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金阁寺读后感(范例13篇)

金阁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17

最新金阁寺读后感(范例13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最新金阁寺读后感(范例13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金阁寺读后感 篇1

看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我最感兴趣的是**里的一则佛家公案,名曰《南泉斩猫》。说得是南泉寺中的两派和尚为了得到一只美丽的猫而相互争斗,住持于是一刀杀了这只猫,说“众生得道,它即得救,若不能得道,就把它斩杀。”这则公案本身并不难以理解,说得就是美与道的水火不容。

在这里,美是有魔性的,即是有害的,它可以控制人的心智,于是把它斩杀了,从根子上摘除这颗“美”的毒瘤。可这故事另有下文,名曰《赵州头戴草鞋》,说日暮之后,南泉和尚的高足赵州回寺了,住持于是把斩猫之事一一相告,赵州听完一言不发,把草鞋脱下放在头顶上走了出去。鞋本用来行走,将鞋顶到头上,就失了鞋本来的作用,即是无用的意思。

赵州认为住持斩猫无用,无疑是认为美的魔根并不会因为你强行把它毁灭而消失,美的外部虽被毁去,内在却是永恒的,美永恒,魔永恒,你生而被他折磨,命该如此。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一些东西必须实每丽的。它倾注在我们对最终状态的幻象和期望中。但它属于世界的这一方,这一方通常极其平庸。

在我们精神的世界里,它被困在黑暗的夜晚,发出微弱的希望之光。它是一艘在时间的黑暗海洋中的船,在我们身体外游动着最美丽的想象,最后到达了另一边。所以这种对美的渴望,我们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爱。

这个被爱的对象身上或许具有一点和别人不同的特质。所以我们会敏感地把握这种品质,无限扩张,无限幻想。

同样,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金阁寺,这是帮助我们在这个无味绝望的世界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只要我们还仍然在爱,那么金阁寺就永远存在,它就是我们心中明知不可能,又极度盼望、无法放弃的,渴望被拯救的一丝生的信念。

金阁寺读后感 篇2

从文字本身来说,这确实是一本读起来不太顺畅的书。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文学、语言本身,经翻译之后难免与我们习惯的阅读思维、理解能力不太一样。

其二:大量的修辞,尤其是比喻的使用。例如在开篇不久关于金阁寺的一段描写:“金阁犹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而建造的。因此我梦幻的金阁以涌现在其四周的暗黑为背景。

在黑暗中,美丽而细长的柱子结构,从里面发出了微光,稳固而寂静地坐落在那里。不管人们对这幢建筑物做什么评语,美丽的金阁都是默默无言地裸露出它的纤细的结构,必须忍受着四周的黑暗。”这一段我足足看了三遍才看顺畅。也因此没留下好印象,再读有些排斥。又如“这么一想,我似乎可以把金阁藏在我的肉体里,藏在我的组织里,然后潜逃,就像潜逃的盗贼吧昂贵的宝石咽下,然后隐匿起来似的。”着实拗口。

但也并非所有的比喻都是“坏印象”。如“同班同学那种少年期特有的残酷的笑声,犹如洒满阳光的叶丛那样璀璨夺目。”一句就将嘲笑写的异常刺耳。又如写到脖颈根上长的一个红肿的大疙瘩“不料这疙瘩竟扎下了根,以灼热的沉重的力量,从我的脖颈后面压迫着我,害得我经常不能安眠。”一个疙瘩的力量写的很生动。

从思想上思考,读此书一直很压抑。一个结巴的十六岁的少年——沟口,他天生结巴,严重自卑,自幼养成孤僻的`性格,总是在与别人的对话中保持沉默,而内心思想极为丰富。作文与这个生活着的世界始终保持游离的关系,生活在这个世界,又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的思想复杂,见到了真正的金阁寺,却仍然将她想象成印象中那个华丽的金阁寺,深刻认同亡故父亲所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不认同自己的母亲本身,却认同她的野心,并将野心付诸行动,送烟给主持希望获得大学预科的机会;喜欢有为子,但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想得肮脏、龌龊。印证了书中的一句话“人这东西,一旦钻在美里不出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金阁处处皆是,而在现实里却看不见”,也是沟口内心世界的吐露吧。

金阁寺读后感 篇3

1950年,一个名叫林承贤的和尚纵火烧毁了金阁寺。警察询问起他纵火的理由,他的回答是“我嫉妒金阁的美”。

小说《金阁寺》主人公沟口的原型就是林承贤。金阁寺这本小说里面饱含着作者三岛由纪夫独特的美学观念,哲理性很强,译者陈德文先生在前言中就提到过三岛文学所具有的怪异性与反常性是区别于传统的阅读的,看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读下来确实感到很吃力,看不懂的地方远比看懂的地方要多的多。

沟口是一个患有口吃,长相也不端正的男生,他个人是自卑的,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常常跟他讲金阁的故事。但是他又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认为金阁就是美,美就是金阁,这时候的金阁是他幻想出来的绝美的事物,他看山看水,觉得是美,那么他就会联想到金阁。之后,父亲把他托付给了金阁寺的主持,沟口才真正见到了金阁,但是现实中的金阁和他的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他大失所望,但回到安冈之后,与金阁的距离感又让它的美复活了,而且比没见过之前还要美。

“我无法说出它究竟美在何处,但梦想中孕育成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

父亲去世之后,沟口就住进了金阁寺,成为了主持的弟子,在这里他认识了鹤川,之后在大谷大学认识了内翻足的柏木。作文沟口是一个拒绝外部世界的人,鹤川的存在就是他和世界沟通的途径,鹤川他是一个很单纯很善良的人物,他很相信友人,会把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鹤川的死对沟口来说就是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这个功能。

柏木他是一个残疾人,沟口会觉得他的口吃和他的残疾是在同一起点上的,但是柏木他会利用自身的缺陷,自身的丑陋去博取异性的好感,这点和沟口截然不同,沟口是拒绝联系的,柏木的行为对沟口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沟口他做不到。

那么是什么让沟口下定决心要烧毁金阁呢?

