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美术观后感12篇

美术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6

美术观后感12篇。

 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经常写观后感,加强创作能力,如何由浅入深的撰写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呢?怎么学习“美术观后感”大学生范文网小编为您总结了几点经验,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美术观后感 篇1

美术千课万人观后感范文

千课万人,高大上。今年有幸得以一观。201x年12月13日,就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同天,在浙大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开场。两天一晚,坐于体育馆冰冷的塑料椅子上,吹着过堂的西北风,紧张地听课,记笔记、拍照,虽付出了感冒的代价,但也收获颇丰。诺大的体育馆开课没法不搞大,再加中国台湾人士的加盟,暨海峡两岸什么什么,可谓是“两岸高厨,豪门盛筵”,让各位饕餮饱食终日,这不,食后再评咸淡。

水墨画教学是这次的重头戏,浙师大李力加教授的亲自上小学课,再加浙江两个“朱”团队联合打造,让我等着实恶补了水墨教学。实话说水墨画课平时我很少上,制约因素基本有材料问题、经费问题、场所问题(至今为止我校仍没有美术教室)、个人水墨修养尚浅问题,所以这次听课是个很好的“补短”的机会。

朱国华的发言主题为“练就一双水墨画的眼睛,介于混沌与清醒之间”,好一个介于混沌与清醒之间,水墨如斯,人生亦如斯。朱敬东则实在明了:浪漫,理性,浪漫。这第二次的浪漫是一个升华,乃高级形态。

水墨画教学从《印象山水》到《又见山水》,形成一个“链”,显然是朱特们一直倡导的链式教学模板。第一课的学生作业纸已然很大,整张的四尺宣纸,下托KT板,学生墨水一泼,即见效果。而第二课的《又见山水》,则给众人一个极大的惊奇与震憾,上百平米的画布下面钻进几人用杆子生生顶了起来,当场在体育馆内形成几座“高山”的立体形态。还不止,旁边还有台喷雾机,让学生云雾仙境之中,绕山而观,美术课至此,怎一个豪华了得。一人上课,需多人辅助。抛开成本不谈,对学生而言,肯定是一个难得的体验,从平面走向立体,体验更为深刻。李力加点评: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体验。骆特的意见很实在:如今我们生活好了,上课也可以奢侈一下的,同志们要解放思想。

13号下午李力加教授亲自上阵,题为《叠合与交织》,体现了李教授对水墨画的深刻理解,强调画水墨画先要心静,“作画时,需收得住心,沉得住气。收得住心则静,沉得住气则练。静则静到如老僧补衲,练则练到如春蚕吐丝。”这段潘天寿先生的语录被引用于课堂之上。以书法用笔的理念体现在让学生用最慢的速度画线条,一直不停地画线条,直到把画纸画满。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之后通过课件的演示与讲解示范,画出一个华山的山石,学生作业效果很好。听完后的感觉,哦,水墨原来是这样教的。

对于水墨画的教学,李教授是一直在思考的。之后的讲座中也反复谈到,水墨的教学应该在儿童心里留下点什么,如果没有留下,就绝不是美术教育,更不是教育。浙美版新版本的教材增加了大量水墨画的内容,我们再不能象以前那样躲着不教了,造型为先的切入是不对的,这样会忽视水墨的特性。然而最后要怎么去做才是最合适的,李教授只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去研究和思考。

接着台湾的阿玚帅哥的《清明上河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一个有奖竞猜的模式上了一堂欣赏课,颇受启发。从画卷的右边开始,从右到左,从郊到城里,有序讲来。

骆特的点评比较风趣和实在:三个维度高大上,四个领域烦又多。欣赏课一般有三个方面的目标,即内容的描述,形式的分析,背景的解释,然而台湾人阿玚的本堂欣赏课其实只有内容这一个方面,说是教学重点落实在一个点非常实在,我们中国大陆的课高大上,要得太多反而都没有落实。的确是这样,这值得我们深思。而这种仅是师生对话的教学形式,其实难度极大,教师语言要风趣幽默,对节奏、细节的把控要非常好才行,就象是把玩古董一样,从细节处见品味。另外,课件的制作也颇见水平,首先高清的长卷清明上河图难得,然后在局部放大后,又能以白描的形式呈现,更加清楚。若有不足的话,我认为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名称来历要有个简单的说明,张择端原先命名只叫《上河图》,呈现给皇帝后,皇帝又加了两字“清明”,于是才成了《清明上河图》。清明并不是指清明节,而是皇帝治下的社会清正昌明的意思。另外就是,在讲到船舵时,应该不止讲到水面上的那部分,最好是连水底那大部分也要呈现出来就更明白。

