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镜子观后感十一篇

镜子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1

镜子观后感十一篇。

是否有兴趣探索“镜子观后感”的更多信息呢?以下是为你准备的相关资料。对于创作作品标题,你有什么见解或者观后感呢?撰写观后感也是一种自我审视和改进的过程,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帮助你更有效地完成你的工作!

镜子观后感 篇1

《镜子 зеркало》观后感

20世纪**文学理论孕育出诸多学术流派,其体系多样,理论纷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理论运动”局面。塔尔可夫斯基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图象塑造、节奏、视听等方面,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诗歌语言的精炼程度越高,含义就越模糊,给各种信息的存在和寄托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样,在电影中也能看到,当故事或者情感发展到极致时会有无端事件的插入,正如影片开头,陌生医生与女主人公邂逅的场景,作者通过两个视点表述自己的感情:外部视点与内部视点。外部视角体现在对空间特征的描述上。描述子淡出画面,但画外音突出了描述子的存在。作者在这里只使用了推镜,但是空间与空间的转换非常明显

树林——篱笆——平原,而坐在篱笆墙上的母亲成为了场景之间的过渡,沟口健二说过:“人就是场面调度。”的确,在沟口健二的电影中确实可以看见原本工整的线条在人物的运动下变得变幻莫测,但母亲却是静态的,与沟口所说的“动态”相对,但不变的是两者都是作为场景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配合镜头运动的节奏,传达出复杂的信息。

内部视点体现在话语层面上,如果说外部视点是自然语言,那么内部视点就是文本语言,相比于自然语言,文本语言更强调文学手法和人物关系以及情感,那分别是诗歌的结构与思想,思想通过适当的结构表现出来,思想与结构并存,思想不能独立于结构之外。作者在此用带有绝对性的判断语言交代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而这场意外事件(母亲与医生的邂逅)在叙述者之外对父子关系进行了深入。

在母亲在场的场景中,解释父子关系反映了思想层面、话语层面和空间层面的不一致,但结合影片的时间序列,父亲的完整形象只停留在过去,而母亲的完整形象贯穿整部电影。诗歌语言有一种“因上下文而异的复杂性”,作者在影片中抓住了这种复杂性,以时间及突出事件(时间的具体表现)作为过渡,展现出了上文和下文,即现在时与过去时。影片中,突出事件以水和火两种对立的事物概括,艺术文本意义的构成并非基于特定的“艺术材料”,作为节律学—语义学结构,它的实现依据对比关系,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采用水和火了。

火的明亮和瞬间,水的柔和和凉爽,以及它们之间的吞噬作用,都给年轻的作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为梦和记忆的呈现提供了线索。为了突出水和火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描述方法包括关联和疏散。事物之间的关联体现出的视觉冲击较强,比如,透过指缝的火光,清洗长发的母亲以及被水腐蚀的房屋等,而抽空,则是抓住了水和火的特点进行放大,比如,在穿插战争片段时,作者仅仅保留水的声音,但观众依旧可以体会到水的冰冷与战争的残酷,还有则是主人公照镜子时忽暗忽明的灯光,穿过树林的风,也抓住了水的特点。

这些场景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只是作者对自然的感受和童年时代的划分标志。火和水之所以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们与一些重要的事件有关,比如当一块牧草地着火时,父亲就离开了他的家庭。同样,重要事件也包括历史事件。

诗歌语言是“历时态”的,不仅包括自己时代的语言内容,而且包括其他时代诗歌语言的一些内容。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出对历史涵义的思考,仅仅只是作者的经历,而表现这种思考的则是影片中普希金的视点。

在音效方面,作者消除了**与自然音的界限,找到界限的方法是用诗歌重复句来匹配节奏感。在印刷厂的戏剧中,作者通过慢镜头和音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声音,作者的意识与他者的意识并存,而且都是未完成的,毕竟所有的人物都不代表客观。

