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长恨歌观后感

长恨歌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4

长恨歌观后感。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长恨歌观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长恨歌观后感 篇1

爱的能力

------《长恨歌》读后感

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不仅仅令人感动,更令人深思。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爱?

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是风花雪月的耳鬓厮磨?是“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痛彻心扉?是“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深深思念?亦或是那“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无悔执著?

不,都不是。

爱情的甜蜜不仅在于爱的能力,还在于爱的能力。

玄宗不会爱。假若他会爱,断不会“三千宠爱在一身”,使得贵妃骄横,以致“宛转蛾眉马前死”。当年的海誓山盟随风而逝。

一个残酷而冷酷的笑话是,他亲自把心爱的人送到了黄泉路。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是玄宗的爱害了贵妃。

贵妃不会爱。假若他会爱,断不会让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使得国忠专权,朝纲日废,昔日的英武不再,只知沉湎于温柔富贵乡。最终落得个“天旋日转回龙驭”,“夕殿萤飞思悄然”。

是贵妃害了玄宗。

乍一看,二人的爱情专一忠贞,令人艳羡,实则是糊涂的爱,并不是真爱。因为真爱不是占有,不是放纵,不是伤害,即是伤害是无意的,无意的,无奈的。真爱是一种责任。

如果玄宗会爱,那么,应该先爱天下之人。因为他是君王,有君王的责任在肩。然而,在美与山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如果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完全可以学爱德华八世退位。

在其位,必须谋其政。这是对美人的保护,更是对爱的保护。

如果后妃会爱,那么我们应该帮助玄宗延续新世纪的全盛世期。因为他是君王,有君王的责任在肩。作为君王的爱人有责任让他先爱天下之人,天下之人才会爱君王,爱君王的江山。

真爱不是占有,不是放纵,更不是伤害。

弗洛姆说:爱不是一种没有能量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真爱,是一种能力,会爱的能力。

你,会爱吗?你,有爱的能力吗?

长恨歌观后感 篇2

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

长恨歌观后感 篇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从40年**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初开的花。明妍娇嫩。她本应该占据所有的风景,但她只能在孤独中开放和枯萎;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

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

”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

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似乎悲伤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笔下的情感不仅是上海人的,也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带有冷暖胶合的字眼,指向的是老年人的旧事,也指向了文章本身。

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

洗礼是什么?这是一种仪式。王琦瑶只是这个盛大仪式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

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王安忆创作《长恨歌》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称这部**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至,使我们很容易的进入她话语所营造的世界里。她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背景、写作技巧、内容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从简单到复杂,从清晰到模糊。

她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没有人比王安忆更懂得上海,她触到了上海的骨髓,写出一个上海女人,一个女人荡气回肠的一生。

然而当王安忆把女性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生阶段放在虚构的情节中,并发挥到极致时,读者都有理由相信那个王安忆极力书写的女性就是她自己。尤其是这部**,在变化中她完成了由里弄中不谙世事的女孩到有招有式的上海女人的过程,这个上海女人如此剔透,甚至没有察觉她的存在,实际她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感觉橡皮筋已被拉到最大极限。 如果再次将其拉出,它将断裂。

最难以消散的当然还是弥漫其间的苍凉:象王绮瑶那般的女子是零落了,那个千娇百媚的旧上海也杳然了。

长恨歌观后感 篇4

印象很清楚。冬天的一个雨天,我开始读《长庚戈》。读完的那天,却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陈年的水墨画,轮廓不清楚了,神态却分明清晰。

如果让我来勾勒王琦瑶的形象,可能一张侧脸的轮廓吧。高鼻梁,朦胧而微微睁开的眼睛,微微撅起的嘴唇,很上海的发髻。

我们都是王琦瑶。看完了开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长大的王琦瑶们,我不禁这样感叹。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成长背景,我们的血液注定要流淌这座城市的记忆。

