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19

大学生范文网相关栏目推荐:“《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1

“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触很大。

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在我所阅读的此书中一篇文章提到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被人们美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天生的智商等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老师关注的焦点,校园中的一等人,而先前提到的那些人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学生再怎么幼稚,他也有他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份阳光,多播一份希望,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的人则做到了,而有的人则需打一个“问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一下,这样下去,怎么会有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做小动作了,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多大的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3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 教 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 ,特 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 ,老师要不停地 引导 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 。

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 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 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致于他们觉得自 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师给学生的评 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 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菲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4

首先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河北师大第21期顶岗实习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在顶岗实习的这些日子以来,虽然每天的工作很忙,任务很多,但我仍然坚持每天认真学习几篇本书内容,比如课堂管理、教育教学等等。昨晚终于完完整整的读完了一遍,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教学过程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且也涉及到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问题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分析原因。

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是复杂的,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为此班主任必须

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把握不健康心理的病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

的转化、治疗的效果。有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来自智力方面、有的来自家庭方面、还有的

是来自教育方面。作为一名实习班主任,在矫正学生的错误时,应当分析查明原因,分清类型,并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真诚相待。

所谓真诚,指班主任老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只有付出了真心,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差生的转化。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变玉。班主任老师只有爱字当头,诚心相待学生,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爱抚的态度对待差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以行、持之以恒,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完全可以填平,问题学生戒备性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矫治和清除的。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功利主义驱使下ㄎ颐堑慕逃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

三、找闪光点。

问题学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问题学生的思想中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即闪光点。如果班主任老师能善于捕捉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点燃,那么他们同样也会发出灿烂的光芒。所以,我认为,对于问题学生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对他们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我受益匪浅,虽然初次读完已有些心得体会,但我深深懂得,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将是我一生读不完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5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6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其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培养记忆力给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背诵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记忆力的考验也就越大。于是在年幼的时候,对孩子的记忆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谈到刚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获取的知识越多,于是对逻辑的认识也就越多,越深,从而他的记忆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新的知识加进来就变的容易许多。如何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呢?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再针对于此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训练。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训练需要儿童考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惊喜。也就是记忆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联系到一起,他们再背诵的时候,还要有喜悦的收获,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就会容易很多。否则,干巴巴的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在早期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的学习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记忆力的问题。因为小学之后的学习,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那么在小学时段如果进行过专门的思维和记忆力的训练,那么到了中学,个人的学习优势就会很明显。

记忆在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带她去过一个早教机构,是专门训练孩子记忆力的,他们利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和场景的链接,让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之间产生一些关联。老师的手中拿着几个卡片,然后通过出示卡片的顺序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反复三次之后,然后就让孩子复述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和顺序。只见这个三岁的孩子,很快就通过回忆故事链接到卡片中的内容,最后能够基本把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复述出来。看到这样发生在眼前的场景,不由的惊叹:原来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力是如此之强大的。

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反复在情景中出现的词汇,一旦理解了就能够跟当时的故事情节链接,再忘记就更难了。在现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后题中已经涉及到思维训练,根据给出的课文提示词语复述故事内容或根据词语讲故事。

记忆力是孩子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的,这里面主要就是讲解了关于死记硬背的害处。在儿童还处于低幼的时候,适当的采用一些方法来让他们背诵内容,也许还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难,同时他们幼稚的思维也可以直接去背诵现成的。只不过随着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再用这种方法教育了,首先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样的直接,不触发思考的背诵,最终就是把孩子的大脑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儿童就会变得过于书生气质,而不会变通。“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一类人。知识简单的背诵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大脑记忆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今后忘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没有精确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是不会有背诵的要求的。反而会在读过之后留下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一旦脑海中留下更多这些记忆,再面对需要我们记忆的教材,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候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再加入新的内容去理解,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背诵的无意识的内容,与我们有意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中间的比例是需要作为老师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们对于点燃孩子的激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目,主动的愿意再去读几遍,这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够更长久,也更容易深入到内心的深入。观察中也确实发现,成人与孩子的记忆力差距很巨大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死记硬背来解决记忆的目的,因为那样几乎就是无效的浪费。而女儿在幼儿园年龄段的.时候,就可以毫无障碍的在听读数遍百之后就顺利的背诵三字经了。如何巧妙的利用好他们年少时这一段最好的时光,让他们多记忆一些美好的内容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7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哪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类有差异的学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懊恼,但是一次的运动会,却让我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她的`优点——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学生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教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感觉整天做不完的事情总在身后追着,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做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的。教师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此书吧!大师给我们的这100条建议,会使我们当老师的受益终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8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9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篇10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不能全部领悟书中的内容,但在很多问题上给我很大启发。其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一问题的让我很受触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孩子,可能完全没顾及孩子的自尊,也许正是在这时,孩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还记得,一个星期前我班进行了语文基础检测,看到有几个孩子做得很差,试卷上很多空白,我随即在教室里发火,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我能看到得出,他们很恐惧。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本来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还是喜欢我的,可就是在批评他时,我变得冷酷、无情,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实那些孩子在看到自己做不上时,就已经很无奈了。好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及时提醒了我,我以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说到这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