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选9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11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优选9篇)。

如今大学生范文网编辑为您带来的是“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掌握写作技巧有助于提升创造力。但一篇出色的作文通常不太能保持“低调”。请注意,以下指引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1

简介:周国平:人生有两大乐趣。一是你可以追求和创造而不必得到你所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在得到你所爱的东西之后你可以品尝和体验。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中国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读过周国平的散文后,我在报刊上零星地读过周国平的散文。我喜欢他的博学和深邃。我知道他是一位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和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另外,我也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爱的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是他用心笔写的,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

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出版,肯定有人喜欢,即使不能出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

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以生命、时间、记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为基础的,但哲学在他的作品中却像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就像一张生命的游记,因为他把对生命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身体。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非常女性化的男人,感性而体贴。“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看完周国平的散文,似乎每个假期,学校都回安排阅读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里你读的书和平时读的书不一样。毕竟,谁有能力在读完科幻**或动画片后写出令人满意的读后感?

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他的工作似乎是他的全部工作。

他的书或文章不过是两个方面:散文和哲学。前者描述了一个学者的精神家园,后者则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

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

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还会有**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

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放眼望去一刻也不能放松。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普通人实现这一境界无疑是奢侈的。

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我能坚持这本圣经,永远不要忘记审视自己。学习不仅是我们现在意识到的,而且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理解更多。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2

读书的人是幸福的——时而像纯真的孩子,在清风里与星星一起唱着歌;有时是对青春的追求,在风雨中实践人生的激情;有时是慈悲的眼神抚慰受伤的心。

那么,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更是幸福的——《丰富的安静》告诉我们,在这喧嚣的时代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因为摆脱了外部虚荣心和虚荣心。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将“情”作为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走进一座圣殿》启迪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凡此种种,周国平的散文透示的是哲学的思考、人生的哲学。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勤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人生中的困惑,关注人类精神生活,在执著和超脱之间,他给现代社会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群打开一扇认识自己的窗户。

灯红酒绿、迷离都市,作为一名新松江人,当初远离亲人的惆怅,远离家乡的孤独,常常伴随夕阳下的斜影越拉越长。好像是文中《都市里的外乡人》一样,豪华的商场和娱乐场所,迷失了我对松江的认识;万家灯火,只有没有我温暖的家。但是,“都市最美的时刻,是在白昼和夜生活的喧嚣都沉寂了下去的时候”。

当那一条条沧桑的古道石桥映入眼帘时,似乎又有几分似曾相识。当置身于那一条条朴素弄堂胡同,品味那一缕缕槐树飘香、流水绕城时,一切都承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和理想的坚定。在这样的向往和决心中,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医院是我梦想的起点,医疗工作是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工作就像大海,时而平静如镜,让公司,时而跌宕起伏,暗流涌动。我也一直困惑、犹豫,理想和现实真的有这么大的差距吗?这就是我离开家乡后一直追求的生活吗?

周国平用文字告诉我“一味执著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主义的危险是保持对生活的厌恶态度,而持久的危险是保持对生活的态度。”患得患失,则无法凌驾于福祸成败;操之过急,则容易在追求中迷失了自己。

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后来,有人问我:“你每天赶往松江新城、老城上班累吗?”?的确,医院的工作很辛苦。为了方便松江市民就医,我和同事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时上班。医生的伟大是挽救生命和帮助伤员的目的。医生的伟大,是默默付出的坚持。

但是,另一方面,这不是成功的故事吗?如周国平所说,成功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的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那么,就去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让病人少一点病痛的折磨,多一份关怀的温暖。

何况每日清晨鸟语花香,与爱人相伴而出;每天黄昏日影横斜,调皮儿子翘首相盼。幸福美事几何哉!

工作中作为医者,乐于奉献;在生活中作为市民,乐在松江。周国平在《人生贵在行胸臆》中引用袁中郎的一段:“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

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与之相反,身在松江,此地山美水美人美。

周末三五好友,结伴而出,或是辰山植物园踏青觅花,或是泰晤士小镇欣赏异域风情,或是小昆山乡村品读风土人情,抑或是程十发纪念馆感受文化内涵。松江这方水土,孕育了多少文明古迹啊,今天依然青春勃发。一城两景既是发展的风景,也是历史的见证。

用头脑思考的人是聪明的,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人。行走在松江,思考着人生,贡献了青春,一步一步朝着医者的目标进发,“我们也就算得上是圣人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3

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范文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范文目录开始。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近生活的内容。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中国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也许他的散文的出色之处在于从普通的命题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带动了我的思考。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4

