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理想国读后感13篇

理想国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0

理想国读后感13篇。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呢?当不同的人阅读作品时,可能会对这个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是一个个体自由的过程,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理想国读后感”,希望大家会喜欢,相信这将对你们有所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篇1】

同时,《理想国》还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

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理想国读后感【篇2】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理想国》与柏拉图的对话

一、《理想国》的主题

二、柏拉图的对话

三、如何阅读柏拉图的对话

四、苏格拉底问题

第二讲什么是正义

一、正义问题的提出

二、正义与每个人的应得之份

三、强者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

四、考察色拉叙马库斯

五、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三讲为什么要正义

一、《理想国》为什么需要第二个导论

二、格劳孔的挑战

三、格劳孔挑战的性质

第四讲理想的城邦

一、个人与城邦的类比

二、理想城邦的建构

三、对保卫者的教育

四、保卫者的生活方式

. 五、理想城邦的性质

第五讲灵魂三分与四主德

一、城邦中的正义

二、从城邦到个人

三、灵魂三分的方法

四、灵魂三分的内容

五、灵魂三分与意志薄弱

六、个人的正义

七、心理正义与日常正义

第六讲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一、第三次浪潮

二、谁是哲学家

三、eidos和idea

四、形式与具体事物

五、形式与being(是,存在)

六、知识与意见

第七讲太阳、线段、洞穴

一、哲学家与统治问题

二、太阳之喻(504a~509c)

三、线段之喻(509d~511e)

四、洞穴之喻(514a~517c)

五、对哲学王的教育

六、形式论的问题

第八讲哲学王与正义

一、哲学王悖论与《理想国》的目的

二、功能论证

三、短的路:心理正义与城邦之王

四、走向长的路:哲学家的正义和幸福

五、回到色拉叙马库斯的问题

第九讲不完美的城邦与灵魂

一、堕落的开始与欲望的分类

二、不正义的城邦与个人

三、希腊哲学与希腊民主

四、个体的正义与幸福

第十讲诗与死

一、为什么要对诗进行再批判

二、批判诗的主要论证

三、灵魂不朽与死后生活(608c~621a)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柏拉图的理想国简介

名作导读 2004-12-10 13:29:39 点击:5339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这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它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到柏拉图哲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的政治哲学和认识论。

这本书的中文版本可以在郭斌和和张竹明的版本中找到,商务印书馆,1986年。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

”,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苏格拉底问其他人关于正义的定义。

更是详细地批驳和讨论了特拉叙马库提出的观点,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他认为,统治者有时是会犯错误的。只有当统治者有知识防止他犯错误时,他才能统治自己和他人,正义的人民比自己更关心自己。

统治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的生命是有价值的生命,苏格拉底在第二卷中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每个城邦都有经理、警卫和劳工。这三个阶层都各有其责,各有其美德。

当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时,这个城邦就是具有了“正义”美德的城邦。和城邦一样,每个人的灵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个因素。因此,有三种美德:智慧、勇气和节制。当这三个因素在理性的控制下协调时,它们就变成了一个公正的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统治者应该从有才能的人中选出,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者应该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有治理国家的知识。 在第

6、 在第七、二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思想理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并用三个著名的隐喻来解释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了意义与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理解外部世界及其阴影,只有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理解思想。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

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握最高的理念,得到真正的理性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

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公正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为王,以责任治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在问答、界定、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返回顶部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现在我们通过学***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要辨证的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称 “精神恋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仅此而已。前几天,刚刚读了《理想国》的内容,粗略的看完了全书。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该书中又充满了理性的玄冥、逻辑的曲折和言辞的诡秘,说彻底读懂了这本书谈不上,只是有一些杂乱的读后感想,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问题、民主问题、**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理论是全面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理想国读后感【篇3】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我不想纠结于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明白。

但我对所格雷底和波勒马尔克斯的谈话印象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但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看到人类太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

从来没有人听说过一个人病后信仰的改变。

在关于正义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开始设想建立一个公正的城邦或国家。他们想象中的城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至少我不能住在那里。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

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工作,绝不能做任何事情,否则城邦将陷入混乱。他们只允许学习简单的科目,如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而且**的风格应该保持不变,否则会改变人们的时尚。

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不能更新和改进,它们迟早会被淘汰。

这样一个城邦,怎么能始终维持所谓的合理秩序?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

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付出而不回报公平吗?

