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十二公民观后感13篇

十二公民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4

十二公民观后感13篇。

要想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首先要抓住作品中的精髓。观赏完一部作品后,我们常常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触动,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引发思考的故事情节。发表观后感是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方式,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特制作了这篇“十二公民观后感”观后感。为了方便您以后查阅,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免遗忘重要信息。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

首先,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是是一部小成本电影。鉴于其实翻拍黑白片《十二怒汉》,无形中给演员们的难度增加了很多,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绚烂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间宽敞而又压抑的上个世纪的车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影片的背景是某个政法大学,模拟法庭是现代的大学生,陪审团是那个年代的青年,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八号陪审员一般富有探索精神,信仰事实,独立思考,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亦像辩方律师一般浑浑噩噩,跟风浮夸,藐视生命。仿佛在斥诉着教育的沦落。大学没变,变的是里面的人。令人困惑的是,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只能从大学里的旧人那儿获取营养。

影片人物刻画细腻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演员都是影帝,感觉很真实,几乎感觉不到拖拉硬拽的做作。

一场简单的讨论会开始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多余的讨论,举个手就完成了。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恰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莫大嘲讽,人性的冷漠在如今深入人的骨髓,抹杀我们的最后一点良知和判断,我想把它称为人性的慢性死亡。

一号陪审员,陪审团长。工作认真尽职,有自己的性格,典型的社会中坚力量。(692p.cOM 考试祝福网)

二号陪审员,笑面佛,处事和事佬,有自己的想法,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水平不高,小心谨慎,应该是一个大学老师或者政府官员。

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俗称车夫,本部影片的副主演。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尊重传统,亦有几分封建。深受一切奋斗为了家庭,为了后代思想影响,忽视自己的个人追求,以及老婆孩子的个人想法。典型的控制型教育家长,忽视子女的主观意识。也折射出了现今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巨大矛盾。最终落了个妻离子散,然人唏嘘不已。本片中他七号的二人组让本片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不得不提,此人演技让人拍案叫绝。

四号陪审员,地产商,一个在现今社会备受争议的一个集体。有钱,有势,生活富足。三号的资本家论和7号的花钱摆平事论让他大为光火,同时也反应了现实严重的仇富现象。而这个集体本身也有许多道德争议,比如说包大学生。

五号陪审员,一个蹲过冤狱的社会青年。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有别于蹲过狱的人,他依然坚守这自己的良知,尽管现实对他如此的不公,他依然坚毅,接受现实的挑战。

六号陪审员,一名医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明白事理,社会的骨干力量。

七号陪审员,小商贩,俗称跑腿的,亦是社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渴望被尊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一身拍马功夫,尽管生活很艰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尊重追求事实的人,让人敬佩的辛酸。荧幕中滑稽诙谐的形象与严肃的讨论会形成鲜明对比,让沉闷的讨论显得生动色彩。

九号陪审员,建国初期的富家子弟,因为时代原因,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一次好心人的帮助彻底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深知雪中送炭的真理。心理自卑,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观察细致入微。 感觉这个大叔年轻时候应该炒鸡帅!^_^

十号陪审员,贫民区房东一枚。谈话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讲话,说话不动脑子,完全不顾及他们感受,想到啥说啥;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一开口,你就想赶紧离开;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偏概全搞一些某类人歧视;没错说的就是十号,开口就招人厌的主。还好他还是尊重事实的,不至于冥顽不化。个人觉得这个演员演的炒鸡好,甩扇子瞪眼大叫一声,然后就口若悬河根本停不下来。

十一号陪审员,保安一枚,质朴、纯真、善良、兢兢业业。曾多次在十号发言中躺枪,迫于无奈只能隐忍,有不错的主观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形象可爱,让人倍感亲近。

十二号陪审员,墙头草一枚, 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没有坚守的主观意见,跟风严重,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十二号表演滑稽,言语朴实而不失诙谐,有很强的喜剧感染力。

至此,让我们返回本片的主角八号陪审员,一个重新审读案件,审读事实,审读人性的最后力量。让我们正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的小概率事件。一个高龄老人的所闻,和一个近视眼女性在深夜的所见,将一个富二代少年推向了深渊。我们习惯性的将人分类,然后将他们贴上标签,习惯性的以为一切。事实可以给我们经验,但经验却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就像《狩猎》中那样,偏见一旦形成了,对被偏见人来说就像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任凭如何的呐喊,依然苍白无力。感谢少部分像八号这样的力量,在我们都被扭曲的时候,将我们拉回了正轨。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2

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

法治国的理想必将照进现实

------观《十二公民》有感

春节假期窝在家里,拟出一份观影名单,准备顺序**以弥补平时疏于关注高品质文艺小众电影的缺憾。但整整七天时间,自己的观影记录却始终止步于名单上排名第一的《十二公民》。整部电影场景单一但却张力十足,让观影的人一气呵成看完,甚至在观影完毕后也不允许大脑出现丝毫空闲:

