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我大学读书笔记精选(9篇)

我大学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4-09

我大学读书笔记精选(9篇)。

书是人类进步千年的智慧结晶,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整个人或许会有所改变。读后感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根据您提出的要求我们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我大学读书笔记”,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1】

人生充满坎坷和坎坷。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因为坚强,他们才能度过这些坎坷和挫折。今天看了《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本书,深深的打动了我。

金鹏内心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出生后不久,他的祖父母就去世了。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考上重点中学时,父亲病重。我妈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她使三英亩小麦成熟。看到她妈妈累得无法支撑她,金鹏很难过。她对妈妈说:“我不去上学了。”。为了母亲,金鹏宁愿放弃学业。这种精神多么可贵!而我们不仅不关心父母,还经常让他们为我们担心,这真的很丢人。尽管如此,金鹏的母亲仍然让金鹏去上学。于是金鹏又变得强大了。他平时在学校只吃面包屑,但不讨厌生活。他还说:打硬仗,打倒霉,是光荣的。

看到金鹏如此强烈地面对生活,想想我们自己。因为学习累,作业多,我经常生自己的气。既然我们条件这么好,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有人曾说:失去了财富,只走一点点;失去了荣誉,就失去了很多;失去勇气,就失去了一切。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吧。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2】

舒雪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五千年来,无数圣贤对自然、生活和社会进行了思考、探索和总结。他们世代相传,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原则的书。

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进入大学,我面对一张陌生的脸,我迷茫,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

“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养;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慰藉;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扇充满警惕和关闭的门需要真诚的钥匙来打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喻的焦虑,已成为我国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我们必须整天考虑成功的关键,而不是门。因此,那些抱怨这个和那个的人根本不看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要有一个明确的跨越目标,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要有一个深思熟虑的做事方式,要始终坚持把事情做好的要求。

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素质能力、生活际遇不同,决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需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成功的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好作用,坚持不懈地努力。

在充分认清自我和权衡得失进退之后,一旦目标确定,就要“作之不止”,决不能半途而废。越是困难,越是坚持下去,努力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性格和为他人做事的精神,成功会离我们很远吗?

看到那句话想到了事业,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东西。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一生,也不是一生。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就是婚姻家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急剧增加,事业与婚姻之间的不和谐音符越来越多。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安静地思考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简朴之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宁,才可能专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可见家庭和谐对事业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表达的哲理。

因此,不论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先齐家”。

齐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明白,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真理,得到真理后用真理换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读完《大学》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3】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一书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预防为主”、“信念构造”、“技能培养”、“习惯养成”、“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编写完成。

本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了现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大学体育与健康的主要内容,可使学生从中获得有关体育、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体质水平,使身体的以全面发展。主要内容有高等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运动、体育健身处方、运动中的健康促进与运动监控、运动卫生与保健等基础理论方面的介绍,以及田径、游泳、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运动项目的介绍,可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体育课教材,为高校教师提供最新的体育理论课教材。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体育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任务和组织实施;

第二章主讲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与体育运动之间相互影响;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体育运动与健康的促进和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评价的方法;

第五章主讲运动处方设计与负荷监控;

第六章讲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预防与处理;

最后一章介绍部分体育项目。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4】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

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这逐步的学***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太多,机会太多,甚至更多的人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

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当今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愿意努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一天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终身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谨慎、务实、认真、不断学习,建立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永不迷失在时代潮流中。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今天,一切都被曲解,成为贬义词,原本是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

“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而近乎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相反,道德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在新闻中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真是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贡献,使自身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5】

读完《大学》《中庸》,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我,受益匪浅。《大学》一书主要探讨了两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学问。《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在当前社会不断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和去做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人之为人,何谓正确?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诱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梦想、有追求,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集团学校规定每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五三一年发展规划,我认为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当我们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的目标就是清晰的,奋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不断付出,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自己的人生才充满着意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6】

通过阅读董旭花的《小区域大学问》,更了解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性,更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我认识到一下几点:

