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海漫记读后感(分享7篇)

教海漫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0

教海漫记读后感(分享7篇)。

出于您的考虑我们进行了“教海漫记读后感”的编辑,读完作品这本书后,大家都感慨万千。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去回忆、归纳、梳理,请认真阅读以下提供的信息希望能够为你提供帮助!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1

一本《教海漫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共548页,它是我的至爱。这个暑假我跟随着特级教师于永正漫游其中,看到了教海之中无尽的精典,享受到了教学的无穷乐趣。我细细品味,反复思考,发现自己为自己增添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吧。

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他和张庆、高林生、赵志翔等同事,花力气搞了一套硬笔字楷书字帖(各年级字帖中的字都是课文中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学过的古诗)。每天早上7:50分到8:

05分是写字课时间,学生早晨一到校就在优美、沉稳的乐曲声中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帖。字无百日功,一个学期下来,就见成效,所有的学生都写得一手规范、美观、大方的字。写字教学不仅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学生身上的许多坏毛病也消失了:

患有多动症、上课管不住自己的学生变成了坐姿端正、学***的学生;生来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大胆、活泼开朗;不讲卫生、不文明的学生变得爱清洁、有礼貌;粗心大意、毛手毛脚的学生变得认真而细心……通过写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恒心和毅力。于永正感慨地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看完之后,我又联想到我自己,这些年来,很少重视写字教学。学生的写作只是口头要求。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好,他们也睁大眼睛闭上眼睛,心想:这么多学生,能抽出点时间吗?

如果写得不好,那是因为他生来就是这样写得。这是手的问题。所以,班里个别学生写的字极不规范,不按照字的结构大小布局,写得乱七八糟。学生的写字本我分为三个等级,写得规范、端正、美观的得“优”,旁边还画上两朵小红花;写得规范、端正的得“好”,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写得不规范的得“中”,旁边没有小红花。

就是这样的方法,也没有激起学生写字的兴趣。看来,是我对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于永正老师说:

“写好汉字离不开字帖,离不开读帖和描红、仿影、临摹,这是写好汉字的规律,是写字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把字帖撇开,想当然地写,谁也写不好汉字。”是的,让学生写好汉字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学生上了高中或大学,汉字写不好,那是我们小学老师的错。

阅读教学要以问促读,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阅读课文时,他们经常让学生一开始就读两遍,然后在字典里查找不认识的单词。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

现在我读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的1-4节。学生在第一句话中丢了一个字,漏了一段又重复了一遍

三、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

注意不要紧张,慢一点,看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在阅读教学中,于永正提倡以提问促进阅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比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最后,许多学生举起手来。于老师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让他们补充。每一个都比另一个理解得好。

俞敏洪说,读书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仅仅是为了找到答案并不容易?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总是保持愉快的心情,用微笑和幽默来解决课堂上偶尔出现的不愉快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吧:

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作文,只有小涛在玩橡皮——把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角,然后把作文本翻过来。余不生气,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小心,不要开车进山谷。”。小涛赶紧抓起橡皮放进抽屉里。俞笑着说:“既然橡胶没有出错,为什么还要藏起来呢?”?

再说还要用它呢!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急忙开始写作文,直到下课。

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

他不敢吭声,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

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阳光的微笑和无私的爱,使他成为一名名师,成为许多师生眼中的一盏明灯。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2

这个严肃无所谓,一晃就是十年,直到老师的微笑教学的角度让我醒悟。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试想一个整天不苟言笑,喜怒哀乐都不善于表露的老师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呢?笑是最好的柔顺剂。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于是,我也开始试着按照于老师说的去做,笑着面对学生,课堂上讲解知识时讲到情动时带着眉飞色舞的笑,学生犯错误时给予善解人意的笑,学生和自己达成默契时,报以会心的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投去鼓励的笑……

气氛融洽,师生和谐,语文课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成了大多数孩子的乐园。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不减半分,原来孩子们真正崇拜的不是那张板着的面无表情的脸孔,而是老师风趣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非凡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格。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于老师是我们教学团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可一颗服任何困难,快速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3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有感刘萍

享学校之福,吸教学精华。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的确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掩卷沉思,突然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教师的成长也是三个境界的诠释。

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迷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心中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小时候的我,与多数女生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旁,在学生面前“激情飞扬的指点江山”。但当我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不知所措。老师真的是我一直追求的职业吗?

