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4-02-29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我们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多用第一人称来写,一篇心得体会的篇幅应该有多长?您是否对“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感兴趣呢请看下文介绍,如果你需求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我们在写心得体会时,应该尽量使用第一人称,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容易与我们建立共鸣。一篇心得体会的长度通常取决于具体的主题和内容,一般来说,大致在500字到1000字之间比较合适。标题为“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的文章可能会涉及哪些内容呢?如果您对此感兴趣,不妨继续阅读下文,或许能够找到您需要的信息!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1)

开班伊始,在集团党委组织下,XX集团党委中心组赴梁家河参观学习,销售公司管理团队也跟随党委中心赴梁家河学习,探访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期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有幸了解总书记早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怎样工作、生活、处事、为人等点点滴滴,实地感受“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通过此次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耐得住寂寞、吃苦耐劳的精神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开始了他的知青插队岁月,直到1975年考大学离开,总共7年时间,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15岁还只是一个懵懂小孩,还只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更不用说在早年梁家河缺衣少食、天寒地冻、交通不便、物质积极匮乏的山间小村去劳动和生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少年习近平在寂寞、劳苦中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四关,逐渐融入当地并真正成长为成为一名黄土地的儿子,从城市到农村、从少年到青年,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铸造了自己能耐寂寞、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青年习近平由刚插队时当地村民对他的不信任、不融入,到后来大家的接受、信任、主心骨再到后来大家的离不开,这是知识改变自己、知识改变别人、知识改变环境、知识改变社会的典型,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当地居民在他的带领下,建造了知青淤地坝,创立了铁业社、沼汽池、缝纫社、磨坊等当时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站,给当地居民在生活上带来了极大改善,正是骨子里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正日益强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迅猛发展,成就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三、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干精神

少年习近平在插队期间先后十次申请入团、八次申请入党,成为当地居民信赖、可靠的领路人,并最终成为梁家河村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打水井、修淤地坝,开办缝纫社、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村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深厚情谊,在繁重劳动后坚持读书学习直到深夜,在这种极强的改革和发展意识下,自己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大家改天换地,并形成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成就了自己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为民谋利的群众情怀,中国正是在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责任担当精神指引下快速前行。

学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但从中需要学习和领悟的东西很多,作为一名企业的职工,如何更快、更好、更深、更广地把这种精神运用自己的工作中,是自己需要长期坚持和消化的,让我领悟到培养自己能吃苦、敢创新、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是做企业所必须的,并不断在自己的工作中脚踏实地践行。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2)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当年下乡插队7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参加赴梁家河学习考察活动。

3月25日,带着激动而期盼的心情,我跟随考察团一行从赣州出发,经过在火车和汽车上连续颠簸20多个小时后,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考察团的组织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考察之行。

在梁家河期间,我们认真参观了习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依次拜访了习的入党介绍人、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与习一同入党的农村党员、时任生产队长石玉新,考察学习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现场点——骨干淤地、村党支部及村史馆建设、梁家河苹果专业合作社、山地苹果园、移民安居工程和正在兴建的知青体验园等,并在习住过的窑洞前,与梁家河党员干部一同交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体会。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群众对习真挚的情感。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经过此次学习考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回到村里后,我要第一时间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的感人事迹,以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创业的精神和加快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让大家思想接受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做实、做细精准扶贫工作,让双江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深刻体会。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四规范三提升一创建”工作,促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XX幼儿园党支部组织开展学习《梁家河》系列活动。

近日,幼儿园党支部为每名教师配发了《梁家河》一书,并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有利时机,在党员活动室组织开展《梁家河》学习研读活动。党支部书记李明为全体党员教师领学相关章节,全体党员教师集体研读《梁家河》,并开展交流研讨,充分感受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质朴情怀,通过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梁家河》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深读细悟,学做结合。

党员教师XX激情宣讲了《梁家河精神》微党课,更加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斗志,大家决心坚定教育理念、超越梦想、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努力做一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幼教人!

