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反思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

反思教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7

反思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

想要深入了解“反思教育读后感”的内容吗请不要错过这篇文章,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一般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本书所要传达的思想,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建议将这段话记下来或收藏起来以便以后再看!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1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得到了教育界广泛认可的观点,可是教育的实践之路却往往会出现偏差,教育的目的会出现偏离既定的轨道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读了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些许领悟。

1、 保障人的生存防止学生的发展

只要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应该是这个人的首要特征,因为存在,只有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人类的成长和发展。按理来说,学生也是人,享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学校却得不到人的待遇,成了发展的机器,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被发展。他们的发展道路是由教师的人生经验、人格特征、伦理观念决定的,而非自我意识使然,因此虽然教师的教育愿望是良好的,但往往喜欢做出揠苗助长的事,寄希望于越过人的存在去寻求学生的发展,结果就是走错路子,投错门路,在做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给学生的发展拖后腿的事儿。

为了防止学生被发展,从而实现他们人格、兴趣、学识、社交等的真正发展,教师应当摒弃只把学生看作学生这一特定角色的认知,从而发掘藏在学生外衣之下的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性。

2,探索人的存在,创造真诚的教育

正如石中英先生说的那样,不把学生看作人,忽略他们作为人的存在,而只把他们当成与教师角色相对的学生角色,那么就会酿成缺乏真诚的后果,难以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须知,学生在被称之为学生之前,他们都是真真正正的人,具有作为人类的一切属性,我们绝不可以对这些基本属性视而不见,否则就会完全偏离教育为了人的目的。

人的存在有许多特点。把握教育的特点是教师工作最基本、最不可回避的重点。那么我们需要关注哪些特性呢?

1.关注存在的意向性

石中英先生说:动物的存在是一种机体的活着&&而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而不是动物的存在,关键在于人能受到自身意识的控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是人类的本性。

一旦一个人被剥夺了意向性,他将失去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意向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参照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当前的教育并不缺乏剥夺人的意向性和否定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案例。比如老生常谈的灌输,就是一种强制学生放弃自我主观的意识,要求他们沿着教师定下的轨迹前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全然不顾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性,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自然也就缺乏真诚,形成了一道横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逾越的心理壁垒。

因此,教育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启发、讨论和交流,尊重儿童作为人的本意。

2.关注存在的文化性

人之所以为人,被当作人一样来尊重,并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表现,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产物。换言之,教育不应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文化,即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行为。然而,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在班主任的工作中。

在班主任工作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行为大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他们会制定多种多样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孩子,监管孩子,这个不许,那个不许,让学校俨然成为一个开放的监狱。其实,在老师开始唾弃孩子的各种出格的行为表现,怒目相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否定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文化性,也就开始不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了,这是不人道的。如果教师真的把孩子看作发展中的人,那就应当首先正确认识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行为特点,承认他们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然后因势利导,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原有个性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增添亮色。

3.关注存在的语言性

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开口说话是人天赋的权利,如若剥夺了人的话语权,那么人和普通动物也就没什么差别了,但不幸的是课堂上常有这类情况的发生。教师作为课堂话语权的掌控者,肆意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他就像是在给几十个小动物上课,或许只有几个善于表现的孩子能幸免于难,这不能不说是人间悲剧。

目前,教育提倡将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这符合人类生存的语言本质。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教师都应当尽可能地让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地让孩子去说,让更多的孩子去说,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成为会说话的哑巴,否则久而久之,必定导致想说却不敢说的坏习惯。在演讲中,学生们同时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是思考,思考自己想要说出口来的内容;二是尽可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第三是提升,在练说的过程中,越说越大胆,越说越想说,这便才算真正地充分发挥了孩子们作为人的功能,使他们的语言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4.关注存在的独特性

每个鸡蛋都会不同,更别说人了?哪怕是当代的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又一个’他自己。因此,面对人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要绕过学生作为人的独特性,这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上。

假如教师用同一种眼光去看待全班几十个学生,那么必定忽略孩子的独特性,把他们变成普通的,具有共性的发展的机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伴随的教学方式也必定十分生硬,简单低效。因此,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实施因材施教,是真正教育的关键。

三、总结

可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存在,学生才能从教师控制发展到自觉控制,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2

杭州市文海中学程建平

回顾历史既是继承又是批判,创新是其动态特征。传统教育***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

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

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

”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此外,还会影响学生的听力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想自己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种情况,在这种1分的处理上还没有认真考虑。我们都知道考试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方式。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分数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这一点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过关的分界线,而在于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努力学习的希望。

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人想故意打扰课堂。迟到的学生也是个人。在课堂上,为了找出迟到的原因而耽误所有学生的学习是不值得的。

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后提醒,其教育效果并不比课堂提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格的不平等。但在军事训练中,军事化的管理是一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这是士兵绝对服从的要求,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

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

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趣,增强对学***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

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

“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

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带回家,并高兴地向老师出示签名。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3

读《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读后感1000字:

巴特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自从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一书之后,我经常不停地反思自己,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才能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体味别样的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有站在第一的位置可能。于是我常常默念着这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我反省自己,并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此在工作中,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

