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弟子规的观后感(必备13篇)

弟子规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31

弟子规的观后感(必备13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弟子规的观后感(必备13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

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其实这种谦虚礼让,这种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2)

初识“弟子规”这三个字,顾名思义:教育弟子有规矩。现在明白《弟子规》和《三字经》与《论语》一样,用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弟子规》比起《三字经》和《论语》,少了很多“之乎者也”的大道理,成为最通俗务实的启蒙经典。

从幼儿园到中学,单是在记忆中,老师就让我们背了几十次《弟子规》。从一开始的纯应付,到明白其中的精华,直至这次观看《弟子规》解读视频,更是感受颇深。

在《弟子规》的总序当中,含盖民了整章的主旨,先是首孝悌,要孝顺长辈;出则弟,要团结兄长;次谨信,要讲信用;……

在每一次朗诵《首孝悌》时,脑中都会浮现出我平日对待父、母亲的一言一行。而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是感受很深的。

目前社会中,有一些“啃老族”。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了,反过来,不让父母享些清福,而是继续花父母的钱,给父母增添负担。这些人,别说是做到《弟子规》中所说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债,须顺承”了,而是连起码的道德也沦丧了。

而使“啃老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的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糟蹋父母的血汗钱,不用功读书。这更是一种不孝之为!

在《弟子规》作者,清人李毓秀看来,“不读书”恐怕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没有列入其中罢。我们不仅要用功读书,更要如《弟子规》中所说的“冬则温,夏则清”,好好的孝敬父母。

还有“年方少,勿饮酒”和“斗闹场,绝勿近”以及“借人物,须时求;倘不问,即为偷”,也是对我触动很大的句子。

前两句,是我思考良久的句子。它是约束正值叛逆期的我们。要我们不做那些粘染世俗之气的事,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那些吸烟喝酒的问题学生,更是这十二个字的反面教材。

而“借人物”这三个字,启发我们从小讲信用。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它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每年都会有千万个产品质量问题,从奶制品到肉制品,甚至于餐餐必用的油。人以信为本,我们显然没有能力制止他人,只能鞭策自我,按照《弟子规》,由浅入深,从道德到信用,从信用到守己,从守己到勤奋,最后归结于“百善孝为先”。

抓住观看《弟子规》视频的契机,约束自己,让我们创造的未来,没有不法商家,没有“啃老族”,没有借债不还的“吴英”,更没有惨死街头的“小悦悦”。也不让任何人,如鲁迅先生那样呼吁:“救救孩子!”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的根本出发,从这些方面教育我们塑造道德。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靠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呢?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你做到了,你需要学习一些其它的知识来充实自己。这是教我们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学习。我们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子的本分,但我常常注重孝道的实践,却从不注重小的。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自我的真正归宿,是灵魂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作为一个人,只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谦虚、恭敬、仁爱、博爱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绘画一样,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就不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如果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原则,按着自己的意愿做人何事,他就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会幸福。

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我衷心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这一点,从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不少的时间了。事实上,这不是真的,因为生活在中国的每个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

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个想法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哪里可以不受影响?

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许多灾难,但她在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

然而,我们现在的人民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部经典是适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道德失范,人心不古,有志者呼唤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尤为必要。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世界才能成为和谐世界。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父母。

他们的言行是为了我们的利益,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服从他们的教导。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他们生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养育之恩。

弟子规里面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悌”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因此,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会从心里为我们高兴,我们会更快乐。

我认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应该有道德,有点品位,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知见,才知道自己具体的差距在那里,明确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应该从认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诲以及种种准则去扎稳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也下决心坚决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气!!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4)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喜欢在书海中找到乐趣,我在幼儿园就能背《弟子规》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开头的八小句点出了这本书的大意,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然而,最令我受益无穷的还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当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阳当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气闷热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厅里边享受空调边看动画片,正当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听到一声叫喊:“吃饭了!”我想一定是那个爱找麻烦的妈妈!于是,我没有回答,继续看我的动画片。“吃饭了!”又听到妈妈的叫喊声,真让人讨厌!于是,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烦死了!我正看着动画片的高潮部分呢!等会儿再吃不行吗。”也许是妈妈不耐烦,也生气了,没等一会儿,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客厅,立刻伸出食指把电视关了,喝道:“滢旭,你没听见妈妈叫你吗?怎么那么没礼貌!”我只好不耐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慢吞吞地走进餐厅,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着饭,撅起嘴巴嘀咕着:“我就是还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饭嘛。”