艺术不总是并且几乎不属于“逼真”,较之外部世界,艺术作品中模式化的更是作者的内心世界。ps:不愧为坡、腰、羊十大神之一

镜子观后感 篇2

《镜子》这一篇*我早就读过,这不老师让写一篇关于与成长有关的读后感,我精挑细选了这篇*,因为我觉着这与我们成长有很好的关联。镜子有很多种,包括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粗糙镜、棱镜。。。。。。这些镜子中最诚实可靠的是平面镜,它能真实地反映你的美丑而不虚伪。

而这些镜中最讨厌的就是哈哈镜,它为了博得你的开心,不惜将你的形象肆意扭曲。所以可不能轻易相信它。镜子这篇*的篇外音就是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眼睛去感应,去寻找才能找到一面真正属于自己的“镜子”。

我们仍然是中学生,但十天之内我们将不再是了。我们有些人会继续读书,而有些人则会走上社会,但不管怎样我们不都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己的镜子吗?这时有人会说:

“我们是需要一面镜子,但是镜子只能照出一个人的外貌,它不能反应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素质呀!”no,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镜子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用唐太宗的话就是“以人为鉴”。

对,“以人为鉴”真正的镜子做不到,我们可以用人来代替镜子。我的哥哥和我的爸爸是我成长中两面“镜子”,两面真正时光的“镜子”。我弟弟乐观开朗,有进取心,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从我哥哥的镜子里,我看到了什么是主动和毅力!我爸爸也是我的一面“镜子”。一次下雨天我对爸爸说。

别去做活了吧。

爸爸说,那怎么行!我做的是室内活,与下雨没关系。说完穿上雨衣就要走,走时回头笑笑对我说:

世界上的人不可能总是想着自己,想着别人,如果我今天不去别人的工作,不是很大吗?从爸爸这面镜子中我看到了“人活在世上要多为他人考虑”。同学们找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吧!

我们的需要一面可以反映真实自我,有助于我们成长的镜子,因为我们只有真实认识自己,我们的成长道路才会一路顺风。

镜子观后感 篇3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分心、依赖、容易交到坏朋友时,他们反映的是父母的双重标准、婚姻关系和家庭归属感的缺失。

当母亲不在身边时,孩子容易出现空虚、抑郁、焦虑、紧张、优柔寡断、人际关系问题、表达自我和与他人沟通困难。

父亲缺位时,儿子容易上瘾,如沉迷于电子有戏、吸烟、酗酒、吸毒等;女儿容易性早熟、暴饮暴食或厌食,对成年男子感兴趣,期待得到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这个小女孩上过小学。通常,老师和同学都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镜子》观后感1:最近中国首部深度**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镜子观后感 篇4

本周末在孩子学校的倡议下,我**了央视纪录片《镜子》,连续看了两遍。这是一部真实的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从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影子,震撼着我的心,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中的案例值得我们作家长的深思和反省,我们以爱的名义,到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孩子们从我们的言行中的到的是爱还是伤害?我们真的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孩子吗?

当我们批评和批评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委屈和无助!当我们为他们的制度理想和未来自以为是时,我们有没有问过他们的想法?

我可以诚实地回答,作为一个父亲,我做的不够,甚至不好。就像**里所讲,我们未经任何的培训、考核,不需任何资质,就理所当然地为人父母,而这个角色将伴我们这一生,永不下岗!而我们又轻易的认为自己足以扮演好这个角色,并不知不觉的把我们的父母老师教我们的一套几乎毫无更改地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天真的认为,小时候自己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按照这些理论经验方法,不也做的很好、很成功吗?

如果我给孩子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我怎么可能学不到这样的东西呢?别人可以,我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可以!告诉孩子们小时候怎么少穿衣服少穿,怎么挨饿割草放牛,怎么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大学,告别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

和孩子讲我们努力工作、赚钱,为了买房子车子、让你上个好学校!但孩子不理解,也不愿理解这些,他们可能觉得这些太离谱,和他们自己毫无瓜葛!今非昔比,这些说教苍白无力、早已out了!

我们不得不学***上这个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孩子们心理的变迁,并努力适应!

