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通用(6篇)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0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通用(6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想必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不妨写一篇充满自身特色的读后感。大学生范文网编辑经过耐心地挑选给大家整理出了一篇最新的“大学教育的读后感”,我们的网站会持续更新欢迎您收藏它并关注我们的动态!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1

现代社会的教育观

读《大学》、《爱弥儿》有感

摘要:在中国封建主义制度下,《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政治教育理论,是具有重大影响性的教育著作。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中,揭穿了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且提出了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及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重大的启发和影响。

本文比较了这两本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

关键词:《大学》 《爱弥儿》 教育观

一、读《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们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称之为:

“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1】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成为四书,关于《大学》,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是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2】。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是朱熹对古代大学的定义,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洋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在《大学》中,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是教育的目标,指我们的要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面貌日新,达到最高的善的境界。

第一是重视我们的内在修养,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第三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涵由简单到复杂、活动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体社会的过程,体现了当时的人们认识到了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很强的逻辑性。这三个层次是渐进的,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要求。

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中紧接着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子项目,朱熹成为“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齐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前五条在于“明明德”,侧重于自身的目的,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至于至善”。

这八项内容也是逐项递进、相互联系的,逻辑性强,体现了阶段性和过程性的统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所有正统的儒家人士的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所要达到的教育的最终目标。

格物、致知被视为“大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八条目的基础。在《大学》里的“物”和“知”是指地主阶级伦理道德的知识行为,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格物就是学习儒家“六德”、“六行”、“六艺”之类的知识,致知就是得到、专研知识、见识、智慧,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之上的提高,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

经过长期的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精粗都被认识的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道理都得到了呈现,再也没有蔽塞。

“诚意”,使自己意念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意不诚,则心不正。还要注意慎独,“慎独”是诚意的一种表现,在通常情况下,诚意是不难的,而处于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不自欺就不容易做到了,所以即使是我们自己处于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像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谨慎小心。

内心如此,表现于外也是一样的,就是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5】。

“正心”,所谓修身要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被不端正的念头所困扰,就有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之不知其味”【6】,提醒人们要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好。平时在教育中我们强调要用心学习,用心做事,不要被外界事物所干扰,或许,此学习原理就是出自这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其根本环节,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7】。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是《大学》中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孔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就是讲修身的内容。

达到的结果是“做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9】。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完善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教育总是与选拔制度相联系,学生的出路也总是与担任国家各级行政**密切联系,书生读书只是为了考取功名,进京做官,在书生的意念中只有做官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在仕途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教育与政治同一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特征。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中国的知识分子由“格物致知”而“诚意正心”,最后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个人到社会的责任感。

观古今,看现代,还是有很多人只以考取公务员为目标,认为作为国家公务员自己的生活才能有保障,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参加着考试,与古代书生落榜后再次参考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观念,影响至今。

《大学》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著作,,从目的到程序,提出了教育的完整体系。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是中国的瑰宝。《大学》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特定教育背景的不同而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对我国现代教育仍然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

读过卢梭《后悔录》的人都知道,这位政治著述家和文学巨匠,从来没有上过学,连一天的正规学校教育也没有受过。然而,这个被伏尔泰称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差的人”竟写出了一部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爱弥儿》。或许大家会猜想,或许正是由于他没受过一天正规的教育才促使他对教育思想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不对这个问题加以阐释。

接下来,请随我一起细解《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

卢梭自称“《爱弥儿》一书构想了20年,执笔了3年。”,在著作中,卢梭论述了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了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了新的教育原则和新的教育思想,而且还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这些思想对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杜威以及后来的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爱弥儿》一书宣扬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界。它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认为人如果具有自然的自由、理性和良知,就可以成为好人,并随着发展而实现美好社会。他认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够履行职责的公民。

可是在现在的**主义国家里,人民没有主权,没有自由,更没有平等,所以在这种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然而,在封建教育制度下,贵族和国家公民被创造出来,消灭了人性,成为社会传统的俘虏,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在没有失去善良的本性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生活,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保持自己的地位,却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卢梭认为,善良的本性是纯洁的,生来就热爱自由,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所有的错误和罪恶都是由恶劣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卷首的第一句话是: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0】在他看来,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恶势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

”,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卢梭告诉人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秩序,就会产生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创造一些年轻的医生和龙钟老太太的孩子。

