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品9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23

最新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品9篇)。

欢迎您阅读本文,我们将详细分析和解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的内涵。希望您会喜欢这篇文章。读后感是一种表达内心想法的文体,最近我读了这本作品,深感有很多感受。于是我将这些感想倾注到了文字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对于托尔斯泰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战争与和平》中,因为总觉得他的**太过无趣,昨天偶然间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只是出于无聊才看了一下,但是似乎一下子就被这部电影吸引住了,也是女主角太过漂亮,男主角过于帅气。但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真的不可错过。

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年轻的军官伏伦斯基在一次舞会上与有夫之妇安娜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想要斩断两人之间的爱情,可是伏伦斯却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安娜。安娜决定离婚与伏伦斯在一起,可是当两人在一起时,却因为种种矛盾不停地吵架,最后伏伦斯决定离开安娜去母亲那里,安娜独自走在街上看到人们的种种神态,想到自己的生活心情很是悲痛,一念之下我轨自杀。安娜走后,弗洛伦斯意识到他如此爱安娜,并为此后悔不已。

在这个战争时期,佛罗伦萨决定参军,以了解他残缺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的感慨有很多,首先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一定要懂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余留半生的后悔。伏伦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安娜的爱,而是安娜走向了死的深渊,事后他是意识到了,但是又有何用呢?如果他能早点懂得,早点去珍惜,去站在安娜的角度的去想,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呢?

不仅在爱情中,而且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你真正需要和珍惜的东西,并付诸行动,好好去爱,以免以后后悔。

其次,这部电影也增加了我对爱情的理解。爱情和责任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安娜和伏伦斯是有爱情,可她还有儿子有丈夫,有她属于家庭的责任,可是她没有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处境,为了爱情而抛弃了责任,同样也造成了她最终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生活基本上就会陷入养家糊口的境地。生活中属于两人之间的浪漫会慢慢消失了。我从不相信爱是永恒的。爱情只是两个人因共同爱好或其他性格而碰撞的火花。转瞬即逝。

最终不是化成一缕青烟,就会进化成为更稳定的亲情,两人共同为生活而奋斗,教育好下一代。

我总是讨厌那些结婚生子,然后为了追求更浪漫的爱情或其他更有激情的生活而抛弃家人的人。所以在没有看《安娜卡列尼娜》之前,仅通过朋友的描述,我不喜欢安娜这个角色,觉得她就是为了自己个人一时的追求着想,不考虑自己孩子。最后为了爱情卧轨自杀,这么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我不喜欢的。

在我读了西方文学之后,我发现我可能认为的太简单了。人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判断一个人,要从他的环境来分析他的性格,不能片面地批评或表扬他。在仔细阅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虽然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但安娜在我心中的形象饱满了很多。安娜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形象。

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高贵。慢慢发现她也是一个很善良,正直的女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敢于走出当时黑暗社会和虚伪贵族圈子的勇敢女性。

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安娜不像其他人一样麻木,在她心目中,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带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追求,有人格,有尊严。

她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但是她把爱情看得太重要了。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甚至忍痛抛弃了当一个母亲的资格。

似乎把人生的全部都绑在了一个叫渥伦斯基的男人身上,企图从他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当所谓的爱情已经变坏,这不是她所期望的,她变得越来越困惑和恐慌。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

一旦失去,便没有活着的动力。最后,穿着wollensky第一次看到的黑色长裙,睡在铁轨上结束了他的生命。

我钦佩她的勇气,喜欢她的个性,同时,我为她的牺牲感到遗憾,为她的结局叹息。托尔斯泰笔下的美丽而悲剧性的女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理科生, 对于文学作品只抱有很基本的兴趣和好奇,但从中学开始,我竟然渐渐开始喜欢**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总是荡涤着深深的情感,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引人深思。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他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他被评为“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我读过两次,第一次是初中毕业的时候,当时只是简单地为安娜命运的不幸哀伤,但最近,经过五年的成长,当我再次品位这本书的时候,我渐渐发现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意在通过这个故事揭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它描述了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公安娜卡列尼娜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人的解放和真挚的爱情,但由于体制的束缚,她只能以失败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由姑妈嫁给了20多岁的高级**卡列尼娜。她婚后没有感情。在一次去莫斯科的途中,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他们有真爱。离婚后,他们离开了家,和她住在一起,这遭到了上层阶基的谴责。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但与沃伦斯基结合后表面上的安逸生活,无法掩饰其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因这种不合法的结合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加之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表面上看,安娜真的是个奸妇,但我还是很喜欢她,因为她真的,爱就是爱,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做事。她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就像一团冲动的野火,点燃了每一个渴望爱情和被爱的真诚的人。

