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2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

当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既能从中获得大量知识,也能得到一些人生感悟。 阅读完毕后,我们应该通过读后感分享新的观点和认识,我们制作出了这份“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期待您能满意,请您在休闲时间内留意本页内容!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成年人常常忽略周围环境中的细小事物,而孩子们则经常抓住秘密。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束缚,开始有兴趣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此时,家长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标准和日常礼仪,使孩子今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有一个自律的生活。

写作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儿童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始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人,没有错误的孩子。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孩子们犯错误是很尴尬的,尤其是当他们承认错误的时候。这是让孩子有尊严地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最好方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也能成功。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

2017-07-15 09:40:31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

我以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这是第一次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组成的。如过一个敏感期顺利过去,孩子们的心理水平就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而敏感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而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抱着一个大可乐瓶在床上打滚,并试图用嘴打开瓶盖。那时,她还不到一岁。她做这个动作有些困难,但并不气馁。她可以继续做十分钟以上,经常会累得喘不过气来。睿嫣有一只黄色的熊,每次给她,她都会咬熊的鼻子。

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的嘴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了,正在用嘴认识世界!睿嫣一岁左右的时候,家里沙发上碰巧有个小洞。她找到了它,开始用手指去摘。

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着,我发现她对那个纸盒很感兴趣,于是我把她放进了那个纸盒。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来,时而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

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后来我发现,每次我打开洗衣机,睿嫣都喜欢窥探,但她达不到自己的高度,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带她进去,当然我提前拔掉了插头。

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时而起舞,时而出奇的安静,她可以在里面玩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在带她去的时候省点能量,没想到在空间敏感期能满足她对太空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要拿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一些***。我们的条件应该满足她的需要,所以她不会拿剪刀剪衣服、窗帘等东西。

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看她的切割过程,但每次她完成后,她都非常满意。我想这就够了。但我妈是个清白的人,面对睿嫣剪的一张纸,我妈不会高兴,不会允许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小时候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这张纸一张一张地剪下来,不完全剪完,然后一张一张地把它一排一排地剪成碎片。

我喜欢听刀剪刀在纸上的沙沙声,这使我感到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剪纸的目的是什么,但我可以看到剪纸给她带来了快乐。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快乐感,我和睿嫣一致认为,自己清理废纸是让她剪纸的唯一条件。

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们一起帮助她度过了这段剪纸的敏感时期。这些都是我对睿嫣处在某个敏感期的记忆,但我当时并没有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

所以我不希望我哥哥的女儿在一个没有自由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我会尽力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是为了弥补她童年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

真是让人欣喜。我很高兴读到这本书,这样我就有机会探索孩子们成长的秘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哥哥的女儿那么喜欢玩沙子?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哥哥的儿子那么喜欢玩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表哥的儿子每天早上都要看奥特曼的同一集。现在终于揭开谜底了。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引导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去做点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

你知道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该怎么写吗?接下来就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1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以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这是第一次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组成的。如过一个敏感期顺利过去,孩子们的心理水平就会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水平。而敏感期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而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抱着一个大可乐瓶在床上打滚,并试图用嘴打开瓶盖。那时,她还不到一岁。她做这个动作有些困难,但并不气馁。她可以继续做十分钟以上,经常会累得喘不过气来。睿嫣有一只黄色的熊,每次给她,她都会咬熊的鼻子。

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的嘴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了,正在用嘴认识世界!睿嫣一岁左右的时候,家里沙发上碰巧有个小洞。她找到了它,开始用手指去摘。

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着,我发现她对那个纸盒很感兴趣,于是我把她放进了那个纸盒。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来,时而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

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后来我发现,每次我打开洗衣机,睿嫣都喜欢窥探,但她达不到自己的高度,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带她进去,当然我提前拔掉了插头。

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时而起舞,时而出奇的安静,她可以在里面玩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在带她去的时候省点能量,没想到在空间敏感期能满足她对太空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要拿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一些***。我们的条件应该满足她的需要,所以她不会拿剪刀剪衣服、窗帘等东西。

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看她的切割过程,但每次她完成后,她都非常满意。我想这就够了。但我妈是个清白的人,面对睿嫣剪的一张纸,我妈不会高兴,不会允许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小时候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这张纸一张一张地剪下来,不完全剪完,然后一张一张地把它一排一排地剪成碎片。

我喜欢听刀剪刀在纸上的沙沙声,这使我感到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剪纸的目的是什么,但我可以看到剪纸给她带来了快乐。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快乐感,我和睿嫣一致认为,自己清理废纸是让她剪纸的唯一条件。

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们一起帮助她度过了这段剪纸的敏感时期。这些都是我对睿嫣处在某个敏感期的记忆,但我当时并没有儿童敏感期的概念。

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

所以我不希望我哥哥的女儿在一个没有自由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我会尽力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只是为了弥补她童年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

真是让人欣喜。我很高兴读到这本书,这样我就有机会探索孩子们成长的秘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哥哥的女儿那么喜欢玩沙子?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哥哥的儿子那么喜欢玩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表哥的儿子每天早上都要看奥特曼的同一集。现在终于揭开谜底了。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引导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去做点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2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3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

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

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

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

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

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

一、二、

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走路敏感期...**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的学***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

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利用暑假空余时间,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著作《捕捉儿童敏感期》。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5岁孩子的妈妈,我感触良多,生活的各种细节,方方面面,孩子的每一个你所认为的不能理解的“怪异行为”,说不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孩子特有的好奇心,是对万事万物的同情心,是孩子徜徉在自己想象王国里遨游。可是“无知”的我们却把种种行为都误以为是孩子的调皮捣蛋了,其实真正无知的不是孩子,而是缺少经验和行为认知的我们。

对比其他理论书籍的枯燥空乏无意义,《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书里收录了200多个关于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简单易懂,再配上作者的详细点评,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的意义。我通过书本的阅读,清晰的了解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性,知道了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关键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美术活动,我们绘画小丑鱼,恒恒画得很漂亮,我还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但是他一下去却把绘画随意折成了纸飞机,在教室里随意地飞,当时我很生气,想着他不仅破坏了绘画作品,而且还在教室里捣蛋,引起教室的混乱。可是转而又一想,他的这种顽皮的行为,是不是就是他这个年龄阶段的小朋友应该有的呢?而这次通过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我更加的肯定了,确实对于那个时期的孩子,一个作品的价值其实就是玩,玩才是儿童时期的主题。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抱怨,孩子难管、顽劣无比,那是不是真的孩子天生就爱捣蛋?不不,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密码了解的太少了,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价值,只看到了孩子的破坏行为,缺不知道孩子是在探索和发现,就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

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缇缇的女孩子,说话很“放肆”,人家好好的说“再见”,她说“臭见”,还叫姥姥、姥爷为“乡下佬”、乡下爷,把马老师叫成“马老”。缇缇说话没轻没重,有时候还骂人,骂人的方法也稀奇古怪,有时候还像个小大人一样说正经的道理。实际上她并非真的要骂人,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她,只是对新鲜词汇有着特殊的爱好,喜欢探索各种各样的新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缇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她对词汇不仅会举一反三,重组创新,甚至创造出新的词汇,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她也会很有成就感。所以在这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要给予她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指出在某些场合运用某些语言是不对的,要求她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要给她创造更好更利于她语言发展的环境,在语言的敏感期,事半功倍地促进她语言能力的发展。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存在奇思妙想,不会去调皮捣蛋,他们受到每一个特殊敏感期的控制,就像我们大人受到了激素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一样,所以我们要密切的关注他们,爱护他们的创想,尊重他们的天性,等待他们的成长,当他们慢慢走向独立和成长。

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