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2篇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03-29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12篇。

书籍是一座连接你我心灵的桥梁,它让我们可以更真挚的交流,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一件事产生了新的看法时。 撰写读后感是您表达对书籍感受和思考的机会,你有没有从作品读后感范文里得到灵感呢?以下“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相关主题内容,为大学生范文网小编收集并整理,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

假期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冯校长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

对照冯校长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做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一是读书少,二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更少。平时总感觉时间少,拿各种原因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想起来,如果把平时上网看新闻等的上网时间拿来读书,也能通读几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着作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中学够了,正是这种对自己满足的心态,使自己变得懒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算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挤时间来读几本教育教学学理论名着,除了学校发的读物外,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上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物来学习,还要做好笔记,以便能不断地提醒自己,特别是要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争取用不长的时间(一个学期),使自己的理论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视的环节。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照这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一会不能经常性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是有问题出现的时候才去反思,如果每个教学行为后,都去反思一下,总结一下,就不是出现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冯校长还告诉我们,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要学习的长处,所以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合作的团结的集体,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合作,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就不会成功。所以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素养。应该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冯校长最后指出每一名优秀教师都是复合型的教师,要释放学生的潜能,除了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也是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的一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今后自己在这方面也要努力。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2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艰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思考?这不,《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3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不息的“源头水”和“长流水”,并要使自己快速成长,务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学习多研究。要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善于把教学中产生的见解、主张提出来和写出来,让人家讨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人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研能力。关于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心得。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信息科技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积极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4

今年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5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的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教师大计以师德为本,而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灵魂。

学习了《教师道德修养》读本的这本教育理论书籍后,其中的内涵尤为深刻,作为一名热爱事业的教师来说,是深受启发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实践部分,汇集了上海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崇高的师德风范,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们是我们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还有的是年轻的教师,他们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榜样。因此,此书是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师德建设方面值得学习和探索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我体会很深。

所谓师者,是指一切可以传授知识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可以做别人榜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个榜样。

一个学校培养的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各种人才,而我们老师则是这些人才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使得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师德,我想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师风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作风。近些年来,我们的教师队伍都在逐步的来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各自的个人作风,如我校提出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树立什么样的形象等,可以说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起着变化,师德师风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关心,这在我们非班主任老师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这将导致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可能就会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而有的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玩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有的老师则是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对学校安排的工作随便应付。有的老师缺乏奉献精神,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等等。这些不良的师德师风都是我们当老师的应引以为戒的。

因此,为了能让我们的师资队伍有一个高的要求,为了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培育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人才,所有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形象,真正无愧于我们教师这一职业。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6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7

我有幸拜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感慨颇多,读教育理论书的读后感。本书共有13章,每一章谈一个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或统计数据作为根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记住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8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9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0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

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1

如今,教师这职业还是深得社会人士的尊敬的。家长们将孩子送进学校,便将自己的期待也一起送了进来。对方赋予信任,校方便赋予责任。做为教师,该怎样面队自己这种特殊而平凡的职业?通过学习了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信心,与生同乐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关键是要帮助教师树立对教学的信心。”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学生,上不好课。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对学生的把握不够,我愿意教,他们会愿意学吗?文章中提到“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快乐,课堂的快乐,教师才能教的快乐……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学生快乐相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看来,只有树立信心,才能自然发挥,与生同乐才能成功教学。

二、端正角色,循序渐进

“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不再将教学看成工作或职业,而是积极成为道德典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续性的反思是多么重要。”学校总会布置很多文章任务。很多教师觉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论文如同难产。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吧。但如果我能持续生活中的小反思。那么我的论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但若不联系实际,纸上谈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话,痛苦的是自己。

三、“让素质教育看的见”

鲍寅初的讲话中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艺术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作为音乐教师也是责任重大。自从提倡素质教育后本来人人可以抢,不被家长学生重视的艺术课就一下明朗起来。但还是存在偏见的,我个人认为偏见的本身还是在于艺术课的本身。“加强素质教育”口号是喊出来了,但总要看到效果吧。没有效果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分析、推想的表面工作上。怎样能效果?要靠教研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还有学生的配合,最好是全社会的配合。“理解万岁”,我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的理解素质教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效果给他们看见。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次“360”师训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

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当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

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范文 篇12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1467.Com.Cn其他人还在看

[热门]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后感,是一种要求边读边思考的写作。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收集,大学生范文网整理了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1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2