不可否认,她是美丽的,依稀记得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作者这一连六个“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像这样漂亮的女人有权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完整的婚姻。但事与愿违,爱情与她之间仿佛个了一堵坚不可破的墙,墙的那一边的幸福不属于她。。。。。。而很高兴的一面,安娜也并不只是徒有美丽的躯壳,在她美丽的外表下,也还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

她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安娜在社会上失去了一个高贵女人的所有地位和权利。她除了渥伦斯基的爱什么都没有,但她仍然热情而执着地献身于这份爱。

我真的很钦佩安娜的胆识与勇气!一个爱的弱者冲破一切,放弃一切,甚至挑战整个社会。但她最终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成为一名叛逆者。

她终究是要失败的。以生命为赌注的失败。首先,时下紧紧包围安娜的社会有三个集团。

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官僚集团,代表政治。第二类是以老妇人莉西娅为首的宗教妇女团体,代表宗教界。三是以苔丝为代表的青年贵族妇女群体,代表着社会。

他们向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安娜无人可谈,无处容身,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他们封锁了安娜的出路,强迫她自杀。她提出离婚,却没有人理睬;她提出带走儿子,却受到冷冰冰的拒绝,甚至她来到戏院里看看戏,也受到贵人们群起而攻之的起哄,以致于安娜遭受了终生难忘的侮辱。

而渥伦斯基对爱情的漠不关心,成为安娜死亡的导火索,使安娜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无助的困境。作为上流社会“****的高级标本”,游戏人生,耽于享乐。他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高尚生活方式。

当他看到他的同学谢尔普科夫斯基现在有一个耀眼的将军肩章,但他是一个可怜的骑兵队长,他嫉妒得眼睛都在流血,他为自己的爱情吃了后悔药。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为安娜牺牲了太多,甚至毁掉了可以辉煌的未来。对安娜的爱情也就必然冷淡下来。

结果,支撑生命的最后一根线被打破了。安娜没有路可走了。她年轻的身体奔向飞驰的车轮,一个美丽的灵魂瞬间死去。

同时,安娜作为一个淑女的性格弱点也在这场悲剧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安娜,毕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后裔。她深深蒂植根于贵族教养的世袭负担之中。她接受了人格解放的影响,勇敢地捍卫了自己神圣的爱情权利。

另一方面,她又用贵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爱情,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女人”,“堕落的女人”。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即使结果是这样,我仍然爱这个美丽的女人。我还是想说,她的生活是如此的美丽,她的生活一直保持着这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安娜的人格,死亡夺走了她的生命,但没有力量改变安娜的内心防御。她只是在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是阴错阳差的,她生在了那个不属于她的时代和环境,成为了一个脱离了时代的人物。也许自杀对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终于挣脱了现实的枷锁,她终于自由了,终于来到了这面墙。在一个没有鄙视,没有唾弃,没有虚伪,没有嘲笑的净土里,她爱得勇敢,爱得真诚。。。。。。。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安娜,一个善良,美丽,叛逆的女人,但现实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残酷的悲剧。造成她生活悲剧的原因,除了历来评论界认为的:

①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从不屈服于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环境,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即使这是一条毁灭性的道路,她也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②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此外,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

1、安娜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冒上流社会之大不韫,公开自己的“婚外恋”——实质上正真的爱情。却没有能力承担爱情破裂所造成的精神**。她之所以临死前还恨恨的说:

“全是虚伪,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是因为她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坚实的支撑。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

她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都毫不保留的压在渥伦斯基身上,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无论谁和谁,无论彼此相爱多深,我们终究不会是同一个人,我们依旧是要一个人来,一个人离开,谁也不能承担谁的所有。抛开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那些人都局限,谈谈它对现代女性的启发:女人,一定要像舒婷《致橡树》中写到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彼此平等站立,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万不可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可以永生的,所以我们必须更加爱自己。除了爱,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东西。生活的空间不能太窄,这样你会呼吸困难。只有这样,即使有一天,你用心付出的爱消失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因为它而彻底崩溃。你仍然有能力用微笑来修复痛苦,也有能力为你持续的快乐和幸福提供坚实的支持。

2、上流社会借助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这是渥伦斯基的本意吗?难道他对安娜的爱只是虚伪与谎言?他不爱她吗?

不是,一定不是。他爱她,真心爱她,只是当爱情步入婚姻时,那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那是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一个社会关系网和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的“谈判”。渥伦斯基爱安娜,但当他把爱放在天平的两边时,爱似乎太轻了。

渥伦斯基没有安娜那样的勇气,他做不到与上流社会的决裂。就如刘若英那首《为爱痴狂》中唱到的“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向你说过的那样爱我,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渥伦斯基只能无奈的说:“对不起,我真的不敢!