这里就要引入贯穿全书的南泉和尚斩猫的故事。书里探讨了好几次这个故事,每次都加入了新的理解,写的很精彩,我看的很费劲。姑且把猫看做美的象征,南泉和尚斩猫,是毁灭了美,但这个美会一直存在人们的心中,作为精神永存,有点类似物哀之美,川端康成也说过“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赵州呢选择了宽容以待,不毁灭美的形体。这样想就好理解沟口了,沟口联想到了战争的大火可以摧毁金阁也可以毁灭自己,此时,他和美是平等的了,覆盖了他的自卑,但是战火没能摧毁金阁,他意识到金阁的美会一直作为实体存在,而他显然不能像金阁一样长存,这就不平等了,他永远被美排斥着,最后沟口选择和美一起毁灭,选择了南泉和尚斩猫。

我能看懂的只有这些了,沟口对有为子的情感,后文沟口出走的内心细节,赵州的行为的多重解释等等我都很迷惑……希望之后二刷能看明白吧。

金阁寺读后感 篇4

(一)主人公沟口被送回寺庙时,在车站听到“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到了下一次假日,看电影,抱女人,睡觉”。对此,他说,“生活的魅惑,或者说对于生活的嫉视,将再一次征服我”。

而之后,他马上又说到“……然而,黑暗的势力苏醒了,将我拉回来。”他要回去,烧了金阁寺。

这是“他”的内心挣扎。而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就没有这样的内心挣扎吗:“今天是周日,现在外面阳光这么好,我要不要出去走走/或躺着看会书/看累了就躺床上睡会儿觉”;“但是从周五下午开始我就没有学习了,明天又是周一了,要急急忙忙开始新一周的工作,我要不要今天先抓紧学几个小时”如此种种,内心挣扎、两只恶魔的斗争从未结束。

(二)书中再有两个有意思的佛教公案:“南泉斩猫”、“逢佛杀佛”。

莫言曾评价说“三岛是把金阁当做情欲对象来描写的”,一开始我并不懂它,但后来想想,又有几分类似。

也曾有人问三岛“如果不写烧毁金阁寺,那小说是否会更好?”。三岛回答“中断性爱对身体是有害的”。中断性爱是否有爱身体,我们并未之(假如此处“身体”只表示物理意义的肌体健康)。但不烧毁金阁寺,则将有害于主人公的精神。

“我的确是为了生存才打算烧掉金阁寺的”,沟口说。

(三)金阁一次次遮断他和女人的联系、给他这样的挫折。终于,他要烧掉金阁,不再害怕;而且他也“不再想通过女人而参与人生”。

在昨天读书会上,有人问到:睡女人对他来说有这么重要吗?

如果换位到主人公来思考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我想也许是的。“睡女人”也许是某个象征,他自己内心与世界和解、让世界接受自己的象征。而这,也许源于年少时路上堵有为子的失败遭遇。

(我的妄想是:主人公沟口因生理缺陷年少自卑、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得,与女人发生关系是否本为其内心过上正常人生活、建立自信的的重要象征)。

我不意去暗示年少时的经历对一个人内心的影响。但沟口直至烧金阁前去嫖娼,脑子里还觉得“即便此种肉体行为,已不知在何年何月(多半同有为子),早已尝受到了更剧烈、更使浑身麻木的官能的愉悦”)

(四)烧毁金阁寺,就像斩猫,是一段故事、想法(内心)的终结。但我们都不知道,对主人公沟口而言,下一段开启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

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徒劳吗?

金阁寺读后感 篇5

静阁寺是一座真实世界的建筑。它建于1397年。因为外墙使用金箔装饰的,所以叫净阁寺。在日本动画片中,寺庙是僧侣和将军们为智慧而战的地方。1950年,一个和尚突然放火烧了金阁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些没有受损的建筑物被蓄意烧毁。

之所以烧掉这座建筑,是因为这个和尚嫉妒金阁寺的美,必须将其销毁。1955年,寺庙重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阁寺被烧毁让三岛由纪夫非常惋惜,他由此开始了创作,他对纵火犯和金阁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金阁寺》在1956年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中的主人公沟口,就像一个暗恋心中女神的人。他不和女神交流。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女神的爱,最终选择了杀死女神。这是暗恋者表现的最极端的那种。接下来,我将介绍情节。沟口住在一个偏僻的城市。他父亲是个和尚。在日本,僧侣可以找他的妻子。

沟口因为出生,命运是不由选择的,又因为他患有口吃,所以他本身带有了强烈的自卑。受父亲的影响,他和父亲坚信金阁寺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沟口第一次与外世界打交道是认识了一个叫有为子的美丽姑娘,但由于口吃,他一激动,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有为子便去他家里告状,这让沟口更加的自卑。

他诅咒那个女孩死了,然后那个女孩真的死了。当然,不是因为诅咒,而是因为女孩给男友带了一顶绿帽子。突然间,了解这一切的沟壑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美的事物将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之后父亲带着沟口来到了金阁寺,把他交给了主持,看到了真正金阁寺的沟口非常失望,他难以接受心中想象的金阁寺和实际看到的差别那么大。在那之后,他的父亲死了。沟口只能在净阁寺好好生活,每天念经念经。虽然沟口与金阁寺在物理角度很近,但在心理上,金阁寺与他依然遥远。

时间来到了二战最后阶段,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沟口也担心如果空袭突然降临,那么他将与金阁寺一起毁灭,但是当金阁寺始终安然无恙(被美军定位非轰炸地区),沟口心里又产生了变化,他期待着金阁寺被美军烧毁。日本战败后,沟口回到了现实。他觉得以前离他很近的金阁寺离他很远,他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之前是幻想有为子)

