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谈判过程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Negotiation and Maslow's Hierachy of Needs

谈判过程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Negotiation and Maslow's Hierachy of Needs

发表时间:2022-02-24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或许你需要"谈判过程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Negotiation and Maslow's Hierachy of Needs"这样的内容,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According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human beings have 5 level needs, includingPhysiological needs, Safety needs, Love and belonging, Esteem andSelf-actualization. For the most part, physiological needs are the literalrequirements for human survival, such as sleep, water, food, air, etc. If theserequirements are not met, the human body simply cannot continue to function.So, as the host party of a negotiation, in the preparing stage, it’s necessaryto arrange well the others daily life, such as hotel, restaurant, andtransportation.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个层面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生理需求就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如睡觉、水、食物、空气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身体机能就不能正常运转。所以,作为谈判的主办方,要在准备阶段安排好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如住宿、吃饭和交通。

Safetyneeds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for a person. During the whole stages ofnegotiation, all negotiators’ safety should be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sothat can keep the negotiation smooth. And the safety needs means not only thepersonal secur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but also the financial security.

安全需求也是人5种需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谈判的各个阶段,谈判者的安全也需特别重视,以便保证谈判的顺利开展。而安全需求不仅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也包括财产安全。

Andduring the negotiation, both parties should show respect to each other. Whensomeone is doing the presentation, the listeners should focus on what he or shesays, while the presenter also should care about the listeners understandingand allow them to ask questions or even challenge. And these features areincluded in the esteem and self-actualization.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都要互相尊重。当有人在做演示时,其他人应该要认真听讲,而所做的演示也需考虑听众的理解能力,允许提问甚至质疑,这些也包括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

Inone word, the processes of negotiation are the realization of a person’s needs.

总的来说,谈判的过程即是一个人需求不断实现的过程。

1467.Com.cn相关文章推荐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或许你需要"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这样的内容,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近期我特地读了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书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思政教育的概念和内容,思政教育被定义为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和认识,同时也包括了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外政治制度等。

第二章讲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类。按照分类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审美教育、形式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各种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高尚的品德。

第三章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马列主义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有信仰和担当;最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科学原则、引导原则、规律性原则、有机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够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四章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和案例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灵活运用,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介绍了思政教育的评价方法。在思政教育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评价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列举几种模式。 例如,名师点评、班级评比、学生评议和学业考试等。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才能让评价更加科学。

在阅读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价值观念、性格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灵活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终身。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2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 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张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教师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3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系统理论,它是教育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我认为,这些理论中包含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体系,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阅读这些理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巨大作用。

首先,阅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也有很多深入的探讨。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极为珍贵的。

其次,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读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时候,我发现其中多有一套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确保教学过程高效且合理。值得提到的是,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我们也要严格实行评价与反馈环节,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还有优劣势的认识更为合理。

最后,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个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对于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理解时,其实我们也需要用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而我目前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情。在读完之后,我们得出的不仅是基于经验的思考,更可以根据科学的理论结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相信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4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杨立梅、蔡觉民主编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书中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生平事迹、音乐教学研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多次验证、反复实践、最终获得大众认同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理念说明、真实案例剖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其中对体态律动的描述尤为细致:如要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体验律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歌唱的兴趣;体态律动注重发现式教学原则,即不必过多解释而注重创设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体态律动的变化和难度(体态律动的即兴性)。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内容和完美的结果为目的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结合音乐学科性质,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教和学的前提,学生尊重老师,才能学得踏实,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得舒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我想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构建平等亲民的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人,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低年级段儿童,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多动,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更适合采用生动、活泼、具象、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通过感官刺激,能够更快激发学生认知的本能与潜力,利用其好动的特点,把动作(体态律动)作为阐述音乐的和表现音乐的工具。

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正式利用这一点,达尔克罗兹针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了关于游戏说的指导思想,对游戏说赋予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追求,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要集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为一体。