很多人在分析一篇文章时都说,我们应该结合背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涵义。老师说,应该抓住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体验。

我很同意后者的观点。很多分析《长恨歌》的文章着笔于那个时代的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穿插、纠结,也有不在少数的文章试图从逻辑的角度给整个故事的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都不以为然。

首先,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如果缺乏了艺术的手法,仅仅是镜像发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灵气。因为它隐藏一些,暴露一些,编织一些,描述一些,这个**可以酿造一些味道。

理论部分到此为止。就个人感受来说,这部**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两种感情。透彻而强权,或者,若隐若现而温婉。

长恨歌观后感 篇5

——“君黄舞,玉环飞燕皆尘土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代明主李隆基对已逝爱妃的思念,如深秋浓雾久久挥散不去。孰不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也许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玉环自己也不曾想到会“一朝选在君王侧”。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的深宫后院,她艳压群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其美貌的写照。

古来君王,几不好色?对这位绝世佳人,李隆基自然宠爱有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寒出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不仅如此,古往今来,多有“一人得道,鸡犬**”的现象,杨玉环

的得宠使杨家人直摇扶上,一路高升。白居易

形容之“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般厚待无疑让很多人既羡慕又眼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反生女”,由此可见,杨玉环在后宫所承思泽之程度。

但世事界是不可**的,帆的命运不会总是长久的风浪。“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在乱世之中,红颜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面对国家危难,为了振奋军心历史上演了一幕“君王掩面救不得,因看血泪相和流”的悲剧。(一起合同网 hC179.COm)

绝世佳人香消玉殒,落得“花钿委地无人收”的悲惨境地,而最后得到了不是世人的同情与怜悯,却是“红颜涡水”的千古骂名。

今读玉环,不禁生出“自古红颜多薄命”的感慨。历史上成为牺牲品的女人又何止玉环一人啊?陈圆圆,李师师不都是吗?

在歌舞升平的年代,她们是君王的爱妃,一旦国家陷入危难,她们便成了战争的“祸端”,君王弃之如敝帚,百姓视之如灾星。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巨大鸿沟不能摧毁她们美丽的脸庞,却在她们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疤——很难合作。

这对她们似乎不公平,不是吗?她们只是一群柔弱的女人,没有武则天的野心,没有胡承华的恶毒,没有贾南风的霸道……她们是想有人宠,有人爱,因为她们是女人。也许一切都没有错,错只错在宠爱她们的人是君王而不是平民。

但那能怪她们吗?她们原本只是花园中的玫瑰,春天的时候,自然地尽情开放,无比娇艳。如果此时一个贵人路过于此。

她惊讶于玫瑰的美丽,终于伸出手去摘它。不小心被刺伤了,是玫瑰的错吗?它就应该为此而受到践踏吗?

不,不能!我们不能为贵族的伤害而责备玫瑰花,就像我们不能因朝代的衰落而责怪女人一样。因为有缘花开而无缘花谢的玫瑰才是整场“邂逅”中最大的受害者。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美人虽逝,但我想马嵬坡的上空,定有一缕香魂萦绕,诉说着无尽哀伤。“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对玉环来说,无绝期的是一腔幽怨。

长恨歌观后感 篇6

一个上海女人,四十年的浮沉

——品阅王安忆《长恨歌》有感

上海弄堂,一个让人既陌生、熟悉而又心酸的地方,一个让时代欢愉、惋惜而又深思的旧梦,曾经谱写了一首跌宕起伏的流行曲,曾经刻录了几段悲悯未果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海子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遥远的梦想;也许,在顾城的心底,“英儿”才是他生命中的全部追求,这使他的创作如泉涌般,永无穷匮;然而,在王安忆的笔锋中,“王琦瑶”是一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对生活怀着梦想,却又失去梦想,对生命充满追求却失之所求的可怜女人。

