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包公观后感

包公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6

包公观后感。

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应从哪里入手?观后感的撰写需要注重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表述的精炼准确,观后感是发掘作品深层内涵的好途径,大学生范文网编辑根据您的指导为您准备了一份“包公观后感”的解决方案,我相信这些软件可以提高您的生产力!

包公观后感【篇1】

巫其霖

星期六,我读了两篇关于包公的文章。一篇是包公审问石头,一篇是包公审驴。从中,我体会到了包公的想法独特,他很机智、聪明。

我正在读包公审石头的第4段时,我觉得很奇怪,包公为什么要审问一个没有思想,不会说话的石头呢?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等到两篇都读完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包公这样做,是为了更快找到偷东西的贼,要每一户人家查恐怕就是查到猴年马月也不一定查得出小偷。

记得有一次,我在花园里散步,一模口袋,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我一下子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里就是十五个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急得直跺脚。可我转念又想:着急有什么用,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应该像文章中的包公一样,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突然,我眼睛一亮,想到一个好办法:我的钱包是银光色的,白天到处全是亮光,肯定很难找到,别人也发现不了我的钱包,等到了晚上,钱包上的银光就会很明显的发作文亮,就很容易找到了。果然,到了晚上,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我心爱的钱包。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不能大惊小怪,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包公观后感【篇2】

包公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传说。阅读了包公故事后,我深受触动,深深地体会到了包公作为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所展现的价值观和思想。

通过包公故事,我了解到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宪官,他以崇尚公正和公平而闻名。他热心于为民伸张正义,真正成为了人民的守护神。在故事中,我发现包公所展现的最大特点就是他那种坚持真理和正义的精神。

首先,在故事《包公巧断牛头刑》中,包公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一位被冤枉的老人洗刷了罪名。这个故事告诉我,包公不仅仅是一个称职的官员,更是一个善于运用科学和道德的智者。当时的人们对包公充满了敬仰和敌视,尤其是地方上那些腐败和贪婪的官员。但是包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骄傲自满,反而秉持着公正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为民伸张正义。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对包公产生了巨大的敬意。

其次,在故事《包公澄清三打祝家庄》中,包公因为祝家庄多次发生强盗案件,村民们一直以为是包公背后给予了保护伞,于是恶意陷害了包公。但是包公没有被冤枉过,他通过调查和审判,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故事向我展示了包公对待事实和真相的态度。他在审判案件时一直秉持着“有证据才能定罪”的原则,绝不会凭空判断和指责。他通过清晰的思考和果断的决断,扭转了祝家庄对他的误解并最终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这个故事给了我寻找真相和相信正义的信心。

最后,在故事《包公断狼案》中,包公面对一个看似棘手的案件,他通过他独特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最终揭示了真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官员,只有真正关心和了解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责任和义务。包公通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让人们对他更加敬佩。

读完包公故事后,我对包公这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官员,更是一个真正关心人民,致力于为民伸张正义的民族英雄。他的决心和勇气激励了我,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或许无法像包公那样处理案件,但我们可以从包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诚实守信、不为私利而行、关心弱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弘扬包公的精神,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公正的社会。

同时,包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是虚构的,但他们展现出来的品德和智慧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忠诚、正直、慈爱、勇敢,这些优秀品质渗透在包公故事的每个细节中,给了我们无限的启发和感悟。

综上所述,包公故事是一系列具有启示意义的传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仅了解到包公作为一位官员的聪明才智和法官的正直操守,更能从他身上领悟到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为民伸张正义,如何坚持信仰和追求真理。同时,包公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包公那样的品质和精神,去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包公观后感【篇3】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包公审驴》:

宋朝时,穷人王五把他的那头驮了木炭的,毛色发亮且强壮的驴牵着到了小市镇上,并栓在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卖完木炭回来后,他大吃一惊,驴还栓在树上,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王五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被告正是这头瘦弱的驴。包公在公堂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包公了解了案情,先叫衙役们把嘴套给驴套上,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等到包公升堂审驴时,包公又叫当差的把这头驴痛打四十大板。最后,包公竟把驴子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驴子又饿又痛又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包公又让差役和王五跟踪驴子。在驴子跑进的房子里,他们看见了被偷的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好笑,一是笑包公那奇特的审案方式充满了戏剧效果。二是笑窃贼精明算计,以为这偷梁换柱之计会迷惑包公,让他得逞,却没想到,包公竟用动物这一受惊就回家的习性,轻而易举地破了案,捉住了他。包公真是太聪明了!