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

   达尔克罗兹指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大脑、思想、身体和感觉器官,注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以开发培养学生反应力、注意力和控制力等多种能力为目标,他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又是社交过程,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使我想到,在教授歌曲《小红帽》时的情景,教师请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并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小狗跑、袋鼠跳、小乌龟爬的动作分别表现快速中速和慢速,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大皮鞋呱呱叫和小猫走路静悄悄分别表现音强和音弱,教师在不同的音区弹奏歌曲,学生用大象走和小鸟飞表现低音的沉重和高音的轻巧等等,我想:如果没有相当的控制力、注意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孩子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一定会完成,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游戏式的活动。

三、 以“发现式”体态律动为教育原则

达尔克罗兹注重发现式教育的原则,即不必过多的解释而注重创设某种情境的活动,体态律动又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学习音乐,要调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是一种带有身体感觉的通感体验过程。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熟悉了现有的体态律动,久而久之往往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自动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容易变得注意力不再集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教学的变化和难度,使学生永远保持新奇感,发现式和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应同时作用于音乐活动中。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每天音乐课一开始都要进行演唱的坐姿歌,这个环节是课堂常规,通过演唱规范学生歌唱的姿势,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对歌曲的演唱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实施了数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学生演唱状态不是像刚开始这么积极了,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歌声油腔滑调,明显带有习惯性和应付性……,由此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演唱毫无意义,教师应给予学生保鲜剂,始终让其保持新鲜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其中活动的即兴性又是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我所承担“即兴式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影响与研究”这一课题正是贴合了这一点,通过活动中音乐要素的不断的变化呈现、再变化再呈现,由“我知道”到我“体验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重点,通过探索启发,在层层递进的即兴式体态律动中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发现歌曲难点,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化解,根据上述事例我调整设计如下:唱会《坐姿歌》——两周后在钢琴上移调唱——根据歌曲音高特点加入体态律动演唱——加入速度和力度变化演唱——划分乐句分句边走边唱——变换节奏灵活改变体态律动演唱——自己编创情景进行边演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现多种能力,使他们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体验和探索。

以上是本人阅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小感悟,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5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印象非常深刻。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6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1000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理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2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杨立梅、蔡觉民主编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书中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生平事迹、音乐教学研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多次验证、反复实践、最终获得大众认同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理念说明、真实案例剖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其中对体态律动的描述尤为细致:如要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体验律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歌唱的兴趣;体态律动注重发现式教学原则,即不必过多解释而注重创设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体态律动的变化和难度(体态律动的即兴性)。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内容和完美的结果为目的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结合音乐学科性质,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教和学的前提,学生尊重老师,才能学得踏实,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得舒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我想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构建平等亲民的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人,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低年级段儿童,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多动,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更适合采用生动、活泼、具象、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通过感官刺激,能够更快激发学生认知的本能与潜力,利用其好动的特点,把动作(体态律动)作为阐述音乐的和表现音乐的工具。

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正式利用这一点,达尔克罗兹针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了关于游戏说的指导思想,对游戏说赋予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追求,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要集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为一体。

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

   达尔克罗兹指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大脑、思想、身体和感觉器官,注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以开发培养学生反应力、注意力和控制力等多种能力为目标,他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又是社交过程,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使我想到,在教授歌曲《小红帽》时的情景,教师请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并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小狗跑、袋鼠跳、小乌龟爬的动作分别表现快速中速和慢速,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大皮鞋呱呱叫和小猫走路静悄悄分别表现音强和音弱,教师在不同的音区弹奏歌曲,学生用大象走和小鸟飞表现低音的沉重和高音的轻巧等等,我想:如果没有相当的控制力、注意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孩子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一定会完成,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游戏式的活动。

