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集锦十二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1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集锦十二篇)。

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当我们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收获知识,更能得到人生的启示。 读后感是对所读文章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交融契合,谢谢你的支持希望你继续关注我的创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建议我们的老师说:

“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

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

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真话,总能打动人心。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当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摘花时,他没有喊叫和威胁,而是保持沉默。之后,他平静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去看花呀?

”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吵架吃亏,他马上找学校算账;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

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幸福——关爱他人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新安县石寺镇中心小学教师董志伟,本科学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允许学生以自主、合作和**的方式参与教学。诚实守信,负责任,关爱生命的信条。

教育格言:把爱带给每一个学生,用千千万万次的努力,换来桃李园的芬芳。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 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书,作者是杨洪基。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而且让我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以便给予他们更充实、充满爱心和关怀的成长环境。


书中,杨洪基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其他人的故事,描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难和挑战。他指出,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家庭教育模式的单一,已经导致孩子们在身心健康和心灵成长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扰。他呼吁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都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心理学家和他的病患儿童之间的故事。这位心理学家在帮助孩子们恢复正常的心理健康过程中,向他们灌输了许多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种关怀和爱心使得孩子们逐渐摆脱了自卑、抑郁的状态,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和被关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不仅仅是照顾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更是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在现代社会,总是忙于工作、学习和各种事务,往往忽略了和孩子们真正的交流。应该尽量和孩子们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需求。这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孩子们面临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提醒,要经常和孩子讨论网络安全、正确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上网习惯。同时,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应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他们沉迷于不良娱乐、消极思维或者是各种心理障碍。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切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个体,都有他们独特的需求和发展空间。不能把他们简单地看作是期望中的样子,而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们的差异。应该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关注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


小编认为,读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后,我深切体会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心、被尊重和被爱护。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心、自信和积极向上的人。只有在这种温暖、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健康而有价值的人。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3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太阳吮吸了露珠,洗涤了银色珠网,笑逐颜开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为个性发展一个极重要因素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整本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劳动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为培养劳动需求乃是整个共产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劳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复杂而又不轻松的脑力和体力作业的成果。他肯定地说:“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结合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已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是孩子们变了,而是孩子们接触的范围和时间太少了。孩子需要阳光草地,沙滩河水。为什么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说的:“因为带领孩子去草地、去树林或逛公园比上课要麻烦。我们的集体活动中很多课程都是预设的,老师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控制权,而在户外,有太多的偶然,会让老师无所适从,一只昆虫、一朵野花、一根树枝、一轮落日都会让孩子兴奋不已,无法控制。孩子们长时间逗留在室内,在图片上欣赏那一抹新绿,那一处晶莹,却因为安全、经费等诸多因素,却不能用手去触摸那一抹新绿,用眼去观察那一处晶莹,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小太阳”“小月亮”,在享受宠爱的同里,也丧失了很多权利,例如“劳动”,不要说帮助别人劳动,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这比空洞的说教:“要爱劳动,要爱劳动人民”要好得多,我们在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长都会积极主动配合,但是爷辈们还是喜欢包揽一切,总把自己的孩子看得还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和我的教学联系紧密,其中的很多章节如《母亲节》《云雀节》很让我感动,我会联系教学断续认真研读,进一步领会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4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篇幅众多,投入精力也多,他曾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专门来论述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以及指导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快速稳步成长。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多次提到对教师的要求,比如作业笔下的“亚努什科尔恰克”。亚努什科尔恰克是犹太人聚居区孤儿院的一名教养员,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分子打砸抢烧、横征暴敛,对于这个聚居区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其中一场罪孽就是法西斯要用焚尸炉残害孤儿院的苏联孩子们。

**的法西斯主义者命令训练师亚努什科恰克做出选择:要么放弃孩子们的生命来拯救自己,要么和他们一起死去。面对这样的暴行,亚努什科尔恰克,这位“合格的教师”说“我绝不会拿良心做交易”。

于是英勇就义。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你必须把你的一生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著名的教育家威悌曾对47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归纳出有效能教师和无效能教师的特征,“仁慈体谅、了解学生给予鼓励、和蔼可亲、有兴趣研究学生的问题、和蔼可亲”等都是对有效能教师的特征的形容词。通过这项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可以完美的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合格的教育者的要求——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从十七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48年,在他从教十年之后,担任了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二十三年从未离开过这所农村学校,他一生致力于教育行业,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学校教育的成功管理者。 反观现在我们身边的某些教师,与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真正的教育者”相比,难免望其项背。同样是威悌“有效能与无效能教师特征”这项调查研究归纳出的无效能教师特征:

脾气暴躁,讽刺,傲慢,不公平,偏爱等等。这些否定名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些教师的现状。例如汶川**中的范跑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在危难之时抛弃自己的学生而自己逃生,这等举动在伟大的亚努什科尔恰克面前难道不会自惭形秽吗?

