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海漫记读后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9

教海漫记读后感。

对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是否感到无从下手?而作者创作的作品,其内容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消化。读后感呈现了对作品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探索和解读,在我阅读《教海漫记读后感》时,它带给我最美妙的阅读体验。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

—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记得几个月前,他来我们学校指导我们,幸好作为东道主,他陪他参观了孔庙。到目前为止,他谦虚安易的待人之道、朴素精彩的课堂教学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经常在我耳边回响。

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

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余秋雨讲述了他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的理解。语言流畅、生动、幽默,体现了教学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在课堂上,老师枯燥地分析课文内容,说了很多正确的废话;学生们在教室里无精打采地听着,像是飘落的云彩。

语文课堂,缺乏活力,缺乏魅力。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在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习活泼,有时课堂上还会笑。这种情况,这一幕,我惊叹不已,我思索:为什么在老师的语文课上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我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大声地说:要正视孩子的个性。事实上,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捉摸。

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俞敏洪在教学中最深刻、最有特色、最有效的研究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在教师看来,学生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对某一学生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各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

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敏洪说的不是一个深刻的理论,但它让我反省自己。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

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范文先生网)“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

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

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

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看见水壶开着,但他静静地坐下来,造了一台蒸汽机。

”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正是从这句话中,俞敏洪得到了灵感,爱上了思考。读了于敏洪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后,我对这句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普通人和非凡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另一个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我缺乏耐心,第一个学生没说对,就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我就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台拿出事先准备[1][2]下一页有感》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2】

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虽然这本书有482页,但读起来并不累。于老师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他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是建立在一些实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的。他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

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于总结。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

“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只要他有时间,他就可以学京剧、拉京胡、作画、爬格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和成千上万名优秀教师一样的优秀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朴实真诚的爱深深地激励了我。我不也爱我的学生吗?我在对学生教育时为什么就没有于老师那么细,方法上有时还不够恰当,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可能还是个“青年教师”。我在想,人怎能用“年轻、不够成熟、经验不够“来为自己的不实在学找理由呢?

所以,我真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真希望自己从现在起,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值得我们学***鉴,特别是他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时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在一节课上能让一个学生通过8次读书,最后读到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写下水文。他善于在作文批评中写出鼓舞人心的语言评论,这使他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受益于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他一直坚持教书育人、指导青年教师。

读了他的68篇文章,我佩服他良好的写作精神。文章中写的有的是六十年代刚工作时的事例,可读起来却那么亲切,他也一直说他记忆力不好,可他善于记日记。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如何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3】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

虽然书中每一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贯穿一个大中心。内容朴素,文笔流畅。就像一个老老师跟你说话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幽默的话语使我发笑。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于是我不自觉地拿起一支笔来表达我的感情。

在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真的很欣赏老师的“竖起大拇指”的方法。原始教育的魅力在于这些小细节。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

如果老师写四、五个句子,他就得把作文仔细研读一遍。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它还没有出版,但这句话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一生。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赞美来扬起学生们理想的风帆,并用鼓声鼓起他们,不让你放松。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能真正给孩子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因此,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为孩子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他的努力竖起大拇指。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甚至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去年,我在教一年级。当他们刚踏进学校时,一切都很奇怪,他们甚至什么也做不了。他们不知道在课堂上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所以我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表扬是教育这些一年级孩子的法宝。

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

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老师一定不要吝啬于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行动,却能够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非常值得的。

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

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

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不真正希望老师表扬我们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

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无疑有其科学依据,但我们应该有教师表扬和鼓励自己的经验。我们认为明天我必须比今天做得更好,赢得老师们更多的赞扬。

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在我看来,似乎没有哪个老师用过太多的表扬,足以让我们的孩子们翘起小尾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老师的拇指太小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

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是否能进步,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5】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