1、让幼儿在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幼儿选择区角进行游戏。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予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空间。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会交往。首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其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交往合作。幼儿面对的多是长辈和老师,他们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随机渗透和熏陶却远大于长者的谆谆教导。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

2、教师的观察要以点盖面,也不要像蜻蜓点水一样,也不要多次只观察一个区域,不同区域里都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可以每次都重点观察一个区域,渐渐扩大,关注幼儿在不同区域里学习品质的特点和发展,因人而异。

3、教师的引导要隐性,不要干涉幼儿太多的想象力。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论述,她指出惟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因此,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站在幼儿背后的慈爱、沉静的观察者,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教师与幼儿同玩同乐,融入游戏中,在指导时应捕捉良好时机,促进幼儿互动,积极推动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4、区域材料的投放要美观性、操作性,实用性比较强,材料还要多样性、丰富性,要让孩子多动手。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的兴趣和质量主要是通过游戏材料来的。因此,投放的材料应有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创造性。

5、教师要尊重幼儿,能作科学评价。

教师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评价。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教师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使他们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收到更高的教育效果。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7】

成人之道,中和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大学 中庸》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读《导读》,吸《大学》《中庸》之醍醐。

初读《大学》部分,真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xx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了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愿天下之士,从《导读》中取《大学》《中庸》之精华,以《大学》《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追求《大学》《中庸》之道,达到“和谐”的境界。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8】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待人和善。这是《大学》里面传颂最为广泛的几句话之一。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早已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教材之一,以其富有哲理的思想,影响着后来千千万万的人。

《大学》把德放在了最前面,可能在作者心里,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德都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东西,帝王有德,才能得民心。只有人有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一个人怎么能拥有美德这样美好的东西呢?如果概括为其中之一,那就是知事、诚心、诚信、修身、治国与世界和平。

就像里面说的一样。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为基础。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是帝王还是百姓,都要把修身养性,追求美德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黄鹂都知道它该在什么地方,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东西呢?

在《大学》里,德包括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只有尊敬,威严,还有真诚等等,所以说,德,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并不只包括一小部分.。《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自身去做表率,贤明的君王总是把天下放在自己的心中,不说一日三省吾身,起码也能胸怀天下,饶舜禹作为后世人的表率,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其品德与仁爱,后来得君王有几

人能与他们相比.

下面的内容,则逐一的讲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其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留给了我最深的印象,在其中,所有的事情的事一步一步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而不是本末倒置,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意念诚心的人去追求,即使不成功,也不会离成功太远,就如我们今天所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成功是自己拼搏而来的,而不是在路上捡的,懒惰之人永远的不能成功,所以上帝总是眷顾那些勤奋的人。

所以,“德”是我们今天仍然要追求与学习的,古代的文人志士常常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在今天,我们也要有志向,有理想,做好自己,把德的修养当成自己的目标,不仅如此,古代的经典文化中还有很多的经典内容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学好国学,至关重要。

我大学读书笔记【篇9】

儒家的圣人观与家国之说

——读《大学》有感

一、作为儒家经典,《大学》很突出地表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一个是圣人的问题,一个是家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与《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想呼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回答了儒学要让个人变成什么样和儒学要让社会变成什么样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正是它们,支撑起了整个儒学大厦。现在,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谈儒学,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与儒学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说的圣贤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圣贤,但是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理想圣贤的描述是不同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儒家经世致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而《大学》中几乎没有“圣人”二字,但是它仍然对一些可能构成圣人思想的品质做了描述,如“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股君子必慎其独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君子不成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这些话虽然描述的是君子和仁人,但是撇开具体的学术概念来看,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侧面描述着一幅所谓圣人的画像。但是儒家在刻画本派别圣人的时候并没有可以地将他们表述成无所不能的神,它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圣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能爱人,能恶人”,就拿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来说,前者曾在梦不到周公时哀叹“吾不济矣”,也会在河床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俗世化的一面跃然纸上,而后者曾在拜见粱襄王后对别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如此坦然直率,更非想象中所谓的“圣人”特有的呆木古板。