人艺的何冰、韩童生等一班老戏骨的精湛表演会不断回放,片完美得几近无懈可击的法律实质推理过程会不停重现,而8号陪审员面对集体无意识而始终坚持、捍卫刑事司法规律及个人意识的勇敢和果决更是让人震撼不已。

《十二公民》由新锐导演徐昂执导,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12 angry man》。影片的故事梗概:某政法大学学生模拟西方法庭,审理一桩真实发生而检察院以证据存疑不提起公诉引来社会广泛关注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件。

犯罪嫌疑人是房地产企业收养的富二代,但其父亲是河南籍农民工。嫌疑犯长期以来与他父亲不和。案发当晚,有目击者听说富二代与亲生父亲发生激烈争吵,富二代扬言要杀死亲生父亲。一些目击者看到富二代杀人,

随后其生父的尸体在家被发现。学生们就这个案子进行了辩论,他们的父亲组成了一个陪审团来**整个审判过程。休庭后,12名陪审员被带到另一个房间进行讨论,他们必须就嫌疑人是否有罪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这些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医生、房地产开发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大家互不认识,绝大多数人希望尽快得出结论,谁知第一轮投票后,11人认为现有证据已足以证明“富二代”有罪,8号陪审员却认为其无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戏谑、有的人摇摆不定、有的人则冷眼旁观。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投票一轮接一轮地进行,对所有证据逐一进行分析,着重论证犯罪动机,真实再现犯罪情况。随着法律实体推理的不断发展,这种怀疑不能完全排除。同时,每个陪审员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11位作出有罪认定的陪审员,因为与子女不睦而自然产生心理学上的移情效应想当然认为有罪的有之,因为从众心理而认为有罪的有之,因为被**绑架不能独立思考的有之,因为事不关己敷衍了事的有之……在8号陪审员细致入微的分析、科学缜密的论证、大胆求真的推理下,11名陪审员据以认定有罪的事实和证据基础轰然坍塌。最后,12名陪审员同意嫌疑人无罪。

同时,银幕上出现“三个月后,真凶落网伏法”的字幕。至此,影片戛然而止。

豆瓣网上对《十二公民》的评价褒贬不一,网友们都在各抒己见。针对《十二公民》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恰恰证明这部影片相当成功地引起了观众们的思考与争论。我个人很难用豆瓣评分客观得不带任何感情的数字来量化评价这部影片也无法用“好”或“不好”简单地将影片归类排序。

只能说,当片的8号陪审员振聋发馈地喊出“我们讨论的事,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往大了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公正,难道不该吹毛求疵吗”?让我清楚地听到内心的声音---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法治国的理想必将照进现实。

管子在《战国》里说“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悬命也”。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是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国家正常运行的保障,是公民维权的**。

古罗马帝国用武力、宗教和法律三次征服了世界。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势力逐渐消亡,宗教的影响不断缩小。只有征服世界的有用法则才是最永久的征服。可见,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证明的普遍价值。它是强大的,并已从古代流传下来。它的力量在于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敬畏和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比较法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言犹在耳。

而且,只要阶级和国家不灭亡,这句谚语就永远不会过时。回顾历史,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经历了曲折,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3

《十二公民》改编自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十二怒汉》,最早是1957年的黑白片版本,还有俄罗斯和日本的改编翻拍,是身为话剧导演的徐昂的**作。下面小编带来十二位市民xx字的感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今天看了电影《十二公民》之后,突然有点关于情怀的想法。

影片聚焦一所暑期政法大学,未通过英美法律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欢迎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医生、房地产开发商、保安、教授、保险销售人员等,他们将在学生法庭审理后对此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不断出现,所有线索都一一讨论,模拟法庭的结果是富二代无罪。

很久以前,我以为自己是一个符合正义要求的人,因为当我看新闻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我对谁好,谁坏,谁违反道德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我认为这是正义,所以在电影的开头,“富二代杀了自己的生父”,富二代有罪吗?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只是认为他有罪。为什么?因为他是富二代,因为他傲慢、任性、不识字,因为是富简直是不人道和冷酷的。

然而影片中富二代是无罪的,真凶在一个月后落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标签化开始流行,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标榜为“拖延症重度患者”“选择恐惧症人群”或者“失恋症候群”,这倒也无关紧要;一旦**网络指向下产生的标签观成为正义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了。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事件是特殊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清楚地区分谁对谁错。在显而易见的判断中,简单的价值观就形成了,所以我们给社会角色贴上标签,这很可怕。

城管的笑话在网络大军中被谈论。富二代炫耀成为大众的目标。甚至连女服务员也向顾客泼热水,有人说有钱人值得,不尊重职业平等。思想里已经有了“倾斜保护弱者”的思想,这就是偏见,类似于"以貌取人"的那种偏见。

随着人类的逐渐成熟,随着参与范围的扩大,我们不断反思、否定甚至颠覆原有的是非判断,而第一步就是消除偏见。

偏见与事实固然是有差距的,如何走到真相是第二步——合理怀疑,法律就是讲道理,求论证的,合理的怀疑具有巨大保护价值,合理地怀疑此人有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合理地怀疑此人无罪是辩护人的职责。合理并非钻牛角尖,如何去合理怀疑,需要的是实践。怎么用小刀,15秒多长,车速,房子隔音效果的差别等等。