更重要的事,他们认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个鸿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附送:《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这学期在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本与教育政治学有关的书籍,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理想国》这本书。《理想国》是柏拉图大多数着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其中,我喜欢第二章和第六章。

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格劳孔和他的兄弟阿德曼托斯接管了萨拉苏马乔斯的话题,**了不公正优于正义的现象;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及其试图从源头上构建城邦,主要论述教育。 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并非真正认为不正义比正义更好,但是他们始终心存疑惑,为什么在现世社会中,正义的人寸步难行,不正义的人却荣华富贵。

对于这个疑问,他们的表达分为两步。 首先是格劳孔的观点,他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是好的,不去考虑结果;二是过程好,结果好;三是过程不好,但结果好。 这就好比说我们看书,第一种就是看那种看的时候挺高兴的,看过也就过了的那种**吧;第二类像经典,既有艺术的高度,又能真正激发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慧;第三种书可能属于电器手册,你在阅读中找不到任何快乐,但它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第二为的,不仅过程是好的,而且是结果。然而,大多数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类。他们追求正义带来的名利,却憎恨正义本身。

根据格劳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所说,正义受到赞扬不是因为它是好的,而是因为它带来的名声和利益;人们谴责不公正,但他们使用一些虚假的东西,如因果报应。正义的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不正义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摆脱神所给的报应,也只需要花点钱,贿赂一下诸神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除了少数无力为恶的人,他们反对恶,是因为他们只能承担恶,不能施与恶。

因此阿德曼托斯要求苏格拉底澄清正义的本质,正义本身有哪些优点和美德。否则,世界将承认不公正是一种更实际的生活策略。

在第二部分中,苏格拉底将视野放大,他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城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不同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的人的共同努力。城邦的扩张导致资源需求的扩张,资源是有限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战争的出现需要有城邦的保卫者,城邦保卫者的品格尤为重要,需要“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而且还要热爱智慧。为了使城邦的卫士具有这样的素质,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并进行有利于这些素质培样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分为两部分:用体操锻练身体和用**培养心灵。其实,我们这里说的不仅仅是**,而是广义的文化教育,有点像现在的德育课。按照苏格拉底的标准,这些道德教育材料,即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史诗,大多是不合格的。

苏格拉底主张回顾这些史诗。 原来进行**控制这套东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看来人类在几千年当中,也没有进步到什么地方嘛。苏格拉底是反民主的典型例子。

他的这本《理想国》翻译成英文是《the repubulic》,是强调一种共和政体。难怪要进行**控制了。苏格拉底主张谴责那些使伟大的神变得丑陋的史诗,并禁止诗人声称痛苦是上帝造成的;而且神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了,不应该将神描写成为能够变化多端,用荒唐的谎言来渎神。

最后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大家认可了两个关于史诗的标准,一是禁止宣扬神的秽迹,二是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简言之,上帝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明的话都不应作为城邦守护者的教育材料。在第六卷中,苏格拉底继续讨论哲学家的思想品质。

哲学家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里面把温文尔雅印成了温文而雅) 阿德曼托斯在这时向苏格拉底又提出了现实与理性相悖的困惑——学哲学入迷的人最后不是成为了怪人,就是成为了对城邦无用的人。甚至苏格拉底也承认它确实存在。

苏格拉底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将国家比作是一艘船,作为统治者的船长应该是精通航海术的人,可是他们却往往被窃据高位的篡权水手称为怪人或者无用的人。 这段话有点像老子说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往往会被视为异端。一个哲学家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为城邦的一些公民去求才,而不是自己请名利。真正的哲学家不满足于现象和观点,一生追求本质和真理,但哲学家也很容易堕落。

哲学家天赋败坏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因为那些勇敢、节制、美观、富裕、身体强壮、家世等等这些看上去耀眼的因素。 这里的原因套用一句中国的古话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外部环境的喧扰,当权阶层的野心,国家机器的强制——会使一个人成为“社会”需要他成为的人,而不是他应该成为的人。 在这里,苏格拉底还顺便为“智者”这个职业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认为他们并没有把青年教坏那么大的能耐。

当然苏格拉底认为“智者”也还是距离真理很遥远。 他们并没有城邦所宣称的那么大的破坏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区分“必然的”和“善的”之间的差别。这些人不了解事物的实质,不了解“真实存在的只有美本身而不是众多美的事物。

”“有的只是任何事物本身而不是许多个别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共相”是真实的,“殊相”是虚幻的。 要获得这些真理性的知识,必须经过“奴隶般的艰苦磨炼”,太多内因、外因会导致具有哲学家天赋的青年人背离初衷。

于是哲学被小人利用,不产生“真知”,只产生“诡辩”。 真正的哲学家少之又少,需要机缘巧合,一般来说,在浊世之中,他们只能独善其身,难以兼济天下。

苏格拉底下一个讨论的话题是“一个受哲学家主宰的城邦怎样可以不腐败?” 苏格拉底认为终生研习哲学有益于现世甚至来生的幸福,苏格拉底对大众表示了适度的悲观:

“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的话成为现世,他们看到过的是一种认为的、生硬的堆砌词语的哲学。”他们经常听到意见,但是很少接触真理,但是苏格拉底对“哲人王”“理想国”的出现却表达了强烈的信心。群众最终也会接受这些的。

