微观上解决人民生活的问题。十七大报告表现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心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系群众疾苦,强调权为民所用,请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在这个基础上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会稳定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唐小丁:社会个人与社会经济的双重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李文峰、刘荣军: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英]托马斯(着),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政治观后感 篇7


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历史记录,我对于东晋门阀政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门阀政治的出现不仅揭示出了东晋社会的腐败与衰落,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东晋门阀政治揭示出了与人民福祉背道而驰的现象。门阀家族通常通过世袭的方式来控制着重要的政治权力和资源。这不仅导致了权力的集中,也使得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剧。相对弱势的人民群体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取政治资源,生活陷入困境。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加速了东晋社会的衰落。


东晋门阀政治暴露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门阀家族通常通过贿赂和亲友关系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权力和地位。这种行为让人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也让他们感到绝望和愤怒。而且,在门阀政治的框架下,政府官吏更多地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中心,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利己主义的行为无疑损害了国家的根基,加速了东晋政权的瓦解。


东晋门阀政治触发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割据现象的滋生。由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门阀家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和资源,对地方进行私人割据和控制。地方豪强通过与门阀家族勾结,掌握了地方的政权和资源,摆脱了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种现象无疑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也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混乱。


东晋门阀政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门阀政治的存在并不是东晋政权无能的唯一原因,但它是东晋灭亡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警惕门阀政治的产生和滋生。只有加强社会信任,减少腐败现象,保障公平正义,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通过阅读了解东晋门阀政治,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不仅导致了社会的腐败与衰落,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唯有正视问题,深入分析,我们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塑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政治观后感 篇8

《学术与政治》 马克斯·韦伯

1.作者简介

2.读书笔记

(1)以学术为业

一。一个决定献身于学习和事业的人的处境如何?

学生人数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指标,决定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前途。

因此,学术职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有学者的资格,而且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如何才能具备学者的资格?

拥有对学术的内在志向。

拥有热情是灵感的前提。热情会是想法和灵感在工作中不期而至。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想象方向不同,但他们有着相同的狂热和灵感。

因此,对学术的内在志向只有那些有个性的,即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发自内心地献

身科学的人才具备。

3、科学职业的价值何在?

(1)科学与艺术

科学受到进步进程的制约,而这一进程在几十年内就过时了。被超越是科学的命运和意义。

艺术不受过程的制约。真正完美的艺术永远无法超越,永远不会过时。

因此,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绌。在科学中不断赶超,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

命运,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2)科学与意义

自然科学是非宗教的。脱离科学理性主义和知识化是与上帝同在的生活基础

本前提。科学不通向幸福之路。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自然科学的研究建立在一个不

在证明不言而喻假设的前提下,即在科学能够建构的范围内把握宇宙的终极规律的知识是

价值的。

例如,医学的假设是生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力维持生命。但有时,有的生命并

我不想被维持,但医学不考虑是否应该维持生命。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认知是

的生命都应该被维持。生命什么时候失去价值不是医学(自然科学)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的:这对我们来说事有意义和价值的,然后我

们该怎么做。

4、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师不应该是领袖。

在讲台上我们只能处在教师的位置。在课堂上,我们只分析和陈述事实,传授知识和方法,

而不是成为年轻人的顾问,兜售自己的世界观和政治观点。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

“民主”地思考,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人。

因此,教师越本着良知,避免向他的听众灌输或推荐自己的立场,他的这项成就就会越

大。(2)以政治为业

1、国家

国家是一种人支配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正当的(或被视为正当的)暴力手段来维

持的。2、支配权的类型

(1) 传统统治:神圣的权威。

(2)超凡魅力型支配:推举产生、民众直接认可。

(3)法制:以理性方式建立的规则为基础,凡是合法的职责履行都可望得到服从。

注:超凡魅力型支配——即天职。人们因服从纯属“领袖”个人的“超凡魅力”而产生

效忠。人们服从他,不是因为传统或法律,而是因为对他有信心。

注意:服从-事实上,服从是由强烈的恐惧或欲望决定的。惧怕魔法的力量或掌权

我希望得到这个世界或来世的奖赏。

3、以政治为业的方式

国家目的是在一定疆域内将作为支配手段的暴力的正当使用权加以垄断,为达这一目的

国家把本组织的物质工具集中在领导人手中。

职业政治家:政治主子的臣僚。

临时政治家:以政治为副业,必要时才积极参政。

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 为政治而生存:以政治为生命发自内心,有政治理想。有除政治以外的其他