当我看到影片中孩子们眼中的愤怒、敌意甚至仇恨时,作为一个父亲,我不寒而栗!我们的努力和努力,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回报的孩子!是孩子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从前孩子的乖巧可人阳光都哪儿去了?难道这就是镜子中的我们?或我们自己的杰作?

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创造一个好的孩子个性!问题儿童背后有一个问题家庭,尤其是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潜移默化!影片中问题孩子的家庭氛围都有问题!

迷恋网游、虚拟世界,寻找自我、无约无束的自我,家明的歇斯底里“放开我”,是其真实的内心表白和呐喊,尖锐刺耳!还有张钊的早恋,其本质都是从家庭失去的,要从其他反面寻求弥补和代偿!

当孩子们敞开心扉,敞开心扉,露出灿烂的笑容时,他们真的觉得自己都是纯洁的孩子和天使,那么纯洁,那么幼稚!多么需要我们细心和耐心地呵护和关爱,多么需要我们营造一个能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随时可以、也愿意停靠的避风挡雨的温馨港湾!这里令他们向往,能随时给他补给歇息和勇气,为了驶向更远的远方,而不会误入歧途!

毋庸置疑,我们都爱孩子,想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而问题是他们拥有美好的现在吗?我们提供良好的吃穿环境,我们是否也提供健康的情绪状态,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我们是否真的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走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一个个取得进步和成功,分享他们的快乐!

孩子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周围的一切!我们有时可能会说,这镜子反映的不准确!是的,也许是我们自己已把这面镜子早已改造为“哈哈镜”了!而我们却不自知!

要改变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从改变父母开始。我们应该多剥苹果,多做美味的饭菜,多聊足球赛,多看电影,多鼓励,甚至多微笑!我们夫妻少吵架,少看电视,少玩游戏,少责骂孩子!可能就这么简单,奇迹就会发生!

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庭,会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从我做起,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让我们都拥有幸福!

张素涛(张驰家长)

镜子观后感 篇5

语言这一最适合表达爱的产物或许失去本意变成了负累。当语言失去了美,变成了一把冰冷的锤子,它伤害了不止一个人,心与心之间的爱的羁绊也变得支离破碎,其中一些可能已经破碎。碎满地的玻璃,扎身!

更扎心!留下难以弥补的伤疤。

亲爱的爸爸,你怎么忍心挥手,伤了孩子脆弱的心,破坏了家庭的和谐?

亲爱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你的幸福建立在你父母的日常和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亲爱的妈妈,你怎么能让一颗爱心成为孩子们自由飞翔的笼子,成为你可爱的宝贝?

亲爱的孩子们,你怎能无视伟大而纯洁的爱,给他们带来痛苦和痛苦?

亲爱的,深深的爱,你们是彼此最亲爱的人!又怎能让痛苦代替欢笑,让麻木代替温柔!

孩子就像风筝。你的父母是你的向导。你可以在风中飞翔。

有一天,当风足够大,风筝也足够强的时候,是时候让父母把线展开了。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二)

从镜子中看生活

高二八班孙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环境是你内心的反映。镜子是诚实的,它能清楚地反映你拥有的一切。

小时候,我们像纪录片里的孩子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受到父母亲手筑起的防护墙的安全保护。那时,我们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后来,时间的刀笔无情地刻画了我们父母额头上的几道皱纹,而我们仍然过着维护尊严的生活。

我们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冲突多了,见面少了,距离远了。我们的心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鸿沟。我们开始认为父母控制太多太频繁。我们开始认为父母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我们开始认为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是啊,我们长大了。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选择战斗,为一个目标和一个责任付出代价。我们要忍受一些沉重的打击,咽下一些痛苦的眼泪,努力变得更好,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告诉他们的父母,不要再担心我们了。

可是,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与父母沟通;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与父母吵架;长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爱父母,不关心父母。也许,你有时会感到对不起父母,会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但别忘了,至于未来,只有努力,我们才会知道。

只有行动才能让你变得更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镜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三)