党支部书记要求,要把学习《梁家河》作为教师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做,组织全体教师通过集中研学、个人自学、交流心得、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若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同时,他告诫全体教师要珍惜所在单位、珍惜现有工作,用感恩之心和奋进之情做人做事,用实打实的干劲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努力争做新时代新教师,真正让梁家河精神在茗苑幼儿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4)

为了纪念建党97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牢固树立党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新的革命理念。6月30日-7月1日,我们新城区人社局全体党员一行43人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爱国主义再教育,我们重温入党誓言,参观革命先驱曾经战斗和生活的故地-宝塔山、枣园、杨家岭,聆听革命先驱当年事迹。老一辈共产党人坚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为初心,不畏艰难险阻,身践力行,在老百姓的拥戴下和大力支持下,历经十几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对照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不由对老一辈革命家多了份敬意,对自己多了份鞭策。

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突出国民党反动泒层层前堵后追,历经万险来到延安,延安当时人烟稀少物薄,遍地荒山。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建学校扫除文盲、破除封建包办婚姻,男女自由恋爱、土地改革,发展经济、边区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明主选举等等,这些文明先进的举措,在当时犹如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划亮了黑夜,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人士、特别是充满理想和报负的年轻人,不断涌入延安。全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自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部队战时打战,闲时开荒,短短几年间,延安成了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圣地。根据大生产创作的经典歌曲南泥湾,脍炙人口,红遍大江南北。国际各际人士也纷纷赶往延安,其中有著名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等...。

最后一站是梁家河知青旧址,在梁家河村委会院内,我们面对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在参观过程中,我认真聆听讲解员的深刻讲解,结合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段段朴实无华的文字,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并担任村支书期间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的艰难生活,打坝挑粪、兴建沼气的艰苦奋斗精神。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而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是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是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

梁家河精神,就是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期间所展现出的胸怀境界、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等方面。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党的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显现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参观学习后,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真正感悟和领会“梁家河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要将它发扬光大。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为医疗保障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5)

读罢《梁家河》,掩卷久思,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代生活、经历、战斗的过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理想和抱负的所有青年奋斗和学习的榜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胸怀远大抱负,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创新实干、无私忘我的精神,引领着那样一个热火朝天、精神焕发的伟大时代。

1981年5月6日,《西安铁道》报"青春"专栏第67期发表了我和其他同志采访的新闻通讯报道“白云深处的年轻人”一文。这篇文章在报刊第三版的通栏标题"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左上方显著位置刊登,引来铁路战线年轻人的强烈反响和好评。西安铁路部门和宝鸡铁路部门党组织非常重视,掀起了在全铁路系统学习的高潮。青石崖火车站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先进单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还题字留念。如今,当我们乘坐火车经过秦岭之巅的青石崖火车站时,“青年文明号”几个苍劲大字仍然闪闪发光,映入眼帘,追起当年的回忆。

我们当时采访青石崖火车站工区的养路工马树森、蒋顺成等六名从西安、宝鸡来到秦岭之巅的小伙子时,他们个个正处风华正茂,一腔热血,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每天所处工作生活环境是:周围重峦叠嶂,云雾弥漫,方圆三四十里,渺无人迹。抬头望山巅,低头见深渊。那里一年有2/3的时间在高寒浓雾里工作,工区管辖的14华里铁路,有十华里在铁路洞子里,桥隧相连。生活用的煤、米、油、盐、菜全靠背篓背进来。遇到大雪封山就化雪水做饭,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这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青年,一到工区,便对高耸入云的秦岭“望崖兴叹”!工作、生活不是当今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所想象的。

就在青年们思想波动不安的时候,党组织向青年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工区党支部成员,一个个和青年们交了朋友,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传帮带。当时的党支部书记王震,多次和青年们促膝谈心,讲述养护铁路的光荣使命和地处宝成铁路咽喉要道的重要性。团支部组织青年开展理想和前途教育活动,重温老一辈铁路人的光辉历史,老工人用自己扎根青石崖艰苦创业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怎样对待人生,怎样为铁路事业贡献力量。工区党小组长、老工人傅侃,语重心长地对大伙说:"从宝成铁路建成通车后,我们工区的几个老工人用洋镐、铁锹,送走了数十个春秋,从没叫过苦和累,也没有要求换个好地方,因为大家以铁路为家,深深懂得千里宝成铁路离不开青石崖一寸线路……"谆谆话语,深深打动着青年们的心。

春风化甘露,润物细无声。青年们立志学习老工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洋镐、铁锤,在青石崖扎根安家。老工人的言传身教和火热的斗争生活,使青年们渐渐爱上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上了每一颗螺丝道钉和路基石渣。

青石崖工区担负的养护地段,地势险要,桥隧相连。当时这段线路上腐朽枕木群多,弯道上的钢轨磨损厉害。一年大多数时间工作在阴暗潮湿的隧道里。年轻人不怕吃苦和老师傅们一起劳动,用辛勤的汗水保障着祖国的大动脉的畅通无阻,当时,他们创造了安全生产3600多天的优异成绩,线路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

