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教育学课件实用六篇

教育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0

最新教育学课件实用六篇。

经过细致的查找,笔者为您找到了一些有关“教育学课件”的资料,如果您认为这些资料有用,请与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分享。在老师根据课本的核心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课件时,我们需要认真地撰写每一份。只有精心设计的教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育学课件 篇1

分析财会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成论文

一、灵活引入,启迪思维

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因为思维的启迪是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导入,能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动脑筋,启迪思维。在财会专业课的新知识传授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对课题的引入,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例如,《基础会计》教学中,在讲授“商品流转的售价核算”的“鲜活商品的核算”这一节时,可采用“趣味型”的引入方法,在结合“实例型”(利用该生在“华联超市”的实习)的引入,请她们自己讲述在实习中所看到的鲜活商品在经营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引导出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此刻点题,这样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性,使学生一开课就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二、财会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授课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可能同时接纳,从而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例如,在学习编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时,先让学生说出资产类账户的特性,即“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都是借方期末余额,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她们已有的知识解释资产类账户的期初、期末的余额通常都在借方。之后,让学生做“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有贷方期末余额的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此题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唤起相关的旧知识――“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债权,是一项资产,所以应列示资产下方;而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一项负债,应列示负债下方“预收账款”项目,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具备三个条件:(1)教师所展现的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未知的;(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困惑;(3)新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改组,使新的知识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1、财会专业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过渡性。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一般先熟悉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财会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的操作,又从具体的实践应用到抽象理论依据,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存在着差距与矛盾。但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财会专业教学特点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和心理困惑成为可能。

2、教材编排顺序性与学生认知的可变性。财会专业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条,每一个后继知识都是来源于以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因此,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东西”时,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消化了的知识观念,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贮存在大脑中的,这种知识结构,也就是认知结构,它是以敞开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在面临一定问题情境时,通过积极回忆与检索,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便会复活,衍生出一个个知识触角,去同化新知识,并接纳新知识;同时,原认知结构也随着新知识的充实而不断调整、重组、扩展,这就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

三、多向分析,主动思维

一般来说,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动思维的培养,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参与意识,是影响学生主动思维的主要症结,它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向对比分析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在讲《企业财务会计》中“对外投资”的账务处理中,我们可以结合“长期负债”的账务处理,站在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进行账务处理,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既综合了巩固知识,又可以多途径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发展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在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就学生所解出问题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给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或者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思维,进而促使学生不自觉被动地变为自觉地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深厚。

四、设置陷阱,促进思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存在一种陷阱,人一旦误入这个井,就很难自拨,但就教育意义来讲,其也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面,这是因为,失落者必然知道失足于何处,一旦爬起来就会接受沉痛的教训,以后会更加谨慎,不再重蹈覆辙,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设置陷阱的意义正在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难点及学生解题中常出错的地方,可精心设计“失误情境”给学生以强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掌握。

例如,在讲“存货的采购成本与发出成本”时,我出了这样一题:存货的期初结存数量5,000千克,单价2.5元,本月购进存货10,000千克,单价2.3元,采购时支付运杂费1,600元,本月发出存货13,800千克,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本题中购进的单价2.3元不是采购成本,这是诱人出错的“陷阱”,在学生做完该题时,不出所料,学生果然陷入“陷阱”,当学生陷入“陷阱”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掌握外购存货入账的实际采购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定经历了一系列的表情活动直到领悟的过程,通过设置这样的陷阱,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谨慎性。

五、敢于质疑,深化思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打好扎实知识的基础。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思维活动首先源于疑问,要是没有疑问,一个新问题就不可能被提出,而这个思维过程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一些定论质疑,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在争辩中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财经与法律基础知识》中《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时,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等违法行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形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将根据偷税、漏税的额度采取不同的处罚力度。这时候,笔者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在掌握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合法地进行避税呢?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能大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深化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进了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求新能力。

教育学课件 篇2

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考论文

目前,有效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中地理课堂,随着学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因素的变化,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一定的情境下习得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必须结合学情,整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问题情境