不是镜子

高二八班朱嘉鹏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己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当我的表现不令人满意时,他们不会给我安慰和鼓励。相反,训斥、面子和冷战让我多次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所以我坚持。

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尽量温柔。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还在努力工作,也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但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摘自**电视台官网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四)

这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成长记录了家庭的特点。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家庭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有网瘾?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焦虑的父母总是会在孩子身上寻找问题,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央视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完成了中国深度**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这部纪录片通过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进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故事,讲述了心灵回家的旅程,一部纪录片,一次关于爱的启蒙教育,揭示了中国现阶段教育中爱的能力严重缺失。

4月16日,应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纪录片《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办首映礼暨交流会,影片得到众多嘉宾及观众一致好评,并获得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提名。

北京国际电影节对该片的评价: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张同道教授认为,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将在电影史上留下难忘的回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电影节纪录单元执行主席陈大立等专家对《镜子》的艺术水准和主题内容予以高度评价。纪录片《镜子》通过对三个家庭真实地纪录,以情感教育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我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问题,传播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的新理念。

那么需要学***什么呢?

1.尊重个体

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自己。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包括他们的感情。

2.正确表达爱

当江老师带着两个教官去接家明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细节,家明在家里声嘶力竭的喊着“让我见他们!让我见我爸妈!”,而门外的父母拿掉眼镜趴在墙边掉眼泪。

他们不爱对方么?爱只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回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爱的正确表达,就是带着爱一点点的放手,让孩子在引导而非控制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3.纠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

邻居有个老太太想要老头名下的房子,未果,这个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户前大骂老头子,几乎没有间断过,左邻右里不甚其烦。大家觉得这个挨了骂的老头子会开开心心的把房子给老太太么?你自己会对批评你的领导说:

领导你批评的太对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话去做了,你对我太有帮助了”你不会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会在被批评指责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去改正错误。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他们,和他们交朋友。

四。请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指序变成启发性的问题

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用脑子想问题解决问题,哪怕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更糟,要给孩子从错误中学***机会。

5.言传身教

家庭环境是竞争性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弗洛姆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爱,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但爱的能力是要历经学***炼,才得以驾驭的能力,有了爱的能力,才会去爱自己,并推己及人,以他人的方式去爱你的爱人、你的孩子,甚至你身边的人,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他。不要再用爱的名义残忍的撕裂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

镜子观后感 篇6

镜子纪录片读后感一

《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读后感二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镜子纪录片读后感三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观后感 篇7

最后,泽清家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是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他们的家庭是在各自的社会领域有一席之地的人。当然,家里人对泽清的期望很高,希望他和他们一样好。在父母学校,泽清说,他觉得家人对他压力很大,他想逃走。

他说的一句话使我很揪心,他说:“我觉得这里很好,虽然在物质方面不如外界好,但是在精神方面这里比外界好的很”。泽清的妈妈,在片头哭着说:

“儿子,你有多久没喊过妈妈了。”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如雨下,难道母子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如同陌路人吗?仇恨到这种地步?

这个孩子很有主见,也很有思想,结营的话剧是他提议的,他朗诵的《镜子》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家长学校的老师说,他开始到营地的时候,很排斥,很敌对,很抗拒,但相处久了,发现了孩子的童心一面,最终老师都喜欢上他了。我在想,如果爸爸妈妈像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盲目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定制孩子的生活,这个孩子也许会幸福地生活。

《镜子》看完了,满满的爱却变成了满满的伤害。***说: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在目前的教育中,知识并不缺乏。缺少的是爱的教育。我们不要用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的成长。他是个人,不是你的私人财产。

家长《镜子》观后感(二)

林子舜家长

看完三集《镜子》,我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真的能推卸责任吗?这些孩子不想成为阳光少年吗?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可以放弃一切,永远不放弃孩子,永远不说死。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以孩子的成长方式感恩。同时,要教育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决不让孩子成为知识渊博、性格古怪的人。要让孩子知难、知苦,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前途,相信孩子自己会长大,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镜子》里有几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家长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说:“我们做律师需要执照,开车需要考驾照,可是我们做父母却不需要,但这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职业,父母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也需要学习。”