如果把严厉的批评和这种批评相比较,效果会很明显。经过严厉的批评,表面上,学生们低头承认错误。但批评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对老师教的科目失去兴趣。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最后我还要说:《教海漫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朵爱与奉献的奇葩,是艺术与创新的丰硕成果。读完书中的文章,你会觉得中国也有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6】

教海漫记读后感

内容预览:

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记得今晚,雨打在窗边,打乱了我的睡眠。与其侧耳听雨,不如灯下读书,打发这难以入眠的长夜。

于是《教海漫记》跳入眼帘,开卷细读,竟不忍释手。《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总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了一个大的中心,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话语,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掩卷沉思,觉得其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于字里行间。读《教海漫记》,才发现名师也曾经生涩,面对着调皮的孩子,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这时的他和我们一样烦恼,一样吹胡子瞪眼,甚至表现得像一个粗野的孩子。然而,不同的是,一个能思考的人总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于是,借着学雷锋的契机,他教孩子唱《学***好榜样》,连教**的老师都不会弹的风琴,他却摆弄得得心应手;他画雷锋的像,煞有介事,让学生为老师由衷骄傲;而后,他教孩子唱豫剧《花……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7】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8】

项目类型:教师文苑

单位:崂山区午山小学

姓名:王靖芸

联系**:88961964

文章字数:1528

人人都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最神圣的职业,但又有多少人会知道,这所谓的灿烂和神圣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幸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了这份责任的沉重.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更难。

在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一书中提到:教一年级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更不容易。这一点作为刚刚接触一年级学生的我深有体会。(TV2288.COm 通知范文吧)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处在适应阶段,教学模式还未脱离幼儿园时期的教学模式,这就给一年级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是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既要用近乎于儿童的语言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灌输学习转变为主动自发学习,进而完成由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程转变,这就要求从事一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角色转变”的教学才能。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显得日益重要。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师生合作;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转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一年级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不仅是孩子的教师,而且是孩子们学习的朋友,要用浅显、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与其交流和沟通,亲自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才能缩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与孩子们进行学习和沟通。

“给予了他们宽容的微笑。不时给学生一个微笑,很平静,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

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这是于老师在《教海漫记》中提到的“微笑教学”的理念。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

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他们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交谈和指导。 即使学生犯错,他们也会用微笑来提示。

这样,学生就不再把老师当成外人,而是当作一起学习的好朋友。当然,孩子们敢于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思考和创新。他们自然对汉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开始主动学习,那么学习成绩就会明显提高。

所以微笑教学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

如果把严厉的批评和这种批评相比较,效果会很明显。经过严厉的批评,表面上,学生们低头承认错误。但批评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叛逆心理,甚至对老师教的科目失去兴趣。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做教师难,做小学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难上加难,刚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我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自己将怎样去做教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老师,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将多向于老师学习,向周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9】

爱与微笑的魔力

读《教海漫记》有感

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小学郑秋梅

趁着暑假闲暇时,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荟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写照,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这本书中的68篇文章,一篇一篇地读,就像一杯茶在手。它们清纯典雅,给人以精神放松的感觉;一次次细嚼,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于老师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不禁想,于永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爱与微笑!

这是我在读完《教海漫记》后蓦然闪现在脑海中的四个字。

“爱”贯穿于永正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正是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学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我后来一直想当一名好老师。

”幼时的梦想得以实现,于老师展现给我们一条对教育事业的爱的轨迹。这点上,想到自己,和于老师有不谋而合之处,选择当老师,也是我从小的理想,现在如愿以偿,当了老师,也暗自立志当一名好老师,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精力和能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我骄傲,我是一名老师! 年过半百的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尚且诲人不倦,我们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向于老师看齐,时刻保持一股旺盛的工作热情,使自己的教育生涯无悔无憾!