三、 以“发现式”体态律动为教育原则

达尔克罗兹注重发现式教育的原则,即不必过多的解释而注重创设某种情境的活动,体态律动又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学习音乐,要调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是一种带有身体感觉的通感体验过程。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熟悉了现有的体态律动,久而久之往往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自动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容易变得注意力不再集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教学的变化和难度,使学生永远保持新奇感,发现式和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应同时作用于音乐活动中。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每天音乐课一开始都要进行演唱的坐姿歌,这个环节是课堂常规,通过演唱规范学生歌唱的姿势,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对歌曲的演唱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实施了数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学生演唱状态不是像刚开始这么积极了,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歌声油腔滑调,明显带有习惯性和应付性……,由此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演唱毫无意义,教师应给予学生保鲜剂,始终让其保持新鲜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其中活动的即兴性又是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我所承担“即兴式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影响与研究”这一课题正是贴合了这一点,通过活动中音乐要素的不断的变化呈现、再变化再呈现,由“我知道”到我“体验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重点,通过探索启发,在层层递进的即兴式体态律动中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发现歌曲难点,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化解,根据上述事例我调整设计如下:唱会《坐姿歌》——两周后在钢琴上移调唱——根据歌曲音高特点加入体态律动演唱——加入速度和力度变化演唱——划分乐句分句边走边唱——变换节奏灵活改变体态律动演唱——自己编创情景进行边演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现多种能力,使他们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体验和探索。

以上是本人阅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小感悟,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的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教师大计以师德为本,而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灵魂。

学习了《教师道德修养》读本的这本教育理论书籍后,其中的内涵尤为深刻,作为一名热爱事业的教师来说,是深受启发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实践部分,汇集了上海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崇高的师德风范,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们是我们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还有的是年轻的教师,他们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榜样。因此,此书是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师德建设方面值得学习和探索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我体会很深。

所谓师者,是指一切可以传授知识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可以做别人榜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个榜样。

一个学校培养的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各种人才,而我们老师则是这些人才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使得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师德,我想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师风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作风。近些年来,我们的教师队伍都在逐步的来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各自的个人作风,如我校提出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树立什么样的形象等,可以说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起着变化,师德师风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关心,这在我们非班主任老师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这将导致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可能就会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而有的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玩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有的老师则是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对学校安排的工作随便应付。有的老师缺乏奉献精神,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等等。这些不良的师德师风都是我们当老师的应引以为戒的。

因此,为了能让我们的师资队伍有一个高的要求,为了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培育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人才,所有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形象,真正无愧于我们教师这一职业。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系统理论,它是教育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我认为,这些理论中包含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体系,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阅读这些理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巨大作用。

首先,阅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也有很多深入的探讨。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极为珍贵的。

其次,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读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时候,我发现其中多有一套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确保教学过程高效且合理。值得提到的是,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我们也要严格实行评价与反馈环节,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还有优劣势的认识更为合理。

最后,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个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对于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理解时,其实我们也需要用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而我目前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情。在读完之后,我们得出的不仅是基于经验的思考,更可以根据科学的理论结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相信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合集


小编通过深入理解和细致的拼凑为您呈现这篇“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我们从一些事情上获得新的感悟后,最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成一篇文章。编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的头脑更清醒。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

在寒假中,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就应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我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3)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不息的“源头水”和“长流水”,并要使自己快速成长,务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学习多研究。要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善于把教学中产生的见解、主张提出来和写出来,让人家讨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人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研能力。关于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心得。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信息科技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积极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4)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5)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断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读了《教师培训读本》,使我大受启发。里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财富。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充要条件。

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

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当然不应该走上讲台的。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资料表明,老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要学生吃粪者有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上课,尽管我们在课前受了委屈,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抛在脑后。不应该把丝毫对他人或领导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因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状态的心理健康去影响学生。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老师,不仅要上好一堂课,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提高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是我从本次培训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6)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7)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8)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1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教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往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教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学校里充满民主、平等,让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教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当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可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教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教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2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并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当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异常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3

