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学生观后感(系列8篇)

大学生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31

大学生观后感(系列8篇)。

一篇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都有哪些眼前一亮的特点呢?我们在一生的观赏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观后感是观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的体现,通过阅读“大学生观后感”您或许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大学生观后感(篇1)

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所著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从五个方面来诠释如何做一个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形成和谐的团队效应。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读后我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来为班级管理刻画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不知不觉做班主任已有二十多年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但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

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是科学的、民主的。从第一次见到学生开始,他就注意每一次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不放过一次和学生培养感情的机会。比如:开学前给每位学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他细心准备,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关心。还有给我比较震动的是他用“法治”代替“人治”,就是在制定班规的时候由全班同学来决定,而不是由班主任一个人制定,即使班主任本人也要遵守,他就曾因下课拖堂违反班规受到了惩罚,一个人打扫整个教室的卫生。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的工作更为繁琐,从班级纪律到学生学习,包括班集体大大小小的事务确实非常的辛苦,李老师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其实,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实行了班规管理,班级的卫生、纪律、学习各方面都有专人负责,这样,班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而我们班主任也能适当地解放出来。

二、要真心的爱学生

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日常生活下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大事,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李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真诚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而班主任是最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最能真正领略到‘人学’的魅力。”

三、转化后进生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让我们最头痛的是班里的后进生,我们平时在办公室讨论比较多的也是后进生,比如某某学生不遵守纪律,作业完不成,李老师对“后进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化批评为表扬。在实际工作中,我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比如我们班的王浩磊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了四十多分,我多次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平时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在班里大加表扬,从而调动了他学习的积极性,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成绩上升到了八十分。

我觉得,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每一件事情都值得用心去做,而只有用心去做的事情才能带来真正的教育效果。今后,我会用心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快乐的成长中收获更多的好习惯,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好班主任,一定会给我们的工作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幸福。

大学生观后感(篇2)

第一次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在进入大学一个月后。在郭晓春老师的课上,这部小说被小郭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对它的评价颇佳。我想,既然是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应该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这部小说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时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令人动人心弦的地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么英勇的人,并且还是个女人。

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是在寒假期间,因为在家中无所事事,以至于产生了无聊的情绪。因此。我又再次拿起《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来看,这一次却从中品出不同的韵味来。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当年的革命先烈们战斗的艰辛,更何况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们。我们或许知道周杰伦,很熟悉王菲,但是却对秋瑾这些烈士一无所知。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还留着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是谁,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身不由己。林道静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想要和平,想要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必须要过那种居无定所、胆战心惊的生活。

再一次的细细品味,我领悟到了林道静对党的真挚的依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的感情;领悟到他们那一群像火山一样喷发热血的爱国热情;领悟到了那个时代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在那个**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之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

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是林溢静的感人之处每当我读到她入狱时受到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后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革命道路时我深感到自己以前知识的肤浅因为小说里一个个鲜明的革命人物一个个地牺牲让心硬如石的人也为之哀泣。当然,我很鄙视那些反面人物,那些卑鄙的手段和背叛令人咬牙切齿,即使他只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能让人为之震撼。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战胜了孤独寂寞,他就可以战胜一切其实,在哪个战争的年代,革命战士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时,由于革命是事业被很多人仇视,因此阻碍也重重。所以革命事业往往是在秘密进行着。刚开始从事革命的人们大多是没有战友的。因为这种举动不变世人所理解,把他们当成造反的人看待不是孤立就是打压。例如巴金《激流三步曲》中是觉慧,无法忍受封建家族的禁锢而离家出走,投奔革命,这些投奔革命的人不被人们承认,因此他们觉得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着的。

这种孤独其实在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至少他们还有怀着同样的革命梦想的战友们。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就足矣。但是当仅有的同伴也不相信你。不理解你时,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孤独正如《雾~鱼~电》中的吴仁民一样,他们不被同志们所理解,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因而痛苦万分。《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也一样在她还没有入党之前她虽然忠于革命,但是内心切很迷茫不知道人性的方向在哪里,遇到卢嘉川林红等人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融入革命中但是党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入党人员的考验是非常严厉的,最苛刻的一项是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林道静在入党前遇到过很多困难,身边的同志不断地牺牲,自己也一次地从死里逃生。那时候没有人能帮助她,没有人告诉她下一步该如何走,她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地摸索前进的道路。她坚持着,坚持孤独地走下去,她相信未来她不会是孤单一个人。