于老师教书30多年从不忘“露一手”,通过一次次“露一手”赢得了学生纯真的崇拜,为孩子们营造了和谐而温馨的氛围。在教学中,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有心灵的沟通, 有情感的交流;善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他引导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学会爱人和被爱……所有这些,都源自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

于老师的微笑教学,让我感触最深。如果说于永正的教学成功主要是由于他的笑容,那并不是夸张。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和指导,即使学生犯错,他们也微笑着提醒他们。

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总会碰到一些违纪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于老师都是以他的爱,用他的微笑,让偷了钱的同学主动站起来认错,能从违反纪律的同学手中平和地拿过制作精美的弹弓,还能让拖交作业的“大王”按时交作业。这难道不是爱情艺术的最高境界吗?这些教育智慧也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路走来,于老师也遇到过数不尽的坎坷,但心中有爱使他对生活和事业充满了信心,30余年勤耕不辍,书写了潇潇洒洒的人生答卷。

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引领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继续感悟教育的真谛的!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最真挚的博爱之心去尊重我们的学生,理解、赏识、培养他们;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去创新思考,谱写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教海漫记》!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0】

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本学期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味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我很欣赏于老师的不少做法,这些做法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三天,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天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于老师在作文课上从不吝惜自己的鼓励,当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时,教师边听边评,既评价了学生的文章,又通过评价指导了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好,如当一个学生读到,我对他笑了笑,她也冲我笑了笑,好象在说:“应该的”时,于老师插话说:“这就叫具体,细腻。”这句话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告诉学生什么叫具体、细腻。如何做到这一点,当孩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写出文章时,于老师给他得了130分的高分,试想这个孩子是怎样的欣喜,其他学生会怎样挖空心思去做到这份“与众不同”呢?于老师的做法不比我们天天苦口婆心的讲“要把内容写具体,写新颖”高明得多吗?而且加之老师鼓励的评价,哪个孩子能不欢欣雀跃,哪个孩子能不对作文充满兴趣呢?

“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这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内容可写,知道如何去写,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当然会想写,要写,爱写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上,为孩子制造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翘起你的大拇指。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

在《教海漫记》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回忆起来一辈子难忘。这是我读了于永正《教海漫记》后,始终在脑海中回旋的一句话,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拥有金色的童年。

同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还年轻!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11】

读完了这本书,脑海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多彩了,像是将一块吃不完的面包覆于一个对教学教法渴望已久的人身上,这本书不是凌驾于课堂之上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夸夸其谈的王婆卖瓜,是用质朴的心诉说着于老师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我似乎看到一位善良的老人站在五英尺高的平台上传播知识和蔼。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教育、教学、培养等部分。

教育篇浏览了一下目录,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给初为人师的女儿“支招儿”》这篇,由于我也是一个新的老师,对于刚要走进的课堂,虽有了一年的代课经历,但心里还是不够有底,怀着期待我打开了这篇文章,一共二十条忠告,我一一的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因为这本书是学校图书馆借的,开学就得归还了,我暗自下了个决定,我一定要去买一本属于自己的《教海漫记》。我把这二十条忠告梳理如下:

1、 老师应该在铃响之前到教室门口。

先到教室观察情况,对于吵闹的教室,千万不要进去,学会用严苛的眼神让课堂纪律迅速安静下来。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可以采用“下马威”和“杀鸡儆猴”的招儿。于老师强调了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就是要立规矩,有了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才能顺利的实施,我想这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

记得我去龙文实小的第一堂课,老教师给我支招要我不能看起来像好欺负的样子,要不苟言笑,最好凶巴巴,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的模样一定可笑极了。

二、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学生身上,10%的注意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据我了解,这是新课程标准从关注教学法转向关注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个优秀的老师要眼看四方,耳听八方,观察学生的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掌握。

3、 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不仅是孩子,就连我们大人,被记住自己名字都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而老师就应该善于应用这点,对不认真的学生附近表现好的学生经行表扬就会有一石二鸟之效。初为人师的我也是在一年的摸索中,渐渐懂得表扬的力量比起批评那是大的多了,当然适时的批评也是相辅相成的。

