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桃花源记》读后感(精品9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7

最新《桃花源记》读后感(精品9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最新《桃花源记》读后感(精品9篇),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虽不是诗作,但也表现了一个诗人明朗清新、朴实自然的文笔。《桃花源记》就文字而言,可谓精矣,笔墨不多,着实让人百读不厌。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艺术魅力在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的对象上,创造出可见可闻而又使人感动的那种境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其中,我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 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和灾难。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园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可以说本文是既按空间顺序又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按空间顺序,即由桃花源外写到内,又从桃花源的内写到外;按时间顺序,即由发现桃花源,写到访问桃花源,写到离开桃花源,写到再寻桃花源。纵观全篇思路:发现桃花源——叙写桃花源——议论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内容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变幻奇妙,又让人觉得入情入理。

第一,渔人来来往往,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踪曲曲折折,走到哪里算哪里,忘路之远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见缥缥缈缈,山险口狭,仿佛若有光。第四,际遇闪闪烁烁,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千言万语,却只写了一句话,那就是嘱咐渔人千万不要泄密;最后,无论民间或官方,无论个人或群体,都“不复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纷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写桃花林,仅抓住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绘花不采静态的枝蕾,而取动态的落英;绘草不列草类高矮,而重色泽形态。写桃花源,仅抓住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写桃源人,仅抓住无自养能力且易受伤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乐”,青壮年便不消说了。对于使之“大惊”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还“设酒杀鸡作食”,淳厚好客之风迎面拂来。从“鸡犬相闻”的闹声中反映出桃花源社会的和平宁静;从“皆叹惋” 中则可见桃花源人内心中的自我庆幸与满足。

本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期间,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封建剥削残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败,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负,在做过几任小官以后,出于对丑恶官场的.厌恶,弃官归田,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园生活使作者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作者写出了本文。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描绘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干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文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尽管是文言,却晓畅易读。譬如写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层次丰富;譬如写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象鲜明;譬如写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活动具体;譬如写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联翩。

南阳刘敬叔《异苑》(卷一)有一则记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极为相似。原文如下: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

《桃花源记旁证》发表之后也引起很大争论,焦点在“虚”、“实”二字。即《桃花源记》所记为实情实事还是完全虚构的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比较赞同《桃花源记》是虚实结合。

因为真实的桃源和虚构有寓意的桃源两者并不互相冲突,文学创作是基于现实的,桃花源可能真实存在,也可能只是陶渊明的一种思想寄托。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之取材,必有一些真实的成分。作为一个体贴入微的史学家,陈寅恪比较能够从研究对象中将自己的主观感觉剥离出来,因而能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感觉及其使用素材的方式,为此认真关注桃花源这种具有典型性的感觉及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历史中存在多大的可能性,得出了《桃花源记旁证》的结论,其研究思路是正确的。

只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坞堡和桃花源才能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但是,人口过多容易受到统治者的侵略,被迫再次卷入战争;经常与外界接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同样的危险。因此,许多逃进山里的人不得不过着孤独而艰难的生活,这似乎相当无奈。

受社会分工的决定,人们对处于正常状态的社会群体具有天然的向心力;而逃入深山则体现了一种离心力,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逃离的人越多,社会就越不正常,反之亦然。因此,桃花源是社会优劣的晴雨表。

由此看来,《桃花源记旁证》就有了探索“桃花源”之真正本源的意义。

事实上, 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因桃花源而兴起的关于坞堡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寄托。 《桃花源记旁证》 一文意在借鉴历史上西北坞堡之经验, 考古证今, 化虚为实, 在 20 世纪 30 年代民族危亡之关头, 提示国人在西北地区创立现实版的桃花源, 藉以保存种族及文化, 以为民族复兴之根基。

1935 年, 华北事变爆发, 日本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 实行所谓的 “自治”,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陈光诚看来,历史将重演,中国北方将再次沦陷。 作为历史上不断迁徙的客家后代, 陈寅恪对聚族而居, 保存家族和文化的历史经验是熟悉的;作为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陈寅恪对不同民族入侵下的西北要塞制度并不陌生。

为了保存民族文化,不能南迁的人不妨遵循堡垒的旧规矩,吸取教训,等待贞元。这才是陈寅恪写这篇《桃花源记旁证》的目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WwW.1467.Com.cN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4