此外,四川德阳的辜晓平老师的《穿越2500神游帕特农》也给我以很多的收获与启发。辜老师五十左右,微胖身材,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掌控能力极强,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深厚的'功底。在教具上,两边的四根大柱一拉绳子即能挂下来,气势很强。无论是课的一开始从地图上去搜寻,还是让学生摸一摸石头,还是视频的选择都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课的最后还有升华,罗马柱是好的,但过多的山寨则不美。更为难能可贵。

四川的王晓华老师剪纸课与陈波老师的捏泥人,都很朴素和扎实,看似平淡,实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是精心设计,多方位呈现,步步深入,努力做到学生视听无盲点,这是我们很多教师所难以做到的。

还有如厦门英才学校的宗跃风老师的“看枝画树”,在一张卡片上,左边有真树枝,右边有宣纸可画,这样的设计很有效果。其他好课不一一谈了,待日后慢慢去看着听课本,慢慢分析与学习了。

看到了他人的好,也就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心不满则有前进的余地,我认为这是很良性的状态,最后要感谢金伟民导师,若无这一纸工作室活动文件,杭州千课万人恐不能成行,虽有光盘可看,然而实地听课的感受显然是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盼下一次的千课万人,相信会有更多更精彩的课呈现,或许除了台湾,我们还可以看到香港人,美国人……上的课。这要看李教授的组织能力了。

美术观后感 篇2

同往常一样的一个星期四晚上的美术鉴赏课,我们**了这个惊悚悬疑恐怖片《恐怖游轮》,这是一个关于轮回和循环的故事。

电影《恐怖游轮(********)》于2009年10月上映。女主角jess与好友greg等共六人乘游艇出海游玩,但她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游艇遇到了暴风雨。这时,一艘大型游轮经过,大家不加思索地登上了游轮。

上游轮后一些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jess越发深信她曾乘坐过这辆大游轮……这是电影给出的官方简介。

这个影片的主要情节讲的是一个亡灵试图在死神面前所做的无谓的挣扎,深陷于由自己的意念营造出来的炼狱里受苦,万劫不复,无尽轮回。

先介绍一个小时候玩过的很有意思的折纸游戏,好吧,它可以算折纸,也可以算游戏:剪一张略长稍宽的纸带,如果将纸带两头直接粘合,这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圈。但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一端静止,将另一端旋转180度,然后粘住,从而形成一个扭曲的圆。

想想一只蚂蚁在圆圈的平面上爬行。会是什么样子?和前面说的简单完美的圈是否相同?这就是著名的莫比乌斯环,它只有一个表面,形成一个无限圆。

试试看用剪刀把宽纸带从中劈开(注意:不是剪断,是从中间劈开,使宽的变成窄的),又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更深一层去设想一下,如果一头不动,另一头扭转360度、540度…又各会怎样?

《恐怖游轮》正是一个完美的时空怪圈,叙事、剪辑和摄像都很好,当影片结局时又成功的回到了影片开始时,于是噩梦依旧,如此循环往复,永无终结 ,观众自然会想**是开端?**又是尽头?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所以一种绝望的感觉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这部电影还涉及到科学界的争论: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否回到过去的悖论。自从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对于时间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之后,时间机器便似乎具有了实现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了一个广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涌现出了大量关于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相关的电影,可谓层出不穷。

但很快,时间机器的一个荒谬之处就被发现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真的能回到过去,就必然会改变历史,而一但改变历史,就一定会改变现在。于是,一个逻辑上的漏洞便出现了:

如果现在改变了,我还有机会回到过去吗?如果我不能回到过去,历史怎么能改变?如果这样说听起来太绕,让大家感觉糊涂的话,那可以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解释,那就是科幻领域的一个著名悖论:“祖父悖论”。