读过《弟子规》以后,那件事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妈妈每天那么辛苦工作,回到家还要做饭,我不但不帮忙,妈妈做好饭以后,我还百呼不应,真是太不应该了。现在的我,真正理解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确实在行动中做到了这一点。《弟子规》这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将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5)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一: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二:《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三:《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6)

“长呼人,即带叫。人不在,已即到。”

钱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到,长辈叫人的时候,你要代替他去叫,若是要叫的人不在,你要回到长辈跟前复命,并问一问:我有没有什么能为您效劳的?千万不可以要叫的人不在就不回去跟长辈说一声,这样会让长辈担心、焦虑……

说到这,不由得联想起了我自己,我自幼就不是个能心甘情愿的帮长辈干点事的人,小时候,家人常常叫我干点事或是帮忙叫个人都叫不动,要是哪天心情好,家人叫我去叫下XXX,我就会高高兴兴的找人去了,但是 ,若是找的人不在,也就没当回事儿,乐颠颠的出去玩了,完全不考虑回去告诉一下家人人不在这一情况。往往弄地家人急的跳脚。——从《弟子规》上来将,这已是不孝了吧!

“奸巧语,秽圬词,市井气,切戒之。”

在当下这个时代,已经有许多人无法遵循这一条令了。

这一点在中学生上体现的最佳,往往在身边就能听到如“神经病”这一类的脏话,或许是出自情绪的不佳,或许是自幼年来早已落下的习惯,这样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几乎已经出口成章,司空见惯,毫不顾及是否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奸巧语在这世上则更是常见了,下属对上司的原腔滑调何曾不将奸巧语一词饰演得淋漓尽致。市井气几乎在大多市民身上都可看得见。经常走在街上就能听见有人骂骂咧咧:或说骗子黑心,或说店老板奸诈,却从未曾自省过。而《弟子规》却明确的提出了: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规定。若人人都能尽力按照《弟子规》所说的去做,是否这个社会会变得高尚地多。

一本《弟子规》,揭示人生,启蒙一个个幼小纯真的心灵,我们应当为拥有这样的读本而倍感自豪……

我们应当翻过自己旧的一页,谱写新的篇章。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7)

读了弟子规后,使我深受教诲。今天我要践行弟子规。

吃午饭时,我看见妈妈还站着,我就想到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如果长辈还站着,晚辈不应先坐下;长辈坐定后,允许我们坐才可以坐下。于是,我等妈妈坐下,对我说:“坐下吃饭吧!”我才坐下。

开始吃饭了,我想到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适可而止,不要吃过量。我就把蔬菜、土豆和肉都夹在了碗里,吃饱了,我就把碗筷都收拾好,端进了厨房。

晚上睡觉时,我换上睡衣,我想起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到污*。”帽子和衣服应当房子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我就把我的衣服全放在了床头的凳子上,准备睡觉。

今天我收获不小,学习又践行了弟子规,很开心。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8)

什么叫“出则悌”?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悌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悌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悌悌相处。“悌道恭”,悌悌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悌悌,做悌悌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悌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悌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悌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

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悌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悌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悌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悌睦,孝在中”。如果兄悌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悌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

为了争田产,兄悌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悌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

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

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9)

学习目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要尊长爱幼,并能通过学习学会如何去做到这样一点。

学习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要尊长爱幼,并能用行动来表达。

师:同学们关于《入则孝》的学习心得都完成了吧,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感受。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每个同学的收获。

