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学日记12篇

教学日记

发表时间:2024-03-17

教学日记12篇。

处理文档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护数据安全,人们通过模仿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优秀的范文可以给我们在写作时提供很大的帮助,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了让您满意不断调试这份“教学日记”希望您喜欢,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会带给你欢乐并请与你的闺蜜分享!

教学日记 篇1

杜甫和李白,唐朝文学星空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也是世界文学星空中永远耀眼的两颗明星。中国人读书,很早就会与这两颗明星邂逅。这是宿命,也是幸福。

昨天和孩子们一起与二十六岁时乘船路过天门山的李白相遇,看到了一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李白。今天,我们要于齐鲁之地与漫游的杜甫见面,孩子们会认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第一节语文课,预习《望岳》。昨天已经有了第一次课堂预习的尝试,今天,是方法的巩固,也是效果的检验。让学生自己回顾,昨天提出的预习任务和要求是什么。会有遗忘,没关系,相互启发和补充,比我再说一遍,价值明显得多。大多数孩子的表现令人欣喜,有条不紊地预习,还充满了自信,享受着自主收获的成就感。有四个孩子预习效率突出,别的孩子还在继续预习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预习并申请完成了生字听写过关的任务。任务驱动,一些孩子发现,老师所承诺的奖励,原来是自己奖给自己的。

接下来的第二节语文课,对话《望岳》。“岳”指的是什么?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顺势了解了一下“五岳”,以及泰山号称“五岳独尊”的知识。交流诗句意思,学生已经能很好地运用注释,自己组织语言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了。我只需要引导一下,每句诗写的是诗人在什么样的位置“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从远望到近望再到细望,泰山之绵延高耸,层云之激荡,飞鸟之高翔高居,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心灵体验,激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最后一句,是诗人望岳感怀的集中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也很快发现,整首诗的脉络,就是由景到情,触景生情,“望”而生“渴望”。此时此刻,当我很自然地让孩子们“成为”望岳的杜甫时,他们诵读最后一句的神情、语气就充满了豪情了。

诗读到这儿,自然联想到了望天门山的李白了。李白当年二十六岁,矗立船头,望的是天门山吗?是,又不仅仅是。他望的还有伟大的梦想和胸怀的壮志。杜甫写作此诗,二十三岁。他望的是泰山吗?是,又不仅仅是。他望的也有伟大的梦想和胸怀的壮志。这样的链接,这样的比照,学生的眼睛就有了发现的光彩,有了朦胧的向往。这就够了,站起来,挺起胸膛,诵读。可以下课了。

和孩子们一起享有这样的课堂,很幸福。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致力于重塑习惯,让教室生活拥有规则和合理的节奏,以至于影响了之前学科学习上效率。但为了能真正促进学科学习的发展和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这样的临时牺牲是必须的选择。能收获今天这样的课堂——虽然还有少数几个孩子注意力容易涣散——已经证明了孩子们的进步。

今天梳理晨诵诗文的积累情况,很多学生落下了很多。我设计了“晨诵诗文背诵进度条”,作为记录和督促,希望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努力,越来越好。

教学日记 篇2

一、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经常写,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小朋友的好吗?

二、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

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实践活动

按照日记的格式写日记(篇数不限)。

提示:

1、今天你做了什么?

2、你到过什么地方?看到或听到什么?

3、你最想干什么?

4、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感受怎样?是高兴、伤心还是后悔……

要让全体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日记的机会,培养他们展示自己作品的愿望,体验写话的快乐。可以指名上台朗读。

教学日记 篇3

11月17日

看了赵国防老师的《构建自主、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文章,心情非常激动,静下心来,对照自己,认真反思......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数学高效课堂课改,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单元导学、自主**”式教学,不能说是无效,但离高效相差的太远太远。我不认为我们应该先做一个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像公式一样去上课。那应该怎样做呢?

