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最新《美的历程》读后感(合集6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2

最新《美的历程》读后感(合集6篇)。

大学生范文网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介绍,不妨相信一下这篇文章会解决您的疑惑。即使同一个人在阅读一本书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更别说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了,作品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有些段落我还能背诵出来呢。 撰写读后感应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1)

再看魏晋南北朝。这是哲学重新解放的时代。思辨哲学的纯洁性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促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极高和极深都能引起崇高感,不过极深引起崇高感夹杂着颤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则是伴随着欣赏赞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闸阀制度下的政治清洗尤为严重。贵族并不用担心所谓的家道中落,需要担心的只有改朝换代,而恰恰,这一改朝换代在魏晋南北朝,就跟吃饭一样常见。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贵族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对稳定的物质条件,既执着又害怕探索人生。这便是潇洒又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的由来。动荡带来恐惧,高尚的人格带来认知的赞誉。

一种崇高又油然而生。在魏晋风格的影响下,文艺作品都具特色,具有文学意识和道学高度。中国文脉的又一主线,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具有民族特征,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书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表现出魏晋人对美和崇高的认识进入了自觉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刚好在魏晋,社会最动荡而人的追求无所托的时候。那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佛像及其壁画上。”……仍可以感觉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和情调:

山村的野生环境,人与动物的活跃形象,肆无忌惮的线条与旋律,以及运动的身姿。”他们的佛像又是这样的”某种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时的潇洒风度。这是魏晋以来这个阶层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

”人匍匐在佛像下,追求的只是一刹那的安定和喘息。那时候的魏晋”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所有可以寄托的便只有往世和来生,以及手上的那件袈裟。黑格尔在论证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中曾经讲过”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他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觉到把这种体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这便是崇高的价值,也是美的体现。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2)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从夏朝的青铜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后由明清的文艺思潮结尾。其中无不体现着每个朝代对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现。

文章开头以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切入,从而讲述到青铜器的纹饰和巫史文化。作者认为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是为了展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谁都能欣赏的,只有文明越进步才能够欣赏这样的美,这让我体会到了美与美的不同,狞厉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认为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从中我体会到了巫史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的重要,在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可见巫师在当时是引领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将统治阶级存在说成上天的旨意,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晋风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作者认为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美。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作者又继续写到唐朝,写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无不展示着石窟艺术的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艺术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轮美奂,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美丽与辉煌。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其最为出名的就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结果。

读这本书,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3)

试问,《美的历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而李泽厚本人却认为“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再问,《美的历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李泽厚说过“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在《美的历程》中,你会发现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代都有着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美。你看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到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再到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带来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你会发现在整个历程中,它不是如同传统历史书本般笼统介绍,而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终问,《美的历程》,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历程?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引进着我们进入了中国艺术的美的巡礼之中,去细熙品味美的精髓。看过那些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秀骨清像的北宋雕塑,阅过那些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如仙境的宋元山水,通过那些美妙诗词、歌赋舞曲、书画雕塑、建筑文献,一步步地带领着我们走进了文明中国的美的长河。时代的火花在河中沉淀,感染着人们的情感,使得人们流连不已。

听那些远古图腾的神话故事,看那些饕餮狞厉的商周铜器,视那些巍峨壮丽的秦代建筑,赏那些古拙浑厚的汉代画像,在森严绝美的佛窟雕塑前,在霸气连流的晋唐书法里,在那气韵诱人的宋元画轴中;学《诗经》的赋比手法、屈原的浪漫主义,颂魏晋的神骨风度、唐宋的情趣意境,意明清的愤俗感伤,美更是经历了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三个阶段,美的历程如同血脉流尚下去……每一个不同的历史历程,美的演变都和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不同的时期带来不同的美的形态,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美轮美奂的美的历程。

在美的历程中,淌过历史的长河,你会发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美的形式如何变化,美的意义如何不同,在这些所有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真实的生活,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任何的无病呻吟,这些美是历史的沉淀,是内心的写照,是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源泉。所有的这些创造之美,都需要真情投入,因为美始终来源于真实,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

在美的历程中,淌过历史的长河,你会欣赏到这千百年来的人民的智慧和生命的深邃之美,享受到历史长河中绵延不止的记忆之美,这些美始终引领着我们去触摸生命的温度,追寻着美的足迹,在未来中寻找着美的历程,正如李泽厚在书中结尾中写的“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4)

美的真谛

外表美,这是我们一般对“美”的理解。我本以为美是平常的,是普遍的......而当我走进《美的历程》,我看到了震撼。

一开始,我完全看不懂这本书。读这本书需要大量的积累。你需要对古代文学、雕塑、建筑和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你将无法欣赏这本书的精妙之处。但即使我知道的不多,我相信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大大丰富知识储备的过程。

这本书有作者所理解的艺术和美学。他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人各个时代的美感。书中说:对内的追求与对外的否定联系在一起,人们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观、旧习俗的破坏、对抗和猜疑中实现的。

突然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是肤浅的,我只在乎美的外表,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其实,美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这本书引导我从历代的感性思考和阅读体验中追寻美的足迹,从而获得美的感知和启迪。

众所周知,社会在进步。但看完这本书,我明白,即使时光流逝,社会富裕,也有一样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退化。反而,时间的沉淀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的魅力。

它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鲜明。它,就是艺术——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李泽厚正是通过历史美的艺术历程,让我们读到了历史艺术美的真谛。