合理地怀疑可能性,然后被证据说服。像电影里放的那样,不断否定之前的推论,不断模拟当时的场景,从时间步数,证言乃至这瞬息万变,处处联系的世间生活,推测出证据的漏洞,渐渐推导出无法证明富二代有罪,即富二代无罪。我们不得不承认,方**的重要性足以说服其他人从1对11的绝对劣势逐步扭转局面。

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先入之见可能事实实判断轻于价值判断,忽视了现实判断的关联性和合理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一个冤假错案毁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侦查、逮捕、起诉、审判等环节,只要有责任承担的环节,冤假错案都可以纠正。

证据可以尽可能还原事实。只有完整合理的证据链才能定罪。对真相的执着,不偏听偏信证人证言,不图省事地潦草断案,更不能用严刑逼供等违反程序的事情。

力排众议,排的是带有偏见的议论,用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力排众议;合理怀疑,疑的是模糊的事实,用令人信服的证明力来合理怀疑。

情怀有一种以柔克刚的韵味,用内心的坚守克服现实的难题。从人性出发,我自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非好与坏,只是处理方式,认识方式的差异。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恶者定论,从证据上定罪,实际是对一个人的负责,一个家庭的负责,是对法律权威的负责,更是对整个时代的负责。

我始终相信法人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

这场电影里没有帅哥美女,没有豪车青春,没有繁华热闹的外景,只是昏暗的大教室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在法律的世界里,不讲究外型的光鲜亮丽,讲究的是专业素质。老戏骨们的演技实在值得大赞,将愤怒,着急,发现关键点的片刻欣喜表演得入木三分。

徐守盛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一所政法大学,于一着政法大学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的氛围是自由、前瞻、可塑的。从校园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自己的信念。

电影结束时,他在8日跑回教室。他原来是检察官陆刚。回想他的言行,全程从始至终的坚持为富二代辩护着无罪,并说服了全局,完美展示了一个法律人的智慧和执着。

当然,艺术高于生活,现实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摒除偏见,合理怀疑——谁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合理地怀疑可能性,然后被证据说服。学***的第五个年头,我确定感受最深刻的是否定和说服。

写到文末,钟鸣了12下,似有警醒之意。心有戚戚然,愿我们一直有这种可嘉勇气。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政法大学模拟庭审的十二个家长扮演的陪审团成员就近期富二代杀害亲生父亲一案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故事刚开始,是一个就目前所掌握的人证物证所推测出的可能的事情经过,然后是一个女学生扮演富二代的辩护律师进行陈述,接下来就是陪审团进行讨论商议表决。

原本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演习,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无聊的形式化的游戏,除了何冰饰演的八号以外,其他人都把这当成一个公式化的形式而已,只是对着已经显而易见的案情随意的举手表决一下就好了。然而,原本这样一场对成年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过家家一样的游戏,却因为一个人的认真而显得正式起来。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那些证据天衣无缝,案情几乎就是所有人想的那样,而且我也不认为几个公民私下这么认真的讨论有什么意义。然而,通过八号的一点一点深入的分析,对证词的怀疑以及其他人态度的改观,我觉得,似乎这个案子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由于对于富二代的偏见和一种仇富的心理,当爆出这样的案子,我们就用自己的经验感性的推知了所谓的事实,说的好听点,是我们觉得富二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自小娇生惯养,其家庭对他们人格人性的培养有缺失,加之他的亲生父亲是个蹲过大狱的赌徒酒鬼,靠着中国的一句老鼠儿子会打洞的古语,我们认为他有犯罪的基因,综合起来,我们就这样定了一个人的罪。看完了全篇,我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自己刚开始的心理状态,有种幸灾乐祸,心想谁让你是富二代啊,上帝给了你好的家庭环境,总得让你失去点什么吧,人品不好怪谁啊。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影片中经过层层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疑点,然后去找合理的解释,进而推知事实,通过理性冷静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业余陪审团最终的投票结果是无罪,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也是凶手另有其人。可能这部电影的故事不尽真实,也可能现实中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在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更倾向于用去眼睛看,用情感去分析,而很少用理智去冷静的剖析这个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影片只是给我们一个警示而已,即便他是富二代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除去这些外在的头衔,他是个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尊重,对待涉及生命的事更应该去慎重。我们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生命,并且对于他即将要来的不幸抱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意,同时体现的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心理人性的扭曲。我想,在我去批判别人所作所为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先健全我自己的人格。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点比较好玩的地方吧。在影片中,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讨论这件事都是很没有耐心的,后来,随着他们观点的冲突,交流增多,情绪过激,大部分人都说了自己的人生,宣泄了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或许之前,他们从来都没有对身边的人说过,一次也没有。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相对陌生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尤其是这个陌生的人不太可能出现在你以后的人生里,所以很多人有的时候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个大概是因为你们只有一见。这个心理,有一点像黑暗效应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很精彩,十二位陪审团成员性格各异,几乎是这个社会大部分人的缩影,同时,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综合看来,值得一看。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5