哲学家治理城邦的程序是先将城邦和人“擦干净”,然后“制定政治制度草图”,进而建立起美好的城邦。这样的哲学家也许很难避免腐败,但总会有成功的。所以说:

“我们的计划如能实现,那是最善的;虽然很难实现,但并非不可能。”

苏格拉底的下一个讨论议题是:

哲学家,城邦的救世主,是如何通过学习和训练而产生的? 哲学家所要接受的教育,在要求上要高于城邦护卫者的水准,不仅仅只停留在正义、节制、勇敢和智慧,更要上升到善的理念。当然在这里,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善,有些人认为善是快乐,有些人认为善是知识,关于善的定义,都显得十分混乱。

进行教育和训练,一定要厘清善的定义。

苏格拉底卖了个关子,他先不说“善”是什么,他先说“善的儿子”是什么。

苏格拉底用视觉隐喻来说明。他认为人的视觉是人的能力,外在事物有能被看见的本性,在人的能力和外在事物的本性之间,还有一个媒介,也就是太阳的光。太阳还不仅仅充当了媒介的作用,正是太阳赋予了人的视觉能力(这里多少有些神学的观点),也正是太阳赋予了外在事物可以被视觉看见的本性。

在这一层譬喻中,太阳好比善,人的理智好比视力,而外在事物则存在着可以被理性了解的本性。这个观点十分像朱熹的“月映万川”的理论。善的观念赋予人们理性,人们用理性去理解外在的事物。

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远比真理和知识深刻。 苏格拉底将人的整个理性认识分为四个层面,最低级的层面是想象,相对于我们平时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结论;上层称为信念,相当于根据结论推理;下一个层次叫做理性,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原理知识;最顶上的一层,也就是最终极的理性认识,苏格拉底称之为“理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实际上可以用列宁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例。

哲学,相当于最高理性,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原理称之为理智;具体科学的推论称之为信念;对于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性的理解,则是想象。 苏格拉底就这样构建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

第二章个人国家教育和第六章政治哲学分别展示了政治教育,这也是柏拉图理想的体现。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苏格拉底最着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教育思想政治课上,为什么老师会给我们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

理想国读后感【篇4】

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

--读《理想国》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西方哲学著《理想国》,它让我对正义有了新的理解。

《理想国》是一部震古烁今的不朽经典,它采用对话的方式,体现了思辨的逻辑和作者关于政治的伟大包负。该书**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阳市、教育、文艺等个方面的问题,建立了一个系统理想城邦的方案,或者说建立了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家。整本书从各个角度谈论正义,所以《理想国》又是一部正义论。

在读《理想国》之前,我以为“正义就是以善报友,以恶报敌”。苏格拉底在第一卷中证明了这一点。为了正义,苏格拉底从第二卷开始建立理想的城邦。

他们首先考虑建设一个理想的城邦需要什么,然后再考虑那些真正建设城邦的人需要什么。他们规定一个人只能从事一项职业,这是他们辩论的基础。

理想城邦建立后,哲学家开始在城邦寻求正义。他们先找到了三种美好的品德,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紧接着,他们就开始寻找正义。

拍拉图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终级观点:“哲学家应当去当政治家,政治家也应当去当哲学家,哲学家们不应当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应当前往**施展自己的抱负;政治家们也应当好好学***,用哲学去管理民众。”

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显得十分奇怪,比如说苏格拉底把城邦中的人分成三种人统治者、守卫者和普通民众。然而是什么决定了这一些呢?苏格拉底认为“其中有些人身体中被注入了**,成为了统治者,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些人的身体被注入了**,因此成为了统治者的助手;那些成为农夫和技术人员的人的身体里被注入了铁和铜。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成为什么是生下来就决定了无法靠后天的学***善。这明显是不正确的。

况且职业来就没有贵贱之分,难道能把一件事做好,不如金子一般可贵吗?当然这也和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有关。所以我们要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来看《理想国》这本书.

我们需要做一个真正正义的人,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像正义,但实际上却做了不正义的人。

理想国读后感【篇5】

克法洛斯及波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在于归还、给予他人所属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属于某人的东西给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财产和所有物。苏格拉底巧妙的反驳似乎暗示了以下前提:

正义有益。确实,若正义有益,则我们就被迫要求每个人只应拥有“适度的”(因为这样才是于其有利的)东西。(原文332)

这里所围绕的仍然是刚才的问题:人民是否需要统治者的引导来走向“幸福”?实际上,若苏格拉底的隐含(正义有益)不成立,即正义独立于“幸福”而存在,这个问题或许会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

这里实际上隐含了“权”与“利”之争,古典政治思想很明显倾向于后一方。

萨拉苏马霍斯此时出现在辩论现场,并带来了一种粗鲁而有力的观点: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如此,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现代所谓“法的约定主义”。

正义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苏格拉底很快就明白统治者会犯错。

既然统治者的意志在犯了错误之后违背了他的利益,那么正义不是在改变,去做一些违背统治者利益的事情吗?