读完一整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篇文章,《我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和《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约会的地方》。在教学当中,要时常问自己“我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们留给他们的是生硬的书本知识,是健全的人格,还是受益一生的财富?孩子们总要进入社会,要遇到更多的事,接触更多的人,我们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对待问题、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怎能在平时的授课中慢慢渗透,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地方。教师的以身作则带给孩子们的教育会比口头教育有用的多,我们班的孩子在刚入学的时候纪律很不好,孩子们还么有完全适应丰华中学的学习状态,而且个别同学出口成“脏”,见到老师和卫生工的态度区别很大,我在班里开班会的时候说过这些问题,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我就向同年级的前辈们请教学习,每天早晨不跑操的时候我尽量在六点二十之前,有时候六点十五进班,下午两点十分左右进班,慢慢地我发现,不用我再强调几点到班了,孩子们自觉会在我之前进班,开始背诵学习;校领导、老师们以及我自己,在学校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见到卫生工会主动打招呼,渐渐地发现孩子们再看到楼道里的垃圾会主动捡起,见到卫生工会说“阿姨好”,其实,孩子们都是天使,只要用心教育,用爱浇灌,孩子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读完另外一篇文章——《让课堂成为我和学生约会的地方》,我对自己的课堂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我的课上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如何,这一节课孩子们的掌握情况如何,我这节课的知识安排怎么样,课堂呈现方式怎么样……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我经常在一段时间之后让孩子们给我写几句心里话,最近上课状态怎么样,知识的接受怎么样,最近有哪些跟不上的地方,觉得对老师在讲解某一方面的内容的方式上有什么建议等等。读后感·通过我在课上对孩子们反映情况的掌握以及孩子们对我袒露的心声,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我一直都认为孩子们是在发展的,是在变化的,那么教学方式就不应该一成不变,适当的调整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承认孩子们的发展,要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发展。

最后,我十分认同书中的一段话:如果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我愿努力工作,关心孩子,为他们的成长助力,为他们的学习护航!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4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杭州市文海中学程建平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读后感》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5

7.说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令人满意的。家长就这样把学习变得功利,不知不觉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让孩子偏离学习的正途。尤其是以前的父母,她不仅让孩子在学习上有虚荣心,还怂恿孩子去羡慕。

——这几条对于我们老师也是有很大的启发:是否孩子100分了才是最棒的呢?

8个。很少有孩子会更加沮丧和勇敢。他们需要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不是偶然的高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作为班主任,我想给每个孩子一个成功的经验。

不善于学习的人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绘画、音乐、劳动

9.母亲对生命的热爱会像她的焦虑一样感染孩子。这两种态度都对孩子的整个人格有很深的影响。

10.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

11.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我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

1、 我们非常重视阅读。书的第二章几乎都是关于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解释,并给出了很多例子。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二,正如钱理群教授评论的:“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作者确实勇气可嘉,对现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并且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例举了大量的实例,如“暴力作业”等我们有目共睹的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批判。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家长。

三,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如第四章,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以前的做法都是多么愚蠢,家长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强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正确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易行。

4、 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非常诚恳、务是的教育专家,他的观点是公平、公正的,所举的例子也是切实可行的。不是那种只有理论,而不联系实际的书。

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后,有了很多很多想法,对做妈妈或做老师,都受益良多。

联系我校的教育花会,我作为文科的评委,听了8节花会推荐课,见识了不同老师的风采,领略到课堂教学应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增长了见识,对自己学科教学很有借鉴启发作用。

特别最爱高一英语老师刘惠兰的课,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创设很多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环节,开展小组英语单词学习竞争,给出评价量表,环环紧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下课铃打响了,还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感觉时间怎的一下子就过了……让我体会到好老师可得通识教育心理学,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有创新精神,才能创设生活活泼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梁萍萍的课,先用10分钟进行历史剧表演,全班有1/3学生参与教学情境表演,使全体在座师生兴致盎然,学生学习热情立刻高涨,对课文知识更深入理解了一层,让我又长了见识。

这两位老师,又是老师又是妈妈,两个角色都做得很成功,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丰收,这样,已不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或好老师胜过好妈妈的问题了,我想,她们嫣然完成二次质的飞跃了。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6

有关于《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读书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师生关系的零距离与温热有隙效应。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2教师着装不能过于“随便”。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3新课改谨防“唯新主义”: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 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4 构建和谐校园,校长须处理好另外的十大关系: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 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反思教育读后感 篇7

魏书生的《反思教育习惯》一书,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个教育的细微的操作中所应该蕴含的理念,启示我们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最使人有兴趣的是,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发生着。

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尊重教育要教会学生“尊重”的价值,当然也要教会他们思考、表达这一基础价值的行为习惯。所以老师们已经开始的对于教育习惯的反思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反思决不意味着只破不立、一时痛快,反思应是一种活动。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太需要“尊重”了。我这里说的是教师对儿童、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平等,平等的教育是互动。

然而,以往我们把这种不平等扩大化了,比如老师对学生经常表现出“居高临下”。有的老师的“口头禅”就是“你给我如何如何……”,像“你给我坐好了,别跟一摊烂泥似的”、“你给我每个字抄八遍”、“你给我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等等,等等。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毫无平等可言。鲁迅先生说的“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就不可能了。没有平等,当然会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校园里、家庭中,挫伤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由于成年人一味蛮做而大碍于孩子发展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应该是互动而非“一边倒”的,是“教学相长”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老师们围绕着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思考:我该怎样办或怎样做更好,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