《十二公民》是一部以普通公民为主角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由12位普通公民组成的法庭,在审判一名犯罪嫌疑人时所经过的一系列故事。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在面对案件时的思考和反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每个人在面对案件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有些人对犯罪嫌疑人持有强烈的信任,而有些人则对此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在面对嫌疑人时表现出了道德和伦理上的考量,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支持嫌疑人。

整部电影通过展现这些不同的思考和反应,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思考,不要仅仅基于单一的判断和态度。

此外,电影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主题,例如正义、道德、权利和自由等。这些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深入探讨和表现,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十二公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正义、道德、权利和自由等重要的主题,让观众深入思考了这些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6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7

《十二公民》改编自戏剧史集影史经典《十二怒汉》,以家长的高校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将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进行实施,该片全程围绕一件在电影中发生的富二代弑父的真实案例展开辩论,参与此次辩论的十二位家长代表了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阅历与社会地位的人们对于事情的不同看法,以亲切而深刻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围绕着社会事件而展开的人性之辩思。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所营造的氛围不是依靠于精彩激烈的打斗戏,亦或是震撼人心的大场面,而是紧张而细腻的细节展现,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隐含着更深含义,尽其所能的向观众展示了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其中那些亲切而让人感到熟悉的生活片段更是让人能够在观影时身临其境,而在对于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十二公民》也没有采用将人物二元化的方式,使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得非黑即白,而是采用了从多个角度塑造人物,影片中的角色无一不既有缺点也有优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有理有据,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推进情节发展而设立的故意的冲突,他们身上隐藏的无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从这个小小的辩论会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那些被我们所忽视或遗忘的现象或原因,下面我将由12位陪审员为切入点进行讲解。

一号陪审员为法学院助教,影片中他所展现的对团队合作中的那些不和谐与混乱无奈与愤怒很好的表现了如今很多团体合作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让许多人感同身受;二号陪审员为数学教授,他所展现的为一个平和而不喜争的形象,熟悉的话语打呵呵让我联系到那些和蔼的长辈上,不禁感到亲切;三号陪审员为出租车司机,他代表了那些思维较为老旧与固化的长辈,虽然他在影片前期所展现的极具封建思想与因为个人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傲慢与固执不免让人感到反感,可是后期对其生活经历的讲述也让人更加全面的理解了这个角色,他的性格不仅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那个时代对他的塑造,而后期讲述的程度刚刚好,并非如某些电影为了达成所为美满结局而生硬的洗白,而是基于社会现状的个人痛苦与思索,使这个人物充满了冲突性与合理性,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对于老一辈与年轻人沟通与关系问题的讨论;四号陪审员为房地产商人,他所代表的是社会中职位工资更高那一部分人,他是全场讨论中最注重逻辑关系的一位陪审员,而在影片中所展现围绕他的仇富问题也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偏见的一面;五号陪审员为坐过冤牢的混混,他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那对于人物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可怕性,他因为人性的自私与复杂性而蹲了冤牢,可是在冤情解决,出狱后的他依旧被其他人所蔑视与歧视,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影片中,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研普遍存在,这样的人物无疑引发了我们对社会舆论探讨,月更向我们证实了法治正确执行的重要性;六号陪审员为急诊医生,他以自己的经历所阐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观点,毫无疑问在影片前期起到了的推进作用,而这一番话同时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反思,我们在发表任何观点前都要仔细思考,一句话语很轻,可是千万句话加起来决定的可能是一个生命的去留;七号陪审员为小卖铺老板,他所展现的讨好和奉承非常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上下级之间经常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个略为幽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生活中的笑与泪;九号陪审员为空巢老人,他既展现了特殊时期人们所面临过的困境,也展现了空巢老人现在普遍所处的现状,他们需要照顾与关注,孤独很多时候是他们唯一拥有的东西。这位人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社会中空巢老人的关注的呼吁;十号陪审员为一位老北京,而围绕他而展开的一系列地域黑话题,也值得我们更多思考,没见过还要加以评论,自以为是的发表一些居高临下的评论,或许是无心之过,却也伤人入心,虽然处于电影中上帝视角的观众对于这种行为更加的厌恶与反感,但这个人物其实也给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那些没经历过就妄加评论的行为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十一号陪审员为大学保安,他与十号陪审员的互动再次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地域黑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时他的那一份纯朴,善良与憨厚也使我们所感动,这种淳朴的品质也是我们所要尊重与铭记的;12号陪审员为一个保险推销员,在看了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后,有一些人觉得这个人物的人物塑造不好,没有很多台词,没有很多互动,我正相反,觉得这个人物是必不可缺,而且是处理的非常恰当的,在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评论,大部分人是处于中立与观客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墙头草,当然,在这里,墙头草不是一个贬义词,这只是我们对于信息缺失而展现的必然结果,倒不如说如果不了解事实而妄加评论才是更加糟糕的,这个人物其实代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像也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此,我特意将第八位陪审员单起一段进行讨论,这位陪审员是争论的发起者,同时结尾的情节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位陪审员的真实身份——检察官,有人觉得这个处理不好,检察官这个身份使影片主旨缺少了平民的亲切感与重要性,对此我认为正相反,显示他是检察官才是一个真正好的地方,普通的平民。不会对这么一个现实案件那么的重视,而这次讨论也不会对案件产生任何影响,正是八号陪审员,检察官的身份才是这次讨论具有了真正现实意义上的重要性,也正是他检察官的身份,使他具有在影片中异于常人的严谨态度,现实世界中一次又一次的网络事件上舆论反转,无一不向我们证明着人云亦云的情况其实是日常化的,并不是谴责,只是很多时候立刻知晓真相确实对我们太难,我们不是当事人,自然就决定了我们对事件了解的片面化,这个人物的检察官身份向我们证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也从各个角度切入,向我们展现了西方的陪审团制度确实不适合国情。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复杂,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坏处,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多,人们对此事件的了解往往更趋于片面化与快餐化,一场讨论往往从针对事件真相的探究并成了各抒己见的“战争”,请让我们时刻保留一颗理性而严谨的心,要知道,向真理低头是一件幸福的事。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8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经典美国影片《十二怒汉》,是由北京聚本传媒出品,青年导演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赵春羊联袂主演的犯罪悬疑片。 电影十二公民的观后感,我们来看看。