他的散文让你发现永恒。人,只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微尘。风飘过,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没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

但只要你在飘浮的过程中,留下飞翔的痕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留下它美丽的弧线,你就会得到永恒。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永恒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在那里留下了深刻的精神思考;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永恒在留给社会的财富中,这是你给别人带来的人生启迪和影响。在他的散文中,我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和通往永恒的道路。

他的散文会让你守护好人间真情。对于爱情,他没有传递给你从一而终的概念。人心是调色板。你想要什么样的爱就在你的心里。

心灵则手巧,你可以在心里绘鲜花烂漫的爱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后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里珍藏枫叶醉人的爱情之秋,也可以铺展粉妆玉砌的纯情之冬。虽然你不一定拥有,但允许你期待,允许你放一只爱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时,他的散文又牵引你走回真实的世界,这里有和你同床共枕的爱人,有相拥而寝给你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不离你不弃你的爱人。

你会看到孩子盛开的笑颜,活泼的身影。家是一部永远看不厌的电影。每一组照片都能带你回到美好的过去。没有强迫,没有捏造,我们每天都在诠释生活的真实和生动。

从他的散文中,我也得到了我想写的东西,太阳已经升起,我的灵魂只属于黑夜和清晨。在初阳里,我是朝露,思维在阳光里慢慢萎缩。我只能在孤独寂寞中和他交谈,在那里我静静地看着他的散文,他的散文也静静地看着我。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5

开始认识周国平,是从一次老师推荐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中,了解到他有个早夭的女儿,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但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格,还是要说到这本《周国平散文》。

毕业于哲学系的他,不仅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扎实,而且所作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哲理和让人信服的感觉,其中也不失情感的流露和真诚的诉说。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觉得周国平之所以能成大家,在于他思考的比我们多,比我们深。正因为他研究哲学,所以他对这个世界,对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总会习惯性的思考,感悟,甚至从中总结出我们想不到但读到却又觉得十分在理,感同身受的道理,亦或是观点。

有时候读到某一段话,会惊讶,诧异,会觉得:诶,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可为什么我没有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没有进阶的思考呢?也会惊叹,原来自己那样做是有原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哲理蕴藏在其中。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佩服他们能将这样的思考转化为发人深省的文字,让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得以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佩服他们能够将思想转化为文字?相信你我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和别人表达一种情绪,或一种感觉,亦或是一件事的意义,有时我们总会觉得词穷,所以我们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话来一笔带过,掩盖我们在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时的无能为力。作为一名大师,周国平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变成语言并使之动容,而不仅仅是无聊地表现出来。

这些文字里有他的真实经历,亲身感受和切心体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的文字那么有说服力,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赞同。或者在某个时候,读一段就像看到自己,就像回顾和反思自己。

充满哲学性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在从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但在读《周国品散文》的时候,尽管读的是别人的思考和想法,但我没有任何被强加的感觉。我所有的感受反而是觉得周国平真的非常的了不起,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你被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认同他的思考,赞赏他对世界的认识与价值观。

相比那些令人反感的说教,周国平的文字虽然是在说理,但在读者看来并没有距离感,也不会觉得倦意重重,反而是像找到可以聊天的知音,可以互诉心肠的朋友,可以依赖的精神依托。

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思维方式、思维原则和思维深度都是有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学会这样的思考,学会将思考这样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存在,学会感悟,学会将思考倾注于文字,更理性,认真的生活。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6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00(一)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简单地沉浸在昨天一整天的苦恼中,对这个世界相当厌倦,懈怠的意思,而自省是积极的,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日子,但我们体验生活,不是每天数过去的日子,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忆生活中遇到的感受和困难。

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00(二)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去,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漂泊。

“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碎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迷失自己,特别是不要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去,在这个世界中他可以漂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碎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迷失自己,特别是不要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死亡,死亡在某些方面与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书充满了智慧和哲理的意蕴,充满了迷人的格言和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思考了自己的处境、人生和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好。读周国平的书使我的思想更加清晰,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学会了放松自己的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7

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国平散文精选》的书籍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个人生这六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认为这应该与那些平庸乏味的书并无多大的区别,可当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我立刻否认了刚刚那个愚昧的想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为我们解答很多让人迷茫无助的问题,很多让人困扰纠结的疑难。

