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语文课课件分享九篇

语文课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01

语文课课件分享九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课件分享九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语文课课件 篇1

《数星星的孩子》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册一共安排了14篇讲读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课堂上要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读成诵。

3、重视教学上的直观形象,因为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4、指导思想上遵循以学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导废注入的教学原则。

《数星星的孩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学生渗透爱科学思想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讲的有关天文知识。

教学安排:2课时。

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以前,有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

3.标自然段。

4.指名逐段读课文,并思考:这个数星星的孩于是谁?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孩子,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学生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

首先我请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学生的情感,学生会自觉地读起来。

此时此刻,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欲望,但学生不可能一下于就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必须进一步引导。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乐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静的画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伴着轻柔的音乐,我拿起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幽美的画面,抒情的语言,轻柔的音乐,把课文内容一下子推到了学生的眼前。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爱,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深入理解,内化语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学生读奶奶的话,指导学生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接着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自己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学生通过多读书,自己去领悟内容,然后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此处我这样设计:小张衡的话你们读懂了吗?我当奶奶,你们当小张衡给奶奶讲讲道理好吗?引导学生领悟小张衡观察的仔细、准确,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乱动,这是多么了不起呀!自己再读小张衡的话,引导学生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讲了爷爷向张衡讲述北斗星和北极星的知识以及小张衡用了一夜的时间观察星星的事,这两段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化抽象的语言描述为直观的形象画面来化解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爷爷说了什么?

(2)指名读爷爷说的话。通过这两步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爷爷在向小张衡讲天文知识。

(3)爷爷讲了哪些天文知识,让学生边读边标出有关讲北斗星知识的句子。

(4)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满是星斗的夜空图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极星,并询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这样把学生的理解寓于读书中,把学生的理解体现于看图说图中,引导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手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难点。

(5)出示这样一个练习:你看,那北斗星连起来像(),叫(),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颗星叫(),总是绕着北斗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首先问:爷爷说的是真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读书找出“果然”一词,简单的加以理解,接着问:小张衡是怎祥看的?让学生标出张衡看星星的一句话。

然后用课件演示:北斗星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的情景,并渲染:这个结果,可是小张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孩子呀!该怎样读,通过演示、渲染、读书,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小张衡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达到感张衡之所感,爱张衡之所爱,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拓展认识,升华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简介张衡是汉朗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这一段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张衡的画像,并出示了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图,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教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小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你们还想知道张衡的故事吗?课后多读书,就会知道的更多。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语文课课件 篇2

《珍珠鸟》,无疑是篇散文。还是篇当代大家的散文。

说实话,教材中的《珍珠鸟》一直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太直,太露,太工整,太规范。

好的散文,不在于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在于题旨的玄奥深奇。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好的散文,就应该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又饶有趣味。季羡林、林清玄、龙应台,莫不如此。

教材中的《珍珠鸟》,明显有种修剪、雕琢的感觉,过于精致,精致得只能远观,于是与读者就有了距离感,这是违背散文写作的初衷的。比如自然段第一句“我把它挂在窗前。”这的确是个完整的句子,却又与后面的句子之间有明显的割裂。第四自然段,非常紧凑、简洁,水银泻地般,但却少了藏在文字中的那份闲散的生活意趣,似乎就是为了指向那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连词。最不能接受的是最后一句“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还“呼唤”?似乎就怕读者读不懂,这分明就是一位不入流的作家的写法。可怕的是,不少老师上课时拼命抓住这个反问句。

读完原文后,我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平淡、谦和、从容,让人自然随着作者的慢慢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许编者觉得,原文的语言过于随意甚而不规范,原文的主旨含蓄有余鲜明不足。也许编者觉得,四年级孩子更适合读修改后的“教材体”。我觉得,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高下立判,尤其是被删掉的“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和被修改的“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简直让文章失掉了灵魂。

作者| 田小秋

公众号:时间的流里

语文课课件 篇3

《语文课教案课后反思》

近日,我在一次语文课教案的准备和实施中有了一些感悟和经验,我深知教师的教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记录下我对这堂语文课的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的主题是《诗意的乡村》,旨在通过诗歌赏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乡村之美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情感体验。为了更生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并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歌。在设计课堂教案时,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希望能引发学生对乡村之美的关注和热爱,并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其次,我合理安排了课堂时间,将诗歌赏析与自主写作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我设计了一些互动小游戏和团队合作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然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材选择的不合理,有些诗歌的语言过于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特别是对于一些城市孩子来说,他们对乡村的感知可能比较有限,因此需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来选择教材。其次是我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不够准确,有时候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赏析诗歌上,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写作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将课堂结构控制好。最后,由于教学技巧和经验的欠缺,我在互动游戏和团队合作环节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经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也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改进策略。首先,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案例,让课堂内容更生动有趣。其次,我要在课堂时间掌控上下更大的功夫,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主写作。最后,我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结起来,教案反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更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丰富、有趣和有效的教育体验。希望通过教案反思,我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课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读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有关草原的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草原吗?或是见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书中写的一样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生谈自己的见闻)

2、师简介草原及其民俗民情。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进入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掌握情况:检查读音、字形、组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激趣:如果让你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行吗?