孩子们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就是最愚蠢的事情” 【11】。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的能力、自然倾向进行教育。

他说:“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他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这个原则适用于儿童,它就可以衍生自各种教育原则。”【12】他主张儿童完全自由的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

卢梭根据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青年四个阶段。建议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阶段教育。

更重要的是,卢梭还阐述了妇女教育的思想。

三、对二者的评价

《大学》和《爱弥儿》这两本教育著作,对后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纵观《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和《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抛开二者是一个论述的是大学教育,一个论述的是儿童教育,我们也会发现很大的不同和相同点。

《大学》注重道德规范的修养,道德教育史最终和最重要的目标,而且认为只有培养符合封建地位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能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任务,着重强调个人道德修身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忽视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技能的提高。《爱弥儿》体现的则是重视个性的发展,遵守自然教育,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双方都认为教育可以促进人性本善。《大学》更强调革旧鼎新,修己及人,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卢梭更强调人性的善,没有创新。只要按着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就可以发挥人性的善。

《大学》强调人的教化,强调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束缚和儿童人格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在《爱弥儿》的描述中,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的服从,很容易养成自私、利己、放纵的习惯。在我看来,人的本性根本就没有好与坏之分,儿童时期,自我的意识根本就没有形成,不会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于自己本性所表现的行为不会有评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心理阶段的儿童应具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原则和内容。

还要强调的是在《爱弥儿》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中,还忽视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四、我的现代的教育观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如何教好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掌握优秀的技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谈我的教育观之前,应该解决的是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把“育”解释为“育,养子使作善也”。

对于“教育”的含义不同理论流派有自己不同的解释,在这里我所参照的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所承认的并认为是其科学的对“教育”的定义,是指“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13】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教育”,正如《大学》与《爱弥儿》中所体现的教育的内涵,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一个是处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对教育的理解,二者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都有积极的因素。现代人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或多或少也包含了卢梭对人的个体发展因素的重视。

现代教育将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社会人,同时又要将社会的各种要求内化在社会个体身上,体现出不同的个性风格。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2

《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姓名学号专业p>

1、 内容摘要

1 导论

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p3

那些从小就被母亲宠爱的人,也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收到来自各方的越来越多的抵制和打击。p4

人需要保育和塑造。这里所说的塑造意味着规训和教导。p4

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p7

只有在君主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时,我们才能指望“善”会自上而下的实现。p9

靠驯服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问题首先在于孩子们学习思考,对那些一切行动由之而出的原则进行思考。p113

2 论自然性的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一定要注意,教育的初级阶段只能是消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自然的安排上添加任何东西,只要它不干扰自然。p18

对孩子最早的败坏乃是依从他们独裁式的意志,让他们靠哭喊就能迫使一切人就范。p20

人为的工具用得越多,人就会越依赖器具。p20

当孩子想靠哭喊来迫使大人做什么时,可以对其不予理会,但他友好的要求的东西,只要是对他有好处的,就应该给他。这样孩子就能习惯于坦率地表达想法。p22

很多人的弱点产生并不是因为人们什么都不给他,而是因为他们给他留下了错误的印象

对人来说,最好的休息是劳动之后的休息。p28

这是不允许松懈的,至少在学校,因为他最终会导致某种松懈的偏好和习惯。最好的人才也会由于散漫而荒废。p30

培养人心灵能力的最佳方式,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到的事。制作对于理解来说是最有用的辅助工具。对于那些似乎是从自己身上学到的东西,人们总是有最彻底和坚定的记忆。p33

孩子说谎的时候,不要惩罚他,而要让他面对蔑视,告诉他将来人们不会信任他。如果儿童做了坏事大人就加以惩罚,做了好事则予以表扬,就会使他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往后,当他进入一个并无这种奖惩的世界,做好事而无奖赏、做坏事而无惩罚时,就会变得只关心自己在世上过得怎么样,他之行善或作恶,取决于怎样做对他来说最有好处。

p35儿童所受的教导应该与其年龄相称。一个儿童的聪慧必须是孩子式的聪慧,而不是对成人的盲目模仿。p39

3 论实践教育

礼仪是塑造外在形象的艺术,人们必须掌握它。p40

隐瞒并不总是被扭曲的,所以有时候是可以允许的,但他离虚伪只有一步之遥。p41

如果人们想要塑造一个好的性格,他们首先必须摆脱激情。人们必须养成不把自己的好品质转化为激情的习惯,学会在被拒绝时承受不满意的缺乏。p41

办事要有坚定的决心,并能将其付诸实践。

要是我想别人做了允诺,我就要信守它,即使这会给我带来坏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决定做某事但不付诸行动,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那些一次又一次拖延,又不能付诸实施的人是不可靠的,不能指望将来会有所谓的浪子。p42

