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2024陶行知观后感分享

陶行知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7

2024陶行知观后感分享。

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以下有关“陶行知观后感”的最新范文,记得要将这个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后续阅读。电影观看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仅如此,在观看时还会有很多启发。写观后感时应该联系社会实际,观后感分为开头、感受、形式、事例和结尾五个部分。

陶行知观后感【篇1】

教育是不均衡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教育。穷人家的孩子能勉强接受完学校教育就已经不错了。

越来越少的农村子弟考入名牌大学。这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家长的教育观念差异很大。孩子们越穷,就越依赖自己。因为父母没有时间考虑教育,他们的精力就在于如何生存。

有的是真的很贫困,有的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明明不愁生活。他仍然致力于赚更多的钱,并认为教育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要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把自己拉到更高的水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大多数孩子做不到。

他们要么堕落,要么平庸。出彩者寥寥。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父母教育观念,不同的孩子。

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别人成为朋友,受到良好的熏陶。而优秀的孩子家长却避之唯恐不及,怕其他孩子身上的坏毛病牵连了自家的孩子,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试想,如果这个世界真如陶先生设想的那样,已经拥有知识的群体主动的将知识散播开去,人人都做老师,人人都去力所能及的传递知识,那么将没有无知之人,没有好孩子与坏孩子。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抓坏,也不必指望别人的孩子会救自己的孩子。如此,可谓真真的实现了教育的“大同”。

虽然这个梦想现在似乎遥不可及,但谁知道岁着时间的推移,下一刻会迎来怎样的世界。心怀美梦,有何不可呢?

陶行知观后感【篇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不仅倡导科学教育,利润教育和生活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教育。在他看来,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人,是一切教育的永恒目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教、学生学、做的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扬陶思做阳光教师

2011-10-30 16:01:32 |分类:默认分类|字体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时间阅读练习的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陶行知思想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激励我们,激励我们,造福我们。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应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是要在课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理解,在灵魂的激励下学习。要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学科合作、社会、学校、家庭的亲切联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对症下药,打赢每一场仗,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辟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和家长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

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各具特色,让学生得到熏陶。

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逐渐消除学习困难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是要树立求进求发展的自信。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是对学生个性和自尊的理解和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的,花有花的风格,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爱的应该是根源。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性思维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

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创新、确立、创新、倡导新教育,构想了新的蓝图。

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不是盲目的工作,也不是盲目的行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观的出现。

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是陶行知创作思想中最辉煌、最宝贵的精华,永远贯彻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是主要阵地,应该做该做的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进取、不懈创新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老师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他不仅要向学生学习,还要创造新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持和依赖。

为了使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人。

他们要创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陶行知观后感【篇3】

奉献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他放弃了许多个人成功的机会,毅然来到了人民和儿童中间。他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完成。没有一点奉献精神,老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的老师。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中是老师的职责。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尤其要求我们要向陶先生学习,学***奉献、学***无私、学***无畏,学***无悔与时俱进是师德的发展陶先生不断提出:要与时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做一名好教师;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途径,实现对学生有影响的师德。

教师的好学与上进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强大影响力,陶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我想好学的教师最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的不断发展,学生才有不断发展的力量。今天的老师,除了努力向师风师德中提倡的好老师标准敬业乐业、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要求自己外,我觉得还要增加的是具有较强的适应思想、能力和责任感;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能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任何工作和环境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工作。

孩子有语言学***佳期,老师也有出成绩的最佳时段。面对每一次挑战和机遇,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准备。当然,外表直爽的我还是需要支持和鼓励。

(责任编辑:齐老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4】

读《点石成金》有感

读了陶行知先生"点石成金"的故事后,我深受启发。我很佩服陶爷爷对我们青少年学习方法的建议,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学生学习最重要、最关键的。在这里我想就语文学习的方法说一说我的认识。

学习语文是一个对知识积累升华的过程。学好书本上的语文知识是基础的,也是最必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嘛,没有那书本上的基础,语文是学不好的。

当你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你也应该多看、多听、多思考身边的事情。

我不认为有一个快速的方法使中国。多看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等。看这些书的同时,要细细体会文章中的用词以及达意的方法。看书时,多问自己一下,作者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在这些文章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语文无非就是字词句篇。考试的时候就是字的拼音,词的用法,阅读的分析以及作文中句的表达。拼音和词的用法,这都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读记,然后没事就写写东西,不要求写的多好,只要在你的文章中能够用到你新近知道的一些好的词语就好,这样能让你熟悉并牢记这些词的用法。