捧起古铜色封面的《长恨歌》,时间仿佛回到了1946年的上海,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王琦瑶的风姿。年轻时,她性格内向,但并不长期。在现场试镜后,她开始拍艺术照。那时的王琦瑶多么风光,在学校小有名气,她的风光迎来了同学的羡慕与嫉妒。

王琦瑶是幸运的,参加了上海小姐竞选,获得“上海三小姐”的美称,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从此,王琦瑶不再是王琦瑶。浓墨重彩的名声,完全掩盖了她作为纸的纯洁生活。也许正是这种运气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四十年,四个男人,四场爱情纠纷,爱情成了她的坟墓,她的故事令人心碎。那时候,私房的气氛似乎很旺,王琦瑶也不例外。她受到政治名人李导演的青睐,住在豪华的爱丽丝公寓里。她深深地爱着他,当然也包括他富有的家庭和伟大的地位。

然而王琦瑶也是不幸的,好景并没有延续太久,几年战乱,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而身亡。王琦瑶没有赡养,只能靠打针得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王琦瑶很不幸。30岁时,她认识了康明森,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成为了单身母亲。

也许那本是一段错误姻缘,可她依旧那般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勉强也凑合这段孽缘。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和世界里,王琦瑶注定是爱情的牺牲品。王琦瑶是不幸的,被爱了,但这份爱,如此短暂。

程先生深爱着她,一如既往的体贴。可王琦瑶是恋旧的,她始终没有迈出这个坎。程先生自杀了。他被残酷的**杀害了。在遥远而可怕的*****的早期。

王琦瑶是不幸的,而这个不幸,奉献了她的一生。女儿已经长大了,王琦瑶的风范还存在。许多怀旧的年轻人仍然爱着她,老凯腊也不例外。

可这段畸形恋似乎来得太晚了,而世界早已不再允诺这种不幸的存在。王琦瑶死了,是被女儿的男友杀死的,死在改革开放的前夕。四个爱情纠结,四个男人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不幸。

也许她不该属于这个时代。她是个错误,但她已经在复杂的老上海漂泊了40年。王琦瑶是个女人,她有女人特有的敏感。这一生,她与四个不同的女人争起了风头,而结果都是胜出的。

因为她的矜持,她的忍让和她把退却当作美的想法,她取得了胜利。

沪上淑媛,当年多么响亮的名字,多少年轻男子追求的对象,如今却也消逝了。王琦瑶的一生是一部记录悲剧故事的史诗。她是一个梦,一个有花却没有结果的梦。爱情本身并无大错,错只错,那些爱发生在错误的年代,发生在错误的人的身上。

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便没有入驻爱丽丝公寓的结果,而王琦瑶的一生便是平淡的。没有吴佩珍的指导和工作室的试镜,就没有艺术**的试镜。也许她只是个普通的学生。可上天并没有允诺王琦瑶平淡地生活,爱情的纠葛,争风头的际遇全在她身上发生了。

四十年的王琦瑶,气质又因太大的变化,她的矜持性格注定了她的一生。也许,王琦瑶并不是错误的携带者,她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但她的命运依然悲惨。她没有长久的爱情,怎么能谈得上安逸的生活呢?

也许这该归属于时代的错误吧。当年的老上海,如今显赫的金融城,可王琦瑶早已灰飞烟灭,和她一起入葬黄土的,还有她的爱情与希望。

王琦瑶是真实的,但它是一个消极的角色。这是王安忆对那个特殊时代旧上海的诠释。画笔一转,四十年的秋意和悲伤就活跃了起来。

这是旧上海女性生活写照的揉合,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悲剧。也罢,当满怀希望的梦,在四十年的岁月中被消磨成空?当幸福甜蜜的爱情,在40年的风霜中,被摧残成虚无?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消极的。而作者笔下如此消极的角色,并非令人费解。王琦瑶不在乎世俗的评价。 她充满了想想自己的爱的渴望。 她尽力去爱自己所爱。 她是执着和独立的。