在入党后,她积极地在北京大学策划革命活动。在此期间,由于叛徒的挑拨离间,她最好的朋友与她反目成仇,与她为敌所有人都攻击她,侮辱她,将她当成叛徒,这些困难她都挺过去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革命的理念伴随她左右,所以她并不觉得孤单。勇敢地向前。

那个时代让你拥有战胜孤独的勇气,那个时代让你奋勇向前,那个时代让你停不下来。他催着你向前,向前、这就构成了一曲独特的青春之歌,这支歌它歌颂勇者,这支歌它赶走寂寞,这支歌它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燃烧起革命的热情,这种热情支持着无数英列,他们哪怕在死神面前就算牺牲也永不后怕,致死不渝。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大学生观后感(篇3)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什么是爱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孩子考虑。从校门开始,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只有两棵矮矮的绿色的树,所有深邃的教育思想就是从这两棵绿色的树开始发芽,从孩子的心灵出发,给他们一个心目中的学校。于是,电车成了教室,每天的课程从各自最喜欢的课程开始,喜欢作文的在写作文,喜欢数学的在做算术,喜欢物理的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这样的一天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以快乐为开始的一天。吃饭了,营养学的搭配以简单的一句话来教育:海的味道,山的味道。

孩子们的饭是自己带的,那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比如牛呀猪呀鸡呀就全归入山的味道,而鱼呀,红烧海味就要归入海的味道去了,而校长也总是这样拜托家长:请给孩子们带来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而每次吃午餐的时候,还要唱上这么一曲歌曲:好——好——嚼呀,把吃的东西,嚼呀,嚼呀,嚼呀,嚼呀,把吃的东西……每天还轮流有一个孩子在中间讲讲他乐意讲的有趣的事情。这样有趣的午餐哪个孩子不喜欢呢,哪个孩子会认为这样的午餐不是人间的美味呢?而联想到我们孩子的吃饭,我们以古训教育孩子:食不语。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不味同嚼蜡呢!下午,如果上午的课程都学完了,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去散步,在散步中,老师会借此机会给孩子们介绍各种昆虫和植物的知识,在孩子们完全放松的心灵里播种下生物学的各种知识。

学校里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有一次,学校里要运来一辆旧电车作为教室,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大的电车,没有轮子,怎么可能运到学校里来呢?他们很想亲眼看看这一重大而又神秘的搬运过程。电车是在晚上运来的,于是,校园里出现了这奇异的一幕:当电车被巨大的牵引车运来的时候,那些为了看这神奇的一幕而特意带着毛毯睡在学校大礼堂的孩子被老师喊醒了,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电车,那时候,还没有起重机,人们在电车下垫上粗大的圆木,让电车在圆木上一点一点滚动,慢慢把电车从牵引车上,卸到了校园里。校长乘机解说着:好好看看,那个叫“滚轴”利用滚动的力量,就能移动那么大的电车。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他们穿着睡衣站在清晨的阳光里,能够看到这一情景,孩子们从心里感到幸福。

学校,不应该只是文质彬彬的知识传授,它应该创造各种活动,让孩子经历一次次刻骨铭心的体验。那么当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回忆曾经的学生生活时,不会只是记住了几个词语和几篇文章,随着记忆飞弛而来的,还有那和纯真的童心相交融的各种欢乐的经历!巴学院组织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帐篷露营活动,虽然那帐篷是搭在礼堂的,但是当孩子们终于支好帐篷的时候,他们在各个帐篷间飞快地穿越而过时,当他们从帐篷里探出一个个小脑袋听校长讲各种国外经历的时候,你能说,孩子们还没有找到那种“露营”的感觉吗?为了让孩子们试试自己的胆量,学校开展了一个“试胆量”的活动,几十个装扮成妖怪的孩子躲在墓地里,其余的孩子去找妖怪,孩子们终于出去找妖怪,在找妖怪的路途上,他们也终于测出了自己能忍受多少的恐惧。

那些扮妖怪的孩子因为躲在墓地里没有人去找他,有的吓得哭了起来,被老师领了回来,有的被蚊子咬了,但无论是谁,都并不后悔,即使那些哭的孩子,很快也破涕为笑了,这泪水浸透了孩子成长的欢乐。还有很多这样的活动,像到海边游泳的温泉旅行,请来农民老师教孩子们去田间劳动,到名胜之地去野炊,为参加战争的校工阿良开茶话会……所有一切的一切,让孩子们经历了多少的欢乐与激动,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成长起来,伴随着这种成长的是孩子们各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颗慢慢长成的敏感丰富的美丽心灵。