词的终极目的就的要为句子的表达服务的,当你能在写作或说话时,在不经意间用上恰当的词语,那你的语文功底也就有了相当好的深度了。

一个文章写的好的人,他的语文也一定就好,看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就是要从作文中体现。

但是,要学好汉语,最重要的是要对这门课有热情。如果你没有热情,你就注定要在这门课上失败。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我们应该学习汉语而不是死记硬背。正如陶爷爷所说,我们应该尽力找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不是片面地教我们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我们学会“学各学科的方法和能力”。

《点石成金》读后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们陶行知爷爷的名言。

陶行知爷爷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道士很有才能。有一天,当他和弟子们在一起时,道士会用手把一块石头变成金子。众徒弟看了非常惊讶,道士让徒弟们捡起这些用石头点成的黄金去买吃的、用的,徒弟们都纷纷跑去。

他们有的捡最大的,有的捡最亮的那颗黄金,只有一个小徒弟在原地不动的看着师傅点石成金的那只手指。道士问他:“你怎么不去捡黄金?

”徒弟说:“金子花了就没有了,我正在看您那只点石成金的手指。”说到这儿,陶校长就不讲下去了。

于是便对同学们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学生们,在学校里,我们不能只想从老师和书本上获取知识。虽然知识是好的,但它知识世界武装知识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的知识会不够,有的不会用,有的会显得陈旧。”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尽量把老师教的知识和课本上的知识背下来。即使你背诵完整,你也可能忘记它。死记硬背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你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方识和方法。

当前的社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让更多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里发芽生长,我们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校: 李寨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班级:10班

姓名:王冉冉

指导教师:李君杰

《点石成金》读后感

学校: 李寨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班级:10班

姓名:刘萌萌

指导教师:李君杰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学校: 李寨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班级:2班

姓名:周梦莉

指导教师:李昱

读陶行知故事有感

经过这几天对陶行知生平事迹的了解,我受益非浅。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生创办了几所学校。为了让农民更好地发展农业,陶行知把平民教育引入农村。为了推行乡村教育,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

为了推行普及教育,陶行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抗战期间,陶行知又为苦难儿童创办了育才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为了开展民主教育,创办了社会大学。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他的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而且能学到更多的技能,成为国家和世界的有用人才。在育才学校,学生每天上午下午上专业课,日程总是挤得满满的,时间一长,孩子们厌烦了这种紧张的生活,一天晚上,几个男生正在玩扑克牌,玩的正来劲,被陶行知发现,他们慌忙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有说,沉默了一会就转身走了。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说:

“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我希望你们自觉的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把它们烧掉!要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可贵,一去不回!”陶校长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学生们最后将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用火柴把它们烧掉,从此以后,学生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于人民。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茅盾称他为“战斗的巨人”,郭沫若称他为“一代人师”,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爱国爱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在学习中,我要克服胆怯,学会于人沟通,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会反思,常动脑、动手、动笔,做到“读活书,用活书,反对读死书,做书呆子”。

长大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陶行知观后感【篇5】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阅读了有关他的著作《陶行知谈教育》,希望从此中获得有关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本书开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在教学合一中阐述了此理论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对现在的教育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读新教育的释义、目的、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新教育的考成这几方面的内容让我在北方的冬日里,有了如沐春风的感觉。新教育的需要须符合时代所需;学生须自己去学,使其更好的生活;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课程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教材应灵活运用;考成应按目的,以此减少精神和材力的浪费。关于教育的要素,陶行知先生都具体论述了应如何做,这对现在的教师进行工作时有着很大帮助。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讲述了学生自治的需要、好处、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范围、学生自治与学校的关系、自治的注意要点。充分说明了自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进行自治,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帮助他人进行自治的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陶行知说:“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儿童有活的能力,教育应该满足儿童不同时期不同的需要。现在有很多老师她们用曾经的一套教学方法去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儿童,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方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面对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认为只有一种就可以面对所有儿童。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中,陶行知认为应少谈责任,多谈机会。教育者所得的机会,是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毫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这其中论述的内容于我们有很大启示。比如他认为男女都应受同等的教育,城乡教育应平均,老年人也应受教育。作为一名家在乡村的女学生,我非常感谢陶行知先生,是他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诉诸世人,也是他将乡村教育的问题展现。教育者应该用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去找机会,去发展机会。