电影十二公民的观后感1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早前同学就推荐过,说国产片,但看了挺不错的。我当时想,哦,国产片啊,不喜欢看。后来一直没当回事,但是前两天下下来存到了电脑里。

今天就看了看。其实是刚刚看完。这是怎样一部**呢,首先简单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

关于一个案件和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先不说讨论的内容吧,就说演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

这个案子的结论是关于他儿子的毕业,所以他作为陪审团参加了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穿着旧布鞋,黄衬衫,注重道的,在各种证据下坚定地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

他有着暴脾气,很倔,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看到这个人物—真的韩老师演得太好了—对,就是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腔调以及一些小动作还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个的士司机演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文中称他为3号陪审员。

3号陪审员在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事实上,这句话在这个字的表达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三号人物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应该服从父母,应该有礼貌和尊重。一个孩子,及时做父母没有错,毕竟他是你父母的出身,行为和语言不能有过激的表现。

所以他坚持在证人的观点下认定嫌疑人有罪。而这样的角色很难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认为无罪了呢?

因为想起儿子,因为犯了错误,他离家出走,六年不回家,六年不打一仗。这位父亲心里是有怨的啊!你凭什么不理我啊,你凭什么离家出走啊,你凭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联系就再也没回家啊?!

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养你的人啊!你凭什么这样!其实3号再怨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他爱,他心疼,到最后他终于原谅了儿子,终于解脱了内心。

最后,他认为嫌疑人也是死者的儿子。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论人物衣着,行为,言语,以及场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电影,我终于觉得中国电影有希望了。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辩论,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和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

影片结尾有几句话: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仍维持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被逮捕。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

是啊!这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过程并不严谨,因为一些看似微小的错误已经对他人造成了100%的伤害。

发人深省。

电影十二公民的观后感2他是想强调无罪论推定的重要性,还是要用过这些人对自己现在生存状态的不满来批判一下这个社会有我们不知道的阴暗。

我感觉更多的是后者。

先说8号提出的证据,一把一模一样的刀,列车经过4秒造成的巨大噪音老人可能根本什么都听不见,跛腿老人走出房门看到**需要的时间比自己说的要长,使用这种到正确的手法是不会造成向内向下的刀口,住在对面的女士凶案发生时候可能没有戴眼镜。一模一样刀这个证据我觉得根本就做不了什么证据,4秒噪音我是心服口服,这个我愿意相信,跛脚老人花多少时间这个,我觉得还是有瑕疵的,毕竟要研究也应该是研究**逃跑花了多少时间,而且老人对时间并不敏感,这样细扣那15秒我是觉得有些牵强。至于刀子那个,我是真的无语了,就像那个3号所说的一样,一人一个使法,刀子虽然是他买的,可是是他要送人的,说不定他本人根本就不会用这种刀子,正宗使法不就不会用了吗。

最后一个是住在对面的女士。我很想相信她是近视,但是近视的人必须在半夜戴眼镜,除非你躺在床上,看着对面。你躺在床上当然不戴眼镜,但是你只要一起身就会顺手床头柜摸眼睛戴好,这真的是我认识的大近视朋友的习惯,所以我并不认为她那天晚上是可能没戴眼镜,相反,我觉得她那天晚上,非常有可能戴眼镜。好吧,着估计就是我对剧本里面一些细节的细扣,因为看这个电影我看到后来感觉越来越不好,因为最后他们的讨论几乎都是在说自己的故事,这让我突然觉得这讨论没什么意义了。

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是通过证据推理来定罪的。一开始,给人定罪也是主观和情感的。网友的人肉,加上一些迷茫的证词,与富二代的身份混杂在一起。有人恨他抢孩子的资源,也有人恨他像儿子一样残忍,伤害父亲。

有些人讨厌有钱有权,有些人被网友煽动**认为他是坏人,他们的主观判断占据了大脑,决定了他是**。自然开头就是认为他有罪。

我一开始还相当好奇为什么8号会愿意相信,富二代是清白的,甚至猜想过富二代可能是他的学生,或者与他有什么渊源,因为处于对富二代的了解才愿意相信他没有杀人。可是最后那个检察官身份......我真心又无语了一把,歌颂我党光辉.......