这时,**鹤川的另一位英雄出现了。他是一个简单善良的人。鹤川不介意沟口的口吃,和他做了朋友。在读大学期间,沟口又认识了一个叫柏木的人,他是鹤川的反面,代表了极致的心理阴暗,柏木也先天有缺陷,所以他是内心和外表都畸形。

这时,鹤川代表光明,柏树代表黑暗,沟口就在他们中间。沟口的选择是柏树,因为他羡慕柏树能肆意作恶。他模仿柏木,但总是失败,因为每当他真正想作恶,他总是想到金阁寺的美丽。

之后,鹤川意外死亡。沟口以为是上天的建议,他选择了黑暗,光明再也不会出现。沟口彻底堕落,考试不及格,逃课。当他发现这位受人尊敬的主人一直在找妓女时,他对主人的关心变得非常尴尬,这意味着他在寺庙里没有前途。小池把一切都归功与金阁寺的顶部。他觉得所有让他倒霉的事都和金阁寺有关。他来到海边,向大海起誓:

“我必须烧掉金阁寺”。

之后,沟口受到致命打击。他发现明亮的鹤川和他背上的黑柏树有很好的私交。从那以后,鹤川的形象就崩溃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发现世界充满了黑暗。**的最后阶段,沟口开始行动,他本身非常想和金阁寺同归于尽,但是金阁寺那天晚上门被关闭,沟口进入不了金阁寺内,这也让沟口再一次觉得金阁寺离他非常遥远。

最后,这座庙宇在大火中合而为一。这是山谷最后一次感受到寺庙的美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沟口抽着烟,心里想着:我要活下去。

因为他这个时候突然感到了烧毁金阁寺是徒劳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作者三岛由纪夫在匆匆写完最后一部作品《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切腹自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认为,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使他的文学不朽。

沟口的表演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数都没有他那么极端。网上经常看到对于名人,富人的评论是落井下石,给予最**的诅咒,不是因为网友真的非常光明,非常正义,而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也不会有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所以就希望他们倒霉遭殃。这里点到为止,我认为对于这种心态最应该的是调整自己,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庸人自扰,让自己陷入到一个无解的循环。

金阁寺读后感 篇6

也许名著第一遍就是读不懂的,是我的问题,不是它的问题。——《金阁寺》读后感

故事非常简单,男主从小听父亲对金阁各种夸赞,对父亲口中的金阁十分向往,后来他父亲去世,母亲把他托付给父亲的同门,他因此恰好可以去到金阁寺出家。

男主的爸爸是当地寺庙里的僧人,日本的僧人好像是一种职业,他们可以结婚生子,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家业”,挺神奇。后来男主还专门去上了一个教你如何更好当和尚的大学,学佛典这类课程。

因为男主口吃,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所以他越来越沉迷金阁寺的美,觉得金阁和人类的美不一样,金阁的美是永恒的。一个人白天也看金阁,晚上也看金阁,做梦也想金阁,看不见金阁的时候也仿佛看见了金阁(已经魔怔了)。

书中有很多次他可以接触女性的机会,他都没反应,因为他觉得金阁比她们都美。我很费解。

后来住持亲口告诉他,不打算选他当金阁的新住持,他拥有金阁的梦想破灭了。然后他就打算烧掉金阁,和金阁一同毁灭。

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放了火,可因为金阁三楼他最喜欢的“究竟顶”锁了门他进不去,他就丢下金阁自己跑了。他原本是打算在究竟顶里和金阁一同被烧掉的。

跑到了寺庙对面的山上,他看着金阁冒出滚滚浓烟,闪着火星子,然后他又想活着了。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读完感觉十分莫名其妙,然后重新看了书的简介,“毁灭与重生的代表作品”……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的重生要建立在金阁的毁灭之上?以一个偏执的怪人为主角的故事居然写了16万字,他的内心有什么可看的?孤僻又奇怪。

在读完《青之炎》、《罪与罚》这一类犯罪小说之后,我倒是发现了一个人一旦打算犯罪,并且在犯了第一次罪之后,他就很难再回到正常的生活。

第二次犯罪会变得轻易很多,他无疑成了一个移动的炸弹,一个无法控制的危险人物。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将他人的善意都解读为恶意,心灵已经扭曲,没救了。

无论是因为什么犯罪,哪怕一开始是为了亲人,为了“惩恶扬善”。之后为了掩盖罪行肯定需要撒很多慌,犯更多罪。

我们是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为了避免让自己成为罪人,避免让自己承受心灵折磨,最好别自己亲手沾血。我的意思当然是建议你拿起法律。

金阁寺读后感 篇7

《金阁寺》一书由三岛由纪夫所著,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内心的可怕。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读后感。

静阁寺是一座真实世界的建筑。它建于1397年。因为外墙使用金箔装饰的,所以叫净阁寺。在日本动画片中,寺庙是僧侣和将军们为智慧而战的地方。1950年,一个和尚突然放火烧了金阁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些没有受损的建筑物被蓄意烧毁。

之所以烧掉这座建筑,是因为这个和尚嫉妒金阁寺的美,必须将其销毁。1955年,寺庙重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阁寺被烧毁让三岛由纪夫非常惋惜,他由此开始了创作,他对纵火犯和金阁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金阁寺》在1956年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中的主人公沟口,就像一个暗恋心中女神的人。他不和女神交流。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女神的爱,最终选择了杀死女神。这是暗恋者表现的最极端的那种。接下来,我将介绍情节。沟口住在一个偏僻的城市。他父亲是个和尚。在日本,僧侣可以找他的妻子。

