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1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08-1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11篇。

以下是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的最新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的资料,在读了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一些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在仔细阅读这种精品佳作后,往往可以书写一篇读后感,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此篇文章可以豁然开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1】

开始以为会枯燥乏味,结果谁料妙趣横生!

曾经在考教师资格证时出现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以不一样的面貌跑了出来,着实令我惊艳了一下,当初背得死去活来深恶痛绝,如今却能看得津津有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职业性的历练真的会有所改变,但更要感谢的是张导,给我推荐了这本可以“有趣的学理论”的好书。

1, 关于“首因效应”

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初次见面时要给人留下好印象。这就是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在面对学生时,我们要告诉他首因效应的重要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我却认为,教师应当扭转首因效应。在当教师的第一年,刚刚工作的我非常懵懂,毕竟也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不知道应该怎么用方法来“对付”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

当时,四年级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很活跃,但不善于学习,精力充沛。当我收到这个班时,所有的老师,包括班主任,都告诉我他很不听话,成绩很差。你累了。可是在**课堂上,我看到的他除了调皮捣蛋之外,还有易于其他同学的表现欲,一份独特的热情,非常聪明的热情。

所以为了锻炼和改变他,作为一名辅导员,我选他为劳动委员会委员。所有的老师都惊讶甚至反对,我却仗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强坚持一定要给这个调皮的孩子戴上“三根杠”。突然间,在老师眼里,他从一个差生变成了一名学生干部。起初,他似乎不知所措。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开始显露出因表现不佳而隐藏的才华和智慧。

在他的监督检查下,学校部门的清洁卫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帮助别人的热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提高了他的成绩。在别人看来我是赌赢了,我却认为我没有认可别人告诉我的第一印象,我改变和逆转了大家给他贴上的“首因标签”,结果真的是令人惊喜。所以我认为,告知学生“首因效应”重要性的同时,作为老师,我们不可完全被“首因效应”所蒙蔽,学生是时刻在发展改变的,学校是座象牙塔,我们可以包容和等待不是吗?

2, 关于“近因效应”

书中列举的例子生动生动。教师不能概括学生的表现。他们需要以发展和包容的方式看待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老师的语言艺术。我在孩子中很受欢迎,不是因为别人,就是因为我的甜言蜜语。表扬和鼓励是日常活动。不服从的人将受到批评,并给予温柔的拥抱和安慰。

我想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年龄大小,叛逆的好面子心态永远都在,让他人难堪除了产生矛盾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而学生近期的表现是会另教师产生极强的心理暗示,但不是全面的判断,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叫王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生,不能因一时的满意或批评而概括全部。相反,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应该从第一事业开始就逐步发展和坚持。

不是一开始**,中途来知性温和学生就能接受的。对他们来说,第一个效应大于近效应,不是吗?

3, 关于“超越近因效应”

这三种影响都是相互依赖的。如何把知识的概念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注重公正全面的评价,注重语言艺术的交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的印象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2】

忙里偷闲,认真拜读了领导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数以百计的心理效应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平时的日常琐事原来都有心理效应的存在,这本书好像洞悉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把所有的现象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归纳了出来,同时指引我们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早已为大家所知,但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再犯如牧师同样的错误呢?当学生无意或有意做错事时,当学生因粗心经常出错时……为了确保他能够记住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讲解这样做的危害……而学生则听之任之,收效甚微。

读罢《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一章,心中豁然开朗。殊不知,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作祟。是啊,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宽容他,理解他,少批评,变换角度、方法,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在表扬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批评学生多少,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我们就太过分了。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过度的表扬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避免认知超载的超限效应。如果老师拖沓上课,布置太多作业,就会造成认知超载的问题。这些不应该随时提醒我们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念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学育人的对策宝典,它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我们少走弯路,为我们指点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已俨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修的两门课程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解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是关键。今年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推荐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布置了教师读书作业。

