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光荣观后感

光荣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8

光荣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会因为电影而改变。 我们应当写出一份有关观后感的文章,观后感不应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而应该重在描写“感”的内容,如何写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经过查找我们终于找到了这篇令人眼前一亮的“光荣观后感”,如果您需要再次访问此页面请及时收藏!

光荣观后感 篇1

《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2019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百鸟朝凤》就此成为大师绝唱。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

2019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大半个中国电影圈”自发力挺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近百位志愿者不辞辛劳,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全国九大影业发布联合声明,为影片发行保驾护航。张艺谋、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张一白、韩寒、黄健中、谢飞、何平、张扬、管虎等多位著名导演齐声应援,义气相挺。

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在意’,这个时代在意这样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著名导演黄建新看完《百鸟朝凤》后大力推荐:“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倾力推荐

曾执导《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无间道风云》等片的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盛赞吴天明是“一位电影界真正的巨人”。

马丁表示:“吴天明先生是一位非凡卓越,有胆识的人,他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自由的信念。实际上,我认为他始终相信这两者是共通的,而我和他有着相同的信念。吴天明先生给予了所有的人,给予了全世界不寻常的宝贵的东西。如今,在这位艺术家离世的两年后,《百鸟朝凤》终于要在中国上映了,我强烈建议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到电影院观看这部优秀的电影。”

国外巡展,获奖无数

《百鸟朝凤》在国内公映之前,已经参展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并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大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所到之处,皆获极高评价。

匠心传承,时代风骨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在当下民心浮躁的时代里,对匠人精神的传承,不被现实折服的任性,以及追求理想的执着。正如影片主演陶泽如所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方励也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

光荣观后感 篇2

2020年7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2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

“我在马路过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里面……”这首儿歌我从小就喜欢唱了,一唱起它我就想起了警察叔叔正直,无私的高大形像。

随着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却多了很多对警察叔叔的为什么。记得那次上学的路上,我和妈妈正在等红灯,对面一辆警车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我和妈妈都吓得目瞪口呆。当时我心里想:警察叔叔,你总是教导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而你自己却闯了红灯,你的榜样形像到哪去了?

有一天,在交通违章处罚中心上班的舅妈到我们家来。我问她警察叔叔的车子会不会也被罚款,舅妈说没有呀。那为什么我们老百姓就会被罚款呢?警察叔叔却可以随意地乱停乱放,甚至冲了红灯也不会被抄牌呢?

前一段日子,全国的新闻媒体,报纸,互联网都报导了我们廉江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警察叔叔。听说是盖了大大的房子,收了多多的“红包”。那我们以后在马路边捡到钱还敢不敢交给警察叔叔了呢?

去年,表姨被车子撞了,路人看了赶紧报警。可是等到警察叔叔赶来的时候,那个撞倒表姨的人早就逃之夭夭了,而表姨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失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警察叔叔,你们为什么不用冲红灯的那种速度来抓坏蛋和救我表姨?

警察叔叔,大家都说“有困难,找警察”。什么时候变成了“找警察,有困难”了呢?

警察叔叔,我想对你说:请别让你们帽子上的国徽蒙上了尘埃。

光荣观后感 篇3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的爱国志士的英勇壮烈事迹。一位位烈士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的鲜活面孔在我眼前浮现,一批批烈士们押赴刑场慷慨就义的壮烈场景在我心中长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文的烈士——刘胡兰更是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刘胡兰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党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反动派抓到了她,见她年纪小,反动派们心存幻想,以为通过她能钓出大鱼,便威逼利诱,使尽了招数。但刘胡兰不背叛党,不向敌人说出任何关于党的机密。敌人气急败坏,抬来了铡刀,刘胡兰仍然没有妥协,说:“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最后深情地环视了一眼熟悉的父老乡亲们,从容地躺在铡刀下,慷慨就义。鲜血染红了生她养她的故土,党的忠诚义士,人民的好女儿刘胡兰光荣牺牲了……

读完了这催人泪下的文章,我不禁产生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年轻的刘胡兰的敬佩。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叹:多么勇敢的女孩子!十七岁,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花一样的年龄。如果生活在现在,应该和我们小学生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上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各种知识文化,享受着她的青少年美好时光。可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里,这样的想法是多么天方夜谭啊!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先烈们才前仆后继、舍生取义。

革命的先烈们数不胜数,杨靖宇也是其中的一位,他领导东北抗日联军长年在松林雪海中同日寇周旋,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锐气。敌人恨之入骨,调集了大批兵力进山围剿,在衣食极度匮乏、敌人猛烈火力进攻下,杨靖宇的兵将全部伤亡,自己断水断粮,为了保存体力,他撕碎棉袄,把布条、棉花就着雪团吞下肚,敌人喊话让他投降,回答的敌人的只是一次次猛烈的枪声。敌人恼羞成怒,火力围攻,杨靖宇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穷凶极恶的敌人们想不通:这个让他们闻风丧胆的中国高级将领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他们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肚子,未消化的棉花、树皮让他们触目惊心。他们被彻底地震慑,不由地低首致敬。

这就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换来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刻苦努力地学习,立志报国,踏着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足迹,愤发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烈士们的鲜血不白流。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烈士们永垂不朽!

