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4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明悟了新的道理之后。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把读书的收获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学生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收录了许多优质的“苏东坡传读后感”资料,欢迎您来到本页方便快捷的阅读等待您!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笑对人生的千古一才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位诗人,一千多年来受到历代人民的热爱,一提到他,就会引起人们亲切而敬佩的微笑,他就是宋代的千古才子苏东坡。

苏东坡多才多艺,在生活上多姿多彩,使人敬佩和喜爱的特点繁如星斗。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是一位散文家、一位新画家和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生活是酿酒的实验者和工程师。思想上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教徒又是儒学的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他六十岁被贬到海南岛时,在“食无油,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的情况下,他竟开玩笑地跟弟弟自由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无一不是好人”。正是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哲学人生观,是他始终拥有人生的快乐,永不失幽默与轻松。

他写的诗嫉恶如仇,遇有**,“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当他吐到第一百次时,他被人抓住了。苏东坡被调到江苏省太湖边的湖州市,他在感谢名单上说:

“臣伏念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新近”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背。

神宗元丰二年六月,在王安石势力下迅速蹿升起来的舒亶和李定,先后上表**苏东坡,李定挑选了一个极其能干的官吏到湖州去押解苏东坡回京受审。全家人都哭了,苏东坡却笑着讲了下面的故事来安慰家人。宋真宗时代,皇帝想拜访林泉中真正伟大的儒家。

有人推荐杨朴。杨朴不想,但他还实在护送下前往京城见皇帝。皇帝再三要他作诗,杨朴把临行前太太作的诗念出来:

更休落魄谈酒杯,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夫人听见这首诗,不由得破涕为笑。这个故事是苏东坡为了减轻家人的后顾之忧临时编造的。

在狱中受审时,苏东坡对受审很感兴趣,他喜欢在法庭上解释文学典故。 在旧年除夕,苏东坡被释出狱,微风吹在脸上,喜鹊叽叽喳喳的叫,他真是积习难改,提笔写了一首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他又诗如泉涌了,诗中的“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而贾昌少年时曾因斗鸡而或唐朝天子的宠爱,此点可以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那批小人。可见苏东坡笔锋的尖锐,讽刺的苛酷,对无能之辈的厌弃。

苏东坡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哲宗元祐元年(一o八六),摄政的是他的祖母,苏东坡急剧得势,朝廷将他擢升3次,由七级一直升至**的翰林。

在“奸小之境”的官场,却有过多的情绪上的烦恼。他被小人陷害,但王母支持他。所以他决定毅然决然以更坦诚的态度,向太后力谏别人所不敢言之事。

他力争的第一项就是“广开言路”,他指出,朝廷有道,皇帝一定是想方设法接近每一个人的。第二项他多次上表请求废止青苗法,并且请求将赤贫百姓所欠之债一律宽免。同时他又单枪匹马,向朝廷的腐败无能进军。

冗吏充斥,官官相护,这些官场的弊习,他实在是不能默而息之。

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当然也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在两年之内,他“四遭毁谤”,由他推荐的**,也遭受了无端的诬蔑。苏东坡厌倦了这种卑劣乏味的政客之争,多次上表请求外调,元祐四年三月十一日,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湘西。

临走时,八十三岁的陈文彦博仍在活动,为他送行。劝他不要再写诗,那时苏东坡已经上马,哈哈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

”可见他难改的秉性和乐观的胸襟。

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入乡随俗,深得其乐,虽有忧患来临,也是一笑置之。因“乌台诗案”险些送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黄州原是长江边上的一个贫困镇。苏东坡没有收入,生活艰难。他家一天花不超过50元。

可是苏东坡却自喜不为人识,泰然享受他的农夫生活,自盖房屋取名为“雪堂”,经常与大画家米芾于此论画。

苏东坡完全沉浸在农民的生活中。他描述自己的形象如下:

去年,东坡捡起瓦砾,种了三百英尺的黄桑树。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苏东坡享受田园的乐事,与周围的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古农夫成了朋友,自己发明了煮肉和蒸鱼的方法,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东坡汤,还推荐给和尚吃。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幽默达观的态度。

后来他在晚年被贬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思而亡矣。”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有浩然正气的人,一位乐观洒脱的人。

一位具有伟大思想,伟大的心灵,伟大的人格的诗人,他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苍穹,留下了耀目的光辉。这光辉不会随他的肉身而逝,这光辉幻作斑斓的星光,夜夜闪烁。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生性是急躁的,“如蝇在食,方吐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决,恶言不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好友。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大难临头。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纷纷为他求情。那时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却拒绝了。她说:“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苏轼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眷顾。可当时北宋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而变法也是为了大宋提振经济,神宗不敢与发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苏东坡但却贬了他的官职去了黄州。可苏东坡没有因此畏惧,他一向乐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这便是苏轼啊!

苏轼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诉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是否华丽,句式是否优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这点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苍。他一生好“道”,从小就受其影响,还有记载说他幼年时与老子在梦中相遇。在他游历四方时,他还为各道馆撰文。他与百姓一起共赴天灾,受百姓爱戴。

苏轼并不迷恋官职,他只是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罢了。杜甫,辛弃疾,陆游……多少爱国诗人用笔宣泄情感,写下沉郁忧愁的文字。可苏轼不同,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他在处事中发现了人生繁复的种种。秉承坚韧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的终点,却也是苏东坡的起点。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这就是苏东坡啊!