我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吗?……所有的疑问不断在脑海盘旋。

经过家人和朋友的仔细考虑和分析,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2011年9月1日,当我走进二小加上教师的“头衔”时,我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取而代之的是忧虑。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家长的质疑,五十多双知识的眼睛,以及我毫无经验的时候,如何管理我的课堂?

该如何出色的完成我的教学……,所有的这些都令我担心不已。

在和班级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进步是我成长的慰藉。如: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发现有个孩子上课永远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和周边的同学说话,也不搞小动作,但更不听讲,只是每次课堂上都爬在桌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随着在一起时间的增加,我发现下课后,他一个人下楼去快乐体育场玩,一个接一个,看着很伤心。于是我打**向他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一向学***的他,从没得到过别人的表扬,每天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导致他对学***兴趣,甚至很反感上学。掌握了这些材料后,我经常故意让他在课堂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开始,他站起来什么也没说。他回答得很慢。这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奖励他,表扬他的进步。

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慢慢的能和同学打成一片,不再像是一个被“孤立”起来的孩子,而且我经常能看到他灿烂的笑容及课间和同学游戏、打闹的场景。

这些小小的改进加强了我原来的选择。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想我喜欢这个职业。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索)

尽管我在和孩子们共同学***程中尝到了很多小小的“甜头”,

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挑战等着我。所有的问题都要依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红军过河,想找出适合我班的管理方法。

还记得班里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数学小组长收完作业后就各自搬去老师的办公桌了,但当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数学老师向我反映了一件事情,说她买早餐找回的六块钱不见了,时间就是学生交作业的那时间。一听到这件事,我顿时很恼火,没想到班里会有这样的学生,大胆到连老师的钱都敢拿,同时,我也很害怕自己处理不好会伤了一个同学的自尊,或者闹的全班皆知,让那个同学从此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或者给他的人生造成阴影。

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我没有冲动,而是把那几个小组长一个个含蓄询问,最终那名同学承认错误并将钱还给了数学老师,这也成了我和那个同学的秘密,我相信她今后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作业的布置、订正,班级的常规管理,亲自活动的开展,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些事情如何处理,都要自己慢慢探索。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里面有很多他回答新教师的提问,从中我意识到,原来我的种种困惑、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他的新手教师也有必须面对。如:

于老师写了这样一个案例,他在第一堂课里,走进教室迎接他的是一句响亮的“什么特级、原来是个四眼”,面对这样情况,其他学生责备那位同学对老师的出言不逊、愤愤不平,于老师不但没有责骂、惩罚那位学生,反而急忙“救驾”,然后表扬这位同学的‘观察力很强,一下子便抓住了老师的特点’。从于老师的故事中,我了解到,面对学生犯错,耐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宽容。

在我老师成长的过程中,在周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老师书中丰富的法宝,我一定会走的更精彩。我坚信!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容)

沉浸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感受着于老师的从容和大师风范,我想这就是经过岁月磨练后的淡定、从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一切尽在掌握中的”。于老师的书里隐藏着丰富精彩的教育教学故事,其实很多案例都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过的,同样的事情,于老师却又很多用不完的智囊与学生“斗智斗勇”,见过了别人的高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转眼间,三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学中,面临着另一个挑战。一开学,我到处向老师请教“如何教作文”,也在网上买了相关的书籍,但都觉得很融通,里面都是一些范文。文章自己也会写,但如何教孩子却成了我的拦路虎。