“祖父悖论”说的是,如果“我”回到了过去,在父亲出生之前杀掉了祖父,并和祖母结婚,之后会发生什么?麻烦就在这一刻出现了,如果祖父在父亲出生之前已经死了,那“我”怎么可能出生?如果“我”没有出生,那祖父就不可能被“我”杀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悖论一直困扰着科幻**的创作者。因此,在大多数科幻**和电影中,都有一条铁律:你可以回到过去,但永远改变不了历史。在这方面,电影《回到未来》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回到过去之后,主人公马丁必须要努力去做的一件事就是:

让过去保持原样。

讲了这么多关于时间机器的话题之后,再来看《恐怖游轮》这部电影,便会发现,尽管电影中讲述的是一个无限轮回的故事,但其轮回的模式,实际上是和时间机器的模式相一致的:那便是让已经发生的事情重新来一遍。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在大部分的时间机器故事中,主人公在小心翼翼地不去改变历史,而在《恐怖游轮》中,主人公必须要改变过去,只有改变了过去,才能从这场无穷无尽的恐怖轮回中解脱出来。

但问题在于,对于过去的每一丝改变,都将给现在带来难以预计的变化,因此,这就像走迷宫一样,我们需要记住每一条道路所通向的结局,然后才能找出那条能够将我们带向出口的正确道路。但这个过程是何其繁琐与郁闷啊!就像在西泽保彦的那部著名的科幻推理作品《死了七次的男人》,主人公为了找到杀死外公的**,不得不死亡了七次。

而在电影《恐怖游轮》中,同样的内容则表现得尤为血腥:萨莉在被杰西刺伤后,乘她不备开始逃亡,但当她最终来到一处露天平台时,却发现,在这一处平台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自己的尸体,这些带着刀伤的尸体密密麻麻地挨挤在一起,多到不可计数,而这一次,萨莉同样没有逃脱死在这里的命运。

多少具尸体意味着同一轮回发生了多少次。而在场轮回中,最为可悲的却并非一次次被杀的另外五个人,而是一次次活下来的杰西。如果说,游轮时间第一次的发生,是出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话,那么此后同样事件的往复轮回,便似乎更是一个受害人与轮回互相促动的怪圈。

假设一下,如果五个人在第一轮便全部遇害,那么,这个轮回必然无法进行下去。就像一枚硬币。只要硬币的两面消失,硬币本身就不存在。因此,轮回能够进行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便是:

必须有一个人不断地活着,并由他去不断地重启这个旅程。而在影片中,最幸运和最不幸的人是杰西:一个孩子的母亲。

当她洞悉了这个轮回的秘密之后,对她来说最荒谬的事情便出现了,那便是她必须一次次地面对自己,并杀死自己。她已经明白,只有杀死了所有的人,轮回才能被破解。但问题在于,这个“所有人”,不但要包括被杰西杀死的杰西,还必须包括杀死杰西的杰西。

可是,还剩下谁来杀她呢?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著名的“戈耳迪之结”,唯有将其用剑砍开,才是唯一的破解之道。否则,这便是个无穷无尽的诅咒!

这部电影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一些感想。这样一部心理悬疑惊悚片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吗?恐怖三角,就像电影海报上带血的红色三角,包含着最痛苦的诅咒。

你是否曾告诉自己永远不能去重复某个人的人生,或许是你失意的父亲,你乏味的老师,你疯狂的朋友,但你夜半醉酒后的一个清晨醒来,感受到一股春风拂面,突然此时,你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这样一个企图引以为傲的人生瞬间透彻的呈现在自己面前,你看到你的人生,就如自己向来回避的那样。

有什么办法呢?想成功却注定失败,想开始却终究放下,想接受却没来由的拒绝了。吸取教训了?

好吧,那就放弃顺其自然逆来顺受,接受所有的挑战以为这样一切就被自己改变了,那段被注定了的生命可以摆脱命运的安排了。但谁知道结局呢?结局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能做什么吗?