《教育理论书籍读后感》

一、多个教育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3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埃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4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5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6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7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终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有了新的理解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我还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明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行动、进取的意识并且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 篇8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7篇


大学生范文网主题阅读推荐:“教育理论读后感”。

一本好书对于智慧而言,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我读了作品一文,他这篇文章文笔十分优美,字也写得漂亮,真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啊!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如何让自己撰写的作品读后感更有新意呢?大学生范文网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1)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艰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思考?这不,《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2)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3)

上学期幼儿园赠送了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此次赠送的书都是经过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选的专业类书籍。我挑选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101条建议——数学教育》。因为之前也读过此系列的语言教育等丛书感觉不错,所以就选择了此书。

本书是由张俊主编,共有7个部分,101条建议。其内容涵盖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数学活动设计到操作材料的提供,从领域渗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评价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对于书中的一些问题都是我们平时经常碰到但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在此书中终于找到了非常完满的答案,解决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哦这件事情原来是这样埃书中的编辑都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同时也是从事多年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他们的建议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交融,而不是专业的控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就像一只迷路的羔羊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书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新《纲要》中提到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对正确理解“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做了全面整体的阐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将数学经验或概念运用于生活之中。然后又理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来阐述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巧用“说明书”学数学等等,从实践的角度来引领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4)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今日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

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

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

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

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俗话说“开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5)

研读完《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使我受益非浅。结合工作实际,使我对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怎样学数学,以及幼儿数学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幼儿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以往对幼儿数学教育的概念认识很简单,在我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经历过数数,加减之类的“数学启蒙”。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困惑:孩子怎么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读完该着作后,使我明白数学之难教是由于它“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的双重性:它既需要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有需要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正由此,数学具有双重的价值,即:理智训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该着作中详尽阐述了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以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可能学习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数学同样具有理智训练和实践运用两方面的价值。首先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数学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作为幼儿应该怎样学习数学,我从该书中也找到了答案。首先要认知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知识究其实质,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抽象出普遍的数学关系的过程。其次幼儿学习数学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一,我们要考察幼儿逻辑观念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类包含观念等。通过工作实际中的观察,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他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第二,我们要考虑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但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最后我们要注重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 幼儿数学学习始于动作;二 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作用;三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四 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 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通过对该着作的研读,还使我明白了幼儿数学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具体应该表现在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的内容,要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要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其次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区别。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结构的建构应该是同步的。并且要注重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把学数学变成幼儿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最后要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提出“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的依据是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该承认每个幼儿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的独特性。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6)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理论读后感分享(篇7)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理论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作品,人们的情感将会一直变化。我们抽一点点时间撰写读后感,用来记录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悟,想要更好地了解“教育理论读后感”就不能错过本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我有幸拜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感慨颇多,读教育理论书的读后感。本书共有13章,每一章谈一个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或统计数据作为根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书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记住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2

假日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充电”,使自己成为不息的“源头水”和“长流水”,并要使自己快速成长,务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多学习多研究。要从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善于把教学中产生的见解、主张提出来和写出来,让人家讨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吸收人家的经验,促进自己的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研能力。关于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心得。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是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的能力培养,既教书又育人。德育为首:道德思想、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成就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四个领域开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得到和谐发展。我作为一个信息科技课的教师,应该身体力行贯彻我省推进素质教育新政精神,努力尽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既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现实的内外条件下,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力军作用?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等心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德的成长。

要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

第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抢占这个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

第二,注意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艺术,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学手段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教育环境的改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都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重视学生智能提高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关注中等及以上学生的学习,忽视少数“差生”的发展。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交叉配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强调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就不能忽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失去吸引力的课堂显然无法承担素质教育的重担。教学要有独创性,须知教学并非机械化、千篇一律地演习教材,而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学要有预见性,每一门课、每个章节、每一堂课,都须经周密的思考,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基本的估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并不只是传经布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授人以鱼”而“授人以渔”。要重视教学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提高教学效率,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厚重责任,我们没有推脱的遁词,也没有回避的理由。我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在研究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多下功夫,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积极研究落实的各项措施上来。树立起实施素质教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投身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杨立梅、蔡觉民主编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书中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生平事迹、音乐教学研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多次验证、反复实践、最终获得大众认同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理念说明、真实案例剖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其中对体态律动的描述尤为细致:如要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体验律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歌唱的兴趣;体态律动注重发现式教学原则,即不必过多解释而注重创设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体态律动的变化和难度(体态律动的即兴性)。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内容和完美的结果为目的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结合音乐学科性质,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教和学的前提,学生尊重老师,才能学得踏实,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得舒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我想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构建平等亲民的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人,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低年级段儿童,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多动,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更适合采用生动、活泼、具象、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通过感官刺激,能够更快激发学生认知的本能与潜力,利用其好动的特点,把动作(体态律动)作为阐述音乐的和表现音乐的工具。