收入**,有经济上的闲暇。不依赖政治给他带来收入。

(2) 在政治上生存:努力将政治视为固定收入**。

人们通常两者兼而为之。

4、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凡是心理上不堪一击,没有能力自寻答案的人,最好远离这种生涯,因为无论如何,

除了强大的力量,这条路也不断导致失望。

三种前提性的素质对于政治家是决定性的:激情、责任感、恰如其分的判断力。

虚荣心:一个政治人物如果有强烈的虚荣心,那将是政治领域的一种致命的罪恶,这将导致

个人有尽可能站在前台被人看清楚的欲望,这种欲望将其变为一名演员,对于自己的行

为后果承担责任满不在乎,只关心自己的表演给人们的印象。从而使其不追求权力而只

追求权力的浮夸和虚伪,使其不负责任,缺乏实质性目标。

反观中国的**和中国的官场。

5、结论

权力崇拜让政治工作既无目标也无意义。要让政治行为获得内在的支持,一定要在政治

活动中存在某种信念。

3、我的思考

1、反观自己的学术认知

要对学术有内在的信仰才能在学术上真正有所成就

2、反观自己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灌输给学生

3、反观中国官场

中国**多缺乏政治信念,多为靠政治而生者,也许反腐可以从培养政治信念这一角度努力。

政治观后感 篇9

寒假期间读了孔老师推荐的一本管理类的书——《梁山政治》,虽然自己现在不是一位领导,但是觉得这本书中不仅仅是一部管理者的教材,还反应了中国的现实社会,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竞争惨烈,关系复杂的社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领导者无疑是立足的重要基础。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值得细细品读,若只是粗略的浏览一遍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书中重要的是道理而不是情节。这个寒假我没读完,但也有收获。书里道理太多,下面我就谈两点自己的感想。

一、老子云:上善若水,水有五德。“水五德”是修道的人通过观察水的特性,而引申出来的五种人生态度。

“水五德”:

——总保持前进的态势

——推动自己也推动别人

——流动中清洁自己

——遇到困难激起百倍勇气

——胸中澄澈映照万物

一个人要向前走,必须推动自己和他人,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进步,获得最大的利益。比如水中行舟,逆水而行比顺水而行要艰难很多,跟随大部队的脚步前进就比较容易,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置身于一个积极的集体,如果整个集体都在堕落,那顺应集体无疑也是堕落。所以我们需要在流动中清洁自己。即使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也需要成熟,但我们不能只迎合大众,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暴民之众。

无论外界怎样,都要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原则,这个精彩的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处于不同的位置要无悔于心,胸中澄澈。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你前进的越快,遇到岩石时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如果你不够勇敢,你很可能会沉下去。

二、“如果要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必须被这个团队所接纳。被一个团队接纳,需要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文化相容,文化是什么,这个太复杂,简单讲,其实就是谈恋爱中所说的“要有共同语言”。如果我和一群善于舞枪的人在一起,每天和他们谈论李白和杜甫的**、象棋、书法和绘画,我一定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怎么办?只有用自己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经历,才能创造出共同的语言。与人相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自己练武。

”我想入乡随俗,投其所好应该也是这个道理。我曾经听一个同学说过她的哥哥跟一个老中医学中医,因为老中医脾气很怪,而且不太把自己所有交给徒弟,她的哥哥得知师傅极爱下象棋,便日夜钻研象棋,后来就和老中医下,老中医棋逢对手,在下棋过程中把自己的很多知识经验传授给了徒弟。

但是,当人们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就象企业在规划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样,他们应该有一个战略眼光,把重点放在关键位置上。神机师的战略重点是发展自己的智慧。武术只是一种身份象征。手脚上的功夫平常,但是头脑中的功夫卓越。

这就是我的差异化竞争力。“入乡随俗”只是融入团体,要想真正的脱颖而出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政治观后感 篇10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

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政治观后感 篇11

《农民的政治》的作者赵树凯先生曾在**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办公室工作,作为农村改革的亲历者和观察者,曾到“弱”村禁牧、在“穷”村修桥、于“乱”村修路,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读了这本书,大有裨益,收获颇多。