4、 注意教学形式和手段的转变。

于老师善于应用教学注意,例如他教授“大”与“小”时,就故意把“大”字写的很大,“小”字写的很小。这让我想起曾读过《教育心理学》里对于教学注意的几点建议,强烈对比能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我顺便回忆了还有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更容易引起注意,以及与背景差距大的物体能够更容易引起有意注意,这样我知道了上课时候还可以做一些色彩鲜艳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

5、 表扬要具体,避免空洞,适当使用肢体语言。

表扬要有依有据,恰到好处,如果过多的表扬就会让表扬没有那么“值钱”。表扬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动力,让他更加努力的学习,如果变成滋长学生骄傲的资本就不好,所以掌握表扬技巧尤为重要。

6、 年轻人用竞争的方法管理纪律。

这个方法我在代课的一年中也用过,一开始效果确实很好,就连平时上课最不认真的学生也都格外的认真,但是后来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乏了。我后来反思了下,我应该一个星期给获胜的小组进行一个颁奖仪式,或者换着花样进行奖励,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七、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

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特别希望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我认为举手是因为学生理解了课文,也是对我的上课的一种肯定,所以上课前我甚至还会鼓励他们,想来我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认真挖掘课堂的深度。

8、 课间休息时尽量和学生们一起玩。

原先我不是很赞同与学生走的太近,我怕这样就失去了教师的神秘感。对于熟悉的人,孩子们就会放纵起来,我担心我的威信震慑不住他们,看完了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孩子不是用吓的,而且用爱去让他们尊敬你。

九、 上好第一堂课

于老师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讲到露一手,第一堂课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们对老师另眼相看,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你肚子里应该有几个故事和笑话。

这点我也尤为认同,在我实践的那年跟学生们讲过狼来了的故事,几个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害怕失去我的信任,就认真起来了。

11、 组织课堂纪律,认真教育学生。

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在有序的课堂上,知识的传播才不会受阻,才能顺利的进行,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在纪律方面吃了很大的亏,一开始没有管理好纪律就开始授课,结果往往事半功倍,在今后的教学,我首先得抓好纪律这关,才进行教学。

12、 经常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等著作。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首先得有理论才能联系实际,理论是站在一个高的位置上指导着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起来就会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如果好好运用理论则会少走许多弯路。

13、 教师承认错误,向学生道歉,错误成为教育资源。

我想起在课堂上也曾出现过错误,被眼尖的学生一眼识破,我当时笑着说:“你们真是有孙悟空的火眼精睛,一下子就发现了老师的错误” 。而后我随即改正,后来在学生犯错屡次不改时,我就搬出我当时知错就改的做法教育了学生,学生印象就深刻了,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

走神是学生常有的事,在低年级可以喊个口号,如老师说:“一二三”,同学一起说:“坐坐好”,就会把学生们调动起来,走神的学生也会回到课堂上。

15、 不要让学生看到老师偏袒某个学生。

在我读书的时候,最讨厌的也是偏心的老师,记得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很偏心我们的班长,我们都开玩笑说:“英语老师一定认了班长当干儿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

很荣幸我在新学期也成为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责任很重大,首要搞好班级凝聚力,看了这本书我知道最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的方法——搞活动。

17、 对学生要严格,但不要太严格。

于说的很重要。 如果您今天严厉批评学生,那么明天您必须找到理由来赞美他。这给新老师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注意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十八、对所有家长以礼相待。

在家长面前先肯定学生的长处,不要在家长面前批评和批评学生。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十九、观摩优秀教师的课。

于老师说自己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而观摩优秀教师就是努力爬到巨人的肩膀,有这样的资源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二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拜读完了这二十条经典的招,我翻回第一页细细的品读,从对《露一手》的惊叹,到对《纸条的魔力》的敬佩,当然还有我印象深刻的《堵截与疏导》中水的比喻,尤其形象。水总是要流动的,阻塞只是让它不再朝我们不想要的方向流动。为了使其流向我们想要的方向,最重要的渠道。