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正式利用这一点,达尔克罗兹针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了关于游戏说的指导思想,对游戏说赋予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追求,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要集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为一体。

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

   达尔克罗兹指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大脑、思想、身体和感觉器官,注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以开发培养学生反应力、注意力和控制力等多种能力为目标,他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又是社交过程,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使我想到,在教授歌曲《小红帽》时的情景,教师请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并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小狗跑、袋鼠跳、小乌龟爬的动作分别表现快速中速和慢速,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大皮鞋呱呱叫和小猫走路静悄悄分别表现音强和音弱,教师在不同的音区弹奏歌曲,学生用大象走和小鸟飞表现低音的沉重和高音的轻巧等等,我想:如果没有相当的控制力、注意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孩子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一定会完成,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游戏式的活动。

三、 以“发现式”体态律动为教育原则

达尔克罗兹注重发现式教育的原则,即不必过多的解释而注重创设某种情境的活动,体态律动又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学习音乐,要调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是一种带有身体感觉的通感体验过程。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熟悉了现有的体态律动,久而久之往往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自动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容易变得注意力不再集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教学的变化和难度,使学生永远保持新奇感,发现式和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应同时作用于音乐活动中。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每天音乐课一开始都要进行演唱的坐姿歌,这个环节是课堂常规,通过演唱规范学生歌唱的姿势,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对歌曲的演唱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实施了数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学生演唱状态不是像刚开始这么积极了,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歌声油腔滑调,明显带有习惯性和应付性……,由此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演唱毫无意义,教师应给予学生保鲜剂,始终让其保持新鲜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其中活动的即兴性又是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我所承担“即兴式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影响与研究”这一课题正是贴合了这一点,通过活动中音乐要素的不断的变化呈现、再变化再呈现,由“我知道”到我“体验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重点,通过探索启发,在层层递进的即兴式体态律动中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发现歌曲难点,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化解,根据上述事例我调整设计如下:唱会《坐姿歌》——两周后在钢琴上移调唱——根据歌曲音高特点加入体态律动演唱——加入速度和力度变化演唱——划分乐句分句边走边唱——变换节奏灵活改变体态律动演唱——自己编创情景进行边演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现多种能力,使他们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体验和探索。

以上是本人阅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小感悟,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教育理论读后感1000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理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2

《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音乐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日有幸阅读了由杨立梅、蔡觉民主编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书中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生平事迹、音乐教学研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研究成果的多次验证、反复实践、最终获得大众认同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从理念说明、真实案例剖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其中对体态律动的描述尤为细致:如要通过感官刺激学生,体验律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歌唱的兴趣;体态律动注重发现式教学原则,即不必过多解释而注重创设情境活动;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体态律动的变化和难度(体态律动的即兴性)。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内容和完美的结果为目的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让孩子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受害者,充分说明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结合音乐学科性质,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是教和学的前提,学生尊重老师,才能学得踏实,教师尊重学生才能教得舒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我想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因此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构建平等亲民的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尤为重要。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是鲜活的人,要遵循其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教师教的愉快。我所教授的学生均为低年级段儿童,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多动,模仿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更适合采用生动、活泼、具象、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通过感官刺激,能够更快激发学生认知的本能与潜力,利用其好动的特点,把动作(体态律动)作为阐述音乐的和表现音乐的工具。

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他们对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正式利用这一点,达尔克罗兹针对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了关于游戏说的指导思想,对游戏说赋予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追求,音乐游戏要富有音乐性,要集节奏、音高、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为一体。

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

   达尔克罗兹指出: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的大脑、思想、身体和感觉器官,注重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以开发培养学生反应力、注意力和控制力等多种能力为目标,他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又是社交过程,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使我想到,在教授歌曲《小红帽》时的情景,教师请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并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小狗跑、袋鼠跳、小乌龟爬的动作分别表现快速中速和慢速,教师用不同的力度弹奏歌曲,学生用大皮鞋呱呱叫和小猫走路静悄悄分别表现音强和音弱,教师在不同的音区弹奏歌曲,学生用大象走和小鸟飞表现低音的沉重和高音的轻巧等等,我想:如果没有相当的控制力、注意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孩子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的,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一定会完成,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游戏式的活动。