”不敢,没关系!爱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曾经心甘情愿付出的,他(她)接不接受,能不能接受,敢不敢接受,可以接收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曾经用心爱过。在那之后,让它结束,让它去寻找一个愿意爱的人,可以爱敢于爱我们,不再徘徊不再犹豫。

放手给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相信“下一站幸福”在等待我们!

安娜,原谅沃伦吧!社会就是这样,你爱的人是多么软弱。记得来生做一个强者,自己承担自己,不从属于任何人,不怕任何人的抛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我非常喜欢看文学作品,尤其是日本文学作品。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想接触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透过老师课堂上的简介,对于**文学有了一些认识,到附近书店搜寻了一会儿书籍,发现书架上**文学的书量并不如想像中的丰富。在比较了书架上的各种译文后,我选择了这本书,因为我知道它的存在,就对它感兴趣。

在知道托尔斯泰根据普希金的大女儿玛利亚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后,他对这本书更加感兴趣。另外,我认为这本书的翻译由特洛伊文化出版也很好。

如果要以我的话来简单说明这本长达一千又二十八页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话,我想这么说:

拥有迷人魅力的安娜为了追求心中压抑已久且炽热的爱情,丢弃冷酷而彷彿机器般的**丈夫卡列宁。在失去儿子和社会看不见的痛苦中挣扎,他全心全意地和年轻的伏伦斯基警官生活在爱情的世界裡。最终,安娜为了将来的名誉而与情人分居,感到无助和绝望。

在火车驶近时跳下月台结束生命。在这个故事中,重要的地主列文的思想原则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他对**社会的批判。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对女性的深入观察,以及细腻动人的描写。 譬如安娜初次在书中出现时:

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彷彿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彷彿在找寻什么人。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彷彿她身上洋溢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裡、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把眼睛裡的光遮住,但这是违背她的意愿的,在她微弱的微笑中闪烁。

[1]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ㄧ。透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好像让人也看见了一位散发着青春、星辉般光芒的迷人女性。虽然安娜刻意隐藏自己迷人的天性,但她还是人不住被自己的微笑所吸引。

虽然这只是两人在火车站站台上的短暂会面,但却让人印象深刻。当托尔斯泰第一次出现在安娜的书中时,她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自然、敢于说话、在读者心目中充满成熟魅力的形象。这种强烈的印象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得到印证,而安娜的性格和特点也不断在读者心中凿刻,留下了完整而深刻的典范。【wWw.J458.CoM 励志的句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6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就像克里奥帕特拉用蛇自杀一样。这些可怜的人!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沃伦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迪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相识恨晚,一见钟情。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使她的悲剧死亡成为宗教惩罚的象征,惩罚这种不道德德做法。

基是安娜对她20岁的丈夫没有感情,而且真的爱上了弗朗斯基,世俗和上层社会也不允许。安娜陷入了困境。后来,安娜怀孕生下女儿时差点死。后来,他们出国了。几年后,他们回到莫斯科。在沃伦斯基的反复劝说下,安娜写信给丈夫要求离婚。她丈夫拒绝了。她被丈夫和儿子鄙视,被上层社会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停地怀疑,以至于她陷入困惑,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了自己

基季最终嫁给了莱温,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沃伦斯基则心碎。为了应付无意义的生活,他自费带着一个连到前线参加塞尔维亚战争。亚历杭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多莉差点和他离婚。最后,多莉卖掉了她的财产,帮他付了高利贷,于是她像以前一样和好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很想见到列夫·托尔斯泰,我想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英雄,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

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是为什么对安娜的描写集中在莱温的生活和思想上呢。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

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也许我应该看看托尔斯泰的传记,看看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情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7

看了苏菲玛索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到底是个会演戏的人,镜头肆无忌惮地给了她数不清的特写。眼角唇角都交足戏份,甚至睫毛眉宇都是入戏的,看得人莫名心悸,说不能呼吸固然夸张,但慌乱是毫不过分。

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不喜欢别人;两个人喜欢对方,可能不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伏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我发现除了爱,除了身边的女人,身边的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和那么多的欲望。毕竟,我得到的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亦或者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就像流星。一开始,它会冲破黑暗,在天空中闪耀。最后,它将再次陷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碎片。从天上到地上,从星星到石头,很可能是爱情潮的涨落。

在古老的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欲望。从那时起,人类就有了罪恶。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人们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所以他又是个沙文主义者。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安娜和伏伦斯基完全沉迷于爱情生活,他们有了初恋。恐惧一下子就来了,一切都开始回到现实。安娜思考家庭和道德,沃伦斯基思考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一个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社会希望她遵守道德的人。爱情的反面是一种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公众意愿。这种公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的力量让她几次冲破世界的藩篱,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和内疚感立刻来到她身边,让她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

作为一个始俗的人,沃伦斯基没有勇气完全切断他过去的世界。他无法抗拒这种宗教情结和公众意愿,也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伏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这只是对失去的东西的深切哀悼?

