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导航 > 说课教案锦集9篇

说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6

说课教案锦集9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需要注意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这是我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篇“说课教案”文章,欢迎大家读取参考!

说课教案 篇1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文理结合、教书育人的要求。”

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文路,察感情,受感染,可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新授前,凭借插图,让学生感其情,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半扶半放到大胆放手的方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利用知识的类比繁华,以便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让学生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新授中我采用此法。

3、以读代讲法:

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训练。再说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4、以练促读法:

根据高年级语文教学“读、讲、练”结合的特点。在剖析重点段后,我出示课后思考、练习,学生练习之后,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感情。

5、教具准备:

影仪、挂图、小黑板、生字卡片。

说学法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由“学会”变成“会学”,正如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因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提(质疑)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观察法”、“感情朗读法”,体会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准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圆明园当年的景观,完成课后思考练习1。

第二课时:剖析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段,想象圆明园当年的美丽景色,体会忠思想。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指导背诵,并进行片断训练。

这里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课

这节课开始,我在听写词语后,鼓励学生说说圆明园当年的景观。我试机板书(建筑宏伟、博物馆)这样既复习了旧课,又为理解新课打下基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想象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2、选择课文的中心思想:

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方向,提示本课时教与学的内容。为了使目标意识化,我指名读目标。

三、剖析重点段,展开思维,概括中心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准备分三步进行教学:

1、观察是学生习作的开端:

我让学生观察圆明园被毁后的插图,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体会。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进行小结: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化为灰烬,这都是侵略者一手造成的。这时学生的情感变化了,为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默读第三部分,讨论:

文中是用哪三个字来说帝国主义侵略者毁掉圆明园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掠、毁、烧,再让学生讨论:侵略者是怎样掠,怎样毁,怎样烧的?并划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接着,我用投影仪出示课后思考练习2②的句子,启发学生讨论:如果去掉带点的词行吗?学生这时不难回答出原因。然后我让学生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之情。朗读这一段。最后我及时小结刚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

3、用投影出示思考练习2①的句子: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在,我准备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损失了么?找出最能说明损失大的词语。在学生理解了第二、三两部分的内容之后,估计学生会找出答案。在学生回答后,我再小结并板书(化为灰烬)。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难

课堂教学要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剖析重点段后,为了回归整体,我先用投影出示本课的三种中心思想,让学生选择。这样做,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下节课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打下基础。然后,我让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从读中回归整体。俗话说:会质疑才是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我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释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总结升华

总结旨在巩固,贵在升华。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受到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化为灰烬。希望同学们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达到意犹未尽的作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全部完成了。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说课教案 篇2

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儿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它们,就偷偷给老狐狸喂食。因此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

拿到教材后,我先从学生的理解角度阅读了这篇课文,弄清了课文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事情的全过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课文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自然段是事件的经过;19~21自然段是事件的结果,重点在第二部分。而且感受到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倍受感动。

然后,我又从教学这篇课文的角度来阅读,进一步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作者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读来感人至深。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分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外还分析了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和美育渗透点。1467.coM.CN

1、教学目标:

⑴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⑵通过阅读及细节描写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3、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4、德育渗透点:

⑴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⑵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说教法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设计理念:紧扣题目,和学生交流谈话形成融洽的氛围,使孩子们轻松的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⑴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⑶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可能提的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

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设计理念:《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问千千万,中国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⑴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⑵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到底看看老狐狸有多大本事。)

⑶“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⑷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设计理念: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目标要求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要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整体把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在此期间,在学生叙述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感受不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个体的真实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讨论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四、情感升华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环境”就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环境,由于以上环节的设计就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差异性,因此这里就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环境。

说课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老王》是一篇语浅意深、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着重叙述了杨绛家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情感由淡到浓,即使文章层次清晰,又使文章在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这一切依赖于作者“平淡简洁意蕴丰富的'语言”“详略得当井然有序的安排”,这两点也是本文本的学科价值。