色拉叙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苏格拉底对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换(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了改变“统治者”的定义的方法,这种定义将“统治”定义为一种极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苏格拉底立即反驳说,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实际上是关心他人利益的。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萨拉苏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能,即牧羊人的技能并不是真正关心技能提供者的利益,这很好地描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

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发生什么?即使二者不谋而合,他也必须认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任何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完全落识到一个群体中的人,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都必须执行一定程度的正义。(以上在351— 352c中较明显)

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言之,我们选择正义是因为它不好还是不好,而是因为它值得选择?

当我们像那个悲剧性的正义斗士一样,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和后来的契约正义是上帝所喜欢的!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

阿得曼托斯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的利益实际上使人们追求伪正义。

选择正义本身似乎意味着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

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

城邦对应着灵魂,城邦更大,作为美德的正义更容易被遵守。事实上,这是否意味着正义只能在一个好的城邦才能实现?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但逻辑前提是个体灵魂与城邦相对应,这是真的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没有说明,而这可能是《理想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苏格拉底的假设实际上是先验的。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听众接受了这一假设,后来才得出一系列结论,如:

最好的城邦应该像一个人的城邦(即意见的统一),而实行共产主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在格劳孔的讨论中,有人指出,即使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可以对应的,幸福却不是。个人选择不正义时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为城邦的整体却要遭受“不幸福”。由此所应提出必要的怀疑是:

个人的灵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以至于在个人身上发现的正义实际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称作正义,反过来也如此呢?

整个《理想国》不可能注意到这个问题。

苏格拉底对城邦作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健康的(猪),纯洁的(战士)和美丽的(哲学家)。在建设美丽的城邦中,尤为重要的是**教育,即美育和适度教育。

这其实就是强盗和勇士的区别——他们是否尊重美。同时,这种教育本身也有赖于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从根本上摧毁了欲望。

接下来就是正义的发现,作为重头戏此段文字有着极为戏剧性的效果——对于那些智慧并无那样高级的读者来说尤其如此。正义是什么?它一直在我们讨论的话题里面。

它就是使勇敢、智慧和节制各自处在各自所应在的地方的那种美德。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正义。只有三个人都能得到公正。

这实际上是说,城邦内除了哲学家之外,不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义”的可能性,因为他们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种美德,而且因为如此,他们有着将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扩大化的那种趋势——比如说,武士趋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趋于更加精确的算计(节制),政客趋于对于权术更加娴熟的掌握。因此,这些人所渴望的(甚至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是不公正的。

联系到韦伯的“铁笼”概念,这种不正义的阐发确实发人深思。诚然,专业化(在此可将其看作把某种美德持续发扬光大)使人类的物质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相应的,正义和诸如此类的价值观,是不是更难达到了,是不是逐渐被极端的工具理性和**不正义取代了呢?(联想到法西斯的种族灭绝和苏联的高压控制)自由主义之所以兴起的深层原因,是否该向这个方向追溯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了克服这种不正义,要求每个人在其所应在的位置上,统治者所应做到的包括:在较高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克服欲望、不伤害羊群),保证城邦不过大(够大且统一),使**归**、**归**、青铜归青铜、黑铁归黑铁。

接下来是对于两性平等和共产主义的描述。因为对平等的概念不甚明确,苏格拉底只给出了“应然”的说明,而这说明也是基于“好的城邦应当符合自然”这个前提下的,我们只需注意这一点和前文“最好的城邦是像一个人的城邦”实际上遥相呼应就可以了。

然后是民族主义的描述。事实上,希腊和非希腊之间的严格区分暗示了柏拉图自己看似模棱两可的民族主义判断。根据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处于悲惨的战争状态的描述,要使一个城邦如一个个人一般统一,关键在于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的危机教育,使他们深觉得有外敌入侵的危险而有必要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而且越是要求高度统一越应这样做!!!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之后苏格拉底给了正义崇高的独立的“理念”地位,也许因为他发现要说明正义自身值得选择而不仅仅是有益,必须这么做。此处是否是奥克肖特所说的“唯理主义”的表现呢?有可能。

接下来一段论述非常重要:现实城邦转变为好的城邦的途径是政权与哲学的统一,但是所有人很快注意到,这一点是不现实的。

苏格拉底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好城邦的两个自然悖论:

一。一个好的城邦是不可能在野蛮人中实现的,但文明人却因为一个坏城邦的统治而对哲学家怀有敌意。

2。哲学家违背了城邦的本质,即使他们能够说服公众接受哲学家的统治,也不能说服哲学家去统治城邦。那么,谁来迫使哲学家统治城邦?