三、再读课文,准备介绍材料。

1、把自己想向别人的景物作上标记,要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在小组里介绍,然后选代表上台介绍(可让学生利用挂图)

景物分为: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

要求:先说你想介绍什么?再作具体介绍,还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介绍的情况,相机作板书:(板书附后)

3、教师过渡总结:

听了他的介绍,你认为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吗?(很美)美在哪呢?我们来仔细体味一下老舍爷爷是怎么样描写的。(读第一自然段)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作旁注,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着重体会作者的心情)

(2)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草原美景)

(3)四面都是小丘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理解、品味句子意思)

(5)在这种境界里无限的乐趣。(联系生活谈感受)

在理解上面句子时,在让学生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这样表达的好处,可以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进一步领略草原的美景。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刚才我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知道了草原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再美美的读读一读,享受一下这美丽的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我们知道了那里不但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民族风情也很有趣。谁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2至5自然段,讨论交流后,请一个学生介绍民族风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板书。(板书附后)

1、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热情好客)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有关句子,仔细体味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3)许多人从几十里外来看望客人。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手抓羊肉。

(5)姑娘、小伙子为客人们表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有感情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比喻句的用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让学生谈谈它的好处。

(2)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气特点。(要求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四、拓展训练

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里的语言,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附:板书设计

语文课课件 篇5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1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2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1 背诵四首词

2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3 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1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2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3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1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2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3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1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

2 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1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2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

2.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重点:意境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导入课题。

1.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2.揭题,并说说诗题《江雪》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概况。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把课文读正确(这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多读,大面积的检查。)

3.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五、课外延伸。

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诗人常常借助景物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立体侧面。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唐诗。

《渔歌子》

1.这首诗是作者厌恶了官场污浊的生活,而宁愿过那种“不须归”的隐居生活。

2.自己根据注释,读懂这首诗。

3.背诵古诗。

《枫桥夜泊》

1.根据注释自己读读这首诗。

2.猜猜看,写这首诗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背诵古诗。

六、 总结。

语文课课件 篇7

绿茵茵 草坪 照射 叽叽喳喳 累了 灿烂 礼物 念叨 搂在怀里 望着 微笑

1.照样子,给下列字加偏旁并组词。

2.把下面的词语排列成通顺的句子。

初升的太阳射出光芒。

草坪上开满了鲜艳的花朵。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汉字数字,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4.跑到奶奶心里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太阳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太阳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母亲,有了太阳的照耀,地面才富有生气,才会有疾风劲吹、江水奔流、花开果熟,生物才能生生不息。

太阳能是太阳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地球上处处皆有太阳光,人类可直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无须运输。其次,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最后,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是用之不竭的能源。

语文课课件 篇8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杯泉水,让生选猜后尝,得出泉水结论。

2.启发学生说说泉水的特点。(可以从出处、颜色、形态、味道等方面来说)

3.泉水从山上一路欢快地走来,看到了些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二、示范朗读

1.教师放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边听边看书中插图并圈出本课生字。

三、自学生字

1.学生运用、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问老师等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共同学习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师用投影出示生字,生汇报。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师去掉拼音,生齐读生字。(平、翘舌音多读2遍)

6.游戏:送小拼音回家(把生字和它对应的拼音放为一组)

五、指导书写

1.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此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字右下的“”,不要写成“巳”。

3.教师范写要漂亮,学生先描红再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流利朗读

1.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做了朋友,那一定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引导学生练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师及时评价指导。

4.学生齐读课文。

语文课课件 篇9

《精彩的马戏》是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有趣的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是在看图学词学旬的基础上安排的,它是让学生在学习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理解词语和旬子的基础上,增加初步理解自然段的能力,同时为基础训练:,初步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这个说话要求作准备,更为以后学习复杂的看图学文打下基础。

课文讲述了一场精彩的马戏,文章着重讲了猴子、黑熊和山苹的精彩表演,最后点明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说明了还是人有办法这个道理。从题目来看就已经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文中四幅图展现了节目的精彩,课文又围绕如何精彩展开叙述。

根据教材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精彩”、“好奇”’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动物表演的节目精彩以及这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会用“精彩”、”表演”说话,同时感受精彩,陶冶情趣。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图画和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让学生完成练习,并指导他们背诵课文第四段。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准备突破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由于课文中的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充和改变。为此,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用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首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导、扶、放”教学法进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马戏吗?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注意,马戏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边看边想都有哪些动物表演节目,你觉得这场马戏表演得怎么样?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看完之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在黑板上帖出“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钢丝,,这三幅图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精彩”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在欣赏中整体感知了课文,愉快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过程。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情境导入和配像录音,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不足的地方是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过情境和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马戏的精彩。

第二步,选耿例段,重点导读,揭示规律,李洁迂移

由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加上二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字,词、句训练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朗读这一段的过程中理解该段内容。

我主要精讲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我准备采用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猴于的顽皮,感受节目的精彩。教学时,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明白谁表演节目,怎样表演,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齐读课文,弄清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然后抓住第四旬话中的“顽皮”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二、三、四句话的内容,并让他们勾画和朗读最能表现猴于表演精彩的旬于,“它爬到高竿顶上,在上面倒竖靖蚊,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在找出重点词语“倒竖靖蜓”和“大笑”后,我进行板书。最后,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指定学生按照体现这一段层次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是怎样表演的。为后阶段教学中的说话练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理解了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回想出学习这一段的学习方法并逐步提示他们让学生在我的辅助下试着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后的第四自然段在我口头,总结学习方法:①看图②读文③勾画④说话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我作适当点拨,并指导他们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在第二步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每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观众对猴子,黑熊和山羊的表演反映不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步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教第五自然段时,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达到这堂课的高潮。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动物表演的节目,要求学生带着“谁表演?”“怎样表演?”“观众有什么反应?”这几个问题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表演的节目。观察后,同桌仿照前三段说话,接着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说话,最后指定学生用“精彩”和“表演”来说说这场马戏表演得怎么样。

以上这步教学过程,我结合直观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仿照前三段进行说话练习,希望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步,总结全文

我根据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动物们之所以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明白还是人有方法这个道理,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幅板书要在体现文章的思路的同时,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以便学生根据板书,把握中心,加深理解。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收能力,设计了这幅板书,是希望过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进一步深化《精彩马戏》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