光荣观后感 篇4

《光荣的荆棘路》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少年司马光荣的成长之路为主线,深入描绘了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百态。


这本小说的标题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充分反映了主人公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子弟,司马光荣本应该是享受家庭的温馨和青春年少的无忧无虑,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平庸的幸福,而是毅然选择了艰辛的求知之路。他放弃了家庭背景的优势,选择了下乡,开展群众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艰难险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整本小说通过司马光荣的艰辛经历,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对待知识分子的敌视与排斥。在那个时代,农村的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人对知识分子充满了偏见和误解。许多农民非常不满知识分子,视其为“书呆子”、“脱离群众”的象征。这给司马光荣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倒,而是通过耐心倾听、与群众交流和改变自己的宣传方式,最终渐渐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尊重。


这本小说也详细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在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经济条件不好,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卫生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司马光荣的工作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改变落后的观念,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司马光荣并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方向。他的光荣不仅来自于自己的成就,更来自于对人民的贡献。


通过阅读《光荣的荆棘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司马光荣的奉献精神和崇高人格。尽管他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他选择了追求真理和长远利益的道路,这是一条既辛苦又值得称赞的道路。他的奉献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深思,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是否也应该像司马光荣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呢?


这本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困境和成长过程,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努力与拼搏,表达了作者对于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它激励着读者,让人们感受到奉献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让人们思考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追求。

光荣观后感 篇5

谢寒波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家,但似乎我必须理解它。

《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151.5万字,垒起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

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点。

对于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见解:

一是苦难铸就辉煌。这本书的历史始于1932年,当时美国经历了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

1932年,日本占领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占领。中国也在受苦。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一个有着倾斜的脚的聪明而坚强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

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恢复了信心和团结,发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

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损失的低谷,是美国复兴的开端。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的宣传中,美国好战、野蛮,善于制造战争资金,似乎是一个可恨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战国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不管中立的美国有多强大,它都不能走导世界舞台的中心,也不能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

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工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

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

但回顾70年前的美国历史,或许我们应该放下偏见和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的时代也不民主。一段时间以来,罗斯福似乎与法律平等,国会议员只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争期间,美国还实行配给制度,导致物资极度短缺,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

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光荣观后感 篇6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对劳动生动的解说。在我们的学校里每天都涌动着一群值日的同学,每天都有人在默默地打扫卫生,每天都有同学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是他们共同创造了整洁的校园环境。让我们能在清新的校园里快乐学习。但是,我们也经常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不爱劳动和不尊重别人劳动的行为:值日生把教室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有的同学却随手扔下垃圾;父母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有的同学随手倒掉;老师辛辛苦苦的备课,口干舌燥地讲课,可有的同学却不认真听,不认真完成作业等等,这些不热爱劳动 ,不尊重别人劳动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劳动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历史赋予了我们重要的使命。让我们秉承这种美德,以热情浇灌劳动之花,以信心采摘劳动之果,永远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首先,应当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培养高尚的情操,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学会的知识越多,将来就能够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我们要培养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家里,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床铺自己折,自己的书包自己理;在学校,积极打扫卫生,时刻保持环境的整洁.对于每一次值日、大扫除,都要积极参与,认真、仔细完成。

第三,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的人最美。无论是白领还是农民工,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清洁工,他们都是最美最光荣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学习。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源于父母的日夜操劳,来源于老师的辛勤工作,来源于全社会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奉献,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问候!祝他们“劳动节”快乐!

最后,我们要牢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浪费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分钱。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用我们的行动来美化我们的家园,做一名最美的劳动者!

光荣观后感 篇7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记叙了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者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是马萨诸塞州一名工人的儿子,他经历了大萧条的痛苦。他的第一本书写于27岁,书名为《和平的打扰者》,《光荣与梦想》则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光荣与梦想》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三部:

《种下恶根》,从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结束的十年时间。第四部:《必得恶果》,包括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总统的在任期。

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从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写到水门事件。这五个部分的划分可以看做是对美国近40年历史发展变化的粗略划分。

第一次看《光荣与梦想》比较懵懂,当时只是通读一遍,并没有对它有更深的理解。但在此阅读时便想要细细品味,将它作为研究资料再来看的时候,却有了相当不同的感触。在书中,‘美国的六十年代’被威廉·曼彻斯特称为“必得恶果”的时代——他在书的末尾写道:

“在干预了国外冲突1/3世纪之后,美国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转到国内来了,他们要在与世隔绝中寻求安慰,在孤立中寻求复兴。”冷战的冰凉铁幕,国外干预的尴尬结局,使那个时代的美国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观。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观的影响下,作者对这本书的结论和结构作出了规定:

伟大的美国梦的破灭。

《光荣与梦想》带给我的感受是嘈杂与混乱,用一句在论坛上看到的话说‘这分明是一部美国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我再次读完它之后最深刻的体会。它其实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料,只能说它是那个年代美国的一部‘历史文学’。 说到历史,恩格斯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现今正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比照中国30年来的历史,竟发现她与美国的这40年颇有些“形似”,甚至于“神似”。两段历史同样开启于动荡,拯救两段历史的同样是天才式的传奇人物,这两段历史同样成为这两个国家往后道路上的关键……有意思的是美国这40年源于一场1929经济危机,而中国这30年结束于一场经济危机。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

巍巍中华是否有能力将这30年辉煌继续?继续属于她自己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