答案是苏格拉底的逻辑前提假设!!!如果个人的灵魂与城邦相对应,那么个人的正义显然取决与城邦正义的实现。因此,哲学家要成为哲学家(即实现正义),就必须承担起统治城邦的责任。

柏拉图精心的设计到哲学王的论述一段,实际上达到了高峰。

至此,《理想国》中重要的值得分析的部分可以说暂告一段落。其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学的高峰有如沧海桑田变换后被洋面淹没大半的山峰,尽管残留部分伟岸雄壮依旧令我们赞叹不已,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它目前不过是一个岛屿。在此我们以《理想国》结尾一段话作结,并向已逝去的伟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格劳孔啊,这个故事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没有亡佚。如果我们相信它,它就能救助我们,我们就能安全地渡过勒塞之河,而不在这个世上玷污了我们的灵魂。不管怎么说,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让我们始终坚持走上去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象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曾缙展2012年12月10日

理想国读后感【篇6】

谷老师让我们选读一本哲学原著,选来选去,最后决定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精简过的版本,是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不是很厚,只有两百多页,但是却比较通俗易懂。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读哲学原著,所以希望选本自己读的懂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却发现还是存在有些不足之处,比如一般是分的十卷,但是我的是分的上、中、下卷,然后再在各卷下分了不同的章节,由于过于精简的,删去了很多内容,虽然比较容易懂,但是总感觉缺乏了点真正的哲学的味道,所有还是决定自己有空的时候再去翻阅下那些没有删减的版本。并且多去读一些其他的哲学书。

读了《理想国》也有很多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领,它的诞生为统治者设计了治理一个理想的国度不可或缺的“法律”的蓝图,同时在书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对话中的智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断的问答中慢慢去接近真理。本书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独裁、正义非正义、善与恶、民主、法律、道德、妇女参政、教育以及男女平等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波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哲学家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参透其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

该书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国家

本书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丰富多彩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而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正义国家,即所谓理想国家。

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统治者、国民保卫者和普通工人

首先,国家应该由少数人统治,我们的哲学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之王。“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哲学之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充满智慧!

其次, 国家的保卫者。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

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最后,国家中的劳动者。“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 ,“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因此,当这些伙伴和帮手住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条船上工作时,他们所形成的整体可以称为一个国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

“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共和国的宗旨是建立一个秩序完善的公正国家。围绕着这个目的,柏拉图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什么是正义

二、关于正义

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正义是把善给朋友,把恶给敌人。

苏格拉底立即推翻了这一理论,其他人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体现了统治者和立法者的意志。苏格拉底立刻敏锐地抓住了一点:统治者会犯错。

既然统治者的意志在犯了错误之后违背了他的利益,那么正义不是在改变,去做一些违背统治者利益的事情吗?其他哲学家也认为,不公正比公正更有益于人们的生活,不公正的人过着更幸福的生活。

实际上,苏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国》中一个重要原则:正义来源于严格技术:当每个人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发挥其所具有的技术时,才可实现最大公益即正义。

萨拉苏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有一种技能,即牧羊人的技能并不是真正关心技能提供者的利益,这很好地描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是否意识到,还有一个角色即“羊群所有人”。

当牧羊人的角色与所有人的角色分离时会怎么样呢?即使二者不谋而合,他也必须认识到,牧羊人、统治者和所有不能在一个群体中充分实现自己意愿的人,都不能只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实现一定程度的正义。格劳孔的接替似乎使刚才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明确了:

正义是否独立于,或者说,高于幸福?换言之,我们选择正义是因为它不好还是不好,而是因为它值得选择?当我们像那个悲剧性的正义斗士一样,我们还会选择正义吗?

这种正义有益的观点与后来的契约正义何等神似!此处我们暂不对此作出讨论。阿得曼托斯前进了一步。他提出,正义的利益实际上使人们追求伪正义。

选择正义本身似乎意味着它是轻松愉快的。这是否可能?

且看苏格拉底的雄辩。此时真正引入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苏格拉底对此的解释是:

城邦对应着灵魂,城邦更大,作为美德的正义更容易被遵守。事实上,这是否意味着正义只能在一个好的城邦才能实现?所谓“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苏格拉底可能潜意识中想说明,正义与法律在一个好城邦内才能统一。

书中关于正义的讨论,从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区分开始。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美德属于微观世界,更抽象、更难解释,需要用一种明显的、宏观的事物来解释。

柏拉图采用比较个人与城邦的论证方法,通过对城邦正义的阐述来阐述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三、关于教育

首先、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我很赞同关于早期教育的重视。但关于柏拉图,我们只能让孩子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结束一切邪恶的事物。我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恶都是相应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

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其次、对哲学王的培养。针对培养哲学家这个任务,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一方面,他承认教育在培养哲学家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看重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天赋。

柏拉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人在天赋方面的巨大差异,他说“虽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铜和铁……”这样的论述显然决定了城邦的统治者——哲学王,必然是从天赋金质的最优秀的人中产生的。他在第六卷的对话中还更为详细的讨论了这一点“综上所述,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