这种拍马屁的方式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又抹杀了一点.....我可能有点愤青了.......

那电影都说了什么,一个被人家冤枉过,批斗过的老爷爷,一个已经丧失大家关注额老人家,因为想起自己的经历,戳中自己的柔软,当他把富二代这个可能跟自己一样被冤枉的身份带入,当他把跛脚老人跟自己晚年常被人忽视的体验带入,带入自己的经历.......主观意识就可以启动发挥作用了。

10号先生一开始就想要隐藏他对外地人的痛恨,可偏偏情到深处,表露的更加明显,他定罪富二代,也是因为人家跟外地人一样抢占着自己的资源。因为知道自己这样的心思其实是挺卑鄙的,因为他自己也说过租房在的河南大学生对他也不错,当一切呈现出来,他把自己的卑鄙龌龊暴露了,自然也就会发现独二代可能跟自己憎恨的外地人一样无辜......然后改票是必然。

那个一直坚持到最后的3号先生,最后的改票更加让我坚信这群人只是在找个地方宣泄自己的不满。他一直坚持富二代杀了他爹,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忤逆他,甚至离家六年都不联系。他把富二代想的跟他儿子一样狠心,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白眼狼。

最后在吧三队自己的儿子的不满宣泄完之后,又开始思念儿子了,加上想起来一直被当做抛弃爹妈的儿子的替代品富二代,就这么顺理成章的改票了。

还有掌握人生死的医生,对已判决一个人的生死有挣扎的和心理亏欠的医生,这样的人,内心更是容易击破,你知道找到一点让他可能不是**的证据,他就能坚定的相信自己能救他一命而改票。有过冤假错案经历的小混混,对误会的不满,自我身份的带入,改票也是非常容易的。

至于被叫过来充数的小卖部老板,就是那种胆小怕事的,受网络**煽动,认定人家有罪,怕得罪学校,担心的自己的生意,对案情没有太大关心,只想早点结束,所以当大多数人选无罪,他自然也会选无罪,因为这根本不是他关心的重点。

精通计算的1号,我觉得他可能是数学老师,反反复复的12号,保安,还有就是最没用的团长,他们的改票我感觉真是让人莫名其妙。感觉他们的选票好儿戏,有一种,一开始我听你说那家店的菜很好吃,我决定要吃了,结果又有另外一个人跑过来跟我说他朋友吃过,其实并不好吃,你就决定不吃了感觉。

最后就是房地产商,他的改票....是我最莫名其妙的,一直坚持有罪,最有那个不靠谱的眼镜证词居然就说动了........虽然他没有坦露自己的故事,但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他平时没有少受到那些仇富的讥讽,世俗的偏见........

难道他是为了对抗这种偏见改票?.

所以说回来,这些人,到底为什么改票,我想,估计是被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然后就改票了吧......

这里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无罪推定的重要性,但是......这部电影没拍出这种重要性,我看到更多是对我们现在生活的讥讽,自嘲和悲叹......

给还行是因为,我觉得确实还行,表演真的很好,给演员点赞。但这真的不是一部好电影。我觉得这个分数太高了。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9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0

十二公民观后感

系部:经济与管理工程系

班级:15工商

姓名:韩利华

学号:***

上周影视鉴赏老师让我们看了电影《十二公民》之后,内心有点澎湃。

影片重点讲述了一位政法类大学生因未通过英美法律课程期末考试而欢迎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医生、房地产开发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学生法庭审理后,他们将对此案做出终审判决。12名陪审员互不认识,但据他们说,他们要求他们达成一个统一的结果,结束审判。

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所有的线索都被逐讨论,最终模拟法庭的结果是富二代无罪。

我自以为自己是一个符合正义要求的人,因为我经常看《社会与法》时有很明确的判断,肇事逃逸,后母虐儿事件,谁好谁坏,谁违背了道德,我有很清楚的判断。我以为这就是正义。所以在电影开头,“富二代杀了自己的生父”,富二代有罪吗?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一开始以为他有罪。为什么?