这样一个懂得生活、心地细腻的女人,被赋予了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生活。她只能拥有短暂而悲伤的爱。等待一辈子,期待一辈子,梦想一辈子,等待她,却无情地死去。王琦瑶是消极的,也许这就是命吧,她命薄福浅,无力消受这奢华的福分。

作者王安忆成功塑造了王琦瑶这个令人心酸的角色,成就了这部不平凡的**。而自出版以来,《长恨歌》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奖项,如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等,成为中国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旧年,在南图书馆听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讲座,当时推荐了这本《长恨歌》和另外一本钱钟书的《围城》。

后来仔细评阅了一番,《长恨歌》中这个不平凡却又悲凉的女人,真的葬入我的心骨里头,成了一个时代的影子,勾勒出我年轻的思想的轮廓。一个女人,40年,一个故事,几段回忆。

长恨歌观后感 篇7

 爱恨一曲,何以当歌

――《长恨歌》读后感

广西师大文院17秘书班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这是王安忆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一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虽说这句话形容的是将丽莉,却无疑也是对书中主人公王琦瑶悲凄命运最贴切之形容。但源于骨子里的叛逆让我觉得太过贴切的东西反而没有说服力。对,王琦瑶是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就错了,可就应该全篇都错吗?为何她的信心和希望皆是错的呢?

她是王琦瑶,可却也不是王琦瑶。她不仅是当时上海弄堂的女儿的典型代表,也是待字闺中女儿的典型代表,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长相出众女生的代表。因此我不愿也不想让她的命运走向悲剧,更不希望她人生的主旋律终于一个“恨”字。毕竟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当王琦瑶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被冠以“上海小姐”这样的殊荣。得到了一个好的开始,谁还会甘于平凡呢?哪怕自己愿意,可外界也会无时无刻提醒你不应甘于平凡。因此王琦瑶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看起来也是一个顺势之举了。淮海战役中李主任不幸遇难,王琦瑶亦只能被迫回归平凡生活。人是不得已回归了,可心又谈何容易能停止追寻呢?与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蜡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皆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最后还被长脚失手打死,命丧黄泉,何其可悲!但王琦瑶到底从哪里开始就走错了呢?为什么她又会一步错步步错呢?

我想之所以她最后以悲剧结束,其性格中隐藏的人性之弱点无疑是主导因素。而性格最初当然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在上海弄堂这样嘈杂混淆的地方长大,加之还有大户人家的闺阁与自己闺阁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为闺阁大忌,祸根一样的东西。此外,其亦为杂糅的闺阁。在新旧文化的相互影响下,便使她一颗心倍受撩拨,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不曾有个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但如若离幻想远远得还好,可无奈王琦瑶外貌出众,曾一次次与自己的幻想触手可及。片场的试镜经历,题为“沪上淑媛王琦瑶”照片的刊登,和有钱人家将丽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号,这一件件的事情无疑使她那颗不切实际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按照她外婆的话说“人心是最经不起撩拨的,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当她发现自己做主角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心里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恰巧这时候代表权利和靠山的李主任的出现了,他就如一根救命稻草,有着虚荣之心的她又怎能不紧紧抓住呢?其次,她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在复杂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成长为一个知人情世故,善于抓住人心的聪明女孩。但正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一样,难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有一句话说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瑶在与吴佩珍,蒋丽莉交往过程中足以见证她笼络人心的强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会中,她快速的适应能力让人惊叹;在与程先生等几个男人的情感交战中,亦显得游刃有余……和王熙凤相比之下,虽是小巫见大巫,但她悲惨结局无疑也倍受这个原因的影响。再者,其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软弱之心也推动着她走向悲剧。试镜失败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与最要好的朋友吴佩珍疏远;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却又渴望站在高处;哪怕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却不敢表现得太过认真,怕自己的那一颗自尊心被打击;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了逃避,到邬桥去疗伤……这一次次的软弱使她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难以逃脱。当然,无法否定她亦是个坚强,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后终是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性格使然,谁知道呢!