教育与科学的方法,陶行知认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觉得有困难;第二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第四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实验一番。其实,这不仅可以用在教育方面,在我看来它还可以用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生活中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恐惧,勇于面对,即使一次不成功,只要多试几次,总会成功。

在平民教育中论述了平民教育的效能、问题范围、中国平民教育的经过、平民教育现行系统等诸多方面。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了,但也不要忘记平民教育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平民教育使我们每一个人明智,是教育提高了我们国人的素质,使中国成为发展大国。

学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来有三点:学生求学须具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作为一名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一个学生的职责,面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我没有一问再问,而是认为知道这么点就可以了;在学习的路途中我缺乏耐心,如若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回报,我便放弃了,有点过于急进,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途,怎能急功近利。我以后要改正这些缺点,面对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待学习始终报以热情,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学习效果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努力。

学做一个人中陶行知认为完整的人需含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就前两种来说,其实,正是当代大多数学生的痛病,缺乏良好的体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固化,缺乏主见。我们应具备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为他人思想的搬运工。要勤锻炼,而不是整日沉迷于手机之上。

我之学校观,陶行知认为学校应以生活为中心,师生共甘苦,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学校其实就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校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而不是令人憎恶的,师生应该是朋友,而不是学生看见老师犹如老鼠见了猫,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而不是紧张的,学校生活是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不是与社会生活脱离。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同意这种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得到知识,而不是因为有了知识才去实践,前人的知识是以实践为基础得到的,到了今天才有了我们以知识为基础去实践,可究其根源还是以行为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其实也就是说教学生,老师必须先具备所要教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当自己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水的时候,你才可以有资格去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供给人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是重要且主要的活动,在现在,我们常说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师范生的两个变化,一个是变个孙悟空,另一个是变个小孩子。变孙悟空是说学习孙悟空学习之前先有明确的目的,变小孩子是为了与小孩子成为朋友,学校成为乐园。这给作为师范生的我有很大帮助,我必须明确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成为教师不会误人子弟,也必须了解成为老师后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将自己代入到学生的角色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教学做合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中国的教科书虽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但从根本上一点儿变化都没。因此教材必须活,大自然,大社会也可以作为教材。

陶行知也提到了儿童科学教育和创造教育。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价值,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陶行知认为小学教师应该负起造成科学的中国,因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但我认为中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负起这种责任,首先你可以向儿童展示科学,其次,激起儿童对科学的兴趣,最后,逐步教给儿童关于科学的知识。在科学教育时,要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也就是陶行知提到的应当用科学来养生,不应当用科学来杀生。关于创造教育,陶行知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因此,我们不只要学,更要将学会的东西变为行动,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教育的新生、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区别、现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现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这里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现代化,生活就是教育,因此处处有教育,生活是发生改变的,因此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接下来陶行知先生论述了教育应攻克的二十七个难关,这也说明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教育,我们不怕问题,而是怕找不到问题在哪。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生活教育的特质和填鸭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讲述我们可以辨别真假生活教育。而填鸭教育着重讲填鸭,让我明白了很多,尤其是那句被人填死的学生有多少啊!因此教育一定要慎重。

陶行知先生还讲述了育才学生所具有的二十三常能、社会大学和创造的儿童教育。二十三常能其实就是适应社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社会大学现在很少提及了,早已被高等教育所覆盖。创造的儿童教育是说在儿童自身基础上,通过环境培养加强其创造力,并提出了五大解放。就现今而言,创新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发挥她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对儿童教育的十点建议和两种对儿童身心有害的极端心理,如果按照建议来执行并且避免两种极端心理,就会创造儿童的乐园。现在大多数家长信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将儿童推向地狱,这种思想不可取,儿童的童年应该是欢乐的,有时候想一想长大后就有烦恼,那么为什么还要剥夺孩子短暂的欢乐呢,为什么不让儿童在欢乐的氛围里茁壮成长呢?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孩子身体健康,心情愉悦远比知识重要,况且,如果身体强健,心情愉悦更有助于儿童的学习。

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伪知识阶段和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伪知识就是不从经验里发出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在1939年7月创办的,以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这也与我们熟知的那句话相应和: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们都知道瞎子的耳朵异常灵敏,因此,不要去贬低任何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优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取长补短,树立自信的人格。

一代教育名师陶行知,“两千面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在这篇著作中,无不能感受到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炽热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这给一个即将站上讲台的新老师提供了指导,也更让我坚定了信心,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不断充实知识,提高能力,我期待看到孩子烂漫的笑脸和闪闪发光的眼睛。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教育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