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经济学观后感实用

经济学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2

经济学观后感实用。

现在编辑为您推荐的是“经济学观后感”,一篇优秀的影片观后感该怎么写呢?当我们通过观影全方面的刺激感官时,不仅如此,心中经常还伴随着感动和见解。 此刻不妨抒写,去表达一份观后之情,愿您在本网站中找到您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经济学观后感【篇1】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是一部描写普通人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通过讲述主人公王二从一个普通的小贩逐渐成为成功的企业家的过程,引发了我对经济学的思考和启发。


故事一开始,王二是一个小摊贩,每天在街头卖着水果蔬菜勉强维持生计。但是在某次意外的机会下,他开始接触到了经济学知识。通过学习经济学,王二深刻理解了供求关系、市场规律等经济学原理,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他不再盲目跟风,而是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精准把握市场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王二还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他曾经因为投资失误而陷入困境,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调整策略。通过不断摸索和努力,最终实现了事业的成功和财务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学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科,它是贯穿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智慧。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市场规律,把握商机,避免风险。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提高生活品质,实现财务自由。


除了个人层面,经济学知识还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王二通过经济学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样,如果每个人都具备经济学知识,那么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活力都将得到提升。通过了解市场机制、消费行为等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经济波动,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小编认为,《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通过学习经济学知识,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自身的梦想和价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努力学习经济学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学观后感【篇2】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华横溢,读他的《经济学》就好像听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布道,既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是又总好像在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则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甚至有一位读者还说,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这本书的。我选择了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可以说是一次十分愉快的体验,学习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 1

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

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经济学观后感【篇3】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可以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形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可以接受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保持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可以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可以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社会监督成本,可以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应该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经济学观后感【篇4】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非常生动形象。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可以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xx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讨厌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讨厌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现在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一定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一定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经济学观后感【篇5】

1.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分布b.寒流流过。

c.冷锋活动d.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

2.关于欧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瑙河和伏尔加河都流入黑海。

b.莱茵河流入波罗的海。

c.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d.欧洲河流虽大多短小,但在各大洲中最富水能资源。

3.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是:

a.恩格尔系数b.基尼系数。

c.道•琼斯指数d.纳斯达克指数。

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太阳直射范围(即热带范围)地理现象的推理判断能力。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有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此范围内有寒流也有暖流流经,也会出现冷峰,如我国冬季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峰可影响北回归线以南;从南极地区漂来的浮冰因热带地区温度较高,在到此带之前就已融化。故本题选d。

2.【答案】c。

解析:伏尔加河注入里海,莱茵河注入北海,各大洲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亚洲。故本题选c。

3.【答案】b。

解析: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道•琼斯指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使用最广的股价指数。它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公司股票作为编制对象,由四种股价平均指数构成。纳斯达克指数是反映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故此题答案选b。

经济学观后感【篇6】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7、布坎南:《自由、市场、国家》(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孙国茂:《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光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7、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徐平华等著《西方经济学演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出版社,2006年。

19。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1、卢卡斯:论经济发展的机制,美国《货币银行学杂志》,1988年第22期。

2、罗默: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第10期。

4、赵世洪: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2期。

6、谷书堂: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与微观经济改革的关系,《经济学家》,1997年第5期。

7、谷书堂:论中国转型期经济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9、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10、陈峥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11、马颖: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思路的假定前提,《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

12、车卉淳: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15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1。

2、杨桂菊:关于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0年第3期。

4、李连城:试论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纵横》,1994年第7期。

7、周天勇:宏观经济政策反思及其转型的框架设计,《财贸经济》,2003年第3期。

8、方方、刘力臻: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9、陈戈止:宏观调控两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财经科学》,1994年第6期。

10、曹新:宏观经济总量内涵异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4年第5期。

11、魏杰,沈坤荣:当前宏观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5期。

17、柳欣: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东岳论丛》,1999年03期。

18、柳欣: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21、刘国光:关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经济学动态》,2001年06期。

22、刘国光:我国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09期。

24、刘国光: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经济学动态》,2002年01期。

26、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还有多大,《了望》,1999年15期。

27、林毅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05期。

30、房维中: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管理世界》,1994年03期。

31、江铭强:日本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特点,《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09期。

32、江铭强: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0期。

33、江铭强:法国宏观经济计划调节体系简介,《中国物资流通》1994年11期。

36、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10。

37、管汉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经济研究》2007、2。

41、王树春: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43、王树春:城市集体经济的制度变迁及其趋势,《中国集体经济》,2001年第3期。

48、贾保文:国家职能定位与体制改革,《现代财经》,2003年第12期。

49、贾保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认定,《前线》,2003年第6期。

51、吴爱东:论国有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与规模经营,《商业研究》2000年第5期。

52、黄卫华:利率、税率和价格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重庆金融》2001年。

53、周莉津:入世与中零售业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

54、刘欣欣:阿马蒂亚·森的价值限制定理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5、刘欣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

59、王树春、略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制度选择、《现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61、王继平、"幸福论"的研究与启示、《光明日报》2007年4月24日。