只能努力去驾驭。

正在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动作,仿佛很早以前就经历过,仔细去想却又想不起来了。真正严肃的思考这一点,却会令人不寒而栗。如果目前拥有意识这个“自己”,真的只是命运的永恒轮回中的一环,而且这个环永远无法断裂,只能无休止的循环往复下去,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实,正如尼采所说,这是一个“深渊般沉重的思想”

相比之下,“自己”不曾存在过,没有意识,与宇宙万物合一,或者无论怎样——那无法去思考的“死后”境界,反倒令人欣慰的多,因为人是不会害怕真正未知的东西的。

当一个好的结局和一个未知的结局摆在我们面前时,选择一个好的结局更安全。但当未知的结局和无法接受的不好的结局摆在我们面前时,最好还是试试自己的运气。因此,尽观主流的乐观精神鼓励人们与困难和现实抗争,但影片结尾女主角的微弱语调也印证了这样一种语调——无论现实多么可怕。

但我认为自杀的可能性和不可避免的死亡终点总是暗示着从转世的命运中解脱出来的可能性

人生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一直在循环,明知是宿命,但每个人还是在奋斗和拼搏,或许旅途中的风景才是我们所追求与在乎的。

2014年6月6日

美术观后感 篇3

丰子恺关于西方美术的评论详细见于《西洋画派二十讲》,对于近代西欧的绘画,尤其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评骘在中国艺术批评家中是独具一格的,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有许多个名字熠熠生辉,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但丰子恺的名字未见其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丰子恺一直以漫画家,散文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他作为美学家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这本画论,我认为丰子恺在美学方面的功绩在于将西方美学知识本土化,构建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美学,他的美学思想的独特意义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唐僧取回来的佛经据说是有破损的,因为事事不得圆满,我从图书馆借到的这本书207页到210页不知被哪位学长或学姐撕去作纪念了,遗憾不已,去**网上搜索这本原价七块九毛钱的旧书,**已升到880元。新版至今未出,复印整本以作纪念。

美术观后感 篇4

面对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该怎么做?

21世纪是高技术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在我们以前接触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是把美术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从来都不会顾及所谓的“美育”。在以前的美术老师心中,美术技能的培养就是美术课标唯一的宗旨,“美术”被简称为“画画”。所谓的“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样的简称是空穴来风吗?

不是的!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无疑是体现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弊端。

“美术”是一门具有生命的学科,绝不仅仅包含美术技巧。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不应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应忽视美育教育。这样的艺术教育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这样的艺术教育只会使孩子的审美能力迅速下降!

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现在,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

片面追求专业技术培训,只注重艺术教育而忽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有的学校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搞几项活动。正是因为这些背离全面发展原则的陈旧教育观念,才不可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而作为未来准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又岂能随波逐流?

(1)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教育质量

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是面向受教育者,又是面向教育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试想一下,一个懒惰进取的教师如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

(2)重视美育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美术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美术的多种技法被简单地复制,呈现出教师的样板作品,使学生掌握得非常扎实,可以积累很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如:

让学生临摹一只小鸟,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小鸟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小鸟,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小鸟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扼杀了儿童的天真,复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样板画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师的画有**的眼睛,但在学生的眼中却是最好的。他们会盲目模仿,失去孩子们会画中的纯真和创造。

,为保证咱们未来的发展,在我们以后的美术教学中绝对不能出现“依葫芦画瓢”这样的设计。

(3)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

艺术不同与其他学科,每个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不同,同一学科的表演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描绘一副春天的景物,在没有给学生做师范的前提下,学生画出来的肯定不一样,有画桃花朵朵开的,有画柳树发新芽的,有画冰水初融的,也有画小草冒尖的……,面对这些,难道我们能肯定桃花朵朵开而去否认柳树发新芽?难道我们能肯定冰水初融而否认小草冒尖?