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会以至国家的事例来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周国平老师自身出发,从他身上选取大众化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让深有同感的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感触。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所折服。难道不是如此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东西,但相较于宇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每个人都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而最该令我们思考的是,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做了什么,达到自己的理想了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么。还是,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疆界,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上帝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而日后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不外乎是我们后天在这片疆界上是如何驰骋的。如果你是失败的,那么你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这片疆界上过的舒坦,安闲即可。而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时,你难道不想想这是为什么么,不错,每个人都有一个疆界,可你只是安守这个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则想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这个疆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辽阔,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所以他们那个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让人嫉妒羡慕

放下书本,让思绪飘飞。对啊,我只可能拥有这个短暂的生命一次,既然只有那么一次,我为何不好好珍惜它,不好好将它变得更美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放手任它自流,那么也只好在晚年悲叹年少的无知。如紧紧将它握住,那么就不会在将来空悲叹,而是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无限自豪!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8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范文

一、哲学的真谛

最早接触哲学,还是在中学的政治课上,那是不得不学的,当时我的班主任带这门课,虽然不是主课,但上了几堂课后,我就被这门课吸引住了,课堂上我成了活跃分子,老师也最喜欢提问我,直到现在只要提起中学时代,我就会想起那个给我感觉淡泊又睿智的哲学老师。而自发地去阅读哲学类书籍,应该是在大学和工作以后,从随笔、随感录开始,培根的人生随感录、蒙田的随笔集,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沉浸在哲言的智慧中。后来也尝试去看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但却被它们的高深晦涩吓跑了,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小册子上读到的著作精选,而对哲学的看法是,包含着很多睿智的名言隽语的高深学科。

真正想静下心来写点哲学的话题,还是在读了《周国平文集》以后,因为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太多我想说的话,产生了太多的共鸣。所以,我第一次想在自己的BLOG发表系列文章,以诠释我对哲学的理解,和哲学带给我的喜悦。

周国平喜欢上哲学,也和随感录有很大关系。他说“每当我捧读一部哲学巨著,即使它极有价值,我也会觉得自己是在做功课,搞学问。读好的随感录,却好象在和作者谈心。”“学问真是做不完,即使是哲学界的朋友,聚在一起摆学术的谱,彼此搞不同的课题,也有隔行之感。但是聊起世态人情来,朋友间时有妙语博人一笑又发人深省,便打破了学术的樊篱,沟通了心灵。”“只要人生智慧相通,学海无边又何足悲叹?读随感录时,我获得的正是类似的慰籍。”

读到这里我已经克服了自己对哲学的那种即渴望又逃避的心理,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你不一定要读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哲学,也可以体会到哲学的智慧。

那么,哲学的真谛是什么呢?我从周国平的话中读到了这些东西,他说,他尤其喜欢赫拉克利特,“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我寻找过我自己”,“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些格言串在一起,相信哲学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在于寻找自己,暗自把那些博学而从不寻找自己的人讥为“美丽的猴子”。

哲学的真谛其实就是教人智慧,寻找自己,就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博学未必智慧,让人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博学的人是如此乏味?我甚至认为哲学就是教你“道”的学科,认识了“道”,就获得了灵气,即使步入全新的领域,你也不会迷失。这或许就是很多领域的佼佼者都出自哲学专业的原因,比如索罗斯等。

认识了哲学的真谛,我就不再把它当作是高深晦涩的学科,是表现自己深刻的装饰品,它和其他学科一样,甚至比其他学科都重要,完全可以跟一个人的生活走得很近。

我做了一个决定,在儿子的成长道路中,在合适的时间我一定会为他引入智慧的哲学。

二、书和文章

说起书来,我就会想起大学时的图书馆生活。开始是利用课余时间泡图书馆,后来发展到课堂时间也泡。记得有一门叫做《线性代数》的课,我上完第一堂课后,就认定了这是一门既无用也无趣的课,是无论如何不会提起我的兴趣的,从第一堂课后直到考试,就再也看不到我的身影,我旷了一学期的课,时间全部在图书馆度过。那时读的多为社科类和文学类书籍,特别是外国文学,那种一心读书的生活真的很享受。从那时开始,读书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周国平说:“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助书本。”只有到了“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

我不想说我喜欢读书的原因,是我一直生活在逆境和困境中,正如周国平论述悲剧情感时所说,“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我肯定属于后者,即使我一帆风顺,悲剧情感也依然会笼罩着我,更何况我不是一帆风顺的人。那是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和孤独,我惟有在书中找到自己,得到些许安慰和精神享受。