赵老师的演讲激励我用一种适合我的方式来教书。每节课都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教什么(内容),第二,为什么教(目标),第三,如何教(方法)。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抓“核心问题”,力避“面面俱到”,贪多是现代课程的致命伤,使我们往往忽视重点。在制定目标之前,首先要明确知识网络和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目标不要太大,要具体,要切实能达到。在教学方法上,要开放手脚。正如赵老师所说,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

因此,课堂教学尽量开放,切忌让学生“独门出入”。课后开放-在课堂上思考和研究未解决的问题(与研究主题不同的问题)。总之,要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主动思考和体贴思考的权利。

教学日记 篇4

关于数学教学日记范文

关于数学教学日记范文

身未老,而心已衰。今天我木讷了。呵呵。

分数乘法练习。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始复习回顾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而后请生总结用一句话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引起认知冲突,然学生经历概括、总结概念的心理历程。让我意外的是卢j x也能完整概括,不管她是否读了暑假班,或是已有人告知,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令我欣慰。(虽然这并不难概括,但对部分同学来说还是~,呵呵)概括后便是按课本内容一一练习,没有多大新意,学生也都能应付,正确率也蛮高的。

值得思考的是,已度过三年教学生活的我,对练习课内容的确定还不甚明了。按“簿”就班或是自定内容这两种选择当然不会。只是对内容设计方面的考虑还不够深入,这是有待研究的。

通过这几天的分数乘法计算练习来看,学生对“能约分的.先约分”这句话的理解还不是非常深刻。有部分同学有时连非常清晰的式子都不能做到,这不排除他们的懒惰,但也不能忽视长此以往所得结果。或是有同学先计算后约分,当然这也不错,但从长远来看总是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这在今后的练习中应着重指出,然学生养成习惯。

教学日记 篇5

周日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将《望天门山》《望岳》这两首诗带给孩子们,既能使孩子们明诗意悟诗情,又能使诗歌的学习成为构成单元生活的有机部分。从操作层面来看,这似乎并非难事。前面的文本和实践活动已经使孩子们对旅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这两首诗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了旅行的意义——离家报国,建功立业,实现梦想,结合诗人的生平,从诗人的角度理解,孩子们一定会有所体悟。另一个问题是,诗人的远游情结是否能够与三年级的孩子产生共鸣呢?

成人读诗,要么被诗歌的形象美所震撼,要么被诗歌的情绪情感所触动,否则诗歌与读者只能停留在“隔”的状态。文学的审美价值往往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价值的实现,有赖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阅历背景、思维背景等在哪个维度上与文学文本有了灵犀。儿童读诗,起步阶段,往往离不开成人的点拨。点拨也有不同的角度,或指向内容的理解,或指向方法的运用,或指向写法的领悟,或指向情感的体会……这两首诗的学习,课堂上要做什么?通过再三斟酌,考虑到孩子们刚刚三年级,我做出了课堂目标的定位。

今天第一次将学会“预习”作为一项学习目标,在课堂上落实。预习的文本就是《望天门山》。预习任务写在白板上:。开始预习,简单明确地提示:一步一步完成,手中要有笔。一部分孩子很快进入了状态,小声练习朗读诗歌;一部分孩子需要蹲下来再告诉他要做什么。很快,有孩子在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意了。第一次自主理解诗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与身边的同学小声讨论起来,我马上给予表扬。给足了一节课时间,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切实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从方法到内容都有所收获。

紧接着的一节课,就是一起欣赏这首了不起的诗歌了。

第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情况,也是从诗意层面了解诗人写了怎样的一幅景象。检查读,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孩子们兴趣盎然。难得所有的孩子都十分专注,这样的情景赏心悦目。

虽然孩子们已经能大概说明白每句诗的意思,但我进一步追问的时候,他们还是重新经历了一次思考。例如一二两句,第一句写了长江水势浩大,孩子们能从一个“断”和一个“开”字上体会到,第二句的“主角”是谁呢?孩子们想了想,发现这句表现了天门山的高大坚固。能有这样的发现可真了不起,毕竟很少有孩子亲眼见过激流遇阻而回旋的情景,即使见过,也不一定能在被诗句激活记忆。但事实就是要证明一个真理:阅历背景对于理解有多么重要——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说他见过激流遇阻回旋的情景。

怎么会有“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情景出现在诗人面前呢?这时候,就要结合第四句来想象一下当时有可能的情景了。借助生活经验,故事性的情节就出现在眼前了:帆船顺流急速而下,两岸青山迎面而来。这迎面而来的青山似乎是来干什么的呢?有孩子马上说:是来迎接这只帆船的。真好!连两岸的青山都来迎接船头的诗人,诗人该是怎么样的自豪啊!再读这两句诗,自然就有了意气风发的感觉。

课到这儿,其实不过是理解了诗歌表层的意思。那么如何走进诗的内核呢?孩子们周末从“哪一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几个方面了解了李白的'生平,现在请他们再浏览一下自己梳理的李白生平,猜想一下这样的一首诗可能会是李白什么时候写下的呢?然后,再跟孩子们聊聊古人远游的目的,孩子们就朦胧地理解了诗人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豪情万丈的诗篇了。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自信和豪情?孩子们展露了他们的直接和天真:青年人!少年人!哈哈,这可一点也没错啊!仅仅青春年少就行了吗?有孩子想了想:还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这就足够了。