”这种对天赋秉性的极为苛刻的要求是柏拉图推行自己哲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了此种优良的天赋秉性,个体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哲学家,并最终获得统治整个国家的资格。

但在柏拉图接下来的论述中,他也明确指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并且,即使是拥有了完美天赋的个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适合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得到的结果更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合适的教导,良好的哲学家天赋才能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

就个人观点而言,我不是很赞同柏拉图太过于强调人的天赋和出身。

第四、关于男女平权。

没有什么职业是专门为男人设置,也没有什么职业专门是为女人设置,柏拉图认为:男人可以从事的职业女人同样可以从事,只是根据他们的适应性不同而肩负的责任义务强弱不同而已。因此,女人应该接受和男人同样的教育,女人可以接受体育锻炼和文艺教育的倡导,尤其是妇女也到训练场去参加军事训练的建议,就不能顾忌会有来自反对革新的人的挖苦和嘲笑。

这样,当我们谈起女子的成就时,同样也可以说她们懂得音乐,擅长体育,甚至还能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理想国读后感【篇7】

导言:一般来说,它属于柏拉图的中间对话。这本书分成十卷。柏拉图的著作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

而《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充满了哲学智慧和政治思想精髓,体现了柏拉图毕生的理想追求:

“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赛勒斯、玻勒马托斯、塞拉苏马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个接一个地驳斥,最终得出了真正的正义观。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所谓的众生平等吗?在这个国家里,没有阶级和压迫,人人平等。他所谓的城邦分为不同的等级,即分为统治者、士兵和劳工。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

阿克泰本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受到当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杰出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

)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可能是大一和大二学生看辩论赛的惯性。我真的很喜欢他们思维和语言的碰撞。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很有趣,所以我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后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收录中外名著及最新优秀作品。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者……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篇8】

前总是在课上听老师讲《理想国》,心中有着不解和好奇,现在我自己完整的读过《理想国》之后,我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解。由于我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书中涉及的教育问题。结合所学,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理想国》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

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强大,就越能显示苏格拉底的智慧,即柏拉图的哲学。

仔细阅读后,我首先对柏拉图的人生观有了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应用一生来庸碌地追求钱财,在物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应学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轻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有所担当。老皇后不应该因为生活中的错误而感到害怕和自责。她应该勇敢地接受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而对于《理想国》中所描述的理想国家 ,我大致可以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

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领导,从追求正义出发,构建一个幸福的国家的典范。

其次,国家比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大。为了建设国家和政治,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该自私,而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领导人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妇女、儿童和所有教育机构共同拥有。国家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自上而下、自幼接受教育。男女平等。他们都需要接受普通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正是因为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柏拉图从正义写到理想国,又从理想国论及了教育问题,而我最关注的也不过如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教育,即通过民主和体育培养优秀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统治者,即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图还划分了理想中学教育的年龄段,强调分阶段教学。他提出要以游戏的方式向儿童传授教育。对7至18岁的青年人进行通识教育,包括艺术、文科、诗歌、舞蹈、体操和军事训练。

从18岁到20岁,我们应该注重体育锻炼,主要是学习性知识,然后是科学理论。20到30岁,要传授给人们辩证法的思想,培养思维,以便日后能成为统治者。少数人在30岁以后能够学***,5年后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通过15年的实践,进行考试,升为国家统治者。

由此来看,柏拉图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等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柏拉图有不少的教育思想是很先进的,他提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很相近的。

此外,他的书还涉及优生学的优化。柏拉图设定了最佳生育年龄。妇女为国家抚养孩子从24岁到40岁,而男子从最快的年龄到55岁。禁止近亲结婚。

立法者将挑选有优秀素质的男女一起锻炼,培养下一代。优秀的孩子将被移交给国家托儿所接受公共教育。天生有缺陷的孩子要秘密处理掉。虽然他的一些**方法并不完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一些优生方法是合理的。

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从小接受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他还提出了儿童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儿童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道的品质。强调**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

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体育锻炼自然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审视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来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与当前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幼儿教育有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

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

最后,柏拉图提议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们听不同的故事时,他们也会发展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能力。他还指出,应该让孩子们接受计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学的教育,这些教育也包括在科学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知识和理解文章,还学会了如何思考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

读书,要学***的学问,更要从学***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篇9】

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借苏格拉底一定的辩论,关于正义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直到书的结尾,苏格拉底并没有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正面而详细的回答,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直在批评别人的正义观。他们真的错了还是不对?

他没有给正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不难看出,在他心目中,有一种基本的正义观;而且,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热爱正义,是一个正直的人。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我可以借一句话“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就是:

每个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贡献,也就是个人做份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一人一事。”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苏格拉底不知道吗?