三、 以“发现式”体态律动为教育原则

达尔克罗兹注重发现式教育的原则,即不必过多的解释而注重创设某种情境的活动,体态律动又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强调学生学习音乐,要调动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是一种带有身体感觉的通感体验过程。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过一段时间已经熟悉了现有的体态律动,久而久之往往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自动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容易变得注意力不再集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按照实际扩展内容增加教学的变化和难度,使学生永远保持新奇感,发现式和即兴性的教学方式应同时作用于音乐活动中。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了每天音乐课一开始都要进行演唱的坐姿歌,这个环节是课堂常规,通过演唱规范学生歌唱的姿势,对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对歌曲的演唱确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实施了数个星期以后,我发现学生演唱状态不是像刚开始这么积极了,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歌声油腔滑调,明显带有习惯性和应付性……,由此引起我的思考:这样的演唱毫无意义,教师应给予学生保鲜剂,始终让其保持新鲜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想: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其中活动的即兴性又是探索、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我所承担“即兴式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影响与研究”这一课题正是贴合了这一点,通过活动中音乐要素的不断的变化呈现、再变化再呈现,由“我知道”到我“体验到”,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重点,通过探索启发,在层层递进的即兴式体态律动中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发现歌曲难点,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化解,根据上述事例我调整设计如下:唱会《坐姿歌》——两周后在钢琴上移调唱——根据歌曲音高特点加入体态律动演唱——加入速度和力度变化演唱——划分乐句分句边走边唱——变换节奏灵活改变体态律动演唱——自己编创情景进行边演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现多种能力,使他们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体验和探索。

以上是本人阅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些小感悟,有不当之处还请评审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教育的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教师大计以师德为本,而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灵魂。

学习了《教师道德修养》读本的这本教育理论书籍后,其中的内涵尤为深刻,作为一名热爱事业的教师来说,是深受启发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实践部分,汇集了上海许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崇高的师德风范,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们是我们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还有的是年轻的教师,他们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榜样。因此,此书是我们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师德建设方面值得学习和探索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我体会很深。

所谓师者,是指一切可以传授知识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可以做别人榜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个榜样。

一个学校培养的都是对社会有益的各种人才,而我们老师则是这些人才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使得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师德,我想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师风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作风。近些年来,我们的教师队伍都在逐步的来加强业务素质和提高各自的个人作风,如我校提出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规划,要求我们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树立什么样的形象等,可以说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起着变化,师德师风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关心,这在我们非班主任老师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这将导致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可能就会出现心灵扭曲的现象。而有的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玩乐,这样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质量。有的老师则是缺乏进取精神,不钻研业务,对学校安排的工作随便应付。有的老师缺乏奉献精神,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等等。这些不良的师德师风都是我们当老师的应引以为戒的。

因此,为了能让我们的师资队伍有一个高的要求,为了让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培育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人才,所有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形象,真正无愧于我们教师这一职业。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系统理论,它是教育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我认为,这些理论中包含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体系,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阅读这些理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巨大作用。

首先,阅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也有很多深入的探讨。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极为珍贵的。

其次,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读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时候,我发现其中多有一套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确保教学过程高效且合理。值得提到的是,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我们也要严格实行评价与反馈环节,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还有优劣势的认识更为合理。

最后,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个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对于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理解时,其实我们也需要用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而我目前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情。在读完之后,我们得出的不仅是基于经验的思考,更可以根据科学的理论结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相信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11篇


每个人读完作品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我们在读了其中一本名著后,把自己的领会写下来,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思考,小编认真整理了大量信息推出了这篇“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希望您能对本文的作者留下良好印象!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1】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2】

第二种感受:师德是教师德灵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教师利用现有知识和能力教育做出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课堂上,既有前人在书本上创造的知识,也有师生共同探索、开发、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方案切合实际、贴近彼此。教师要学会合作,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支持,学会运用支持策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探索机会。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改造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要老师用饱满的爱心,让爱心之花在后进生心中绽放,改造后进生并不难。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过去一直在睡觉,这本书立刻把我吵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只有当老师对学生充满爱的时候,才能欣赏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看完这些陈述,我想到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考试的时候,我和我的很多同事真的扮演了朱老师说的可怕的角色。看完他的讨论后,我决心改变我的形象。只有当我真正热爱和欣赏学生,他们才能真正发展。这也是我读书后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没有理想的教育,就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充满激情、诗情画意和高质量的教育。对于未来的教育,我们教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决心更加自信地逐步缩短这段距离。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3】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