因为他是富二代,因为他傲慢自大,因为是富简直是不人道和冷酷。

然而,这不是我们所想的。影片中的富二代是无辜的,**一个月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标签化开始流行,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标榜为“拖延症重度患者”“选择恐惧症人群”或者“失恋症候群”,这倒也无关紧要。一旦互联网产生的标签概念成为一种公正的价值,那么我们就需要反思它。

都是明显能区分这些案件中谁对谁错。在显而易见的判断中,简单的价值观就形成了,所以我们给社会角色贴上标签,这很可怕。城管的笑话在网络大军中被谈论。富二代成为大众炫耀的对象。甚至连女服务员也向顾客泼热水,有人说有钱人值得,不尊重职业平等。

思想里已经有了“倾斜保护弱者”的思想,这就是偏见,类似于"以貌取人"的那种偏见。随着人类的逐渐成熟,随着参与范围的扩大,我们不断反思、否定甚至颠覆原有的是非判断,而第一步就是消除偏见。偏见和事实之间有差距。如何弄清真相是第二步——合理怀疑。

法律就是讲道理,求论证的,合理的怀疑具有巨大保护价值,合理地怀疑此人有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合理地怀疑此人无罪是辩护人的职责。你会怎样使用侧刀?15秒是多长的一段路?

车速多少?房子的隔音效果差异等等。合理地怀疑可能性,然后被证据说服。

像电影里放的那样,不断否定之前的推论,不断模拟当时的场景,从时间步数,证言乃至这瞬息万变,处处联系的世间生活,推测出证据的漏洞,渐渐推导出无法证明富二代有罪,即富二代无罪。我们不得不承认,方**的重要性足以说服其他人从1对11的绝对劣势逐步扭转局面。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

先入为主的思维可能事实实判断轻于价值判断,忽视了现实判断的关联性和合理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一个冤假错案毁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侦查、逮捕、起诉、审判等环节,只要有责任承担的环节,冤假错案都可以纠正。证据可以尽可能还原事实。只有完整合理的证据才能定罪。

对真相的执着,不偏听偏信证人证言,不图省事地潦草断案,更不能用严刑逼供等违反程序的事情。用令人信服的证据闭上那些人的嘴;合理怀疑,这是一个模糊的事实,用令人信服的证明力来合理怀疑。情怀有一种以柔克刚的韵味,用内心的坚守克服现实的难题。

从人性出发,我自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非好与坏,只是处理方式,认识方式的差异。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恶者定论,从证据上定罪,实际是对一个人的负责,一个家庭的负责,是对法律权威的负责,更是对整个时代的负责。我始终相信法人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

这场电影里没有帅哥美女,没有豪车青春,没有繁华热闹的外景,只是昏暗的大教室和阴晴不定的天气。在法律的世界里,不讲究外型的光鲜亮丽,讲究的是专业素质。老戏骨们的演技实在值得大赞,将愤怒,着急,发现关键点的片刻欣喜表演得淋漓尽致。

徐守盛把故事背景放在一所政法大学,这也是政法大学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的氛围是自由的,可塑造的。从校园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自己的信念。

影末,8号跑回教室,原来他是检察官,陆刚回想他的言行,全程从始至终的坚持为富二代辩护着无罪,并说服了全局,完美展示了一个法律人的智慧和执着。当然,艺术高于生活,现实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远离偏见,合理怀疑——谁也不能随随便便的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

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怀疑各种可能性,然后被证据说服。

认真看完这部剧感觉是很棒的一部电影,开始与结尾都比较有想象力,自己看的过程中其实有被带进剧情中的一员,以上是我有感而发写出我对这部剧的看法与热爱。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1

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段故事,讨论案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带了进来。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我感觉是由老戏骨韩童生饰演出租车司机。作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对现实不满、与孩子沟通不够、整日骂骂咧咧,在模拟陪审团会议中,性格缺陷、社交迟钝、对于其他人逐渐提出的疑点熟视无睹,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看的时候挺热闹的。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2

在电影《十二公民》的每一张人物宣传海报上,我们都能看到同一个关键词:拍案而起。

这是一个形容人十分愤怒的词语。

电影开始五分钟,当一号陪审员团长因为众陪审员不愿认真对待这次模拟讨论而第一次拍案而起时,这股愤怒便一直游弋在了影片当中,让这部全片都在围着桌子辩论的影片也变得张力十足,像一部激烈的悬疑动作片一般引人入胜。

8号陪审员,也就是影片的主角何冰在第一次投票时投出了唯一的反对票,面对另外十一人的质疑谩骂时,拍案而起,愤慨地说今天这场模拟讨论往小了说是决定孩子们的考试通过与否,可是往大了说这些即将成为中国法律一份子的法科生,都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司法的是否公正!

这是片子里第一处让我觉得振聋发聩的地方。有一句话说,「认真你就输了」。刚从学校毕业,对各种所谓的生存规则带有强烈抵触的年轻人们最常听到这种话。这些人告诉年轻人别太较真,社会有它的一套规则,要是太过较真吃苦头的也是自己,放下理想,安心接受生活的侵染。这些人是即将退休的父母,是谆谆好意的上级,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但最后这些人也变成了你自己,变成了自己对自己行将甘心的挽词。

认真也许会输一时,但不认真的人会输一世。这是认真者对不争者的愤怒。

第二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愤怒来自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赵春羊。这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商人在面对“穷人”再三讽刺他的恋人为其干女儿时也忍不住拍案而起,毫不留情地对这些质疑者说“我致富是因为我努力工作有能耐!”“看见年轻女孩从豪车上下来就说人家是傍大款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肮脏的手段必然存在,但如果总是以偏概全,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那他也永远不配见到高尚。这是规则对阴谋论的愤怒。

