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00字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3-05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00字。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00字,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1】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

用头脑赢得头脑;2。科学:赋予学生教育的主动权。个性:不谈分数英雄。

这就是对后进生的态度。我们应该民主、科学地教育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只有平等对待学生,心连心,他们才能信任你,倾听你的意见和教诲。学生具有学以致用的天性,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要他们想提高自己,他们就会积极地学习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真理。

同样,对于后进生来说,不要以分数来谈论英雄。你应该知道如何找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真诚地赞扬他们的优点,并善于引导他们以各种方式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

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和帮助转化为对学生的集体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和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

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

思想比较纯洁,行为文明,自控能力强,一般不存在重大违纪行为。2。求知欲强,接受知识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科学,成绩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

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个。由于智力比较好,课堂学习比较容易,所以容易自满,不求进步。

6。长期处于学生的首位,他们更加自信,容易虚荣。7.

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对于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来说,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李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

”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感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

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是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

班主任将根据学生已经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地提高心理素质。三。个体对话是青少年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形式。这里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不同与单纯的教育谈话。

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

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

李老师把毕生的爱献给了学生们,这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我的爱,让爱掌舵,扬起教育的风帆,让学生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的生活。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2】

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3】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他运用了手记的方式来呈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像是被带到了李镇西先生描述的世界里,或者是在欣赏一些教育系列丛述的过程中。

书中所描述的***和学生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真爱。特别是对后进生,他也始终如此。在他的笔记2中,他描述了自己与一个落后学生的故事。

在文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离开了后进生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在书中他就写了自己与万同的故事。

其实,在每个老师自己的教育过程中,都会有像万同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老师是埋怨自己,怎么运气这么不好接到这样一个学生、甚至在心里有点排斥这样的问题生。包括我,有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就会他们有一种“头大”的感觉,会把他们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就是感慨,怎么同样年龄的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呢?

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书中***碰到的万同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反应的真实情况自然也会不同。但是像万同这样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处在叛逆阶段,如果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关心,更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还要细心的发现他的微妙变化,用心找出他的优点等等。但这一切似乎对派对来说很顺利。

每次我读到万同的情况不同,我读觉得这个学生没希望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师,我会很无助。但读下去,总会有办法让这样一个古怪的学生接受他的要求,让他能有一点进步。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为了一个不详细的家庭地址去家访,因此找了好几条的路才找到。

为了这个学生,他可以试着协调其他老师给他一份单独的**。为了这个学生,他抓住万同每一次的闪光点,为他争取到“国旗下的演讲者”这样的机会·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你好老师。

“当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这句话也是书上的原文。同时,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4】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如何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学生要来学校?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是我深深震撼的。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大学生范文网 www.1467.coM.cN)

从李镇西同志的笔迹中,我们可以得到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人才、一个能够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开始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收这些知识。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心与心比较,心与心交换,用爱赢得爱,用爱化解许多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5】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6】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感触颇多。***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老师。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培育他的学生,如何用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并且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

《爱心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发现新的教育方法,发现新的教育途径,发现一颗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今后我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改变自己,改变我的教育方式,找到新的教育方式。培养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

师爱是一种依恋,一种奉献,一种极其负责的态度,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敬爱的教师对自己的影响,师生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将永远难忘。

师爱是阳光是雨露,学生是花朵是禾苗。对学生的爱不仅要象阳光一样照耀大地,更要象一些缺乏爱的学生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有一个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回报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和向上,多么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尤其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万同的故事深深**撼了我。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象常人那样有怒气,有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好生,也许老师的火气会小一些甚至只是责怪几句,但如果是“后进生”,教师也许会更加“恨铁不成钢”而火冒三丈!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碰到过象万同一样的孩子,我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谈心,讲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们太多的反复,我会伤心,会恨铁不成钢,会觉得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我已经尽力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等等来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景并不难,但老师却很难像李镇西对待万同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万同,我们看到了转变后进生的难度。我们也看到了老师的爱心、耐心和自信。万同的每一次变化,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