沟口因为出生,命运是不由选择的,又因为他患有口吃,所以他本身带有了强烈的自卑。受父亲的影响,他和父亲坚信金阁寺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沟口第一次与外世界打交道是认识了一个叫有为子的美丽姑娘,但由于口吃,他一激动,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举动,有为子便去他家里告状,这让沟口更加的自卑。

他诅咒那个女孩死了,然后那个女孩真的死了。当然,不是因为诅咒,而是因为女孩给男友带了一顶绿帽子。突然间,了解这一切的沟壑对美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美的事物将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之后父亲带着沟口来到了金阁寺,把他交给了主持,看到了真正金阁寺的沟口非常失望,他难以接受心中想象的金阁寺和实际看到的差别那么大。在那之后,他的父亲死了。沟口只能在净阁寺好好生活,每天念经念经。虽然沟口与金阁寺在物理角度很近,但在心理上,金阁寺与他依然遥远。

时间来到了二战最后阶段,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沟口也担心如果空袭突然降临,那么他将与金阁寺一起毁灭,但是当金阁寺始终安然无恙(被美军定位非轰炸地区),沟口心里又产生了变化,他期待着金阁寺被美军烧毁。日本战败后,沟口回到了现实。他觉得以前离他很近的金阁寺离他很远,他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之前是幻想有为子)

这时,**鹤川的另一位英雄出现了。他是一个简单善良的人。鹤川不介意沟口的口吃,和他做了朋友。在读大学期间,沟口又认识了一个叫柏木的人,他是鹤川的反面,代表了极致的心理阴暗,柏木也先天有缺陷,所以他是内心和外表都畸形。

这时,鹤川代表光明,柏树代表黑暗,沟口就在他们中间。沟口的选择是柏树,因为他羡慕柏树能肆意作恶。他模仿柏木,但总是失败,因为每当他真正想作恶,他总是想到金阁寺的美丽。

之后,鹤川意外死亡。沟口以为是上天的建议,他选择了黑暗,光明再也不会出现。沟口彻底堕落,考试不及格,逃课。当他发现这位受人尊敬的主人一直在找妓女时,他对主人的关心变得非常尴尬,这意味着他在寺庙里没有前途。小池把一切都归功与金阁寺的顶部。他觉得所有让他倒霉的事都和金阁寺有关。他来到海边,向大海起誓:

“我必须烧掉金阁寺”。

之后,沟口受到致命打击。他发现明亮的鹤川和他背上的黑柏树有很好的私交。从那以后,鹤川的形象就崩溃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发现世界充满了黑暗。**的最后阶段,沟口开始行动,他本身非常想和金阁寺同归于尽,但是金阁寺那天晚上门被关闭,沟口进入不了金阁寺内,这也让沟口再一次觉得金阁寺离他非常遥远。

最后,这座庙宇在大火中合而为一。这是山谷最后一次感受到寺庙的美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沟口抽着烟,心里想着:我要活下去。

因为他这个时候突然感到了烧毁金阁寺是徒劳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作者三岛由纪夫在匆匆写完最后一部作品《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切腹自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认为,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使他的文学不朽。

沟口的表演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数都没有他那么极端。网上经常看到对于名人,富人的评论是落井下石,给予最**的诅咒,不是因为网友真的非常光明,非常正义,而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也不会有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所以就希望他们倒霉遭殃。这里点到为止,我认为对于这种心态最应该的是调整自己,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庸人自扰,让自己陷入到一个无解的循环。

金阁寺读后感 篇8

《金阁寺》读后感 1970年11月25日,一个表情疯狂的中年男人挥舞着一把“关孙六”日本刀,携其追随者“盾之会”的成员突然闯入自卫队营地,将自卫队北方司令劫作人质,然后头缠白布登上一处高台,发表他的“勤王”演说。他叫喊着:“日本因经济繁荣而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但演说并不能令营中的自卫队员揭竿而起,重演1936年“二.二六”事变(日本军人叛乱事件)的惊心一幕,反而招致众人的嘘声和哄笑。面对这一场面,这个男人转身冲进营区的总监室,冷静而精准地将刀切入自己的左下腹,场面血腥而恐怖。 这个人就是20世纪日本最优秀的作家,曾获得日本读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三岛由纪夫。很多人对于三岛的印象仅局限于一个极端的.、可鄙的右翼主义者,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那些绝美而又绝望的文字从三岛的笔下缓缓流淌而出,从《春雪》到《潮骚》到《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再到我刚刚读完的《金阁寺》。 《金阁寺》是一本很薄的书,可是我从来没有花过如此长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因为读不懂,我不断试图去感受作者的心境,可是发现自己的感情却随着作者的笔触越来越复杂,甚至直到现在读完,我都无法完全理解主人公的悲哀,作者的悲哀。 《金阁寺》中的主人公沟因口天生结巴,严重自卑,自幼养成孤僻的性格。金阁的美在他心中美得辉煌灿烂,然而金阁寺的这种美感却与丑陋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火没有毁灭金阁,仿佛夸耀似的以其美的永恒性展现在他的面前,更加衬托出渺小而丑陋的他。金阁的美仿佛是巨大的阴影横亘在他面前,使他都不能完成他想做的事,因此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他烧掉了金阁。 书中的“我”听父亲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我”也认为金阁美得神圣,可是在战争的阴云笼罩到日本本土时,“我”却不安于京都的平静,希望金阁能毁灭于美军的炮弹中,因为在“我”看来能和如此美丽的事物一同毁灭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无可救药的崇尚着“毁灭之美”是许多优秀日本文学的共同特点,曾经读过三岛由纪夫的另一部作品《午后曳航》,书中的孩子们残忍的杀死一只小猫也是因为觉得它美得可爱,那种感情犹如樱花飘落在她最美的季节,保持着那种无可比拟的美感毁灭在人们面前。 直到最后,金阁在他心中依然是金碧辉煌。然而在大火中,他已看不见金阁的形状了。这种虚无的消失在自己的眼前的时候形成他活下去的信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金阁寺,它/他/她的美好也许会把你衬托的一文不值,但是无论毁灭与存在,我们都应该继续前行,活下去。