9号是第一个改投无罪票的陪审员。这位空巢老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赞同何冰,想再讨论讨论的想法,却在大家争论提供证词的老头是否撒谎时拍案而起,解释了老头缘何撒谎的动机:「重视」。

太久没有这么多人听他说话了,而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全体网民逐字剖析,成为案情的关键线索,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享受这样的重视,他也因此不再是那个没用的瘸腿老头,于是他恨不得多说两个字,让更多的摄像机把他包围起来,听他说起那天晚上的经过。不惜编撰假话。这样的动机,在场的陪审员里只有9号米铁增能够一眼识破,因为他也是一个无人重视的空巢老人。

这是孤独者对自己的愤怒。

10号陪审员老北京张永强可能是本片里最招人恨的角色了。开口闭口的地域歧视看不起河南人,嚷嚷着要赶快投完票收房租,还控诉外地人抢了他儿子的大学名额…整部片子里基本上但凡他一开口都要带着一股子拍案而起的凶劲儿,但却没有一次让人同情。

这是无能而引起的愤怒。

被老北京屡次侮辱的11号陪审员河南保安也算脾气够好。这个勤奋读书两次考读政法大学未果,退而求其次在学校当保安听课的河南人,在听到北京人对河南人如此蔑视时并未狠狠还击。却在讲起自己的求学故事时拍案而起,这是在对命运抗争时的愤怒。

同样是小人物的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钱波,除了要面对维护秩序的校园保安堵截,还要无时无刻给那些掌握着这些人经营权的校领导笑面相迎。校领导责问起要他准备的水在哪里时,他弓着背一路小跑着马上就给大家把矿泉水送了进来递到桌子上,看到校领导走了又大摇大摆地把水一扔,“谁口渴谁自己拿”,吊儿郎当地躺坐在他的大椅上摇起扇子,前后态度的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但当他拍案而起说到自己的无人问津,讲起自己为了给学生送方便面时那滑稽的情形时,电影院里却没有人能够笑得出来了。这是弱者对权利的愤怒。

5号陪审员话不多,但他的拍案而起却是全片中最让人深思的“证据”:他曾是蹲过冤狱的人。当3号陪审员轻描淡写地提起那万分之一能让嫌疑人脱罪的可能性时,他几乎是咆哮着说,「你的万分之一,对他来说可就是全部!」。8年冤狱让他的人生无法逆转,即使洗脱了冤屈,但终究会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他可是蹲过大牢的人」。

这是受伤者对施暴者的愤怒。

直到最后才改投无罪票的3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韩童生,也一直憋到了最后一刻才将他偏执的愤怒原因倾泻而出。与儿子的矛盾让他的人生从此分裂,儿子出走6年,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跑出租拉活儿是为了什么。他市侩,易怒,可又懦弱,将「有罪」毫不犹豫地加诸于这个不守孝道的富二代身上,其实是他内心自私的报复。

这是面对真理却犹存侥幸装腔作势者的愤怒。

随着韩童生颤抖着举起手投出最后一票,这场愤怒的讨论的由此落出结果。众人走出密闭的体育馆,在柔和的光线下回归生活。12个陪审员,为着各种不同的原因拍案而起,愤怒会带来偏见,但8号陪审员何冰为公正缺失而产生的愤怒却更为有力,愤怒也带来真相。

言无刀锋,却能杀人。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国产佳作不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一针强心剂,也能催生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毕竟最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更有力的愤怒,而是合理的制度。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3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

故事和十二怒汉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是一个富二代杀父,比起十二怒汉,十二公民是发生在中国的,他更能反应社会的那些问题。

看完后其实最先想到的便是看客这一形象,他们虽然在讨论中,但一开始其实都是看客。无知迷茫,按照网上的那些就下定论,想当然,不去深入思考。就像是是被人捏住了脖子的鸭子,高高抬起头仿佛对这件事高度关心高度有见解,可实际确实麻木的去关心罢了。这不单单是影评中的几个人,这的的确确是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键盘侠喷子这种我们熟悉的词汇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直到现在,骨子里还是麻木的。社会舆论,人肉,以及你肯定在大街上见过,出了车祸一团人在旁边看着,议论纷纷,却没点实际的。8号则不同,或许,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至少我们不该就随舆论,就妄下定论,一件事往往可能并不是表面想的那样。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点,所以事情只有看到它背后所藏的`,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故事很简单,无非是8号一个个说服其他人。但是这进程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的耐人寻味。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的投影。3号,反抗到最后的那一个,其实看得出最后他已经明白自己错了,那个富二代也许真的不是凶手,但他不举手,为什么?他身上是有问题,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孩子,的确是有他说的那种问题,所以他也就自然认为富二代也是如此,因为那是普遍现象。独生子女自私,狂妄自大,这应该才是问题的本源。

这部影片无情的揭露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其实也显示出了人的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5号,混混,但他知道什么是善良。

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我们依然要选择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