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为感知“两个高贵的灵魂”,即“老王”和“杨绛”,他们的善举本身散发着动人的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更是显得难能可贵震撼人心,因此文本的分析,一方面要对文章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细节研读,另一方要进行必要的资料提示。

二、学情分析

1、本文语言质朴干净,人物关系和事件简单明了,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但对细节的把握还够深刻,他们能够分析出老王的“苦”与“善”,但对于文章主旨的关键“愧怍”的原因,不甚明了。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将本科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课文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学习重点)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细致研读文章,能够找出“我”愧怍的原因。(学习难点)

3、为“老王”或“我”写一首赞歌。

为了协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预设如下:

四、教法、学法

教法: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引导、启发、点拨的方法

学法:自助、探究、合作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1、图文导入,领略大师风采

20xxx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与世长辞,民间和官方纷纷发文,为她送行。那么她的离世为何会掀起如此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呢?以此发问

邀请几位同学拿出课前导学案对杨绛进行简介,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介绍,杨绛的生平成就基本上会比较完整。不足之处老师补充完整。

课前需要学生查阅的内容为:1杨绛的生平成就;2杨绛和钱钟书的关系,3如何理解杨绛先生这个称呼? 简介结束,幻灯片出示两段文字,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2)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引导学生明晰,杨绛被世人称颂,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名著名的学者,更是一位灵魂的高者,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即使时过境迁,也不放松对心灵的责问,本文便是在灵魂感召下的心灵拷问,据此开启文章的学习

2学习目标解读

学习目标课前板书于黑板一侧,一方面让目标引领一节课的学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作为课堂结学习校效果的检测标准.

老师根据文本情况,对目标进行解读说明,强调方法指导:细致研读、品味语言

3、默读文章,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

针对这句话,请同学们回答,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的人,学生马上能够回答我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的人,文章的解读由此展开。

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老王的不幸在文中前三段进行了集中介绍,学生易于找到?

那么我是否是一个幸运的人?

我是不幸的,文中只是含蓄的带过,并没有细致的解说,这是因为杨绛是一个对待生活从容,对待苦难豁达的女士,但是

(1)老王──生活困苦、内心善良。

苦:A.失群落伍的单干户,没有什么亲人。(社会)

B.瞎了一只眼,生意冷清,遭人嘲笑。(生理)

C.住在破败的大院里。(物质)

说课教案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白秦敏,来自于宜昌市五中。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春酒文化:

填空1:春酒是(时节、成份、喝法……)

二、品析激发

1、教师作示范,与学生享阅读体验:老师品到的不仅仅是香甜的酒味,我还品出了其中淳朴、和谐的人情味:如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定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地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2、同学们再读再品,在琦君呈给我们的这杯春酒中,你又品出了什么?

填空2:春酒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能会品出思乡之情,思母之情,怀念童年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品析关键词句,体味细节蕴含的情趣,也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生成碰撞

看似十分平常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而往往能在我们读者心里激荡起不同的感受,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触发我们许多的情绪,在本文中你读到的哪些词句擦亮了你思维的火花,或掀起了你情感的波澜,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体验谈一谈?

填空3:春酒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环节是课中学生活动最充分的时段,反映出多角度阅读的指导,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引发出师生碰撞、生生碰撞、学生和作者的碰撞,在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中,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情趣、乐趣。学生可能会说到思乡的诗句、说到自己的亲情、说到自己的童年……,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作品内容,提升了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使学生到文中去,又从文中来,回到生活中,丰富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和情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小结延伸

1、小小一杯春酒,我们品出了如此丰富醇厚的滋味,品到此,春酒不再仅仅是一杯酒,它其实是我们博大丰厚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这符号凝结中华民族传统心理和情感中最美的色彩、亲情、乡情、人情……你还能就自己的经历体验,说一种像“春酒”这样的中华民俗符号吗?