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就阅读过几本心理学的书,掌握教育中的心理学对教师来说很重要,这个假期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刻的了解了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收获颇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本书从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如遗忘曲线、理解遗忘曲线,它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利用这一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帮助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在认识新之识之前回顾过去。“归因效应”阅读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我的身上或多或少就存在一些,在学校中,教师如影出现两种归因偏差。第一种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上,而不是教师方面的问题。

第二种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归因偏差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本文描述了这种偏见所造成的危害。本文给了我一个警示,一个提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归因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在归因上要谨慎小心,重新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归因偏差。

再如书中的“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动作时间过长,导致心理极躁或逆转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老师拖拉课堂,以同样的方式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们放学后准备收拾书包。老师仍然一次两次布置作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降低,而学生对教师的反复批评教育不是反省和正确的,而是具有叛逆心理。读完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事实上,在过去两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并没有意识到超限效应的负面影响。我经常重复一句话,发现效果越来越差。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避免重复批评,使学生感到厌烦。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重复批评,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今后,我会及时调整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的超限效应。

文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心理效应,如“留面子效应”、“鲶鱼效应”、“名人效应”等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每种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都必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4】

教育学和心理学密不可分。教师不仅应该掌握知识,也应该知道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模式。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汇集了66条教育心理学效应,涉及教育、教学、管理。这本书对于希望将日常教学提高到理论层次和学术高度的老师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考试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习得性无助”。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生,先满足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5】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果一个学生特别调皮,而且经常调皮,那么他在我们心目中就会被定义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

其实,即使是淘气的孩子也有同样的志向,他们也期待得到肯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

”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

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

怎样才能善用奖励,最终形成一个好孩子?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

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完全避免这种持续的、固定的时间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初始学***,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要求孩子们自己背诵,没有教他们背诵的方法,以至于有些孩子花了很多时间仍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记忆有一系列的位置效应。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记忆。

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在课的开始和结束,老师谈论重要的内容和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

背诵课文,改变单词的起始位置,每次不要学太久。合理安排学***的顺序。每堂课不应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

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应该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能提高学习率。

这本书的优点是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凡的生活故事所反映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生动的解释,我觉得这本书受益匪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6】

阅读了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起初并不以为意,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好书,一本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范本。书中简单的文字、鲜活的案例、明了的故事,将原本生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人感同身受。

书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是领兵主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记住最重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布阵每一堂课。按照系列位置U型曲线,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在到达高效期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景等方式引入,为本节课打下基础,而不是将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上,这不仅符合课堂规律,同时课前对上节课知识的及时复习也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要求——及时复习,加强记忆,从而避免出现“墙倒再造墙”式的局面。

教师将新的知识和技巧放在高效期,这段时间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然后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最后在高效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一直想当然地认为,重点知识的讲解应该在课堂45分钟最中间的时间,而忽略了课堂的开始和结尾的高效时间。学生在课堂中间的低沉期紧张地学习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而在高效期却处于放松状态,本末倒置。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茶,细细品尝才能得其精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是那杯值得你仔细品味的茶,我会继续慢慢地品味。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7】

启慧小学颜美蓉

暑假里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玩得开心,如何对待自己。我很少想到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特别是纯理论的书。

这次学校所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很是让我喜欢。在我看来,称得上是一本“好”的书,让我的暑假变得更有意义,此书不是纯理论,基于此上,我决定认真反思、认真总结。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 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也一样。课后,老师仍然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周末,班主任还在谈论你是否有冲出教室的冲动。

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因此,在给学生或孩子们讲授知识和作业时,要注意不要在时间和数量上超过孩子们可以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反而适得其反。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

当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一定水平时,应继续延长强化间隔,直至强化最终被撤回。《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

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我们也提醒老师要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挫折,提高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其实,暑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总是牵动着我的心,让我不自觉地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建议所有的老师、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8】