师:是的,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值得我们回报。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我们的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在面对其他的年长者时又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为人处世之尊长爱幼,在讲解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个背小孩的妇女在乘坐公交车时,旁边没有人给她让座,所引发的社会关注。播放视频(5分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来看看《弟子规》中是如何讲尊长爱幼的。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师:我们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另外,还要学会尊长爱幼,遇到身边的人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我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没有新的认识,请大家思考一下!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0)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仅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我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样能去爱别人呢?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我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我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我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十分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我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能够期待。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美好的未来。随着年代的发展,梦想或许会成为现实,或许会永远是个泡影。我觉得中国梦不应该只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它需要我们亿万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规矩方圆。《弟子规》虽然只有区区一千字,但却概括出了我们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学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应有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要求。现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规,共圆中国梦,任何好的习惯都要从小做起,我们学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有大的作为,先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为举止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初读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卧如此简单的事竟然会出现在一本经典著作中。但合上书思索片刻,当年中国人在外国店摇摇晃晃地坐着,遭到外国人颇有微词地评论之事从我脑里划过。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一回到家总是一屁股歪在沙发上半靠半倚,只想着舒服了,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去春游时,我和小伙伴把展览馆的门槛当体育场的跳高垫不断跳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虽是简单的道理,可哪一样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没有这样一点规矩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怎么称得上是礼仪之邦呢!

没有一个人能遗世而独立的,交友处事也是人生的要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教导我们不为一时的名誉而乐,是要担心能够称得上,积极地完善自己向这个荣誉靠拢。听到自己的过错,要带着乐观的心态去改正,才能有益友亲近。而我平时最怕、最憎恨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短处,又常常为一个荣誉乐个不停,这样,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新闻中总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公交车上占三个座位睡觉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产的人百出。公民素质大合唱已经开展了许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烦意乱,但问题依然严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讲诚信,又哪来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呢?究其根源,我们的规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诵中。现在,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让规种植进人们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让它成为一盏指引我们共筑中国梦的明灯。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2)

《弟子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孩子们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那么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相反如果他在家中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么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他为了教导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说:你现在假如发一次脾气,就到我们家后院那个木柱上面钉一个铁钉。那孩子一发脾气就去了,拿一支铁钉把它钉上去,一开始一天钉五、六支;结果钉了几天,那个孩子吓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说,我的脾气居然坏成这样!这个孩子一发现,就开始收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去把铁钉拔一颗下来。他儿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父亲报告:我都拔完了。他父亲不急不徐把他带到这个木柱前面,他说:虽然你的铁钉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到时候你再怎么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一种关系了。所以,我们了解到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言语忍,忿自泯”。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从古至今,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相处,就必须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要用爱心和善念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一来,不仅别人会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回报。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们就要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这样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有价值。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都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弟姐妹,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无论是对什么人我们都要爱护,让对方感到温暖,知道爱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这样他便也会用这种爱去关心别人,卢梭曾经说过一句话: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接触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

弟子规的观后感(篇13)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写的蒙学名篇,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中国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诲编写成,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分成孝悌、谨信、亲仁、学文等篇章,三字一句,便于背诵。“弟子”就是学生,而“规”就是规矩的意思,这本书句句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的规范。

《弟子规》首先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孝敬父母。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谨信的人。要勤勉谨慎,做到“朝起早,夜眠迟。”因为“老易至,惜此时”,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箕踞、勿摇髀”。要言而有信“凡出言,信为先”,但是不可以轻易地胡乱答应别人“事非宜、勿轻诺”。不和别人比吃比穿,而是要和别人比品德才学,才学不如人,就要多加努力,“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泛爱众人,要亲仁,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在一个蓝天下,同居一个地球村,“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要想取得名望,就要靠自己良好的行为去积累,因为世人看重的不是外在的相貌,而是内在的品质“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弟子规》教导我们若有余力,便去学文。还教了很多读书的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读书时常常不能做到专心致志,还喜欢读了一半就去翻阅其他的书籍。

《弟子规》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贵思想,能够陶冶心灵,提高智慧,使我们懂得做人之道,养成良好习惯。

上一篇:写厨师的作文

下一篇:勇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