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情境教育选择了“美”。原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4】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可以给学生生动的形象,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使用教学**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不仅为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而且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教与学的理念是一种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把这些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念的内化来指导实践;随着理念的更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符合学习要求的新的教育方法。

2、 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现这一理想,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践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提炼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学的选择**也应该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他们最适合的**。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当时我在想,如果我将来成为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工工具搬进教师,让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在实物演示下,在静态和动态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启发。

现在我已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教师里,我对我们曾经认为是神话的木匠一言不发,更不用说移动工具了。这是选择教学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个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为我的目标。黑板书写和投影在教学中也很重要。通过板书和投影,将教学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老师讲授的东西,学生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而教师的黑板写作需要艺术的美感,也需要清晰自然,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在黑板上写字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装饰和添加颜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板书形式可以多样化:

提纲式的板书使内容简明扼要;**式的板书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板书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的板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王友芬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5】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6】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7】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关于教育和教学的系统理论,它是教育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我认为,这些理论中包含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体系,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阅读这些理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巨大作用。

首先,阅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教育教学理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也有很多深入的探讨。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极为珍贵的。

其次,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读到教育教学理论的时候,我发现其中多有一套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确保教学过程高效且合理。值得提到的是,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我们也要严格实行评价与反馈环节,这样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还有优劣势的认识更为合理。

最后,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涉及到了很多个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知识,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对于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理解时,其实我们也需要用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而我目前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对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情。在读完之后,我们得出的不仅是基于经验的思考,更可以根据科学的理论结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相信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8】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9】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王友芬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可以给学生生动的形象,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使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媒体不仅为教学过程增色,而且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教与学的理念是一种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思想,丰富思想,不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和学习社会化。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和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将这些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理念的内化来指导实践;随着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出适应学习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现这一理想,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实践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提炼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思想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学习教育科研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努力学习实践,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最适合他们的媒体。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有着特殊的经验。我记得当我还事一个学生的时候,老师在三维桌上

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教师里,我对我们曾经认为是神话的木匠一言不发,更不用说移动工具了。这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成为我的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板书和投影,将教学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老师教的东西容易让学生忘记,好的板书可以给学生留下痕迹。一些逻辑概念和原则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课后需要黑板写作帮助他们慢慢思考和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而教师的黑板写作需要艺术的美感,也需要清晰自然,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在黑板上写字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装饰和添加颜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板书形式可以多样化:

提纲式的板书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式的板书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板书使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的板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流程式的板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的板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因此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10】

湛田小学曾小青

在寒假的一段时间中,我阅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的几个部分,受益颇深,在这本书中我仔细的对其中有关教学多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生词的增多,学生往往会产生陌生、无聊、枯燥的感觉,这往往成为学习的障碍,影响学习的效果。但是,每当采用投影、幻灯、录像、配音乐上课时,每当各种抽拉片、五彩缤纷各种色彩的投影教具、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抑制不住的新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都得到很高的提升,学生迫切地想看、想说、想听、想探个究竟。教育教学界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认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地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多媒体这种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所创设的教学所需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对象生动,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生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而且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形式的板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语文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最适合他们的媒体。从一些学生困惑的表情中,从他们课后的抱怨中,我可以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多么生动,还是把实用工具带进课堂为好。

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实现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和物化是我的目标。

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板书和投影,将教学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老师教的东西一开始就容易忘记,好的板书可以留下教学内容的痕迹。有些知识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尤其是课后需要黑板写作帮助他们慢慢思考和消化。这对教师的板书写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仅要简洁明了,而且要考虑哪些部分需要保留,哪些部分不需要保留,以便合理使用。

更不用说教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美,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在黑板上写字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装饰和添加颜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

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形式写黑板,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11】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四篇


书籍就如同一艘航行在时代波涛中的思想之船,在阅读作者所写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犹如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从书本中汲取精华,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读后感之中。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下文章仅供参考,将为您做初步了解!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1)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2)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理念需要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3)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上涨,你感觉到贫穷了吗?压力不断,你感觉到疲惫了吗?……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轻松快乐的去工作,如何去热爱,去更热爱我们的职业呢?这不正是我内心的疑问吗?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赏了两边的风景,低头前行的那份茫然让我的内心格外苦闷。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豁然开朗。《让教师爱上教学》本书针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教学的45个技巧,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针对各种教学问题和状况,提供给教师日常用的“锦囊妙计”。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为了课堂更精彩而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老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环往复的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产生了“职业倦怠”,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毫无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义务和奉献,体会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理想的课堂教学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也就是说,在理想的课堂上,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向学生所付出的情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愉快,而且学生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我们加倍的快乐;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享受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感受着自我发展带来的幸福。