万同的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坚持爱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也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给了我无限的鼓舞,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篇7】

爱与奉献

——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

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一书后,心里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同样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虽自认在耕耘中对学生融入了真情,注入了心血,但与***相比,似乎仍旧少了一份潜默的心。所谓隐性沉默,就是沉下去体会学生的痛苦,潜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居此潜默之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传其身教。

李镇西老师一书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为师者,要心怀爱怜之心,心存奉献之情。面对汪斌父亲留下的一篮鸡蛋,***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一个鸡蛋,送到汪斌手里。面对家庭困难和优秀的品学兼优,宁玮,***寄钱给她补充营养——好像她有!

父亲因病去世,家里负债累累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号召同学们为他捐款。假期,***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他劳作的田头,齐声问好,上演了感人肺腑的一幕。而面对“后进生”万同的困境,***更是倾注了所有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挽救了一名“问题”学子的求学旅程。

这些,无一不在揭示着师者与学子之间流动的款款深情,无一不在验证着“以情带教”理念的科学正确。

爱需要相互了解和理解,也是表达爱心的必要前提。懂得爱,就是懂得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将以《爱心与教育》的具体实例为参考,高度树立荣誉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甘担默默奉献的绿叶,用无限爱心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让爱心和奉献贯穿师生关系的主旋律,燃烧出许多白蜡,永不后悔春丝的终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台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熟悉的文笔在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在***的书中,仿佛看到了他和他学生之间那种朋友般的感情,不仅是学习上,还有生活上,他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每一步发展。就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的教育手记,让我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持之以恒,理解的微笑不只是瞬间,平等的交流不该是心血来潮,内心的宽容不只是套出真话的手段,真诚的关爱不只是语言的表达。应该像苏赫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说实话,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从图书馆借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夜深人静,我细读《爱心与教育》,在灯下,我的眼睛一次次的湿润了,为***给汪斌整整一个月煮蛋的举动;为***与宁玮之间十余年的师生深情;为***对万同无私的关爱;为***陪伴程桦一起战胜自我的历程……太多的感动了。但《爱心与教育》里最能打动我的还是万同的故事,相信很多读者都与我有同感。万同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母亲过着贫寒生活的学生,他开学没多久就偷了同学一个几千块钱的随身听,经常与街上的小混混一起做些令街坊咬牙切齿的事,整条街的人都认识他,***用一份长达五十页的教育手记记录了他转化万同的故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动和思考: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能有多大的耐心去应对他身上这些不可预知的变化?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我想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会像***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在家里谈心、说理、探望。但我能忍受他太多的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悲伤和怨恨。我觉得他没有补救办法。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我会选择放弃。工作近十年了,我也曾遇过不少后进生,也用爱心感化过一些后进生,但说来惭愧的是,当面对一些软硬不吃、屡教不改的后进生,我都选择了放任自流。

一位同事曾在办公室里说:我的孩子锻炼时,我可以在他第一次不懂的时候教他,第二次不懂的时候我可以教他,但是当他第三次不懂的时候,我会生气的。当了很长时间的老师,他一点耐心都没有。她的许多同事对她的话也有同感。我们老师的耐心不知不觉地丧失了。

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很关心。对于后进生,我们每个老师都会想到用爱来影响他们。然而,面对一些后进生的不断教育,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够耐心地、反复地教育他们。我们大多数人都想放弃。可***没有放弃,他所做的一切让我羞愧,那得用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耐心来支撑的教育信念啊!