再比如书中提到的詹森效应,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因此,人们把这种正常表现良好的现象称为jason效应,而正式比赛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失败,这种现象在学生考试过程中屡见不鲜。小规模的考试是好的,大的就要砸了。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詹森效应呢?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想法:“我在重要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使他们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考试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第二,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

第三,家长保持平常心,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期望过高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他们应当调整过高的期望,除此之外,家长和教师还应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正式考试,否则势必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考不好,会对不起家长和老师,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总之,该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心理效应。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生活中的意些常见现象,这样才能正视这些现象,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是一本好书。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9】

“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本书分为三部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大多数读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并从中受益。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

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教育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一系列将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效率,学习有效的记忆方法,同时也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归纳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很多心理效应我们都很熟悉,甚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思维定势、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儿童带来积极的知识和经验。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更好地协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避免说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抑郁。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本能地激发新思维的书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还在此书中学***很多育儿心理,比如,知道了边际递减效应,我们就会懂得对孩子的批评不可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懂得了在学***及时复习……

这样一本书真的值得一读再读。每次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10】

王洁总觉的应该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她不知道如何选择。今年寒假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正好是雪中送炭。

初读几页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就将我深深吸引。在阅读中,我充分激活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解释和建构,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发,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我忍不住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微信朋友圈和家长微信群。

很多家长和朋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样的书,他们想买。可见,好书的香味是无法抵御的。

第一个系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中对记忆的诠释,即位置效应、第一因果和近因果、遗忘曲线的系列。这几个效应直接影响孩子的学***和情绪,而且其中 “7加减2”的组块记忆法更是让我知道如何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具体说来:

序列位置效应告诉我,记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效果比记一中间的效果好。所以,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不要让宝贵的前10分钟浪费在找书和练习上,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浪费在无所事事上。

新课学***不宜过长。第一效应和近效应告诉我,第一效应对陌生人和熟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就是著名的ebbinghaus遗忘曲线。**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所以要及时复***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在阅读中,我也发现超限效应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需要给孩子、家长、自己自我沉淀的过程,俗话说:“过犹不及”。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了太久,这使的马克吐温想把所有的钱都捐出来,不仅没有捐,还偷了他两个硬币。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现超限情况。

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是复杂而尖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过了线,所有的好心、语重心长都将成为反感,甚至是反抗。或许在小学,孩子不会有明显的反叛,但孩子一旦大一些,这种由“超限效应”带来的心理、情绪累计是可怕的。

这一效果不仅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反思,也值得我们在管理中反思。好的管理者不会让这种过度的累计情绪扩散。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篇11】

再如,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3+1和5-1一样大吗?从数学角度看是相等的,但是运用心理学原理,那就是3+1>5-1 了。

这让我联系我们去购物,100元的优惠券换300多元,20%的折扣直接换500元,哪个更划算?从数量上来说,几乎是一样的,但大多数购物狂会选择前者,因为他们会觉得前者在折扣上更低。然而,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奇妙的心理加减法。

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心理效应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呢?所有人都喜欢被给予,不喜欢被带走,我们的学生也是。四个小组上课进行竞赛,结果有一个小组有人答错问题,本来老师要扣掉这组的分数,这样这组学生肯定很不开心,另外几组的也只能暗自庆幸,甚至幸灾乐祸。

如果我们不扣分,而是加分,再加分给其他组,得到加分的组会充满信心,但不加分、不扣分的组会通过老师的这一举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3+1鼓励加明星确实大于5-1批评处罚。

书中有许多现象和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去。实际上,教育的大道理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如果能像这本书一样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我们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

一个懂得心理学、善于运用心理学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双赢结果——学生更积极,老师更成功。在我看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称得上是老师的一本“教育宝典”,它能适时地引领迷茫的人走出重重迷雾,能恰如其分地帮助彷徨的人确立行动的方向,更能给人一种来自于精神方面的冲击和意识方面的突破。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知道他的心。还有什么我们解决不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