人们一定不要把儿童的心变的软弱,即总是为他人的命运所感染,而是要是他们坚强。p44

如果宗教不与道德良心相结合,他就没有作用。没有道德良知的宗教只不过是对神的迷信的侍奉。当人们赞美上帝及其力量和智慧时,他们只想侍奉上帝,却不去思考如何执行上帝的律法,也不知道和探索他的智慧和力量。

p48人应该让年轻人绝对地评价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绝不构成人之价值的方面仰慕他人,只是虚荣而已。此外,人们必须向他指出,我们在所有事情上都应该严肃,不只是看上去严肃,而是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必须提请他注意,当他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做某事时,无论情况如何,都必须采取行动。要么就干脆不做决定,而让事情存疑。p51

——摘录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论教育学》

2、 读书心得

说实话,我并不十分了解康德。只熟悉他那句名言:最敬畏的是心灵的道德法则和头顶的星空。

哲学的世界令人心醉神迷,却每每让我打开封面之后就陷入瞌睡。更多的时候,只能借助于二手的言说心向往之,也许这是另外一种保持敬畏之心吧,远观而不敢(无力)亵玩焉。

吾道不孤,如我这样的在康德门前逡巡的人何止千万!我常常安慰自己,我不能走进康德的世界,就像矮个子不能走出柯尼斯伯格小镇一样。我们的世界和哲人的天地绝对犯冲。

而今终于抗住诱人的瞌睡,拜读完了康德的《论教育学》,内容还是那么生涩,道理却让人心悦诚服。

在《导言》中,康德试图要阐明,或者要反复强调的是:人必须要接受教育。根据人类成长的不同阶段,康德的教育更接近于这些阶段的规律,即教育包括保护、纪律(训诫)和塑造。

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就康德所说的,“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教育的介入。比如,对于规训的强调,在康德看来这有利于防止人由于动物性的驱使而偏离其规定性——人性。

换句话说,康德试图向我们指出,训诫可以使人们摆脱动物性,回归自然人性。这也是他大力推动表演的结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我深以为然。

1) 之于自然性教育的感悟

自然性教育,其实从吃第一口奶就开始了。那时,孩子们与周围世界交流的最有效也是几乎唯一的工具就是哭。他们一哭,大人们总是过去喂他,或者逗他。

康德认为,这是败坏心志和道德的开始。他们会把哭作为手段和武器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他们的不合理的、任性的要求必须不予理睬。

否则,自然禀赋一旦遭到破坏,就必须依靠严惩才能扭转局面。

摇篮、襁褓、牵引带、学步车,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必要,而且是有害的。人为的工具越多,人的依赖性就越强。

康德的这些观点,现在会有很多父母痛骂他狠心肠的,而且也注定没有市场。不信你可以到市场上看看到处充斥的是什么东西。我真疑心,也许这些商家一定是读了康德的书,一意要和他反着来的。

教育太难,堕落很容易。也许一些父母,先前也打算严肃的教育孩子,但是对上那么一双懵懂的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眼睛,狠心也就变成了不忍心。尤其是现在,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更是宠爱,任孩子予取予求。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不知会培育出多少任性骄纵的孩子。

不过,对于孩子友好要求的东西,对他有益的,尽可以满足他,这样孩子就能坦率地表达内心想法,而不失一味的哭求。

灵魂的培养目的在于自然,去除人为工具,保持天然能力,大胆尝试各种运动,参与游戏,学好忍受匮乏,实际上,欲求把小孩生活一切都变成游戏是一种妄想,他们最终必须进入事务性的生活。所以,不要懒散,学好劳动是最重要的。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要是无所事事,也是难以忍受的。

我记得在中小学的时候,两周必有一次劳动课,栽树拔草清洁搬运之类的,打打闹闹,比上课有意思多了,在那样的活动中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根本没有的东西。现在的课堂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些东西了?