(学生可能会举出风筝、饺子、月饼、粽子……)

2、一篇《春酒》,让我们品出了民风之美、人情之美,它不再是一篇课文,它像一杯鸡尾酒,调和了人类心中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它又是一粒催化剂,激发了我们那么美好的情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穷乐趣.那在你看来,《春酒》又像什么呢?请你也用一句比喻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吧.

填空4:《春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启发:

同学们读得如此兴致盎然,品得如此有滋有味,全在于我们并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好书不厌百回读”,回顾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还获得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我们的阅读层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真是“开卷有益”啊!

说课教案 篇5

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

说设计

一、导入

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目的、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强调两个读音、老妇出门看(kān)咽的三种读音。“走”、“已”、“裙”、“前途”、“且”、“虽”、“急”等词语的意思。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

3、一生读课文互评,教师点拨古体诗的停顿、节奏。

再指生读。强调感情基调。

师范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目的、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4、疏通文意。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分析老翁、老妇、官吏、杜甫的形象特点,从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品味作者的思想倾向。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想象老妪说这些话的用意,结合插图想象官吏会说些什么。同桌配合补充吏呼的内容,并在班内说一说。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五、“走进石壕村”

1、生动的复述故事。目的、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记忆文章内容。

2、四人一组演短剧。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总结

七、延伸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照顾全体,拓展知识

1、解词、(抢答)

投──;逾──;一何──;附书至──;且──;

新──;戍──;犹得──;幽咽──—;急──;

虽──;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草堂佳作在,______________。

国家强盛,______________。

3、背诵《望岳》比较与本诗风格上的不同。目的、体会文学源于生活。培养写作。

八、作业

1、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板书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呼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老妇、啼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设计目的、理清脉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

说课教案 篇6

“写喜欢的小动物”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这一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专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文章。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鹅,古怪的猫,慈爱的母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每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在四篇课文之后,“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真情实感。

从课文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指导,整个单元清晰地展现了“读动物,说动物,写动物”的设计思路。“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本次习作指导的总体思路。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农村小学,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部分孩子搬进了高楼林立的城乡“示范镇”,一部分孩子仍生活在布满平房、小巷的自然村落。农村人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养小动物,孩子们自小就有许多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课前,我要求学生观察小动物,给小动物拍照,和小动物玩耍。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此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不仅乐于观察,乐于书面表达,而且在二年级下学期有过一次“写小动物片段”的经历。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习作的基础。

在深入解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之后,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为本次习作教学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选材,自主拟题。

2.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适度运用于习作实践。

3.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本组课文写小动物的基本方法,写出小动物的特点是习作指导的重点。选择恰当事例,具体记述,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的难点。

《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观察处在第一位,它不仅是写作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习作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不但要认认真真地瞧,还可以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听听动静,和小动物玩玩……

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也是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大作家笔下的动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着写作的奥秘。小作家们要去读,去思,去悟,再去用,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说写结合一般是先说后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促进交流,而且便于教师学生动笔前前进行指导。

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读——说——写——评——改的思路,设计了:施展魔术,激发兴趣;抓住灵感,拟定题目;边读边悟,学习绝招;范文引路,起草成文;展示交流,修改提升。五个教学环节。

幽默是男老师上课的法宝,兴趣是学生爱上习作的关键。上课伊始请同学们说说他们都喜欢什么动物。

接着,老师说,于老师会变魔术,能把你们喜欢的小动物变出来,信不信?

孩子们在质疑和期待中,将目光投向教师。欢快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和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一个个闪过屏幕。孩子们带着惊喜和期待走进习作课堂。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着眼前闪过的小动物,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迅速捕捉住这份灵感,拟定作文题目。可以是动物的名称,也可以是家人给动物起的名字……

孩子们在作文纸第一行写下鲜活生动的题目:

大白鹅、小黑狗、我家的小兔子、乌龟赛跑、淘气的皮皮……这些题目唤起了孩子们的习作欲望。

老师继续引领他们“跟大作家学写小动物”,去发现大作家们写好小动物的绝招。

出示图片,唤起学生回忆。(白鹅图、白公鹅图、猫图、小猫图、母鸡图):