作者在本书中集中呈现了他自80年代以来的经历与思考,其中不乏鲜活的案例以及基于此展开的深入分析。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通过信访和实地考察,概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农民诉求的变化。改革初期,农村纷争多为“民与民争”,往往由历史遗留问题或土地承包不合理引起。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民负担剧增,农民与基层组织的摩擦加剧。到本世纪初,土地征收问题已远远超出税费负担,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从那一年起,国家逐渐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得上访事件明显减少,对抗程度减弱,形成了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心目中的第二个**时期。

但作者在2007年敏锐的意识到体制深处的巨大隐忧,这隐忧表现为农民对**的信任显著提高,对基层**的信任反而降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因征地引发的矛盾迅速蔓延。

不过,**民生疾苦只是这本书的由头,作者在书中重点**的是农民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以相当多得篇幅来破除关于中国公民“该管”的误解,世界范围内的农民形象却离不开守旧涣散的影子,农民政策的设计者也往往强调农民虽有“自发”意识,但很难形成自觉的利益判断必须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加以引导,但就实际而言,农民在过去30年里恰是最具进取精神的群体,乡镇干部眼里农民难管的现状,也从反面说明农民的组织和博弈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作者认为,30年来的历史证明,不论多么聪明的学者,多么有能力的政治家,都没有能力去规划设计农村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观察和追随农民的脚步,因为农民的考虑要远比设计者们更加的理性。这看似平静,但可能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途径。

目下农村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与80年代已大不相同,80年代的第一轮政策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改革,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与已“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生产主体,之前因“解放生产力”而受肯定,之后因粮食总产徘徊不前而受质疑,褒贬之间的衡量指标始终是经济增长,显示了某种框架性的局限。当前的困境比上世纪80年代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仅设计了经济因素,还面临着极其敏感的制度认同创新。

指出中国农民政治属性值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此农民不是彼农民。当下,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群体的存在,表明“农民”早已不再单纯指向一种职业,更多成为一种身份制度的群体划分,他们的权利要求有相当部分与职业活动无关,甚至于与土地,与农业生产无关,而是将矛头指向因体制身份而带来的医疗、教育等问题,而在关键性的产权分配方面,诸多土地冲突也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作者用这段话来描述这个困境:

当谈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得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时候,一些地方**常常说,给农民的补偿已经相当高,甚至农民生活水平比原来高出很多,**的安置也很好,可是农民还在闹,这是不应该的。但是上访农民的理由也很充足,那是他们的土地,不论卖多少钱,这是他们的事情,**强行卖他们的地已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而通过他们的土地来赚大钱更加不合情理。

而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我所面临的农民身上,乡**从过去的“向农民索取”到现在的“给予”,但在“给予”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多的遭到农民的质疑,他们并不太关心“给予”的多少,而更多地会追问“给予”的对象是如何确定的,比如低保、救灾救济等。在我看来,乡村干部在执行政策中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农民群众表述权利的程序,或者说利用体制上的漏洞以少数人行使了大多数应该行使的权利,。农民政治参与需求渐次增高能从村级换届选举中越来越多的参与人数可以看出。

作者赵树凯先生显然已经深刻地洞悉了新形势下农民与**双方分歧的根本所在,并且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农村改革已经到了关键之处。废除农业税带来的制度利好还未消失,以征地为焦点的农村冲突也未到不可调和得地步,新一轮的改革可谓恰逢其时、呼之欲出。作者认为:

应视农民成为改革棋局中强有力的博弈力量,通过弘扬农民的权利来推进政策执行和改善乡村治理。“现代的中国农民,最需要的是政治上的尊重,或许,唯有追随农民的脚步,才能让我们准确把握政治上的方向”。

现代中国农民身上的政治能量已经快速积累,并且正在寻找释放渠道,把握不好这种能量的释放渠道,或者不能引导这种能量的良性释放,将导致社会灾难。

作者的观点能否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的推动剂,而最终变成可执行的政策来让我们执行,我不能断言,但是作为一名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基层**领导,首先,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透视问题的途径,或许,我们今后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揭下农民“得寸进尺、刁玩难缠”的面纱,抱着给农民以政治上尊重的态度重新打量和对待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