当然,悲剧的形成往往是外界与个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除了其性格中的弱点之外,遇人不淑又何曾不是一个促使她一步步走错的原因。

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无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军政界的大人物,四十岁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主题。因此,李主任是没有爱的,当然也不需要女人爱他。他只需要将人的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的同时,让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苦恼。他有正房的同时也有两门妻室,这说明了他无法给予王琦瑶婚姻的承诺。他除了给予王琦瑶物质与荣耀以及一点点的爱惜,其实什么不能给她。所以,随着李主任的离去一切也只能如云烟一般消失地无影无踪了。李主任能给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质之外就只有一个不能消除的污点了……重回上海之后,遇到的康明逊可谓真爱。然而,这样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恋情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我觉得王琦瑶在这段感情中是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她已经拼尽全力去争取了,至于得没得到都是命运使然。康明逊出生于一个传统旧式家庭,父亲是一个旧厂主,他是二太太生的,可却是全家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娇宠于一身的同时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人,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顺的男孩。综上所述,无论是封建家庭的传统观念还是他自身的处境及性格中的软弱,但无法让他与一个有着不太美好过去的女子走到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却又不舍得放下。自私地为了眼前的快乐,祸害了王琦瑶终身。后来关系被家人知道,却不敢与旧家族正面迎战;王琦瑶怀孕却逃避责任,由着王琦瑶为自己找萨莎作为掩护。()这般软弱无能的男性,自己都不知如何为自己负责又怎么能给王琦瑶一个承诺呢?而对于后来有着巨大年龄差的老克蜡,我觉得是难以冠以“爱”的名号。老克蜡只是一个怀旧的人,他遇见王琦瑶才让他觉得真正触及了旧时光,同情之心也就油然而生。至于后来的种种能否构成爱我也难以明白,我只知道老克蜡的出现使王琦瑶看到了生活的寄托,人到老年也许求的就是一个安稳和依靠了。可无奈,老克蜡还是辜负了王琦瑶。当老克蜡看到了王琦瑶将要碧落黄泉之时,却害怕了。哪怕他再崇尚四十年前,心却还是一颗现在的心。所以当王琦瑶托付终身的时候,他害怕了,用力地挣脱逃走,心里想着这地方再也不能来了。也许是因为年轻,所以无法承担如此重任,才选择逃离。可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王琦瑶孤身一人。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瑶在这三个人身上都错付了青春。在错误的人身上哪怕我们再用力也依旧难逃命运的枷锁,可似乎也没能为力,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其实王琦瑶所遇见的人并非都是错误之人,程先生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对象。只可惜,王琦瑶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说是陪王琦瑶最长的男人,在几个男人中他出场最早,陪王琦瑶度过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就发现了她的美,欲罢不能。他终其所有帮助王琦瑶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却始终被王琦瑶当成垫底的,也就是所谓的备胎。在王琦瑶的心里,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个俘虏,而李主任是大世界里的人。正因为这样,程先生哪怕一片痴心却抵挡不了王琦瑶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再次遇见之时,王琦瑶挺着大肚子,怀着康明逊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不属于他的责任。我以为程先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是我却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爱啊!可王琦瑶心里对他只有恩和义,唯独没有情。这样心有不同的两个人又如何能有一个好结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瑶曾经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殊荣,她也许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可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排除所谓的内因再细究外因,不难发现,其实家庭和时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瑶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书中,细究王琦瑶的家庭,我发现,王琦瑶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王琦瑶出场时,提到了她的家庭。父亲是个惧内之人,自己则因为在家中最为年长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在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之时,父母皆没有极力反对,给予正确的引导。王琦瑶母亲是个势力的人,过去并不把程先生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瑶形成了功利之心。王琦瑶家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到了王琦瑶生产的之时,其母亲对程先生、严师母、康明逊的态度都不无说明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外,其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家庭角色的缺失显而易见。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时代的大环境,又会发现时代造就了王琦瑶也毁了王琦瑶。王琦瑶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儿,因此她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身上带着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一个又一个的原因都成了毁了王琦瑶的原因。我无法挽救她,因为是时代促使她终究走向悲剧。她已经以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长恨歌,但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我想,正如王琦瑶外婆的话,带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寻到真好处,真快活。莫要像王琦瑶一样没了这平常心,只剩颗走了样的心,领会的也只能是走了样的快活。王琦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却还在继续……