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林宗作校长,他是巴学院的精神领袖,代表着校园文化的主流方向,他虽然是校长,却本着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思想,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层次的精神层面上进行着各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当小豆豆的妈妈领着被退学的小豆豆来到巴学院报名的第一天,小林校长对小豆豆的考核就是让小豆豆随便地说说自己想说的事情,这一说,就是整整四个小时,而校长就在旁边饶有趣味地听了四个小时。听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讲了四小时的话,就是孩子的亲身父母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日理万机的校长却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做到了,也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能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而这样的事例简直太多了,他拜托家长让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里来,为的是让孩子不会受好衣服所累,能自由活动,也不会因为衣服弄坏而受家长的责骂。小豆豆因为钱包掉在了粪池里,便用长把舀子从厕所的掏口舀,舀出了很多脏东西,校长看到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放回原处。而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却折射出校长多少深厚的教育思想:孩子总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干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就是走进儿童的思维方式,引领孩子以这种思维方式合理地干完这件事情,直至满足他们的需求与好奇。

为了让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再长高的高桥君树立自信,体会成功,校长举办了一个运动会,有很多项目就是专门为高桥君设立的,比如只适矮个子孩子的“钻鲤鱼肚子”,比如“一级级爬台阶”比赛,都是高桥君夺得了第一。高桥君就是在运动会上从心理上长高了个子,体会到了他以后也许永远体会不到的成功,而他的自信也从他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生根发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高桥君一定会走出自己生理的阴影勇敢地直面他今后的人生。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本书是黑柳彻子自传体小说,书中发生的故事大都是真实的。而文中提到的各种人物作者都在后记里作了补充交代。高桥君后来担任一公司的“协调工作”,职位非常重要。从巴学院里还走出了很多成功的人士:小豆豆是著名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亲善大使。大容君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鉴定专家。阿泰成为美国一所著名的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对只有五十几个学生的巴学院来说,出了这么多社会精英实在是非“了不起”所能形容。

面对这样的一所学校,面对这样的一个校长谁能不为之动容呢。它简直是教育上的一个乌托邦,但是它又的确存在过,而且是在几十年前时二战期间的日本,避开了战争的炮火,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生活与学习上的世外桃源,于斯时寻找净土,于次地觅天堂,小林宗作校长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记得肖川博士曾经这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次令他们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从巴学院出来的孩子可以自豪地回答:我们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宽松、宽厚、宽容、自由、自主、自信、温暖、温情、温馨、成功、成才、成人的巴学院的校园文化中,走出了一个个健康、向上、乐观、丰富、激情梦想、灵气的孩子,他们有勇气面对一切!改变一切!创造一切!

曾经有这么一所巴学院,它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过,它向世界倾泻了它的纯洁和馨香,它的烈焰散发出满腔的热情,最后在二战的炮火中消失在冷漠的时光中。它消失了,但它还活着,因为巴学院的生命已经遗传为不朽的精神!

大学生观后感(篇4)

《史记》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佩服司马迁永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封建统治这是不允许敢于批评朝廷的。

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当时,李陵战败投降。李陵攻打匈奴时被俘。司马迁对李陵说了几句话,激怒了汉武帝,就把他关进了监狱,判处了皇帝的刑罚。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当然,司马迁不想忍受这样的惩罚。他很伤心,甚至想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我学到了很多治国的原则。管理一个国家不能太残忍,但不能太懒。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读后感大学生范文二

《我的大学》读后感1467.coCn

《我的大学》讲述16岁的阿廖沙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来说大门是关着的。阿廖沙在那里的一所特殊大学—“社会大学”,在这个所大学里他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我要去喀山读大学。我一下决心,就决定无论如何要实现我的目标。”高尔基如是写到。

此时的高尔基已是处在于我们年龄相当的阶段,没有任何资本,也没有任何亲人的帮助,有的只是与他毫不相关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而已,在他看来,这些就足够让他实现大学梦。但不得不说,大学梦的实现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大学生们呢?读书,易上加易:资金根本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支持却来自社会各界,我们的父母,亲人始终站在位。