王晓春教师的著作《今日怎样当教师》一书中有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学校,然而却关系到我们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今日,我们应当怎样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活力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教师是使人类和自我都会变得更加完美的光辉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教师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在为孩子操劳的过程中,也享受着教育的欢乐和幸福。那今日,我们应当怎样做一名好教师呢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一向认为: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成绩,做出贡献。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们崇拜蜡烛精神——他燃烧了自我却照亮了别人。同时我们坚信自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想,仅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能够以苦为乐,以苦为趣,到达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做一名教师既是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们想要体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干出事业,干出成绩。

我任教的班级部分学生寄宿,对于寄宿在校的学生,学校就是他的家。当临时班主任的日子里,白天给他们上课,晚上有时要留在学校里陪伴着他们,可自我的孩子托付给外公外婆管。气温骤冷,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身体不舒服,提醒学生“按时服药”,打球出汗了,提醒学生“赶紧擦擦洗洗把湿衣服换了”,直至再三叮嘱:吃饭前必须要把手洗干净。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我在工作与休息、工作与家务的天平上,对于前者,加重了砝码,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师,我只能用我的无私,奉献给学生一份欢乐,奉献给学校一份荣誉,奉献给社会一份热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是新世纪优秀教师的必备品性,三者缺一不可。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很喜欢一首歌中唱的:“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就像鸡妈妈爱小鸡一样,爱学舌功能也成了我们教师的一种本能,并且又正是这种爱,才得以使我们每一天能满腔热情地迎接他们,无怨无悔地教育他们。20年的教学经历,我们全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温暖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学。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信任和期待目光洒向每个职专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用爱赢得每一位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职业学校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赞扬,去鼓励,为他们供给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必须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舌功能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广大学生看得见的,所以我平时能严于律己,处处检点。仅有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教师们,让我们简便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一样的人才,欢乐地生活,欢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今日,我们做教师,在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愿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所有教育者,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舞人;以充实的人格去塑造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让完美的人生在教育事业这面火红的旗帜下熠熠生辉。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4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

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本事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明白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我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礼貌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确定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礼貌的成果并不能经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构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5

近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读书心得6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9)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 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张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最后,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正如魏书生所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教师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0)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1)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理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2)

通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r/n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学习、反思、成长、发展是同义词,通过学习,我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要努力摆脱“已成的我”,努力研究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促进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回忆二十年来的教学工作,在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及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是沿着别人的路走下来的,很少有自己的东西。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对教材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观点。教了几年高三,也只注重了对知识方法的挖掘、归类、整理。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也一直是个未知数。通过学习,理清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培养途径。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调动其它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重大意义。了解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及落实的具体原则,并打算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落实。/r/n

二、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转变了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r/n

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流。以前也经常听到这方面的报告,但对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次理论学习,才加深了对上述教育思想的认识。/r/n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完善了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r/n

总而言之,这次理论学习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今后我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继续努力,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n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7篇


大学生范文网主题阅读推荐:“教育理论读后感”。

一本好书对于智慧而言,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我读了作品一文,他这篇文章文笔十分优美,字也写得漂亮,真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啊!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如何让自己撰写的作品读后感更有新意呢?大学生范文网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1)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艰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思考?这不,《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2)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3)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埃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4)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5)