我曾认为苏轼是一位卖弄风骚的墨客。只会为国家大事哀怨,为儿女情长不知所云。可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让我从东坡的每一个字眼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这千千万万份力量,汇聚成了一位大写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

“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色彩,深受后人的敬仰和喜爱。而苏东坡传中的眉山读后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位伟大人物的风采和境界。


在苏东坡传中,眉山是苏东坡的一个重要驻地,他曾在那里担任过官职,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眉山作为苏东坡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承载着他对人生、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眉山这个地方,苏东坡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境界的深邃理解。


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了挫折和坎坷的,但他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眉山这个地方,他曾面对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却从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的人生之路虽然不平坦,却充满了斗志和激情,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行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豁达和胸怀。


苏东坡在眉山读书、写字、游山玩水的时候,常常感慨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他深知人生苦短,珍惜当下,勤于学习和钻研。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传世的圣贤。他的作品和言行都流露出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沉思考和无限关爱。


苏东坡在眉山的种种经历和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做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艰难,不争名利,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苏东坡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宝贵的人生经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勇往直前。


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影响和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生赞歌,激励着后人奋发向前,追求真理和美好。苏东坡是一个永远的传奇,一个永远的典范,一个永远的灵魂导师。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所谓“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顺也苏轼,逆也苏轼,凡事莫向外求。”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前仅对苏轼略知一二的我欣喜若狂。掩卷深思,苏轼就像一匹骏马,驰骋在历史的原野上,恒久不辍。

宋代首席大文豪苏东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奇才,对诗词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林语堂先生在写这本书之前将苏轼的资料深度考研,才写出这本书。世人皆爱苏东坡,他的一生虽坎坷仍悠然,东坡先生虽然走的慢些,至少他从未后退;而我独爱苏东坡,纵有疾风来,人生不言弃。

苏轼虽然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难险阻,多次惨遭贬谪,但他并没有因“乌台诗案”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着自己伟大的志向,造福于民众。苏轼是达观的,他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位作者把苏轼比作孤鸿,刚刚熟悉一方水土,结识一方伙伴,就要分离,这必然是残忍的。但是命运的安排苏东坡不得不遵守,他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安身之处。他对民众有感情,民众也舍不得苏轼。据说苏轼离别徐州时,徐州悲怆之情弥漫全城,无数民众千里送君仍不舍,想必这和苏轼两年前抗击洪水有关,他对徐州有恩。不只是徐州,像黄州、惠州等,都是苏轼流连却不能返的地方。对苏轼来说,那些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

自古以来,兄弟同闻名天下的数不胜数,但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介绍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的感情。苏轼和苏辙从小一起长大,不曾分开一步,又同时考取进士,在政治上同进同退。但是官府却不念旧情,将两人分派到异地。苏轼如孤鸿,流落各处,每到一处他就会给苏辙写诗文,但是纸上传情终觉浅,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已经汇成一条河。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当时在位的宋神宗觉得苏轼在念旧情,但其实苏轼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他对弟弟的思念可见一斑。

苏轼是达观的,但是我更愿用坚定和坦荡来形容他。心有所期,全力以赴,定有所成。苏轼他有梦,就算年过半百他仍是心中怀着梦想的翩翩少年。仕途再糟糕,他有勇气重来。世事千帆过,前方终会是温柔和月光。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那么就算障碍重重,你也会用尽全部的努力,你依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办到。但是如果你不想做这件事,无论你面前的路有多平坦,你还是会停在原地。他没有所谓的仙风道骨,就像普通人一样也会为了生计去忙碌。

东坡先生曾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自然热爱田园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年考试的目的,即忠君报国。跌入谷底,并不意味着要一直在那里。苏轼一直都觉得绝对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而后来东山再起之后,也没有维持太久。历尽坎坷,他却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敬仰苏东坡,为他坚韧不拔乐观上进;我敬仰苏东坡,为他接近民众忠贞不谕。三苏文化名扬至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源远流长,礼仪之邦举世闻名。作为中学生,作为中华儿女,我将用毕生捍卫中国文化的尊严,并将以苏东坡为榜样,承接历史重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光可以带走许多许多,包括童年,包括年少,包括青春,包括一些陈年旧事,而那些过去的事都将成为永远的记忆。但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贡献是永远永远也带不走的,就如同他的名字—— ‘苏轼’一样,一直被人们所传诵,一直被人们所品味,一直被人们所敬仰。

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北宋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苏东坡是宋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代表,并在诗,书法,画,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作者林语堂的笔下让我了解了苏东坡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长年累月的调遣和被贬中度过的,就和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说过,苏东坡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的确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我眼中他是一个对人亲近,慷慨厚道,温和友善的人;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的人;多才多艺,好奇深思的人;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

在作者的眼中他的一生“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而在我眼中苏东坡的一生不仅有快乐还有幸福和悲痛,他幸福是因为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王朝云笑其言“一肚子不合时宜”,他的一生又怎能不称作幸福呢?他悲痛是因为他的一生中经常遭小人陷害,几次入狱,险些丧命;因为他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安定很久的住所;因为他的亲人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离他而去。

我敬佩苏东坡,因为他的聪明捷才、浩然之气 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苏东坡带领司马光、韩琦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用笔写他那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准备罢官而去,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的精神,都显然可见。正如他所预期,虽然皇帝对他的忠言至为嘉许,但是王安石的群小之辈会捏造借口,陷他于纠纷之中,随后苏东坡就因反对变法失败前往杭州做杭州太守,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这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一直感染着我,也正经过他们的努力王安石变法最后宣告失败。

虽然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我们身边一个熟悉的字眼,但是他的精神是万古不朽,永不溟灭的。就如同他的诗一样千古流传,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一位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