如果你不爱那么多,结局会不会伤害那么多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8

当安娜的事迹已经成为吉娣一家饭后阳台上的谈资时,不知道不知道遗落在何方的绚即一时的亮眼的星作何感想,安娜的出场是在火车站,落幕在是在火车站,如果安娜最开始同弗伦斯基在一起她会获得幸福吗,抛开所有意外来说,她不会死的这么惨同样也不会太开心,因为婚姻的本质是繁衍是结伴而行,二者均是畜生本能所以婚姻压抑人性,人往往安于现状然后说那是幸福,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那些自以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的人在折腾了一遍后顿悟到珍惜已有的才是生活的智慧和真谛,似乎哪条路都不能刚刚好,写小说的都好像要给人们提个醒然后称之为幸福的大多数。

中世纪以来俄国没有文字,后来确定了文字积压已久的感情终于爆发了,我想列文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农民的一些运动一些思想正事他写作之前做的事,不过放在小说里有太大的局。

死的时候是没有计划的,是边走边死的,是即兴死的,但死的结局却是必然的,死了赖谁?俗话说赖这个世道,世道没错,人应该迎合世道的法则,没有金刚钻就别整幺蛾子啊!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9

尊敬的外语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英语* *。 当然,与翻译相比,我仍然感觉很多,所以我写了这段文字。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but an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故事一开始,安娜哥哥的家人和嫂子发现了她哥哥的外遇,引发了一系列矛盾。朵莉作为妻子和母亲一直在挣扎。作为妻子,她一心在家工作,以为丈夫对她那么忠诚,但在她发现真相的那一刻,她陷入了绝望。

作为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爱给她的孩子,但却遭到了丈夫的背叛。所以这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但是安娜的到来,却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这种矛盾,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才华让朵莉折服,也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这个家庭表面上的和睦。

但是奥布隆斯基虽然表现地无比懊悔,却仍然心性未改,游弋于各色各样的女子之间。从这一方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女子的命运,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在忍耐,同时也让朵莉与安娜对比,朵莉的忍让,软弱与安娜的斗争性和反抗形成对比。

安娜是一位美丽、活泼、多姿多彩的年轻女子。被家长安排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在这方面为安娜的叛逆埋下了伏笔。与福伦斯基这样一位英俊、富有、有前途的上流社会人士相遇并坠入爱河,似乎是故事的必然发展。

安娜是真诚的,因为她爱她,把她的一切都给了福兰斯基;她是矛盾的,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却又情不自禁的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她勇敢,敢于挑战传统势力,追求自己的人生;她很单纯,以为只要彼此有了爱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她是悲哀的,这样的反抗在与旧势力的抗争中注定是蚍蜉撼大树的可笑。相爱的甜蜜,怀孕的罪恶,私奔的抉择,快乐的相守,绝望的等待,在一次次挣扎与抗争后,她终究是精疲力竭了,精神也终于崩溃。她选择以她第一次与见福伦斯基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她的复仇和不情愿。

福伦斯基优秀、俊朗,曾经获得吉蒂的芳心,但吉蒂父亲对他的评价却不高,游弋于上流社会的****,从侧面也反应了安娜的结局吧!折服于安娜的美貌与优雅的气质,也曾与她花前月下,也曾为她放弃过更美好的前程,然终不是她的良人。也许曾经有过爱情,但谁能说这是真挚的爱情还是一时的疯狂痴迷呢?

或许曾有过美好,但当一切被摆上现实的绞刑架,再美好也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if one loves anyone, one loves the whole person, just as they are and not as one would like them to be”.这样纯粹的爱,福伦斯基可曾给过安娜,他爱背后是否掩藏着他无从满足的虚荣心和贫瘠的精神世界,已无需追究。安娜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也不能只归咎她自己,甚至不是卡列宁、奥布隆斯基等等,是整个社会在自我转型中的弊端,对妇女权利的蔑视铸就了她的悲剧。

当卡列宁说出“a wife, according to church law, could not marry again while her husband was living”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或许还有对安娜的怜惜,或许是为了免于蒙羞,又或许是一种幸灾乐祸,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的是安娜的命运和整个**妇女的命运,只能无声叹息。

记者:xx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