再读一遍诗歌。可以下课了。

教学日记 篇6

教学随笔:个别生的管理心得

陈XX是我们二年级的一个小男生,天性爱动,很调皮。从一年级入学以来天天惹是生非,不是打这个人几下就是拍那个人几下,上树爬、墙无所不能,真的让老师们头疼。通过家访和家长约谈了解到,这个孩子自小跟爷爷奶奶长大,溺爱的过分,父母偶尔管教,也是粗暴简单的责备打骂一顿。一年级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不知道约见过多少次家长谈话,争取得到其母亲的积极配合,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的去感化他。升入二年级后,发现陈星宇的状况有些好转,我对他充满着希望。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又有人告状了:老师,陈星宇一听到又要给陈星宇告状,我的头都要大了。没想到后面的内容却让我大吃一惊:陈星宇被陈伊蔓打了两巴掌。到底谁打了谁?我追问了一句。我以为告状的孩子混淆了被字句中的受事者和施事者。要知道,惹是生非可是陈星宇的常态啊,何况陈伊蔓是个又瘦又矮的女生,要比陈星宇矮半头呢!

经过仔细询问,真的是陈伊蔓打了陈星宇,而且陈星宇没还手。这场所谓的打架纯粹是小孩们没有理由的动手动脚之类的小动作所致,根本不是故意的打架。我对陈伊蔓进行了简单的批评后让她给陈星宇道了歉。而后,我的注意力转向了陈星宇。我问:陈星宇,你今天没有还手打陈伊蔓,表现非常好。但老师还是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没还手呢?陈星宇有些腼腆: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他继续说:她是女生,打坏了她我要负责任的。如果打哭了她,我也难受啊!我又有些意外了,这哪像陈星宇说出的话呀!

上课了,我特意在课堂上表扬了陈星宇,当然也批评了陈伊蔓的行为。陈星宇非常高兴,他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欺负别人,而且要保护大家。

我仔细分析陈星宇的几句话,第一句: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陈星宇知道讲道理了,不再用他的混球思想和人相处;第二句:打哭了她我要负责任的。他心里有了怕的概念,他有了责任心;第三句:如果把他打哭了我也难受啊!他学会了用自己的心去和别人的心沟通,懂得了感知别人。多么可喜的变化呀!我的心里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一个孩子的变化看似那么突然,细细想来,其实这些变化除了他自身成长之中自我的调节之外,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了,特别是家庭。针对一些个别生我认为不能单纯的用分数的高低去衡量他们的优劣。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对错观,学习正确的与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是最紧要的问题。肯定他们的每一点小的进步,鼓励他们有大的进步。每个所谓的调皮的孩子都有转变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心,都想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朋友的赏识,也就是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指导和陪伴成长中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

孩子是社会的将来,老师和家长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社会不会止步,我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被社会遗落!

教学日记 篇7

小孩子就是这样潇洒,他们是最尊从内心呼唤的,愿意做的事就不计报酬不计后果的付出,不愿意做的事也是不计任何所谓的损失,哪怕静坐两节课无所事事也不在乎。

一边是其他孩子们忙忙碌碌在收获快乐,一边是他悄无声息的抵抗,我情急生智,一眼看到了我案头的宣纸,哎呀!有救了!我赶快打开、平铺那张薄薄的宣纸,放在图画书上,还不错,下面的卡通图案令人欢喜的透了过来,这样就可以用铅笔描画了,这是小时候最得意的事情了。想到这里,为不打扰其他小朋友,我悄悄的给他一小张,简单一教,他就立即感兴趣了!眼睛里放出光来,一头就扎进图画里,我心里那个高兴啊,大路不走咱们走小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啊,今天他没有小小的失望,应该是有大大的欢喜,看他举着描画好的机器猫向我炫耀,我就知道了。一会,精灵的孩子们都发现了这个好玩的纸,我就公开宣称“大家画了一张作业,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神奇纸……”为了避免解释宣纸如何如何,“神奇纸”的名字应时而生,因为我打算把家里丈夫画图用的'硫酸纸拿来给他们呢。

临下课,他凑到我身边,吐出一句话:老师,我能不能带几张“神奇纸”回家画画?!