触犯教育规律,让我对教师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是于老师让我知道,有了一颗宽容的心和一颗童心,我会得到越来越多

教学篇于老师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教学,与学生最近的接触就是在课堂,所有的教育方法及个人修养都是为了服务教学, 教学篇的开篇是《幽默》,这就是于老师留给学生和蔼,平易近人的这个印象的原因,于老师的幽默也成为一剂润滑剂,不仅在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批评学生上达到一个警醒作用。于老师的幽默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却总能让人顿然有悟,耐人寻味。于老师之所以如此“潇洒自如”,我想,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从**的霸权中走了出来,从**的主观意识中走了出来,把自己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他的语文教学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他的课是真正的面向孩子的课。

如作文课上,小涛在摆弄橡皮,于老师站在小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块橡皮在小涛的心里不是一辆坦克,就是一辆吉普。“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这可以松一口气了。

”“橡皮又没有错误,更不是通缉的罪犯,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简短的三句话如春风化雨,既使小涛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这种高超的教育智慧来自于对学生的真挚爱!

其中有两篇《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于老师举了韩松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一个从作文内容空洞,思维紊乱的的人蜕变成一个爱作文喜欢作文的孩子。连班主任都感慨的说:“如果换个老师教,韩松准是个后进生”。

可见,这位老师不止一套。他对学生一心一意。他给韩松寄了两本书,并写在书的扉页上。请家长给他做个书柜,增加他的阅读量。韩松的每一个进步都在他的眼里,应该在课堂上受到表扬。我真的很佩服老师,这么多孩子,但他是那么的精力充沛,努力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照顾每一个学生。

于老师还提到很多教学方式,如《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解词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命题的艺术》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本,立足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宗旨,毫无保留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总结及感悟告诉读者。我仿佛看到一个老者娓娓道来,用知识和爱在感染着一届又一届的人。在感叹于老师的像个智慧老人的同时,我也看到他之所以有这样成就的原因,是由于他的刻苦和思考,他曾为了**一个问题 ,自己忘记去参加自己的请客的宴会,丢了最爱的双人伞。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于老师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正是他对汉语的执着,是他才华横溢。

修养篇于老师的文学修养,从他爱读书的精神劲就可见一斑,学生时代就为了成为张老师那样的人,天天泡在图书馆。工作后更是勤于笔耕,不仅看的书多了,还坚持写“下水文”。他也喜欢京剧。这些话对他来说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他热爱生活,会的东西很多。**、美术、样样都拿手。他不仅不时地伸出手来,还鼓励学生学习乐器,因为他认为手是大脑的延伸。

当然于老师也爱生活,他去各地开课后总是会去当地著名的景区走走,这样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也能更好的上好课。于也很谦虚。 他总是说,以人为鉴,就能知道得失。他喜欢去听课,无论是优秀的教室还是新教师。

可以从优秀的老师的课程中学到很多灵感,而从新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一些常见的错误。不骄不躁,这就是于老师的有了这么多的荣誉之后依然谦虚的心态。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应该努力充实自己,有机会听别人的课,课后反思。

还要学好三笔,给学生起师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也要多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掩卷沉思,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奉献了一生,这一生他过的很充实,也很精彩,他收获到的是数不尽的学生对他的思念,他留下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当他成名后,有人问他:“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

所以,一方面,他总是要求自己为自己写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不断地修改自己过去写的部分。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然而,在永正看来,知识还不够一本书。

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

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于永正对学生的热爱,随着岁月的成长,已经一点一点渗透到他的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

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然而,孩子们更喜欢他把他们带进中国艺术的神奇殿堂。

他不仅熟悉语文教学的精髓,而且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向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心。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他是所有新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是促进我前行的动力,要成为他这样的老师需要下很多的功夫,我在网上找了很多的于老师的**进行观摩,希望能在他的课堂中学到他的一点点精髓。

另外,我有时间会去看老师的书和那些优秀的教师志愿者。我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更快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