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中,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并且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便生活。针对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来说,学习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内容,只是经过了概括,整理成章,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和思维高度。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巧用知识迁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教师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简化了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习。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很多的生活经验其实都是地理学上的`知识,只是学生不知道是地理学上的知识罢了。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大气运动》相关章节的热力环流的内容的时,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参与性不高,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授课。过程如下:“在我国,南北温度差异较大,北方和南方夏天较热,生活起来很不舒服,那么为了过得舒适,很多的人都会在家里安装空调。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提升温度,人们会安装和使用暖气。但是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在空调和暖气的安装上,有着一定的差异,空调一般都是安装在房子的上面,而暖气则是安装在所住房子的下面,这是为什么呢?”细心观察的学生肯定有这样的印象,不细心的同学可能觉得有点儿茫然,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的提出肯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妨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答案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卖起关子,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找到问题的答案。学完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学生就可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了。为什么是空调在上,暖气在下?通过天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和热气环流的常识就可以找出答案:在空调输送冷空气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密度较大,气体做下降运动,而暖气周围空气热会做向上运动,这就是原因所在。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下设计的高中地理教材,更能突出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强调学生探究意识、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几乎在每一章节或者每一单元之后,都会涉及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者一些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课堂的延伸,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定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理解、消化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平台。在实践或者实验活动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激发和提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情境下,依据习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以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比如森林开发的实践探究问题,为了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教师要先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分别扮演的角色是开发商伐林部、政府相关部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以及森林中的动植物代表。给每小组一定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分析砍伐森林的利弊与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反思自身角色与森林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最后针对自己的反思拟定一个开发的合理方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在高中地理课堂,牵涉到很多的地理符号,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多媒体可以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直观的知识,让学生拥有参与式的体验感觉,进而掌握住课堂所教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时,通过FLASH的课件形式,逐一展示黄赤交角,同时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样,通过演示学生逐渐在脑海中树立起了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进而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课堂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情,有选择地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前几周我们学习了作为古代小朋友启蒙读物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四、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五、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前几周我们学习了作为古代小朋友启蒙读物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四、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五、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教育学课件 篇4

教学任务:

1.初步掌握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技术,提高投掷能力。

2.通过拉绳比跳游戏,发展灵敏、力量等素质。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

(2)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

成纵队,四人一组依次进行练习。

(4)注意事项:

1、先让学生徒手挥臂练习几次,随后听教师口令统一投掷。

2、要求投掷时注意蹬腿、转体、挥臂的动作。

3、在场地上划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

4、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

(1)方法:

参加游戏的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均成一列横队相对站在两条线后,两队排头分别站在两个圆圈内,各握绳的一端。游戏开始,两人同时做连续单脚跳,并用力拉绳,能把对方拉出圈外或迫使对方提起的脚着地,得一分,然后两队依次换人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2)规则:

1、互拉绳时,绳脱手,脚踩线,换脚跳均为失败。

2、双方同时失败均不得份,两队各换下一人进行。

(3)注意事项:

1、要进行安全教育,严禁开玩笑或在用力拉时松手。

2、分组时注意体力强弱调配要适当,男女生可分组进行比赛。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指在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安排或策划。设计具有下列特点:①设计的超前性和预测性。②设计的差距性和不确定性。③设计的创造性和想象性。

2.教学设计:

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见 P186) 。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②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与传统教学的、以学习者平均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③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取优化的教学效果。

④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是以问题设方法。这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1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上述基本程序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1.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见图7-7,P189)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1916-)和布里格斯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应遵循的十个基本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教育学基础课件]

教育学课件 篇5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教育学论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行为, 把获取知识由简单的接受变为了主动的获取。文章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以及意义, 然后从注重巧妙设疑, 诱发内生动力;组织生活教学, 紧密联系生活;促进合作探究, 优化学习效果;加强硬件设施, 开展实验探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 内涵; 意义; 应用策略;

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让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促进学习潜能的发展。下面笔者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以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自觉性和探索性的基础上,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它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 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奠定了思维基础。它主要有探索性、体验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新意识, 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 并引导其在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塑造良好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执行者, 探究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而且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 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 这时便需要学生的应变能力, 不怕困难, 勇于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塑造良好品质。解决方式、自主学习方式的不同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思维创造力的展现。

2。 挖掘学习潜能

“教”与“学”的有效合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力量。对于教师在课上设计的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挖掘学习潜能。

3。 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变化多端的自然科学, 高中生的好奇心强, 而探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进而对生物充满兴趣, 有了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使得学生对生物保持着一颗好奇心。

三、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注重巧妙设疑, 诱发内生动力

设疑可以牢牢控制住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 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对此, 教师要注重对课堂问题的设计, 不能太过简单, 也不能太过繁琐, 而是学生开动脑筋能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严格把控问题的深度与意义, 灵活巧妙地在适当时机设置疑问, 做到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一章中, 询问学生:人和动物一直在消耗氧气, 为什么空气中还有氧气呢?首先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进而引出本章内容, 促进学生认真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充分了解叶绿体在光能的作用下, 空气中的CO2与H2O作用, 可以产生CH2O与O2, 进而明白光合作用的意义, 在思考过程中诱发学习内生动力。