金阁寺读后感 篇9

夜里因为一些事情,把本来安排睡眠的时间放到重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上了。>故事情节其实蛮好理解的,作为足利义满将军的住所,金阁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足足600年之久,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会看到这座金碧辉煌的阁楼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过,这个美轮美奂的建筑在上世界50年代被一个小和尚烧掉,和尚的理由是:

我忌妒金阁寺的美。三岛由纪夫便根据这个事件展开联想,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融入到这个小和尚的一言一行之中,便完成了这本很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金阁寺》。如今,金阁寺只是后人重建的一座古庙,已经失去了600年的沧桑。

在书中,小和尚沟口反复接触着一个典故,就是《南泉斩猫》。而我理解来看, “南泉斩猫”到“三岛式的火烧金阁寺”再到“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自杀”,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南泉斩猫”是佛家经典中的一个公案,讲的是曾经有个南泉寺,里面有一只非常漂亮并且善于抓老鼠的猫,但是这只猫是一只流浪猫,一次猫在庭院正中休息,东西两院的和尚抓住这只猫,却争执了起来,都说这只猫是自己的,后来争吵打扰了寺院的住持,住持走出禅房,想了片刻,便抓起这只猫把猫杀掉了。

晚上,住持的好朋友赵州来到寺院,听说了这件事,想了一会,便把自己的脚上沾了很多泥的草鞋脱了下来放在头上,离开了寺院,住持说:如果赵州上午在的话,猫就不会死了……这个所谓公案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可以来说这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阁寺》一书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说法就是:

两院抢猫,实为被俗世所乱,出家人不应有占有欲,故住持挥刀斩猫,以断私欲,赵州拖鞋戴之是想说明鞋这么脏,尚且可以顶于头上,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住持应该接受这样看来很肮脏的现实。但是,从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中,会和书中人物柏木的思想重合,或许把柏木的理解现实化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本体,而火烧金阁寺也不过只是一种美的意识的体现,最后就会成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达自己认知下的终极状态……

书中柏木把“南泉斩猫”案当成了世界观的体现。猫是美丽的,可爱的,吸引人的,猫的存在就像是某种意识,某种非常纯粹,非常美丽,非常吸引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存在的,两院僧侣所争执的不过就是这个意识真正归属,但是这种意识是会由人们产生,会委身于人,但事实上并不属于任何人,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存在,而主持恰恰发现了这点,于是便把猫杀死,把这意识的具体形态破除,留下的只有猫的记忆在僧侣心中。而后赵州知道此事,他的举动实际上是想说明这件事是本末倒置了,因为猫的本质是捉老鼠而非美丽,意识的本质也是实体的存在而非虚幻的飘渺,任何“美”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实体”,否则斩实体而求意识永存是本末倒置的。

简言之,赵州意味着美必须存在于客体中,不能离开客体;方丈意味着美可以超越客体,摧毁实体,美可以永存。这其实就是个一对哲学上的矛盾。由此,可看出小和尚烧毁金阁寺的思想变迁。

小和尚在日本的一个小山村长大。他从未见过这座美丽的寺庙。他对寺庙的了解来自他父亲的描述。当小和尚终于有一天来到静阁寺学习时,他发现真实的静阁寺和想象中的静阁寺有着巨大的区别。事实上,这是现实之美和幻想之美的区别。然而,小和尚天生的口吃让他不善于表达自己,闭上了心扉,与外界脱节。渐渐地,现实与思想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也使得他对静阁寺的认识越来越不同于普通人。

最终小和尚纠结于到底让意识之中美丽的金阁寺服从于现实的金阁寺,还是让现实的金阁寺服从于他想象之中的金阁寺?一开始,小和尚和赵州一样,让心中的美符合现实。虽然现实并不是那么美好,但他认为金阁寺是际上隐藏着神秘的力量,并没有向人们充分展示出来,他逐渐意识到现实的力量和震撼。然而他也看到了人类之伪善,坏的意念主宰着肉身并让坏事合理化,坏的身躯坏的意识也和好的身躯好的意识共同存在于世上,坏的思想并不会因为附在好的身躯上就会变成好的思想。

最后,他屈服于内心的意志。他像南泉寺方丈一样,移去了现实的具体形象,烧毁了历经沧桑的金阁寺,将金阁寺的美丽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金阁寺,就这样小和尚烧掉了。在三岛由纪夫的理解下,小和尚对美的妒忌升华为物之美与神之美的斗争。谁主宰谁是一个哲学永远的命题。

书的内容到此为止。但是翻来覆去的发现,其实小和尚为何烧掉金阁寺,真的只是人们的猜测,而三岛由纪夫也只是把自己的世界观嫁接到小和尚的行为上了。所以小和尚就是三岛自己。

也就是说,三岛自己认为精神应该服从于物质,现实的存在应该能够支配精神。但在一次事件之后,他变了。他认为精神应该高于现实的存在,只让现实的存在服从精神世界。这就有三点需要想清楚:三岛认为的现实是什么?