但看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豁然开朗,就像于老师书中讲的那样,其实学语文很简单,只要孩子爱看书、爱写就不会差到**去,所以我记住了于老师作文中的法宝,甚至是学***的法宝,那便是“多读、多写”,多留心自己周边的事物……,于老师的这些方法成了我前进路上的指明灯。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4

前几天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海漫记》,对好老师有了更深的理解。从于敏洪的话语中,无不折射出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让我跟喜欢教师这个行业。

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一、翘起大拇指

于老师曾在书中写道,他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写上四五句,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

直到今天,它还没有出版,但这句话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一生。

于老师的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赞美来扬起学生们理想的风帆,并用鼓声鼓起他们,不让你放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表扬和鼓励能真正给孩子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

因此,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为孩子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他的努力竖起大拇指。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也应该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奋因子,让孩子们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无穷快乐!

二、蹲下来看学生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

老师是大人,个子高,一站起来, 学生当然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来。蹲下来,看见学生流鼻涕了,便不会斥之“不讲卫生”;见了学生穿了一天就脏了衣服,便不会斥之“邋遢”;见了男孩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服里,就不会斥之“顽劣”。--他们是孩子。我们真的应该蹲下来看着他们。

蹲下来看孩子,很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会觉得幼稚可笑;很多错事往往都有合理的一面。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5

陈爱华《教海漫记》这本书自从学校发下来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在个人的悟性和资质一定的情况下,只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人的理论与方法未必适用于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直到有一天,我百无聊赖之际,想起学校发信息说校长要检查读后感,才随手翻阅一下,却立即如中了魔一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这本书“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通过几十年的小学教育经验,俞敏洪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名师是造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的102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

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只有爱才能滋养童心,留下情感,一切教育都不能因为这种爱而谈,老师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阅读能力有了提高,老师会摸到孩子的后脑勺,在课堂上老师生动的表现常常赢得孩子们的理解惟肖。

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知道如何用最美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

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读到这里,回顾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的爱是一视同仁的,不因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品行是否端正而厚此薄彼。在教育篇中,大量我们眼中的“差生”在于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改邪归正”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扪心自问:

我给4(5)班的46个学生调了一碗水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关照”了周子乐、杜雨涵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生怕他们不能茁壮成长,却又对温鑫玺等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动辄厉声呵斥,“痛下杀手”,或者漠然视之,不屑一顾。

诚然,我的内心是清楚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真没有“好”“坏”之分。经验证明,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更加知恩图报,有情有义,这从那些毕业后仍回母校来看望我的学生基本上当年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可以看出,而曾经苦心栽培的“好学生”,早已音讯全无了。由此,我想起这样一个笑话来:

一位新老师到学校报到,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你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专家教授,会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你们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小学老师,跟我们是同行;你们班上成绩一般、调皮捣蛋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企业家,会赞助我们学校;你们班上成绩最差、言而无信、嘻皮笑脸的学生,你更要对他好,他将来必定是政治家,决定我们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虽说只是个笑话,确实发人深省!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方能百花齐花,多元发展,和谐共存,单一的“学***”绝对是一种灾难!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迷失、犹豫、反思。语文课该怎么办?如何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有效整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如何既保证学生素质的培养,又满足当前教育的功利性需求?……我曾经苦苦思索,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力求面面俱到却事倍功半。

在教学篇中,于老师同样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阐释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展示了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平实自然,得心应手,让我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两篇尤其让我获益匪浅,一是《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见过太多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前总要铺垫一番,上课时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有某个学生“不按常理出牌”,或不按“计划”执行,则将打乱整节课的节奏,手忙脚乱。还有些老师课堂效果不理想时,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素质太差”,须不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亮点总是出现在对“差生”的引导和提高上。

还是于老师说得好:“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

谁是学***人?”第二篇则是《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完此文,我的很多疑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式,没有眼花缭乱的花样,化繁就简,反璞归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很久没有这样心无旁鹜、一气呵成地写一篇文章了,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四岁的女儿一诺带着茶和水喂苹果,苹果有点茶味和香味。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似蜻蜓点水,虽肤浅却真实,权当抛砖引玉罢了。