青年们爱路如家,无论是白天黑夜,风雪交加,只要线路发生故障,他们就立即抢修。1980年8月下旬,一连下了七八天大雨,铁路沿线多处发生了塌方。为了保证列车畅通,青年们组织了护路抢险突击队,夜以继日地处理险石,疏通涵洞。一天清晨,倾盆大雨使山洪暴发,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处山崖塌方,几百方石块沙土堵住了45号洞口,几个磨盘大的石头滚到120米高的松树坡大桥头。当时,64次快车就要驶来,在紧要关头,青年突击队立即冒雨跑步赶到现场。他们一边发出停车信号,一边加入抢险战斗。泥石夹着树根,杂草,铁锹、洋镐使不上劲儿。青年们就用手刨,磨盘大的巨石来不及爆破,他们几个人硬是用肩膀向外扛。经过短时间的抢险战斗,从乱石中抠出了一条通道,使列车安全正点通过,避免了一场大事故。

工作中,青年们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突击队。平常,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寂寞荒凉的青石崖生机盎然。逢年过节,青年们在一起除了改善伙食,还要开联欢晚会。工作之余,他们经常组织文体活动,下棋打球,吹拉弹唱。为了不断提高文化技术水平,青年们主动成立了自学小组。他们还多年坚持开展义务劳动,清理路基杂草和防洪排水沟,业务养护“红旗”曲线350米,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在青石崖工区,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的青年工人,各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工作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总是把自己的困难往后摆,把工作往前放。青年工人李海发家住宝鸡,父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无人照料,组织上三次调动他回宝鸡工作,好照管家庭,他都一一谢绝了,硬是在青石崖铁了心。多年来,工区没有一个年轻人因各人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写申请,闹调动,这不正是青年们高尚心灵的自然表露吗?

春华秋实,年复一年。先后有19名青年工人在青石崖工区扎根安家,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甘愿做一颗道钉。

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记忆的阀门一次次地打开,那些些激动人心的故事,记忆犹新。40年间,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江南北飞速奔驰的高铁,已经将普通的铁路和火车渐渐抛远。但是,当年那一代人矢志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却愈加鲜明和珍贵,正如《梁家河》里所呈现的一样,怀抱责任、不懈奋斗是对无悔青春的最佳注解。希望我们商务事业的年轻人们,在新的改革洪流中,能够传承这种精神,始终怀抱梦想,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勇立鳌头,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6)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1000字:

近日在我公司掀起了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的热潮。工作闲暇时我认真阅读了此书,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生活和奋斗的风采。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仿佛看到了久违的黄土地,看到了那大片的黄色,硬实而奢侈地铺展,撑起了窑洞,长起了庄稼。路回峰转之间,青年习近平出现在他熟悉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和梁家河的每一户人家里。在这里,他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把峥嵘青春燃烧在了革命的黄土地上。

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总书记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的青春之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的注脚。是的,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在青工大学习行动中,和广大员工谈的最多的,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不少员工刚从校园出发,怀揣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远走四方,如果这个“四方”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条件似乎“不尽如人意”的基层,又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谋求未来和发展?读后感·的确,来到工作岗位的最初几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对自己定位,寻找归属。这个时候,如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很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漩涡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回想投身到中石化这数十年间,也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是对“无奋斗的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拥有了直面人生困难和逼仄的勇气与力量。过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当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谢自己还好没有放弃,终也收获了比“诗和远方”更辽阔的奋斗的荣光。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7)

读完《梁家河》一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埋头实干的作风一直萦绕着我的心头。梁家河,这个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这个给了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干活从不“撒奸儿”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工作必须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出实招,干实事,苦干实干,从群众最关切的、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以群众的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作为有色的一名普通员工的工作历程,正是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过程,他所面临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得到的收获,正是很多青年、青年干部应吸收的宝贵经验。从习近平同志的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我们可以追寻到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长足迹,他写道:"我的成长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细心品味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寓意深刻的哲理,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梁家河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为摆脱贫困开拓创新所做的一件件实事,再一幕幕地联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怎样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也给当前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以极大的启示:在新的形势下,坚定的革命信念与立根于民的情怀应该成为时代青年的人生成长之基,人生追求之本。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科技如何更新换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青年一代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正确引导年轻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每个时代的重要工作。光阴荏苒,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相比,时间已过去40多年,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前,很多青年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也没有真正与基层的老百姓相处过,对于中国国情无法准确把握。他们不知道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极度贫困,不知道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依,甚至对"为人民服务"不屑一顾……有的因此迷惘无为,有的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要根治"脚不落地、思想高飞"的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青年人到实际中去,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换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有一天我一定要亲自踏上梁家河那块青年人向往的土地,去接受专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从此更加坚定我们奋斗的目标,跟着党走,向着新时代的征程迈进,绝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神圣使命!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8)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时代至新、初心依旧,通过对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的学习,我为总书记43年始终心系梁家河、情牵乡亲们的真挚初心所感动。