总之,自然性的教育应与年龄相称,不要教导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学老成。父母也应树立起榜样,不要让孩子的模仿未入歧途。

2) 之于教育理想的感悟

在我们看来,教育所进行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传承,但这并非教育的全部,也不是人从教育中得到的全部。康德指出:“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

事实上,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同时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教会思考,促进思想的融合、内化,直至最后升华,最终使人获得完美的人性。这远远高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从这个层面上说,真正的教与真正的学,这二者不可或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去弱化教师的“教”的同时,空泛地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课堂热闹是热闹了,可是这样的“学”仅仅是技巧层面的演示而已。用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去代替冷静的思考、在热闹的背后缺少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如此,学生如何抵达自身,发展个人的自然禀赋,他们离完美的人性又有多远呢?

康德说“人应该首先发展其向“善”的禀赋……改善自己,培养自己,如果自己是恶的,就要让自己变得有道德——这就是人应该做的……因此,能够对人提出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人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人的方式,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

而今天当我们热衷于创新花样百出的教育方式、教育理论,试图通过素质教育来颠覆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对此有着理性的思考,我们的创新在哪里?除了术语的创新,还有些什么?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它们最终要把孩子导向哪里?

在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其实,在18世纪康德对此有过怎样睿智的思考。

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人回归到人的本质属性,这恰恰是教育所要抵达的理想彼岸。怀有理想并始终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所追求的。这样的教育理想必然能培植出人性之美,促进人最终能愉悦地回归自己。

“最后要向他们(年轻人)指出,他们有必要每天给自己做一个总结,这样当生命结束时,他们就能对自己一生的价值作出评价”。

对于康德,我怀有永久的崇敬,因为他留给世界的是一座沟通了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桥梁。他对于人性改造的执著理想和信念,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3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梁启超曾说过,青年强,国家强。由此可见,青少年对一个国家很重要。而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我们至少要保证每个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门课,我懂得了一些关于怎么去保护自身生命的一些方法,下面我就联系一下实际发表一下我学完这门课的感受!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在当代大学周围,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饮食店,但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些食品店是极不卫生的,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他们根本不会考虑我们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现在到处都是未经检查的饮食店,他们大多给我们食用的都是地沟油!

地沟油可分为三种: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这种油会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据我所知,前不久,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由于查到食堂中的饭菜所使用的油为地沟油的一种,该校的一个食堂被有关部门也封闭了,由这个例子可知,即使是在学校都有这种可能发生,那么要是到了学校外面,还有什么不能发生呢,我们常常在校外吃烧烤,那些东西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一种是经过卫生部门检查过的,没有任何质量可言,所以我们要尽量少到外面就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饮食健康。

二、运动不宜过大

在当代大学生中,运动是所有大学生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够强身健体,但是,这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我们所强调的是要适当的运动,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的追求长时间的运动,那将是一种损害身体的表现,尤其是那些身体本来就不怎么适合去做运动的人,如果一旦过量,将导致生命威胁。前不久,我们学校有个男生因为打球而死亡,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我们只能说是这个人的身体本身存在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我们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们在做运动之前,必须得考虑我们适合哪种运动,然后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能够做多久,这样我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三、要对传销有一种警惕的心理

现在大学生受骗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以被传销组织骗走为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一种警惕的心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往往一听到别人说的天花乱坠的时候就不能自拔而深陷其中了,还有一些就涉入社会不深,总想着以自己现有的能力去完成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他们常常相信别人的夸耀,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不久前,我从一个同学那里听说他的一个同学被骗进了传销公司。正是因为别人给他提供了一份高薪工作,他最终被骗了5000元。

为了提高我们对传销人认识,我们有必要知道其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传销如果光靠骗取不相识的人的话,是没有多大的发展的,但是,传销**使得人散失了其应有的理智,使得他们利用其亲朋好友,这样就使得更多的人受到传销的侵害。所以我们在面对很久未曾联系过的朋友时,对他所说的完美的事情也要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能够轻信,现在就是朋友骗朋友的人多,家人骗家人的人也多。

4、 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大学生中,有大量的人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1.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一点,我想大部分人也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不必多谈!