支持的无穷,学***的无尽,四年又四年,高尔基式的人才有多少,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怪谁?父母,亲人,国家,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怪你自己!因为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都长大了。成熟的思想已宣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子”“小姐”的生活的远去,如果你还是只能过那样的生活,我敢说,人与白痴可以画笔直得等号了。

我记得当英语老师谈到一篇关于责任的文章时,他说人们不仅为自己生活,也为父母、家庭、社会等生活。无忧无虑的人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与当时的高尔基相比,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为谁而活,为自己而活。

亲人的失踪,社会的黑暗,没有权利让他承担责任。可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他就是自己成了一个大文人,不知责任更多时,他会怎样。

有时候,相比之下,我觉得高尔基的大学生活真的很有意义,但是我们的大学生活很糟糕。不可否认,学校的条件好多了,但结果却比他差得多。究其原因,我们浪费了时间,时间也浪费了我们!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现状。很多人抱怨他们没有及时出生,国家和**各方面的能力,但我们需要知道,最主要的无能是我们自己,浪费青春,错失良机,自食其力!

对于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对知识的轻视,大学所教授的知识在不断减少。但对此大学生们仍不满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平时不认真听讲,甚至还总结出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歪理。只有改善和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能力,结果如何?

“无法就业”,只因知识储备不够。也许应聘时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过关,赢得一个岗位,但平时违法完成对业务的处理,最后也只能是过过就业瘾罢了。这时再去后悔大学时光的虚度,只能独自品味“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的真谛了。

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让我们自己反省一下

《铁皮鼓》读后感

与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相比,我绝对处于劣势。这种人打着社会责任的旗号打打字机。他们不注意字机,而是以社会大局为出发点履行职责。没有什么高尚的企图能让我为战后的德国文学献出一笔辉煌的财富。

我不想,也不能满足那时文学界提出的“澄清德国历史”的合理要求,因为我的努力无法给人带来慰藉,无法使人释怀。我试图丈量我自己的失去的乡土,并且首先一层一层地铲平所谓的中产阶级(即无产者与小市民的泥砾)的垃圾堆。《铁皮鼓》的作者也许成功地发掘了某些新的认识,揭穿了某些人的伪装,用冷笑实实在在地打破了国家社会主义的魔力,瓦解了人们对它的虚假的敬畏感,并且重新赋予了迄今为止被缚的语言以行动自由。

但是他原本不想,也不能够澄清历史。

我满足于艺术创作的乐趣,欣赏形式的变化,喜欢在纸上描绘反现实。总之,艺术尝试的风琴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希望克服阻力,吞食巨大的物质。然而素材也早已存在,它等待着基础代谢。

出于对大规模的素材的恐惧,加之本人自由散漫,心不在焉,所以我未作大的努力。

私生活的诱因再次解放了我的创造力。1954年春天,我母亲去世后不久,我嫁给了安娜·玛格丽塔·施瓦茨。婚后的我专心致志,恪守市民的劳动道德与奉献精神,并且下决心要向突然闯进我的陋室的姻亲们证明我的才能。

我的姻亲是行为良好的瑞士公民。他们和清教徒一样简单和宽容。他们用艺术鉴赏家的眼光看着我在太大的设备上表演体操。

这是一次荒谬的冒险,因为安娜刚刚脱离了大资产阶级的保护,转而寻求不稳定的生活,战后她在柏林的艺术家圈里小心翼翼地尝试过。那时她肯定没有作一个所谓的大作家妻子的野心。

尽管小市出身的飞黄腾达者的兴趣经常与大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豪门闺秀追求妇女解放的愿望发生有趣的碰撞,与安娜的结合还是使我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虽然创作《铁皮鼓》的文学契机发生在我们相识之前,但是我们的婚姻为我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大学生观后感(篇5)

阅读后的感受应该从对阅读作品内容的简要介绍开始,然后写出体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大学生阅读后感受的样本文章,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读后感作文【1】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个孤儿。她在姑姑家长大,受到各种欺凌。

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

也许正是这样,《简·爱》的无限自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被取代。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为了追求独立,她受雇于桑菲尔德庄园做家教。

故事的焦点是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

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作者以《简·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

特别是简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爱情不是一个美丽、矮小的女人,而是她有很强的自尊心。

在感动一个高尚的英雄的同时,他也牢牢地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的女主人公,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

过去,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美丽、温柔、高贵、贤惠的女性。

而简爱,她是“穷、贱、不美、矮”,但她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这使得那些外在的美在内在的美面前黯然失色。