所以说,“当你将一个一时糊涂而做错事的学生说服,师生彼此之间意见沟通的喜悦是多么甜美啊!又当你将一个聪明的学生培育成更聪明,往更高的理想迈进,又是多么的喜悦呀!我们都为着培育我们的美好世界而快乐无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这神圣职业的芳馨。”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时,我们所面对的文字就充满了灵性和活力,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

作为教师,要边教边学,需要把学到的东西投放课堂,改造课堂,促进教学变化。感悟“教”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师的幸福就蕴含在这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中。

第三教师要在创造中享受喜悦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教师的讲课分成两种讲法:一种是照着讲,一种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就是书上有什么,我就教什么,这叫照本宣科照着讲;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讲,这是依样画瓢照着讲;过去怎样讲,今天还是那样讲,这叫固步自封照着讲。照着讲离不开书本,离不开定论,舍不得过去。所谓接着讲,就是对书本要批判性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讲完现有结论,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这是超越定论接着讲;对自己受教育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听到和学到的其他历史的教学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鉴中批判,在借鉴中创新,这是超越前人接着讲:对自己的教学始终抱着批判的态度,始终“不满意”并致力于改进使自己“满意”,这是超越昨天接着讲。

照着讲天天如此,始终如此,尽管可以轻松一点,但却难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将使我们对教学充满期望,并享受实现希望的幸福。

原来,“教师”也可以精彩。感谢工作,让我们生存,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充实而有意义。爱上工作,也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教育教学理论读后感(篇4)

时间过得飞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几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活教育》的读后感(精选12篇)


我们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活教育》的读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尤其是阅读作品时,每个人会产生不一样的心得体会。读后感就是谈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议论。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1】

时断时续中看完了洛克的《教育漫话》,虽然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但是书中主要谈到的是关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和智育,其中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内容。

他说:“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须的品性。”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具有完美的德行。洛克认为,德行是人生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虽然他关于德行的标准是为绅士量身打造的,而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绅士,而是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但同样要求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跟洛克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而他关于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细节描述,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在如何诱导儿童学习中,洛克说:“当他到了能够说话的时候,他就应该开始学习阅读”。在教育中我也发现,当我问及一些不爱读课外书的同学家长时,经常会发现这些同学小时候没怎么看过书,而那些热爱读书的同学,往往很早就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看书,使他们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所以,阅读应该从小的时候开始。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2】

有幸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读了《教育漫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再盲目,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有效。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3】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马路,一条条的纵横在城市中。而疾驰在马路上的汽车,也为城市的繁华带来活力,可是,在这充满活力的马路上,却有很多人因为交通事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交通事故往往都是人为的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只要做到不闯红灯、不翻越护栏、不超速驾驶……等等。做到这些能够避免不少交通事故。

寒假里,我自我做公交车去上课。发现不少违反交通事故的人:有的为了快速到达公交车,不走“斑马线”,斜穿马路;有的向刘翔同志学习,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也不看护栏上的警示语,直接飞跃护栏,汽车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十分危险。

在公交车上,我发现有的司机开车粗心大意:车还没进站,门先开了;或是门没关,油门已经踩到底了;有的司机和旁边人一边聊一边开车。谁也不看看满车厢的标语: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勿与司机闲谈!还有的司机为了赶时间,油门都要踩爆了。左打一把轮右打一把轮,把车弄得和海盗船毫无区别。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有太多人对自我充满了信心,殊不知,交通事故往往都是因为过于的自信而发生的。生命仅有一次!期望驾驶汽车的司机和在马路上穿行的人们,注意安全。因为生命重于泰山。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4】

我国从远古的北京人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了。火带给人类的是光明,是美食,是温暖……但如果不注意的话,火带给我们的则是一片灰烬。现在,各个学校经常举办消防演练。有的同学根本不当回事,慢悠悠的跑着,还边说着话:“闲着没事举行什么消防演练,又没真着火。”

但是,如果可怕的灾难真的发生,还能这么悠闲吗?消防意识应从小培养。

因为据了解,我们周围由于人们消防意识不强,消防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清明节在山区烧纸钱、放鞭炮,到郊外野炊时架起的柴禾;家中长期插着的饮水机插头;无电之夜的蜡烛焰苗;忘了取下的充电器……这一系列的小问题,都有可能引起大火,危及人们的生命。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我们要增强消防安全的意识。