2。 组织生活教学, 紧密联系生活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 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克隆技术、细胞癌变、人体组织器官移植等社会热点,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挖掘学科育人的价值, 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到生物知识,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其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糖类和脂类”教学时, 提问:如果不吃早饭或者早饭没吃饱就来上学, 第四节课上课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糖类与脂类对于人的作用,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主动用生物知识思考, 领悟生物学的科学精神。

3。 促进合作探究, 优化学习效果

探究学习具有互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互助性等特征。以小组为单位, 由教师来布置相关的学习和探究任务。高中时期学生思维活跃, 使得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来, 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全面性, 弥补基础知识的缺陷。例如, 探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时, 首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补充观点, 最终得出结论:酶活性会受到温度、PH值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会归纳、总结、分享自学成果, 优化自主学习的效果, 也能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4。 加强硬件设施, 开展实验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自然科学中一些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解释清楚, 生物探究实验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 锻炼实验操作能力, 还可以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自主创造性, 并体验生物实验带来的成就感。但有些学校因硬件设施落后, 根本不开设实验课程, 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因此, 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加强对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建设, 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实现实验过程的精密性、安全性, 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例如, 学习《ATP和酶》一节的时候, 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学生需做出合理的假设, 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 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化,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 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教师们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探究学习中更好地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 (25) :97—98

[2]刘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 (05) :124

教育学课件 篇6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概念是构建物理知识大厦的脊梁,我们要学好高中物理概念,首先就要对物理概念及其分类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也是有法可循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学生;感知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是学好高中物理,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之所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生成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的生成是人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其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将构成概念的内涵,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和对比组成了概念的外延.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性反映,包括电荷、理想气体、匀速运动等;另一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量描述,包括质量、电流、位移等,这一类一般又称为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保持和提取,因此笔者也将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分成习得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本文重点谈习得这个环节的策略,学生概念的习得过程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应的习得策略主要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项内容.

1.实验感知策略

所谓“实验感知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实验器材将某些现象反复重现,让学生通过感官来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进而提炼出对应的物理概念.实验感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观察是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物理仪器,对有关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获取相应的感性信息,为掌握事物本质积累对应的素材;(2)推测,推测是学生整理收集的信息,并由已知的结论对某些未知结论进行推测和判断,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化的猜想;(3)实验,实验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它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各类物理仪器或材料对已有推测进行验证,从而证实概念在对应范围内的正确性.例如,有关“机械振动”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树枝晃动、浮标起伏、钟摆摆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对应现象的共同特点;教师由此告诉学生这就属于“机械振动”,并鼓励学生推测出:机械振动就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进行的的往复运动;教师再通过实验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情形,由此引导学生科学地建立“机械振动”的概念,并且逐步认识到“平衡位置”、“往复运动”、“回复力”等附属概念.

2.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在系统化学习物理之前,学生会自发地对生活现象或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一些概念,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体系,这里面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与物理现象有关,但是这些物理类的前概念往往由于其过于肤浅和主观,因此存在着不合理性,它们对科学概念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概念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转化前概念,相关策略就是所谓的“前概念的转变策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实施程序包括:(1)暴露,前概念一般具有隐蔽性,在组织概念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暴露出来,由此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认知体系的动摇,为新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2)批判,通过实验、逻辑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前概念的'错误,由此产生重构概念的需要,同时批判前概念过程也正是新概念逐步建立的过程,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和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问:一张纸和一枚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会更早着地?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回答硬币先着地,这就是前概念的暴露过程;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将纸揉成纸团后与硬币同时释放,却得到同时着地的结果,该现象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直接批判,学生对落体运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强烈,其后教师再通过毛钱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3.分层理解策略

分层理解策略是学生围绕所学习的概念,先通过现象来把握住核心,然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来分析其共性特征,再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并理解和运用概念.该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1)明确现象;(2)抽象概括;(3)总结结论;(4)理解运用.例如,在学生对“动量”进行学习时,教师先通过情境创设来让学生明确现象:小孩和大人相撞,谁容易摔倒?学生通过分析之后,明确彼此作用的效果应该由质量和速度乘积来决定,由此总结出概念:动量,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乘积.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处理中,对动量进行运用和理解,进而明确:动量属于矢量,其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动量属于状态量,对应某一时刻和位置;动量具有相对性,要明确参考系;动量的单位是kgm/s.当然,我们的概念教学,也切不可一谈概念、规律,就是实验探究,某些理论规律适合让学生在严谨地数学推导中实现规律认识的,这还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理论推导来进行,由此才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规律.一旦教学方法得以确定,课堂情境的设定基调就确立下来.一般情况下,启发分析教学适合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新课;而讲授式教学则适合创设信息类情境,探究式教学自然需要营造探究型的情境.高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时,务必要匹配物理概念的具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物理课堂的价值,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