长恨歌观后感 篇8

微微作为王琦瑶的女儿欣欣然来到这个世界,命运还算好,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嫁了个名正言顺的夫君,去旧金山了。

她的女儿嫁出去了,失去青春的王琦瑶和一个老克腊结了婚。老克腊比她年轻很多,她只求这老克腊能多陪她几年,可仍是不现实的,老克蜡因那个雕花木盒里的财宝和王琦瑶起了间隙。

而老克蜡疏远了,长脚趁机插进去。长脚总是来照应已是人老珠黄的王琦瑶,初开始王琦瑶还是好奇他何必这般殷勤,最后才晓得他不过是为了钱财。

为了抢夺雕花木盒中的宝藏,长脚杀死了王琦瑶。故事到此落幕,读者心里却是愤恨难消。死了,这么便死了,锦绣往事,旖旎过往,轻轻地合上了帷幕。

追溯前尘,我不由得怨恨起那次“上海小姐”的竞选来,阴差阳错地,王琦瑶就报了名,折折腾腾,和不讨人喜欢的蒋丽莉形影不离,一举被选为“三小姐”,被有钱有权的军官看中,成了他的**。

在那个时代,**用**的钱装满珠宝盒是很自然的。没有错,也没有债务。李主任给王琦瑶留下的雕花木盒,也够王琦瑶依托一生。王琦瑶一生没有婚姻。她和几个男人纠缠在一起,但总比做妓女好。

从李主任从背后抓住他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毁了。

蒋丽莉不敢相信王琦瑶的选择——受过正规教育的王琦瑶怎么会愿意成为一个有钱人呢?其实别无选择的,依李主任的权势,依国家的局势,依王琦瑶的性格,一切倒像顺其自然一般。王琦瑶只是无怨罢了,依她的聪颖,也是无悔的。

整本书笼罩着淡淡的忧伤,没有怒火,没有哀号,就像王琦瑶每次哭泣一样,却可怜人和自己。作者只是个旁观者,连名字都是“王琦瑶”“王琦瑶”地叫,从不肯只称作“琦瑶”的。

那是上海大时代风潮中的一个人,是因温顺受时代俘虏的一个人,即便是死了,王琦瑶的魂灵也没有看透人心的绝望,没有离开尘世的不甘。那个灵魂是一个痛苦的灵魂,软弱,温柔和冷漠。想必这就是传说中让人一眼就想保护的内心深处。

长恨歌观后感 篇9

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长恨歌》读后感

同济大学14城规一班林诗佳

刚翻开书本,就被作者层层叠叠的语句所推演生成的弄堂空间所浸染,似乎融入了这“城市背景”一般的水墨画之中。视线渐渐由“底”聚焦于“图”,由“面”聚焦于“点”,似乎里弄空间内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向你娓娓道来“她”所见证的“光荣岁月”。这“光荣岁月”绝非气壮山河的男儿志,而是家长里短的女儿情,这女儿情是富有质感的,仿佛正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晨曦,琐细而又连绵,平淡而又走心,轻盈而有弹性。

正如文中所说“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这种感动最是撩人心弦,平常或许觉得不痛不痒,一时间失去却又欲罢不能了。