而他却只是让人们知道他们所谓的“正义”是有问题的,人门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自己的无知。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由生产者、捍卫者和统治者组成。

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品德,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只要当社会不同等级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即“哲学王”)。

只有这样,才能把政治权利和智慧结合起来,把正义发扬光大。在plato看来,国家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基础是思想。因此,国家是以心智为基础的,精神状态是国家的政治基础。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于基础。

所以,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使统治者认识理念,认识绝对价值,发展其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但世界上还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观念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和完美的。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是整个可知世界的原因和根源,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最高的好主意。【J458.Com 励志的句子】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统一的世界划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的太阳统治着可见的世界,思想的善统治着可见的世界。

灵魂由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想攀登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心灵由最低等级上升到最高等级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受教育者经过从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长灵魂转向过程,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理念世界。当灵魂上升到最高的善的理念时,就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转向,培养“哲人王”的教育过程才算最终结束。

不管在阳光下的可视,还是在黑暗里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视的能力这是肯定的。光与黑暗仅仅是可视的条件,却并不能影响眼睛的视力。因此,教育只是引导这种能力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是促进灵魂转向的。

柏拉图在哲学、政治、伦理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想国》被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著作。其中许多对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篇10】

作为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在2300多年前创立了博大精深的两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欧洲哲学发展史两千多年,而且对整个人类思想史产生了深刻影响。黑格尔认为,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时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罗素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的大。

”其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是柏拉图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被推崇为“哲学大全”的一部必读之书。时至今日,这部哲学经典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值得我们回首和深思。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家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国家。

围绕这个目标,柏拉图很快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理想化了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和一切,从城邦到市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这本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它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力丰富,论述精辟,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一、什么是理想国

《理想国》一书开篇交代了这场辩论发生的地点:比雷埃夫斯港,大海与雅典城之间。这个位置显然是柏拉图故意交代给读者的,将关于“政治”“正义”的讨论设置在远离尘嚣的城外,显现出他的用心。

哲人是超脱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气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够以“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础,审视“正义”和“善”本身,因为没有城邦是绝对正义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复活的苏格拉底安排了诸多精明的诡辩家作为对手,使苏格拉底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中,娓娓道出“正义”的含义。对手越强大,就越能显示苏格拉底的智慧,即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认为:一方面,对所有人来说,我们不应该一辈子平庸地追求金钱。当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要学会建设自己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维,轻视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负责。老皇后不应该因为生活中的错误而感到害怕和自责。她应该勇敢地接受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所谓乌托邦,是柏拉图推想出来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民警卫队和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层组成。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要充满对哲学的向往,不断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用哲学来管理人民。

(一)《理想国》中所描述的国家,大致上是这样的:

首先,理想国的公民被分为三类:赋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领导,从追求正义出发,构建一个幸福的国家的典范。

其次,国家比每个个人和家庭都大。为了建设国家和政治,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国家不应该自私,而应该尽一切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领导人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内忧外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最后,一个安排非常理想的国家必须由妇女、儿童和所有教育机构共同拥有。国家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公民,都应该自上而下、自幼接受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接受共同的教育,做同样的工作。

这样的一个国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无疑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无论这样的国家是好或是不好,试想一下,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种事,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赖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虚的哲人王,一切音乐、故事、诗歌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去其精华,弃其糟粕”。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互不越位,这样的城邦就是正义的。为了城邦的正义,平等被牺牲了,自由也受到限制。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面,人的自由又被置于何地?

(二)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的知识和品德虽然承自先天的特质,但也要后天培养。在知识的追求上,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以获取更高的智慧和品德。

他甚至不能有私有财产,不能有自己的家庭。这样,他就不用以权谋私了。他要有高尚的政治品格,为全国人民谋利益。虽然他掌管着最高权力,但他并不热衷于权力。但是这样的官员存在吗?

真的可以选举这样的官员吗,如何能保证这一点呢,把所有的一切寄托在这个有着多种不确定的哲学王身上,未免过于勉强。

但是现在民主制度能克服上述弊端吗?将来会有这样的哲学王出现吗?面对古代先贤,我们仍没有能力作答。

人的私欲都是不断壮大的,拥有的越多,想要得到的也就越多,手里的权力越大,心也就越大,而人的自主意愿的约束力也就越小。民主现状不尽如人意,官德不令人信服。社会上还有太多的不公平,也不例外。

(3)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气、自制力和正义。

一个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国家的智识,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一个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够和谐相处时,国家就会实现自我控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

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二、理想国的启示

(1) 柏拉图在建设自己理想国家的蓝图中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终身教育的提出,教育要按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它的教育课程,并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剥夺第三等级的民众受教育权,不主张变革,轻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等等。

在法律问题上,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更多的参考以往的蓝本来制定,并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的行为做了一个限定,凡违反法律的人应当受处罚,法律是正义的,违法必然是非正义的,“任何公民有违反国家制度的行为都要被处于极刑。”可见柏拉图对于法律的作用是赞成的,并认为在政治井然有序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国家里法律都是必须的,体现了政治学的法治思想。