……我们不能这样做!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不一样,他们观察的事务发现的事物也会不一样,人人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也是这样“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春天”,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无疑就要指引学生,如果我们不去肯定学生,不去欣赏学生,只是一味的去否认他们,这不仅仅会让他们对美术失去信心,而且还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因此,在今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自己去弥补这样的悲剧。

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鼓励他们,指引他们。我们要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当做我们教育路上一个永恒的追求目标。

美术观后感 篇5

原创: 周华邵老师美术教学工作室

最近读了尹少淳教授《美术及其教育》,感受颇深。虽然在上学期间已经学过《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但当走上工作岗位十余年后,回过头再来学习时,书中还有非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它是一本帮助美术教师更好地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特点以及美术教育发展的书。尹少淳先生以严谨的逻辑层次、准确的概念界定、教育理念与时代艺术理念的融合,系统、全面地向我们阐述了艺术学科的教育理论。无论是学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功能和目的,还是学科教育的原则、原则、方法、模式和评价,笔者都逐一展开了分析,并逐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如果说,书中哪些地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我觉得对美术教育功能目的阐述和美术教学方法的分析,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前者使我充分认识和理解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后者使我认识到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以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为例,许多人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还处于肤浅阶段。人们认为,只有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其潜在的意义往往被忽视或不善于挖掘。尹少淳在书中强调指出:

艺术教育的涵义是一个艺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复合词。因此,它的意义可以通过艺术和教育来体现,可以分为艺术教育和教育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吸取一般教育意义之功效,对美术教育的正确理解正是建立在这种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基础上。

任何单一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都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充分体现艺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为美术教师对自己执教的学科有一个正解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本书中,既有中外美术教育的纵向发展,也有中西美术教育横向比较的特点,脉络清晰。特别是艺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尹少淳依“形”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十分到位,书中提到具象、意象和抽象三大块。

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和意义,相互渗透。在我们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具体美术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在意象与抽象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盲从与误解。

比如,有的学生盲目追求画得像不像,有的学生认为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很多大师得画也很抽象。如何使美术教学中具体的、意向的、抽象的安排合理?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的问题。

可以说,《美术及其教育》犹如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它也启发了我,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美术观后感 篇6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一天,我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13封信,而这13封信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谈美术简》的读后感。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开拓者和革新者。他是全国美学界的权威。他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了美与美的规律和范畴。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

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通常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

一个人是美学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人在美学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与人是分不开的。“两派”的方法应该是: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其他学派的观点来研究美学。

三艺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美学中,人们根据美的规律有意识地创造和发现美。因此,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四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读后感《《谈美术简》的读后感》。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五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美应该有思想的渗透,而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从作品中渗透出来的。六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其中崇高是由抑郁产生的。他们从恐惧变为兴奋,并在其中体验一种自尊或快乐。

崇高注重对立与冲突,美注重平衡与和谐。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是以这种热情的态度传达的。美学没有概念的堆砌,但人们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美的人生必须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读这13封信。

在左右读《谈美书简》有感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另一方面,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样。

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很多人认为过去舒适的是美。也许更深一层,他们会说精神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

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是片面的或肤浅的。读完这本书,我对美有了新的看法,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收获。这本书是由信件组成的,大部分是给读者的回信。

(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栏目中,编辑提到了很多关于学术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这本书不是一部完整的美学著作,但它也从一些非常重要和批判性的角度回答了审美进入者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美术观后感 篇7

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制瓷中心转入了江西景德镇.成功创制了色釉瓷器和彩绘瓷.这为我国的瓷器事业打开了另一座宫殿,其中有元朝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明代的《斗彩鸡缸杯》和清朝的《各色五彩大瓶》,他们不仅造型新巧,胎骨精细,图案华丽,色彩缤纷,而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陶塑是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技术水平也很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代的俑类雕塑,样式趋于多样化.如:《杂技俑盘》表现了一组形式各态的表演者,活灵活现,好象真的有那么多乐师在表演特别是《说唱俑》更始把表演者生动化了,夸张的表情令人着迷.

唐代也有随葬俑,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实行的随葬政策,所以很多俑在当时也很精致。其中唐三彩更是文明全世界。如:

《猎骑胡俑》。

读了中国艺术史上有关瓷器和陶器的文章后,我不仅对那些历史着迷,而且对那些艺术作品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也感到震惊。

美术观后感 篇8

梵高几乎不用平涂手法。他的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变化极微妙的色彩组成。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有暗流和漩涡。

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不用纯灰色,但他的鲜明色彩并不艳,是含灰性质的、沉着的。他的画面往往通体透明无渣滓,如同银光闪闪的色彩所画的西莱尼饭店,明度和色相的掌握十分严谨,深色和重色的运用可说惜墨如金。他善于在极其复杂丰富的色块、彩线、色点的交响乐中表现对象的纯粹性。