的确,窃贼也非常聪明,普通的窃贼偷东西都不用计谋,直接把东西偷走就万事大吉。可他却偷走了好驴,又换上了瘦驴,是善用计谋之人。但他再聪明,也聪明不过包公这样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清官。窃贼如果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聪明才智,一定要用在正道上。你很聪明,但天底下,毕竟有比你更聪明的人。

包公观后感【篇4】

既要强调为政之制又要重视为官之德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被誉为折狱断案“箭垛式人物”、“东方的福尔摩斯”,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其重要价值在于树立了廉洁司法的崇高形象,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倡导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法治。

正义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但也有人认为,清官正义凸显了个人的重要性,抹杀了制度。这种观点从法治理论上来说是正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必祈求清官。

但把制度和个人分开或对立起来也是不现实的。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好人必究。

有包公式的清官才能执好法。我们所说的廉洁**的道德品质,实际上是与严格执法相统一的。当前,执法中的许多问题不是制度问题,而是官德失范问题。

所以我们既要强调为政之制,也要重视为官之德。

此外,对包公的严格执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权者可以官官相护或以权枉法,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小民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失败、问题仍得不到公正的解决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包公一类的清官身上,希望讨个“说法”即公理。所以包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良的愿望,凝结着社会正义。

人们对包公的赞誉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是包公案件故事的意义所在,也是包公司法文化的意长期传承的根本原因。

千年包公观后感: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烂若繁星,千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来,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

法官要做“铁包公”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谈及,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当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

包公观后感【篇5】

包拯严厉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显示在银屏上,一首包公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先后也在银屏上出现了,这首诗是包公出仕做官的座佑铭,也表明了自己清心治本,直道处世。先“清心”,才能“直道”;‘百善孝为先’先对父母孝才能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昨晚,观《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第一、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包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饱读诗书,宁静致远,持续的“清心”。影片中有一场景:

包公在庐州读书的时候,一个有钱人请包公和李姓学生去赴宴。李姓学生欣然同意,但包公没有。包公曰:“今若赴宴,日后为官,怕凡事不能公义。

”,虽寥寥数语,却反映出包公从青年时代便不结交权贵,不高攀富人。作为一名公务员,尤其是**部门的公务员,我们必须严于律己,守住底线,经得起考验,懂得骄傲、羞耻和修养。

第二、是人就要孝敬父母。影片中,包公考被授予大理法官、建昌县县长等称号。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包拯要求在合肥附近就职,于是改为国家监察税。他的父母不想让他离开,于是包拯辞去了官职,回家养家。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1037年,包拯才去北京听选举,被授予天长县长。可能现在我们好多人不理解,然而,‘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对工作尽职、对国家尽忠、对老百姓好呢?

作为我们普通的现代人,虽不要求像包公那样的举动,然而,如今社会进入了老龄化不说,平时常回家看看,平常能给父母多打个**,能陪陪父母聊聊天,这样的些许小事,我们总该还会做到的吧!

第三、要营造家风。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大意是:

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不被宗族承认,不穿好衣服回家,不葬在祖先的坟墓里,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

严格的家庭纪律、家庭方式和家庭作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也是家庭内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好的家风就像无形的财富,支撑着一个家庭从风雨中脱颖而出,走向辉煌。在影片中,当搬动包公墓时,专家程如峰和在场的人们都充满期待。他们认为作为朝廷的高级**,一定有很多珍贵的宝藏,对吧?