在课文中,丰子恺先生称呼白鹅——鹅老爷;

在叶·诺索夫的眼中白公鹅就是海军上将;

老舍先生把大猫当成了朋友,把刚满月的小猫当孩子一样看待;

他笔下的母鸡俨然就是一位母亲。

学生发现大作家把小动物当成了他们的伙伴,朋友,甚至亲人。写好小动物,就不能单单把它们当作动物来写,而要确定好它在自己心中的角色。(此时板书第一招:确定角色)

接着请孩子们谈谈,在他们心中,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角色?——可以是小伙伴、小弟弟、小宝宝甚至是小淘气。

“要具体地写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习作的核心要求,是这次习作的一个提升点,也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

接着跟大作家学,看看大作家们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点。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母鸡》)

在读中,孩子们不难发现,大作家都能用生动的句子,突出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此时板书第二招:捕捉特点)

学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够巩固学到的方法。接下来老师激励学生:“大作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地抓住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小作家们,你们行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介绍小动物,你会说什么?”在学生动笔前,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孩子们写的有模有样……

师生围绕抓住了小动物的什么特点进行交流。

仅仅是一句话还不是好文章,大作家们还写了一些具体的事。

这些事使小猫可爱,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明确:描述趣事也是写好小动物的一个绝招。(此时板书第三招:描述趣事)

明确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小动物的趣事。

整个第三环节,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读大作家的文章,发现大作家写作的方法,学习大作家写作的方法,运用大作家写作的方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交替运用。在读、思、议,说、写、评中学习写作。

“确定角色”“捕捉特点”“描述趣事”这三招帮助学生打开了习作思路,明确了基本的习作方法。但是第二学段的学生仍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范文引路,适度模仿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名家作品语言风格各具特色,但不适合作为小学生的习作范文。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可借鉴的伙伴式语言的例文。

这个片段来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学生优秀习作的片段,很容易引发情感和语言的共鸣。

由这个片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具体的写作策略——描写细致些,感受真实些。

从精选材料到确定题目,从选取事例到指导方法。经历这样的指导过程,学生自然能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们继续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改;第二步自读习作,自评自改。

板书设计突出方法的引领,体现学生从课内及例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

说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自学”来理解文章,有所收获。叶老的话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摒弃,人们越来越发现这句话的内涵博大精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确学习方式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正是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准备好字典。

2、教师深入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以便课上随时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型:自读实践课。

开放自读课堂,让学生用读来弥补老师的不足,让学生用读去打开探究性学生的窗口,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开放自读课堂,老师并不因此在课上就无事可做,只不过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是课堂的“统治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读课文和相关资料,课上要结合文章,正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使学生的阅读活而不乱,博而不杂。

教学过程

一、发现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入选课本的每一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写法上一定有独到之处。例如:本文在内容上写出了四个作家的不同个性,在写法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的特点,由此写出了人物不同的个性。如果老师简单地把这些告诉学生,学生就会“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会真正学有所得。此外,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老师要认真对待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发现与探究的热情。)

二、质疑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动脑筋,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以丰富阅读思考的内容;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自己还不能很快地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问题,让他们去探究、解决,这样可以克服他们在阅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交到老师上,老师可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和新颖的问题,在班组内讨论。通过在阅读中的质疑惑、答疑,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三、讨论阅读

4人为一组或同桌2人为一组;边读边议,或先读后议;可朗读或默读。形式不拘,只求有效。

(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促进学生间合作。在分组讨论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他们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可集思广益,从而较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四、整合阅读

将本文的与本单元前3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整合、得出相关的结论。

(整合阅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用这种方法读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能把握数量多、范围广的信息,并具有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学生一般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选择比较的内容,例如:本文与本单元前3篇文章可就写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运用求同思维,得出写人的一般技巧。)

说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3)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习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 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

(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四、 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说课教案 篇9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

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说教学过程及教法、学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说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⑴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⑵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忘记吃饭、回家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游到纸上