火灾时有发生,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掌握消防常识,一是紧急呼叫常识,一旦发生火灾要立即报警;二是掌握防火,灭火基本常识。其次应知道火场中如何紧急逃生。还有,积极参加消防演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增强自我的消防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能力,是自己在危难时能不受到伤害。在人类用火的漫长的历史上,大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有好处,不小心就会使一切化为乌有,不要掉以轻心。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5】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教育思想有所了解。虽然这本书创作于三百多年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洛克非常重视绅士的体育。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在他看来,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人生的幸福。而且,他觉得: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干事业的保证。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赞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吃得饱、穿得暖,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培养孩子强健的体魄,让孩子从小就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他们将来有适应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的能力。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可塑性也强,老师家长的榜样作用非常大。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要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时时事事都要以身作则。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读了《教育漫话》,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我将继续勤奋学习,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6】

为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个星期日,我们班在计算机楼101室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与会人员为计算机1班全体同学及班主任。此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此次班会采取了心理诊所及做些简单的心理小测试的方式进行,形式新颖,主要针对大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心理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将班上非心理患者的同学分为4组进行讨论并解答,并推出代表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和分析,帮助心理患者摆脱烦恼,乐观积极的生活,更好地体味大学生活的乐趣。

班会上,同学们表现十分积极,其中在心理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当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有些失落。请心理医生帮帮我,谢谢。。。”各组讨论热烈,抢答激烈,纷纷发言,表现得十分积极。最后得出的解答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切从小开始,做人不要要求太大,不要怕被踩,对自己有信心的,有能力的话,绝对会出人头地的。自己的路自己走,并不是给人指点的,一切都从零开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解答言简意赅,掌声不断。

此次班会除了在形式上十分新颖外,在更大的方面是有利于同学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面临着各种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通过此次班会,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由班上同学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展现了班级同学的朝气和活力,也让同学们重新审视自己,查找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当然,此次班会也存在不足之处。心理诊所的成员及心理测试题目是由班上同学担当并查找的,而非心理专业方面的人士,在解答过程中可能没有找到的解决方法或者出现偏差。另外,所提出的问题还不够全面,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班会中会尽量全面的探讨每一个问题,说透彻,道明白,并给以的解答。

各位同学因为缘分走到了一起,也因为缘分我们团结在一起,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分享快乐。来到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1班这个新家庭,有人欢笑有人失落;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有人兴奋有人迷茫。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班会让我们的同学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树立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树立一个目标。

通过这节班会课,大家知道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缓解压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学习,厌学的情绪也越来越少。通过本次班会,提高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懂得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校院里掀起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

此次班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会上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次班会对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提出并解答,不仅有利于大家了解其中的知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通过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本次班会,解决了我班同学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懂得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了班级气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次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7】

真爱生命,谨防溺水。水是生命之源,它有温柔的一面,滋养着人类和万物;它也有刚烈的一面,有时尽然夺取人的生命。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许多溺水事故。前几天听妈妈说,上个周六有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双龙水库边上玩耍,结果一不小心掉到水库淹死了,家长整整找了两天没有找到,结果在双龙水库一个水坑里浮着他们的尸体,男孩子十一岁,女孩子只有九岁,两条年纪小小的生命就没有了,多么可惜呀!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能独自去深水的地方玩,也不能结伴去;在夏天,没经父母同意不能擅自外出游泳;如果要去游泳,也要和父母一起去,要准备游泳圈。还有一次,我在游泳池里游泳,看见一个小姑娘不小心跌倒水里,小姑娘的同伴看到了,急忙下去救人,幸好抢救及时,小姑娘没有生命危险,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我们不能将这两件事怪罪于水,是我们人类自己不小心而跌入水里的。生命无价,水无情;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再也不能把生命的罪责强加到无生命的水身上,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还水一个清白。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8】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小学生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养成文明交通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涉及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绿色低碳出行方式,营造文明礼让、和谐顺畅的交通环境,近日,实验小学开展了交通安全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实验小学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窗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交警城区中队的警官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发放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册,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走路、乘车、过路口,切实提升了小学生交通安全素质。发挥“小手拉大手”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不仅要做文明交通的实践者,还要努力当好宣传员,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家长、亲朋好友进行交通安全提醒,共同拒绝交通违法行为,做到安全文明出行。