他的精神又是什么?什么事件让他有了如此之大的转变。想搞清楚这点,便翻看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个人履历。

三岛由纪夫是出生于1925年的日本。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大肆开展殖民扩张侵略的时代,是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他便是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下。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二战无条件投降,曾经日本帝国的辉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宪法”下的宪政和“美国托管”下的傀儡政府。

这部作品完成于1956年,也就是日本战败11年后,日本经历着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动荡,更重要的是传统思想“武士道精神”的丧失。受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影响的三岛由纪夫很难接受这一时期的变化,因此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从他的个人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前三个问题的答案。三岛思想变革的开端是日本的失败,其根源在于日本社会的动荡和思想的缺失。他的精神主张是日本社会的传统武士道思想,而三岛的现实则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制度。

曾经的他认为,就算是战败了,社会的传统思想也要服从于政治体制,因为政治体制是可以反映传统思想之美的,就想赵州一样的认为,意识是必须依附于现实的,思想也要依附于社会形态和政治;然而三岛发现他错了,新建立的政治体制是没有反映日本本身的特质,相反日本的很多美的东西却被同时抹杀掉了,变得破败不堪。三岛下半生主张废除现存的政治制度,割断现存社会的血肉,以日本传统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所以他成了一个完全的民族主义者,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者。当他发现自己的政变失败后,继续用南泉主持的思想割断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思想永远高于现实

三岛的死是悲惨的。这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大悲剧,这种扭曲的变化也给川端康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动。看来川端康成的死也受到了三岛由纪夫的影响。

现在想想,如今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不宜多言,毕竟不再是这本书能体现的了。

金阁寺读后感 篇10

1950年7月2日凌晨,位于京都鹿岛寺的舍利殿起火,见习僧人林承贤纵火后切腹,自尽未遂。

我是在看完《金阁寺》才知晓其写作背景的。据悉,小说主人公沟口原型即为纵火僧人。“我写《金阁寺》是为了探讨罪犯的动机。”三岛由纪夫如是说道。

沟口出生在面向日本海的舞鹤市,即便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座城市也要下几次阵雨。沟口把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小部分归因于这块土地的给予。彼时,陆地所伸向的海角是他未曾触及的地方,多年之后他来到海边终于感慨,“这里正是里日本的海啊!是我所有的不幸和灰暗思想的源泉,我一切丑陋和力量的源泉。”

他把不被人理解看成唯一的自豪,于是因结巴而寡言也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然而到底他还是自卑的,难以排除的自卑感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偷偷挑选出来。寻得一个得以自洽的理由:在海角天涯,有个尚未知晓的使命的等待自己。再读开头段,发现纵火结局几乎是必然。

在那些与金阁素未谋面的日子里,沟口通过父亲描述的故事想象金阁。金阁不是具象的,尽管金光闪闪的形象没少在照片或教科书上展现。沟口自小心中便有一个幻影,金阁是“无以伦比”的。于是所有与“美”有关的景物和字眼都金阁有关,“金阁处处皆是”。

大概少年时期的色调过于浑浊,沉浸对金阁的想象是唯一能驱散阴晦暗影的白昼,当金阁矗立在面前时,他竟觉得是被背叛了——所谓美,难道当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近乡情怯。经历了父亲的过世之后他回到金阁,又觉得可以暂时能“原谅”这样未曾达到想象的现实了,继而寄望于有朝一日金阁袒露真正的美。这种释然与小说后段“我再次感到凡庸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衰颓”不可同日而语,自此他未能走出自我与金阁同归于尽的桎梏。

要说美的永恒存在阻碍了他的人生,其实也并不尽然,但他确确实实是恐惧永恒的。不然他不会信赖火车。当感受到自己的位置从起始站往远方移去,他沉迷不分昼夜奔向远方的状态,一如他的思绪。

最初与金阁相见的时候,沟口感慨,即便人生最初遇到的难题的美,也并非言过其实。笔者认为,这不仅是人追求美厌恶丑的本能,也是寻求共情的渴望。尽管他曾说,没有过欲求理解的冲动,理所当然地接受腐臭的人生。从有为子死亡事件可以略窥一二。在沟口眼里,和宪兵私奔的有为子是“背叛的澄明的美”,“由于背叛,她终于也能接受我了。此刻她正属于我。”而后他又渴盼战争能将金阁燃成灰烬,将危难视作自身与金阁相连的一座桥。结果灾祸没有来临,沟口却感觉自己心中的某种幻想被粉碎掉,与美无形的相连被否认了。

大约对事物赋予虚幻性和悲剧性是“忍受生的另一种办法的幻影”。就如沟口所说,一想到金阁迟早会被烧掉,本来难以忍受的事物也变得容易忍受了。作文任何事情,从结尾的角度来看,都是可以宽恕的。倘若世界上除我外皆坚定而永恒,就如四面皆南墙一般,大概也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

想到宗教预言与神话中的世界末日,20xx年距离现在当是个久远的年份。比起恐惧,人们更多是一种津津乐道,由此衍生许多与20xx或是世界末日相关的言论、影视或音乐。自今仍记得,20xx年12月22日下午3点,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有些炎热的课室,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大家都隐隐地期待“世界毁灭”的发生,带着心照不宣地兴奋。而一刻钟过后终于接受一切如常的事实,或是戏谑或是调侃,总之失望的情绪溢于言表。

世界于人类的不朽就如同金阁于主人公的不朽,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压迫和阻隔。而我们对世界末日的乐此不疲也如同沟口无数次意淫金阁终将遭受毁灭的命运,这样便感觉建筑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相靠近;相对应的,当下也就和金阁经历同样的生。如果我们和世界这样永恒的物象有着同样的危难,似乎也没什么值得恐惧的了。

沟口对美和自我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就像后来想烧毁金阁一样迫切。他不止一次质问“金阁为什么必须美”,我也由不得想,人生为什么必须要幸福呢,金阁的美被死尸和美丰富,那人生的幸福似乎也应被阴暗和丑恶衬托吗。仿佛更迫切地向其靠近,它越是往相反的方向离去。如果有更多的不安,是不是就能好容易地击溃人生。