我认为家长需要学***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个体,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孩子,也是他们自己。把他们当作你的朋友,包括他们的感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相信他们,和他们交朋友。教育孩子就是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们。

2.善于沟通,正确表达人世间的爱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科学方法。首先,他们应该善于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和你交谈,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请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指序变成启发性的问题

给孩子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脑子解决问题,即使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更糟,也给他们一个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始终坚持对儿童的教育原则,使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童年起,在德、智、体、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镜子》影片里有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现在少年儿童的快乐是何其的少,除了读书,就是补课,全是学***,变书呆子,**还有快乐童年、童心了呢,小孩也是人,不是中了病毒,而是有自己的感受,是不想受父母所控制。让孩子一直快乐,做喜欢做的事,有哪些家长能做得到呢?是值得我们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深思……

人生是一条风雨同路的过程,家长对爱的认知教育还是有一定的空白,演绎着“你是我的孩子,爱就是控制,满满的爱就变成了满满的伤害”。如何把命令变成启发法,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环境是竞争性的还是友好的取决于父母。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观察在学***关系,看到父母总是指责对方他学到的是什么?所以一个问题学生背后,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至少是有问题的父母。

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是自私的爱,是对爱的占有和绑架,自我而狭隘;用他人的方式去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与关怀,博大而有的境界,对正在进步的孩子,要学会鼓励,说再努力一点,也许会更好一点,对退步的孩子或自卑的孩子,要学会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尊敬师长是关键。教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幸福的创造者,是儿童灵魂的抚慰者和疗愈者。感谢《镜子》,令家长看到自己。

镜子观后感 篇8

读《班主任常备的几面镜子》有感

其中我对“时常不忘[三棱镜],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有体会。

10根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学生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针对这一学生群体,班主任要根据三棱镜的“色散原理”,对其进行“色散”分析和“折射”处理。

下面我结合我对班级里暂时落后的一个学生的转化谈谈我的感受。

一。用爱心赢得信任,在师生之间建立真诚的感情。

小伦(化名)刚来到我班的时候,在班级里没有一个朋友,再加上学校是寄宿制,半个月只回家一次,生活上的不适应加上他的自卑心理,他在这里感到非常痛苦,有好几次,我都看到他偷偷流眼泪。所以,我主动找他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和他交朋友。我想在这个时候对他来说,老师的每一次鼓励和微笑都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

我用师生、亲朋好友的感情来对待他,特别是当他心情低落的时候,我们更亲近他,爱他,理解他。通过和他深入的交谈,他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他愿意把我看作新学校的一个大朋友,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的真诚在经过无数次的冷漠后,在一次给他买拖鞋的事情上终于得到了突破。

最后,他想把我当作新时代最好的朋友。此后,我跟他交流就显得方便多了。

2、挖掘闪光点,树立信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对于一个好学生,多一次或少一次称赞可能会无所谓,但对于一个后进生,那怕是一次小小的表扬,他们也会欣喜若狂,铭记于心,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信任他,可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和与师生之间的隔阂。

小伦是个胆小胆小的男孩。他不善于学习,上课时从不举手发言。第一次考试他就考了不及格,我找他谈话,我还没说话,他就已经泪流满面,从他的眼泪中我看到了希望,他并不是自甘落后,他也懂得羞愧,也懂得自责啊!他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需要的是自信。

于是我就针对他字写得不错的优点在课上表扬了他。以后再跟他说。你能写的这么好,这证明你很聪明。我相信你可以在其它方面做得很好。他看着我点头。

接着我再指出他学***不正确,平时听课不专心,上课不赶举手发言,课后又胆小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造成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才出现学***差。所以我安排了一个最好的学生给他补课。当他取得初步进展时,我及时鼓励了他。在课堂上,我也有意识地问了他一些问题,从简单到深刻,锻炼了他的勇气,增强了他的信心。经过努力,他的学***显著提高,胆子大了,开始表现出自信,作业的正确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每次单元考试的成绩都有所进步。