更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贫穷和外表而自卑。相反,她勇敢而坚定:“你的灵魂和我是平等的。

""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正因为如此,简爱敢于爱一个社会地位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敢于主动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极其大胆的。

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只有两个平等的灵魂才能形成完整的爱,所以简爱坚持认为自己的独立性和对爱的完整性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告诉我们人类最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和爱。《**的结局》为女主角安排了这样的生活。

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

人们似乎疯狂地溺爱金钱和地位。

在贫富之间选择财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

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大学生读后感作文【2】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的苍白无味”。

这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有着不同程度的知识。

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

然尔,再读了另一本书之后,我真的对这两个词有了更好的理解。

作者所经历的痛苦,他所经历的痛苦,真是令人心碎。

好多次,都让我留下了泪水。

灾难的降临真的是不期尔至,猝不及防。

着灾难过早而又彻底的毁灭了萦绕在那个六岁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静与温馨。

这位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父亲突然患上了麻风病,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接着,他三岁的妹妹掉到火锅边,被严重烧伤,哭了三个月。

大学生观后感(篇6)

许多老师也许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成绩好的学生毕业以后,见了老师很少打招呼,大多数老师都会这样说:他上学的时候我可是最喜欢他了,没少关心他,我还一直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而骄傲呢!他怎么会这样?相反,差生毕业以后,见到老师总会热情打招呼,嘘寒问暖,对老师十分尊敬,让我们心里有一种为人师的自豪与尊严!但回想起来,心里又总是有点不是滋味,他那时候可是没少受我的批评啊,甚至还哭了两回鼻子!尽管那是善意的教育。

敬爱的老师,您会从中感悟到什么呢?至少从他们毕业以后的表现看,我们眼中的差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眼中的优等生却有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我想,大多数差生是因为成绩差,因而成为了我们批评教育的对象,成为了我们挑剔的对象,一有错误就会被我们揪出来指责教育,进行说服教育,讲故事,摆道理,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水滴石穿,他们慢慢就会明白做人的道理。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无形中在为人处世方面比优等生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不知不觉中他们培养了这样一些优点:聪明活泼,动手能力强,能言善辩,豪爽直率,善交际等等。

而我们眼中的优等生,“校园学子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会受到我们的百般呵护,万般娇宠,生怕他受到任何一点的委屈和伤害,“托在掌心,怕烂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不仅仅是老师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弱点。更要命的是我们眼中的优等生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往往就掩盖了他们在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的缺陷,比如:自私、孤傲、不善交际、脆弱、自理能力差等等。事实上,我们老师往往会忽视他们这方面的教育。

与优等生相比,我觉得差生在上学期间,大多都有这样的共性:活泼好动,爱说话,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行事果断,脾气暴躁,爱面子等。所以我觉得差生与那些“学习的机器”相比,更有“人”的本性,更容易接近,更容易打交道。当然,并非所有差生都这样,也有极少数品行特别恶劣的学生,不具备那么多的闪光点,需要老师、家长、社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在学生身上,可以这样说:优等生都是相似的,差生各有各的不同。差生有其独特的一面,自然也就更具教育研究与探索的价值。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藏。像一把匕首,善用之,则护身,不能用,则害己。正因为这样,他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教育问题和契机,启发我们去寻求教育的真谛,探索教育的奥秘。

与他们打交道,每天都是一个未知数,每天都有奇迹发生;与他们打交道,你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喜怒哀乐悲恐惊,什么是酸甜苦辣五味瓶;与他们打交道,辛苦却甜蜜,你会更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做教师以前,我不相信,一个大人能被小孩子气得暴跳如雷,现在我信了;更不相信能让他们“折磨”得睡不着觉,现在也信了;一个大人,能因为小孩子而感觉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现在也深有体会。

陶行知先生早就警告过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切都有可能,差生不差,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们,呵护他们,他们身上蕴藏着的无穷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香最迷人!