1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美国经济评论美。

2theeconomist经济学家英。

3econometrica计量经济学美。

4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经济学季刊美。

5theeconomicquarterly经济学杂志英。

6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经济研究评论英。

7journalofeconomictheory经济理论杂志美。

8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世界经济评论德。

9journalofinstitutionaland制度与理论经济学杂志德。

经济学观后感【篇7】

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本书让你从一种最为有趣的角度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在本书中,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

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事实上,贩毒集团的结构与麦当劳非常相似,基层员工和小兄弟都不赚钱,钱都放在总裁和大哥的口袋里;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的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说自己在阅读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

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这是一本会让人们看到的新书。

本书主要**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五个问题:(1)欺骗;(2)掌握信息力量的可怕;(3)比如贩毒之类高风险的职业吸引人的原因;(4)后天教育和先天遗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5)名字的演变。

列维特在这五个方面列出与传统智慧不一致的结论却能让人觉得可信的原因在于其用大量的调查数据说话,通过对这写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如果一项政策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的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便能够很好的抑止人们进行欺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要表现的比想象中的诚实。另外列维特还给我们描述了3k党和房地产商之间的共同点都在于其掌握了一班人所不容易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人惧怕3k党,普通人被房地产商忽悠;因此诸位要买房子的同志们大家应该联合起来,打破房地产商所拥有的信息优势,这样才能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这个和买卖东西时候讨价还价是一个道理,得让他们觉得你是内行才好,当然这点得需要大多数同志的一致努力,一个人努力没啥用,毕竟卖方市场啊。同样通过数据发现,普通的贩毒分子拿到到的收入根本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至少和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想必是如此,可为什么那么多人同志还热衷此道,原因就在于尽管普通贩毒分子待遇不是那么好,但一旦混到了小头目,那可就不一样,白花花的银子啊,而且还不用自己去冒生命危险,因此人人都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到那种程度,可惜大多数人永远也到不了,这就是**的力量。

非法传销和此类似。孩子的成长则对每个人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可惜列维特通过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孩子的成功与否,孩子的聪明程度和父母正相关,而且后天培养的效果及其有限。下面就把书中的例子给列举出来。

本书中的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传统智慧是如何被捏造的。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他们制造新闻,他们制造传统智慧。

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每年出车祸死亡的人数比飞机事故死亡人数多很多倍,但飞机事故会被大肆报道,人们也觉得飞机更危险,因为他们能控制汽车而不能控制飞机;然而事实是,我们在汽车里呆的时间同样会比在飞机里呆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计算出事故的概率,飞机和汽车实际上是相当的。为什么妓女的收入比建筑师高?薪资水平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职位的竞争者的多少;技能高低;舒服程度;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的付出水平。为什么毒贩还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难道他们没有传统智慧所说的巨大财富吗?显然,他们与影视业有一些共同点:

成功的概率很低,但回报率很高;竞争对手很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贫穷。

另外第五章中: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大量实验表明,先天基因因素对晚期的影响为50%。那么,50%的非先天性影响来自父母的教育或小伙伴?答案是小伙伴及其他外界环境。

采用回归分系得方法研究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果:与学生成绩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三。这位学生的母亲在30岁或30岁以后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4、学生出生时体重较轻---消极影响。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6、学生是领养的——消极影响7、学生的父母参加pta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8个跟学生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因素。1、学生的家庭很和谐。2、学生的父母搬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时间没有工作。4、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5、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6、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7、学生经常看电视。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前面的8个因素实际上表明了父母本身的点;后面8个因素是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显然,我们高估了所谓的家庭教育技能。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并不重要。毫无疑问,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在孩子出生后学习如何教育他们已经太晚了。

如果父母聪明、勤奋、受过良好教育、有良好的收入并能组建一个好家庭,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成功。但是父母对孩子做什么并不重要。承认经常打孩子屁股的父母可能是相对诚实和开明的父母。关键是父母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说,今天的许多父母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政治家们一样,他们之所以会拼命地募集选举资金,是因为他们相信金钱可以帮助他们赢得选举,可事实上,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赢得选举的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如果选民们不喜欢一个人,无论他投入了多少资金都无济于事。

关于领养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个问题:被领养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比较贫穷、能力有限,因此即使领养父母很成功,很聪明,很注重教育,被领养的孩子往往成绩一般偏下。但当被领养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命运似乎并不是他们的智商应该是什么。

与未被领养的孩子相比,被领养的孩子更容易上大学,找到高薪工作,建立良好的家庭。所以结论是养父母真正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学对我们非经济学家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帮我们获得更多的金钱,经济学最关键的领域是经济领域,比如:当铁矿石进口**上升时,钢铁企业的**走势是怎样的?钢铁的下游企业**走势怎样?

当利率上升时,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现在应该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有什么影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出口市场受挫,我们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为了促进消费国家有什么手段?

具体发展什么行业?发展什么区域?怎样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经济学方**:本书所涉及的经济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经济方的基石;第二个层面是识别数据;第三个层面是在正确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和解决问题。

总之,《魔鬼经济学》一书可以开发你对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得到再认识,也会启发你一些思考,而且会让你感受到这种思考的快乐,能达到这点的,我想我非常认同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