他的转变再次表明,后进生也有一些亮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发现和把握他们,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志向,树立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走向成功。

3、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集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良好的班级集体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还发挥集体的力量,开展了“一帮一”活动,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竞赛等,使小伦能融入愉快的集体生活中,同时,为他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逐渐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改变他们的孤僻性格。在一次班级竞赛结束时,我发现他帮助其他同学把衣服从操场拿回到教室,于是我在班上给了他一个突出的表扬,表示了我对他的信任。

我打算让他完成一些工作,让他当组长。在期中考试中,他获得了奖学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下半学期,根据他的运动特长和表演能力,我让他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4、充分利用教育的合力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工作,需要教是一爱心、耐心和信心来关注他们;同时,他们是集体的一员,应该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这样老师一人的力量就可以转化为班级几十位同学的力量,因为同学之间是同龄人,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为熟悉各自的真实品行,更为直接地关心、帮助,必要时进行监督。因此,培育一个强大而团结的阶级,也是影响阶级伦理转变的有效途径。

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与家长联系座谈,请家长定期来学校看看小伦,让他和自己的父母多沟通沟通,同时也向家长渗透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以使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此外,要做好生活教师与生活教师的协调工作,增强其教育的一致性。

有了这一系列的担心,小伦渐渐变得越来越开朗。

5、所取得的成果

在我对小伦进行教育与谈话中了解到,他也有上进的愿望,也要“面子”,他也觉得学***落后是很没面子的事,但因学***较差,想学好但又不想太吃苦,把每天精力都放在了玩上。我们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经常性、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给他改过的时间,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及时通知家长并经常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我有意在他身旁安排学***方面表现良好的同学做他的临桌,既让这些好学生在学***助他,又让这些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带动他,还让他能够认识到玩与学***补,领悟学***程是渐进的、艰苦的,要把握好每一天,脚踏实地的苦干,认真抓每天所学到的知识落实,真正地对自己负责,不管你聪明与否,一年后都会品尝到成功的美酒。

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提高了,老师表扬的机会多了,同学们也逐渐的接纳了他,现在他已经变得不再自卑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我们不能让后进生被忽视和遗忘。而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要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让他们确信自己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有很强的潜能,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就一定能成功。

教师经常准备棱镜,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深切渴望,在激励中扬起人生的风帆。

镜子观后感 篇9

《镜子》是由**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相关观后感内容,一起来看看!

镜子观后感1

今天开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业里头有一项“陪同家长一起**央视推出的关于家庭的纪律片《镜子》”

镜子,玻璃镜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态”,与这个类似想法在我看到这项作业时就忽然划过脑子。当然也没过多地去想,毕竟我也是个孩子。

短短三集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三个不同形态,而又有共同问题的家庭与它里面的关系。问题表面的关键是孩子。倒叙的手法将孩子们进入特训营之前的家庭关系梳理了一遍,可以发现问题之严重,看得出孩子与父母之间那层无形而又厚的隔膜。

仿佛是两个世界,逾越不过的鸿沟。尽透出悲哀与无奈。

真是,孩子们在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类一大堆由父母构建出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绝,遭到父母的反对,不耐烦了就会用行动予以反抗。这种“反抗”是大多数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对父母报以理解态度。当然,理解来自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当我认为我父母的行为不适当时,我也会反对。

我认为我们应该以家庭为初衷,结合实际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也终究避免不了对之无奈的情况。家庭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接受。家庭是基于情感的。

片中有个今年估计16、7岁的泽清。他小小年纪却有着太过于成熟的思想。我应该和他同龄。我同情他的成熟,这是受他父母关系的影响。

他说大人不理解他的想法,我有时嘲笑他成熟时的幼稚。我不知道他的心有多渴望他的父母爱他!我岂不是在笑我自己!?