不幸福的人生是否能被允许呢,好像至今也未能寻得答案。

金阁寺读后感 篇11

金阁寺读后感

夜里因为一些事情,把本来安排睡眠的时间放到重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上了。故事情节其实蛮好理解的,作为足利义满将军的住所,金阁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足足6之久,去过日本旅游的人都会看到这座金碧辉煌的阁楼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过,这个美轮美奂的建筑在上世界50年代被一个小和尚烧掉,和尚的理由是:我忌妒金阁寺的美。三岛由纪夫便根据这个事件展开联想,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观融入到这个小和尚的一言一行之中,便完成了这本很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金阁寺》。而如今的金阁寺只是一座后人仿古重建的古寺而已,早已失去600年的沧桑。

在书中,小和尚沟口反复接触着一个典故,就是《南泉斩猫》。而我理解来看, “南泉斩猫”到“三岛式的火烧金阁寺”再到“三岛由纪夫的切腹自杀”,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南泉斩猫”是佛家经典中的一个公案,讲的是曾经有个南泉寺,里面有一只非常漂亮并且善于抓老鼠的猫,但是这只猫是一只流浪猫,一次猫在庭院正中休息,东西两院的和尚抓住这只猫,却争执了起来,都说这只猫是自己的,后来争吵打扰了寺院的住持,住持走出禅房,想了片刻,便抓起这只猫把猫杀掉了。晚上,住持的好朋友赵州来到寺院,听说了这件事,想了一会,便把自己的脚上沾了很多泥的草鞋脱了下来放在头上,离开了寺院,住持说:如果赵州上午在的话,猫就不会死了……这个所谓公案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可以来说这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阁寺》一书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两院抢猫,实为被俗世所乱,出家人不应有占有欲,故住持挥刀斩猫,以断私欲,赵州拖鞋戴之是想说明鞋这么脏,尚且可以顶于头上,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住持应该接受这样看来很肮脏的现实。但是,从三岛由纪夫的美学理念中,会和书中人物柏木的思想重合,或许把柏木的理解现实化就是三岛由纪夫的本体,而火烧金阁寺也不过只是一种美的意识的体现,最后就会成为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达自己认知下的终极状态……

书中柏木把“南泉斩猫”案当成了世界观的体现。猫是美丽的,可爱的,吸引人的,猫的存在就像是某种意识,某种非常纯粹,非常美丽,非常吸引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存在的,两院僧侣所争执的不过就是这个意识真正归属,但是这种意识是会由人们产生,会委身于人,但事实上并不属于任何人,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存在,而主持恰恰发现了这点,于是便把猫杀死,把这意识的具体形态破除,留下的只有猫的记忆在僧侣心中。而后赵州知道此事,他的举动实际上是想说明这件事是本末倒置了,因为猫的本质是捉老鼠而非美丽,意识的本质也是实体的存在而非虚幻的飘渺,任何“美”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实体”,否则斩实体而求意识永存是本末倒置的。简而言之,赵州之意是,美必须存在于物体之内,不能离开物体;住持之意在于美可以超脱于物体之外,斩灭实体,美可永恒。这其实就是个一对哲学上的矛盾。由此,可看出小和尚烧毁金阁寺的思想变迁。

小和尚在日本的一个小山村长大,从来没有见过美丽的金阁寺,他对金阁寺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他父亲的描述。而当小和尚终于有一天来到了金阁寺里学习,却发现现实中的金阁寺与想象中的金阁寺存在天壤之别,事实上,这是现实之美与幻想之美的差异。但是小和尚天生的口吃,使得他从小就不善于表达自己,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脱钩,逐渐地这现实与思想的差异越来越大,也造成了他对金阁寺理解的越来越不同于常人。最终小和尚纠结于到底让意识之中美丽的金阁寺服从于现实的金阁寺,还是让现实的金阁寺服从于他想象之中的金阁寺?最初小和尚就想赵州一样,让思想中的美遵从于现实,尽管现实不是那么美,但他认为,其实金阁寺是隐藏着神秘力量的,并没有向人们完全展示其全部,并且他也逐渐认识到了这现实的力量与震撼。然而他也看到了人类之伪善,坏的意念主宰着肉身并让坏事合理化,坏的'身躯坏的意识也和好的身躯好的意识共同存在于世上,坏的思想并不会因为附在好的身躯上就会变成好的思想。最终他还是屈服于心的意志,像南泉寺住持那样除掉了现实的具象,烧掉了历经沧桑的金阁寺,将金阁寺之美永远刻在人们脑海中。

金阁寺,就这样小和尚烧掉了。在三岛由纪夫的理解下,小和尚对美的忌妒,升华为一种物与神之美的斗争。谁主宰谁是一个哲学永远的命题。

书的内容到此为止。但是翻来覆去的发现,其实小和尚为何烧掉金阁寺,真的只是人们的猜测,而三岛由纪夫也只是把自己的世界观嫁接到小和尚的行为上了。所以小和尚就是三岛自己。换句话说,三岛自己以前也信奉者精神应该服从于物质,现实的存在应该是可以主宰精神的,但是某次事件之后,他变了,他认为精神应该高于现实的存在,只有让现实的存在于服从精神世界。这就有三点需要想清楚:三岛认为的现实是什么?他的精神又是什么?什么事件让他有了如此之大的转变。想搞清楚这点,便翻看了三岛由纪夫本人的个人履历。

三岛由纪夫是出生于1925年的日本。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大肆开展殖民扩张侵略的时代,是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他便是生长在这个环境之下。然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二战无条件投降,曾经日本帝国的辉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宪法”下的宪政和“美国托管”下的傀儡政府。这部作品完成于1956年,也就是日本战败后,日本经历着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动荡,更重要的是传统思想“武士道精神”的丧失。从小受到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影响的三岛很难接受这个时期的变迁,因此他的世界观也因此产生了变化。