本书中各朝各代的“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艺术的魅力,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让我懂得了,真正的美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是要用心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内心的感动。《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读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对我们精神、灵魂和思想的洗礼。这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描书的震惊。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5)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嘈杂的人群,浮华的城市,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光影,日夜如一,我很困惑、困惑和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几千年来随时间流动的美的踪迹,可以看出美有生命。她开启了每个时代的灵魂,赋予人们感性意识和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有着深厚的厚度和漫长的生命,她传播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世界上闪耀。人们渐渐发现,美是庄子瞬间的微笑,是孔子忧世的沉重脚步,是山川的独特歌声,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范,是盛唐的青莲,是梦见红楼后的凄凉与孤独。

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幸福和快乐,更是深深记忆的芬芳。

突然,我发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很肤浅,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们心灵的永恒触动,就像生命的根。美丽总是在我们身边。她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温暖舒适的美需要知己般的倾听和理解,需要生活空间的容纳,需要整个时代生活的厚度来衡量,需要真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

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有点堕落和沉沦,凄凉、幻灭、空虚、虚荣过后的欢笑,在黑夜里,在月光下有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到人类,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探索,神秘的图腾、中国古代雕塑、柔韧的书法、悲情的红楼,以及虚实的山水和人情,是历史追求美的最初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动了这一古老文明的灵魂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的心灵感动。在美的启发下,生活变得光明豁达,平静深刻。

美作为人们感性认识所引发的一种意识,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火花的凝聚,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

它是一种永恒的、静态的美的生命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设想。生命变成了美,在意识的一秒钟内凝固了世界,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这种抽象的内在美以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命价值的提升和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篇6)

“那些有意味的美”

美丽总是让人想起美好的事物。看看它的词组:美,美,梦;美是每个人(尤其是女性)不可逾越的话题。于是早早的我自认为聪明的把美解读为漂亮,可是这个字是否又有更深的内涵呢?

美学,我不知道是什么?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文学、史学、哲学是密不可分的,而美学似乎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方式,或认识方式。

大学教学论的老师这样说:“你们绝大多数的人要从事的是初级历史教育工作,可是你们不能仅仅与学生念同样的书,要有一定的高度:要讲日本人的特征就必须要读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军刀》要跟学生讲艺术就必须要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当然这位老师还介绍了很多其他的著作,我独独记住了这两本,也许是由于书名太过美丽的缘故。

今天这本书看完了,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写下来。在写之前又上网看了看别人的感想,又总感觉是雾里看花,华而不实。还是决定不借鉴他人,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既然本书的题目叫《美的历程》我也以本书之美为主线进行叙述吧。

文字之美

作者深厚的人文功底令人折服。翻开本书,首先读一读目录,文人的气息扑面而来,“龙飞凤舞”“青铜饕餮”“狞厉的美”“佛陀世容”“悲惨世界”“盛唐之音”“韵外之致”。用到这样的标题,匠心独具,又毫不矫揉造作。

纵观全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描写的贴切性令人惊叹。例如,在介绍苏轼时,作者用了一处颇精到的对比,现摘录如下: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朴素自然的情趣。我喜欢这些诗人的形容词,高度概括了他们的特点。这些得心应手的语言充满了作者的长期积累。

我们不妨使用鲁迅先生的信条,并借用。真是爱不释手。

内容之美

作者在结语的第一段就指出“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不知道鸟瞰花朵是否能得到一个一般而不模糊的印象?”区区16万字,要带领大家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必不容易。

这本书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原始社会到清初。涉及范围广,诗歌,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包罗万象,博采众长。五千年历史博大精深,如何取舍,作者在选择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美学艺术的走向和时代的特征,张弛有度,拿捏得当,并没有累赘之嫌。

不过从书中的内容也能分明看出作者的好恶,我认为文人的特点即在于此。成书乃抒发自我胸臆也。当然,我喜欢和不喜欢这些内容。

我喜欢龙飞凤舞、佛界和唐诗。而对绘画就毫不感冒也不甚了了,因此也是一掠而过。

采撷之美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作者的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喜欢大量的诗歌,歌曲和赋引用的作者和大量的**插入。在这里罗列一下,以免以后遗忘:

龙凤的引用,象形文字(65)诗经部分内容(90)秦兵马俑**(100),《楚辞·招魂》片段(118),班固《两都赋》(131),马踏飞燕**(140)个大家对人生的慨叹(魏晋150)佛教壁画的故事(云冈石窟),《代悲白头翁》《春江花月夜》(213)李白诗(221)温婉的诗(254)三言二拍(310)《桃花扇》哀江南(330)石涛朱耷等人。同时,作者的观点也被别人引用,这样我们的读者也可以间接地阅读很多人的观点,这是又一个很大的收获。

思想之美

没有思想,中国的文字和句子只是文字,没有生命。而这本书正向书后的介绍“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想法。

这些观点和主张影响了我的内在思想,并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启发。例如: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动物纹饰或几何纹)作者认为创造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审美,美观。

它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有关,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几何图案的起源,使我有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并且不仅要联想到大家都熟悉的山顶洞人时期佩戴的项链等装饰物是否并非我们以为的他们已有了审美的能力,而也与他们的原始崇拜有关呢?当然,我只是个幻想。我需要知道更多。

这些美学观点是多么令人振奋:中国古代文人长期以来的矛盾思想——儒学与老庄哲学对立统一。魏晋玄学不是腐朽反动的东西。魏晋时期,哲学又得到解放,思想活跃,问题增多,收获丰硕。

对阮籍和陶潜的重新释读。《西游记》与《牡丹亭》的浪漫。不出所料,人是思想的芦苇。正是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使这本书真正具有了阅读价值。

启迪之美

读这样一本书无疑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在思想上,前面也说了不再赘述。在生活上,我想,从前去旅游名为欣赏,实则下车照相,上车睡觉。

而《美的历程》让我静下来去领略,任何一点小小的作品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外出前最好先做作业,以免成为无头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