笑我自己的迂。我拥有他日思夜想的,却还不晓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关系怎样在片中并未透完,但也印显匿迹。

孩子苦恼于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让我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实现了他的梦想。

但后来,我发现我的大部分兴趣根本不在数学和化学上。就在我上学期分科时,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读理科的,但是我认为我不适合理科,我无法对物理化学产生兴趣,虽然理科读出来好找工作,但是作为读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会高中学好吗?再者说,命运是自己在掌握。

人活在世上,我想无论怎样,也要独立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否则,是多么的遗憾啊!我很高幸我的父母支持我的选择,尊重我从孩提时代到现在的一切安排中的独立性。虽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庆幸的。

也许有时候我父母的想法不符和潮流。我妈妈就是这样,但她也很开明。所以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和容忍他们。我教我父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他感慨地说,微信真的很方便。

时代的差距也许无法直接跨越,但我们可以搭建一座桥梁,拉近与父母的距离。正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今天,是我们考虑获取更多知识和精神财富的时候了。

其实我今天是独自一人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应该与我父母间也有那么一层薄薄的膜。我想独立,不想索取。

父母就偏偏要为我们付出吗?不是的。之所以为了我们而努力打拼,是因为父母自从知道了他们有了“爸爸”,“妈妈”,‘父亲’、“母亲’,这短短两个字的称谓,便感觉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付诸于实际。

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思想啊!这就是情亲,是爱!

然后,我想搬出片里的这段话:

“老实说我们接受的教育,知识并不欠缺,而我们欠缺的是对一份爱的认知的教育。从根本上说,爱情认知教育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领域。 ‘爱就是控制’、‘我是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为什么要偏偏控制你,‘是因为我爱你’。

这就是一个对爱的认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扭曲的认识。我们会把人物化,类似于你是我的一个物品一样。

‘你是我的某某某’,在某种程度上,把那些角色变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们把爱物化了。家长爱不爱孩子?

是爱的。爱始终都在那里、爱的能力也是。没有不爱的。

因着对爱的认知的扭曲,爱出不来,被憋进去了。出来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变对方的想法。慢慢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镜子观后感2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影片通过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每一个极端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成功。父母常常简单粗暴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教育,甚至控制孩子,不自觉地忽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照镜子,找出自己的原因,提高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防止孩子染上不良的学习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在偶然发生冲突时要注意方法和方法,并努力做到:不是态度粗鲁,而是语言激动,要从孩子的角度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镜子观后感 篇10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镜子第二集观后感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第一集讲述了孩子被迫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了孩子和父母各自上课的情况。第三集讲述了课后家长和孩子回家时的表现和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xx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xx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这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不管是夏阳、泽清、张钊还是家明,他们都不叫英雄的名字。他们称他们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叫他们父母。他们称他们为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机会进入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法的错误。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反省自己的机会,因为我们都是孩子,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或将成为父母。

镜子第二集观后感今天**了央视的纪录片《镜子》,受到很大的冲击,看着我们的孩子那么痛苦的伤害着自己,看着父母无奈的流着眼泪,让人唏嘘不已。很明显,双方都是出于爱。为什么这种爱最终会变成伤害。

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四个问题家庭,他们家庭里面的父母有的是通过自己奋斗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小中产家庭;有的是忙于各种工作,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举步维艰;还有的是打工族,疲于生计,而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我记得夏阳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家庭顶梁柱的形象,他一手将这个家庭建立,他认为自己没有管教好夏阳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但同时我们看看家明、张钊、泽清,他们的父母的学历都是可以的,但孩子依然出现了问题,所以,受教育程度一定不是出现“问题孩子”的原因。这也是《镜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了对爱的认知上,问题不仅仅在父母,也不仅仅在孩子。

这四户人家中印象最深的是泽清一家,孩子14岁,辍学后通过网络在家里树立军旗,用这种方式可以赢得一些钱。通过三集的纪录片我深深的心疼这个孩子,他非常有想法,他能够发现自己父母存在的问题,但是他的那么多的话却没有人倾听,在家里没有存在感。在训练营里,泽清不像妈妈说的那样

会动手打人,会顶撞母亲。他家的情况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时会对母亲施暴,而母亲则会说一些严厉的脏话,当训练营的老师到家做客时:

已经是晚上12点了。我妈妈还是不回家。当我父亲抱怨我妻子对家庭不负责任时,他什么也不做。

这个训练营有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在换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来换。事实上,换父母的困难远不止换孩子。有趣的是在家长课堂开课前,父母们都不相信自己会有错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我们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有的家庭比较不幸运,他们的孩子没那么反叛,或者没有反叛到影片中的那种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但我为什么又要说这是一种不幸呢?