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日方、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的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梵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艺术家中是罕见的。

他对人的热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肖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忠实地显示了疯子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睛。

一个疯子,或者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画不出这样一幅有分寸、有技巧的画。在不同层次的蓝色,一些有结奏的线条振动,反映了美丽的雕塑头和强壮的身体。**中的一切都是蓝色或绿松石色的,除了深色衬衫和红胡子的头。

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看的到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他的生命力~~` 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象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理解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时,我们倾向于把它与勇敢的笔触联系起来。它是不受限制的,或火焰般的笔触,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动作,不受理性思维过程或严谨技术的制约。

梵高的独创性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感性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通过仔细的笔触来证明。这种笔法,就象艺术家绞尽脑汁,准确地复制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真的,因为梵高是一个画家谁画他所看到的。他看到的是幻觉。他是个幻象。

美术观后感 篇9

断断续续地,我教孩子们将近20年了。经验告诉我,3到10岁的孩子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学习绘画或直接学习素描。尤其是近几年利用周末独立办班后,更是切身体验到家长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需要--不是想简单地学会画几副简笔画就够了,而是想通过美术这门艺术挖掘潜力、完善人格、体验别样的成功、别样的乐趣。

因此,在我的“尖角”艺术园里,如何让孩子们逐渐学会在快乐的氛围中发现、欣赏、表达和创造美,是我的主要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将所有的学生按照年龄和基础的不同分编成几个班,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用尽可能用丰富多变有趣的手法来表现美术的方方面面,既不强求孩子的作品跟老师的一样,更不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样,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教孩子画小鸟,练习圆、半圆、三角形的组合图形,我通常是先引导孩子回忆并联想曾经见过的各种小鸟,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画一画,评一评。

认为鸟类的基本形态是圆、半圆、三角形的组合,色彩丰富多样。然后我会用至少三节课来教孩子们用三种以上的方式展示鸟类。

一、剪纸拼贴画,

二、简笔画,

三、写生临摹加想象画。同时,每一节的课后作业我都会要求孩子带着课堂所学知识去重新观察分析生活和书中的小鸟,然后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对于每一个孩子我都会设法找出一个优点,当堂在他们的《美育周记册》上画上红色的星星、月亮、太阳等等,以资鼓励。

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是作业还是课堂练习,我都会认真地挂在课堂上,经常找理由评头论足,充分肯定优点,细心地、暗示地指出不足指出。比如小鸟的头画的不圆,我会微笑着说:"哎呀,小鸟是不是不听话,被他的妈妈打了一锤,把头给砸扁啦?

如果孩子画的鸟的身体太小,我会说:“这鸟太可爱了,有点像大个头的儿子。”。画一只又大又壮的鸟做它的小爸爸,好吗?

"这样一说,孩子多半会带着快乐的好玩的心情再画几只鸟出来。往往2-**x个小时的课都结束了,很多孩子都不愿意放下刷子回家。今年五一假期,我带了几个孩子到附近的山上写生。一位路过的老人问道:

你这是教美术、素描还是简笔画呢?这话初一听似乎老者还挺懂行,细一琢磨其实是个外行。可以断言,老人对艺术一无所知,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一无所知。

受过艺术训练的人知道,艺术不仅仅是用笔在纸上画画。如果说艺术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那么绘画是四层中的一层,另外三层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雕塑。而素描和简单的笔触只是抱着的钢筋或几块小砖头。

在我的日常美术教学中,对第一次来学***的孩子和家长,我总是这样讲解美术的分类和学***:美术好比是一个人,我们的四肢可分别代表美术的四大门类;学***就是要学***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如果说美术像语文的话,那么简笔画就像其中的夸张手法,而学***就有点像语文课上学字词语法,那么写生呢就好比是写日记。

大家都知道,学***不可能只学写日记,更不可能把夸张手法作为主课讲上一学期。但奇怪的是,有很多课外艺术辅导老师教孩子们一两年简的画笔!搞的很多家长对美术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学美术就非得学简笔画,学素描就非得画石膏,也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随便进个美术班就算学美术了。