(一)经受苦难锤炼,铸就为民初心。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x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从x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扎根在了这个小山村。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由于父亲蒙冤落难,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但他仍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递上去,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新时代,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仍然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融入群众生活,践行为民初心。在梁家河,习近平整日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深知农村的落后与群众生活的艰苦,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农民之中,称自己是“普通农民”甚至是“老陕”。他住在一孔土窑里、挤在六个人的土炕上、行走在一架架山卯间……他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好一口美味的酸菜、习惯了点一盏煤油灯渡过漫漫长夜……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在梁家河所干的一切,无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帮村民修厕所、办识字夜校、教村民学写字,还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赠送给他们。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新时代,这种融入群众的方法,仍然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坚持远x想,永葆为民初心。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想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他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时光荏苒、理想恒在,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的底色。新时代,这种造福人民的理想,仍然是共产党人的干事创业的源动力,也是党永远不变的历史使命。

当年在窑洞里,习近平和“黑子”王宪平拉话时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如今梁家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也都过上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但梁家河人还是和四十三年前一样:打心眼里信服、感激和牵挂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

时代至新,初心依旧!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愿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干担当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9)

7月11日,怀着崇高的敬意,我们一行来到了延安市延川县安驿镇梁家河村,一下午的参观,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看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画面。一个16岁的少年,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一待就是7年,7年当中,习近平总书记10次的入党申请,带领群众在黄土高坡挖深井,办裁缝、铁业社、商店,学习制造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深夜在煤油灯下看书等等,每一个画面都随着讲解员的描述深刻的映入眼帘,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七年,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作为企业的一名技术负责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企业目前遇到的困难和环境与书记当年在梁家河遇到的困难和环境对比,显而易见,前者解决起来要容易的多。沃克公司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实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体现在软实力上,这两年,我出去学习参观了比较多的企业,有让人羡慕的,也看到过很破败的,好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管理好的企业,管理体现在哪里,就是我们目前抓的现场6S,16949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ERP的有效应用,产品质量、交期、服务的体现,上令下行执行力的体现。公司要发展,我们就要深入的解决这些问题,跟当年梁家河的困难相比,我们有清楚的目标,有可借鉴的方法,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有明确的要求。只要我们把梁家河的精神核心“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用在工作当中,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没有什么发展瓶颈是突破不了的。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字写在梁家河的墙面上,这八个字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大道至简,沃克公司从20xx年到现在不正是这八个字的体现吗,我们从发不起工资,从企业亏损一直走到现在,解决了多少问题!这两年又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未来非常美好,但困难依旧很多,我们还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梁家河山高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较少且贫瘠,书记带领群众打坝淤地,修梯田,改良种子,尝试科学种田,最终大大的改良了土地,增加了水坝肥田,改善生态环境,长久而持续的提高了农业产量。做为技术人员,我们也要经常思考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治标更要治本。

这次的参观学习,意义深刻,当前,我还在研读《梁家河》一书,梁家河还有很多大道理需要我去思考,单一个“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就足够用一生。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篇10)

怀着敬仰和虔诚的心,我静静地品味了《梁家河》的每一个故事,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的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的贴心服务品牌也是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具有较为坚定的基础,这是全体售后服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不是终点,我们要秉承艰苦创业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到更好。

不到16岁的习近平在逃离北京后,来到梁家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过不断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后,选择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有这样的信念,在任何选择面前,都要不忘初心,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服务人民的本领。作为陕汽售后服务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勇于担责,面对困难要第一个站出来,多想办法,面对成果,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据了解,梁家河村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他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作为陕汽售后服务的党员干部,也一定要做到踏踏实实,不可天马行空,工作永远是干出来的,能被人记住的,永远都属于踏踏实实做出成绩、造福团队、造福客户的人和事迹。

如今的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渲染下显得有些浮躁,阅读《梁家河》的过程正是沉淀升华的过程。当你浮躁着找不到自己的时候,建议读一读《梁家河》,帮你找到原来的自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