《桃花源记》读后感400字【一】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的兴趣。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桃花源记》读后感400字【二】

这篇文章具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而他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还有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株杂树,渔人进入里面后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见他十分惊讶。经过一番询问渔人才知道这里是一些在秦国时为了逃避战乱而隐居在这里。渔人在桃花源的人们热情招待后离开时桃花源的人请他保守这个秘密。渔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回去的路上渔人在每一个地方都做了记号。

陶渊明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辞官隐居农村十余年。他和刘子骥一样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和谐和美丽的生活。桃花源同时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社会,他只能选择隐居耕作,不问世事,最后在贫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吗?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改变事实,但毕竟要努力。鲁迅曾经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渊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吗?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5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认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在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法的牟利,充满着勾心斗角,也充满着战斗。而那里,是多么完美,没有忧愁!即使没有电脑、电视、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我也愿意,愿意留在那里,不受父母的唠叨,不受社会的压力,不受金钱的压迫……

让我们携手改变这个世界,把美好的传统传递下去,把我们的世界变成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的、完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6

武陵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般的仙境,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它真的很美,就像仙境一样。然而,当他再次寻找桃花源时,却找不到。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

》中讲述的故事

。读完《桃花源记》后,虽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的脑子里始终留着一个疑问——如果“武陵人”不放弃寻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乐和平的地方?再进一步,我们无法找到在现实中的桃花源,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块美好的“桃源”?的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

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持一个纯洁的世界。我们并不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追求完美。虽然世界在改变我们,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心中保留一片纯净的天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电影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使一家六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现实再惨,查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后成为赢家。赢得了一整个巧克力工厂。

而另外四个孩子,也许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的性格就没那么惹人喜爱了——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们丢失了心中的纯真,变得现实而冷漠,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说。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想想看,这部电影不是反映现实的吗?

即使现实再怎样令人悲哀,我们却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它包含了我们的理想,天真和幻想。这真是个仙境。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桃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7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微风徐徐,让无数的桃花瓣落在自己身上。树上的花想来更加美丽,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

一些桃叶已经长大成型,油光闪闪;有的蜷缩成花蕾,朦胧,像刚醒来的孩子的眼睛。一觉睡醒,身上早已盖了一层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啊。夏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偌大的桃花园绝对是个天然的“避暑山庄”。瞧!

桃树长的多旺盛啊,树叶竟是那样密,密的漏不下一丝阳光。偶尔,微风吹拂,树叶摇曳,阳光被劈成碎片,阳光从树缝中落到地上。

桃花源多美呵!这种美令人难以置信,人们逐渐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自从《桃花源记》被现代人译出来后,震惊中外。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寻找桃花源的位置;有的人甚至想去创建一个“桃花源”。为了寻找它,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劳,只是陶老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等我们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归航之时,回到家乡之时。我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苦苦找寻了多时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是啊,家乡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鸟鸣声声、花香阵阵,到处绿树成荫的的小镇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

愿天下所有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家乡。记住,家永远是你心中最美的桃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9

《桃花源记》最让我觉得厉害的是配乐,虽然我说不出来用了什么乐器,但是一听到就感觉是古典音乐,与水墨画相得益彰。

讲的就是中学课本上学过的桃花源记故事,恩你看,连古人也想要有一个这样的地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纵横,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更不用说生活在几千年后的我们了,科技发展飞快,身边的很多东西都被冷冰冰的机器替代,比如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渐渐地消失了。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写道: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现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当然这不全是一种褒扬,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说远了,虽然动画只有十几分钟,画质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它用到了水墨、剪纸、皮影等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这不就是最正宗值得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吗?可别整天动不动就说什么抄袭日本了。希望能有人拍一部改编的动画电影,可以上映的那种。

最后,看过网剧《毛骗》,很有意思,这部剧里有写到《桃花源记》的另一个结局。

太守派出去的军队,实际上是找到了桃花源,然后屠杀了那里所有人,带走了他们的财富。由于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所以他们就谎称没找到桃花源,而后来那个南阳刘子骥,实际上他也找到了桃花源,只是看到的不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尸横遍野,炼狱般惨象。刘子骥是被吓着了,所以回家之后就得了病,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