柏拉图关于教育及法律的观点至今还是经典,虽不可以全套照搬,但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对此, 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本文在研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和实践方案,促进了我国教育和法律的完善。

(二)理想国为人类构建了和谐社会、和谐个人的摹本, 传达了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思想。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城邦是一个公正的城邦,一个能够实现全体公民最大幸福的城邦,一个发展非常和谐的城邦。他认为理想的城邦应该具备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并详细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不同成员具有不同品质, 在城邦中适宜从事不同的工作, 所以各人应当竭力尽责, 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而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与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观点以及强调的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 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

(三)“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

他首先论证了国家与个人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遇到任何一种遭遇,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他的国君都会说:“受苦的都算是国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国家的荣耀。”柏拉图如是说,同时柏拉图认为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中国在政治上追求的也是和谐的发展、稳定的发展。

总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只有稳定,才能生存和发展。

(四)由理想的国家至具体的个人, 我认为, 理想国中对正义的个人应具备的品质的总结以及对人生道路的设计, 应该说向人类传达了哲学家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崇高思想境界。他的“一个正义的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应当处于协调与和谐的状态”,对我们每一个人在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问题上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三、结语

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427 年出生于一个雅典的名门望族。柏拉图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亲眼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腐败与无能,而后来“三十人”寡头政治其结果证明更糟。随后恢复的民主制把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而证明它是不适当的。

至此,柏拉图对现实政体完全失望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分析了现实政治衰退的原因,并努力进行了理想政体的重建,虽然这种理想国家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理想国》是唯心而在的,柏拉图对世界的态度如同他看待海市蜃楼,他坚持先有虚无的存在然后有可以捉摸现实。

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但《理想国》也包含着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应变的思想以及从小抓教育等等理念,这些无疑都是有远见的,对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他的不懈追求提示我们,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一切还需要继续的探索和研究。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国读后感【篇11】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在图书馆发现了阿来写的《草木的理想国》,最初是被它幽静的绿色封面所吸引,绿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而这本书的整个封面被绿色的花朵所覆盖,一下子就将我的目光给吸引去了,新奇的颜色新奇的排版,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突兀反而出奇的自然。

翻开书,扑面而至的便是桂花,尚未完全绽放只是一个个的小花骨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悄悄的挂在树梢好像怕给人发现似的,再接下去便是辣腊梅、梅花、贴梗海棠、早樱花等次第“开放”,数不胜数。原来这是一本介绍成都植物的散文集,作者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草木成长的点点滴滴,最初是因为“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观察与记录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人,还因有人的环境,不只是人与人互为环境,还有动物和植物们构成的环境”,但是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不仅限于作者对草木物象本身的描述,他不仅发掘出了每种花卉的美,更是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进一步的探索,洗涤了自己也感染了看他文字的人。可以说《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进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从未身临其处,但是通过作者的文字也仿佛置身于一曲最为优美动人的草木圆舞曲,里面没有太多人为地因素的干扰;没有城市喧嚣;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杂物,有的只是一片片清新的花红柳叶,净化了眼睛也洗涤了心灵。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物质生活来越丰富可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在我们周围物质上的探险家比比皆是,但是愿意慢下脚步好好观察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人却少之又少,()阿来通过他的文字唤醒了许多行色匆匆的城市人的心灵,他用文字向我们诉说这这个世界本身存在这的美丽,虽然人生匆匆,但匆匆之中我们也可以放慢我们的脚步,看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看看那些植物告诉我们的,何时春来何时冬去,那些静静开放着的花草会告诉我们更多。 《草木的理想国》文字令人倾心,用作者自己的生命感悟书描绘了一幅“迟日江山丽,百般红紫斗芬芳”的佳作。

理想国读后感【篇12】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请您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1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2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3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4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后感大学生5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篇13】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场对话中,plato通过苏格拉底口详细论述了人性、政治和哲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和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

正义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公正胜于公正。

这四种说法与生活接近似乎是合理的,但柏拉图对它们逐一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它们的缺陷,这对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构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能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

柏拉图提出“在任何**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方面论述了正义。他建立了一个公正的城邦,并制定了一个总的原则:每个人都必须履行一种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责。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有自己的事情去做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三部分组成: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国家应该具备四种品质: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

柏拉图的勇敢思想是一种完全保持正确信仰的精神能力,它符合关于可怕事物中非可怕事物的规律。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至于禁欲,这里我有一个深刻的启示。他提到:

“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天性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

”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和激情。

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个部分也应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些人只是各人。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有序。

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段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是能忍受一切善和恶。让我们始终坚持走上去的道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上帝和爱,无论是当我们住在这里,当我们死后得到回报。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始终保持灵魂向上的姿态,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理想的国家,肩上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致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