因为在今天的大学里,无论是普通大学还是985211。如果你打开宿舍门,总会有人抽烟和玩游戏。我不会评判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孩子并没有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难道不是因为那颗终获自由的心和那个失去方向的灵魂么?

在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发觉里面的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还是没有受过那么多的教育的,他们从小都经历过苦日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自律,他们相信拼搏的力量。但同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出同样的努力,至少不比自己差;他们也相信教育的力量,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过上更加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完全不是孩子想要的。

又恰好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就拿我跟我还在上四年级的弟弟的对话举例吧,我惊讶的发现,他说的话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他跟我说:哥哥,我非常理解我妈对我的管教,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应该尊重我。

也许,有效的沟通和交谈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家长放下架子,明白孩子的幸福是留给自己定义的,这样他们才能失败、失败、尝试。而父母在其中扮演的,不是指挥者,而是观众,一直守候在孩子身边,帮他掌握大方向的观众。

其次我还想说一下对于家明的父亲的一点看法,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把儿子看作了生活的全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存在的一个误区。我爸也曾经跟我说过相同的话:

我爸说我是他的命。一方面,我能感觉到我在父亲心中的重要性,但压力更大。因为这份爱会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不管是谁,都不能成为别人的全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间。

不管别人和你有多亲近,不管你是夫妻还是亲子。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中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这条路的尽头,看着他在这条路的拐点消失。而且,他背着你默默地告诉你,你不必追他。同时我也经常跟父母传递这种观点,鼓励他们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而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看过了这样一份扎心的纪录片后,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们应该是是孩子的避风港和指南针,而且他们懂得适当的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一些责任,让孩子承受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应该经受的疼痛。

镜子第二集观后感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每周5天的学校教育,老师都在自觉地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孩子也容易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长成一棵顶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们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这些习惯最受父母的影响。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

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要先做自己不做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

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镜子观后感 篇11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感_读后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是:王维是个大诗人,所以总是有人请他去作诗,在重阳节那个夜晚王维仿佛看见在他的兄弟里少一个插茱萸的人,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就启发他写下了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全诗中我最喜欢的句子。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离别家乡的难过,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一个“独”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远在他乡是多么悲凉,难过啊!

读了这首诗我想到了:这位诗人独自在外是多么的思念家人,重阳节那么多兄弟团聚只少了他一个人,这又让他很伤心。

老师点评:整个作文很清楚,根据老师上课的技巧,很好!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对这首诗的喜爱,如果对自己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多一些描写,会更好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会照镜子。人们通过镜子梳理头发,整理衣冠。青春期的女生爱打扮,她们通过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上冒出了痘痘;中年妇女偶尔照一下镜子发现自己添了几条皱纹;老年妇女隔很长一段时间才想起照镜子,猛地发现自己已是满头白发。

读了《镜子》以后,我发现镜子爱真实,不隐瞒缺点。

有人喜欢照镜子,因为自己美。有些人不喜欢照镜子,因为他很直率,甚至想打碎镜子。这不仅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一位老妇人去照镜子,发现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和白发。她打碎了镜子,把它扔出了窗外。镜子使白杨树看见蝉在吮吸果汁。结果,白杨树听了蝉的甜言蜜语,用树干踢开了镜子。可伶的镜子,它有什么错呢?

它只是说真话而已,人们就因为不敢面对事实,就把真实、丑陋的自己砸碎。

我爱镜子,因为镜子爱真实,不隐瞒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