实在是荒谬。我认为4-14岁的孩子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艺术,教他们的孩子理解和接触各种艺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接受能力分班教学。

围绕造型、色彩和创意三大基本要素,综合运用绘画、工艺、雕塑等表现手法,引导孩子从艺术的角度了解生活、展识生活、热爱生活,提高对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我的美术教学以激发保护孩子的美术学***为主要目标,坚决反对美术教师图省事,一味地只教孩子学***画。对于3-6岁初学美术的孩子,我更主张孩子的家长尽可能地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以便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美术学***经常性的,相对比较理性和科学的辅导。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带来了像**x这样的课外艺术辅导班,我称之为美育亲子班。每个班有6-1个学生,每个学生有6-10个家长。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明显好于没有家长的班级。请看本人为3-6岁幼儿课外美术教育亲子班所上的课外美术课教案之一。课题::

***《大头儿子、魔力小鸡和无头小鸟、》教具:苹果和橘子目的:1、教孩子认识基本形之梯形、圆形和半圆形的组合2、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程:

1、 为按时到校、完成作业、积极发言的学生画小红星

二、导课:将提前装入苹果和橘子并盖上布的小桶放在画桌上,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我自己编的童话故事:在这个水桶里有一个大头儿子、两只魔力小鸡和许多丢失了脑袋与尾巴的小鸟。

不相信吗?听完我的故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边讲变画)大头儿子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

想和妈妈玩:妈妈说:好好学习,否则你会落后的。

想和爸爸玩:爸爸说:我忙着给家里赚钱!

愁的大头儿子吃不下、睡不香,胳膊瘦成了俩对勾,两条腿瘦成了俩面条,一走路就只打颤。两个魔女看到后,很同情大儿子,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是眼泪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于是小鸡魔术将大儿子变成一群自由飞翔的小鸟,逃离城市,来到广阔的田野。但是这些鸟太好玩了。他们把玩的东西都忘了。忘了学习,忘了回家,甚至连自己的脑袋和尾巴都给玩丢了,稀里糊涂地就飞到了我的画室,被我关在了这只水桶里。

不知道魔力小鸡又会把他们变成什么样呢?想看看吗?还是先来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他们的形状、数量与质地吧。

三、请孩子们轮流伸手在水桶里摸,摸后不许说出声,只能悄悄地告诉自己的家长。提醒孩子说清三个问题:1什么样(软硬、粗细、大小、形状等)?

2、变成了什么?3、有多少?全部摸完后,再轮流说一遍,然后请来得最早的同学打开水桶上的布,让大家看清楚里面的东西:

一只苹果和两只橘子。再次设问:老师骗人了吗?

总结:老师只是发挥了一下想象力,根据它们的不同的特点编了一个故事。同学们想试一下吗?

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编一个比老师更有趣的故事。一起来画吧。

四、边讲边画示意图,注意不时停下来进行巡回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掌握苹果、小鸡和小鸟的基本画法,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拟人化想象绘画。

五、家庭作业:1观察分析生活中还有什么具备梯形、圆形和半圆型等基本型的物体,尝试画几样;2、将他们拟人化,编一组***。最好是与老师和同学都不一样的故事;3''可以画也可以剪纸拼贴或用彩泥捏制。

教学小结:此教案先后给3-8岁年龄段的多个教学班上过后,效果都很不错,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当堂掌握苹果、小鸡和小鸟的基本画法,且都能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在随后的两周课上,我又指导孩子将所编***用点线面加以装饰,以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生动';主体更加突出,细节相对完美、耐看。

然后还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轮流上台讲解自己的故事,点评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达到通过美誉全面树人的效果。

美术观后感 篇10

近日我拜读了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这本书,书中的观点和建议是我从前没有感受到的,使我收获颇多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

美术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更积极的做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2011版的新课标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强调“美术课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识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要求学生要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工作的这两年中,我在学生身上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难免有些娇惯,在生活和学习中过分依赖家长,没有责任感,缺乏耐心,没有集体观念。这些不良习惯无不在美术课上表现的淋漓至尽,如:没有父母的提醒,上课不带美术工具;画画时不能认真完成作业,不能耐心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不能耐心的涂色等等。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成为我现在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主张采用评价的方式初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