所以从他的个人情况中就能想清楚之前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三岛思想转变的开始是日本的战败,而转变的根源是在于日本社会的动荡以及思想的缺如。他的精神主张,是日本社会传统的武士道思想,而三岛认为的现实便是现实社会的政治体制。曾经的他认为,就算是战败了,社会的传统思想也要服从于政治体制,因为政治体制是可以反映传统思想之美的,就想赵州一样的认为,意识是必须依附于现实的,思想也要依附于社会形态和政治;然而三岛发现他错了,新建立的政治体制是没有反映日本本身的特质,相反日本的很多美的东西却被同时抹杀掉了,变得破败不堪。于是后半生的三岛主张废除现有的政治体制,斩掉现有的社会的血肉,以传统日本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所以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而当他发现他的政变失败之后,便继续随着南泉主持的思想将自己的肉身斩灭,使自己的思想永恒凌驾于现实之上……

三岛的死是悲剧的,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一种极大的悲剧,而这扭曲的变动也对川端康成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颤动,似乎川端康成的死也受到三岛由纪夫的影响。

现在想想,如今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不宜多言,毕竟不再是这本书能体现的了。

金阁寺读后感 篇12

有剧透吧,虽然这本书的剧透应该算不得什么,而我读它时的感情也只是微小的尘埃,总之我的感想有些偏剧透,废话写在前头。

比起金阁寺的燃起,我更惊愕于鹤川的死亡。全书一半不到的时候,主人公“我”的好友鹤川因为遭遇事故去世了。“我”在得知噩耗难过于自己与世界唯一光明的联系被切断的同时,又很困惑该如何确认对方的死亡。

鹤川不像是那种会死掉的人,他同“我”的父亲,用其他人不同,他有光明磊落的心,有健康的体魄,有一身正气,总用善意来解读这个世界,来抚慰“我”的灵魂。

尽管鹤川偶尔会说一说柏木的坏话,有着小小的缺点,但鹤川于“我”,是颗燃烧着的小小的太阳。而他的生命因为事故戛然而止,很难让人不惋惜。

但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我”被柏木找到,读到了鹤川寄给柏木的若干封信。鹤川是个普通人,对这个世界也有着困惑,有着在“我”看来小小的、庸俗的、甚至于配不上鹤川本人的痛苦。

鹤川是乐观的,是体贴的,没有告诉“我”,他和柏木真正的挚友关系,也没有让他那点无关紧要的痛苦,也加诸于“我”身,让本就困惑的主人公陷入更深的烦恼。作文鹤川是温柔的,是痛苦的,是会选择倾诉对象的,而因这一点爱恋的痛苦,温柔的鹤川选择了结束,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与世上他人的联系,去成全心中那一点点激昂到痛苦的感情。读者的我读到这里,瞳孔地震,心灵先行被点燃了。此刻我几乎魂穿主人公,要和他一起落泪。

鹤川你这个バカ。在我心里,鹤川是美的化身,是比金阁寺更靠近主人公,更靠近读者的存在。

美是不稳定的,是善意的,是脆弱的,鹤川的破碎也对应着美丽由自身开始崩塌凋零,最终只留在人的意识里,从此也不曾改变。可是,这样值得庆祝吗?作为读者的我真的情愿,鹤川只是个普通的、在书中只出现过几行的无关紧要的配角。

唯有如此,我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感受金阁寺的美啊。

金阁寺读后感 篇13

每个人都对我说三岛很好,却都说不出哪里好。“总之,你去读就是了。”没错,就像食物,不尝一口,你又何尝能品出各中的滋味。于是,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了这位“日本的海明威”的《金阁寺》。这一读,我也就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悲情美学之中了。

该书以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纵火烧毁金阁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据犯人交代,他作案的动机是因为对金阁之美的怨恨。同样的,本书也以此展开了讨论。

作为一位三度获得诺奖提名的作家,他的书中自然体现了相当的厚度。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尽管他被称作“日本的海明威”,全书的文风却足够柔滑细腻。可是细腻中又不乏一种洒脱。他对于景色与内心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写景衬心,由心观景,不过如此。书中随处可见的暗喻,象征,使人初读此书时感觉十分晦涩难懂。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支撑全文,像极了《人间失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可是精彩就精彩在这里,主人公沟口的从头至尾的天人交战的搏斗过程;一边羡慕着金阁的无与伦比的美,一边又因自己的口吃而嫉妒着、憎恨着世间的一切的复杂情感,就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在静谧中摧枯拉朽,摧毁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衔枚疾走,杀声震天,一切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如同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展现的那样,在最平常的活动中,把世上最残酷激烈的战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犹记得沟口的那句内心独白:“不被人理解已经成为我唯一的自豪。所以,那种想要让外界理解我的表现的冲动一次也没有。我觉得命运不赋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东西。孤独愈发膨胀。”可是在我看来,所谓的“孤独愈发膨胀”也不过是沟口赌气的自嘲罢了。他也渴望金阁对他能有所回应,他希望被人接纳,他不喜欢被拒绝,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被人拒绝,被人无视,也被金阁排挤――他又何尝能与金阁相提并论呢?

沟口将自己与世界隔,。金阁也将他与世界隔绝。他以为自己能够欣赏金阁的美就与金阁合为一体,实则是被自己囚禁于金阁之内。

在全书进行到中部时,沟口渴望自己和金阁在战争中共同毁灭的愿望落空了,用自己的卑微留住永恒的金阁的美的愿望落空了,此时的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三岛没有直接写出。当然,若是他直接写出,那也就不是一位大作家的水准了。他绕开了。他通过沟口自我堕落的过程暗示了金阁必随之堕落;我追求不到的美,必亲手毁掉。在这里,我再次想到《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在悬崖边舞蹈,最终毁灭。沟口经历了许多,终于下定决心要亲手毁掉金阁。

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金阁之于每个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象征。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卑微的人、一个个卑微的人对于内心渴求之物的执着与怨念。美也好,物也好,当以何等之心去追求对待自不必我多说,可是在读罢此书之后,我才会正视自己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