实验小学通过向家长宣传学校在交通安全方面需要家长配合的举措,倡导家长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绿色出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文明出行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倡导教职员工文明出行、步行、乘坐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

切实把体验式教育融入于社会课堂,让每个学生掌握候车、行走、过马路、上下车、乘车等交通参与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深刻领会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能力,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乱象发生,共同创造良好交通秩序。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9】

真爱生命,谨防溺水。水是生命之源,它有温柔的一面,滋养着人类和万物;它也有刚烈的一面,有时尽然夺取人的生命。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我们身边发生过许多溺水事故。前几天听妈妈说,上个周六有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双龙水库边上玩耍,结果一不小心掉到水库淹死了,家长整整找了两天没有找到,结果在双龙水库一个水坑里浮着他们的尸体,男孩子十一岁,女孩子只有九岁,两条年纪小小的生命就没有了,多么可惜呀!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能独自去深水的地方玩,也不能结伴去;在夏天,没经父母同意不能擅自外出游泳;如果要去游泳,也要和父母一起去,要准备游泳圈。

我们不能将这两件事怪罪于水,是我们人类自己不小心而跌入水里的。生命无价,水无情;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再也不能把生命的罪责强加到无生命的水身上,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还水一个清白。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10】

安全教育的心得因为上帝只给予每个人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必须爱惜生命,而生命安全了才有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安全意识,提高我们在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的自救能力。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安全”这个词吧!

生活中安全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日日夜夜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安全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吗?你看到那令人吃惊的场景了吗?就是那红彤彤的鲜血,亲人悲伤痛心的哭叫声,朋友失落无神的眼睛。“生命”多么纯真鲜活的灵魂;“安全”多么让人深思的话题,就是这样两个简简单单的东西,却关系着每个人。自己的安全不仅是个人的,而且与未来、家庭相连,一个人的安全关系到全家幸福,安全连接着亲人情感的纽带。

安全事故是死亡区域的头号杀手,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欠缺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防范,必须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讲安全,学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一句口号,在每个人心里,要有安全的认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为了未来美好的世界,请大家把“安全记心间”吧!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11】

为增强全体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丰富交通安全知识,12月2日,在第__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到来之际,我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日期间,学校利用电子屏、校园网,倡导文明交通新风尚,将__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主题、宣传等循环滚动显示在电子屏与校园网上,增强全体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摒弃交通陋习,做到安全文明出行。

召开主题班会,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各班利用班班通电子设备,展示了一幅幅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交通事故图片,明确交通事故的严重危害,学习了交通信号、自行车行车安全、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等安全知识,介绍了道路上存在的风险。

开展主题板报、评比活动,营造班级教育氛围。活动中,各班师生群策群力,围绕安全教育主题对黑板报和手抄报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各具特色。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再一次了解了安全知识,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安全、有序的班级教育文化氛围。

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共搭家校安全教育平台。通过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认识到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可麻痹大意,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要求家长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营造全民文明交通的氛围。

此外,学校部分班级还采用了观影及交通安全知识问答的形式,让安全知识牢记于每位同学的心中,让交通安全事故远离师生。

《活教育》的读后感【篇12】

开学第一天,早上开学典礼后,学校组织我们在家观看了《消防安全第一课》,视频里讲了面对火灾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火,人类离不开的东西,它无私的给人们带来必不可少的光明和力量,可以说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如果我们对火缺少警惕,调皮的火苗不断的扩散,以至于吞噬人的生命,是很危险的。只要你稍稍松懈,它就会时刻威胁你的生命,如今不知有多少人在火中无声的死去。无论如何挣扎叫喊。也无济于事。因此,我认为消防安全很重要!如今许多人对此觉得无关紧要,这是多么危险了!其实懂得从火场中逃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掌握正确方法,也许就不会遗憾终生了。

1.保持冷静,及时拨打119火灾报警电话;

2.要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3.要学会预防火灾的发生;出门时一定要切断家里的电源。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要拿起毛巾、衣物,从安全出口逃生走;下楼梯时要注意不要踩踏。

中小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扑火活动,要积极参加学校每月组织的消防演练等等。

通过观看视频,我懂得了火灾不仅会造成我们的损失,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伤亡!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家里、在学校想做一个合格的消防安全员。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那么脆弱!懂得一些消防知识可能会让你的生命更快乐、更安全、更幸福!生命只有一次,它是那么脆弱!懂得一些消防知识可能会让你的生命更快乐、更安全、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