写于2012年8月24日晚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6

久闻于永正老师的大名,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书,这一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有幸拿到了于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随着于老师的文字,慢慢地走进了一片爱的海洋。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树人,就像是看着一朵朵等待开放的花儿,倾听着他们开放的声音,静静的……”而作为小学老师,我们何其有幸听到这天籁之声!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怯怯地站上讲台,同时感触到几十双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望的目光,那一瞬间,我的所有的梦想就化成七彩粉笔,我知道这便是我的起点。

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的热情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激励着我,一节成功的课、学生的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让我兴奋、让我雀跃,而来自教学的每一点挫折都能影响我一天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倦怠磨损了我的棱角,让我的激情慢慢的消失,我也因此而困惑苦恼。读过于老师的书后我惊喜的发现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自己年轻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但于老师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无限的热情和对教育工作的爱去化解了这些困难。

反省自己,眼前浮现出白发斑斑的于老师在冷秋和孩子们赤足锻炼的情景,我为之感动之时又为自己感到羞愧,老者尚有童心,尚有无限的爱,我怎可懈怠,责任使我不敢,学生求知的眼神使我不能啊!

因此我试着调动自己的热情以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作了班主任之后,由于学生太小,班内学生的琐事让我手忙脚乱,“老师,他不给我橡皮,老师他打我,老师我的铅笔找不到了”听着一声声诉苦告状声,我感觉头涨的好大,在处理中怕伤害孩子那幼小的心灵,更怕在洁白的纸上留下污痕,我每天都在应付着!读了《教海漫记》后它让我眼前豁然开朗。于老师的一件件事例告诉我们没有事情是用爱解决不了的。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因此,我试着进行爱的教育。在课堂中我用自己的眼神代替了教杆,少了敲打桌子大呼安静的声音,取代它的是一个小小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个经典的教育故事成了我和孩子们交流的桥梁,你真是我们班的神笔马良,你想做第四种人吗?你真是一个小爱迪生!,在每一个孩子的生日里师生同唱生日歌并向他提出真诚的祝愿。在爱的潜移默化下,我惊喜的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的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班里的凳子坏了,不知谁悄悄地修好了。孙楚月带来了吸尘的黑板擦说:老师这样我们大家就不用吃粉笔沫了。李昊文的爸爸出车祸走了,全班同学主动成立爱心小队陪他共度那段悲痛的日子。爱的力量如此巨大,现在我们二年级三班已经变成了一座爱的乐园。学生在这里快乐的生活学习。

你总是微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微笑着看你。的确,回忆休产假归来孩子们欢呼雀雀跃奔走相告的情景,被孩子们女皇般簇拥的我何以承受孩子们如此厚待!而我又怎能不真心的爱他们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让我们满怀爱心,守望孩子的心灵,期待每一朵花的盛开。

教海漫记读后感 篇7

【导语】前段时间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甚有感触。其中对于《微笑教学》,我印象尤其深刻。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琐事的增加,上有老下有小,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说起作业带着任务去读,最初还有一点点敷衍,只是想随便翻翻随便弄个读后感算了,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

书中每一篇文章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贯穿一个大中心。内容朴素,文笔流畅。就像一个老老师跟你说话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幽默的话语使我发笑。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于是我不自觉地拿起一支笔来表达我的感情。

在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四、五个句子,他就得把作文仔细研读一遍。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

直到今天,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但这句话激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一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能真正给孩子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努力,对于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第二个叛逆期,他们对于一般的表扬和赞扬,已经有些麻木,所以真诚的恰到好处的表扬,更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真正的赞赏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真诚的不吝啬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一块糖果、一支笔和奖品很少,但学生们把它们当作珍宝。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极性,提高了他们学***心,

在余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它们真的很有好处!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