一年级的课,小家伙的位置上空着。伙伴说病了,没来。我有些失望,不知他下一次会不会来。

又是一个星期到来了,小家伙小小的身影终于出现了。我们要做《美丽的天空》,画图和粘贴自由选择,他好像很熟识我了,亲自跑到身边告诉我,他要画,不想剪贴。我判断他是不喜欢手工。

果然,他的兴趣在画画上,画得还算投入。这次还有个画画绝好的小朋友调到了他的旁边,画画的时候,他很会借鉴优劣,认认真真的照着人家画,画得很不错,下课,他举着画告诉我,要把画带回家,我点头回答,当然可以。

美术课上,我们画《谁画得鱼最大》,一讲完故事,开始作画的时候,小家伙就非常主动的来要他的水彩笔盒(学生的色彩用具统一保管在教室里)我有一点意外,哦,急切地要画画啊!发放好图画纸大家开始要画的时候,我又见他举手,说:老师我想到那边画,我一下就明白了,因为我们今天用的是8开图画纸,画面大,占地方大,他要换一下环境,好好好,我痛快的给他安排那张宽敞的桌子。

一会我就转到他身边,看看他的画,画得有些小,我灵机一动给他改大了,他一看变大了,还挺高兴,接着就涂色了。时间过得很快,快下课了,他没能完成,我虽然有些替他遗憾,但在他心里,那条大大的色彩淡淡的鱼,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我答应了。

从他说,不喜欢画画开始,我格外关注他的一点点转变,留意自己的教育言行,能让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沉浸在画画的乐趣里,是我的幸福。

教学日记 篇8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作文教学随笔

不知多少日子之前,我还是很期待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因为,总是能在学生的作文中读到意想不到的内容,往往能够得到意外的惊喜,即使读不到优美的语词,也可以看到真挚的情感表达。但这个学期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意害怕起批阅作文来,如果说以前改作文是享受,那么现在批改作文的过程则是极度痛苦的了。

怎样改变现状呢?我在努力尝试着各种方法。

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让作文成为他们表达的需要和冲动。而要想写得好,读书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的了。于是,我从第一次家长会开始,就动员家长给孩子买书,每天语文最后一项作业总是读二十至三十分钟的课外书。希望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希望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及知识储备。但经过一个月的试验,发现,让学生读整本书固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但在表达上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于是,我又鼓励学生利用语文前的两三分钟,将自己最喜欢的精彩片断与同学分享,以此来继续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习作能力的提高做些铺垫。同时,我还在调整策略,那就是暂时鼓励学生读优秀学生作文,让他们在选材、构思等方面得到些暗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习作能力的目的。

其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文负担,我在课堂上先指导写重点片段,再让学生回去根据自己的作文情况,将内容补充完整,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写起来还是磕磕碰碰,不尽如人意,但聊胜于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有启发的。

最后,便是将他们的作文进行反复的修改。先学生自己改,再同桌互相修改,如果条件允许,也发动家长来帮忙改一改。但发现这个办法并没有什么成效。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本看不出自己的问题之所在,连基本的错别字都无法辨认,更别提句子的精致了。所以,就开始了开头的一幕,我总是咬着牙一篇篇地看。今天是周一,我只有一节课。其它的所有时间,我什么事也没干,就专门帮助学生修改他们的一篇读后感。其实,在写之前,我对读后感的写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并一再强调重点内容应在感上。但交上来的作文却又恰恰相反。仔细分析,终于发现,学生不是不想写好,而是他们不会概括,不会抓住主要内容,不会提炼文章的精华之所在。

写好作文,我们还有很长长的路要走啊。而这条路,我们班也将会走得格外艰辛。

教学日记 篇9

进入初三后,同学们将会接触一门新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同学们将会学习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那么,为迎接中考,同学们应该如何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省会25中的任胜利老师。任老师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化学这门课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早起步,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了。

◆提前预习

任老师说,现在正值暑假,同学们可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对化学课本进行翻阅,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熟悉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因此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这就要求同学们去扎实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矗

◆认真听课

开学后,同学们学习化学,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教学的进度往前走。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听讲,把每堂课的知识点都弄明白。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因此,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做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动手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矗

首先,同学们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同学们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要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任老师提醒新一届初三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同学们应报着平常心去学习,没必要有畏难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可以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化学现象,然后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释,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学好化学并不难!

