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5

九年级化学教案。

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九年级化学教案”,希望能够为您拓宽思路。如果您需要帮助,不妨参考一下本文的内容,或许对您有所启发。作为每个老师上课必备的工具,教案课件是我们需要认真准备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力和智慧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中得以体现。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

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

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内容

1,【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

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认识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案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

重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

难点: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述、演示。

实验准备:各种常用化学仪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学科为题,导入新课。

二.授新课:

1.结合课本P191内容,讲解、强调化学学生实验的要求。

2.结合实物,讲述一些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

⑴试管 ⑵试管夹

⑶玻璃棒 ⑷酒精灯

⑸胶头滴管与滴瓶 ⑹铁架台

⑺烧杯 ⑻量筒

⑼集气瓶 ⑽漏斗

⑾长颈漏斗 ⑿锥形瓶

⒀蒸发皿 ⒁导气管

⒂其它仪器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对照课本图3、图4,说出这两个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名称。

第二课时

课题: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1.了解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学会正确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 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难点: 滴管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

实验准备:固体药品、液体药品、药匙、镊子、小纸槽、滴瓶、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授新:

(一) 药品的取用:

1. 讲解要注意的事项;

三不原则;

节约药品原则;

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2. 操作原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块状固体的正确方法;

取用液体药品的正确方法;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正确方法;

滴管的使用方法;

浓酸浓碱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生操作练习:

1.练习用小纸槽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

2.练习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中,

3.用50 mL量筒取45 mL水;

三、简要进行课堂小结。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沸腾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酒精太少,容器内酒精蒸气混入空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使灯芯水含量相对变多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5、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胶头在下或平放;(防止液体被沾污,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反应变质)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6、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注意事项:

a、铁夹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烧杯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或作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8、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 (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1)用途:

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

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做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10、蒸发皿

(1)用途:用于蒸发液体或浓缩溶液. (2)注意事项:

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熟悉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用手轻轻搧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中)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就用最少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实验中要注意保护眼睛.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定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四)连接仪器装置

1、玻璃导管插入胶塞(用水润湿)

2、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用水润湿)

3、胶塞塞进容器口

(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倒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①瓶塞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3)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

三、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四、物质的加热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炸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下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上下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3、蒸发

仪器:蒸发皿、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 注意点

仪器的装配:

停止加热:接近蒸干或有大量晶体析出 玻璃棒的作用:加快蒸发、防止液滴溅出

五、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和滤渣的洗涤

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水的制取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瓶、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

注意点:沸石——防止爆沸

六、仪器的洗涤

①洗涤时,易溶的直接用水洗,难溶的可以用酸洗,附有油脂的可以用洗涤剂洗后,再用水冲洗.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无成股水流下.

七、课本中的重要实验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12)

2、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P14)

3、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P27)

4、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P39)

5、过滤(P55)

6、蒸馏水的制取(P56)

7、简易净水器(P57)

8、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P90)

9、炭粉还原氧化铜(P107)

10、实验室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P110)

11、CO2灭火、溶于水、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原因的探究(P114)

12、燃烧条件的探究(P124)

13、蜡烛燃烧现象的探究(P125)

14、氢气实验室制法(P143)

八、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

1、不溶物:

黑色:MnO

2、Fe3O

4、CuO、C(石墨、木炭、炭黑、活性炭)、铁粉 红色:Fe2O

3、Cu、P(红磷) 蓝色:Cu(OH)2 白色:CaCO

3、CaO(能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P(白磷)

2、易溶物:

白色:KClO

3、KCl、NaCl、CaCl

2、ZnSO

4、Al2(SO4)

3、无水CuSO4等 紫黑色:KMnO4(溶于水溶液紫红色)

3、溶液的颜色:

蓝色:CuSO

4、CuCl

2、Cu(NO3)2溶液 浅绿色:FeSO

4、FeCl

2、Fe(NO3)2溶液

无色:除以上物质外,其他物质的溶液多数是无色.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6】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②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注意:①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②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②使用外焰加热;③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④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②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③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②不可用来加热;③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②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③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④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2)铁架台(铁夹,铁圈)。

注意:①搅拌时应避免碰撞容器壁;②引流时应注意使玻璃棒顶端靠近接受容器的内壁,液体倾出容器的倾出口时要紧靠玻璃棒中部;③使用后须及时擦洗干净,不能随便放在桌上,应放在干净容器内或插在试管里。

注意:①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液体中吸取液体;②滴加药液时,滴管悬空,不得插入或接触容器口及内壁;③用后立即洗净(滴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洗);④专管专用。

训练A:

1.下列仪器不能用火焰直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坩埚③蒸发皿④烧杯⑤锥形瓶⑥燃烧匙

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量筒量取2mL盐酸液体加入锌粒制氢气B.蒸发皿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C.将pH试纸投入溶液中测量其酸碱性D.玻璃棒用完后直接放在桌面上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7】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习题一、选择题1-3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实验9-2P28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8】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讲授新课]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质?

[提问] 我们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盐。

[复习] 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观察分析] 仔细观察书中的图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制取镁

[阅读了解] 读书P2-3的有关内容

[提问] 海水和卤水有什么区别?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

[讲解] 富集的方法是化学上常用的。海水晒盐得到卤水,这个阶段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作用兼有净化和富集的作用。

[提问] 书P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练习] 默写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

二、海底矿物

[阅读] 书P3-5

[思考] 当你了解了海底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认识] 大海的宽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书P6的实验

[实验讨论]

1.如何证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2.对蒸馏装置的观察发现:试管是被竖直加热的,连接试管和烧杯的导管很长,请思考并解释其中的道理。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还能对装置做哪些改进?

[课堂练习]

书P8习题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 目标上本节的习题

[课后记]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9】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0】

一、简介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本课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等有关知识;根据日常生活中熄灭火的方法和燃烧条件,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些新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燃烧特别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火失控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实验、欣赏图片等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培养其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将实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

1.认识燃烧、爆炸条件,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原因。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求知欲。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学中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于“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燃烧现象吗?”“如何灭火和科学用火?”这些根据内容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获取素材;燃烧条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信息量增大、内容丰富、设计面广,课堂中可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展示实验步骤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