大学生观后感(篇7)

“做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一直以来,做教师,尤其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常常被视为搭上了“苦差事”,何来幸福之说?不过,李镇西校长却用自己25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告诉我们:做班主任,生活也可以很精彩。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校长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

李镇西校长的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处处都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诚之心。以心交心,幸福前行,何尝不是一种精彩?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触最大的是以下三点。

一、守护学生的童心。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是李镇西校长守护童心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童心,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单纯、好奇、有趣,所以与孩子的交往也应该是一种乐趣。我一直记得那个午后,也记得那个在阳光下向我跑来的学生。他站在我面前,急忙向我举起一个小苹果,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个……给你……吃,是我……午托那里……发的……苹果,我给你……留着的”。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收下了那个小苹果,看着他兴高采烈地一蹦一跳地回到教室,我的心里盛着满满的感动。学生们一点一滴的东西,他们都乐于与你分享,学生的童心谁能说不可爱、不令人感动?

二、对待学生有爱心。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对学生耳提面命,对犯错的学生要批评教育,生怕他们再惹事。其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诉说,多表扬他们,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我班里的一个孩子经常上课不听讲,喜欢在桌上用双手拍一种“小小”的纸牌,扰得老师和孩子都不能好好上课。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了好多次,收效不大;叫家长过来也丝毫不起作用。我自己也彻底“蔫”了。因为假期里读了《做做好的班主任》,所以我想这学期试着用李老师的方法来“治治”他。首先,我找他了解了上课不认真的情况,在课堂上多关注他。当他认真听课时,适时表扬他。课后也找他来聊聊天。两周之后,他上课认真了,桌上的纸牌也不见了。看来,效果不错。爱心教育――我会常用。

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们都尽心尽力地管理着我们的班级,关心守护着每一个学生,任何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都认真细致、绝不敷衍地对待着。不能否认,这是负责任的班主任。但是,我也赞同李镇西校长在书里所说的话:真正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班主任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爱读书的班主任,必然会培养出一群爱读书的学生;讲卫生的班主任,必然会培养出一群讲卫生的学生;坚强乐观的班主任,也必然会培养出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班主任的责任心,可以说是影响深远,乃至国家的未来。

《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犹如我工作中的指南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书中还有很多的理论和具体做法,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读,在班级管理中慢慢去实践。我也期待着自己在班级管理中有更大的进步。

大学生观后感(篇8)

李镇西老师是我十分敬仰的教育专家。我曾读过好几本他著的书,每每翻开他写的文字总会被他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文字深深吸引。《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日记,是他班主任工作经历的高度浓缩。抚摸着书页,嗅着透露诗意的墨香,我体味着李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时的风采,感悟着他成为优秀班主任的秘诀。

一、在职业中获得幸福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从事任何一份职业如果不能从中获得幸福感又如何能长久保持热情和期待呢?教师这份特殊的职业更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着一颗热切、阳光、积极的职业初心。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是:与其追求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如追求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而教师的幸福感则来源于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这么多的来源,我们应该珍惜,应该细心感受,而这当中最使我感同身受的就是来自学生的幸福感。回顾实习期间,当孩子们一圈圈地把我围抱在中间,当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讲的我都听懂了!”当他们和我分享自己的秘密,当他们送我亲手制作的小书签……每一天我都深深地被孩子们感动着,也为此幸福着。感受着这些温馨的瞬间,我们怎可能厌倦自己的职业?相反我甚至油然而生出浓浓的自豪感,因为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体验!

二、赢得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名成功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赢得了孩子们的心,这是因为他爱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愿意做善于倾听的朋友。化批评为表扬,比一般的老师多了些“非功利的谈心”,机智地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班级的集体舆论,让孩子们在安全、温和、民主的环境里获得成长,完成转变,这是李老师智慧过人的教学经验,也是指导我成为智慧班主任的宝贵财富。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要善于用情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不是生硬的批评和命令。面对棘手问题,例如学生上网、早恋等等,我们更应该淡化教育痕迹,改进工作方法,运用教育机智,把握教育契机,从而实现机智疏导。

三、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

李镇西老师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教育智慧,更在于他实用性极强的班级管理方法。书中介绍了许多优秀的班级管理策略值得我学习、实践。正如李老师所说,有些班主任就像是“警察”和“保姆”的合体,只管管好班级纪律,看好孩子生活安全,但班主任真正应该做的是“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班主任要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且通常应该是成体系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比起其他教育,德育工作还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要做好“专业化”的班主任,坚持写教育随笔也是成长的一条“捷径”。如果只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而没有思考、总结、内化的过程,那么实践中的经验,探索后的收获就无法得到长久的记忆,也没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做不成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漫长的班主任工作中总结的累累硕果,这其中的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和教育机智值得我反复学习,一读再读,更需要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反复琢磨与实践,沉淀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