教学日记 篇10

这是我第二次教鄂教版第五册,三年级第一单元要学会书信的写法、要第一次写作文,第二单元又要学日记的的写法。每次都很担心孩子们面对这么多的新知识,他们能接受吗?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只需要用心,用得当的方法去激发孩子们潜能,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我让孩子们读文之前,先看看本文与以前读过的文章格式有什么不同,孩子在观察之后,很快发现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会写周记。

二、这篇文章从体裁上看是日记,从内容上看更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巧妙之处,也让孩子们知道了读后感的写法。对读后感有初步的了解。三、三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想到,什么样的课型采用什么样的训练策略,要把目标分解到每节课,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这样,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地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归纳出来,变成其他学生能借鉴的拐杖,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同学说出了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伯伯送我一本诗集。同学概括出了最后的读这本书的感受。同学概括出了事情的经过……像这样,学科知识就在不经意间传授给了学生,这比老师理性讲解方法效果要好得多。这节课孩子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学会一些方法。

教学日记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经历与思考,感受战争对人的摧残。

2、学习安妮在困境中的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安妮在对战争的非凡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1944年5月3日的中的对战争的思考。

教学方式:问题探讨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推进:

一、导入新课:

每位同学都处于花季雨季的年华,都正在书写着诗一般的,它记录着你青春成长的心路历程,幸福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有这样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虽然她不能在阳光下散步,但她的心灵却仍可以自由飞翔,她的日记就是心灵的天空,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她的日记来感受她在黑暗中的心迹。

二、整体感知

(一)解题:本文所选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二)快速阅读8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明确: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第9则——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提出的问题——“因为世界虽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三、问题探讨:

(可重点探讨第4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对战争与人作深入思考)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明确: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明确: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此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但又是这篇文本的重中之重,所以可提前安排预习,通过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资料,尤其是德日在对战争反思上的不同态度,作一些对比,课上交流)明确: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

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理解,特补充如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

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明确:

(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6、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明确: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四、课堂小结:

《安妮日记》见证着战争与迫害,见证着安妮两年来藏匿与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打动着人心。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没有了日记,也就没有了我。日记是安妮的心灵唯一可以自由生长飞翔的地方。安妮在没有日记陪伴下孤独死去,是她的哀伤,但日记没有随她消逝,这确是我们的幸运。让我们珍惜这个幸运!

五、课外作业:

(写作练习)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100字左右)

教学日记 篇12

今天正赶上我们要上《观察油菜花》,我感觉白菜花和油菜花很像,便从自家后院的菜地里采了一大把的白菜花,准备让孩子们观察。

一走进教师,班里立刻哗声一片:“哇!好漂亮!”我随即请出了课题——观察白菜花,并抛出了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班里的孩子有的说用眼睛,有的说准备用嘴巴尝尝,还有的说要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好!请尽可能多的调动你的感官去观察!”我一声令下,小组内的研究就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不一会儿,各小组研究结束,开始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了。前六组的答案多为相似,可到了第七组突然汇报出:“我们这枝白菜花上大多数的花朵都是四瓣、四个萼片、六个雄蕊、一个雌蕊,可是有一朵是七个雄蕊,一个雌蕊。”

“怎么可能?你们是不是眼花啦?”那位同学一汇报完,班里就有同学大声质疑。

“我们有证据!老师!”第七组的组员愤然起身反驳。

“好!让我们来看看!”我也带着好奇走到了那位同学的身边。

果真!果真是七个雄蕊,四长三短分布在雌蕊的周围。我立刻请各组有兴趣的同学前来观察!班里的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

“真的!是真的!”有人欣喜的'肯定。

“怎么这么奇怪!?我们组的那枝都是六个雄蕊的!”有人自言自语。

“可为什么书上画的是六个雄蕊呢?难道书上画的是错误的?”更有人质疑了!

“好!问的好!谁来解答?”我抓住时机把问题踢给了学生。

“老师,我知道!”一个孩子自告奋勇的站了起来,“我们观察的是白菜花,而书上给的图片是油菜花!”

“你真是个细心的小‘科学家’!”我及时的给于了肯定,继续追问,“还有人要发言吗?”

“老师,我有话要对他说!”班里的“智多星”站了起来,“有句话叫‘尽信书本不如无书’,你看到的你都不相信啊?再说了,也许书上给的只是一朵油菜花的例子呢?所以,就算我们看到七个雄蕊的油菜花也不要惊奇!你只要把这个发现记在这幅图的旁边就可以啦!”

“非常精彩的解说!掌声鼓励!”在我的带动下班里的掌声一片。随后,我进行了小结:“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同于课本的新发现,请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并及时的记录!也许你就会成为第二个牛顿!”这节科学课就这样结束了,疑惑也顺利的解了。但它给我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它及时的提醒了我在课堂上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更要引导学生们去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