李镇西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总是不同于别人的爱。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但李镇西先生不止一次地说,学生的心往往比老师纯洁得多,学生的道德往往比老师高尚,这是我认为整本书中最重要的结论!所以李镇喜先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上的。这真的是平等的爱。这是发自内心的。它不含任何杂质。更重要的是,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当老师不容易,做一个好老师也不容易。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学生相处、教育学生的经验,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爱心和耐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做一名老师更重要的是爱。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让我们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

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这本书让我觉得像是在**,仿佛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高兴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像李镇西这样的老师可以阅读的书籍,这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一盏灯和一个向导。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老实说,当接到任务读书后写作时,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为什么又出了问题?烦死了,对付一下得了!坐在电脑前,关键字输入,开始搜索,眨眼间,屏幕上跃出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一开始,只是漫不经心的粗略浏览,但不知不觉中,我的心被简单、流畅、充满智慧和情话所吸引。原本放在手边准备应付了事的敷衍之作也被随手扔进了垃圾筐……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到了末尾,良久无言,思绪一直沉浸在爱心编织的文字里,对照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工作,真是惭愧呀……

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去,现在的工作就像是在**车,每天按时启动、停靠,再启动,再停靠……不同的只是到了不同的站点,装载了不同的人……我一直是一个单纯的人,工作也算踏实,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差错,以前也认为这就行了,也算是合格的了。可是现在想想,这样真的就行了吗?自问一下:

你是个老师。每天都会有一群年轻而新鲜的面孔出现在你面前,甜蜜地问你:“你好,老师!”!可是你真是一个好老师吗?

汗颜啊!

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我只做到了一半,只教了书,却忽略了育人,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教书先生”吧。教书容易,育人难啊!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不是仅凭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做到的!

“坚持”加“爱心”才是最重要的保证!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爱心”“耐心”“诚心”“童心”缺一不可,再加上“坚持”与“执着”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可要做一辈子好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师教育孩子一件事容易,可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万同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面对后进生,我也会像***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也会和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吗?我不确定,也许我不能,或者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不能!我会失望,会伤心,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到心了,没办法了,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就由他去吧!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能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读过***的这本书,感慨实在太多了,都不知从何说起,显得有些语无伦次,我想,***对教育的深思,对学生的执着与爱心,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童心与执着在我们的心中留存得更久一些吧!虽然我不能确定能和***做得一样好,可是我有信心比过去做得好!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初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出于学校的任务,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中时,给我的是感动和震撼。我看到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说:“拜读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时,我无数次流下了眼泪。

”他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话过于做作,但其实,如果当你真正进入这本书的话,你一定不会这么认为了。是的,对此我有深切的同感,或许我是一个感情丰富,容易动情的人,在拜读此文章时字里行间那一幕幕的感动也曾让我无数次眼眶湿润,心中涟漪波动,我为***给汪斌整整一个月煮鸡蛋的举动;为***与宁玮间十余年的师生深情;为***对万同无私的关爱;为***陪伴程桦一起战胜自我的历程……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动了。

感动之余,我想,现在的人对感动好像有些麻木了,能让人感动的教师也确实太少了。我们可以经常领略教育家和名师的风采,他们足以令我们钦佩甚至敬畏,但是却让我们鲜有感动。读《爱心与教育》,是使我对一位教师感动多于敬佩的重新开始。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的老师才算是个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李镇西这样的好老师。反思自己,我会毫不汗颜地说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问题是,我有像李镇西老师这般,爱学生爱的如此彻底,如此执着,如此义无返顾吗?

这就是我们和***的差别所在。

能打动我的,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因为教师中不乏有众多的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确实难,难能可贵!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一问,我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和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

我所教学的班级也有万同似的学生,我也曾同班主任老师一起为改变该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同样给予了许多关爱,但是该生却是如此的顽劣和反复不定,我时常会生气,会伤心,会失去耐心。会觉得该生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们已经尽了力了,不是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吗?此刻,对照李镇西老师,我感到自己的教育是那么的苍白。

《爱心与教育》一书在让我感动和震撼之余,我想,应该是行动的时候了,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地以***为榜样,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当然,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正因如此,才能使孩子健康、自信、活泼地成长。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才能成就教育家的《爱心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