研读完《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使我受益非浅。结合工作实际,使我对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怎样学数学,以及幼儿数学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以往对幼儿数学教育的概念认识很简单,在我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经历过数数,加减之类的“数学启蒙”。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困惑:孩子怎么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读完该着作后,使我明白数学之难教是由于它“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双重性:它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有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正由此,数学具有双重的价值,即: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该着作中详尽阐述了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以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两方面的价值。首先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作为幼儿应该怎样学习数学,我从该书中也找到了答案。首先要认知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知识究其实质,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抽象出普遍的数学关系的过程。其次幼儿学习数学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我们要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等。通过工作实际中的观察,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他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第二,我们要考虑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但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最后我们要注重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 幼儿数学学习始于动作;二 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作用;三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四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通过对该着作的研读,还使我明白了幼儿数学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具体应该表现在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要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其次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区别。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并且要注重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把学数学变成幼儿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最后要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提出“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的依据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该承认每个幼儿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的独特性。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6)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7)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作品,人们的情感将会一直变化。我们抽一点点时间撰写读后感,用来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悟,想要更好地了解“教育理论读后感”就不能错过本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我有幸拜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感慨颇多,读教育理论书的读后感。本书共有13章,每一章谈一个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或统计数据作为根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记住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2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不息的“源头水”和“长流水”,并要使自己快速成长,务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学习多研究。要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善于把教学中产生的见解、主张提出来和写出来,让人家讨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人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研能力。关于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心得。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信息科技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积极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杨立梅、蔡觉民主编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书中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生平事迹、音乐教学研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多次验证、反复实践、最终获得大众认同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理念说明、真实案例剖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其中对体态律动的描述尤为细致:如要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体验律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歌唱的兴趣;体态律动注重发现式教学原则,即不必过多解释而注重创设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体态律动的变化和难度(体态律动的即兴性)。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内容和完美的结果为目的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结合音乐学科性质,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教和学的前提,学生尊重老师,才能学得踏实,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得舒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我想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构建平等亲民的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人,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低年级段儿童,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多动,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更适合采用生动、活泼、具象、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通过感官刺激,能够更快激发学生认知的本能与潜力,利用其好动的特点,把动作(体态律动)作为阐述音乐的和表现音乐的工具。

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正式利用这一点,达尔克罗兹针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了关于游戏说的指导思想,对游戏说赋予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追求,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要集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为一体。

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

   达尔克罗兹指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大脑、思想、身体和感觉器官,注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以开发培养学生反应力、注意力和控制力等多种能力为目标,他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又是社交过程,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使我想到,在教授歌曲《小红帽》时的情景,教师请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并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小狗跑、袋鼠跳、小乌龟爬的动作分别表现快速中速和慢速,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大皮鞋呱呱叫和小猫走路静悄悄分别表现音强和音弱,教师在不同的音区弹奏歌曲,学生用大象走和小鸟飞表现低音的沉重和高音的轻巧等等,我想:如果没有相当的控制力、注意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孩子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一定会完成,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游戏式的活动。

三、 以“发现式”体态律动为教育原则

达尔克罗兹注重发现式教育的原则,即不必过多的解释而注重创设某种情境的活动,体态律动又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学习音乐,要调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是一种带有身体感觉的通感体验过程。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熟悉了现有的体态律动,久而久之往往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自动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容易变得注意力不再集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教学的变化和难度,使学生永远保持新奇感,发现式和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应同时作用于音乐活动中。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每天音乐课一开始都要进行演唱的坐姿歌,这个环节是课堂常规,通过演唱规范学生歌唱的姿势,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对歌曲的演唱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实施了数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学生演唱状态不是像刚开始这么积极了,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歌声油腔滑调,明显带有习惯性和应付性……,由此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演唱毫无意义,教师应给予学生保鲜剂,始终让其保持新鲜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其中活动的即兴性又是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我所承担“即兴式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影响与研究”这一课题正是贴合了这一点,通过活动中音乐要素的不断的变化呈现、再变化再呈现,由“我知道”到我“体验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重点,通过探索启发,在层层递进的即兴式体态律动中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发现歌曲难点,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化解,根据上述事例我调整设计如下:唱会《坐姿歌》——两周后在钢琴上移调唱——根据歌曲音高特点加入体态律动演唱——加入速度和力度变化演唱——划分乐句分句边走边唱——变换节奏灵活改变体态律动演唱——自己编创情景进行边演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现多种能力,使他们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体验和探索。

以上是本人阅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小感悟,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热门]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是一种要求边读边思考的写作。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大学生范文网整理了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1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2

《教育理论书籍读后感》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3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埃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4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5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6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7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终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我还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明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行动、进取的意识并且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8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