然而,却令现场人员及大家大失所望,包公,他的儿子包绶,孙子包永年的墓中陪葬的东西连平民都不如,也就是几十件日常用品而已,由此可见包家三代的清正廉明啊。这又让我想到了家风家训的定义,要进一步诠释家风、家训、家规的内涵和作用,并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发扬优良的家教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培养文明的家教风尚,使人们能够

“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字眼再次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中让其感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部好的《家训》中涵盖最多的内容也是加强子女教育、抓好日常养成、怎样生活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包氏子孙虽然是人才辈出,但有必要继续重蕰家训内涵。我们普通人也要营造良好的家风,并且要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适用。

在举行“感恩教育”、“道德讲堂”、“两学一做”活动的推动下,搭建平台,通过唱诵、诗歌朗诵、小品演示等方式将家风故事展示给群众看,传承好的家风。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好**风好,家风好则党风好。家风中蕴藏着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让我们从包公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家庭倡廉托起廉政生态,让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千千万万个家庭足以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对“家风家规家训”的看法,以及要运用家规家训教育子女。通过活动,让人们相互学***好的“家风家规家训”家庭教育经验,促进家庭和谐,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为成年人及社会各界营造一个和谐的交流、勾通、工作、学***的社会环境,为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必要的社会空间。

包公观后感【篇6】

端州三年任,不取一砚归------宋包拯

这是包拯在去端州上任当知州时说的话。他了解一方小小的砚台取料时的艰难,雕刻的辛苦,深知小民的疾苦,因而不用端州一砚。端州盛产上等砚台,在当时的朝代也以端砚为上乘之品。相传在端州砚石山深处隐藏着一条小溪,常年受汲水之寒,收天地之灵气,敛日月之精髓,经千古风霜雪雨的洗礼,漫尘霄之着,使得溪水周边尺许的石头 演变成夕阳的艳彩,血色的娇红。艳如彩陶,红如少妇的唇纸!

不知那一年的哪月,被一位雕刻砚台的工匠寻获,采下,悄悄雕刻成一方砚台------端溪血砚,偷偷收藏起来,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代传至后世。相信工匠雕刻这端溪血砚时,每一刀下去都用了真情真性,更预示着对后代用此砚能金榜题名的深深期望。端溪血砚,你真的存在过吗?你是历史的流传吗?在漫长中演变着那不复返的绝版的雕刻!你是那含苞未放便枯萎的荷吗?也许是泪泣在秋雨连绵中的仓促!你是诗人手中的笔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是哥舒夜离手中一盏香茗的茶吗?不然又怎会倦上忧郁,又怎会独坐在角落听伤伤的旋律,感知窗外细雨霏霏飘散在曼舞的天空,心伴随着目光,投向远方深处,以灵魂谱写一曲静怡的韵!你是如佛之曰吗?“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只是心若一动,泪已千行。”你不是随便可以编来的故事,更不是让人抚掌而赞的戏,我无法临近你的躯体,在你的胸膛上砚墨,写就诗词歌赋!也因此回眸时才会有些迷惘,有些许惆怅,思思念念的那抹柔情,是如水的月光,是流泻的蓝天白云,是拥抱苍老的梦呓,是两鬓斑白仍留于心中的惋惜!!!

包公观后感【篇7】

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的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

我们通过再现包公的真实故事,寻求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一个真实可信的包公形象,既诚实又不开玩笑。

专题片一共包含3集: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我们通过再现包公的真实故事,寻求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一个真实可信的包公形象,既诚实又不开玩笑。

《千年包公》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包公观后感【篇8】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钟。安徽卫视也将于5月27日21:

25播出。

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

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像神仙一样处理案件,而且上地伏魔,代表了中国民间传统对人格化的最高期待。几千年来,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包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为什么他在中国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为什么对后人有这么长的影响?

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包公观后感【篇9】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称为包公。

听了上面的介绍你一定很想听听包公那铁面无私的故事吧!那就听我讲一讲吧!有一个叫罗进贤的人,和一个叫邱一所的人因为争夺一把伞到底是谁的?闹出矛盾,罗进贤说:“这把伞是我的”。邱一所却振振有词的说:“这把伞明明是我的”。于是,包公问:“这把伞多少钱?”罗进贤说:“五个铜钱”包公一听,立刻气势汹汹的说:“好啊”,你们既然因为这点小事而争吵。”说着便把那把伞撕了两半,罗进贤出了府以后就不高兴了,而邱一所便嘻嘻的笑了,因为包公还在后面看着,于是便把他们重新招回府来,包公说:“这把伞应该是罗进贤的,因为刚才他愁眉苦脸的,你却笑嘻嘻的,就说明伞的主人不是你”。于是命人将邱一所打了20大板,并赔罗进贤一把伞。

我们应该学习包公那铁面无私敢干与坏人斗争的品质与精神。做一个像他那样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