更有甚者红黄蓝事件,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灵一生的阴影和残害。其他类似“课堂冷暴力、体罚学生、污言秽语、布置超出孩子现有水平的超量作业”等现象更是存在于教育一线。这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背道而驰。

那么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怎样的呢?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曲,从合格教师的实践中学习。但这前提需是“拥有对孩子们的依恋之情这种品质”。

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更要做孩子心灵的培育者,只传授知识的老师不能算真正的教育者,而是应当做孩子心灵的启蒙师,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健康环境下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在爱孩子的前提下激发学***,培养良好的***实用的能力,关注学生尤其是成绩不佳的学生,善于提倡孩子之间互相帮助等互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晚年与一个班的31名学生五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故事,分为“快乐学校”和“儿童时代”两部分,共计41篇短文。作者用他全部的身心来爱着他的孩子们,书中诗一样的语言,使人如沐春风;诗一样的教育生活,使人心驰神往;诗一样的心灵,使人感受到教育工作的神圣、愉悦与宁静。

作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一系列探索与追问,形成了鲜明的观点:“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真正的、不可再现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生活。”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这呼声,直到今天依然是那样振聋发聩。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没有这种力量,任何巧妙的教育措施都无济于事。”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意识到这种师爱,就会激发起积极的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有了爱,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信心和爱心,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们会把我们当作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和探索的重要内容。爱尔维修如是说: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情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诚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每一个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6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希望和梦想,他们是一片净土,需要用心去呵护。一本好书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因此,我深深地相信,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阅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个教师,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人格与品质。而阅读正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孩子们的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而书籍是通向自由与智慧的桥梁。因此,我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让我决心将自己的心灵献给孩子们的阅读。


我要为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好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读适合他们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我会根据孩子们的成长阶段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挑选那些既能满足他们好奇心,又能拓宽他们视野的书籍。比如,在孩子们初学阶段,我会选择一些童话故事,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这些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好和善良的力量。在他们稍大一些的时候,我会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可以让他们对于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通过为孩子们选择适合的书籍,我相信他们能够受益终身。


我要鼓励孩子们主动阅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电子产品吸引,阅读的时间被大大减少。因此,我会积极引导孩子们摆脱电子产品的束缚,去探索阅读的乐趣。例如,我会在教室里放置一些精心设计的阅读角落,用各种方式吸引孩子们阅读,如摆放彩色软垫和舒适的座位,营造出舒适的阅读环境;我还会安排一些读书分享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对于阅读的热情。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孩子们会慢慢爱上阅读,培养起持续学习的习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我要用我的心灵去引领孩子们,开阔他们的世界观。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因此,我会用我的心灵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与孩子们共读好书,我会与他们一起交流,一起讨论,用心去体会每一个细节,一起沉浸在故事中。一起探讨书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人物的动机,讨论故事的背后含义。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发现他们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将我的心灵献给孩子们读后感的决心。


通过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阅读,我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加开朗、聪明和自信。阅读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情感,磨砺他们的品格。每一本好书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新的体验,启迪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我坚信将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是一种无私与美好的付出,也是我作为教育者最大的责任和使命。让用爱去阅读,用心去引领,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灿烂的未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7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8

2、 他是生活中的智者,是生活中美丽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上,还体现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影响上。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大自然是儿童语言和情感发展的源泉。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9

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时,最初我觉得有点不耐烦。为什么呢?因为他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

但当我深入阅读时,我明白了他的意图。没有对教育的热爱,没有对每一个孩子的详细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刻理解,我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师父所做得并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我们都没有耐心和热情去做的。是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引领着他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

我意识到我们班的张豪是一个基础差的孩子,没有学习的热情。因为做不到给他弥补知识上的空白,只能尽量多的去关心他,鼓励他,以此来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过了一段时间,他看起来真得像个新人。就连数学老师也觉得自己的学习热情在高涨,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其间的道理。

《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老师,让我们积极行动。像苏师傅一样,用我们的真诚、爱心和责任感,把希望的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用智慧、仁爱和宽容的心拥抱我们的事业和我们的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0

要爱学生,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的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10年的工作中,我也深有体会,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和爱的种子。

我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所挚爱的事业,拥抱我的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让我佩服。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打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

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当我拿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我真的被这个标题所吸引。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但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书籍,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学习什么,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个人。


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案例,告诉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他提醒父母在追求自己事业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父母们忙于工作、追求成功,但却经常忽视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只有陪伴才能让真正了解孩子,感受他们的温暖和需求,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我还记得书中描述的一个案例:父母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而孩子却感到孤独无助。父母觉得只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丰富,就能让他们拥有幸福的生活。作者在书中指出,孩子更渴望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当孩子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渴望能看到父母为他们骄傲的目光;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他们需要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这些都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父母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因为他们无论在言传身教上,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时,同时自己也需要成为这个模范。要想让孩子学会爱与尊重他人,必须首先成为能够爱和尊重他们的人。


不仅如此,书中也提到了教育孩子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有了良好的习惯,孩子才能充分发挥潜力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培养兴趣则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书中还强调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他提到了时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压力问题,以及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内心。书中还提到了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情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这些内容都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它提醒我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支持。我也意识到,成为一个好父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他们的榜样,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他们拥有幸福、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