直到现在,书都是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在每天步行上下班的路上,有一家书店,我常常在下班回家时进去看看,每当我买到一本好书,想到夜深人静,独坐灯下阅读时的快乐,喜悦之情便溢于言表。

对书的选择,我完全赞同周国平的观点,“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

关于文章,特别是散文,周国平认为平淡是极境,平淡而且有味,是好的散文必备的条件,“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周国平用了很形象生动的比喻:

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

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不要做作,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等等。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

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

周国平关于文章的观点,和我在《自然是最高境界》拙作中提到的,那段林清玄对于文章的描述如出一辙,“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自然平淡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为信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9

导语: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我偶尔在报纸杂志上读到周国平的散文。我喜欢他的博学和深邃。我知道他是一位热爱写作的当代哲学家和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另外,我也知道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至爱的人。

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远方的朋友邮寄来的两本书《周国平散文精选》《周国平人文演讲录》,后一本书比砖头还厚,所以我选择先看第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是他用心笔写的,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

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出版,肯定有人喜欢,即使不能出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

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觉苏醒,失去的记忆恢复,朦胧的思绪清晰。”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以生命、时间、记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为基础的,但哲学在他的作品中却像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就像一张生命的游记,因为他把对生命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身体。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非常女性化的男人,感性而体贴。“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本书共包含十一辑内容,由周国平对每一种文字去粗存精,缩减篇幅而成。

它教了我们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生活在一个天地一体的时代。我们需要倾听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所有需要人们去探索的美。

本书开篇是“走进一座圣殿”,这个题目顿然使我的脑海豁然一新。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用无知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时,也许我们走进了一座寺庙。在这座宏伟的庙宇里,我们用智慧点亮了心中的灯。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那些没有内在生命的人来说,外在世界就是一切。因为害怕错过什么东西,急于赶上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来解决眼前的所有困难!

因此我们应与书结缘,与名人“面对面”交谈心中的想法,做一个中心的读者。一个不是读书人的学生,无论考试成绩如何优秀,本质上都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味。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周国平说:

“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是的,我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着,不仅是为了赶上时代变化的趋势,而且为了我们的人生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才算上过了一个短暂而充实的人生罢。如果一个人缺乏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成为一个无能的人。

本书还提到要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也许你会很好奇。不是每个人都有灵魂吗?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就是做一个有哲理的人。

人们应该有进取心。问题是去哪儿。哲学使人们着眼于世界和生活的大局,事实上,它为人们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我们需要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们可以提出关于我们好奇心的不同类型的知识。

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空洞的, 无用的,甚至使人消沉的书籍。久而久之,就像**一样,发现我们所剩无几,也无非是一些空空的残骸,脱离灵魂的轨道。因此,周国平先生告诉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就要看原著,读一部可靠的哲学史。

你一旦读了进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浅的启蒙读物了。

阳关暖暖的,好惬意!

望眼书架,一本封面十分典雅的名叫《周国平散文精选》的书籍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翻开第一页,“只有一个人生”这六个大字瞬间映入眼帘。拿起这本书,随便翻了翻,在心底默默地认为这应该与那些平庸乏味的书并无多大的区别,可当看到第一个标题时,我立刻否认了刚刚那个愚昧的想法。我想这本书应该会让我们懂得很多,为我们解答很多让人迷茫无助的问题,很多让人困扰纠结的疑难。

这本散文籍并不是采用社会以至国家的事例来向我们阐述一个问题,而是从周国平老师自身出发,从他身上选取大众化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剖,让深有同感的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感触。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所折服。不是吗?对我们来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但于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每个人都有结束生命的一天。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那一天之前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否实献了理想,是否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

还是,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了一生,直到离开人世的那天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干了些什么。

周国平老师说的好,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正是如此,上帝为每个人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疆界,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的,上帝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公平的。而日后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不外乎是我们后天在这片疆界上是如何驰骋的。如果你是失败的,那么你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片疆界,只要在这片疆界上过的舒坦,安闲即可。

而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时,你难道不想想这是为什么么,不错,每个人都有一个疆界,可你只是安守这个疆界,而那些成功的人则想的是如何将自己手中这个疆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辽阔,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所以他们那个原本平凡的疆界如今是那么的辉煌,那么的让人嫉妒羡慕……

放下书本,让思绪飘飞。对啊,我只可能拥有这个短暂的生命一次,既然只有那么一次,我为何不好好珍惜它,不好好将它变得更美好。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如放手任它自流,那么也只好在晚年悲叹年少的无知。

如紧紧将它握住,那么就不会在将来空悲叹,而是为自己的生命感到无限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