评价虽然是美术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它在教学过程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能增强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而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做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总之,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末,重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通过评价重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允许学生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学生不同的创作结果,以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新课标带得我许多新理念,这些理念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贯彻和实施。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课标同行。

美术观后感 篇11

托.富勒曾说:“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会,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我甚是赞同,机会可以创造,更要学会把握。

见习的机会是异常难得,听取每个骨干教师的教育风采亦是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应该抓住可用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学生的介绍和老师的允许,我去听了高三的数学课和一年级的美术课。在那里,我看到教师的魅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内容的掌握。

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年级的美术课。

初踏进一年级六班的教室门,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都带着无辜洁净的眼神瞅着你,或带着好奇,或带着崇拜,亦或是想和你亲近的胆怯,用纯净的嗓音向你问好。整个教室闹哄哄的,上课老师的再三整顿下,声音才由大及小直至消失,小朋友才陆陆续续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次性水杯、剪刀、画笔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手中的水杯一步步的变成了一朵朵小花的模样,用蜡笔图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最后呈现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或是一个个漂亮小风车的模样。找到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听到他们完工后惊喜的感叹,看到他们忙碌的制作身影,欣赏他们的每一笔画作。

我忍不住深深地感动了。什么比他们的幸福更重要?还有什么比在快乐中学习更具有价值的呢?在他们如花般的最美丽的年龄阶段,迸发出最灿烂的创作火花,为梦想的纸张画上一笔一捺,展现出精彩纷呈的手工制作,留下最珍贵的儿时回忆。

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场景都会有不同的发现,抓住机会,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美术观后感 篇12

从我加入这个幼儿师范队伍开始,由于自身比较偏爱美术,所以我平时喜欢找一些美术方面的书看。希望在书本和实践中能进一步走进美术,绘画水平普遍,想象力差等特点,虽然再上学期间已经学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但是我还是愿意细读这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促使我想挖掘更深处。

本书主要研究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龄前儿童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以艺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以及幼儿欣赏、绘画、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和美术评价,最后还展示了一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也给正处在摸索阶段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我自己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带着认真的态度,从专家那里取经,看能不能从中解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一些章节进行了精读和摘录。

从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小班到中班上学期,由于视觉上的差异和情感上的关系,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没有身体的头和脚的人,同时,它们都是以不站着仰卧的形式呈现的。

再对于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的主题《轱辘轱辘》的一节美术课画车轮子,幼儿认为轮子是圆的,于是就直觉地用圆球来表现车子的轮子,不会注意到汽车的轮子是圆扁的等这些问题,其创作成分也就能体现其中了。就象书中所说的: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引导幼儿从写生对象的整体结构出发,着重于事物的神韵,即对象之内在精神表现,而不纠缠于细节和精确描绘,不强求幼儿的绘画表现和事物的“肖似”。

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处于象征初期,享受的是绘画的过程,他们会用已经掌握的圆形与线条组合成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而且喜欢用各种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在表现图象符号时,又很少调换颜色,致使作品色彩比较单调,有的幼儿甚至会转动画纸来作画,完全不顾图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画面的杂乱。如此作品,教师若用**的眼光“像或不像”来评价,那必然会抹杀了幼儿的天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尽管如此,你还是会看到许多小班幼儿家长因为看不懂自己孩子的画,觉得画面不干净,画得不如其他小朋友,根本不理会幼儿的解读。例如,一次离园时,祥祥拉着爷爷兴致勃勃来到班级画展前,小手指着墙上的“泡泡”说:“爷爷,那个是我画的!

”谁知,祥祥爷爷看到后,脸顿时拉了下来:“这是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圆也画得不圆,颜色也涂到了外面,你看看这个小朋友画得多好啊,你上课一定又没有认真听,走走走……”幼儿从绘画中获取的无穷乐趣,就因为家长的一句评价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评价小班儿童的艺术作品时,首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了解他们的作品。其次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 ,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 ,尽量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多鼓励,多表扬,尽可能地发现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优点,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最后,在让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感,进而萌发对下次美术活动的愿望,激发并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