2。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知识,遵守法律和纪律

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却频频告诉我们,校园并不太平,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很差。

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于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遇刺身亡。**经证实,犯罪嫌疑人周一超今年22岁,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系应届毕业生。

原来,他在该区公务员公开招聘中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但体检不合格,没有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杀人。3月28日,我国第一所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成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高校成为南京首批中心成员。

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xx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xx年比xx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大学生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如何运用法律,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大学生能做到以上几点,我认为我们的大学生活会很美好,但要达到更高的水平,我认为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4

本书的核心观点及结论列举如下:

从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来看:第一,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教育和课程教育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大学生参与创业课程教育的整体程度高于参与实践教育的程度;第二,大学生的短期创业意愿和长期创业意愿存在明显差别,大学生的长期创业意愿普遍强于短期创业意愿,即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有理性的“时滞效应”认识,反对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毕业后立刻去创业;第三,虽然创业教育活动已普遍开展,但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水平还较低,多数学生对未来创业仍然没有清晰地认识也缺乏充分的创业信心;第四,受调查的大学生主观规范基本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大学生感知到亲人、朋友对自己创业的支持程度均较低,当下大学生身边的亲人、朋友仍然不能给予他们充分的精神支持。

从创业教育的影响过程来看:第一,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程度越高,创业意愿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在未来进行创业;第二,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程度越高,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就越强,对选择进行创业就更具有信心;第三,高校的创业课程教育活动对学生主观规范水平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但创业实践课程教育活动对主观规范的影响并不显著;第四,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有限验证;第五,大学生的主观规范水平在高校创业课程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有效验证,在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第六,大学生社团活动经历是影响创业意愿形成、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社会活动经历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大学生的目标确定、能力评价、信息获取、规划制定和问题解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第七,性别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目标确定、能力评价和信息获取三维度,而那些具有社会兼职和工作经历的学生在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五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但大学生的实***研经历对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并无显著影响;第八,高校正在开展的创业实践教育和课程教育效果差别显著,具体表现在:

当前创业课程教育在促进学生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改善学生主观规范水平、提高学生创业意愿方面效果显著,而创业实践教育的整体效果则相对欠佳,其中对学生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能力评价、规划制定、问题解决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学生的主观规范也没有明显影响。

该书不仅是对高校目前创业教育实施情况的有效评估,可直观的让管理者和改革者看到创业教育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将表现突出的环节继续“发扬光大”,也可以直击“痛点”,为优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借鉴,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对于咱们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也有大的借鉴意义。我想,首先,要想种子发芽,必须了解土壤状况。通过本书对现行中国创业活动社会背景的介绍、国家大政方针梳理、地方政策支持的列举及社会创业环境的概述,大学生可对创业大环境做到“胸中有沟壑”;其次,要想种子发芽还须认清生长必须的关键环节。

本书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清晰地认识会对创业意愿及创业结果产生影响的几方面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大学生如何科学评估自身的创业意愿、创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主观规范现状,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身“薄弱环节”主动进行锻炼和提升。最后,为了使种子发芽,必须阐明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机理。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心理认知过程,发现教育对激发个体创业信心与意愿的机理,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更好地从事创业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还能帮助大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就业与创业规划。

我认为这是一本学术价值高、编排科学合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专著。不但具有科学性的同时,就算非专业同学不去看那些统计图表也能够明白书籍里的主要观点。特此写一篇像书评的读后感推荐给大家!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5

作者:丁睿

**:《商情》2013年第49期

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这些因素都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动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对高校政治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值得**的话题。

关键词:9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前不久,领导向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家案例》。假期里,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它包括103个选定的案例。所有案例分为四个模块:思想导航、思想保护、管理创新和阳光关爱。

每个故事包括:案例介绍、案例分析与处理、工作思路与建议、专家点评。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共鸣,那些熟悉的画面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激励着我。

这样的一本书几乎囊括了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书中作者的问题处理方法以及专家的点评都能为我将来的工作提供思路,结合3年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我有以下思考:

1、 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兴起,不同国家不同思想文化的融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困惑。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冲击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

2、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个人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心理不成熟的群体,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市场经济活动引发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扭曲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针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不适,找到对策。

大学教育的读后感 篇6

五、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示范性和疏导性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榜样示范,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把身教同言传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典型示范和表率作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给予正确的指导。

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这点主要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将教育改革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始终,把它们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个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要与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配合老师的的教导,老师课上传授的东西要牢记在心,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生活小事做起,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哪怕是一句话、一件小事,我们都要注意。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践中真正提高人文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尽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