时间流淌成历史,印象中的“历史”总给人以浩大磅礴之感,却终究是与里弄的气质不相符的,是弄堂砖墙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作者撇开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大环境,而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的历史”,投向闺阁中的花窗帘,投向石库门上的纹饰,投向老虎窗上的白鸽,捕捉那点点滴滴的感动,将其点缀于“王琦瑶”的人生。

“王琦瑶是典型的弄堂女儿”,她的气质自然与弄堂一脉相承,她的风情不是一下子夺人眼球的,而是“沪上淑媛”式的点点滴滴地沁入人心,是“三小姐”式的轻描淡写而富含生活的韵味。也是气质使然,王琦瑶注定不可能肩负起“大历史”的任务,无关于“时代弄潮者”的身份,她在表面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底部静静地等待,细细地编制着弄堂深处的闺阁梦。同时,“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瑶的缘故,才有了情味,这情味有点像是从日常生计的间隙中迸出的;这情味又好像会晕染和化解,如苔藓类植物沿着墙壁蔓延滋长,颇有星火燎原的意思”。

上海巷馆与王琦瑶是共生共生、共同成长、相得益彰的。弄堂是起点和终点,王琦瑶是点睛之笔。

王安忆曾在《重建象牙塔》中说道“《长恨歌》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于三个类型的城市空间:最初年方十八正当韶华的黄金期以四八年李主任飞机失事而告一段落,“爱丽丝公寓”这世外桃源般的战火纷飞年代的富贵温柔乡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既是王琦瑶绽放的盛土,又是她青春的献祭之所;四九年的建国节点开启了她暂隐邬桥相对平淡的沉淀期,邬桥的风、邬桥的水、邬桥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带着定人心神的气息,如滤斗一般筛去来人的满身浮躁之气;然而王琦瑶的心终究是根植于上海的,她难以在真实与虚空之间、在烟雨蒙蒙中化身为邬桥这幅亘古的水墨画上的悠长,平安里成为她在滚滚红尘中看尽繁花后的委身之所,也铺垫着女人的升华,似乎在这家里闲常的日复一日中她的美反而臻于圆满了。

也许王琦瑶的一生并不完全与城市的整个历史背景同呼吸共命运,但正因她的故事展现了上海那个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性,那个时代环境下人人都想一窥究竟的神秘,且这飘忽不定的传奇又是实实在在地建构于最平常的弄堂之上,反而更引人向往与揣度,仿佛自己也成了“王琦瑶”,静观时代的一举一动,体悟“王琦瑶”的一颦一笑,以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视角窥探着老上海的风情。

说来奇怪,王琦瑶的感情经历是成熟期最动荡的。青春时以为就是一生,虽做不成门面却也是入了心;不料世事无常,一朝一夕间已经两副模样。终究是如水一般的女子,还是希望能找个依靠,也好托付自己的衷肠,但他只是说“我给不起承诺”,但他只是游戏尘世的西伯利亚浪子,但他只是生活在自己怀旧梦里的“老克腊”。

爱情,毕竟面对年龄、家庭等诸多现实因素化作一缕烟,随风而去。这是宿命吗?这又能怪谁?

想起当初“外婆”对王琦瑶四十年后的预见,想起“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想起“四十年前片厂里的大床上横卧的女人”。

制造矛盾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王琦瑶身上最令我回味的莫过于那种细腻的缠绵的包容的愈酿愈醇厚的美,不仅仅体现于容貌,更见于性格,不仅“惊艳了时光”,更是“温柔了岁月”。谁说上海这座城市亦非如此呢?

长恨歌观后感 篇10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古今中外,提起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难免让人心有余悸。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因此,作者在创作者首诗时的思想是两面的,一方面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另一方面是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在这里,作者对皇帝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创作这首诗的同时,作者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并赞扬他一心一意的爱情。

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他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下了自己对唐明皇肆无忌惮、愚昧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的同情和对忠贞专一爱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