那么,我们要问,儒家所主张的圣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兴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由此看来,儒家的圣人至少应该具备的社会能力是带领那些不能全其性的人来“复其性”,事实上,这一直是儒家所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相信在儒家思想中,圣人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一个领导者。当然,两者兼得可能更好。

但带领人民来寻找思想上的宁静不一定是要一国之君或者天下宗主。事实上,儒学一个很尴尬的地方就是似乎从来就没找到过一位理想的领导人来用政治的手段推行“仁政”和“王道”,相反地,往往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不厌其烦地想统治者推销仁恕之说。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圣人之路”。

另一方面,这些在精神领域领导人们的人,除了具有启发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其他一些特点,这也是建设圣人的基本要素。《大学》中提到了“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以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虽然这些话分别描述的是晋文公和楚国,但其中的仁亲与良善却是儒家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仁”,孔子曾经说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中也提到了“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朱子也在注解中提到“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道,而君臣又各任其责也”的话。

它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对仁学的继承是始终如一的,这充分说明仁学已经成为儒家圣人的固有标签。

以上两条是儒家理论中圣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而孟子则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给圣人给出了一个前提,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对这种人的定义是“此所谓大丈夫”,听起来似乎是一般的世俗之人,但是我们之道,孟子对自身的评价就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无论是他还是孔子,其实都是怀才不遇,境遇坎坷之人,这些都使得孟子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言论上都给人以雷厉风行,锋芒毕露的印象。事实上这三句话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大丈夫”的定义,因为它所含有的不仅仅是一份豪气,更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持。而坚持对于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如果我们联系孔孟的生活状况,把这三句话做以个比较,我们还会觉得,不为财富所淫,不为贫穷所动,不为权威所制伏的人,就是伟大的丈夫吗?

2、 儒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家庭和国家的概念,这与儒学产生之初的整个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春秋时期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虽然这时候的“家”还只是一个政治概念,但是“家国一体”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家”这个概念的延伸而发生变化。《孟子》中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说,而《大学》中则提到“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子住云,“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这里齐家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显然成了个人修养与服务社会之间的桥梁。

这便形成了一个“个人-家庭-国家”逐层过渡的清晰脉络。

在《论语》中,国与家常被连一起说。孔子**问仁时,孔子就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作为标准之一,所谓无怨就是指不怨天不尤人,无论在邦在家皆能无怨。孔子还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孔子的理念中,家与国是不可分的。良好的家庭关系一直被视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

而到孟子时,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种由近及远的关系,已被表述得非常明晰了,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儒家一直强调这种以己推人、由近及远的社会认知原则,和它的个人观有关。儒家所倡导的个人观不仅是关于自我权利的,而且是对一种个人观系的理解。如今,人们常常认为,仅仅谈论个人关系就意味着放弃个人需求,这是有偏见的。

到《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其实在这里,家庭体现的也是一种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庭。儒家对家庭和国家这一认知原则的强调,也与中国人对亲属情感的重视有关,这与西方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于宗教的观点完全不同。

现代社会,对仁爱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家国的关注,我们惯常的思维往往会将国与家分开来考虑,或者认为一家之祸福,决定于一国之祸福。事是并非如此。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还不足以由国家决定。孟子在描述王道之治时,说的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些其实都是简单的家庭生活,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则是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家庭往往保护个人,成为个人为世界寻求幸福的最初动力源泉。这样以来,家便成为王道之始,然后传递于个人,最后推行到天下。《大学》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治国在齐家”,都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思想。

一般来说,儒学要想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并不意味这它要与现实妥协,更不是放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宗旨,但是扎根于现实,并且可以指导现实是一个优秀学说所必须具有的特点。而《大学》中所体现的圣人思想与家国学说与时下广泛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呼应关系。

从这一点上来看,儒家学说的重要意义,远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斯后世来如我辈者,当需努力为往圣继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